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红树林营造(CCER-14-002-V01)》VIP专享VIP免费

1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红树林营造
CCER14002V01
1 引言
红树林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固碳储碳和维持
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营造红树林可通过增加红树林面积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实现二氧化碳
清除,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方法学属于林业其他碳汇类型领域
方法学。符合条件的红树林营造项目可以按照本文件要求,设计和审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
目,以及核算和核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量。
2 适用条件
使用本文件的红树林营造项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a 在生境适宜或生境修复后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无植被潮滩和退养的养殖塘,过人工
种植构建红树林植被的项目;
b 项目边界内的海域和土地权属清晰,具有(含)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自然资源(海
洋)主管部门核发或出具的权属证明文件;
c 人工种植红树林连续面积不小于 400m2
d 不得改变项目边界内地块的潮间带属性,即实施填土、堆高或平整后的潮滩滩面在
平均大潮高潮时仍全部有海水覆盖;
e 项目不进行施肥;
f 项目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政策。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HY/T 081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TD/T 1055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4 术语和定义
GB/T 15918GB/T 15920GB/T 18190 HY/T 21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文件。
4.1
红树林 mangroves
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潮间带湿地的木本植物群落,不包括卤蕨、尖叶卤蕨等非木本
2
红树植物。
4.2
红树林营造 mangrove vegetation creation
在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潮间带地块人工种植红树植物繁殖体或幼苗,构建红树林并使其
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和生态系统,提供与原生红树林生态系统相似的生态功能。
[来源:HY/T 21420173.1有修改]
4.3
潮间带 intertidal zone
位于平均大潮高、低潮之间海水覆盖的区域。
[来源:GB/T 1591820102.3.2]
4.4
大潮 spring tide
朔(初一)、望(十五)后一至三天,由月球与太阳引起的潮汐相加而形成的潮差大
潮。
[来源:GB/T 1592020102.5.12]
4.5
高潮 high water
潮汐涨落一周期内最高潮位。
[来源:GB/T 1592020102.5.3]
4.6
潮滩 tidal flat
随潮汐涨落而交替淹没和出露的细颗粒堆积体
[来源:GB/T 1819020172.3.16]
4.7
无植被潮滩 non-vegetated tidal flat
高等植被覆盖度小于 5%潮滩区域,包括互花米草治理后潮滩
4.8
碳库 carbon pools
生态系统中碳储存的形式或场所括地上生物质地下生物质、枯落物、枯死木和土
壤有机碳。
4.9
地上生物质 aboveground biomass
地表以上所有活体植物的生物质包括茎干、气生根、枝、皮、叶、花和繁殖体(果实
或胚轴)等。
4.10
地下生物质 belowground biomass
地表以下所有植物活根的生物质,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2
3
mm)。
4.11
基径 basal diameter
植株贴近地面并平行于地面的茎干直径。
5 项目边界、计入期、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
5.1 项目边界
红树林营造项目区域可包括若干个不连续的种植地块,每个地块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
项目边界内不包括面积超过 400 m2以上的坑塘,宽度大于 3 m 的道路沟渠潮沟等区域,
也不包括项目实施前已经存在且覆盖度大于 5%的红树林地块。项目边界可采用下述方法
一确定:
a 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BD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卫星定位系统,直接测定
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坐标,单点定位误差不超过±2 m
b 利用空间分辨率不低于 2 m 的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遥感影像、航拍影像等)、自
然资源“一张图”树林种植作业设计等,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下直接读取项目地
块的边界坐标。
5.2 项目计入
5.2.1 项目计入期为可申请项目减排量登记的时间期限,从项目业主申请登记的项目减排
量的产生时间开始,最短时间不低于 20 年,最长不超过 40 年。项目计入期须在项目寿命
限范围之内。
5.2.2 项目寿命期限应在项目业主对项目边界内海域和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权属的
有效期限之内项目寿命期限的开始时间即项目边界内首次实施生境修复、整地、播种或种
植的项目开工日期。
5.3 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
项目边界内选择或不选择的碳库如表 1所示。
1 碳库的选
情景
碳库
是否选择
理由
基准线情景
地上生物质
无植被生物质
地下生物质
无植被生物质
枯死木
无植被枯死木
枯落物
无植被枯落物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量小,忽略不计
项目情景
地上生物质
主要碳库
地下生物质
主要碳库
枯死木
该碳库的清除量所占比例小,忽略不计
枯落物
该碳库的清除量所占比例小,忽略不计
土壤有机碳
主要碳库
注:土壤有机碳储量为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的总量,本文件设定为 1m 深度进行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
量的计算。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CCER—14—002—V01)1引言红树林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固碳储碳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营造红树林可通过增加红树林面积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实现二氧化碳清除,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方法学属于林业和其他碳汇类型领域方法学。符合条件的红树林营造项目可以按照本文件要求,设计和审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以及核算和核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量。2适用条件使用本文件的红树林营造项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在生境适宜或生境修复后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无植被潮滩和退养的养殖塘,通过人工种植构建红树林植被的项目;b)项目边界内的海域和土地权属清晰,具有县(含)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核发或出具的权属证明文件;c)人工种植红树林连续面积不小于400m2;d)不得改变项目边界内地块的潮间带属性,即实施填土、堆高或平整后的潮滩滩面在平均大潮高潮时仍全部有海水覆盖;e)项目不进行施肥;f)项目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政策。3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HY/T081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TD/T1055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4术语和定义GB/T15918、GB/T15920、GB/T18190和HY/T2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1红树林mangroves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潮间带湿地的木本植物群落,不包括卤蕨、尖叶卤蕨等非木本1红树植物。4.2红树林营造mangrovevegetationcreation在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潮间带地块人工种植红树植物繁殖体或幼苗,构建红树林并使其可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和生态系统,提供与原生红树林生态系统相似的生态功能。[来源:HY/T214—2017,3.1,有修改]4.3潮间带intertidalzone位于平均大潮高、低潮之间海水覆盖的区域。[来源:GB/T15918—2010,2.3.2]4.4大潮springtide朔(初一)、望(十五)后一至三天,由月球与太阳引起的潮汐相加而形成的潮差大的潮。[来源:GB/T15920—2010,2.5.12]4.5高潮highwater潮汐涨落一周期内最高潮位。[来源:GB/T15920—2010,2.5.3]4.6潮滩tidalflat随潮汐涨落而交替淹没和出露的细颗粒堆积体。[来源:GB/T18190—2017,2.3.16]4.7无植被潮滩non-vegetatedtidalflat高等植被覆盖度小于5%的潮滩区域,包括互花米草治理后的潮滩。4.8碳库carbonpools生态系统中碳储存的形式或场所,包括地上生物质、地下生物质、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碳。4.9地上生物质abovegroundbiomass地表以上所有活体植物的生物质,包括茎干、气生根、枝、皮、叶、花和繁殖体(果实或胚轴)等。4.10地下生物质belowgroundbiomass地表以下所有植物活根的生物质,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22mm)。4.11基径basaldiameter植株贴近地面并平行于地面的茎干直径。5项目边界、计入期、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5.1项目边界红树林营造项目区域可包括若干个不连续的种植地块,每个地块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项目边界内不包括面积超过400m2以上的坑塘,宽度大于3m的道路、沟渠、潮沟等区域,也不包括项目实施前已经存在且覆盖度大于5%的红树林地块。项目边界可采用下述方法之一确定:a)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卫星定位系统,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坐标,单点定位误差不超过±2m;b)利用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m的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遥感影像、航拍影像等)、自然资源“一张图”、红树林种植作业设计等,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下直接读取项目地块的边界坐标。5.2项目计入期5.2.1项目计入期为可申请项目减排量登记的时间期限,从项目业主申请登记的项目减排量的产生时间开始,最短时间不低于20年,最长不超过40年。项目计入期须在项目寿命期限范围之内。5.2.2项目寿命期限应在项目业主对项目边界内海域和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权属的有效期限之内。项目寿命期限的开始时间即项目边界内首次实施生境修复、整地、播种或种植的项目开工日期。5.3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项目边界内选择或不选择的碳库如表1所示。表1碳库的选择情景碳库是否选择理由地上生物质否无植被生物质地下生物质否无植被生物质基准线情景枯死木否无植被枯死木枯落物否无植被枯落物土壤有机碳否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量小,忽略不计地上生物质是主要碳库地下生物质是主要碳库项目情景枯死木否该碳库的清除量所占比例小,忽略不计枯落物否该碳库的清除量所占比例小,忽略不计土壤有机碳是主要碳库注:土壤有机碳储量为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的总量,本文件设定为1m深度进行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量的计算。3项目边界内选择或不选择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与种类如表2所示。表2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情景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种类是否选择理由基准线情景土壤微生物代谢CO2、CH4和否按照保守性原则,忽略不计N2O已在计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中考虑土壤微生物代谢CO2否主要排放源CH4和N2O是排放量小,忽略不计项目情景使用车辆、船舶、机械设备等过程CO2、CH4和否中化石燃料燃烧N2O产生的排放6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6.1基准线情景识别本文件规定的红树林营造项目基准线情景为:在实施红树林营造项目前,项目边界内的海域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为无植被潮滩或退养的养殖塘。6.2额外性论证红树林营造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行为。红树林易受极端气候事件和人为活动干扰,通常红树林植被种植和后期管护等活动成本高,不具备财务吸引力。符合本文件适用条件的项目,其额外性免予论证。6.3项目碳层划分6.3.1为提高碳储量变化量计算的精度,并在一定精度要求下精简监测样地数量,应按照不同的分层因子将项目边界内的地块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项目设计阶段的碳层划分和项目实施阶段的碳层划分。6.3.2项目设计阶段划分的碳层用于预估碳储量变化量,综合考虑项目边界内地块在红树林种植前的生境条件(如地理位置、土壤质地、潮滩高程),以及种植树种、种植时间、种植密度等因素划分碳层,将无显著差别的地块划分为同一碳层。6.3.3项目实施阶段划分的碳层用于计算碳储量变化量,主要基于项目设计阶段碳层的划分,结合红树林种植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定。若存在自然因素(如病虫害、台风风暴潮、寒潮等)或人为干扰(如砍伐等)引起植物死亡,导致原有碳层的异质性增加,或因海域使用或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造成碳层边界发生变化,须对项目碳层进行调整。6.4基准线清除量计算根据本文件适用条件,项目开始后第t年的基准线清除量计为0,即:Δ𝐶BSL,𝑡=0(1)式中:Δ𝐶BSL,𝑡——项目第t年的基准线清除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t——CO2e·a-1);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46.5项目清除量计算项目开始后第t年的项目清除量按照公式(2)计算:(2)∆𝐶PROJ,𝑡=(∆𝐶BiomassPROJ,𝑡+∆𝑆𝑂𝐶PROJ,𝑡)×4142−𝐺𝐻𝐺PROJ,𝑡式中:∆𝐶PROJ,𝑡——项目第t年的项目清除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𝐶BiomassPROJ,𝑡——项目第t年的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C·a-1);∆𝑆𝑂𝐶PROJ,𝑡——项目第t年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C·a-1);44——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12——𝐺𝐻𝐺PROJ,𝑡项目第t年因土壤微生物代谢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6.5.1项目生物质碳储量变化假定一定时间内(第t1至t2年)项目边界内各碳层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是线性的,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按照公式(3)计算:∆𝐶=Biomass,𝑡∑𝑖𝐶Biomass,𝑖,𝑡2−∑𝑖𝐶Biomass,𝑖,𝑡1(3)𝑡2−𝑡1式中:∆𝐶Biomass,𝑡——监测的项目第t年的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C·a-1);𝐶Biomass,𝑖,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的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C);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t1,t2——项目开始后的第t1年和第t2年,且t1≤t≤t2,单位为年(a)。各碳层生物质碳储量按照公式(4)和公式(5)计算:𝐶Biomass,𝑖,𝑡=𝐴𝑖,𝑡×𝑐Biomass,𝑖,𝑡(4)(5)𝑐=Biomass,𝑖,𝑡∑𝑝𝑐Biomass,𝑖,𝑝,𝑡𝑛𝑖式中:𝐶Biomass,𝑖,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C);𝐴𝑖,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面积,单位为公顷(hm2);𝑐Biomass,𝑖,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𝑐Biomass,𝑖,𝑝,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样地p的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ni——第i项目碳层的样地数量;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p——第i项目碳层中的样地,p=1,2,3……,𝑛𝑖,无量纲;j——红树植物树种,j=1,2,3……。5在设计阶段和监测阶段,分别选择相应方法进行生物质碳储量的计算:a)设计阶段根据植被的生物量与林龄相关方程进行各个样地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计算:𝑐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𝑖,𝑝,𝑡=391.521×𝑦𝑖1,𝑝.6,𝑗8,𝑦1𝑡6𝑖1,𝑝+.6,𝑗18,1𝑡760.546×𝐶𝐹𝑗(6)式中:𝑐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𝑖,𝑝,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样地p的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𝑦𝑖,𝑝,𝑗,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样地p优势树种j的林龄,无量纲;CFj——树种j的生物质含碳率,单位为吨碳每吨(tC·(td.m.)-1);p——第i项目碳层中的样地,p=1,2,3……,𝑛𝑖,无量纲;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j——红树植物树种,j=1,2,3……。注1:根据文献报道及编制组实测的中国不同林龄的红树林生物量与林龄数据拟合得到的方程,样本量n=30。注2:样地中生物量最多的树种为优势种。b)监测阶段利用测树因子的监测数据,采用生物量方程计算各树种的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𝑐Biomass,𝑖,𝑝,𝑡=∑𝑗(𝐵𝑖,𝑝,𝑗,𝑡×𝐶𝐹𝑗)(7)式中:𝑐Biomass,𝑖,𝑝,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样地p的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𝐵𝑖,𝑝,𝑗,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样地p的树种j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d.m.·hm-2);𝐶𝐹𝑗——树种j的生物质含碳率,单位为吨碳每吨(tC·(td.m.)-1);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p——第i项目碳层中的样地,p=1,2,3……,𝑛𝑖,无量纲;j——红树植物树种,j=1,2,3……。利用测树因子的监测数据,采用生物量方程计算各个样地各树种的单位面积生物量:𝐵𝑝,𝑗=∑𝑚𝑓𝑗(𝑥1,𝑝,𝑚,𝑥𝐴2,𝑠𝑝,𝑚,𝑥3,𝑝,𝑚,……)×10−3(8)式中:𝐵𝑝,𝑗——样地p树种j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d.m.·hm-2);𝑓𝑗(𝑥1,𝑝,𝑚,𝑥2,𝑝,𝑚,样地p树种j第m株植物的测树因子(x1,x2,x3……)转𝑥3,𝑝,𝑚……)——化为单株生物量的方程,单位为千克(kgd.m.),按7.1节确定;AS监测样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2);p——第i项目碳层中的样地,p=1,2,3……,𝑛𝑖,无量纲;j——红树植物树种,j=1,2,3……;m——树种j的第m植株,m=1,2,3……;610-3——将千克转换为吨的常数,无量纲。各树种的生物量方程按7.1节确定,测树因子可以是胸径、基径、株高等。在红树林生长的初期阶段,如红树植物的生长情况无法满足生物量方程的适用条件时,即无法测定胸径或测树因子的数值未达到生物量方程使用的最低下限,样地各树种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按照公式(9)计算:𝐵𝑝,𝑗=∑𝑚(0.0245×𝐷02.𝑝4,7𝑗7,𝑚9)×10−3(9)𝐴S式中:𝐵𝑝,𝑗——样地p树种j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d.m.·hm-2);D0p,j,m——样地p树种j第m植株的基径,单位为厘米(cm);AS——监测样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2);p——第i项目碳层中的样地,p=1,2,3……,𝑛𝑖,无量纲;j——红树植物树种,j=1,2,3……;m——树种j的第m植株,m=1,2,3……;10-3——将千克转换为吨的常数,无量纲。注:实测幼苗单株生物量与基径数据拟合的关系方程,样本量n=418。6.5.2项目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假定红树林种植后,各碳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是线性的。项目边界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量按照公式(10)计算:∆𝑆𝑂𝐶PROJ,𝑡=∑𝑖(𝑑SOCPROJ×𝐴𝑖,𝑡)(10)式中:∆𝑆𝑂𝐶PROJ,𝑡——项目边界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年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C·a-1);𝑑SOCPROJ——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年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每年(tCAi,t——hm-2·a-1),按7.1节确定;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2);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6.5.3项目土壤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项目土壤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各碳层土壤CH4和N2O排放量之和:∆𝐺𝐻𝐺PROJ,𝑡=∑𝑖(∆𝐺𝐻𝐺CH4PROJ,𝑖,𝑡+∆𝐺𝐻𝐺N2OPROJ,𝑖,𝑡)(11)∆𝐺𝐻𝐺CH4PROJ,𝑖,𝑡=𝐴𝑖,𝑡×𝐹CH4PROJ,𝑖,𝑡×𝐺𝑊𝑃𝐶𝐻4(12)(13)∆𝐺𝐻𝐺N2OPROJ,𝑖,𝑡=𝐴𝑖,𝑡×𝐹N2OPROJ,𝑖,𝑡×𝐺𝑊𝑃N2O式中:——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土壤CH4和N2O的CO2当量排放量,∆𝐺𝐻𝐺PROJ,𝑡——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土壤CH4的CO2当量排放量,单位∆𝐺𝐻𝐺CH4PROJ,𝑖,𝑡——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𝐺𝐻𝐺N2OPROJ,𝑖,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土壤N2O的CO2当量排放量,单位𝐹CH4PROJ,𝑖,𝑡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𝐹N2OPROJ,𝑖,𝑡第t年时,单位面积红树林土壤CH4排放量,单位为吨甲烷每公顷每年(tCH4·hm-2·a-1),按7.1节确定;第t年时,单位面积红树林土壤N2O排放量,单位为吨氧7𝐺𝑊𝑃CH4——化亚氮每公顷每年(tN2O·hm-2·a-1),按7.1节确定;𝐺𝑊𝑃N2O——100年时间尺度下CH4的全球增温潜势,按7.1节确定;Ai,t——100年时间尺度下N2O的全球增温潜势,按7.1节确定;i——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2);——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6.6项目泄漏计算根据本文件适用条件,项目不考虑泄漏。6.7项目减排量核算项目开始后第t年的项目减排量按照公式(14)计算:𝐶𝐷𝑅𝑡=(∆𝐶PROJ,𝑡−∆𝐶BSL,𝑡−𝐿𝐾𝑡)×(1−𝐾RISK)(14)式中:𝐶𝐷𝑅𝑡——项目第t年的项目减排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𝐶PROJ,𝑡——项目第t年的项目清除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𝐶BSL,𝑡——项目第t年的基准线清除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𝐿𝐾𝑡——项目第t年的泄漏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1);根据𝐾RISK——适用条件,𝐿𝐾𝑡=0;项目的非持久性风险扣减率,单位为百分比(%);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7监测方法7.1项目设计阶段确定的参数和数据项目设计阶段需确定的参数和数据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见表3—表12。表3Ai,t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数据/参数名称Ai,t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4),公式(10),公式(12),公式(13)数据描述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数据单位公顷(hm2)数据来源项目设计文件及审定确认的项目碳层面积数值/数据用途用于设计阶段预估项目清除量表4CFj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数据/参数名称CFj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6),公式(7)树种j的生物质含碳率数据描述吨碳每吨(tC(td.m.)-1)数据单位8数据来源本表缺省值,根据我国部分红树植物生物质含碳率的实测数据与文献数值数据统计整理获得数据用途红树林主要树种的生物质含碳率树种CF树种CF树种CF秋茄0.47木榄0.47红海榄0.48桐花树0.42正红树0.46海桑0.43白骨壤0.41海漆0.43其他树种0.46用于将生物量转换成生物质碳储量表5fj(x1,x2,x3......)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数据/参数名称fj(x1,x2,x3......)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8)数据描述数据单位红树单株生物量与测树因子的相关方程数据来源千克(kgd.m.)数据源优先顺序:数值(a)从附录A中选择数据用途(b)现有的、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相似生态条件下的生物量方程。须来源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核心期刊发表的或SCI收录的论文从附录A中选择合适的生物量方程用于计算将树种j的测树因子(x1,x2,x3......)转换为单株生物量的方程表6AS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数据/参数名称AS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8),公式(9)数据描述植物调查样地面积数据单位公顷(hm2)数据来源按照7.3.6要求,根据植被形态、密度等因素确定数值/数据用途用于植物生物量调查与计算数据/参数名称表7𝑑SOCPROJ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应用的公式编号𝑑SOCPROJ数据描述公式(10)数据单位单位面积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年变化率数据来源吨碳每公顷每年(tChm-2·a-1)本表缺省值,根据实测或文献报道的我国红树林营造中土壤有机碳储数值量(1m深度)年变化率的数据统计的均值,只采用明确说明在土壤碳数据用途储量调查时剔除土壤中红树植物根系的文献数据1.73用于土壤有机碳储量年变化量计算9数据/参数名称表8𝐹CH4PROJ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应用的公式编号𝐹CH4PROJ数据描述公式(12)数据单位单位面积红树林土壤CH4年排放量数据来源吨甲烷每公顷每年(tCH4·hm-2·a-1)本表缺省值,参考我国红树林土壤CH4排放实测数据统计均值数值数据用途12.00×10-3用于计算土壤CH4排放量数据/参数名称应用的公式编号表9𝐺𝑊𝑃CH4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𝐺𝑊𝑃CH4数据描述数据单位公式(12)数据来源100年时间尺度下CH4的全球增温潜势数值无量纲数据用途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数据/参数名称28应用的公式编号将土壤CH4排放量转化为CO2当量排放量数据描述表10𝐹N2OPROJ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数据单位数据来源𝐹N2OPROJ公式(13)数值单位面积红树林土壤N2O年排放量数据用途吨氧化亚氮每公顷每年(tN2O·hm-2·a-1)本表缺省值,参考我国红树林土壤N2O排放实测数据统计均值数据/参数名称应用的公式编号1.10×10-3用于计算土壤N2O排放量数据描述数据单位表11𝐺𝑊𝑃N2O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数据来源𝐺𝑊𝑃N2O数值公式(13)数据用途100年时间尺度下N2O的全球增温潜势数据/参数名称无量纲应用的公式编号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65用于将土壤N2O排放量转化为CO2当量排放量表12KRISK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KRISK公式(14)10数据描述红树林营造项目可能会由于自然因素(如病虫害、台风风暴潮、寒潮等)或人为干扰(如砍伐等)原因导致项目清除的温室气体重新释放数据单位到大气中,即非持久性风险。在核算减排量时须按照项目非持久性风数据来源险扣减率,扣除一定比例的项目减排量。非持久性风险扣减率采用历史病虫害、台风风暴潮等灾害导致的红树林储量或面积的损失比例计数值数据用途算确定%默认值5%用于计算项目减排量的非持久性风险7.2项目实施阶段需监测的参数和数据项目实施阶段需监测的参数和数据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见表13和表14。表13Ai,t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数据/参数名称Ai,t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4),公式(10),公式(12),公式(13)数据描述数据单位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数据来源监测点要求公顷(hm2)监测仪表要求监测程序与方法要求空间数据和野外测定监测频次与记录要求所有实际实施种植活动的项目地块及其拐点坐标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程序要求手持全球定位导航设备、高分辨率卫星或地面遥感影数据用途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按7.3.2项目边界监测及TD/T1055的相关要求执行自首次核查后,一般每5年至少监测一次。须有项目及碳层边界坐标的.shp或.kml文件采用国家海洋监测(GB17378.2)和国土调查(TD/T1055)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用于计算各碳层生物质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表14x1,p,m,x2,p,m,x3,p,m……的技术内容和确定方法数据/参数名称x1,p,m,x2,p,m,x3,p,m……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8)数据描述样地p第m株测树因子。通常为胸径(DBH)、基径(D0)和株高(H)等,按7.1节中确定的公式参数进数据单位数据来源行监测监测点要求监测仪表要求DBH和D0单位为cm,H单位为m监测程序与方法要求监测频次与记录要求野外测定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程序要求样地设置符合7.3.5节和7.3.6节的相关要求;每个碳层监测样地不少于3个DBH和D0测量需要测树围尺、皮尺或游标卡尺;H测量需要皮尺、测高仪或塔尺按7.3.8节及HY/T081执行自首次核查后,一般每5年至少监测一次,样地每木调查,实测样地内所有活立木的株H、DBH或D0采用国家海洋监测(GB17378.2)或滨海湿地监测(HY/T081)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11数据用途程序用于计算样地植被生物量7.3项目实施及监测的数据管理要求7.3.1一般要求项目业主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监测参数和数据的质量:a)遵循项目设计阶段确定的数据监测程序与方法要求,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b)建立可信且透明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可靠的外业测定、外业测定的互检互核、内业数据的输入、计算和核实等;c)明确负责部门及其职责、具体工作要求、数据管理程序、工作时间节点等;d)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项目边界、项目实施情况、测树因子等数据的监测、收集、记录和交叉核对。7.3.2项目边界监测要求7.3.2.1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业主须明确计划开展红树林种植的项目地块边界,并提供所有项目地块边界的矢量数据文件。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业主须测量项目实际种植的地块边界。7.3.2.2在计入期内,项目业主须根据监测方案对项目边界进行监测,检查项目实际边界是否与项目设计文件一致。如果实际边界位于项目设计文件描述的边界之外,则边界以项目设计文件为准;如果实际边界位于项目设计文件描述的边界之内,则以实际边界为准,并提供新的项目边界矢量数据文件。7.3.2.3如果项目边界发生任何变化,例如海域使用或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应测定被征占地块的地理坐标和面积,将这部分地块调出项目边界,并在后续减排量核算报告中予以说明,之后不再纳入项目边界。7.3.3项目实施情况监测要求项目实施阶段,主要监测和记录项目边界内所发生的红树林种植、管护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并判断是否与项目设计文件及监测方案一致。主要内容包括:a)营造活动:生境改造方式、平整方式、种植树种、种植密度、修复时间、种植区域、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补植措施等;b)管护活动:巡护、补植、互花米草等有害生物防治和海漂垃圾清理措施等;c)项目边界内自然灾害(如病虫害、台风风暴潮、寒潮等)、人为干扰(如砍伐等),以及海域使用或土地利用变化等的发生情况(如时间、地点、面积、边界、损害强度等)。7.3.4项目碳层划分要求项目实施阶段,如果项目边界内出现下述情形之一,项目业主须在每次监测前对上一次划分的碳层进行调整:a)项目实际活动与项目设计不一致,并影响了项目碳层内的均一性,如种植树种、种植时间、种植密度、种植面积以及项目边界等发生变化;b)因自然因素(如病虫害、台风风暴潮、寒潮等)和人为干扰(如砍伐等)导致碳层内的异质性增加;c)因海域使用或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等造成碳层边界发生变化。若上一次监测发现,两个或多个碳层具有相近的碳储量及变化,则可将这些不同的碳层合并成一个碳层,以降低监测工作量。127.3.5抽样设计要求本文件要求生物质碳储量的抽样调查达到90%可靠性水平下90%的精度要求。项目监测所需的样地数量按照公式(15)计算:𝑛=(𝑡𝑉𝐴𝐿)2×(∑𝑖𝑤𝑖×𝑆𝑖)2(15)𝐸式中:n——项目边界内计算生物质碳储量所需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𝑡𝑉𝐴𝐿——可靠性指标。在一定的可靠性水平下,自由度为无穷(∞)时查t-分布双侧t-分位数表的t值,取值为1.645,无量纲;w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权重,wi=Ai/A,其中A是项目总面积(hm2),Ai是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hm2),无量纲;S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估计值的标准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项目设计阶段,采用碳层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10%;E——项目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允许的误差范围,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项目设计阶段,采用项目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10%;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分配到各碳层的监测样地数量按照公式(16)计算:𝑛𝑖=𝑛×∑𝑖𝑤(𝑤𝑖×𝑖×𝑆𝑆𝑖𝑖)(16)式中:n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计算生物质碳储量所需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n——项目边界内计算生物质碳储量所需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w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权重,无量纲;S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估计值的标准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项目设计阶段,采用碳层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10%;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本文件要求每个碳层调查样地数不少于3个,如按照公式(16)计算某个碳层调查样地数小于3,则相应碳层样地数设置为3个。如果抽样未达到90%可靠性水平下90%的精度,可通过增加样地数量,从而使测定结果达到精度要求,或在不增加样地数量的情况下参照7.3.9节的方法校正清除量。7.3.6样地设置要求采用固定样地连续监测项目情景下的碳储量的变化。在各项目碳层内布设正方形样地,样地的空间布设须采用随机起点、系统布点的方法,具体操作流程如下:a)采用GIS等空间工具将每个碳层网格化,每个网格大小与监测样地大小相同;b)保留各碳层内规则正方形的完整网格,将每个完整的网格按固定顺序编号(碳层边缘不完整的网格不参与编号),确定碳层内保留的完整网格的数量(N);c)1~N之间产生一个随机数,该随机数代表的网格编号即为该碳层的第1个监测样地;d)计算该碳层其他样地所在的网格编号:第2个样地的网格编号等于第1个样地的网格编号加间隔的网格数,该间隔数等于该碳层的网格数量(N)除以该碳层样地数量(ni)后取整数;第3个样地的网格编号等于第2个样地的网格编号加间隔的网格数,依此类推。13若到达最大的网格编号时仍未编号好需要的样地数量,可接着从第1个网格往下数。e)按上述方案设计样地,若部分样地因环境条件和交通等限制难以到达,可在首次监测时将样地调整至碳层内滩面高程和土壤质地条件相近,且植被覆盖度不高于原样地、方便到达的样地。调整位置的样地数量不能超过项目总样地数量的三分之一。项目业主应提供调整前后样地滩面高程、种植的树种、种植密度及植被覆盖度等情况的资料证明样地位置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样地水平面积应根据红树林植被情况而定,乔木型植被设置10m×10m样地,灌木型设置5m×5m样地(如植被密度较大时,可设置2m×2m样地);如乔木型植被群落下生长有桐花树等灌木型植物且生长密度高时,可在乔木监测的固定样地内随机设置嵌套的小样地(如2m×2m)进行灌木型植物的调查。在监测项目边界内的生物质碳储量变化时,宜采用标志桩或其他标志物对样地的四个角或中心位置进行定位。记录每个样地的行政位置(县、乡、村和小地名)、样地名称/编号、经纬度坐标(以度表示的坐标至少保留6位小数)、种植树种、种植时间以及其他样地信息。固定样地复位率需达100%。7.3.7监测频率与时间要求项目业主应在项目设计阶段确定固定样地监测频率,一般每5年至少监测一次。首次监测时间不早于项目申请登记时间。7.3.8生物质碳储量监测与计算要求a)第一步:于固定样地内开展每木调查,实测样地内所有活立木的胸径(DBH)或基径(D0)和株高(H),监测参数根据选择的生物量方程中对应的测树因子决定;b)第二步:采用“生物量方程法”计算样地内各树种的生物量,根据公式(8)计算样地各树种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在红树林生长的初期,红树植株无法测定胸径或测树因子的数值未达到生物量方程使用的最低下限,通过公式(9)计算样地单位面积生物量;c)第三步:利用生物质含碳率,根据公式(7)将样地各树种单位面积生物量转化为样地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并计算各碳层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公式5);d)第四步:根据公式(4)利用各碳层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与碳层面积计算项目生物质碳储量;e)第五步:假定一定时间内项目边界内各碳层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是线性的,根据公式(3)计算项目生物质碳储量年变化量;计入期起始以来第一个核算期项目产生的清除量可基于该线性假设和项目经核查的首次监测结果进行计算。7.3.9数据精度控制与校正要求通过项目边界内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不确定性来评判抽样精度。不确定性的计算过程如下:a)第一步:计算第i项目碳层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方差:𝑆=2𝑛𝑖×∑𝑝𝑐B2iomass,𝑖,𝑝,𝑡−(∑𝑝𝑐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𝑖,𝑝,𝑡)2(17)𝑛𝑖×(𝑛𝑖−1)𝑐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𝑖,𝑡式中:𝑆2𝑖,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方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的平方(tC·hm-2)2;𝑐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𝑐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𝑖,𝑝,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样地p的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p——第i项目碳层中的样地,p=1,2,3……,𝑛𝑖,无量纲;14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ni——第i项目碳层监测样地数,无量纲;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b)第二步:计算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方差:𝑐Biomass,𝑡=∑𝑖(𝑤𝑖×𝑐Biomass,𝑖,𝑡)(18)(19)𝑆𝐶2Biomass,𝑡=∑𝑖(𝑤𝑖2×)𝑆𝑐2Biomass,𝑖,𝑡𝑛𝑖式中:𝑐Biomass,𝑡——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的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w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权重,wi=Ai/A,其中A是项目总面积(hm2),Ai是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hm2),无量纲;𝑐Biomass,𝑖,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的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𝑆2——第t年时,项目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方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的平方(tC·hm-2)2;𝐶Biomass,𝑡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方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的平方(tC·hm-2)2;𝑆2——𝑐Biomass,𝑖,𝑡ni——第i项目碳层的样地数;i——项目碳层,i=1,2,3……,无量纲;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c)第三步:计算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不确定性:𝑢=𝐶Biomass,𝑡𝑡VAL×𝑆𝐶Biomass,𝑡(20)𝐶Biomass,𝑡式中:𝑢𝐶Biomass,𝑡——第t年,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不确定性,即相对误差限,单位为百分比(%)。要求相对误差不大于10%,即抽样精度不低于90%;tVAL——可靠性指标,自由度等于n-M(其中n是项目边界内样地总数,M是生物量计算的碳层数),置信水平为90%,查t-分布双侧分位数表获得,无量纲。如置信水平为90%,自由度为45时,双侧t-分布的t值在Excel电子表中输入“=TINV(0.10,45)”可计算得到t值为1.6794;𝑆𝐶Biomass,𝑡——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方差的平方根,即标准误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t——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如果抽样精度小于90%(不确定性>10%,公式(20)),项目业主可通过增加样地数量进行补测,从而使测定结果达到精度要求;或选择扣减一定比例清除量的方式进行校正。1)对碳储量变异较大的碳层,增加监测样地数量,并按上述方法设置样地进行补测,直到达到监测精度要求;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公式3)得到的第t年的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即为项目的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𝐶BiomassPROJ,𝑡。2)对监测的生物质碳储量选择扣减的方式进行校正:15Δ𝐶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𝑃𝑅𝑂𝐽,𝑡=∆𝐶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𝑡×(1−𝐷𝑅)(21)式中:——校正后第t年的项目生物质碳储量年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Δ𝐶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𝑃𝑅𝑂𝐽,𝑡C·a-1);——监测的第t年的项目生物质碳储量年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𝐶𝐵𝑖𝑜𝑚𝑎𝑠𝑠,𝑡C·a-1);——扣减率,单位为百分比(%);DR——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t=1,2,3……,无量纲。t扣减率(DR)可从表15获得。表15样地监测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的扣减率不确定性(𝑢𝐶Biomass,𝑡)扣减率(DR)𝑢𝐶Biomass,𝑡≤10%0%6%10%<𝑢𝐶Biomass,𝑡≤20%11%20%<𝑢𝐶Biomass,𝑡≤30%须增加样地数量,直至测定结果达到精度要求𝑢𝐶Biomass,𝑡>30%7.3.10数据管理与归档要求7.3.10.1对于收集到的监测数据,项目业主应建立数据、信息等原始记录和台账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植被调查原始记录、项目边界与碳层监测数据、项目边界与碳层调整记录及与之相关的书面文件等。原始记录和台账应明确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时间及填报台账的相关责任人等信息。7.3.10.2项目监测的所有数据均应进行电子存档,在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最后一期减排量登记后至少保存10年,确保相关数据可追溯。8项目审定与核查要点8.1项目适用条件的审定与核查要点审定与核查机构应基于项目设计文件,对方法学的适用条件进行逐条分析,重点确认以下内容:a)核实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政策。可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及各地市红树林湿地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确认项目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查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其批复(备案)文件,项目所在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以及现场走访等形式评估项目是否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重点关注红树林种植对海草床、乡土盐沼湿地、重要天然种质资源等的影响;b)核实项目地块的合格性。通过项目开始前遥感影像、现场走访和项目的相关文件确认项目边界内地块在项目开始前是否为无植被潮滩或退养的养殖塘区域;核实红树林营造开始前项目边界内的退养和互花米草清除等工作是否已经完成;确认连续种植最小面积是否大于400m2;16c)核实项目边界内海域使用权,以及减排量的归属权。在项目审定时,核实项目边界内海域所有权或使用权,以及减排量的归属权。可通过登记机构核发的不动产权属证书、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证明文件,或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提供的证明文件等核实项目边界内海域使用权属,如项目涉及红树林自然保护地,需有保护地管理机构出具的支持文件。可通过项目业主与利益相关方(包括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海域使用权人、红树林营造出资方等)签署的协议等核实项目减排量的归属权;d)核实项目地块是否在平均大潮高潮时全部有海水覆盖。项目业主应在项目设计文件中明确项目区域平均大潮高潮和平均低潮水位,或提供当地不少于5年的历史潮汐水文数据及当地潮汐水位与85国家高程基准的转化关系;若项目涉及实施潮滩填土、堆高或平整活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系统测定改造后的滩面高程,确认项目施工设计滩面高程是否在当地平均大潮高潮和平均低潮水位之间;e)核实选择的树种是否为红树植物。可参考《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自然资办函〔2021〕1809号附件),通过查阅苗木采购合同、验收记录和现场观察等进行确认;f)通过现场走访了解项目期间是否存在施肥管理。8.2项目开始时间的审定与核查要点审定与核查机构须通过对比项目开始前后的卫星遥感影像或现场走访,并结合证据文件核实等方法,验证项目开始时间的真实性。项目业主可选择提供下列材料之一,说明项目的开始时间:a)经县级(含)以上行业主管部门批复的作业设计和(或)出具的验收报告;b)项目业主与施工方签署的施工合同和相关付款证明;c)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注明项目开始日期的文件(如项目监理报告)。8.3项目边界的审定与核查要点审定与核查机构须根据项目业主提供的项目边界的矢量数据文件(如.shp文件或.kml文件,并细化到地块),重点开展以下工作:a)从每个碳层中以随机方式选取至少1个地块(或总共不少于5个地块),利用BDS或GPS系统,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重要拐点坐标,核实单点定位误差是否超过±2m。根据重要拐点坐标定位,计算选取项目地块的面积,与项目业主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核实项目边界内面积误的差是否超过±5%;b)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和现场核验,核实项目边界内是否包含面积超过400m2以上的坑塘,宽度大于3m的道路、沟渠、潮沟及项目活动前已生长且覆盖度大于5%的红树林等不符合适用条件的地块;c)通过项目所在地的遥感影像、种植设计文件、种植验收报告等资料,核对实际实施红树林种植地块的边界与项目设计文件中计划实施的边界是否一致,识别项目实施与项目设计的边界是否出现偏移,并确认出现的偏移是否按照6.3节和7.3.4节要求调整碳层划分;d)核实项目边界内海域使用或土地利用类型是否发生变化。对海域使用或土地利用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的地块,需要从项目边界内调出。8.4项目减排量核算的审定与核查要点审定与核查机构须核实项目减排量核算过程的准确性、参数选择的合理性、计算结果的保守性,重点审定与核查以下要点:a)须核实项目减排量核算过程是否符合本文件第6章的要求,是否项目实施阶段每次监测和计算方法一致,参数选择合理,计算结果准确且符合保守性原则;17b)若项目业主使用公开发表的生物量方程计算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查机构须对项目业主选用的生物量方程的合理性进行核实,确认所使用生物量方程是否来源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核心期刊发表或SCI收录论文,同时确认所使用方程在适用区域、株高、胸(基)径等适用范围是否优于附录A推荐的相应树种的生物量方程。8.5样地监测的审定与核查要点确认项目是否按照方法学的要求制定了监测计划并实施,重点审定与核查以下要点:a)确认监测计划是否包含了监测实施的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监测方法、程序和频次,数据记录与收集程序,抽样方案等;b)确认项目碳层划分、抽样设计和样地设计是否满足90%可靠性水平下90%的精度要求,是否满足7.3.9节的要求;c)确认项目监测阶段项目碳层调整与地块生物质碳储量异质性变化的符合性,可使用项目开始时和发生干扰时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确定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碳层调整是否合理;d)确认固定样地的布设是否根据7.3.6节执行;若部分样地因交通和安全等问题难以开展监测而进行位置调整的,须核实调整前后样地滩面高程、种植的树种、种植密度和植被覆盖度等情况,确认样地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e)现场核查须在监测完成后3个月之内完成。在减排量核查时,须从项目所有监测样地中,随机选择至少5个样地,且每个碳层至少抽1个监测样地(以数量多的为准),进行现场核查。首先须核实监测样地与所属碳层样地外的红树林种植措施是否一致,确定无误后开展样地测定核查。测定样地位置、面积以及株数、胸(基)径等,并将结果与项目业主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使用项目业主的测量值;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外,项目业主须重新监测和核算。样地监测的平均允许误差如下:——样地位置:固定样地标志桩(标志物)与记录经纬度相一致;——样地面积:样地面积与核算报告描述面积一致;——株数:样地各树种株数测量误差不超过±5%;——胸(基)径:样地平均胸(基)径测量误差不超过±10%。8.6参数的审定与核查要点及方法参数的审定与核查要点及方法见表16。表16参数的审定与核查要点及方法序号内容审定要点及方法核查要点及方法1CFj确认各树种的生物质含碳率是否从确认树种的生物质含碳率选择的准确7.1节提供的缺省值选择。性:2fj(x1,x2,x3,......)a)确认各碳层种植树种是否与设计确认红树植物生物量方程选择的合文件是否一致;理性:b)确认各树种生物质含碳率是否从a)若选择附录A中推荐的生物量7.1节提供的缺省值选择。方程,确认方程是否对应种植的树种,方程的选择是否满足适用地区、确认红树植物生物量方程选择的准确测树因子适用性等要求;性:现场确认各碳层种植树种是否与b)若选择公开发表的相似生态条项目设计文件一致。件下的生物量方程,应从区域、树种及测树因子等方面核实方程的适用性。18确认植物调查样地面积是否合理:确认植物调查样地面积是否合理:查阅项目设计文件,根据附录A确a)根据附录A,现场确认各样地的实认各样地植被类型;根据不同植被际植被类型;3AS类型,确认各样地植被调查样地面b)根据不同植被类型,确认各样地植积是否符合7.3.6节的要求。被调查样地面积是否符合7.3.6节的要求。确认核查时各碳层是否已经开展红树4𝑑SOCPROJ确认是否按7.1节选择缺省值。林否种按植7.1;若节已要开求展选红择树缺林省种值植;若,确未认开是展红树林种植,应取0计算。确认核查时各碳层是否已经开展红树5𝐹CH4PROJ确认是否按7.1节选择缺省值。林否种按植7.1;若节已要开求展选红择树缺林省种值植;若,确未认开是展红树林种植,应取0计算。确认核查时各碳层是否已经开展红树6𝐹N2OPROJ确认是否按7.1节选择缺省值。林否种按植7.1;若节已要开求展选红择树缺林省种值植;若,确未认开是展红树林种植,应取0计算。a)确认项目边界的准确性:——利用BDS或GPS系统,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坐a)确认项目边界的准确性:标,应确认拐点坐标测定设备——通过查阅项目设计文件、红精度是否不低于2m,同时现树林种植方案等,确认项目场核查拐点坐标的实际情况;边界的实际位置;——若利用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确认空间数据分辨率是否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影像),不低于2m,保障项目边界在GIS辅助下直接读取项目地块的边界坐标,应确认空间7Ai,t的准性。数据分辨率是否不低于2m,b)确认项目碳层面积的准确性:同时现场核查边界坐标的实——通过查阅项目设计文件、红际情况。树林种植方案等,确认碳层划分是否符合6.3节要求;b)确认项目碳层调整的合理性:——查阅项目监测记录,确认项目——确认空间数据分辨率是否碳层调整是否符合7.3.4节的不低于2m。要求;——确认项目碳层调整后,项目减排量计算是否符合7.3.9节的要求。a)从监测样地中,随机选择至少5个确认测树因子选择的准确性:查阅样地,且每个项目碳层至少抽1个项目设计文件,根据选择的生物量监测样地,以数量多的为准进行8x1,x2,x3……方程,确认测树因子的选择是否准现场测定,包括样地位置、面积以确。及株数和胸(基)径;b)核实核查结果与项目业主监测结果的误差是否符合8.5节的要求。9方法学编制单位在本方法学编制工作中,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及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作出积极贡献。19附·录··A(资料性附录)我国红树林营造常用树种生物量方程表A.1我国红树林营造常用树种生物量方程树种植被类型地区适用范围胸或基径/cm生物量方程株高/m秋茄乔木/小乔木/灌木福建莆田及其以北0.4-1.8/BT=0.100923×D0.1H1.446福建泉州及其以南3.4-5.54.4-12.6BT=0.03999×(DBH2×H)1.053+0.02972×(DBH2×H)0.990桐花树灌木全国1.4-2.52.5-9.2BT=0.02689×D02.01907白骨壤乔木/小乔木/灌木全国3.1-5.68.3-14.3BT=0.94624×(DBH2×H)0.529+0.07962×(DBH2×H)0.615木榄、海莲和乔木/小乔木全国/2.0-24.0BT=0.186×DBH2.31+0.4697×DBH1.5543乔木/小乔木全国/3.0-17.0BT=0.40179×DBH2.291尖瓣海莲红海榄正红树乔木/小乔木全国/<28BT=0.235×DBH2.42+0.00698×DBH2.61木果楝乔木全国/<25BT=0.0823×DBH2.59+0.145×DBH2.55无瓣海桑乔木全国1.5-15.52.0-56.5BT=0.033×(DBH2×H)1.002其他海桑属树/全国2.7-7.22.4-13.2BT=0.11105×(DBH2×H)0.807种其他-/全国/<45BT=0.251×ρ×DBH2.46+0.199×ρ0.899×DBH2.22注1:有些红树植物(如秋茄)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根据具体树种在项目所在地区表现出的类型进行确定;注2:BT表示红树植物单株总生物量,单位为千克(kgd.m.);H表示株高;DBH表示胸径;D0表示基径;D0.1H表示株高十分之一处直径;注3:当无适用生物量方程时,可选择“其他通用”生物量方程;其中ρ树种木材密度,可选择文献公开报道的树种木材密度,若无用密度,可选择平均默认值0.6g·m-3。20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