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于全生命周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到 2025 年,创建绿色工业园区
(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15 个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二)高水平推进交通运输协同增效。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进 公转铁 公转水 ,大力发展以
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市交通运输局、中国铁路济南铁路局集团、市口岸物流办公室)推动内
“ ”陆河流航运业发展,实现小清河通航,打造绿色高效、河海联运的黄金水道。新(改、扩)建项目涉及
大宗物料运输的,应采用清洁运输方式,到 2025 年,将远距离运输的计划性较强的大宗货物基本转为铁
路运输或管道运输。(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推广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公
交车运行,在保留必要燃油公交车用作应急保障的基础上,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
100%;新增和更新的出租车中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到 80%。持续推广新能源等节能环保车辆,
到2030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量的 50%左右。(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高起点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加快提
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动建筑节能改造与清洁取暖同步实施。(市住房
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到 2025 年,新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绿色低碳建筑100
万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
达到 50%。(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
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大幅压减散煤,按照国
家、省统一部署,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供暖规模化应用。
(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充分挖掘余热利用潜力,推动泰热
入济、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加快小型燃煤热源点整合提升,打造全市供热一张网。(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市
生态环境局)
(四)高要求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
计划,加强绿色农业投入品开发与推广,深入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新
型肥料应用,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和氧化亚氮排放。到 2025 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较2020 年下降
6%左右,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平稳、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化学农药使用量较2020 年下降 10%
左右。加大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市农业农村局)提升秸秆综合
利用水平,强化秸秆焚烧管控。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加快农村炊事、农业及农产
品加工设施等清洁能源替代。(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大气氨排放控制。
(市生态环境局)
(五)高效能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坚持山水林田河库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
蓄积量,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碳汇能力。(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
局)开展人工造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林业建设,实施荒山绿化、低效林修复和森林抚育经营等一批林
业重点建设工程。不断增加森林碳汇和空气净化能力。(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
面加强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保护,不断提升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市园林和
林业绿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优化城市绿化树种,降低花粉污染和自然
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
设局)开展生态改善、环境扩容、碳汇提升等方面效果综合评估。(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
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