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板、型钢及极薄带钢产品供给短板,占比提升至10%左右,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绿色短流程高品质型
钢生产基地。
5.推动建筑长材产品结构调整。推动湖北金盛兰、枣阳立晋、大冶华鑫、广水华鑫、湖北顺乐等建
筑长材企业转型升级,减少建筑长材产量、占比降至 30%左右。推动湖北金盛兰、大冶华鑫重点转型发展
高附加值宽厚板、高品质热轧卷板系列产品,枣阳立晋转型发展汽车车轮用钢、高强型钢、高性能轴承钢、
齿轮钢、工业用优特钢线材等产品,广水华鑫、湖北顺乐等转型发展弹簧钢、模具钢、扁钢、结构钢、无
缝钢管等优特钢产品。
6.延伸铜基高端材料产业链。依托华中铜业重点发展汽车用高精铜板带箔、低氧铜杆等铜基高端材
料,向汽车电子连接器、汽车线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相关产业延伸,逐步覆盖特高压电缆、航空航天
电缆、轨道交通电缆等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建设高强高导引线框架铜合金材料、新能源储能IGBT 模组散
热基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用铜基材、磁控溅射镀膜用超低氧含量纯铜厚板等项目,实现进口替代。推动
湖北诺德锂电 10 万吨高端锂电铜箔和湖北中一科技 4 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电子
铜箔生产基地。支持晟祥铜业 30 万吨低氧光亮铜杆生产线和正威襄阳新材料 25 万吨低氧光亮铜杆生产线
全面达产达效,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铜杆生产基地。
(三)实施“资源重组”工程,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7.推进省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武钢有限、鄂城钢铁、湖北金盛兰等龙头企业,利用技术、资
金、品牌等优势,依法依规对省内长材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产业链上下游兼并重组。力争到
2025 年底,全省钢铁企业前 4 家产能占比超过 80%。
8.支持黄石打造全国精品钢生产基地。以大冶特殊钢为龙头,集聚延伸特钢加工、模具设计及制造、
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重点发展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等高端特殊钢及军工用高温合金钢等产品,形成
特钢、板带材、线管、模具钢四大特色板块,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特钢产业集群。推动模具钢企业向汽
车零部件冲压模具、铝合金压铸模具等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转型,提升模具钢总体规模及产品档次,
建成全国最大的模具钢生产基地。
(四)实施“协同创新”工程,推动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9.支持央企在鄂设立研发中心。做强做实中国宝武集团武汉总部功能,推动设立中国宝武集团武汉
研发中心,加强先进钢铁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争取建设中色集团黄石铜基新材料研究院、中铜华中铜业铜
基新材料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以铜及铜合金、稀有金属、贵金属等材料为重点,突破发展一批产业发展
亟需的关键新材料。
10.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我省高校院所和人才优势,支持以武钢有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
武汉科技大学、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组建的湖北省先进低碳冶金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围绕先进钢铁材料低碳冶金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重点开发高性能汽车用钢、超高强度工程
机械用钢、高性能无取向硅钢、高性能耐候桥梁钢等钢铁材料,满足我省汽车、高端装备、桥梁、海洋工
程等优势产业及重大工程需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依托大冶有色成立湖北省铜产业发展创新联盟,汇聚
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产业交流促进平台、供需对接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11.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武钢有限宝罗机器人、数字化转型等项目,大冶特殊钢智能产线、
智能工厂、无人驾驶项目,湖北金盛兰工业 4.0数字智能工厂、大冶有色丰山铜矿、铜山口矿数字化矿山、
华中铜业数字化工厂等项目建设。
12.推动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武钢有限、湖北金盛兰等具有富氢焦炉煤气资源企业,推动融入全省
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依托大冶有色加大电解阳极泥稀贵金属元素回收,加快开发高纯金属
铼、5N级金银等产品并推进铜尾渣在水泥行业消纳利用。充分利用武钢有限、鄂城钢铁、大冶特殊钢等
企业低品质余热余能资源,鼓励开展清洁低碳供暖、供冷、供热城市服务,提升工业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
平。
(五)实施“碳排放双控”工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