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碳中和报告:政策布局及行业动态(碳中和,中国如何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人大重阳-202109)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 2013 年 1 月 19 日,是
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
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
下设 7 个部门、运营管理 4 个中心 ( 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
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
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4 年 11 月 25 日,是中国首个
以绿色金融为研究内容的智库项目,由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捐赠成立。
中心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运营管理,主要围绕生态金融产
业等课题展开研究,探索如何促进金融体系与绿色、可持续经济的融合以及实
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金融政策和法规。目前中心已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银
、IFC 等机构及十多个国家的相关智库建立了在生态金融领域的合作关系
推动成立了中国唯一、也是级别最高的绿色金融领域学术研究与工作协调的专
业委员会——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人
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具体职能由本中心执行。
2017 年本中心入选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
球智库报告》的“2016 年度全球最佳新锐智库 45 强”,位列第 37 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11月25日,是中国首个以绿色金融为研究内容的智库项目,由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捐赠成立。中心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运营管理,主要围绕生态金融产业等课题展开研究,探索如何促进金融体系与绿色、可持续经济的融合以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金融政策和法规。目前中心已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银行、IFC等机构及十多个国家的相关智库建立了在生态金融领域的合作关系;推动成立了中国唯一、也是级别最高的绿色金融领域学术研究与工作协调的专业委员会——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具体职能由本中心执行。2017年本中心入选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2016年度全球最佳新锐智库45强”,位列第37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是国家级专业智库,主要开展当代中国与世界、全球治理、全球传播战略设计与政策规划、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舆论、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等研究工作。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前身为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拥有百余人的在职研究人员团队和数十人的特约研究员队伍。研究院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特色,每年编发20余种动态研究产品,持续发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等;每年举办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以及数十场双多边智库对话会;主办《中国翻译》《对外传播》《当代中国与世界》等国家级专业期刊。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1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碳中和:中国在行动①——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核心提要★2021年9月22日正值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一周年之际,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彰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国行动力,各部委相继出台碳中和重点政策,各省市亦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写入了地方“十四五”规划,各行业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制定减排路径规划,金融系统全面开启绿色升级。★碳中和理念提出后具有重大意义,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的共同义务和责任,碳中和理念将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升到了经济发展模式和质量层次问题,得到了中国的广泛接纳和高度重视。★面对复杂的国际碳中和局势以及全球气候环境问题,各国在2020年前后纷纷抓紧布局本国的绿色发展政策,具体包括加大投入并扶持绿色产业、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提升国际绿色融资重要性、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导向。在全球碳中和形势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人均碳排放上并未与世界平均水平拉开太大差距,但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亟须提升,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在双碳顶层目标带动下,党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碳中和为导向的重点政策,推动各部门按照顶层指引开展自身特色减排工作,不断开展能源结构合理优化、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①该报告学术刊发版可参见:王文,刘锦涛:《碳中和元年的中国政策与推进状况——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发展(上)》,《金融市场研究》,2021年5月刊,总第108期,第1-14页;王文,刘锦涛:《碳中和对中国未来的意义——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发展(下)》,《金融市场研究》,2021年6月刊,总第109期,第1-7页。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贸易低碳转型等工作。★2021年上半年,各省市积极相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纷纷在地方“十四五”规划中确立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整体目标,并在多个领域中分别推出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路径的重要对策,成为“十四五”期间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碳中和,行业界在行动:在国家碳中和政策布局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各行业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科学统筹排放主体、执行主体、市场主体以及配套的一系列软硬件资源主体,规划并执行阶段性减排策略。★碳中和,金融界在行动:人民银行主动引导绿色金融服务于21世纪低碳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参与绿色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提高,开启了一场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绿色金融政策升级、服务升级、工具升级。★碳中和,研究界在行动: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广大学者纷纷启动碳中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和充实双碳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各大知名研究机构分别从各自行业的视角相继发布与碳中和相关的研究报告,为近期碳达峰行动计划与长期碳中和低碳转型部门战略提供重要建议;人大重阳发布全球首个双碳监管平台,这将助推全国及地方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监测和评估。★碳中和对中国的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一次全面的经济转型,更是一次观念、思想与生活方式的革命。宏观上,碳中和将使中国以绿色为核心导向,重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提升综合发展实力,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微观上,碳市场为企业低碳转型带来金融机遇,低碳经济将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气候环境因素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本文综合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年来的形势变化,认为中国走好碳中和之路,应当中国应把碳达峰、碳中和视野拓宽到国际角度,不断探索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长远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与服务模式,并重视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科技领域潜在减排工作。同时,还应把绿色低碳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3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前言一、理念:碳中和问世与在中国的深化进程(一)碳中和概念溯源与逻辑依据:兼具科学意义与社会价值(二)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演进:气候行动的全球历史(三)碳中和理念在中国的接纳历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转折二、国际:碳中和与全球形势的演变(一)碳中和全球碳排放局势分析:基于人均和强度的综合视角(二)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经济布局共性特征(三)国际减排形势与压力下的中国思考三、政策:碳中和的中国顶层设计与地方布局(一)碳中和纳入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二)各部委积极响应并相继出台碳中和重点政策(三)各省市积极布局“十四五”地方双碳规划四、行业:以碳中和为导向的中国各行业部门减排动态(一)行业界:重点排放行业加快制定绿色转型与低碳减排路径(二)金融界:碳中和一周年中国全面启动金融升级(三)研究界:各类研究机构广泛开展碳中和理论与实践探索五、未来:中国视角下的碳中和价值、意义与机遇(一)碳中和对中国的宏观改革价值:第四次产业升级革命(二)碳中和对中国的微观转型意义:企业生产的模式变革(三)碳中和下的国际格局演变:悄然发生的全球大变局结语466791111131618181819303031333636394041目录4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前言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①,“30·60双碳目标”令中国正式进入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随后的2021年可称为“碳中和元年”,不仅是世界各国开启低碳竞争之元年,更是中国以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目标进入绿色发展布局的元年。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危机与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联合国近期不断督促世界各国积极采取有效行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防御力。在迎来中国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全球目前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响应联合国的倡议,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左右实现碳中和(也称“碳净零排放”)的目标②,并相继推出绿色发展政策,积极布局低碳经济,并制定有效措施开展国际气候合作。可见,绿色可持续经济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出路,已得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认可与支持。在全球低碳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加快碳中和长远布局,并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不仅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碳中和重点政策,各省市亦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写入了地方“十四五”规划之中,各行业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制定减排路径规划,金融系统更是全面开启绿色升级以支持高排放产业开①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②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2020年12月11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③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2021年2月22日发布。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5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展低碳转型。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③,绿色低碳经济作为顶层设计得到正式部署。2021年3月,“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纳入了“十四五”规划,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亦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十年内,中国将开启一场经济社会全方位绿色升级转型,而碳中和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并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正自主探索相关路径,主动应对挑战并克服困难,不断抓住碳中和目标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在相关决策与执行中展现出强大的大国行动力。从国际角度来看,世界各国正积极布局低碳经济,这将直接影响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局势走向,全球碳中和进程伴随着国际产业格局和金融格局的全面重塑,这将不断为中国带来全新的投资机遇与合作机遇。对此,中国充分意识到应抓住低碳减排布局的重要先机。过去数年所开展的减排工作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了比2005年降低48.1%①。而自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中国的低碳减排进程来到决定性的历史转折点,将从产业到部门、从国家到省市重新探索更为安全可靠的方案和路径,挖掘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的潜在机遇,最终进入可持续的高质量稳定发展阶段。碳中和不仅是一场国际竞争,更是一场国内全产业经济的变革,必须进行全面统筹与规划。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往往反映在其气候环境治理能力上,大国亦承担了较高的国际气候环境保护责任②。纵观碳中和目标一周年后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正努力规划双碳达成路线和实施方案,积极寻求更新的发展模式,为绿色转型和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①李学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新华社,2020年9月27日。②文同爱,周磊:《论发达国家的国际气候环境保护责任》,《时代法学》,2014年12月,第01期,88-95页。6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一、理念:碳中和问世与在中国的深化进程(一)碳中和概念溯源与逻辑依据:兼具科学意义与社会价值碳中和(carbon-neutral)概念始于1997年,由来自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后更名为碳中和公司)首次提出①,指家庭或个人以环保为目的,通过购买经过认证的碳信用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该公司亦为这些用户提供植树造林等减碳服务。随着碳中和概念的推广,广义上的碳中和概念扩展为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节能环保等方式抵消一段时间内国家或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使之实现相对“净零排放”,并根据所遵循的国际计算标准将碳足迹降至零。1999年,苏·霍尔(SueHall)在俄勒冈州创立了名为“碳中和网络”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呼吁企业通过“碳中和”的方式实现潜在的成本节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与美国环境保护署、自然保护协会等共同开发“碳中和认证”和“气候降温”品牌②。经历了数年的推广,碳中和概念逐渐大众化,carbon-neutral一词在2006年被《新牛津美国词典》评价为年度词汇,并在2007年被新版《新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③。碳中和概念的物理意义在于,种种证据和研究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附带的一系列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恶果④,严重①刘长松:《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建设路径与政策措施》,《阅江学刊》,2021年3月。②Ellison、Katherine,《BurnOil,ThenHelpaSchoolOut;ItAllEvensOut》,载《CNNMoney》,2002年7月8日。③《CarbonNeutral:OxfordWordoftheYear》,载《OUPblog》,2006年11月13日。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张永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4-13页。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7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影响未来人类文明的存续。据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1-2020年全球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是全球有史以来最热的10年,超过20世纪平均水平0.82摄氏度。2021年,澳大利亚洪水、德国巴伐利亚暴雨、河南水灾等“千年一遇”的极端天气频发,令世界人民重新审视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与危机。因此,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成为各国的共同义务和责任,但是,要完全实现降至零排放并不现实,多余的部分将通过生物固碳、CCUS(碳捕集与封存)等方式进行抵消,通过碳中和的方式实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相对稳定。碳中和概念的社会经济意义则在于,将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升到了经济发展模式和质量的层次①。过去,污染排放的外部成本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致使世界各国和人民都要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应对气候变化在本质上需要应对工业化进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只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降低污染量和排放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全球气候环境问题。(二)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演进:气候行动的全球历史在碳中和概念兴起之前,国际气候治理议题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②为主题。1972年6月,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各国政府首次共同讨论环境问题,并提议重视工业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③。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④,于1990年首次发布《气候变迁评估报告》⑤并指出工业化时①李俊峰,李广:《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第1期,50-57页。②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14-19页。③于宏源:《全球环境治理内涵及趋势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青年学人文库》,2018年9月。④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复旦大学,2011年。⑤董亮,张海滨:《IPCC如何影响国际气候谈判——一种基于认知共同体理论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8期,64-83+157-158页。8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期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①达成,要求各成员国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原则②自主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控制。1997年,IPCC协助各国在日本京都草拟了《京都议定书》③,目标在201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2%。随后二十年间,《京都议定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没有发挥出强烈的约束作用。虽然欧盟成员国普遍在1990年左右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④,但到2010年全球总排放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1990年增长了近46%⑤。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了《巴黎协议》,取代京都议定书⑥,敦促各成员国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较工业化前不超过2摄氏度、争取在1.5摄氏度之内,并在2050-2100年实现全球碳中目标⑦。自此,碳中和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接纳。但《巴黎协定》在五年间的执行力度亦没有达到联合国的预期,部分国家没有切实践行减排承诺,或所制定的减排方案无法满足既定的气温控制目标,未能朝正确方向前进。为此,在2020年12月《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联合国①JohnW.Ashe,RobertLierop,AnillaCherian.“TheroleoftheAllianceofSmallIslandStates(AOSIS)inthenegotiationofthe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NaturalResourcesForum,1999,23(3).②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93-100页。③LeeChungLau,KeatTeongLee,AbdulRahmanMohamed.“GlobalwarmingmitigationandrenewableenergypolicydevelopmentfromtheKyotoProtocoltotheCopenhagenAccord—Acomment”.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2,16(7).④吴静,王诗琪,王铮:《世界主要国家气候谈判立场演变历程及未来减排目标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第3期,202-216页。⑤李俊峰,李广:《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第1期,50-57页。⑥李威:《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气候国际法的改革与发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62-73+84页。⑦李波:《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山东大学,2020年。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9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与英法等国共同召开了2020气候雄心峰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全球各国领导人“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本国实现碳中和为止”,并采取更激进的减排措施把可持续发展目标写入具体政策且加以落实”①。碳中和呼吁得到全球上百个国家的响应,其影响力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与碳中和相关的国际组织以及企业社区在近年来相继成立,例如2017年由16国与22城市建立的碳中和联盟(CNC)②以及2019年在柏林成立的“气候行动领导人”③企业家社区,推动碳中和作为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逐步深化。(三)碳中和理念在中国的接纳历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转折2007年7月20日,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④,碳基金旨在积极实施以增加森林储能为目的的造林护林等林业碳汇⑤项目,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这是碳中和概念首次在中国官方层面得到呈现。2015年6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法国访问期间,宣布了中国的减排承诺,中国政府已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文件,描述中国2030年的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⑥,中国2030年碳达峰承诺为中国的减排进程跨出了阶段性的历史步伐。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在2060年前①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2020年12月11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②ResilienceIntel:《OnePlanetSummit:TransformationalCommitments》,2017年11月14日。③《Anentrepreneurialcommunitythatdrivesclimateaction》,载LeaderforClimateAction官方网站。④李薇薇:《贾庆林出席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仪式并讲话》,新华社,2007年7月20日。⑤碳汇指指通过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⑥林巧婷:《解读中国2030低碳承诺:累计排放低于欧美或需40万亿资金》,载中国新闻网,2015年7月1日。10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实现碳中和①,并于2020年12月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了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森林蓄积量、提高风电和太阳能装机量等四项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②。两项目标提出后,碳中和正式成为国家承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减排责任与大国担当。2021年政府报告与“十四五”规划中均指出,中国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③,碳减排的相关工作和举措将加快进入实行阶段,并于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④中被重点说明。中国已正式将碳中和理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彰显出了强大的政策效率和执行力度,时间目标更为清晰和明确。碳中和目标提出并纳入顶层设计至今已有一周年,中国正开启一场以政府与市场结合、生产与消费结合、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结合等为主的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升级。①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②习近平:《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2020年12月12日。③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2021年3月5日。④李萌:《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新华社,2021年3月15日。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11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二、国际:碳中和与全球形势的演变(一)碳中和全球碳排放局势分析:基于人均和强度的综合视角根据2020年古特雷斯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2020末全球有110多个国家作出了碳中和相关承诺,其时间普遍为2050年前后,古特雷斯亦呼吁各国采取更有效和更积极的减排行动以兑现各自的承诺。截至2021年上半年,作出承诺的国家扩展至130多个。现有国家中,不丹和苏里南已实现碳中和乃至负碳,而约有超过80%的国家以2050年作为碳中和目标节点,例如欧盟除波兰以外各成员国均同意欧盟官方承诺的2050年碳中和计划。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已从政府层面率先开始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减排措施,推动本国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欧盟、南非等已经向联合国提交了以碳中和为目标的减排计划书①。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低碳局势,分析碳中和在国内外的演进特征以及2021年的综合形势对中国的碳减排行动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全球气候治理形势以21世纪20年代各国作出碳中和承诺以及美国重返《巴黎协定》为标志,再度开启新格局。联合国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统计显示,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5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②(各温室气体按温室效应大小统一折算为二氧化碳),中国以约140亿吨当量占据了27%。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其排放量按排放效应计算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当量的65%-80%(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中国在201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08亿吨。各国碳排放情况差异较大,为直观地分析国际碳中和形势,本文①钱通:《全球加速拥抱“脱碳”时代》,《经济日报》,2021年3月22日。②联合国环境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2020年12月9日。1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对碳排放重点国家和地区以2019年各国人均GDP(美元统计值)为横轴、2019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部分国家为综合预估值,仅计算二氧化碳,不含其他温室气体)为纵轴,建立主要国家碳中和形势图(碳排放量较低或人口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不计入;英国不计入欧盟),散点颜色用以区别该国近期所宣布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节点(包含立法确立或官方承诺,不包含仅透露意向),散点面积大小用以描述该国人口数量,如图1所示。图1重点碳排放国家和地区碳中和综合形势图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13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碳排放总量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一国的排放水平,尤其是对于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而言,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性。因此,应将人均碳排放量也纳入评价标准之中,通过联合国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2020年全球人均碳排放水平约为4.35吨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略有降低。同时,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也应以碳排放强度(单位GDP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分析各国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关系的重要参考指标,图1中各国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反映了其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综合人均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两项重要指标,目前北欧国家的碳排放强度较低、人均GDP较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的人均碳排放显著高于其他国家。欧盟国家人均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在较长时间以来未有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自《巴黎协定》以来气候治理能力上的衰落①。中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约为7.76吨,碳排放强度约为7.69吨每万美元GDP,虽然中国在人均碳排放上并未与世界平均水平拉开太大差距,也远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较高碳排放强度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质量亟须提升,未来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即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发展中国家特色减排矛盾与困境。从另一个角度,图1还反映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水平与该国制定碳中和计划的时间节点基本契合。而在达峰与中和的过渡期上,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已于20世纪70-80年代实现碳排放达峰,美国也于2007年达峰②,中国以2030年作为碳达峰目标年份以及2060年作为碳中和目标年份,无疑带来了更大的减排压力。(二)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经济①寇静娜,张锐:《疫情后谁将继续领导全球气候治理——欧盟的衰退与反击》,《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87-104页。②王能全:《碳达峰:美国的现状与启示》,载《财经》杂志,2021年3月8日。14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布局共性特征面对复杂的国际碳中和局势以及全球气候环境问题,各国在2020年前后纷纷抓紧布局本国的绿色发展政策,具体包括设立绿色基金、开展绿色项目优惠、推动能源清洁化和交通电动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等。综合分析,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可持续经济占比持续提高,各国加大投入并扶持绿色产业。各国碳中和政策布局以向相关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较为普遍,同时发展国家级的绿色产业基金,以引导绿色融资向绿色产业倾斜。政府层面的扶持促进了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不断提高可持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并带动绿色就业,借助绿色产业增长提供就业岗位。各国“碳中和”政策的推出,其根本目的并不只是控制排放总量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进行产业经济的全面转型与升级。但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各国绿色复苏的力度依然不足,对于绿色产业的投资尽管有较大增长,但仍没有达到联合国的期望,各国长期复苏计划中只有约3410亿美元(占长期经济复苏支出的18%)的项目支出符合绿色标准①,尤其发展中国家缺乏相应条件,在绿色转型升级、绿色产业投资、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难度,疫情后开展绿色复苏占经济复苏支出的比例普遍低于10%,使得对绿色投资的力度从长期来看尚无法充分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损失。第二,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市场主流,国际能源格局开始转变。可再生能源的全面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各国碳中和能源减排战略亦普遍以降低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减少煤炭消费为主,不断提高风电、水电、光伏、氢能、生物①联合国环境署:《AreWeBuildingBackBetter?Evidencefrom2020andPathwaysforInclusiveGreenRecoverySpending》报告,2021年3月10日。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15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这致使传统的国际石油能源格局逐渐发生转变。若要在国民经济中尽快摆脱高排放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必须同时从能源供给端与消费端入手,逐步实现从化石能源转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过渡和替代。一方面,在各国绿色复苏政策之中,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是疫情后经济复苏与刺激计划中最具效益和安全性的投资之一。另一方面,清洁能源的发展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新增长点,促使英国①、日本②等国相继宣布燃油车禁售计划,令具备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低排放等绿色属性的新能源汽车在各国低碳经济中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市场发展机遇。第三,国际绿色金融市场逐渐成熟,绿色融资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尽管各国在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异同,但运用金融资源支持绿色可持续产业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理念已成为共识。其中,金融资源以信贷资源、政策资源、监管资源、机构资源、市场资源、工具资源等为主,共同组成推动绿色产业项目融资和服务的综合体系。各国积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带动疫情后的绿色经济复苏,同时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中为绿色金融增添支持低碳减排的重要属性,并推动政府经费开支与市场资金流向发生转变。与此同时,国际范围内新的绿色金融中心应运产生,以英国明确要建立的伦敦和利兹两个全球绿色金融与投资中心③为例,未来其他各国也将逐步建立绿色金融信息资讯中心、碳金融交易中心、绿色衍生品中心等。①《英国宣布提前实施燃油车禁售令,汽车行业去碳化转型应何去何从》,载《创绿研究院行业观察》第276期。②杨骞:《为推进环保,日本拟2035年禁售燃油车》,载《第一财经》网,2020年12月4日。③樊文佳:《英国将在伦敦与利兹新建全球绿色金融与投资中心》,载《新浪财经综合》网,2021年2月19日。16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第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合作重要导向及国际竞争新兴战场。碳中和作为近百个国家所制定的顶层战略目标,在落实与执行阶段将为相关产业领域提供国际间低碳经济长期的合作机遇,引导国际间绿色资本流动、人才就业、绿色产业与可再生能源创业投融资。以德国、丹麦等国开展的“绿色外交”①为例,区域间的绿色国际援助支持也将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挖掘合作方向的重要领域。未来,以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为典型的国际碳中和技术交流、谈判、研讨、合作方案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多的成员国之间进行开展,并推动分行业、分领域、分地区的碳中和国际俱乐部的建立。国际碳中和绿色竞争以美国2021年重回《巴黎协定》为开端②,几大主要经济体,同时也是碳排放最高的主体,已正式进入赛道。拜登政府意图通过发展清洁能源重振美国经济,而美国急于加入各类国际组织也表明其意图在国际气候变化上重振影响力与领导力。预计将于2021年11月1日推迟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③将会对全球低碳经济进行一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气候谈判,推动碳中和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国际升级与深化。早期的全球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议题屡次向国际低碳治理发生扩展,围绕碳中和标准制定、资源供给、合作方式、利益分配等问题将不断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国际谈判与斗争。(三)国际减排形势与压力下的中国思考综合以上四大碳中和政策趋势,各国已推出的重点举措反映了三大问题:第一,各国碳减排政策的大体方向基本是正确的,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融资等,但具体措施在①外交部:《丹麦国家概况》,2020年9月更新。②《能否在“绿色”竞争中取胜?》,日本《产经新闻》,2021年2月18日,标题由日文翻译而来。③《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因新冠疫情推迟举行》,载《联合国新闻网》,2020年4月2日。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17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细节上的效果与效率还需要时间进行检验。部分政策将在未来被证明是有效的,部分政策也未必能达成预期的效果。可以预见的是,虽然现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但到2050年左右,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未能达成减排目标和兑现承诺,届时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问题。第二,全球碳中和元年,大部分国家都在开展探索、创新和尝试,尚未能形成可持续的、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碳中和国家发展模式和路径规划。不同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也具备独特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以及产业类型特征,那么各自的低碳发展方向和政策将无法相互适用。第三,部分国家还没有完全厘清绿色发展与碳中和之间错综发展的关联,另有部分未达峰的国家尚未区分碳达峰与碳中和两项不同时期目标之间的难度和实现差异,那些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的短期政策未必适用于长期以碳中和为终点的可持续发展,而碳中和如何融入传统的绿色发展并作为新的职能和导向开启新升级亦需要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深入探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碳中和形势,中国承担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减排压力,在碳中和目标正式提出后,应从国际角度客观分析国际绿色发展背景,为国内各项碳减排工作开展的时点选择和模式制定提供行动依据,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碳中和发展之路,以应对新一轮的国际绿色低碳竞争和挑战。18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一)碳中和纳入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自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度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重点任务[赵超,陈炜伟,安蓓,于佳欣,于文静,王优玲:《定调2021,中国经济这么干——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任务部署》,新华社》,2020年12月9日。]起,中央高度重视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包含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顶层指导均强调了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见表1),将双碳目标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之中,真正做到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高度来谋划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双碳目标纳入顶层设计,意味着党和国家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确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深切关系到推动全球可持三、政策:碳中和的中国顶层设计与地方布局续发展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央顶层指导下,各部位与各级政府明确并担负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力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进行与如期完成。(二)各部委积极响应并相继出台碳中和重点政策综合碳中和的国际形势,中国虽然在碳减排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碳中和相关产业升级转型领域尚处于初期路径探索阶段,地区发展和资源禀赋存在不均衡,各产业减排难度亦具有差异。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间,国务院各部委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以碳中和为导向的重点政策,在双碳目标推动不同领域的减排工作有序开展,重点政策与指示参见表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19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2021年7月24日,在主题为“全球绿色复苏与ESG投资机遇”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1+N政策体系将陆续发布指导意见,这是顶层设计。它涉及到碳达峰、碳中和全国和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各部委陆续开展的碳中和政策布局将为各行业提供带动和引领,推动各部门按照顶层指引开展自身特色减排工作,不断开展能源结构合理优化、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贸易低碳转型等工作。由此可见,碳中和在中国是一场涉及各行各业且自上而下的全面绿色转型,不仅中央层面进行了宏观战略部署,更获得了涉及能源、工业、交通、环境、科技等近乎所有行业部门的全面配合,以及金融体系所提供的与之匹配的绿色金融资源支持。(三)各省市积极布局“十四五”地方双碳规划2021年上半年,各省级行政区相继出台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不仅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性转折点,更是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历史性关键时期,直接决定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能否如期完成,以及2060年碳中和路径规划设计能否科学建立。为此,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纷纷在“十四五”规划中确立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整体目标,并在多个领域中分别推出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路径的重要对策,成为“十四五”期间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对策反映了双碳目标在地方层面所存在的共同点与地方特色。双碳目标的地方共性在于,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①刘竹:《哈佛中国碳排放报告2015》,2015年5月。②向家莹:《多省市“十四五”加码碳达峰布局》,经济参考报,2021年1月19日。的发展目标中,各省市基本均建立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实现总量和强度“双控”,并承诺在“十四五”期间制定地方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双碳工作进入实质进展阶段。而双碳目标的地方个性则在于,地区重点对策和路径具备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上海依托金融中心优势完善碳交易市场并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山西加快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海南积极研究推进海洋碳汇工作,内蒙古、甘肃、青海大幅提高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纳等,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地区减排工作,共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绿色发展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各级政府与各省市作为双碳目标工作的执行主体,正开展不同的减排对策。从国家层面提出碳中和顶层设计,以及各部门、各行业探索可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达成路径后,具体工作将落实到各省市。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应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产业政策等也均具有区域特色与历史特征。具体而言,从碳排放的角度,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上有所不足,且地方环境政策的约束力不强,加之部分企业自东向西进行“污染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同时,碳排放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目前城市碳排放贡献占比超过80%①,其总量和人均排放都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在地区差异下,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反映了中国的碳中和实现方式正以“因地制宜”为原则②,短期内先达峰带动后达峰,长期内推动全国范围内如期实现碳中和。在国际碳中和绿色竞争的大环境下,各省市积极开展国内碳达峰减排良性竞争,并从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西部绿色开发”,彰显了双碳目标下的地区执行力与行动力。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21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表1碳中和一周年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汇总时间会议或文件碳中和相关顶层战略部署2012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八是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2021年3月5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2035年远景目标,并提出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提出“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表2碳中和一周年绿色发展领域各部委重点政策汇总部委会议或文件已出台碳中和领域相关重点政策与指示人民银行2021年1月4日,召开2021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不断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2021年2月9日,举办国新办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表示将重点推动以下工作落实碳中和战略部署: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有序发展碳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碳金融产品工具等。2021年3月7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答记者问。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2021年4月15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上发言。指出“央行计划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碳减排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央行还将通过商业信用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公开市场操作抵押品框架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2021年7月30日,召开2021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减排效应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实推进碳排放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评价。发改委2021年1月19日,发改委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展“六方面工作”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增加生态碳汇。2021年5月18日,召开发改委新闻发布会。表示“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绿色低碳科技攻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工信部2020年12月28日,召开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021年1月5日,工信部答记者问。透露2021年将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并制定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路线图。2021年7月20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提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加强统筹谋划,探索路径方式,加快制定工业领域重点实施方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23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生态环境部2019年5月29日,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规范各界“通过碳配额、碳信用的方式或通过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020年12月25日,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全国碳市场,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自2021年2月1日开始启动。2021年1月13日,印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积极明确的达峰目标,制定达峰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2021年1月23日,召开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进一步强化降碳的刚性举措。”2021年3月18日,举办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研究研讨会。表示“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推动制定国家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组织开展气候领域国际合作。”2021年7月14日,国新办举行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答记者问。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办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表示碳达峰、碳中和首次纳入中央环保督察。自然资源部2020年6月1日,印发《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以“节能减排”等六项指标为重要评价指标。交通运输部2017年11月27日,发布《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以“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为主要发展目标,推动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2021年3月24日,国新办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汪洋答记者问。提出“交通运输部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碳达峰相关研究工作,促进交通运输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碳排放和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进营运车船能效提升,强化车辆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深入推进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24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商务部2021年1月7日,发布《关于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绿色发展工作的通知》。提出持续推动电商企业提升低碳环保水平。2021年2月8日,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通知》。引导商贸流动企业提高绿色低碳发展力度,促进绿色消费。住建部2019年4月9日批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国家标准。2021年1月5日,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建造试点工作的函》。决定在湖南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开展绿色建造试点工作。2021年3月22日,编制《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提出“有效降低建造全过程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碳排放,整体提升建造活动绿色化水平。”2021年4月,住建部解读《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提出“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建造的全要素、全过程,全面提升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建筑业全面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科技部2021年3月4日,召开科技部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双碳”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科技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关工作,重点做好三项工作:抓紧研究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推进《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推动设立“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2021年4月12日,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选择香山科学会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发言。提出“未来要系统设计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的体系结构,形成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的蓝图和‘四梁八柱’;要坚持目标导向下的问题导向,做好科技需求分析,明确科技创新的思路和重点;此外,还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实现未来40年碳中和目标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和支撑。”农业农村部2018年7月2日,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提出以“绿色发展制度与低碳模式基本建立”为2030年主要目标之一。2020年3月2日,印发《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强化绿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引领。2021年8月23日,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座谈会。提出“要围绕中央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决策部署,抓紧完善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方案,研究提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政策措施。”财政部2019年12月16日,印发《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会计处理。2021年8月5日,财政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意见。提出“正牵头起草《关于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拟充实完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构建有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25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国家能源局2020年12月22日,召开2021年全国能源会议。提出“要着力提高能源供给水平,加快风电光伏发展,稳步推进水电核电建设,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2021年3月9日,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表示将多措并举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包括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升级能源消费方式、优化完善电网建设等。2021年3月30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国新办发布会发言。表示“国家能源局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推动碳达峰工作能够成势见效:一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二是大力推行绿色用能模式;三是制定和实施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资料来源:根据各部委公开发布报告整理。表3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十四五”双碳目标规划与重点对策汇总省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目标整体规划“十四五”期间双碳工作重点对策北京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北京示范。构建安全高效资源支撑体系,推进能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布实施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天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实施力争碳排放提前达峰行动方案,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推动钢铁、电力等行业率先达峰。加大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力度;深化天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建设;创新开展近零碳排放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节能低碳化改造;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河北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强政策设计,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力争走在全国碳达峰前列,为实现碳中和夯实基础。推广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探索生态资源定价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健全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设计;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山西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黄河和京津冀生态屏障建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山西全方位呈现。加快煤炭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构建绿色低碳消费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制定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行动方案。内蒙古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积极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方式,实施燃煤电厂节能改造;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智慧协同互动体系;强化能耗双控,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6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辽宁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深入推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重点减少工业、交通、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增强森林、湿地等碳汇能力,积极发展海洋碳汇;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支持沈阳培育国际碳交易中心。吉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2.5%、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2%;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探索构建资源环境权益交易机制;打造国家新能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区,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黑龙江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制定省级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等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开展绿色建筑引领行动,打造绿色低碳交通网络;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幅降低能耗强度,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上海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出台碳普惠总体实施方案,鼓励公众节能降碳,积极创建低碳发展实践区和低碳社区;研究推进低碳产品认证和碳标识制度工作;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本地碳交易市场,争取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全面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江苏碳排放提前达峰后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初步展现出现代化图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迈上新的大台阶;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推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融合管控,开展协同减排政策试点;健全区域低碳创新发展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增强碳汇能力;实施碳排放达峰先行区创建示范。浙江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全面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诗画浙江大花园全面建成,成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和行业率先达峰。开展“零碳”体系试点,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治理举措;调整能源结构、推进产业低碳、推广生活低碳、优化建筑用能、发展绿色交通、发展森林碳汇。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27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安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按照碳排放达峰和能源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实施全省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公共机构开展碳中和试点;深入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福建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等完成国家下达指标。支持开展碳普及、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海洋碳汇研发平台;构建更加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节能低碳化改造,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编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江西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制定实施全省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鼓励重点领域重点城市碳排放尽早达峰,大幅降低能耗强度有效控制能源消费增量强化节能法规标准等落实情况监察。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低碳转型;推动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下降;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探索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生态气象观测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山东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制定达峰目标;加强低碳发展技术路径研究,开展低碳城市、低碳社区试点和近零碳排放区示范;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河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经济优势彰显,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行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碳达峰。推动产业集聚区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建设安全、绿色园区;加快提高清洁低碳能源比重;推进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加快重点领域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探索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新技术新模式;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湖北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开展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路径研究,明确碳排放达峰时间表和路径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提前达峰。支持武汉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碳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排污许可证与环评融合试点。湖南降低碳排放强度,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马栏山近零碳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构建保障有力、清洁低碳、适度超前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产业和园区绿色化、节能低碳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低碳交通工具。28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广东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抓紧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构建智慧低碳的能源互联网;发掘金融、教育和低碳环保等领域合作潜力;支持碳排放权交易所规范发展,为碳排放权合理定价,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进一步推动碳普惠试点工作。广西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开展碳金融业务,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持续推进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持续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模式;建立排污权交易体系。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快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强度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控制目标;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提前实现碳达峰。支持有条件项目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推进海洋碳汇工作;推动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加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等基础能力建设;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分析。重庆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增加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四川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明显好转,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有序推进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健全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促进气候投融资,实施碳资产提升行动,推动林草碳汇开发和交易;开展生产过程碳减排、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创新推广碳披露和碳标签。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国家下达的目标要求;制定2030年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申建全国新型综合能源战略基地;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化;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探索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云南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启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碳汇等市场化交易;加强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能源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深化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29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西藏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巩固,所有市县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标准,美丽西藏全面建成,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改善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与安全高效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积极对接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陕西生态环境基本好转,美丽陕西目标基本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推动煤油气高效集约绿色开发;建设清洁能源保障供应基;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支持在陕西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银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推广绿色包装。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甘肃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制定实施国家2030年碳排放达峰甘肃行动方案。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目标,推进大型平价风光电基地建设,大幅提高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比例;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实稳固。绿色产业体系全面建成,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开展水权及碳排放权交易;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鼓励在国家公园内创建“零碳城镇”;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开展碳计量碳储存碳汇集碳达峰、中和的研究和碳权交易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宁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转变、持续向好,生态系统功能完善、稳定高效;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加快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构建绿色共享、和谐美丽的生态空间;推动能源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促进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新疆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煤电油气风光储一体化示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适时开展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试点示范;推行林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资料来源:根据各省级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原文综合整理30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四、行业:以碳中和为导向的中国各行业部门减排动态(一)行业界:重点排放行业加快制定绿色转型与低碳减排路径在国家碳中和政策布局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各行业部门根据其碳排放占比情况以及2060年碳中和基准减排情形,正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积极探索各自的特色减排路径。综合各类研究机构碳排放量统计分析报告,碳中和一周年之际各行业部门碳排放占比及减排路径市场预期(表4)可基本反映中国低碳减排的行业进展现状。结合国内地区与行业形势,中国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上存在技术可行性,并在政策环境与产业经济环境上也具备实现减排目标的基本面,相关目标总体可控。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后,各行业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科学统筹排放主体、执行主体、市场主体以及配套的一系列软硬件资源主体,规划并执行阶段性减排策略。具体来看,电力行业目前是中国碳排放的最大来源,以火电为主的电力部门目前约占社会总排放量的四成(2019年占比为43%①),工业与制造业生产活动则为第二大碳排放来源,与电力部门合计贡献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70%-80%。尽管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了48.1%,提前完成2015年提出的40%-45%的目标,但以电力和工业为主的高排放产业目前依然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尤其是在去产能目标总体有限的情况下,若不进一步加以转型与升级,高碳产业的碳中和之路可能会遇到瓶颈。①李学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新华社,2020年9月27日。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31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为此,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中国正加快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编制工业低碳行动方案的制定,并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实操阶段,推动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在“十四五”前期综合各自的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碳排放交易模式等方面,尽快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形成能在企业之中大范围应用和推广的重点排放行业减排高新技术,并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成本可控、效益可观。与此同时,为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中国顺应国际清洁能源发展潮流,在过去十年间显著提升了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发电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近年占比年均提升1个百分比以上,新增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领跑全球,建立起中国优势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并逐渐形成中国特色能源结构优化方式。(二)金融界:碳中和一周年中国全面启动金融升级从碳中和落地执行的角度来看,绿色低碳发展在长期内最重要的资源是金融资源。据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来人民银行所推出的相关政策,金融资源正逐渐向绿色低碳领域发生倾斜,人民银行将主动引导绿色金融服务于21世纪低碳经济发展,未来更多与绿色发展与低碳减排相关的政策工具将不断出台,金融机构参与绿色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亦持续提高,开启一场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金融绿色升级,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碳中和推动信贷资源进一步向绿色项目倾斜。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6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79万亿元和2.5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表明随着双碳目标相关工作正式进入快车道,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减排力度呈现了跨越式的提升,绿色信贷余额相比于2013年末已增长近一倍。2021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预计已超过2000亿,绿色债3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券余额超过1万亿。2021年4月,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并计划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版目录在提高绿色债券国际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支持低碳减排的侧重点有所加强,例如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提升了绿色债券融资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容性。由此可见,自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来,在央行大力推动下,中国的金融信贷资源正逐渐流向绿色领域的企业和项目,从根源上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并不断为绿色投资与绿色产业穿针引线。第二,金融机构不断提高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双碳目标为我国绿色金融增添了新的使命与机遇,各金融机构也不断自主提高探索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自2015年绿色金融起步发展以来,几大国有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用金融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而在碳中和目标提出后,银行类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业务与工具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截至2020年末,中国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达1.8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200亿,绿色信贷规模在各大银行中排名第一,广泛投入到了清洁能源与绿色交通等领域;中国建设银行则充分发挥基建融资领域的优势地位,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清洁交通、绿色基建项目中去;中国农业银行主动探索“绿色银行”发展之路,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指标体系、建立绿色信贷考核评价机制,并在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万亿的规模下保持了0.3%左右的极低贷款不良率;中国银行则充分发挥其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在境外成功发行多个币种的气候债券以及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各类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和绿色低碳基建项目等。第三,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助推双碳进程并带动碳金融市场创新。2020年12月25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由生态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33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环境部审议通过,并将于2021年2月1日正式施行。经过数月筹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纳入首批重点排放单位的市场主体包含2000多家电力行业企业。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正式运行具备历史性的重要战略意义,不仅有助于在长期内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阶段性实现,更有利于推动“十四五”期间的污染排放权合理定价工作,以实现绿色金融的价格发现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对于纳入碳排放的企业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而言将带来重大投融资机遇,且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的各项碳金融服务诞生了不可忽视的业务前景。碳金融业务的起步,不仅有利于各类金融机构在碳交易活动上提供金融服务升级,也有助于在高排放企业开展绿色业务的信贷融资方面发挥与银行之间的桥梁作用,更为银行业带来了绿色投融资工具创新机遇,例如面向持有或托管CCER的企业或资产管理公司的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短期贷款产品,充分挖掘了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由此可见,自碳中和目标提出近一年后,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上线已成为同时集推动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污染企业阶段性减排、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升级等于一身的双碳目标核心驱动力。(三)研究界:各类研究机构广泛开展碳中和理论与实践探索碳中和目标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顶层指引,已受到学术界、智库界、行业协会等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广大学者纷纷启动碳中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重要成果正呈指数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自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间,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已发表近千篇,广泛涵盖能源转型、低碳建筑、绿色金融、碳排放情景分析等研究方向,不断丰富和充实双碳进程下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包括全球能源互联网组织①、德勤管理咨询(上海)②、红①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年3月发布。②德勤管理咨询:《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2021年6月发布。34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杉中国①、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②、高瓴资本、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③等在内的国内各大知名研究机构也分别从各自行业的视角相继发布了与碳中和相关的专业研究报告,为如何将绿色低碳转型融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中进行了科学而深入的探讨,为近期碳达峰行动计划与长期碳中和低碳转型部门战略提供了重要建议,成为各行业部门得以参考的第一手资料。此外,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纳入中央环保督察,并发布了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推动研究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和环境影响报告编制规范的制定,为相关碳排放数字监测平台的建立带来前景与机遇。为此,2021年7月11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主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与东方国信联合开发的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监测管理平台(双碳监管平台),将助推全国及地方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监测和评估,亦彰显了金融界、科技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探索的主动性与行动力。①德勤管理咨询:《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2021年6月发布。②红杉中国:《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2021年4月发布。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2020年10月发布。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35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表4双碳目标下中国各行业部门碳排放构成与减排路径行业排放占比基准情形下的主要减排路径对策建议电力部门40%-45%发电部门在发电侧提高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量,确保2030年碳达峰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每年1个百分比提升。2060年清洁能源供应占比应提升至80%,剩余部分通过碳捕捉等方式实现中和。电网输送在输电侧构建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能源同步并网。用电部门在用电侧加快工业用电取代煤油气,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并稳定降低电价,发展绿证交易。工业与制造业25%-35%设备升级开展具备低碳高效特征的生产设备升级置换,改革折旧规则。争取2025年前钢铁碳排放达峰与2022年前石化行业达峰,2060年实现工业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70%-80%。生产加工提高生产过程中电能消费占比,开发绿色工业园区以加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联系。金属冶炼以钢铁为主,去产能以实现粗钢产量达峰,推广电炉冶炼设备,推广氢能冶炼技术。石油化工行业联合开展石油产品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同步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交通运输7%-9%公共交通达峰前各市提升城镇公共汽电车覆盖率至90%-95%。应推动汽车与交通行业2028年提前达峰,2060年实现核心城区新能源汽车与配套设施全覆盖。家用车提升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占比年增0.5-1个百分点,创新电池技术降低平均耗电,重新优化城市新能源充电桩布局。物流运输新能源运输车逐步替代燃油运输,提高快递业绿色循环包装覆盖率。建筑业与建筑部门10%-15%建筑耗材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与分类,建立标识管理系统。争取2060年碳中和时期城镇商业绿色建筑覆盖率达70%-90%。建筑建造确保达峰前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70%-90%,有序推进符合年限的存量建筑开展低碳改造。建筑使用推广光伏设备在商用建筑中的应用,引入建筑节能低碳循环系统。农业3%-7%农业生产降低化肥施用,提升土壤固碳水平,提高清洁能源农业机械装机量,发展新型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碳中和时期提供自然碳汇贡献,开展碳汇市场化。林业碳汇确保2030年达峰前森林蓄积量年均增长1亿立方米以上,持续开展经营型碳汇和造林型碳汇。资料与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报告与资料整理36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五、未来:中国视角下的碳中和价值、意义与机遇(一)碳中和对中国的宏观改革价值:第四次产业升级革命随着碳中和理念的国际深化,碳中和不再局限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更升级为经济发展问题与国际政治议题。纵观近代至今的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均存在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的共性,并且每一次工业革命中具备领先优势的国家均通过产业革命走入世界前列。而碳中和有望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并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对中国而言,碳中和不仅是一次全面经济转型,更是中华复兴的一次观念、思想与生活方式的革命。在欧盟气候治理显现疲态①、美国重回《巴黎协定》后需花费较长时间弥补先前劣势的背景下,若中国把握住第四次碳中和绿色革命,将使中国这个后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与发达国家同台竞争的优势,并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将现代化的定义进行更新升级,从生态文明和发展质量的角度使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得到扩充。第一,从社会层面,碳中和将使中国以绿色为核心导向,重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根据表1中所列关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各项重要意见,碳中和已正式成为顶层设计,将自上而下升级并重塑社会经济发展脉络,从发展政策、软硬件设施建设、行业标准制定、生产技术研发、生①寇静娜,张锐:《疫情后谁将继续领导全球气候治理——欧盟的衰退与反击》,《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87-104页。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37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产设备升级、生产调控规范、效益考核评价方式、社会主体责任义务等方面全面实施绿色转型,整体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令绿色产业投融资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中国未来将以绿色为核心方向,推动各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与协同减排效应,在企业中将工业企业提升清洁能源消费与应用低碳技术充分有机结合。因此,在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社会经济系统将逐渐得到重构,在第四次产业绿色革命中以提升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作为根本特征。面对表4反映的不同行业的减排形势与路径,越来越多的经验将会被证明其有效性,促进中国构建低碳内循环,运用绿色理念发展双循环战略。第二,从发展层面,国家与地方都将借助碳中和机遇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碳中和的历史性机遇难得,中国正全力争取参与21世纪碳中和国际竞争的资格,以提高减排技术实力与制定国际绿色标准的能力为主,降低碳排放强度并提高GDP绿色发展效率,取得国际绿色低碳之战的入场券。在根据国际碳中和复杂形势与各国政策以挖掘值得借鉴的优势经验的基础之上,中国正为各省市与地区探索出新阶段的发展和转型机遇,借助国际低碳理念的逐渐深入,在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评价中引入更多的绿色低碳评价指标,而不仅仅以GDP为唯一评判标准。新型经济发展评价水平的推出将直接推动那些原本在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地区,在低碳经济时代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与综合质量,提升综合实力,重新焕发生机。第三,从金融层面,推动绿色金融成熟稳定发展将完善现代金融体系。自2016年绿色金融起步至今,绿色金融在中国仅历经了短短五年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完善和升级的同时,2021年又新增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属性。中国正积极探索成熟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包括投融资模式和服务模式等,逐渐完善金融体38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系建设,推动相关金融新标准的出台,包括产业分类标准、碳市场交易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等,并在各个方面提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机会,利用统一标准来提高绿色资金的国际流动性与国内外低碳市场开放性,逐渐消除投资壁垒。碳中和目标不仅将带来国民经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更将催生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升级与重塑。(二)碳中和对中国的微观转型意义:企业生产的模式变革从微观角度,碳中和是一场根本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企业在减排过程中开展绿色转型,从提高产量逐渐转变为提升质量和效率。在高排放、高耗能、低效率的中小企业逐渐退出市场的过程中,有条件、有技术开展减排升级的大企业将集中发挥碳中和带来的各种优势,开展绿色转型。第一,从市场层面,碳市场发展模式为企业低碳转型带来金融机遇。碳市场的全国性建设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也为企业带来碳减排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工具。全国碳市场上线后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金融机遇主要体现在对金融市场业务和产品的全方位扩展,具体包括:在碳金融领域培育人才优势,提高金融就业,开展学科研究,服务于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碳资产托管机构与业务,并为企业广泛开展第三方碳金融服务,包括会计核算业务、审计业务、法律服务等;发展碳金融生态圈,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碳资产拍卖市场、碳交易保证金与杠杆市场、碳金融信息披露与资讯中心等,不断提高资产流动性,增添碳排放权的抵押质押属性,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增添碳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与碳中和导向属性,提供产品创新机遇,在借鉴传统金融产品发展经验的同时,借助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发挥更多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向气候融资产品发展,开启企业气候融资新时代。同时,碳市场的发展也正推动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39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国家选择一些低碳路径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建立以碳中和为中心的碳金融试点地区,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企业,并发挥碳排放权交易的地区辐射机制。最后,参照欧盟,碳排放权交易跨国链接与互通也具备探索机遇,为跨国企业提供海外气候投融资服务,国际清洁能源市场发展带来的国际格局转变也可能使得原本全球石油金融市场的地位和重要性被碳金融市场所超越。第二,从民生层面,低碳经济将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碳中和议题带来的一大重要问题是产业转型后的就业问题,而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各国碳中和政策中也相继提到了通过绿色产业增加就业。显然,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应该增加和提高国民就业而非减少甚至扼杀,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更是符合高质量发展中“可持续性”的重要特征。碳中和所带来的新兴绿色产业将为中国提供难以估计的岗位和人才需求。大企业自主探索减排路径与方式并带动中小企业建立减排联盟的过程中,需要碳减排领域的管理人才,也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绿色技术创新所需的绿色初创企业更为人民群众创新创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第三,从风险层面,气候环境因素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在低碳经济时代,国际政治经济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开始发生转变,全球气候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将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低碳经济时代,环境风险治理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且尤其是跨国企业与国际合资企业。而气候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企业本身进行低碳绿色转型带来的主观风险,包括转型成本、政策变动、信贷审批等,二是企业参与气候投融资中遇到的自然环境引发的客观风险。因此,风险层面的转变将推动企业逐渐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推动设立专门的气候管理和部门进行负责,并最终提升整个行业的环境抗风险能力与国际气候防御力。40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三)碳中和下的国际格局演变:悄然发生的全球大变局随着碳中和成为重要的国际气候议题,各国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与相关政策,国际产业格局将迅速发生转变,以低碳产业为主的原材料供应、国际物流、低碳技术授权、绿色专利转让、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下的软件授权与硬件供应等共同构建的新型国际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将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碳中和将成为重塑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原本政治联系较弱的国家将有机会在碳中和新格局下的国际合作上重新建立互信关系。另一方面,各国加码清洁能源发展也使得原本以石油资源贸易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发生变化,改变现有的国际能源格局,推动部分国家重新建立能源发展规划。在过去的一年内,中国积极开展国际气候对话,开展地方气候投资合作,主动抓住国际碳中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中的国际合作机遇,在国际绿色产业发展中占据先机,把握绿色低碳外循环,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安全流动。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41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结语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本文梳理了过去一年内中国各部委、地方政府、行业部门所开展的双碳目标下的重要行动。同时,在追溯碳中和发展理念的国际深化过程与在中国的演进历程后,通过对国际碳中和复杂局势与国内低碳减排形势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亦挖掘出了中国在碳中和全球绿色竞争时代中存在的诸多发展机遇。在中国未来的长期碳减排进程之中,从过去的碳减排,到现在的碳达峰,再到未来的碳中和,其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要求与推进模式均有所不同。中国人均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较低,使碳排放强度较高,令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成为当前需尽快改善的最重要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达峰到中和的承诺仅为30年时间,远低于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所制定的50至60年左右的过渡期。碳中和进程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路径仍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错,不能照搬和杂糅国外的政策经验,应充分考虑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局势与潜力,科学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中和战略,讲好中国碳中和故事。为此,本文综合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年来的形势变化,为中国碳中和之路提出以下四条主要建议:第一,应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国际碳中和议题不仅关系到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更紧密关系到世界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经济稳定发展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需要在提高本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全人类利益的国际角度考虑碳中和的历史意义,不断提高自主贡献目标,推出更多的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特性的举措。同时,应在碳中和引起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转4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变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升级与建立更友好的国际低碳合作关系,不断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各种国际绿色组织与研讨论坛,发行主权绿色债券,带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早日建立新的国际绿色金融中心以参与国际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第二,应探索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长远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与服务模式。碳中和产业为中国带来了绿色产业投融资机遇,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但现有的绿色金融发展进度难以完全满足这种逐渐增大的资金缺口,而当前绿色金融也存在产品单一、市场不均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且还没有完全适应碳中和的发展要求,低碳减排属性不够明显。中国需要不断推动绿色融资的多元化,更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特征将金融产品细分,按照碳减排、环境污染治理、气候风险管理等方向来发展不同的绿色金融工具,并推动各种第三方绿色服务统筹发展,建立符合碳中和要求的绿色金融全方位服务模式,推动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第三,应在推动能源与工业低碳进程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时代潜在领域的减排工作。尽管目前电力、工业等部门的碳排放占据了社会排放总量中相当大的比例,但其他部门的减排工作也不容忽视。首先,随着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以及数字产业和相关企业的蓬勃发展与规模扩张,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行业在碳排放领域的影响①将会逐渐突出,大有超越传统工业成为潜在的重点排放行业的趋势。对此,中国需要推动互联网行业积极探索碳中和路径,尽早制定减排策略,引领国际领先发展趋势,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第四,应将绿色低碳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GDP并不足以评价区域经济发展质①王元丰:《不要忽视信息通讯行业对实现碳中和的作用!》,《环球时报》,2021年2月22日。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第18期43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量,而是应逐渐引入更多的绿色低碳相关指标以评价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将绿色产业发展增加值、绿色金融业务占比、碳排放强度等作为综合评价的参考指标,推动各个地区开展绿色发展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区域经济,而是创造经济与绿色的良性循环。为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绿色产业目录,科学评定碳减排的经济效益,同时开展评价所需的数据支持与披露工作,在现有的环境披露工作中添加碳资产和碳足迹披露,推动企业不断重视碳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展示,并将碳交易情况纳入主动披露内容,以彰显企业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度。最后,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落实联合国《巴黎协定》的庄严承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碳中和是一项持久战,是一场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进程。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年来,中国各级政府与各行各业均高度重视,积极探索行动方案,加快制定路径规划,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长远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①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解振华详解制定1+N政策体系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2021年7月27日。人大重阳“宏观形势”系列研究报告1.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的探讨和政策建议.2014年10月28日.中国北京2.中国金融改革与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创新激发增长潜力(中英文).2015年8月2日.中国北京3.保障大众民生:行动前瞻.2015年11月8日.中国北京4.大相变:世界变局与中国应策.2017年1月5日.中国北京5.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治理——深圳市宝安区智慧城市治理研究报告.2017年9月22日.中国北京6.中国相变期:“高架路式”转型升级2012-2017.2017年10月19日.中国北京7.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2018年1月19日.中国北京8.新时代中国的南极战略——基于实地调研的考察与思考(中英文).2018年6月12日.中国北京9.防疫情、促经济,两手抓两手硬的八点政策建议.2020年2月7日.中国北京10.疫情影响世界的评估报告.2020年2月25日.中国北京11.暴跌!暴跌!暴跌!暴跌!暴跌!.2020年2月29日.中国北京12.警报!前方“黑洞”!世界经济陷入“迷航”!.2020年3月6日.中国北京13.全球化病危!怎么办?.2020年3月13日.中国北京14.龙卷风!一夜间,新一轮“大萧条”要来了吗?.2020年3月16日.中国北京15.中国须适应“逆风”崛起.2020年3月23日.中国北京16.若这是场“文明兴衰级”的全球萧条,中国防波坝在哪?.2020年3月24日.中国北京17.全球化“触底”,中国须“抄底”.2020年4月15日.中国北京18.紧迫的全球团结(中英文).2020年6月1日.中国北京19.疫情2.0颠覆人们十大生活方式.2020年6月1日.中国北京20.世界抗疫从遭遇战步入持久战——如何应对最坏疫情?.2020年7月7日.中国北京21.数字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现状评价与未来治理.2020年9月5日.中国北京22.未来五年,改变中国与世界的五大奇点(中英文).2020年11月2日.中国北京23.后疫情时代全球“蝶形”风险及防范.2021年2月5日.中国北京24.治愈“后遗症”后疫情时代的风险评估与展望.2021年4月27日.中国北京25.培养全球视野的中国接班人——“十四五”视野下的“90后”与中国改革.2021年5月10日.中国北京26.中高速可实现——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中英文).2021年7月30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宏观经济”系列研究报告1.走向核心国家——中国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2013年5月25日.中国北京2.大金融理论背景下的金融统合监管报告.2014年3月12日.中国北京3.人民币国际化动态与展望.2014年3月31日.中国北京4.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一:“走出去”:国际商务反腐败规则研究.2014年5月13日.中国北京5.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二: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2015年9月28日.中国北京6.经济金融化与均衡杠杆率:美国经验与中国启示.2015年10月14日.中国北京7.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三:2016年版《ICC/ESOMAR市场、观点、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国际准则》.2016年12月29日.中国北京8.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建立结构性财政平衡.2017年2月28日.中国北京9.建立现代增值税制——“营改增”改革效果评价报告.2017年3月7日.中国北京10.改善电商征管环境构建良性竞争的电子商务税制.2017年5月26日.中国北京11.缩小政府预算偏离打牢国家治理的财政基础.2017年10月13日.中国北京12.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挥财政作用促进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2017年11月2日.中国北京13.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2018年1月19日.中国北京14.中国2017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报告.2018年3月1日.中国北京15.中国的金融战略:历史经验、理论指引与未来布局.2018年7月13日.中国北京16.区块链十周年:发展现状、趋势与监管政策研究.2018年8月25日.中国北京17.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2018年报告.2018年12月27日.中国北京18.中国购买力大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进口侧结构性升级(中英文).2018年12月27日.中国北京19.中国购买力大布局:“一带一路”与全球市场转型(中英文).2018年12月27日.中国北京20.中国购买力大塑造:中国进口侧改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英文).2018年12月27日.中国北京21.我国人均GDP排名变动情况及人均GDP预测.2019年1月28日.中国北京22.中国企业税收负担报告——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测算.2019年7月9日.中国北京23.为世界创造价值:大变局时代的中国经贸升级之路(中英文).2019年10月16日.中国广州24.降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九条务实提醒.2020年2月16日.中国北京25.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2020年2月17日.中国北京26.化解“金融铁幕”:美国金融制裁演变与中国应策.2020年8月28日.中国北京27.以“双循环”逻辑,对冲全球大萧条.2020年9月1日.中国北京28.新全球链的开启:RCEP时代的深度影响与中国机遇.2020年12月18日.中国北京29.防范“灰犀牛”——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房地产发展的借鉴与中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2021年1月21日.中国北京30.百年变局视野下的“全球新型货币战争”.2021年2月24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一带一路”系列研究报告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中英文).2014年6月28日.中国北京2.“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研究报告(中英文).2015年6月18日.中国北京3.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周年进展报告(中英文).2015年9月26日.中国北京4.促进互联互通共建贸易繁荣——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2016)上发布的报告(中英文).2016年11月14日.中国义乌5.中巴经济走廊实地调研报告.2016年12月20日.中国北京6.“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2017年5月3日.中国北京7.穿越喜马拉雅——中尼铁路可行性与中尼共建“一带一路”调研报告(中英文).2017年5月5日.中国北京8.“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遇与挑战.2017年8月16日.中国北京9.美国对接“一带一路”:案例研究与行动指南(中英文).2017年8月25日.中国北京10.柬埔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样板——关于深化中柬合作的实地调研报告.2018年1月10日.中国北京11.“一带一路”的战略地图.2018年3月25日.中国北京12.去欧洲,向北走: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研究(中英文).2018年4月17日.中国北京13.构建一带一路学:全球丝路学派的理论溯源与时代呼唤.2018年6月1日.中国北京14.“一带一路”五周年:政策视角下的回顾与展望.2018年9月17日.中国北京15.树立“金融强国”意识,完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2019年2月26日.中国北京16.数字丝绸之路进展、挑战与实践方案.2019年5月27日.中国北京17.为“一带一路”倡议导航.2019年7月11日.中国北京18.“一带一路学”:现实迫切与理论必要.2019年10月25日.中国北京19.扬帆向南: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11月14日.中国北京20.新时代的战略大对接:中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现状、问题及思考(中俄文).2019年11月29日.中国苏州21.展望“一带一路”七周年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英文).2020年4月24日.中国北京22.逆势增长——疫情一周年“一带一路”进展评估.2021年3月10日.中国北京23.突围前行,高质发展——疫情期“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十四五”展望.2021年5月22日.中国泉州24.G7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与“一带一路”比较与中国对策.2021年7月16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智库国际影响力”系列研究报告1.重塑全球金融治理:G20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在“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第二届G20智库论坛”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英文).2014年9月4日.中国北京2.ASummitofSignificant,SelectiveSuccess:ProspectsfortheBrisbaneG20.2014年11月13-14日.中国北京3.2016年G20峰会筹备风险评估报告.2015年5月15日.中国北京4.为增长而合作:构建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在G20智库论坛(2015)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英文).2015年7月30日.中国北京5.全球治理新格局——2016年G20总结及2017年展望(中英文).2016年12月22日.中国北京6.重塑欧亚空间:来自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智库的共同观点(中英文).2017年5月16日.中国北京7.培育中俄复兴增量——两国智库关于中俄经济金融合作的共同研究(中英文).2018年7月16日.中国北京8.“对冲”与“楔子”美国“印太”战略的逻辑与中国应对之策.2018年8月13日.中国北京9.走向成年,行以致远——中非合作论坛(FOCAC)十八年进展与前瞻(中英文).2018年8月20日.中国北京10.巴塞尔协议Ⅲ改革、风险管理挑战和中国应对策略.2018年9月16日.中国北京11.新型智库、科学决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2018年10月10日.中国北京12.培养全球栋梁之才:来华留学事业70年进展、潜力与建议.2019年5月29日.中国北京13.G20机制20年:演进、困境与中国应对.2019年6月23日.中国北京14.全球大变局下的华商历史、现状与未来(中英文).2019年10月21日.英国伦敦15.偷师中国?:近年俄罗斯对华认知心态的新变化及其前景展望.2019年11月11日.中国北京16.智库建设的新长征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七年评估及传播、绩效研究报告——在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开幕式发布的主题研究报告.2019年12月17日.中国北京17.调动“百万大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智库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困境剖析与务实建议(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20)开幕式发布使用,不做对外传播),2020年12月5日,中国北京;调动“百万大军”——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公开发布).2021年3月4日.中国北京18.中外学者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中英文).2021年7月21日.中国北京19.博鳌亚洲论坛全球新冠疫苗应用图景报告(中英文).2021年7月29日.中国北京20.“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中英法西).2021年8月9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1.如何在中国发行绿色债券.2015年3月24日.中国北京2.关于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2015年4月10日.中国北京3.中国绿色公共采购:效益量化.2015年4月20日.中国北京4.绿色公共采购如何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2015年10月28日.中国北京5.绿色金融理论、技术研究与实践进展及前景分析.2016年4月23日.中国北京6.2016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年4月15日.中国北京7.“一带一路”与全球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的未来.2017年6月18日.中国北京8.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与气候政策及其影响:中国的历史机遇.2017年11月7日.中国北京9.绿色金融中国标准的建设及其国际化路径.2017年12月21日.中国北京10.全球旗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评估.2018年1月29日.中国北京11.金融助力绿色“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展望.2019年8月21日.中国北京1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投资的绿色化进程:进展与建言.2019年8月21日.中国北京13.“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标尺和绿色成本效益核算.2019年8月21日.中国北京14.“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2021(春季).2021年2月3日.中国北京15.“碳中和”元年与金融业的绿色升级.2021年3月21日.中国北京16.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复苏的契机、困境与出路.2021年7月11日.中国贵阳17.纠正运动式“减碳”:来自欧美国家的教训与启示.2021年9月25日.中国北京18.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2021年9月22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中美人文交流”系列研究报告1.特朗普财产评估报告(中英文).2017年4月17日.中国北京2.特朗普内阁财富与政治政策走向.2017年12月24日.中国北京3.特朗普政府决策小圈子的财富背景与决策特征.2018年2月1日.中国北京4.WTO的优等生——中国履行WTO承诺评估报告(中英文).2018年8月29-31日.美国纽约、华盛顿5.共享繁荣仍是可能:中美经贸关系全景报告(中英文).2018年8月29-31日.美国纽约、华盛顿6.为大国合作筑牢“地基”: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历程、经验与前景.2019年1月23日.中国北京7.基于博弈视角的中美国家实力消长评估报告.2019年3月10日.中国北京8.为“一带一路”倡议导航.2019年7月11日.中国北京9.大国缠斗白热化,中国须养精蓄锐.2020年5月20日.中国北京10.问卷调查百名中国学者,九成中国学者相信中国能应对好美国“新冷战”攻势(中英文).2020年7月7日.中国北京11.从地缘政治经济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2020年9月.中国北京12.美国能把中国怎么着?——2017年来特朗普政府对华打压的实际效果评估.2020年9月20日.中国北京13.美国“财务僵尸化”疫情期美元潜在破产危机的评估(中英文).2020年10月24日.中国北京14.美国“新冷战”政策误区论析(中英文).2020年11月7日.中国北京15.中美两国三份清单.2020年12月1日.中国北京16.半脱钩,半紧钩:中美人文交流受阻的利弊评估与重塑之道.2021年2月25日.中国北京17.不纠错,必失败:拜登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评估与前瞻——多边主义治理中美经贸.2021年3月24日.中国北京18.2/3相似:拜登百日执政对华政策评估与特朗普比较.2021年4月30日.中国北京19.美国税改与中国影响:评估与展望.2021年7月5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全球治理”系列研究报告1.全球治理的十字路口:2017年G20研究报告.2017年7月2日.中国北京2.再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下的全球治理——中国与全球治理年度报告(2017)(中英文).2017年9月30日.中国北京3.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上海合作组织十七年进展评估(中英文).2018年5月21日.中国北京4.“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关联、实践与走向.2018年6月6日.中国北京5.换骨的世界:911事件二十年来的全球变局.2021年9月10日.中国北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