202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评价报告-IPEVIP专享VIP免费

绿色供应链 CITI 指数 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十年转变
绿色供应链 CITI 指数 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
1
第一章 引言 ...................................................................................................................... 1
第二章 绿色供应链 CITI 指数 ............................................................................................ 4
第三章 CITI 指数十年评价(2014-2023....................................................................... 7
3.1 2023 年度 CITI 指数评价结果 ........................................................................................ 7
3.2 2023 年度 CITI 指数评价完整得分 .................................................................................. 8
3.3 CITI 指数十年评价回顾 ............................................................................................... 15
第四章 CITI 指数十年观察(2014-2023.................................................................... 24
4.1 中国环境治理和信息公开有力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 ...................................................... 24
环境信息公开提供重要数据基础设施 ............................................................................................. 25
绿色供应链外部要求渐趋细化 ......................................................................................................... 29
多元共治推动绿色供应链 .................................................................................................................. 29
4.2 绿色供应链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32
进展一:绿色供应链理念和管理趋向主流化 ................................................................................ 32
进展二:供应链信披规模和环境表现双双提升 ............................................................................ 34
进展三:透明供应链助力采购企业构建与利益方的信任 ............................................................ 40
进展四:供应链气候行动成为关注重点 ......................................................................................... 42
第五章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良好实践及解决方案 ........................................................... 45
5.1 龙头企业借助环境信息公开推动大批供应商做出改善 ................................................... 45
2014-2022 年绿色供应链 CITI 指数评价报告索引 ..................................................................... 46
2018-2022 年企业气候行动 CATI 指数评价报告索引 ................................................................ 47
案例一:华为通过数字化牵引供应链绿色发展,共建绿色供应生态 ....................................... 48
案例二:安踏集团 2023 年启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幅提升透明度 ....................................... 49
案例三:房地产行业合力扩大绿色采购影响力 ............................................................................ 49
5.2 领先企业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新模式 ................................................................. 51
案例一:IT/ICT 行业上下游联动,扩大产业链绿色采购规模 ................................................... 51
案例二: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开启绿色供应链管理 ....................................................... 52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十年转变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目录第一章引言......................................................................................................................1第二章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4第三章CITI指数十年评价(2014-2023).......................................................................73.12023年度CITI指数评价结果........................................................................................73.22023年度CITI指数评价完整得分..................................................................................83.3CITI指数十年评价回顾...............................................................................................15第四章CITI指数十年观察(2014-2023)....................................................................244.1中国环境治理和信息公开有力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24环境信息公开提供重要数据基础设施.............................................................................................25绿色供应链外部要求渐趋细化.........................................................................................................29多元共治推动绿色供应链..................................................................................................................294.2绿色供应链建设取得重要进展......................................................................................32进展一:绿色供应链理念和管理趋向主流化................................................................................32进展二:供应链信披规模和环境表现双双提升............................................................................34进展三:透明供应链助力采购企业构建与利益方的信任............................................................40进展四:供应链气候行动成为关注重点.........................................................................................42第五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良好实践及解决方案...........................................................455.1龙头企业借助环境信息公开推动大批供应商做出改善...................................................452014-2022年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评价报告索引.....................................................................462018-2022年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报告索引................................................................47案例一:华为通过数字化牵引供应链绿色发展,共建绿色供应生态.......................................48案例二:安踏集团2023年启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幅提升透明度.......................................49案例三:房地产行业合力扩大绿色采购影响力............................................................................495.2领先企业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新模式.................................................................51案例一:IT/ICT行业上下游联动,扩大产业链绿色采购规模...................................................51案例二: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开启绿色供应链管理.......................................................52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5.3PRTR与碳数据披露,见证供应链减污降碳进展...........................................................53第六章挑战和展望.........................................................................................................586.1绿色供应链建设的理想与现实仍有巨大差距.................................................................58挑战一:大量采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很薄弱........................................................................58挑战二:一批供应链环境影响与碳排放高的企业亟待行动.......................................................59挑战三:环境和碳管理尚待延伸至价值链热点环节....................................................................60挑战四:供应商赋能和培训仍待加强.............................................................................................616.2展望:绿色供应链事关全球环境和气候安全.................................................................63全球三重环境危机呼唤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63国际贸易中绿色供应链要求趋向刚性.............................................................................................67ESG投资开始关注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69数字赋能构建全球企业责任机制.....................................................................................................69迈向零碳供应链倡议..........................................................................................................................74附录I中外企业披露在华供应链环境和碳管理工作.................................................................76附录II绿色选择倡议(2007年3月21日).........................................................................80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第一章引言5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供应链大规模迁移和扩展,给全球很多地区带来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转移,给供应链中心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影响到当地社区的健康安全。2006年,为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信息公开和多元参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北京成立,并于当年发布水污染地图,后续升级为蔚蓝地图网站。2007年,针对数据收集中识别的供应链污染问题,IPE联合20家环保组织发起绿色选择倡议,倡议大型企业主动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照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对供货商进行筛选;倡议消费者关注品牌企业的环境表现。2010年,针对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环境和健康风险,IPE联合多家环保组织伙伴开展IT产业供应链调研,首期与29家IT行业品牌企业沟通;2012年,为解决印染等环节对水环境的严重影响,IPE与合作伙伴又将供应链调研延伸到纺织业。2013年,中国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又启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同年,IPE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研发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通过了《关于建立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的倡议》,首次强调供应链发展的绿色化议题。同年,IPE首次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并连续十年开展CITI指数评价。供应链的环境管理有其特殊性:全球采购,层层外包,品牌企业常常不再是主要的直接污染者;供应商数量大,且与品牌企业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污染沿价值链向上游延伸,品牌企业固有的环境管理模式鞭长莫及,仅靠第三方验厂效率低下,且常常陷入猫鼠游戏困境。通过前期绿色选择倡议的实践,我们看到政府公开发布的监管记录,可以为各方直面供应链污染问题提供切入口。而跟进解决供应链环境问题,则需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加强自身环境信息披露,并不断向供应链上游延伸,直至实现全价值链的有效管理。因此我们开发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数,定名为企业信息公开指数(CorporateInformationTransparencyIndex,简称“CITI”)。回首十年,我们看到中国环境信息公开所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为企业加强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数据基础设施。2015年正式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史无前例地设立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代表着环境信息公开形成社会共识;而蔚蓝地图收录的污染源环境监管记录数量,也从2014年CITI指数首次评价时的15万条,跃升至2023年9月的总计近300万条。回首十年,我们见证环境信息公开一步步打破上下游市场主体间、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壁垒,助力各方合力构建环境和碳数据基础设施,开发基于数据的评价体系和数字化的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在采购中纳入环境和气候标准,形成正向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推动供应商企业提升环境和气候表现。回首十年,我们见证供应链需开展环境管理的认知逐步成为主流:从2014年第一期评价时仅有37%的企业主动承诺绿色采购,到今天评价范围大幅扩展的条件下,高达73%的企业通过供应商守则或年度报告,披露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控要求1;我们见证了龙头企业借助公开的监管信息,推动大批供应商企业做出改善:从首期参评企业推动500余家供应商作出回应,到今天累计推动2.5万余家供应商交流、整改或披露。回首十年,我们看到领先企业从推动环境合规,到逐步推进超越合规:从首期评价中供应商仅说明违规问题,到近年来供应商企业累计填报并公开披露上万份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PRTR)数据;从首期评价时仅涉及环境违规整改,到近年来核算和披露企业碳排放和产品的碳足迹,设定减排目标,披露减排进展;从前期被动回应,到主动关注自身环境表现:在绿色江南等伙伴机构的共同推动下,3.2万余家企业借助蔚蓝生态链工具追踪自身环境风险,供应链环境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回首十年,我们看到绿色供应链建设,恰与中国持续加强环境治理的大潮相契合。在污染防治攻坚的过程中,中国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双绿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主导形成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推出“绿色供应链服务企业行”等项目,帮助企业构建和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引导多利益方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绿色采购引入正向的市场压力,推动供应链污染减排,助力中国的空气质量和地表水水质十年间取得显著改善。回首十年,我们看到绿色供应链涵盖的议题不断拓展。在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194个缔约方加入《巴黎协定》2、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CITI指数的评价指标从首期的环境污染为主,逐步扩展到气候变化、减塑、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消费等议题。其中应对气候变化指标的权重大幅提升,并作为企业气候行动指数(CATI)进行独立评价。回首十年,我们看到供应链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多行业的供应链龙头企业,未能有效落实供应链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向环境影响大、资源和能源密集的产业链上游延伸;很多公开作出环境和气候承诺的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环境和气候足迹最大的供应链环节;更有品牌企业在宣传达成碳中和产品的同时,在供应链碳披露问题上出现倒退。展望下一个十年,一方面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三重危机,一方面各主要经济体还要面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供应链安全挑战,以及仍在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可以成为中国工业领域协同落实双碳战略、协同降碳减污的重要抓手。从国务院1注:2014至2023年CITI指数评价范围、评价要求与参评企业的数量变化请见本报告第二章表2-1。2联合国.气候行动[EB/OL].[2023-10-09].https://www.un.org/zh/climatechange/paris-agreement.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3提出构建绿色供应链,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到“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多部委政策文件,均提出将打造绿色供应链作为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在国际层面,供应链尽职调查和环境信息披露,正在从企业自愿履行的社会责任变为必须履行的强制义务。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4要求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尽职调查内容应披露价值链污染物排放转移、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等内容;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2023年6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5要求报告主体披露其全价值链(范围1、2、3)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正在不断加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落实,有力推动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化。《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有效推动了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披露年度碳排放信息。中国证监会2021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6,也鼓励企业披露碳减排的措施与成效。在这些政策、法规的推动下,蔚蓝地图收录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信息大幅扩展,其中企业公开披露的碳数据数量已达11600条。展望下一个十年,我们呼吁各方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夯实环境、生态和气候数据基础设施;开展科学评价,推动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采购,沿供应链不断向上游传导正向约束和激励;以数字创新驱动低碳转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AI、IoT、区块链等技术,为企业端和产品端环境足迹的核算、披露和验证提供高效解决方案,赋能供应链企业科学设定目标和绩效评估,以环境和气候信息助力采购方、投资者和消费者做出绿色选择。展望下一个十年,我们预期中国仍将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绿色供应链建设应得到更多关注和加强。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新一轮的变迁正在发生,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而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原材料开采,也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对当地环境监管和基础设施带来严峻挑战。我们建议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向更大区域乃至全球扩展。我们建议压实全球企业责任,将大型品牌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减排承诺真正落实到供应链核心地区;同时帮助新兴供应链地区提升环境管理能力,通过构建区域乃至全球的企业环境责任平台,提高供应链气候韧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避免新一轮污染转移和生态破坏,打造环境和气候友好、生态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合力保护唯一的地球家园。3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2-22:[2023-10-09].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22/content_5588274.htm?5xyFrom=site-NT.4THEEUROPEANPARLIAMENTANDTHECOUNCIL.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EB/OL].2022:[2023-10-09].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2/11/28/council-gives-final-green-light-to-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5ISSB.IFRSS2Climate-relatedDisclosures[S/OL].2023:[2023-10-09].https://www.ifrs.org/projects/completed-projects/2023/climate-related-disclosures/.6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EB/OL].2021:[2023-10-09].http://www.sse.com.cn/lawandrules/regulations/csrcannoun/c/5533573.pdf.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第二章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世界工厂”。然而,企业环境责任长期未能有效延伸至其产品制造过程。由于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评价和指标体系也很少涵盖供应链环境管理。2014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基于多年开展绿色供应链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开发了全球首个基于企业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表现的量化评价体系——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以下简称“CITI指数”)。在对标国际可持续发展主流机制的基础上,CITI指数重点关注在中国采购的中外企业如何降低供应链,特别是产品生产和上下游运输对环境和气候的负面影响,推动供应商持续提升环境表现,降低能源和资源使用、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开展环境和碳信息披露,构建与利益方的信任(图2-1)。图2-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评价维度在评价的同时,CITI指数也为在华生产和采购的企业提供了一套基于数据和披露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路线图,引导企业:•将供应链纳入环境管理和气候治理机制,借助环境大数据提升管理效率,更全面管控在华供应链的环境和气候风险;•检索供应商的环境合规表现,以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合规为目标,将环境和碳管理逐步延伸至供应链更加上游的高耗能、高排放环节;•激励供应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环境影响和碳足迹;•推动供应商积极与利益方沟通交流,通过充分的信息公开构建信任;•引导供应商管控自身供应链的环境表现和温室气体排放,带动产业链加速绿色低碳转型。4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自2014年发布以来,IPE连续十年开展CITI指数评价,并依据全球环境治理的实际需求和重点议题持续升级评价标准,陆续融入气候行动、减塑、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环境友好设计、引导绿色消费等维度(表2-1)。表2-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逐年变化经过十年的发展,CITI指数不仅与联合国2015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图2-2),同时对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ReportingInitiative,以下简称“GRI”)编制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欧盟发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以下简称“CSRD”)、《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草案》(ProposalforaDirectiveonCorporateSustainabilityDueDiligence)等新规,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GB/T33635-2017)等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的政策要求和国家标准,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主流机制的有益补充。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2-2CITI指数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标6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第三章CITI指数十年评价(2014-2023)3.12023年度CITI指数评价结果7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3.22023年度CITI指数评价完整得分8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9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10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1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1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Ø2023年度CITI指数对比分析2023年评价覆盖22个行业的742家企业,LeviStrauss&Co.,阿迪达斯,Inditex,思科,彪马,耐克,VF,富士康,Primark和NewBalance名列前十名。戴尔和苹果保持卓异表现。对比各区域参评企业得分显示,欧美企业在最高分和平均分上均保持相对领先。亚太地区(除大中华区)参评企业处于平均水平,但最高分与北美、欧洲差距较为明显。大中华区高分企业,特别是富士康、立讯精密、鹏鼎控股、华为、安踏、联想、李宁、维他奶等紧追欧美,但平均水平仍与其他三个主要区域有较大差距,显示区域内相当数量的企业供应链环境管理有待加强。图3-12023年CITI区域得分对比不同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表现差距较小(图3-2)。即使多家企业进入TOP50的纺织与皮革、IT/ICT行业,平均分也徘徊在20分左右,较2022年无显著进展,行业整体表现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餐饮、医药、啤酒、白酒、自行车/助力车、家装等行业的最高分与平均分均处于较低水平,综合表现相对落后。同一行业内,领先企业与其他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开,IT/ICT、纺织与皮革、零售、互联网平台、日化等行业的两极分化尤为显著。虽然食品饮料、家电、乳制品、日化、房地产建筑等行业近年来涌现出一些领先企业,但大部分企业多年来仍未披露绿色低碳采购相关的任何进展,亟待开展行动并提升披露水平。1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3-22022-2023年行业得分对比77注:因较多企业同时属于纺织与皮革行业,因此合并进行分析。14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2023年评价期间,参评企业推动4619家供应商就环境违规问题、整改措施和环境信息披露与环保组织开展沟通交流(图3-3),1605家供应商披露违规整改信息;近5000家供应商注册利用蔚蓝生态链追踪自身环境风险,实现供应链环境管理长效化。图3-32023年评价期间在采购企业推动下就整改和环境信息披露与环保组织沟通的供应商分布3.3CITI指数十年评价回顾十年间,CITI指数评价与报告发布,留下难忘时刻。图3-42014年CITI评价发布现场1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3-52015年CITI报告发布现场图3-62016年CITI报告发布现场16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3-72017年CITI报告发布现场图3-82018年CITI报告发布现场17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3-92019年CITI报告发布现场图3-102020年CITI报告线上发布18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3-112021年CITI报告发布现场图3-122022年CITI报告发布现场19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自2014年首次评价以来,十年间,CITI指数的评价维度持续扩展、评价要求日趋严格,但进入TOP50行列的企业平均得分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竞争日益激烈(图3-14)。十年间,来自14个行业的92家中外企业曾先后进入TOP50,展示出一批领先企业积极回应全球环境挑战、努力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历程。图3-13进入TOP50的企业次数20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3-142014-2023年TOP50分数变化ØTOP50行业分布(2014-2023)2014年首次评价时,TOP50仅来自纺织与皮革、IT/ICT、汽车、日化、食品饮料、纸业6个行业。十年间,纺织与皮革行业的企业在TOP50中占据绝对优势,阿迪达斯、C&A、Esprit、Gap、H&M、Inditex、LeviStrauss&Co.、马莎百货、耐克、Primark、彪马、优衣库等企业连续8年及以上位列TOP50(图3-13,3-15)。图3-152014-2023年TOP50行业与企业数量变化88注:企业可能同时属于2个行业,行业分布存在重复计数,部分年份TOP50总数大于50家。2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IT/ICT行业紧随其后,除佳能、富士康、华为、微软、皇家飞利浦、三星连续多次进入TOP50外,苹果和戴尔更分别于2019、2020年成为CITI卓异品牌,并保持至今(图3-16)。图3-16CITI卓异品牌这两个行业相对领先的表现,既是行业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多个利益方的关注和推动,其中也包括中国环保组织自2010年起开展的行业调研。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两个行业的领先企业已经借助环境信息公开,与利益方积极互动,将供应链环境管理延伸至产业链更上游的高环境影响、高碳排环节,绿色供应链管理持续保持领先。其他行业十年间进入TOP50行列的企业数量变化不大,入围数量基本在1至4家之间(图3-15)。其中,食品饮料行业的达能、纸业的王子控股、日化行业的宝洁等近三年稳定保持在TOP50之列;汽车行业的极星后来居上,2022年首次被纳入评价即跻身TOP50。汽车零部件、化工、光伏设备等行业中也涌现出如舍弗勒、昂高、隆基绿能等绿色供应链管理新秀。期待相关行业能够在领跑企业的带动下,涌现出更多供应链环境管理先进企业。ØTOP50区域分布(2014-2023)美洲(主要为北美)和欧洲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起步较早,进入TOP50的企业数量十年来始终保持在高位(图3-17)。其中,美洲企业平均分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欧洲企业的平均分与TOP50平均分基本一致(图3-18)。亚太地区(除大中华区)的企业早期与欧美领先企业的差距微弱,但2020年后在TOP50中的占比和平均分与欧美企业逐渐拉开,主要原因是供应链环境管理向上游高环境影响环节延伸的推进力度不足,导致CITI总分有所下降。大中华区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整体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政府环境执法力度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双碳”目标以及减污降碳战略的实施,加之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大中华区企业近两年进入TOP50的数量有所提升。2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其中,富士康、鹏鼎控股、立讯精密等跻身全球IT/ICT产业核心供应链的大型集团或上市公司,在终端客户的影响下开始管控自身供应链的环境表现和温室气体排放,正在带动IT/ICT产业链加速绿色低碳转型。面向全球市场的安踏体育、华为、李宁、联想、TCL、维他奶、溢达等企业,近年来大幅度提升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与影响力,陆续进入TOP50行列。朗诗和万科依托房地产行业的集中/联合采购平台,逐步推动建筑和建材产业链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图3-172014-2023年TOP50企业区域分布图3-182014-2023年TOP50企业平均分2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第四章CITI指数十年观察(2014-2023)5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供应链大规模迁移和扩展,给全球很多地区带来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转移,给供应链中心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影响到当地社区的健康安全。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水污染地图,后续升级为蔚蓝地图。2007年,针对数据收集中识别的供应链污染问题,IPE联合20家环保组织发起绿色选择倡议,倡议大型企业主动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照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对供货商进行筛选;倡议消费者关注品牌企业的环境表现。2010年,针对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环境和健康风险,IPE联合多家环保组织伙伴开展IT产业供应链调研,首期与29家IT行业品牌企业沟通;2012年,为解决印染等环节对水环境的严重影响,IPE与合作伙伴又将供应链调研延伸到纺织业。2013年,IPE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研发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通过了《关于建立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的倡议》,首次强调供应链发展的绿色化议题。同年,IPE首次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并连续十年开展CITI指数评价。十年评价期间,我们见证了中国环境治理的大幅加强和环境信息公开的历史性扩展,对在华绿色供应链建设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我们也见证了一批中外龙头品牌和供应商企业,借助监管机构公开的环境信息,开展自身环境信息披露,与多个利益方密切合作,形成了大量的绿色商业实践,助力在华供应链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十年评价期间,我们也见证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中国政府陆续出台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欧盟近期颁布供应链环境尽职调查、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相关的新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特别是供应链ESG表现的关注持续升温,使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分项”变为“必答题”。4.1中国环境治理和信息公开有力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对于下游品牌来说,供应链排放常常是品牌企业排放的主体部分。但供应链的减排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有其特殊性:全球采购,层层外包,品牌企业常常不再是主要的直接污染者;供应商数量大,且与品牌企业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污染沿价值链向上游延伸,品牌企业固有的环境管理模式鞭长莫及。24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大约十几年前,一些供应链污染问题开始暴露,少数跨国公司试图把以劳工权益为主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向供应链环境合规延伸。但是,仅靠第三方验厂的传统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市场化的验厂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问题,甚至频频出现造假,陷入猫鼠游戏困境。环境信息公开提供重要数据基础设施2007年IPE联合20家中国环保组织发出绿色选择倡议(见附录Ⅱ),提出应关注政府发布的监管记录,以此作为保障环境合规的切入点。其后IPE在与伙伴机构合作开展针对IT和纺织供应链的调研和推动工作中,还将供应链信息检索的范围,扩展到经过政府确认的社区公众投诉举报。然而,当时一些地方仍然将GDP发展置于环境保护之前,环境执法不严,同时环境信息公开有限,使得基于信息公开的解决方案遭遇瓶颈,对绿色供应链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显著。2013年,回应民众对清洁空气的强烈诉求,中国开始建立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同时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又启动了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在全国铺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仍在进一步深入推进。2022年,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随着污染治理的大规模展开和双碳战略的制定与推进,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幅度加强。2013年,IPE联合25家社会组织,发起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倡议,建议实时公开在线监测数据。就在当年7月31日,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9,要求从2014年起,国控重点空气和水污染源,分别以每小时和每两个小时的频次发布在线监测数据,这是全球首次实现大规模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2015年实施的新环保法以专章形式明确信息公开要求,随后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的主体责任,中国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及数据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的十年评价,见证中国政府环境监管和信息公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污染源环境信息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公认原则。在此背景下,蔚蓝地图收录的污染源环境监管记录数量,也从2006至2014年累计不足20万条,跃升至2023年9月的总计近300万条(图4-1)。9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3-07-30:[2023-10-14].https://www.mee.gov.cn/gkml/hbb/bwj/201308/t20130801_256772.htm.2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4-1蔚蓝地图数据库收录污染源监管记录数量逐年变化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大幅扩展的同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曾经长期滞后。近年来这一局面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确认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其后生态环境部发布《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立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2022年正式施行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更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基于《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蔚蓝地图收录的企业环境数据类型也持续扩展:从监督性监测数据到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从固定污染源信息到道路运输、飞机、船舶等移动污染源信息,从污染物信息扩展到碳排放信息、生态红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等。其中碳排放数据的扩展尤为引人注目。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推动下,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开始有效披露年度碳排放信息。中国证监会2021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10,也鼓励企业披露碳减排的措施与成效。蔚蓝地图收录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信息大幅扩展,其中企业公开披露的碳数据数量已达11600条。10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EB/OL].2021:[2023-10-09].http://www.sse.com.cn/lawandrules/regulations/csrcannoun/c/5533573.pdf.26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基于信息公开形成高效解决方案环境信息公开的扩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监督以及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等市场化应用。基于数以千计的数据源所集成的环境大数据,IPE得以与合作机构共同研发企业动态环境绩效指数(Dynamic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ssessment,简称DEPA),以协助各方判断企业的环境表现,助力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赋能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DEPA依据企业所处地区信息公开指数、企业信息披露水平和环境绩效修复程度等进行动态化赋分核算,以绿色、蓝色、黄色和红色由高至低标识绩效等级。目前,已实现超过1400万企业的动态环境绩效追踪。图4-2蔚蓝地图网站企业动态环境绩效地图这些污染源信息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在中国开展采购的中外企业利用这些公开的信息,将供应链环境管理从生产制造供应商(即固定污染源)扩展至物流运输服务提供商(即移动污染源),从事后了解违规原因扩展至通过排污许可限期整改、企业环境信用、企业动态环境绩效、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正面清单、自动监测数据、限停产及豁免等多维度企业画像,评估供应商环境管理能力与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减少违法行为发生。采购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供应商污染排放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还追踪供应商的温室气体减排进展,及对当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不仅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设施,也助力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创新解决方案。2018年,IPE基于蔚蓝地图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开发了自动化的供应链环境和碳管理工具——蔚蓝生态链(图4-3)。27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采购企业可以利用蔚蓝生态链,大规模追踪在华供应链的生态环境表现、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与转移情况,通过蔚蓝地图APP和邮件及时获取供应商上述情况的推送提示,大幅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供应商也可以通过蔚蓝生态链关注自身的生态环境表现、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与转移情况,与采购企业等利益方同步获取推送提示,更主动地履行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及时就违规和超标问题作出公开说明,成为采购企业在供应链环境和气候风险管控工作中的平等伙伴。截至2023年9月,超百家采购企业、行业协会、贸易商、大型供应商企业通过蔚蓝生态链规模化检索其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图4-3蔚蓝生态链工作机制示意图28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绿色供应链外部要求渐趋细化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特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生态环境部,对绿色供应链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策和标准制定步伐明显加快,陆续出台一系列涉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十三五”期间,工信部出台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11明确提出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总计评选出189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12。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国家标准《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GB/T33635-2017),并陆续发布四项配套标准,指导和规范企业建立系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十四五”期间,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战略下,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13再次提出构建绿色供应链,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鼓励各行业提高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工业领域碳达峰配套政策,均提出将打造绿色供应链作为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国际方面,欧盟推动采购企业更主动开展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工作,先后制定或出台了德国《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欧盟尽职调查指令”、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以及《欧洲可持续性报告标准》等。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的管控,也陆续成为一些ESG主流标准衡量供应链可持续性的指标,其中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尤为引人注目。相关规定要求详见报告下文的展望部分。多元共治推动绿色供应链随着中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污染源环境信息在社会监督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自2010年起,IPE与绿色江南、自然之友、南京绿石、自然大学、环友科技、福建绿家园、淮河卫士、朝露环保等多家环保组织利用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披露的环境信息,结合现场走访开展供应链污染调研。11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06-30:[2023-10-09].https://wap.miit.gov.cn/zwgk/zcwj/wjfb/zh/art/2020/art_5f9aec0cd5584b37999c837cfa10a411.html.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碳达峰为契机加速构建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EB/OL].2021-11-04:[2023-10-09].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111/t20211104_1302999.html?code=&state=123.13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2-22:[2023-10-09].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22/content_5588274.htm?5xyFrom=site-NT.29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针对IT/ICT、纺织与皮革、汽车、日化、电池、食品饮料、啤酒、化工等多个行业的供应链环境问题,环保组织撰写并发布23份调研报告,针对垃圾焚烧、钢铁等行业的环境表现撰写并发布4份行业观察报告。基于这些调研结果,环保组织推动多家在华开展采购的中外企业公开作出回应,推动存在环境违规的子公司和/或供应商公开披露整改措施,定期与环保组织交流供应链环境管理进展,接受公众对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承诺的监督。除了开展供应链污染调研,IPE与绿色江南、绿行太行、绿行齐鲁、江西青赣、武汉行澈、绿满江淮、环友科技、芜湖生态、以及自然之友多地小组等环保组织对近600家企业开展的第三方现场环境审核进行监督,并推动企业通过披露审核和整改报告,并通过蔚蓝地图网站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对于其环境改善成果的持续监督。图4-4环保组织与企业、社区代表共同交流企业环境问题30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4-5环保组织在不同企业的现场调研照片以绿色江南为代表的环保组织,在开展环境监督的过程中,将环境大数据及数字化解决方案、无人机等科技手段与环境监督相结合:借助蔚蓝生态链规模化开展监督工作,提升监督效率;结合无人机拍摄形成立体化现场实地调研方式,对企业环境管理现状开展更多维度的观察。绿色江南通过向企业致函、向相关部门反映企业违法情况等方式推动企业借助蔚蓝地图对于自身环境问题主动作出公开说明,实现多方(生态环境部门、企业、公众)信息和数据的共享,通过信息披露构建信任。在绿色江南、江西青赣、芜湖生态等环保组织的推动下,基于环境大数据平台的生态链解决方案已经吸引3.2万家生产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国际国内采购品牌、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研究机构加入。部分地方环境部门也表达了加入的意愿,以实时监控辖区出现环境问题的企业是否及时有效地做出披露,承担污染治理的的主体责任。2022以来,绿色江南连续两年在全球供应链中心城市苏州举办“循环经济与碳中和暨绿色供应链论坛”,邀请自生态环境和工信部门的代表、行业专家、品牌和供应商代表共同探讨打造高质量绿色供应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图4-62023年循环经济与碳中和暨绿色供应链论坛照片3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4.2绿色供应链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外部监管加强和信息公开扩展的有利条件下,我们看到绿色供应链的理念逐步主流化,管理更加数字化,触达和影响到的企业数量趋向规模化,领跑行业和领先品牌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向上游热点环节延伸,从环境合规入手,向超越合规推进,通过推动供应商企业核算和披露,设定减排目标,切实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进展一:绿色供应链理念和管理趋向主流化2007年,IPE联合20家环保组织发起绿色选择倡议,倡议主要零售商和大型企业主动地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当时还仅有少数采购企业有较为明确的政策,能够建立管理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2014至2023年的十年间,我们看到绿色供应链理念在参评企业中逐步主流化。采购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较十年前显著提升,在参评行业和参评企业大幅扩展的情况下,公开承诺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占比从2014年的37%,跃升至2023年的89%。更多采购企业形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通过供应商守则、年度报告等渠道公开披露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控要求的企业占比从2014年的37%提升至2023年的73%。2023年评价期间,60%的参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式、供应商审核内容、年度管理进展与成效,其中254家企业明确将环境合规作为供应商准入要求之一。采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立供应商环境影响定期检索机制、公开披露检索频次的采购企业占比从25%提升至60%。2023年评价期间,163家采购企业借助包括蔚蓝生态链在内的自动化管理工具追踪供应商环表现,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如本文4.1章节所述,IPE于2018年基于蔚蓝地图数据库收录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开发了自动化管理工具——蔚蓝生态链。截至2023年9月底,67家在中国开展采购的中外企业及联采平台,明确提出利用蔚蓝生态链管控在华供应商的环境和气候风险,并要求供应商企业通过蔚蓝生态链关注自身的表现。3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4-7公开披露借助蔚蓝生态链开展供应链管理的采购企业部分采购企业已将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步延伸至高环境影响环节,十年间,公开披露供应链环境管理范畴从1级(直接)供应商延伸至2级或更上游原材料等供应商的企业数量,从22家提升至97家。其中,纺织企业基本能将环境管理延伸至染整、水洗环节,IT企业大部分已延伸至电路板、连接器等制造环节。延伸管理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是采购企业将绿色供应链管理范围扩展至上游高环境影响环节,直接开展追踪与管理;二是将环境管理要求、管理方式等告知主要供应商,赋能供应商自主管控其采购企业的环境表现,通过供应链逐级管控的方式延伸至上游高环境影响环节。3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进展二:供应链信披规模和环境表现双双提升政府监管信息和经过确认的投诉举报信息,作为第三方数据,可以成为各方直面供应链污染问题的切入口,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有效性。而跟进解决供应链环境问题,则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自2014年以来,通过CITI指数“合规与整改行动”指标的评价,我们看到采购企业从推动供应商反馈说明,到推动供应商核算、披露,直至设定目标,开启减排行动;也看到这样的推动从直接供应商,逐步向上游的热点环节延伸。十年间,越来越多的采购企业基于自身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推动供应商向社会公开披露违规问题改善情况与环境合规信息。在检索供应商环境合规表现的基础上,推动存在环境违规问题的供应商公开披露情况说明与整改证明资料的采购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40家增加至2023年的102家。更多品牌虽未推动公开披露,但也开始借助大数据开展供应链环境管理。在采购企业的引导与推动下,就环境违规问题、整改措施和环境信息披露与环保组织开展沟通交流的供应商从2014年的500余家,跃升至2023年累计超2.5万家14。图4-8十年间就整改和环境信息披露与环保组织沟通的供应商累计数量做出公开反馈的供应商企业分布在全国295个城市。其中,珠三角、长三角等出口加工基地的企业数量占据最大比重,环渤海以及中西部等内陆城市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图4-9)。在绿色江南等伙伴机构的共同推动下,3.2万余家供应商利用蔚蓝生态链追踪自身环境风险,实现供应链环境管理长效化。14注:此数据为IPE成立以来与企业沟通累计。34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4-92014-2023年9月30日就整改和环境信息披露与环保组织沟通的供应商分布十年间,在采购企业累计推动的2.5万家次供应商中,8000余家供应商企业通过蔚蓝地图网站公开披露针对既往环境违规记录的情况说明和整改文件;推动8500百余家企业通过GCA审核,就违规的具体原因、整改方式、整改效果、后续环境合规情况等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并公开披露审核报告,持续接受各方监督,涉及违规记录的罚款金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图4-102014-2023年供应商开展信息披露与通过GCA审核数量15152023年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23年9月30日,非全年数据。3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通过8500余家供应商公开披露的情况说明、整改证明文件和审核报告,我们观察到,2014至2023年间,37%的问题涉及超标超总量排污,近1/4为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验收等程序性违规。我们还注意到,随着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进展,“十四五”期间,挥发性有机物(VOCs)取代二氧化硫成为大气环境质量的约束性指标,涉及VOCs无组织排放的监管记录呈现上升趋势。图4-112014-2023年供应商公开披露解释说明涉及的主要违规问题通过图4-10可以看到,2020年以来,针对既往环境违规问题开展信息披露的企业的数量已较为稳定。我们分析认为,这和供应商环境违规和行政处罚的数量趋向平稳有关。这体现出经过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多轮中央环保督察之后,企业管理粗放、污染严重的势头得到遏制,环境表现实现较为显著的提升。同时,中外采购企业又能够通过环境大数据,筛选出环境表现更优的供应商,进一步控制了供应链环境风险。在环境合规的基础上,中外领先品牌一直以来希望超越合规。2016年启动的环保督察多次发现工业废水偷排,危险废物非法填埋、处置及跨区倾倒等问题,凸显出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和信息公开的缺失对于环境治理的不利影响。十年间,我们看到33家行业龙头企业在检索并激励供应商提升环境合规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供应商披露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以及污染物排放与转移(PollutantReleaseandTransferRegister,PRTR)数据,追踪企业向大气和水等环境介质释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或转移处理或处置的污染物(图4-12)。十年间,这些企业累计推动8934家供应商企业填报并通过蔚蓝地图网站发布10304份年度环境数据。这些企业来自中国28个省的193个城市,隶属于58个国民经济行业,其中超过36.4%来自纺织产业链,23.7%来自IT/ICT产业链。多数企业已经可以自主开展数据核算和填报,连续多年通过蔚蓝地图网站进行披露。36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4-12将PRTR数据披露纳入供应商管理要求的采购企业(排名不分先后)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6,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作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指标。我们针对2016以来,连续多年通过PRTR数据披露以上四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企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6至2021年连续6年披露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企业中,这两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整体均呈下降趋势。结合GCA审核过程对废气超标企业整改方案的分析,我们认为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工业企业在十三五期间陆续淘汰了自有燃煤小锅炉,工业生产转为使用生物质燃料、天然气作为能源。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18年后迅速下降,降幅显著高于全国平均;二氧化硫自2016至2020年持续下降,此后趋于平缓。1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EB/OL].2016-12-05:[2023-10-16].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05/content_5143290.htm.37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4-13企业通过PRTR数据披露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废水污染物方面,2016至2022年连续7年披露废水中COD与氨氮排放总量的企业中,COD与氨氮排放总量均在“十三五”前期,特别是2016至2018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在2018至2019年间保持较高排放量,其中氨氮在2019年达到峰值。但两项指标均自2020年起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22年排放量较2016年相比显著减低。图4-14企业通过PRTR数据披露废水中COD与氨氮的排放总量38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除了一般污染物,十年间,供应商企业核算并披露的污染物种类逐步扩展到特征污染物、优先控制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新污染物等。截至2023年9月,共计2670家企业通过PRTR披露了上述污染物的释放与转移情况,其中硝基苯、硫化物、苯胺类为企业披露最多的三类废水中有害物质;硫化氢、苯系物、氟化物为披露前三位的废气中有害物质。图4-15十年间通过PRTR披露废水中优先控制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新污染物的企业数量图4-16十年间通过PRTR披露废气中优先控制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新污染物的企业数量39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进展三:透明供应链助力采购企业构建与利益方的信任2015年,CITI指数首次增加供应链透明度指标。九年间,公开披露供应商名单的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9家增加至本次评价期内的174家,显示供应链需提升透明度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2018年,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IPE合作开发绿色供应链地图,成为全球首个致力于展示领先企业对透明供应链和环境管理承诺的互动平台。绿色供应链地图将采购企业在华供应商名单与官方发布的企业废水、废气自动监测数据,企业自行披露的年度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等相关联。采购企业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向利益方展示其供应链透明度以及供应链环境和碳管理成效,同时激励供应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降低供应链环境影响,接受社会监督。截至2023年9月,共计30家中外企业通过绿色供应链地图,披露3036家供应商的环境表现,覆盖行业从纺织与皮革、IT/ICT陆续扩展至食品饮料、纸业、日化、汽车零部件、零售、机械设备等8个行业。除欧美等绿色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早的地区,大中华区的企业近年来也开始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安踏成为首家披露供应商环境信息的中国纺织企业,立讯精密成为既联想后,第二家加入绿色供应链地图的中国IT/ICT企业。供应链透明度能够达到这样的颠覆性级别,其基础依然是环境信息公开和企业信息披露,而其保障则是IT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电子地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大量分散数据源的整合,特别是对大量不同类别的文本的解析和提取,同时通过数据链连接采购企业和供应商,及时分发信息,按照标准格式收集反馈,实现高效信息披露,从而有效控制相关风险。40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4-17蔚蓝地图网站绿色供应链地图4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进展四:供应链气候行动成为关注重点《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近150个国家和地区、近千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做出碳中和承诺。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逐步建立“1+N”政策体系,中国企业的气候行动也开始提速。中外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重点也从环境合规转变为以降碳为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分工不断深入,大部分企业都涉及产品和服务的采购,这意味着来自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企业排放总量中普遍占据较大比重。企业为实现全价值链的净零排放,需要识别和核算范围3的排放热点,与价值链上的利益方,特别是供应商合作开展减排,加速供应链低碳转型。为推动企业开展供应链减排行动,深度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IPE于2018年开发供应链气候行动SCTI指数,自2019年起将气候行动指数评价结果纳入CITI指数。2021年,IPE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将SCTI升级为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同时将CATI评价结果以20%的系数折算计入CITI指数的评价结果。2018至2023年,参评企业在供应链温室气体的测算、披露和减排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具体进展表现为:o测算并披露范围3排放的企业占比从19.5%扩展到44.2%;o披露范围3减排目标的企业占比从14.4%增加至30.2%,承诺范围3减排的企业占比提升了超过一倍;o推动供应商自主核算并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设定并披露碳减排/中和目标的参评企业数量从16家增加至33家;o减排行动逐渐拓展到价值链上的更多排放源:2023年14.4%的企业与其上游高碳排原材料供应商开展能效提升、低碳技术创新等减排项目,21.7%的企业与物流供应商合作减少产品运输与分销过程的排放;o联想集团、戴尔、苹果、阿迪达斯、彪马、微软、立讯精密、隆基绿能等来自IT/ICT、纺织与皮革、光伏设备等14个行业的50家企业测算并披露其主要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六年间,超过3500家供应商企业从最初仅利用综合能耗数据估算温室气体排放,到借助数字化工具,依据主流温室气体核算标准识别碳排放源并开展碳核算,总计通过蔚蓝地图披露了8000余条碳数据。企业的披露维度也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逐步拓展到范围1、2、3范围数据、方法学、数据的三方核查情况、碳强度、能源使用情况、气候目标等(见图4-18)。4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4-18六年间通过碳数据披露表披露核心气候指标项的企业数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参评企业意识到收集供应商实测数据的重要性,持续推动直接和间接供应商披露碳数据,2023年评价期间,2225家供应商企业通过蔚蓝地图网站披露其碳排放数据,同比增长15.5%。这些供应商企业最近一年碳排放(范围1&2)总计达5618.8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17。其中:o约2/3的企业年度碳排放量在100吨到10000吨之间,107家企业排放量大于100万吨(企业排放量分布详见图4-19)。o1919家企业使用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核算其温室气体排放;261家企业在碳核算的基础上开展温室气体三方核查,并上传核查报告,其中超过50%(141家)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企业分别来自纺织相关行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o在核算并披露企业范围1&2排放的基础上,175家企业已核算并披露范围3排放量;o947家企业开始尝试制定碳减排目标。其中,652家企业设定绝对减排目标,同比增长了99.4%,承诺减排量总计约272.0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313家企业设定强度减排目标。尽管相较于2022年,更多企业开始尝试设定减排目标,但承诺减排量仍然较低,反映出供应商的减排雄心仍有待提升;17注:由于供应商企业间可能存在包含或供应关系,因此该数据可能涉及重复计算。4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o从行业分布来看,披露碳数据的企业来自39个行业18,主要包括纺织相关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其中,来自纺织业及纺织服装、服饰业的887家企业排放总量达1620.6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337家企业,碳排放量总量高达212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图4-20本次评价期内通过蔚蓝地图进行碳披露的行业排放量分布(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图4-21本次评价期内通过蔚蓝地图进行碳披露的企业的行业分布(个)18注:在蔚蓝地图网站披露碳数据的企业的行业分类标准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部分企业缺失的行业信息由IPE参考企业主要产品划定,仅供参考。44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第五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良好实践及解决方案5.1龙头企业借助环境信息公开推动大批供应商做出改善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也需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基于企业或行业绿色采购标准形成自我约束,通过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认证体系确保公信力。在多年的绿色供应链评价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批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借助环境大数据开展供应链环境合规管理,形成创新解决方案,推动供应商改善环境表现。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很多良好案例,刊登在蔚蓝地图网站,也记录在十年的评价报告中。图5-1蔚蓝地图网站品牌故事栏目4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2014-2022年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评价报告索引46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2018-2022年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报告索引47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案例一:华为通过数字化牵引供应链绿色发展,共建绿色供应生态2006年,华为参与了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发起的“绿色采购”计划,开始将政府提供的企业环保表现数据用于供应商管理。2011年,华为率先加入IPE与合作伙伴发起的“绿色选择”倡议,将蔚蓝地图收录的企业环境信息纳入供应商自检表和审核清单,鼓励供应商自我管理,并要求存在问题的供应商限期整改,确保供应商环保合规,同时公开披露整改证明资料,接受公众对其供应商环境改善情况的监督。2014年,华为在绿色供应链CITI首期评价中进入TOP50行列,位列IT行业第七名,并持续扩大供应商环境风险管控规模,定期与IPE沟通检索结果和整改进度。截至2022年,华为定期检索900多家重点供应商的环保表现19,并推动供应商自主开展供应链环境风险管控,利用蔚蓝生态链将绿色供应链要求逐级延伸至产业链上游高环境影响环节,连续十年位列CITITOP50行列。(以上供应商数据均来自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历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开披露内容)图5-2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19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R/OL].2022.https://www-file.huawei.com/-/media/corp2020/pdf/sustainability/sustainability-report-2022-cn.pdf48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案例二:安踏集团2023年启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幅提升透明度安踏自2023年开始利用蔚蓝地图数据库及蔚蓝生态链自动化管理工具,规模化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要求集团自身生产单位与服装、鞋类产品线的近200家供应商通过蔚蓝地图网站关注自身环境表现,就既往存在的环境违规问题公开披露整改证明资料,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在合规的基础上,安踏进一步推动自营工厂和战略核心供应商自主披露工厂层级的污染物排放转移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安踏还通过IPE的绿色供应链地图,披露了31家重要供应商的环境表现、污染物与碳排放等信息,其中不仅包括鞋厂等直接供应商,还包括染整、材料等上游供应商,成为首家通过蔚蓝地图公开披露供应商环境表现的中国纺织企业。相较于欧美企业,安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不到一年时间,从推动供应商就违规问题公开进行解释说明,到超越合规披露污染物排放数据,再到披露透明供应链,大幅度提升绿色供应链管理透明度。案例三:房地产行业合力扩大绿色采购影响力2016年6月5日,中城联盟、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和全联房地产商会,联合朗诗、万科共同发起“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以下简称“绿链行动”),旨在通过行业性绿色采购标准的制定,对多品类供应商进行环境管理。绿链行动的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单个企业推动力不足、行业共性问题缺乏有效沟通等挑战,还通过要求参与绿链行动的房地产企业将列入白名单的供应商作为优先采购的对象,形成行业合力,扩展绿色采购的影响力。7年来,绿链行动已吸引100多家房地产企业加入,共推出19个品类“白名单”评审规则,并于2022年推出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环境合规白名单查询平台(以下简称“查询平台”)。该平台基于IPE的蔚蓝地图数据库,动态呈现房地产行业上下游供应商的环境合规表现,更加方便房企及时追踪供应商的环境风险,激励和引导供应商关注自身环境表现,及时就违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截至2023年9月底,查询平台收录38个国民经济行业子类的超134万家企业,大幅扩展进入环境合规白名单的供应商数量。49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5-3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环境合规白名单查询平台截图除了绿链行动,中城联采作为绿链行动的联合发起方,于2022年起将环境合规作为供应商投标的入门标准。在招标企业审核过程中,通过查询平台,逐家检索投标企业的环境合规现状,确保联合采购的中标企业100%环境合规。2023年,纳入联合采购的品类进一步延伸至产业链上游高环境影响环节,增加预拌砂浆、中空玻璃、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密封胶、石膏板、建筑陶瓷等6个新类型。截至2023年9月底,中城联采累计推动200余家房地产建筑行业的供应商企业通过蔚蓝生态链关注自身的环境表现,推动50余家企业就既往的环境问题及整改措施向社会进行公开说明。此外,第三方B2B建材采购交易服务平台采筑也于2023年起开始通过蔚蓝生态链,规模化检索和追踪建材类供应商的环境违规问题,推动供应商关注自身环境表现;并将CITI评价指标作为实施绿色采购的路线图,对标互联网平台行业的良好实践,完善自身的绿色采购策略。房地产行业作为钢铁、建材(水泥、玻璃、陶瓷)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下游客户,其绿色采购实践将有力推动本地污染物的治理。我们期待房地产行业的联合行动,进一步推动供应商协同减污降碳,助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50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5.2领先企业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新模式实现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发挥产业协同联动优势,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这不仅需要龙头企业带动,也需要制造企业主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纵向延伸、协同推进的方式,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为引导企业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向产业链推广,CITI指数自2019年起加入“推动供应商自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指标。随着“双碳”目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战略的提出,截至2023年评价期间,已有28家企业为供应商自主开展绿色低碳采购建设提供能力建设与技术支持,带动近500家供应商借助蔚蓝生态链追踪自身供应链环境合规表现;其中部分供应商在合规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推动其供应链企业核算并披露碳和PRTR数据。案例一:IT/ICT行业上下游联动,扩大产业链绿色采购规模在赋能供应商自主开展供应链环境管理方面,IT/ICT行业最先开展行动。2015年4月,苹果、微软、华为、松下、日立、三星、佳能等企业代表在IPE组织的行业圆桌会议上分享各自管理经验,探讨行业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2016年,苹果率先开展行动,推动富士康建立环境表现检索机制。2018年,戴尔推动供应商利用IPE数据库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具,追踪自身供应商的环境表现20。微软为供应商提供培训与自评表,协助供应商从多方面开展基于IPE数据库的管理工作21。这些终端客户率先发力,鼓励并引导供应商自主管控供应链环境影响,推动Intel、富士康、鹏鼎控股、立讯精密、科森科技等先后加入绿色低碳采购行列,陆续跻身CITITOP50。其中,富士康、立讯精密、鹏鼎控股进一步将绿色低碳采购实践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在2023年评价周期总计推动1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供应商关注自身供应链的环境表现。20DELL.SupplyChainSustainabilityProgress2018AnnualReport[R/OL].2018:[2023-10-09].https://www.dell.com/zh-cn/dt/corporate/social-impact/advancing-sustainability/sustainable-supply-chain/supply-chain-reports.htm#pdf-overlay=//www.dell.com/content/dam/delltechnologies/assets/corporate/pdf/progress-made-real-reports/scs-report-2018.pdf.21Microsoft.MicrosoftDevicesResponsibleSourcingReportFY22[R/OL].2022:[2023-10-09].https://query.prod.cms.rt.microsoft.com/cms/api/am/binary/RE5aBW3.5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案例二: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开启绿色供应链管理极星自量产之初就将环境合规纳入采购标准,并于2022年开始全面推动供应商就既往环境违规记录公开解释说明并披露整改资料,2023年累计推动7家供应商对环境违规记录采取整改措施,公开披露解释说明。在管控自身供应链环境表现的同时,极星还呼吁供应商对更上游的供应链环境表现开展追踪和管理。汽车零部件企业舍弗勒将环境合规纳入供应商行为准则,推动钢铁企业针对既往的环境问题公开披露整改证明资料,承诺关注自身环境表现,接受公众监督。舍弗勒还通过绿色供应链地图披露钢材供应商的环境表现,推动其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2023年,舍弗勒与宝钢股份签订绿色钢铁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议,双方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在钢铁脱碳领域加强合作,通过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携手共同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22。在舍弗勒的推动下,自2022年起,宝钢股份与IPE建立沟通机制,借助IPE数据库梳理子公司与关联企业的既往环境表现,持续追踪关联企业的环境合规现状;陆续推动9家关联企业就既往环境违规问题作出公开说明,接受公众监督。宝钢股份还设立了供应链ESG风险管理机制23,在供应商准入和考核流程中纳入环境相关的审核要求,并通过定期培训,持续提升供应商的环境管理意识与能力。22舍弗勒Schaeffler.舍弗勒集团与宝钢股份签订绿钢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议[EB/OL].2023:[2023-10-09].https://mp.weixin.qq.com/s/kZDg2i8Mr3-rw-GCDTSJvQ.23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R/OL].2023:[2023-10-09].http://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new/2023-04-28/600019_20230428_FG11.pdf.5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5.3PRTR与碳数据披露,见证供应链减污降碳进展供应链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既需要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和示范,也需要下游终端客户的推动以及各利益方间密切合作,合力推进产业链低碳转型。推动供应链污染物与碳数据的测算与披露,不仅有助于企业摸清家底、识别减排机会,进而推动减排行动,同时有助于各利益方全面了解企业减排进展,增加利益方信任。案例一:采购企业推动PRTR数据披露,应对多项国际要求与认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2023年1月,欧盟委员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正式生效。7月31日,《欧洲可持续性报告标准》(ESRS)通过,标志着CSRD的落实进程又向前迈进一步。依据ESRS的要求,报告企业披露的可持续发展声明,应包括其在上游和/或下游价值链中的直接和间接业务产生的重大影响、风险和机会的信息。这意味着报告企业在开展实质性评估(materialityassessment)时,需要考虑ESRS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与价值链上下游业务的关系。如相关议题被评估为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则报告企业需要披露涉及上下游供应链参与者的相关政策、措施、目标和数据。鉴于价值链数据收集的难度,ESRS提出报告企业在依据ESRS披露的前三年,可以遵循“不披露就解释”的原则;但从第四年开始,报告企业的披露需要涵盖价值链上下游的信息。如无法从价值链参与者处获取数据,ESRS允许报告企业依据行业平均值等进行估算,但需要披露数据的精准度,并适时披露未来提升数据准确度的措施。一家全球知名的IT/ICT企业总部在筹备应对CSRD新规的过程中,通过中国供应链管理团队了解到,其在华主要供应商数年来持续通过IPE数字化平台开展碳和PRTR数据披露工作,将可以有效应对CSRD提出的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披露要求。•BCorpCertificationBCorpCertification(公益企业认证)要求申请认证的公司提供如何降低供应链环境足迹,包括在气候、水、化学品、固体废物、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追踪和管理的相关信息。在筹备BCorp认证的过程中,一家总部位于法国的食品饮料企业,要求其所有在华供应商填报IPE的PRTR数据表以及碳数据表,并公开披露数据,接受利益方监督。该企业收集和整理供应商公开披露的数据,已顺利通过了认证。5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电子产品生态标签EPEAT®电子产品生态标签EPEAT®提出的服务器标准(EPEATServersCriteria),基于NSF/ANSI426-2019EnvironmentalLeadership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ssessmentofServers(以下简称“NSF/ANSI426-2019”)。针对企业责任,特别是供应链数据披露,该标准提出企业可以选择公开披露全球供应链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相关数据,并获得相应的加分。NSF/ANSI426-2019的具体要求如下:-披露频率:年度;-供应商范围:服务器中三种零部件(主存储设备、处理器(CPU)和印刷电路板),每种采购额占比前六位的供应商,每个供应商需要包括3家生产工厂;-有毒有害物质清单:美国国家环保局ToxicsReleaseInventory、联合国UnitedNationsProtocolonPollutantReleaseandTransferRegistry,或供应商所在国家/地区适用的有毒有害物质清单;-披露指标:排放企业名称,排放的每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名称、排放量及排放地点;-验证要求:需要提供公开披露的网页链接为满足EPEAT®的要求,一家全球知名的IT/ICT企业要求中国的供应商通过IPE开发的PRTR数据表向社会公开披露相关数据,并将测算并披露PRTR数据纳入在华供应商的环境管理要求。案例二:纺织行业领先企业推动供应商改进工艺,降低水资源消耗2021年,为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4,提出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其中纺织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2020年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近年来,多家纺织行业的中外企业提出供应链新鲜水减量目标,并推动供应商提高中水回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在这些客户的推动下:²浙江华德利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开展设备改造与管理系统升级,引进低浴比高温高压染色机、高效连续染色水洗机、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设备,建设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与中水回用设备、用水能源平台管理系统,对各车间的用水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水量超标即预警。通过以上方式,自2020年至2022年,企业中水回用率从40%提升至43%。该企业披露的PRTR数据显示,新鲜水用量及万元产值水耗均逐步降低。24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1-12-29:[2023-10-09].https://www.miit.gov.cn/jgsj/jns/wjfb/art/2021/art_61767aabd6bf4b648c6bafdf60ab8c1b.html.54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5-4浙江华德利纺织印染有限公司2020-2022用水量变化²宜兴乐祺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从工艺水回用入手,通过冷凝水回收、冷却水回收,结合产用水量和生产负荷变化的具体情况,安装各类温度、液位、流量传感器,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三类水的自动切换调节,达到“水平衡”、“能平衡”目标,实现全年冷凝水冷却水回收27万吨/年。该企业披露的PRTR数据显示,2022年新鲜水用量与2021年相比显著降低。图5-5宜兴乐祺纺织集团有限公司2021-2022用水量变化5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²中山益达服装有限公司主要采取化学品替代,辅以开发无水酵素工艺、减少喷涂环节等生产改进措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降低水耗。该企业披露的PRTR数据显示,万元产值水耗多年来持续降低。图5-6中山益达服装有限公司2019-2022万元产值水耗变化案例三:LeviStrauss&Co.赋能供应商制定减碳计划,引导供应商公开披露年度减排进展LeviStrauss&Co.25赋能全球核心成衣和面料供应商(覆盖全球超过70家供应商合计140多家工厂,超过全球采购量的80%)使用其自主开发的气候路线图工具,制定清晰、可执行的减排计划,并追踪每个供应商碳目标的完成进展。其中,50家中国供应商2022年通过IPE碳数据披露表公开披露了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12家供应商的17家工厂确定了路线图和行动计划,与LeviStrauss&Co.合力共同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图5-7LeviStrauss&Co.气候路线图工具25LeviStrauss&Co..携手十年,展望未来:2023LeviStrauss&Co.可持续发展工作回顾及分享[EB/OL].2023:[2023-10-09].https://www.ipe.org.cn/GreenSupplyChain/BrandStoryDetail.aspx?id=92.56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案例四:隆基绿能设定科学碳目标,赋能供应商减排范围3隆基绿能承诺以2020年为基准年,2030年范围1&2温室气体排放降低60%,外购原材料每吨碳强度降低52%。隆基绿能还加入RE10026,EP10027和EV10028倡议,承诺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提升能效,并通过年度报告披露减排进展。针对范围3中主要外购原材料中隐含碳排放的减排难题,隆基绿能于2022年发起“供应链绿色伙伴赋能计划”,协助供应链建立企业碳管理体系,赋能供应商开展碳盘查、制定碳减排目标和路径规划、开展节能减排行动,提高可再生能源投入比例。图5-8隆基绿能科学碳目标图5-9隆基绿能三个“100”倡议26ClimateGroupRE100.RE100[EB/OL].[2023-10-09].https://www.there100.org/.27ClimateGroupEP100.EP100[EB/OL].[2023-10-09].https://www.theclimategroup.org/about-ep100.28ClimateGroupEV100.EV100[EB/OL].[2023-10-09].https://www.theclimategroup.org/about-ev100.57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第六章挑战和展望回首十年,我们看到供应链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色供应链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看到仍有很多行业的供应链龙头企业,未能有效落实供应链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向环境影响大、资源和能源密集的产业链上游延伸;很多公开作出环境和气候承诺的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环境和气候足迹最大的供应链环节;更有品牌企业在宣传达成碳中和产品的同时,在供应链碳披露问题上出现倒退。6.1绿色供应链建设的理想与现实仍有巨大差距挑战一:大量采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很薄弱虽然供应链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我们同时观察到,仍有很多行业的供应链龙头企业,未能有效落实供应链环境管理,行业间管理水平逐渐拉开差距。十年间,虽然TOP50的平均分持续升高,但在参评企业范围扩展的条件下,其整体平均分与同时期TOP50平均分的差距扩大了一倍之多,显示大量采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很薄弱。部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向环境影响大、资源和能源密集的产业链上游延伸;很多公开作出环境和气候承诺的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环境和气候足迹最大的供应链环节;更有品牌企业在宣传达成碳中和产品的同时,在供应链碳披露问题上出现倒退。图6-12014-2023年CITI指数平均分58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在企业气候行动方面,2023年评价期间,仍有11%的参评企业尚待披露绿色供应链承诺,约13%的参评企业尚未作出任何气候承诺。公开提及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中,19%停留在承诺阶段,有待将环境合规写入供应商守则加以约束,67%尚未披露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式与进展,仅有不足6%的企业开始推动供应商披露PRTR数据。公开作出气候承诺的企业中:50%尚未披露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80%并未将供应商温室气体核算与报送纳入供应商行为准则等文件要求,仅有29%开始推动供应商公开披露年度碳排放数据和/或气候目标。不到20%的参评企业披露赋能供应商自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或气候行动,所推动的供应商大部分来自纺织与皮革、IT/ICT产业链,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包括25家A股/H股上市公司,中小企业仅占三成左右。以上结果凸显出绿色供应链建设距离推动整个经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仍存在不小差距,供应链环境和碳管理的整体表现仍有待提升。一批供应链环境影响高、资源能源消耗大、范围3排放占比高的企业,尚未兑现环境和气候承诺,推动供应商提升环境表现,测算并公开披露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利益方无法了解其降低供应链环境影响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进度。挑战二:一批供应链环境影响与碳排放高的企业亟待行动尽管通过供应商守则等书面文件公开要求供应商环境合规,以及建立定期检索机制的企业比例,在十年间均有了大幅增加。但在此基础上,切实推动供应商就违规问题整改并披露解释说明的企业比例,却随着参评企业的数量增加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图6-2)。这表明仍有大部分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没有随着管理意识与机制的完善而同步提升。图6-22014-2023年提出供应商环境合规要求及推动整改披露的企业占比59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这些企业绿色供应链行动路径尚不清晰,供应链环境与碳管理进程缺乏透明度,不仅使得采购企业无法向利益方展示其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利益方也无法对其绿色低碳采购承诺的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监督。我们呼吁这些尚未行动的企业,将CITI指数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路线图,对标领先企业的管理方式,借助自动化的管理工具,从推动供应商环境合规入手,逐步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挑战三:环境和碳管理尚待延伸至价值链热点环节在已开启行动的企业中,多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环境和气候管理尚待延伸到供应链上游热点环节。截至2023年评价期间,参评企业中仅有约四成公开披露将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延伸至化学品供应商,供应链污水处理与固体废弃物处置单位,价值链上下游物流环节;仅一成披露其推动上述供应商或服务商披露环境合规与整改信息,或节能减排案例。图6-32023年评价期间披露延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占比在与部分已经开始行动的采购企业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化学品供应商、废水处理商、废弃物处置商和物流服务商位于供应链更上游或更下游,采购企业需要依赖多层级供应商协助梳理和识别供应关系,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的落地执行往往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以昂高、德司达为代表的化学品制造商,已经启动绿色低碳采购,从关注子公司环境合规入手,逐步扩展至供应链的环境表现,并开始推动供应商披露PRTR与碳数据。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瀚蓝环境,多年来持续关注从事垃圾焚烧发电、废水处理业务的子公司的环境表现,并在2023年启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中明确加入绿色供应链要求29。全球物流行业的知名企业马士基在多家纺织业客户的推动下与IPE建立联系,2023年推动多家在华子公司就既往的环境问题公开披露解释说明与整改证明资料。29瀚蓝环境.瀚蓝启动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革新管理,提升竞争力[EB/OL].2023-02-07:[2023-10-09].https://mp.weixin.qq.com/s/ZWH8d29ylRmrlV0OK3VNeQ.60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实现产业链全面绿色化升级,不仅需要龙头企业带头行动,更需要行业所有企业共同努力,推动价值链各层级供应商协同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呼吁尚未将环境管理延伸到以上环节的采购企业积极开展行动,通过赋能供应商、行业联合行动等方式,推动化学品制造商、污水处理商、废弃物处置商、物流服务商加入绿色采购行列,不断扩大绿色供应链的影响范围;对标领先企业的管理方式,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将环境管理进展至于社会监督之下,杜绝环境漂绿、气候漂绿,切实激发多方合力,赋能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挑战四:供应商赋能和培训仍待加强2023年评价结果显示,仅有不到二成的参评企业披露已赋能供应商自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或气候行动,所推动的供应商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仅占三成左右。IPE于2023年对蔚蓝地图网站企业用户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78.8%的供应商企业开始关注自身供应链的环境合规情况,41.8%开始收集供应商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由图6-4、图6-5可见,这些供应商企业自主开展供应链环境与碳管理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终端客户的绿色低碳采购要求,自身供应链环境风险管控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需求,以及中国的“双碳”目标和减污降碳协同战略。图6-4企业开展供应链环境合规管理的主要原因6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6-5企业开展供应链气候风险管控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人员专业程度不足、缺乏建设经费、投入产出低是这些供应商企业自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或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主要困难与顾虑。部分中小企业表示,高层领导的管理意识与意愿不足影响企业内部支持力度;供应链管理的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政策扶持力度与市场认可度不足,进一步导致投入产出比不及预期。为此,我们呼吁采购企业为供应商提供更多技术与能力建设支持,提升供应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与能力,使供应商成为采购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的平等合作伙伴。我们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及气候行动提供更多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为赋能供应商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与气候行动的能力,IPE自2022年启动供应商线上培训与赋能计划,定期邀请IPE内部与外部专家,针对不同行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旨在提升企业负责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水平。截至2023年9月,IPE已开展11期公开线上培训,总计参加人次超过1.3万。6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6.2展望:绿色供应链事关全球环境和气候安全在三年大疫之后,能源市场动荡,地缘政治紧张,供应链安全稳定受到挑战,绿色低碳转型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重危机。这些全球性挑战的叠加,对工业生产、供应链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展望下一个十年,我们看到欧盟等地区的供应链环境和气候标准正在趋向刚性,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的管控,也陆续成为一些ESG主流标准衡量供应链可持续性的指标。展望下一个十年,我们预期中国继续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业链安全得到空前重视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因事关供应链韧性而将得到更多关注。为达成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政策目标,中国也有望继续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新一轮的变迁正在发生,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而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原材料开采,也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对当地环境监管和基础设施带来严峻挑战。我们认为,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应该借鉴中国环境治理的经验,锚定在全球环境信息披露的坚实基础之上,以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通过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调动市场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供应链建设从浅绿走向深绿,直至实现真正的零碳供应链。全球三重环境危机呼唤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当前,全球依然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重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福祉和生态系统的安全,其中气候变化危机尤其突出。近年来,台风、暴雨、高温、干旱、风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23年7月气温更是打破纪录,成为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30。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3年7月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世界“严重偏离”了在2030年的最后期限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轨道。应对气候危机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但如上文提到,一批供应链环境影响与资源能源消耗大,范围3排放占比高的企业仍待采取切实行动。随着极端天气愈加频繁,我们预期采购企业和供应商企业面临的压力都将进一步增大。30联合国.气象组织正式宣布2023年7月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EB/OL].2023-08-08:[2023-10-16].https://news.un.org/zh/story/2023/08/1120502.6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自“十四五”开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以降碳为总抓手,促进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目标实现,已经成为处理四个方面复杂互动关系、统筹发展和减排的关键31。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具有高度同根同源性,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等燃烧过程中会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也会排放二氧化碳、黑碳等,加速气候变暖。同时水泥、石化等产业的工艺过程,也会排放本地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如前文所述,不同于美欧日本大量依靠高排放产业的转移实现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计划维持较高的第二产业比重,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此条件下,在华供应链惟有通过减污和降碳两个领域的深度耦合和同频共振,实现提质增效,有效推进绿色低碳转型32。我们注意到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和趋势,例如在一些地区,企业主动改正环境违法并公开道歉以获取从轻处罚,成为环境执法新尝试33;《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更新了危险废物分级管理的相关要求;高温、极寒、台风等极端天气,正在成为影响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的新隐患(详见表6-1);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涉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纳入刑事规制范围34均提示,企业碳排放相关问题正在成为环境执法的焦点。表6-1因极端天气导致的环境违规问题举例31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EB/OL].2023-02-10:[2023-10-09].http://www.cass.cn/xueshuchengguo/jingjixuebu/202302/t20230210_5587213.shtml.32生态环境部.专家解读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EB/OL].2022-06-20:[2023-10-09].https://www.mee.gov.cn/zcwj/zcjd/202206/t20220620_986122.shtml.33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EB/OL].2021-11-14:[2023-10-09].http://gdee.gd.gov.cn/hbwj/content/post_3668654.html.34中国环境报.“两高”发布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用好司法武器严惩环境数据造假[EB/OL].2023-08-16:[2023-10-09].https://www.mee.gov.cn/home/ztbd/2022/sthjpf/fgbzjd/202308/t20230818_1038876.shtml.64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对最新法律法规、执法趋势的研判,IPE开发并持续更新专题培训材料,定期组织线上培训赋能,旨在协助供应商及时了解环境保护新政,识别环境风险点,不断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图6-7IPE环境合规专题培训资料《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也被写入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此,IPE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环境记协的指导下,于2020年联合发起了“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在技术支持机构绿色江南、多地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的参与下,截至2023年9月,垃圾分类随手拍达到17万余条。IPE还通过垃圾分类指数(GarbageSortingIndex)对100个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评价,并识别出苏州、上海等优秀城市。6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6-8蔚蓝地图网站垃圾地图在当前全球迈向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和塑料垃圾全面减量回收再利用的大潮中,我们建议产生和废弃大量塑料包装物的大型中外品牌、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关注中国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进展,选择垃圾分类先进城市进行试点,将前端社区垃圾分类与后端企业的高效循环再生利用相结合,高效打通塑料包装物、特别是低值塑料包装物的回收瓶颈,令自身减塑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得到全球更多重视。COP15大会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了方向。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也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利益方的共同参与。为协助更多利益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IPE自2020年起开始收录林业草原部发布的企业合法参与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的许可证信息,以及因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被依法处罚的违规记录。企业可以利用蔚蓝地图检索,并通过蔚蓝生态链实时追踪供应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表现。与此同时,IPE还基于各省、市公开发布的三线一单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等信息,绘制了生态地图,协助企业利用生态地图,对照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情况,降低因项目选址或生产工艺不符合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带来的合规风险。相关数据已经开始在绿色信贷等工作中得到应用。66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6-9蔚蓝地图网站生态地图国际贸易中绿色供应链要求趋向刚性以欧盟为代表的地区陆续出台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相关政策要求,推动采购企业更主动开展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工作。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通过了一项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的提案(ProposalforaDirectiveonCorporateSustainabilityDueDiligence,以下简称“欧盟尽职调查指令”)35要求欧盟企业及在欧盟市场开展业务的第三国企业对其直接和有风险的间接供应商开展环境尽职调查。德国2023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TheActonCorporateDueDiligenceObligationsinSupplyChains)36,要求企业必须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环境尽职调查流程,识别直接供应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2023年1月5日正式生效的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37以及欧盟委员会35EuropeanCommission.CorporatesustainabilityduediligenceFosteringsustainabilityincorporategovernanceandmanagementsystems.[EB/OL].2022:[2023-10-09].https://commission.europa.eu/business-economy-euro/doing-business-eu/corporate-sustainability-due-diligence_en.36BMAS.ActonCorporateDueDiligenceObligationsinSupplyChains[EB/OL].2021:[2023-10-14].https://www.bmas.de/SharedDocs/Downloads/DE/Internationales/act-corporate-due-diligence-obligations-supply-chains.html.37THEEUROPEANPARLIAMENTANDTHECOUNCIL.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EB/OL].2022:[2023-10-09].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2/11/28/council-gives-final-green-light-to-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67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2023年7月31日通过的《欧洲可持续性报告标准(EuropeanSustainabilityReportingStandards,以下简称“ESRS”)》38,明确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尽职调查内容应包括识别企业价值链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并披露为防止、减轻不利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行动与结果,如价值链污染物排放转移、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等内容。2023年8月17日正式生效的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Regulationonbatteriesandwastebatteries)39提出,将电池投放到欧盟市场上的经营商均需开展包括供应链环境尽职调查、碳足迹测算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表6-2部分国家和地区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相关政策要求这些文件的出台和落地,使得绿色供应链的相关要求趋向细化,特别是与欧盟相关的供应链相关要求正在趋向刚性,成为采购企业和供应商需要关注和执行的规范和技术依据,也意味着供应链尽职调查正在从企业主动履行的社会责任变为必须履行的强制义务。38EuropeanCommission.Implementinganddelegatedacts-CSRD[EB/OL].2023-07-31:[2023-10-14].https://finance.ec.europa.eu/regulation-and-supervision/financial-services-legislation/implementing-and-delegated-acts/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_en.39THEEUROPEANPARLIAMENTANDTHECOUNCIL.Regulationonbatteriesandwastebatteries[EB/OL].2023:[2023-10-09].https://data.consilium.europa.eu/doc/document/PE-2-2023-INIT/en/pdf.68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ESG投资开始关注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随着资本市场对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andGovernance,ESG)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全球ESG投资规模增长迅速。据彭博社计算,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有望超过53万亿美元,占全球管理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40。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的管控,陆续成为一些ESG主流标准衡量供应链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SustainabilityStandardsBoard,以下简称“IS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尤为引人关注。ISSB要求报告主体披露范围1、2、3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为减少价值链排放制定的行动方案和目标、供应链潜在气候风险及应对措施等信息,以提升供应链气候信息的透明度41。香港联交所早先于4月发布的《优化环境、社会及管治框架下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咨询文件)》42已提出将以ISSB的气候相关披露准则为基础,引入气候相关披露的新要求,并建议将气候相关披露由“不遵守就解释”提升为强制性披露。虽然中国证监会尚未对供应链ESG信息披露提出要求,但ISSB准则的出台,预期将推动A股对标国际资本市场,将供应链环境与气候信息的强制披露纳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数字赋能构建全球企业责任机制当前,全球供应链新一轮的变迁正在发生,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报告显示,约25%至35%(按出口额计算)的服装制造业已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越南、柬埔寨和缅甸43。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原材料开采,也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对当地环境监管和基础设施带来严峻挑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要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到2040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技术的关键矿产需求将至少比2020年翻两番44,而这些重要储量中40%以上位于非洲45。40Bloomberg.ESGassetsmayhit$53trillionby2025,athirdofglobalAUM[EB/OL].2021-02-23:[2023-10-09].https://www.bloomberg.com/professional/blog/esg-assets-may-hit-53-trillion-by-2025-a-third-of-global-aum/.41ISSB.IFRSS2Climate-relatedDisclosures[S/OL].2023:[2023-10-09].https://www.ifrs.org/projects/completed-projects/2023/climate-related-disclosures/.42香港交易所.联交所刊发有关优化环境、社会及管治框架下的气候信息披露谘询文件[EB/OL].2023-04-14:[2023-10-09].https://sc.hkex.com.hk/TuniS/www.hkex.com.hk/News/Regulatory-Announcements/2023/230414news?sc_lang=zh-CN.43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EstimatingtheScaleofRelocationofLabor-IntensiveManufacturingfromChina:FactsandPotentials[EB/OL].2019-12:[2023-10-17].https://www.nse.pku.edu.cn/docs/20210804152158674852.pdf.44IEA.Inthetransitiontocleanenergy,criticalmineralsbringnewchallengestoenergysecurity[EB/OL].2022-03:[2023-10-6].https://www.iea.org/reports/the-role-of-critical-minerals-in-clean-energy-transitions/executive-summary.45IEA.AfricaEnergyOutlook2022[EB/OL].2023-03:[2023-10-17].https://www.iea.org/reports/africa-energy-outlook-2022/key-findings.69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为协助务实推进环境治理和气候行动,遏制“漂绿”现象,IPE于2022年发布全球企业责任地图,记录企业公开做出的环境和气候承诺,同时基于企业披露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对减排承诺的落实进度进行追踪,对推进供应链减排方面的实际行动和减排量进行统计和展示。图6-10蔚蓝地图网站全球企业责任地图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环境监管和监测能力相对薄弱,人员和经费也有很多局限。因此,这些国家更有必要考虑跃升至企业环境监管2.0版,即构建以企业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而要确保无论企业的投融资和供应链向何处转移,都能符合相关的环境和社会标准,且能够被有效监督,不仅需要构建全球责任机制,还离不开数字科技的赋能。参考肇始于欧美的PRTR制度,IPE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需求而改造的PRTR数据表,既涵盖有毒有害化学品,也纳入一般性主要污染物,更加适合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市场国家加以应用。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LeviStrauss&Co.等品牌开始探索推动中国以外地区的供应商披露PRTR数据并追踪污染物减排进展。而全球南方多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及社会组织,也与IPE就构建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展开了交流。为解决中小企业缺乏核算能力、外包碳核算服务又面临成本较高的障碍,IPE于2020年与合作伙伴开发,并持续升级“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图6-10)。该核算平台依据发改委发布的24个《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开发,将适用于中国企业的不同种类化石燃料、电力、热力排放因子等纳入计算器自动参数,并通过计算流程设置引导供应商识别排放源,提高核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能够协助供应商企业高效低成本地“摸清家底”。70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6-11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IPE还进一步升级碳数据披露平台,实现数据核算、报送与披露流程的自动化。其中多数供应商已经可以自主开展数据核算和填报,连续多年测算并通过IPE网站进行数据披露,追踪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减排进展。但供应商企业仍需进一步提升碳与能源数据管理能力,确保填报数据的质量满足自身统计披露或数据报送方的要求。为协助企业设定基于气候科学,对标科学碳目标倡议(ScienceBasedTargetsInitiative,SBTi)等国际主流机制的气候目标,IPE于2023年开发并上线“企业碳减排目标设定工具”。该工具依据科学碳目标设定方法论,为企业生成可供选择的减排目标方案。该工具能够赋能中小企业设定适当的基于科学(与1.5度、远低于2度、2度温控路径相一致)的减排目标。企业仅需输入基准年的排放数据,结合所属行业、地区、政策要求等,能够帮助企业模拟其范围1&2,以及范围3的减排目标。图6-12企业碳减排目标设定工具71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图6-13企业碳减排目标设定示例作为全球企业责任机制的一部分,IPE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也于2022年联合创建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CPCD),旨在协助中国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分析,通过更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排放因子开展范围3外购商品和服务等类别的核算,提升供应链碳排放量数据的准确性,并辅助企业开展供应链碳管理。图6-14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72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在此基础上,IPE还于2023年开发并上线产品碳足迹披露与索引平台(PCFD),持续收集近6000条中外企业自主披露的产品碳足迹数据,并与TheInternationalEPDSystem、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等达成数据合作,方便利益相关方在PCFD平台检索产品碳足迹信息,并共同促进产品碳足迹信息的公开披露与标准衔接。图6-15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73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迈向零碳供应链倡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需要全社会对绿色理念达成一致共识,推动形成全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最终达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发展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是摆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为此IPE发出“迈向零碳供应链倡议”。为加速供应链脱碳进程,达成全球气候目标,我们发布迈向零碳供应链倡议。为应对严峻气候挑战,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全球逾130个国家和地区已做出碳中和承诺;近9000家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入联合国“零碳冲刺”行动,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然而减排承诺的快速增加,与巨大减排差距形成鲜明反差。如何落实承诺,开展务实行动,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很多龙头企业来说,尤其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企业,其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常常是其碳足迹的主体部分。因此供应链脱碳对这些企业切实履行其净零排放承诺至关重要。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的最佳实践表明,发挥龙头企业的影响力,能够带动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入零碳冲刺,同时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加入全球气候进程。这对于促进全球供应链所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低碳转型,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供应链脱碳是重点也是难点:供应商数量庞大且分散,高排放环节又常常在供应链上游,如何触达并获取可靠数据存在困难;一些关键脱碳技术仍待研发或完善;推动庞大的产业链加入进程,有赖于行业合力。解决这些问题,不但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还需要政府、研究机构的加持,以及公众/消费者的认可。为此,我们希望与各利益方密切合作,共同推进零碳供应链建设这一事关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议题。74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作为开展全球采购的企业和企业组织,我们承诺从以下行动入手,有效推进零碳供应链建设,为社会提供零碳产品和服务:•充分认识供应链碳减排的重要性,将其有效融入企业治理和供应商管理机制;•测算并披露企业碳数据;对于范围3中的外购商品和服务的核心环节,逐步以供应商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开展产品碳足迹的测算和披露;•对标全球温控目标和各国自主贡献目标,科学设定企业碳中和目标,并公开披露年度进展;•将供应商气候行动表现纳入采购考量,推动供应商开展碳核算、科学设定减排目标并披露进展状况;•推进行业脱碳路径和脱碳技术研究,并以此赋能供应商有效开展碳减排行动;•支持探索基于自然的供应链减排方案,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行动。作为金融机构,我们承诺从以下行动入手,支持工商业迈向零碳供应链的努力:•科学设定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碳中和目标,测算并披露年度进展;•完善融资企业气候信息披露要求,引导企业关注零碳供应链建设;•支持供应链碳中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供应链零碳转型过程中规模大、借款期长的项目资金需求提供支持。作为基金会、研究机构和环保NGO组织,我们承诺从以下行动入手,为零碳供应链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气候数据基础设施,对供应链气候行动开展量化评价;•推动企业将碳中和承诺落实到供应链,切实遏制气候漂绿行为;•推动在企业ESG评价中,充分考虑其供应链气候表现;•识别、传播和推广零碳供应链最佳实践;•支持数字化等创新解决方案开发,赋能供应链高效脱碳;•关注零碳供应链建设,推动制定有利于供应链加速脱碳的政策和规章。我们期待具有供应链影响力和气候雄心的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重要机构率先加入倡议,也期待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支持,携手推进供应链脱碳进程,加速全球零碳冲刺,共同守护地球家园。7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附录I中外企业披露在华供应链环境和碳管理工作76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77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78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2014-2023:信息公开引导供应链绿色转变79附录II绿色选择倡议(2007年3月21日)在2007年世界水日(3月22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向中国的广大消费者发出绿色选择倡议,希望大家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污染企业证明已经改正之前谨慎选择其产品,用自己的购买权力促使企业改进其环境行为。中国正面临严峻的水污染问题,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废水威胁着我们的水环境和公共健康,破坏了有限的水资源。一些企业超标排放,甚至造成恶性停水事件,而这却并不妨碍其产品在市场上热销,这就给企业传递了扭曲的市场信号,鼓励它们降低环境标准,通过减少环保投入来赢得市场竞争。生产过程的污染,最终损害了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绿色选择也是绿色消费的一种形式。今天,绿色选择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中国已经建立起活跃的市场经济,而市场中多数产品常常有多种品牌可供挑选。其次,政府环境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仅我们收集到的政府和官方媒体披露的超标企业已接近5000家,其中有大量的本地中小企业,也包括许多大型企业,甚至包括一些跨国公司。我们希望消费者能够留意我们收集的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留意他们的品牌,这样下一次当您走进超市,就可以识别超标企业生产的产品。您一念之间的消费选择,会给企业发出一个正向的市场信号,形成真实的市场压力,促使企业考虑其违法排放行为给品牌和市场份额带来的影响,促使其遵守环境法规。我们同时倡议大型零售商和大型企业主动地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照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对供货商进行筛选,对其中的不达标企业开展严格的环境审核。这些对供应链条开展绿色管理的企业,其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将更加清洁,他们值得公众更多的信任。我们认为企业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但企业没有权利向社会转嫁其环境成本,没有权利违反环境法规。我们希望环境不达标企业能够正确地看待公众的压力,停止违法排放;在此基础上持续改进其环境表现,以便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我们也在积极寻找资源,力求为愿意改进的企业提供建议和专业意见。通过绿色选择,我们期待创造正向的市场压力,协助各级环境部门更有效地对污染源实施管理;通过绿色选择,我们期待可以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让负责任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通过绿色选择,我们期待推动每一个企业的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绿色选择,我们期待公众能通过购买行为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找回曾属于自己的碧水蓝天。绿色选择倡议发起单位: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自然之友、甘肃绿驼铃、天津绿色之友、淮河卫士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报绿岛、全球环境研究所、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绿石环境行动网络、守望家园志愿者、中日韩论坛、绿色汉江、新疆自然保育基金、河北绿色之音、重庆绿色志愿者协会、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云南大众流域、温州绿眼睛、野性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80关于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2006年成立以来,IPE开发并运行蔚蓝地图数据库(www.ipe.org.cn),2014年上线“蔚蓝地图”APP,推动环境信息公开,赋能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促进多方参与环境治理,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编写组成员黎萌,马军,丁杉杉,朱紫琦,徐昕,张慧,李赟婷,马莹莹石欢,郭华鑫特别鸣谢本报告得到多家基金会的支持。本文内容及意见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基金会的立场或政策无关。感谢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以下简称“绿色江南”)、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以下简称“江西青赣”)、安徽绿满江淮环境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满江淮”),实习生龚蕊、王荷敏、马一凡、司晓冬、刘山、熊雅文、魏娜、蔺海祥、AmeliaLinton,兼职杜姗、唐文艺、朱凤婷、徐文平、段林帅、崔香瑛的贡献。81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撰写,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本报告不能作为IPE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IPE将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及实际情况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并尽可能及时发布。IPE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IPE,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IPE所有。注:1.本报告2023年的评价周期为: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2.评价信息来源:企业官方网站、年报、CSR报告、ESG报告等定期报告、官网等公开渠道发布的信息、蔚蓝地图数据库收集的可信源发布的数据,以及企业公开披露的CDP气候变化问卷回复;3.本报告附录I中引用的阿迪达斯、鹏鼎控股、佳能、家乐福、思科、C&A、达能、戴尔、德司达、大悦城控股、富士康、Gap、工业富联、广汽丰田、恒隆地产、惠普、华为、Inditex、KOHL'S、朗诗绿色管理、联想集团、蓝思科技、Lindex、李宁、立讯精密、微软、NewBalance、王子控股、松下、Primark、RalphLauren、三星、TCL实业、Tesco、万科企业、维他奶、臻鼎科技集团报告,部分由IPE翻译,如与原文不一致,应以企业的报告为准;4.如本报告的中英文版本出现不一致,请以中文版为准。82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