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一、聚焦双碳目标,明确保险行业定位.................................................1(一)准确领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1(二)全力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7二、丰富产品供给,强化保险保障作用...............................................13(一)服务能源结构调整......................................................................13(二)护航绿色交通发展......................................................................19(三)赋能建筑行业绿色转型.............................................................25(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推广.............................................................28(五)推动巨灾应对能力提升.............................................................35(六)助力生态碳汇能力提升.............................................................45(七)参与环境风险多元共治.............................................................51(八)其他保险产品供给情况.............................................................57三、优化投资结构,发挥保险资金优势...............................................63(一)深度融合绿色投资......................................................................63(二)拓宽绿色投资领域......................................................................74(三)优化绿色投资生态......................................................................76四、践行低碳理念,加快保险运营升级...............................................79(一)加速数字化转型...........................................................................802(二)推行绿色化办公...........................................................................88五、凝聚行业力量,引领绿色转型发展...............................................92(一)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92(二)进一步创新产品服务..................................................................93(三)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95(四)进一步抓好绿色运营..................................................................96(五)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97(六)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98(七)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991一、聚焦双碳目标,明确保险行业定位(一)准确领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1.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担当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使得大气温室效应随之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摄氏度,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气候变暖的危害从引起自然灾害频发到生物链断裂,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在联合国的努力下,先后通过了一系列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及协议,力争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其中规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第一阶段的二氧化碳减排任务。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郑重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对于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这成为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2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了安排。中国再次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对于2005年降低60%~65%并争取实现达峰的目标。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首次向世界宣布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愿景:“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联合国历次气候大会都延续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的理念,中国从不强制纳入减排到主动自愿承担减排任务,从提出碳强度降低目标到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展示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体现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为推动全球疫后经济韧性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动能和市场动能;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2.党中央作出双碳决策的战略部署“双碳”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从国内来讲,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方向和路径。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双碳”高度重视,早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倡导全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就生态环境治理作出全面部署。正是长期一以贯之的探索和思考,才有了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提出的“双碳”愿景。相较国际社会,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碳达峰时间的距离是65-70年;我国则主动设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碳达峰之后30年就要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很短,这是我们需要正视和面临的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4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印发,就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进行全面部署,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明确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七大方面提出实施“双碳”战略的总路径。2021年5月,韩正副总理主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从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承诺,到随后的一系列高效部署,清晰表明党中央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坚定5决心。全社会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有力助推“双碳”目标达成。3.保险业助推双碳目标的工作布局按照党中央发展绿色金融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保险行业协会等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加快发展绿色保险,服务“双碳”工作推进。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原保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发展绿色保险作为独立章节并提出指导意见,“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为绿色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202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入2021年度重点工作并提出工作思路,“要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6保险业深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切实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找准服务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必要的保障。2016年8月,原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配合国家新能源战略,加快发展绿色保险,完善配套保险产品研发”。2020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探索碳金融、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气候保险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2021年1月,银保监会在工作会议上将“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列入2021年度重点工作。2021年4月28日,银保监会在研究部署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产品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精准支持绿色发展……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创新产品服务,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坚决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关于“双碳”工作的部署安排,统筹行业资源,积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通过开展保险业服务“双碳”工作专项调研,摸底保险机构服务“双碳”的保险保障体系、保险资金应用、自身运营减排等情况,组织撰写相关研究报告,为下一步监管机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从凝聚行7业共识、服务“双碳”大局出发,引导行业牢牢树立服务“双碳”大局意识,发挥各保险机构主观能动,积极探索保险业服务“双碳”新思路、新路径。组建保险业服务“双碳”专家队伍,聚集行业内外力量,为保险业服务“双碳”前沿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二)全力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保险业努力发挥保险在“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保障、风险投资”方面的独特优势,自觉将行业发展与全力服务“双碳”大局、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相结合。1.以保险保障服务低碳转型从绿色金融的提出到绿色保险的实践,保险业持续拓宽服务路径,创新保险产品,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技术、气候治理和森林碳汇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实体经济和绿色转型,助推“双碳”目标达成。在绿色能源方面:打造满足多样化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体系,全力助推绿色能源转型,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保驾护航。针对新能源生产基地、特高压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工程,通过提供建筑/安装工程险、建工团意险/雇主责任险等,保障其安全建设;提供财产险、机损险、营业中断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保障其正常运行;提供太阳能光伏组件25年期产品质量及功率补偿责任保险、光伏日照指数保险、风速发电量保证保险等创新型8保险产品,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营。在绿色交通方面: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开展新能源汽车延保试点,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针对充电站(桩)经营风险,推出充(换)电站综合保险和充电桩充电安全责任保险,助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除提供传统保险保障外,还提供保前和保中全流程风控增值服务,全力保障绿色出行。在绿色建筑方面:积极构建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推出绿色建筑性能保险,为绿色建筑打造“事前信用增进、事中风控服务、事后损失补偿”的立体化保障体系,确保绿色建筑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星级要求,达到节能减碳效果。在绿色技术方面:针对绿色技术研发难、知识产权保护难、产品质量保证难等痛点,通过研发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损失保险解决研发失败的后顾之忧,通过设计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专利质押融资还款保证保险全面保障绿色技术知识产权,通过提供产品责任保险、质量保证保险、绿色环保首台套装备保险来解决绿色设备自身的质量缺陷及潜在的侵权责任风险。在气候治理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气候治理,通过建立巨灾数据库、构建巨灾模型、搭建组合风险管理平台的方式打造巨灾风险体系;通过研发巨灾保险、巨灾相关指数保险缓解因巨灾造成的重大损失,为应对极端气候灾害9造成的巨灾损失提供保险支持。在森林碳汇方面:依托自身风险识别与保障优势,对国有林场、林农、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主体和林业企业等在从事林业生产(包括公益林、商品林、草原、景观林、苗木等)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助力森林碳汇能力持续提升。据保险业协会统计1,2018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3.77亿元,有力发挥了绿色保险的风险保障功效。2020年绿色保险保额18.33万亿,较2018年增加6.30万亿元,年均增长23.43%;2020年绿色保险赔付金额213.57亿元,较2018年增加84.78亿元,年均增长28.77%,高于保费年均增长6.81个百分点。图1-12018-2020年绿色保险保额趋势图1本报告数据源于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报送信息,仅供本报告分析使用,请勿作他用。120,284.96146,766.99183,263.620.0020,000.00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120,000.00140,000.00160,000.00180,000.00200,0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10图1-22018-2020年绿色保险赔付趋势图2.以保险资金助力绿色发展保险资金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保险资金独特优势,为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提供融资支持。深度融合绿色投资理念,高度参与绿色投资实践,重点投向清洁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绿色投资理念,拓宽绿色投资领域,建立绿色投资长效机制,全面服务于“双碳”重点行业和领域,助推绿色发展;优化绿色投资生态,完善绿色投资体系,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据保险业协会统计,保险资金运用于绿色投资的存量从2018年的395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5615亿元,年均增长19.17%,保险资金向绿色投资领域的倾斜力度逐步加大,对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的资金扶持力度也在进一步提升。128.79191.41213.5705010015020025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11图1-32018-2020年绿色投资余额3.以绿色运营加强自我挖潜保险业在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保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的同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绿色运营和绿色办公,展现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数字化转型方面:保险业大力推进运营流程线上化,加速业务智能化改造,系统性降低碳排放。据保险业协会统计,2020年保险业通过绿色运营共节约用纸3.5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70万棵,固碳量约1.28万吨2;近三年来合计节约用纸达8.2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164万棵,固碳量达3万吨,年均增速近30%。2以1吨纸张约减少砍伐20棵树,每棵树每年固碳18.3kg换算所得。395442385615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12图1-4绿色运营节约用纸(万吨)与同比增速推进绿色办公方面:保险业积极推动绿色办公,逐步提高办公无纸化率;提倡全行业节约用电,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水平;大力推广保险机构绿色建筑建设,进行绿色认证;参与环保公益项目,履行社会责任。2.12.63.522%36%0%5%10%15%20%25%30%35%40%-0.51.01.52.02.53.03.54.0201820192020单位:万吨保险运营节约用纸年均同比增速(右轴)线性(年均同比增速(右轴))13二、丰富产品供给,强化保险保障作用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能源结构调整、绿色交通发展、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巨灾应对能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等重点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针对这些领域存在的风险痛点,保险行业积极优化产品和服务,发挥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为助推绿色发展贡献行业力量。(一)服务能源结构调整1.能源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上,我国锚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5%和风电光伏装机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将加快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的发展核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电源建设,增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2.保险对清洁能源生产的风险保障由于清洁能源生产环境恶劣、生产条件不稳定、大规模运用新技术等因素,清洁能源行业隐含着复杂多样的风险。针对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抽水蓄能、特高压等清洁能源产业生产、建设和运营期间的不同风险特性,保险行业主要提供两大类保险产品和嵌入式服务。14(1)传统型保险产品方面。水电、风电、光伏等行业设备造价昂贵,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具有事故频发、损失重大的风险特点,保险公司提供包括涉及太阳能光伏电站建筑期和运营期物资及三者损失的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和机器设备损失险等产品,保障了能源类行业面临的物质损失风险。人保财险针对山西省的地形地貌以及灾害特点,推出光伏组件生产和光伏电站运营保险菜单式服务承保清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扶贫电站的安全保障需求,保障了国家扶贫资金的安全,该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金融扶贫优秀案例”。(2)创新型保险产品方面。针对清洁能源行业的产品质量风险和利润波动风险,保险行业为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产品质量类保险、发电量保证类保险、利润损失类保险以及设备供应链保险等产品,助升清洁能源产业抗风险能力。针对光伏产品质保期较长的问题,推出光伏组件效能保险,最长能保障光伏组件30年以上的输出功率衰减造成发电损失,该产品一举打破了国外保险公司垄断,有力地支持了国内光伏组件企业的全球化市场开拓,也保证了下游企业的运营质量;针对发电状态不稳定的问题,推出光伏日照指数保险,保障日照强度发电量;推出风电指数保险,保障风速发电量;推出海上风电专属保险,保障超设计风速导致机械损坏和利润损失。针对产业链较长,占用资金量大的问题,保险行业推出设备供应链保险产品,积极向生产企业上下游延展保险15服务,利用保险增信功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不占用银行授信额度;推出保证金保险服务,替代投标保证金,降低清洁能源工程资金占用。(3)嵌入式服务方面。为精准解决光伏产业链企业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各类风险,保险行业依托分布式光伏云网整合的分布式光伏全产业链资源,嵌入光伏云网平台,直接面向分布式光伏业主、投资商、生产商、运营服务商、金融机构,提供便捷精准的保险服务,助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表2-1服务能源结构调整的典型保险产品产品分类产品名称保障风险财产保险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物资损失险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间的财产损失建筑工程险清洁能源电站建设过程中的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安装工程险清洁能源设备、特高压工程安装过程中的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机器设备损失险清洁能源电站、变电站/换流站设备的财产损失利润损失保险发电设备停止运行造成的利润损失光伏日照指数保险日照强度不达标影响发电量风电指数保险风速不达标影响发电量海上风电专属保险超设计风速导致机械损坏和利润损失保证保险太阳能光伏组件效能保险光伏组件输出功率衰减造成发电损失光伏组件质量保险光伏组件的产品质量风机质量保证保险风电设备的产品质量发电量保证保险发电量不达标造成的利润损失特殊风险保险核物质损失险核电厂的财产损失核电厂责任保险核电厂运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责任核电站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核电厂开展建设安装工程过程中的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163.清洁能源保险保障的成效2020年,绿色保险为清洁能源产业提供1.96万亿元保险保障,比2018年增加了0.57万亿元,年均增速20.5%(见图2-1),保障了清洁能源领域“大国重器”的安全稳定。如永诚保险首席承保“十四五”首个核电项目——海南昌江核电“华龙一号”机组,总保额近230亿元;承保国内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场——华能江苏大丰海上风电场,总保额超过46亿元,并积极提供防灾防损服务。图2-12018-2020年清洁能源保险的保额从结构上看,企财险和特殊风险保险构成保险保障和赔付的主要力量。2018-2020年,企财险的保额占清洁能源保额均超过86%,企财险的赔款占比逐年增加,从53.61%增加至78.56%(见图2-2、2-3)。13,938.8718,033.4319,558.63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17图2-22018-2020年清洁能源保险的保额构成88.40%0.27%1.10%10.01%0.22%2018年86.66%0.12%0.70%12.36%0.16%2019年86.62%0.23%0.63%12.46%0.07%2020年18图2-32018-2020年清洁能源保险的赔款构成53.61%39.13%7.07%2018年72.26%27.52%2019年78.56%2.97%18.35%2020年19(二)护航绿色交通发展1.交通运输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约15%。交通运输领域在节能减碳方面拥有极大潜力。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不仅在于交通领域本身,而是涉及到交通行业的全产业链条,包括载运工具自身的能源经济性和能耗强度、运输能耗、能源供给等。汽车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低碳转型对于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2.保险对绿色交通的风险保障(1)新能源汽车保险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出行政策的不断深化,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都出现井喷式增长,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出行工具。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如碰撞、倾覆风险和救援需求与传统燃油汽车类似,主要通过机动车辆保险获得相应保障;然而作为新技术的产物,新能源汽车有着独特的核心技术和风险因素,所需保障内容不同于传统汽车。通过近几年的积累,保险业初步具备了开发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的数据基础,在深入研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2021年保险业协会组织行业力量,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方式,启动了新能源汽车专属条款的开发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条款草案,将在征求行业和社会意见后适时推出。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保险方面,保险业20已经开展了纯电动车三电部分(电池、电机、电控)的延保试点,项目承保过程中对电池类型、电极材料特性、充放电性能、续航里程、驾驶环境等因素风险进行了充分论证。在充电桩保险方面,针对充电桩(站)实际经营应用中面临的多种风险,保险公司推出了充电桩财产保险和充电桩充电安全责任保险,从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赔偿责任方面,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充电基础设施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目前,行业已形成了车险、电池保险、充电桩保险三位一体的全面保障。(2)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保险方面。保险公司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提供承保支持,除了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提供经济补偿外,还通过“保险+服务”的形式,提供保前和保中全流程风控服务,对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有力支持了绿色交通的发展。表2-2护航绿色交通发展的典型保险产品产品分类产品名称保障风险车辆保险新能源机动车辆保险新能源汽车车辆损失财产保险地铁工程建筑工程一切险轨道交通工程中的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充电桩财产保险充电桩财产损失责任保险充电桩充电安全责任保险充电桩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损失车辆延长保修责任保险新能源车辆延长保修责任公众责任险公共交通站台等固定设施运营的第三者责任承运人责任险公共交通车辆运营中对乘客安全的保障责任综合保险公交运营综合保险经营公交车的单位在运营过程中的车辆损失、财产损失、第三者责任等充换电站综合保险充换电站在运营过程中的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213.绿色交通保险保障的成效2020年,绿色交通保险总保额达到6.34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了3.78万亿元,年均增速73.83%;赔款达到64.77亿元,较2018年增加19.68亿元,年均增速21.83%(见图2-4、2-5)。图2-42018-2020年绿色交通保险的保额图2-52018-2020年绿色交通保险的赔款45.0961.5064.770102030405060702018年2019年2020年赔款单位:亿元25,564.3138,709.4363,419.1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22保障新能源汽车的机动车辆保险是护航绿色交通的主力军,绿色出行仍是绿色交通领域的主要风险来源。新能源汽车的机动车辆保险保额占绿色交通保险保额的比例3,从2018年的85.22%提高至2020年的90.75%,赔款占比则始终保持在98%以上,保障了3年来新能源车辆的运行和推广。(见图2-6、2-7)。3使用传统车险条款承保新能源汽车的数据。23图2-62018-2020年绿色交通保险的保额构成85.22%2.75%9.53%1.71%0.79%2018年93.20%2.72%1.86%1.75%0.47%2019年90.75%2.93%3.38%2.38%0.55%2020年24图2-72018-2020年绿色交通保险的赔款构成99.21%0.01%0.42%0.35%2019年98.30%0.02%0.92%0.70%2018年99.23%0.03%0.31%0.42%2020年25(三)赋能建筑行业绿色转型1.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在全国碳排放量的比重分布中,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量占到51.3%,仅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就占到21.9%。当前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绿色建筑是能够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人类提供安全、高效的环境,并且使人与环境以及建筑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新型建筑。绿色建筑产业链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不仅仅是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延续,更是以绿色建筑作为上下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具有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保险对绿色建筑的风险保障(1)传统风险保障方面。对于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所共有的传统风险,保险公司通过建筑工程保险和安装工程保险,保障绿色建筑建设阶段的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风险;通过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保障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从业人员人身伤亡和第三者人身伤亡;通过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保障绿色建筑的工程质量安全;通过企财险和家财险,保障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财产损失风险。(2)绿色建筑性能风险保障方面。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着独有的绿色信贷发放与绿色建筑性能认定之间的时间错配26难题,即绿色建筑在建设初期需要资金,因无法确保未来能够建成绿色建筑,无法在事前获得绿色贷款;建设完成后可以证明是绿色建筑时,已无资金需求。针对绿色建筑发展中面临的时间错配难题,保险公司推出绿色建筑性能保险,保障绿色建筑的预定星级目标与实际评定星级之间的偏差风险。其运行过程为:在绿色建筑项目开发建设前,开发建设企业投保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用以向政府承诺;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后,将委聘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服务;开发建设单位持绿色建筑性能保险保单可到银行洽商申请绿色贷款授信。在绿色建筑项目开发建设中,保险公司委聘的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机构为企业提供风控服务,预判绿色建筑性能指标设计的可落地性,识别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绿色性能指标与设计之间的偏差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在绿色建筑项目开发建设后,在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达到预定星级目标后,保单结束;如未能达到预定星级目标,保险公司首选维修改造,使其达标;如无法改造保险公司则对项目进行赔付。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具备的事前信用增进、事中风控服务、事后损失补偿的“三位一体”功能,有望在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中形成一种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已在北京、青岛、湖州落地试点,2019年3月,人保财险在北京签发全国首张绿色建筑性能保险保单。另外,为促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保险业推出建筑节能保险,保险公司负责组织第三方风控服务机构,对改造工27程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并在运营期通过科技手段对衡量项目节能效果的指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若项目在运营期内,未能达到预定的节能指标,保险公司将负责赔偿项目节能整改费用,或对超标的能耗进行经济补偿。人保财险在青岛试点“减碳保”建筑节能保险,为青岛蓝海大饭店(黄岛)节能改造项目在运营期间的节能效果提供风险保障,本项目改造完成后预计年均减碳量可达542.62吨。表2-3赋能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典型保险产品产品分类产品名称保障风险财产保险建筑工程一切险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安装工程一切险绿色建筑设备安装过程中的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企财险绿色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财产损失家财险绿色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财产损失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绿色建筑的预定星级目标与实际评定星级之间的偏差风险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施工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从业人员人身伤亡和第三者人身伤亡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的修复费用和开发商的赔偿责任283.绿色建筑保险保障的成效2020年,绿色建筑保险总保险金额为1017亿元,较2018年增加218亿元,年均增速13.64%(见图2-8)。图2-82018-2020年绿色建筑保险的保额(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推广1.绿色低碳技术加速研发推广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中,低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生产端实现清洁发电需要依赖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以期实现清洁能源的度电成本低于传统的火电成本,并进一步实现规模化使用。在能源消费端,工业领域需要低碳技术改造推动电气化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交通领域则依赖于技术进步改变生产工艺流程,以实现用电能和氢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工业生产由于脱碳难度大,需要依赖碳捕捉技术实现减排。799.68655.361,017.420200400600800100012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292.保险对绿色低碳技术的风险保障(1)研发费用损失保障方面。针对绿色技术研发经费相关风险,保险业设计了“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损失保险”,保险期限为研发周期,一旦企业的研发成果未能通过后续试验或未能形成新产品,保险公司将依据保险合同给予约定的保险金额赔付。同时,保险公司还引入服务资源,帮助企业规范科研环节管理,提高科研成功率。(2)知识产权风险保障方面。通过推出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专利质押融资还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为知识产权的确权、维权、用权提供保险保障。专利执行保险是对专利权人通过法律程序排除他人对该专利权的侵权行为过程中的调查费用、法律费用和直接损失进行补偿;同时在出现侵权案件后,保险公司将给予客户索赔指引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是当出现侵权案件时,保险公司为被保险人提供咨询服务,协助立案、取证,估算被保险人损失金额,先行预付赔款,然后由保险公司代为追偿损失,将民营企业从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诉讼流程中解脱出来;且借助保险公司的在法律方面的专业优势,能够提高胜诉的可能性。专利质押融资还款保证保险是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联动,设计专利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贷款产品,由企业以授权专利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聘请专业机构对专利权开展评估,合理确定专利权价值,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分别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及风控情况确定保额及30质押率、由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3)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保障包括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以及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损害、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赔偿责任风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保障制造商、销售商或修理商因其制造、销售或修理的产品质量有内在缺陷而给消费者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险公司通过承保前严格的资信审查、保险期内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查与监督以及理赔后的严格追偿等三重防范机制,努力控制可能引起投保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失信违约或疏忽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而实现其风险控制目标,协助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应用。(4)首台套装备保险。我国的清洁能源、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绿色技术的运用仍然在创新推广阶段,潜在用户对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能、质量不了解,导致造成了相关企业整套高价值的技术装备市场推广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推广和绿色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为了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鼓励机制,首台套保险因此而生。首台套保险既保障因质量缺陷造成的用户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风险,也保障因质量缺陷导致用户需要修理、更换或退货的风险。通过将两个险种打包承保,平滑了赔付风险,一方面为保险公司提供可持续的保障打下了基础;31另一方面通过为企业的新技术落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解决了新型绿色环保装备前期销售推广难的问题,促进绿色产业科技迭代发展。表2-4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的典型保险产品产品分类产品名称保障风险责任保险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绿色技术研发失败的研发费用补偿专利执行保险通过法律程序排除他人对该专利权的侵权行为过程中的调查费用、法律费用和直接损失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预赔付通过法律程序排除他人对该专利权的侵权行为过程中的调查费用、法律费用和直接损失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以及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损害、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赔偿责任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绿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销售后的产品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首批次应用绿色新材料在销售后的产品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保证保险专利质押融资还款保证保险绿色专利质押人不能还款的信用风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制造商、销售商或修理商因其制造、销售或修理的产品质量有内在缺陷而给消费者带来的经济损失3.绿色低碳技术保险保障的成效保险公司从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安全三个方32面,为科技型企业在绿色创新技术研究方面提供风险保障。2020年保险行业为绿色技术创新相关风险提供1665亿元风险保障;赔款达1.15亿元,较2018年增长0.81亿元,年均增速120.18%(见图2-9、2-10)。图2-92018-2020年绿色技术保险的保额图2-102018-2020年绿色技术保险的赔款2,746.982,846.431,664.850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0.340.921.1500.20.40.60.811.21.4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33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是保障研发者、生产者、销售者在新技术推广中的信用风险,有效支持了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2018-2020年,信用险和保证险保额合计占绿色技术保险保额的96%以上(见图2-11)。绿色技术保险中承保特殊风险的主要是首台套保险,虽然三年的保额占比均不到3%,但2019年、2020年赔款占比分别为14.03%和18.67%,2018年赔款占比更是高达51.89%(见图2-12)。34图2-112018-2020年绿色技术保险的保额构成0.34%26.22%70.50%2.93%2018年0.39%12.67%84.84%2.10%2019年0.92%21.67%75.35%2.06%2020年35图2-122018-2020年绿色技术保险的赔款构成(五)推动巨灾应对能力提升1.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大考验是如何管理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巨灾风险。大力发展巨灾风险管理已成为1.38%53.92%30.67%14.03%2019年54.20%27.13%18.67%2020年48.11%51.89%2018年36保险业支持碳中和所达成的共识。巨灾风险的来源包括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如热带气旋、洪涝、暴风雪、山火、干旱等)、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如大型石油泄漏、核泄漏、土壤污染等事故)、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短缺(例如水资源紧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巨灾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识别和防范由于环境、气候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从而增强保险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保险机构通过巨灾风险管理可以识别和量化环境因素引发的风险;监管机构通过巨灾风险管理,可以识别和防范环境相关因素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巨灾风险管理为新能源基础设施、碳捕捉碳封存等基础设施提供有力保障。2.保险强化巨灾风险管理服务(1)建立巨灾数据库使风险“看得清”。巨灾数据库基于GIS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整合多行业多灾种数据,将保险业务数据、风险地图数据、风险暴露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气象预警与历史灾害数据等采用“一张图”模式显示,实现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历史灾害搜索、风险累积控制、线上会商等核心功能,为保险机构承保理赔、大型企业风险管理、政府可视化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2)构建巨灾模型使风险“算得明”。保险行业使用巨灾模型评估极端气候灾害带来的低频高损灾害风险。由于极端灾害较为罕见,历史数据中仅有极少量实际观察记录。为了模拟现实状况,巨灾模型生成大量模拟灾害事件,填补历37史损失记录的空缺。结合模拟灾害事件和资产(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物理特征数据,可以得出资产的脆弱性特征。最后,与保险数据相结合,可以得出单个保险机构或整个保险行业的财务风险敞口。巨灾模型一般由灾害模块、风险暴露模块、易损性模块、和金融模块构成,是巨灾风险管理的“芯片”。在实践中,巨灾模型开发人员应用多项技术来消除历史偏差,纠正模型,以反映相关自然灾害的长期变化。在开发模型的过程中,还考虑了不断变化的影响脆弱性的建筑准则和保障措施,并针对不断增长的保险风险敞口做出调整。对模型的各个组成模块进行必要的再分析和调整,才能准确地反映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风险。例如,基于中再巨灾管理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台风巨灾模型,为鼎和财险与南方电网打造定量化台风预警流程,提供面向电网资产的防灾减损综合解决方案,保障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稳健运行(见图2-13)。38图2-13基于中国台风巨灾模型构建定量化台风预警流程图39(3)搭建组合风险管理平台使风险“管得住”。组合风险管理平台以国际领先的信息技术、先进的精算统计模型方法、以及最佳行业实践为基础,用于实现统一且实时的复杂(再)保险合同定价、风险累积、风险组合优化及风险管理,服务于承保人、精算师、风险及组合管理经理以及高管,可以支持保险机构及其下属的各级分支机构的风险汇总及穿透式计算。(4)加强国家和地方巨灾保险试点项目。国内巨灾保险试点情况(见表2-5)。巨灾保险试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民生保障型、指数型、住宅地震型。民生保障型一般是政府承担费用,一张保单保全市的方式,保障行政区划内的人伤和家财,赔付到人到户。指数型一般也是政府承担费用,通过指数设计,保障特定灾种,赔付到政府,由政府支配赔款。住宅地震型一般是自愿购买政府补贴,保障个人的家庭住宅。例如,宁波公共巨灾保险于2014年11月份开始试点,已累计启动六次大面积的理赔工作,以及14次比较小规模的自然灾害理赔,为近21万户受灾家庭支付1.22亿元的赔款。2016年人保财险引入现代远程测绘技术,建立健全水灾远程核灾定损系统,大幅度提高了理赔定损效率,2019年“利奇马”台风第一笔赔款从查勘定损到赔付仅用一天时间。40表2-5我国重点城市巨灾保险试点基本情况地区落地时间保费来源保障深圳市2014.5当地政府多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人身伤害、房屋损失补偿。每人最多获得10万元赔偿;房屋损失补偿按实际损失进行补偿;每户最高获得2万元赔偿。保险人为灾害发生时处于深圳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自然人。宁波市2014.11当地政府因巨灾造成人身伤亡的医疗费用、残疾救助金、身故救助金及其他相关费用,最高赔偿限额均为每人最高10万元。以及家庭财产损失救助赔偿,最高赔偿限额为每户2000元。广东14个地市2016.7由省市两级财政出资,每个试点地市预算3000万元,保费在3000万元以内的,按照省级与地市3∶1的比例分担,超过3000万元的部分由地市承担。气象部门采用“一市一方案”的原则,承保公司针对当地的特点和地市政府的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保险方案。保险责任范围为发生频率较高的台风、强降雨以及破坏力较强的地震,巨灾指数保险赔付触发机制基于气象、地震等部门发布的连续降雨量、台风等级、地震震级等参数,进行分层赔付,河北张家口2016.6政府全额出资,省级财政补贴比例为70%,市级财政补贴比例为30%。因破坏性地震导致的房屋直接损失,火灾损失及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损失。人身伤亡最高20万元,住房损失最高10万元,财产损失最高5000元。重庆2017重庆巨灾保险保费由参保区县财政承担在基本保障范围内,每人每次灾害投保金额不低于10万元,其中医疗救助费用投保金额不低于1万元.(5)发展巨灾指数保险。巨灾指数保险是将特定区域的一种或者多种自然灾害因素指数化,当指数达到某一阈值时将自动触发理赔。较传统保险,巨灾指数保险具有独特优41点:根据客观气象数据来决定是否出险,极大地节约了保险公司理赔查勘的人力物力成本,也一定程度减少了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争议,规避了潜在的道德风险。(6)构建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巨灾债券极大程度实现了巨灾风险的有效分散,有助于扩大保险公司对巨灾保险的承保能力;稳定再保险市场的价格;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门的灾害补偿能力;完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3.巨灾保险保障的成效2020年,巨灾/天气保险总保额达到3624.99亿元,比2018年增加了803.43亿元,年均增速13.35%(见图2-14)。2020年,巨灾/天气保险赔款达到5.058亿元,较2018年增加2.627亿元,年均增速44.24%(见图2-15)。其中保额分列前两位的是家庭财产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在赔款方面,农业保险赔款占比提升明显,从27.81%增至56.52%,家财险和企财险赔款合计占比有所缩小,从41.72%降至24.3%(见图2-16、2-17)。42图2-142018-2020年巨灾/天气风险保障类保险的保额图2-152018-2020年巨灾/天气风险保障类保险的赔款2.434.155.060123456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2,821.563,509.663,624.99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201820192020单位:亿元43图2-162018-2020年巨灾保险的保额构成31.82%0.55%0.86%65.69%1.08%201929.40%0.19%1.04%67.41%1.96%202075.13%21.83%1.49%1.06%0.50%201844图2-172018-2020年巨灾保险的赔款构成11.24%30.48%2.20%27.81%28.26%201842.31%10.36%5.65%38.73%2.95%20193.05%21.25%1.33%56.52%17.84%202045(六)助力生态碳汇能力提升1.生态碳汇的重要性实现“双碳”目标要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开展生态碳汇资源培育、生态保护修复,有效发挥现有森林、草原、湿地、耕地、海洋等碳库的固碳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碳汇资源之一,对“双碳”目标的达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森林面积共2.2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7954万公顷,居世界首位。林业和草原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具有天然优势和不可取代的作用。2.保险对生态碳汇的风险保障(1)保障传统风险方面。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生长周期长,容易受到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气象灾害的影响,随着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绿色资源遭受自然灾害风险概率显著增加。保险行业大力发展森林保险,对国有林场、林农、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主体和林业企业在从事林业生产(包括公益林、商品林、草原、景观林、苗木等)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同时,保险业通过大力应用遥感卫星、大数据、巨灾模型、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极大提高防灾防损和理赔处置能力,为受损林地的恢复及时提供保障。(2)保障草原风险方面。从“双碳”目标角度看,草原的绿色属性与森林相似,但从保险角度看,草原风险与森林46风险则有较大差异。为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险业积极开展草原综合保险产品设计。充分利用GIS技术,将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模块以栅格图层的形式在空间上进行表达,通过空间分析运算,获得草原各项自然灾害风险分级的空间分布图。结合历史气象数据,确定将影响草原生长的四种主要自然灾害,即旱灾、火灾、虫鼠害和沙尘暴作为保险责任。结合平均牧草产量以及草原生态恢复成本等因素综合计算确定保险金额,根据牧草生长期间和生长习性确定保险期间。草原保险为我国广大的草原生态系统提供了充足的保险保障、修复资金来源和防灾减损手段。2020年11月,人保财险在内蒙古成功落地全国首单政策性天然草原保险。(3)保障森林碳汇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森林碳汇当量损失,保险业在传统林业保险的基础上,创新引入碳汇计量,将运用科技手段监测与碳汇理论方法学相结合,建立了林业损毁与固碳能力减弱计量的函数模型,创新开发了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产品。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将因火灾、冻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合同约定灾因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损失指数化,当损失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标准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赔款可用于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有关费用支出。例如,人保财险在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签下全国首单银行贷款型森林火灾保险;国寿财险在福建龙岩新罗区47承保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将因火灾、冻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合同约定灾因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损失指数化。另一方面,针对森林的碳汇价格波动,保险公司为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开发了林业碳汇价格损失保险;当市场林业碳汇项目价格波动,造成碳汇实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通过保险手段,有效防止碳汇林种植企业受到价格极端下跌的波动,稳定林业碳汇交易收入,从而保障林业产生的富余价值、生态环保价值、碳汇恢复期间耗损、固碳能力修复成本以及碳排放权交易价值。林业碳汇价格保险能够提升碳汇林种植企业经营森林的积极性,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表2-7助力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的典型保险产品产品分类产品名称保障风险农业保险森林综合保险公益林或商品林遭受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森林火灾保险公益林或商品林遭受火灾造成的损失商业性林业碳汇价格保险市场林业碳汇项目价格波动造成保险碳汇的实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损失天然草原保险天然草原遭受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林果保险林果遭受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景观绿化林木保险景观绿化林木遭受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保险林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林权抵押贷款不能偿还的信用风险483.生态碳汇保险保障的成效2020年,我国绿色资源的风险保障进一步提升,总保障额度达到1.3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0.12万亿元,年均增速4.92%,赔款达到10.19亿元(见图2-18、2-19)。图2-182018-2020年绿色资源保险的保额12,262.9112,975.9613,468.1611600118001200012200124001260012800130001320013400136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49图2-192018-2020年绿色资源保险的赔款森林是最大的陆上生态碳汇资源,且具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成熟的产业链,是绿色资源中保险保障的主要对象,其他险种虽有参与,但也主要发挥辅助功能。2018-2020年,森林保险保额占绿色资源保险保额的98%以上,赔款占比达到96%以上(见图2-20、2-21)。10.229.5610.19024681012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50图2-202018-2020年绿色资源保险的保额构成0.17%0.00%0.0000%99.44%0.39%2018年0.04%0.01%0.00%99.59%0.36%2019年0.529%0.002%0.000%98.822%0.647%2020年51图2-212018-2020年绿色资源保险的赔款构成(七)参与环境风险多元共治1.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减污与降碳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关系。减污降碳在推动结构性节能、遏制两高行业的扩张、助推非化石能源的发展等0.13%0.00%0.00%96.10%3.76%2018年0.021%0.000%0.000%99.767%0.212%2019年0.000%0.010%0.000%99.986%0.004%2020年52方面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中国将以降碳为总抓手,调整优化环境治理模式,加快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具有较高的环境损害风险,承担了较大的环境治理企业责任。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提出,对健全企业环境治理责任,提升减污能力,降低社会整体环境损害风险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保险参与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保险助力化解环境损害风险的主要产品,利用责任险服务社会治理的天然优势,为企业提供环境污染风险保障,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快速提供清污费用,帮助进行污染清理,事后对第三者责任进行赔偿,助力践行企业责任。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过程中,保险公司扎实开展风控服务,通过聘请独立第三方环境风险评估专家,现场勘查环境风险隐患,引导企业主动降低风险。保险公司在多年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积累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建设了环境污染责任险数据库,大力应用科技手段,建立环境风险信息平台,为保险公司、企业、政府部门构建三位一体的环境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在强化风险防控的同时,极大地提升环境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社会化治理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保险机制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开展“保险+科技+服务”已经成为了保护生53态文明长效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保财险在无锡创新环责险“无锡模式”,开创了环责险“保险+服务”的先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保险+服务”模式给予肯定批示,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该模式又在衢州、湖州、嘉兴等地进一步升级,整合安全、健康、科技、信贷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模式。除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外,保险公司还稳步推进远洋保赔险、沿海内河保赔险、燃油污染责任险、内河危化品污染责任保险等污染风险保障类产品的承保工作。表2-8提供环境风险保障的典型保险产品产品分类产品名称保障风险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和清污费用安全生产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和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和清污费用道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保险运载危险货物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和清污费用船舶保险沿海内河船舶污染责任险沿海内河船舶漏油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和清污费用远洋船东保赔险远洋船舶漏油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和清污费用特殊保险石油井喷控制费用保险为控制石油井喷事故造成的费用支出543.环境污染保险保障的成效2018至2020年,环境污染保险的保额不断提高,至2020年已达到5.39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2万亿,年均增速14.38%;赔款为2.25亿元(见图2-22)。图2-222018-2020年环境污染保险的保额2018-2020年,责任保险保额占环境污染保险保额比例均超过96%,赔款占比在40%左右(见图2-23、2-24)。41,878.1747,027.1753,921.48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55图2-232018-2020年环境污染保险的保额构成3.89%96.01%2018年3.57%96.29%2019年3.40%96.47%2020年56图2-242018-2020年环境污染保险赔款构成57.57%42.43%2018年62.32%37.68%2019年61.26%38.74%2020年57(八)其他保险产品供给情况除上述绿色保险产品外,还有一些保险产品虽然没有直接助力达成“双碳”目标,但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资源解决高效利用、健全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大量保险保障。保额和赔款连续三年上涨,2020年保额达到2.66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0.63万亿元,年均增速15.52%;赔款达到130.12亿元,较2018年增长62.79亿元,年均增速46.63%(见图2-25、2-26)。图2-252018-2020年其他绿色保险的保额20,284.3123,014.2626,596.21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58图2-262018-2020年其他绿色保险的赔款这类保险主要以保障各类绿色环保资产的企业财产保险和保障绿色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为主,保额占比最高的是企财险,三年均超过77%;赔款占比最高的是种植业保险,三年均超过67%(见图2-27、2-28)。67.33112.04130.120204060801001201402018年2019年2020年单位:亿元59图2-272018-2020年其他绿色保险的保额构成79.74%3.96%0.02%0.55%4.60%0.44%8.73%1.96%0.01%2018年77.86%4.97%0.02%0.53%4.40%0.02%10.12%2.08%0.01%0.00%2019年79.06%3.61%0.01%0.64%3.41%0.11%10.98%2.11%0.07%2020年60图2-282018-2020年其他绿色保险的赔款构成4.58%0.65%9.07%67.77%17.66%2018年3.02%0.01%0.37%3.07%81.06%12.15%2019年3.30%0.40%0.03%0.60%3.78%80.15%10.91%0.83%2020年611.助力养殖业绿色发展养殖业污染不仅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还影响人们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2013年“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将病死猪处理推到风口浪尖。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问题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015年,原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型农业保险产品条款拟订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型农业保险产品条款拟订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的任迫的任理问题,要求各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中予以明确。目前,所有备案的养殖业保险产品均已落实此要求。2.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个性化定制往往带来社会整体的资源浪费,批量化预订则能够较大程度的节约原材料。但由于预订效果与最终产品之间往往存在偏差风险,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存在信任困境,导致批量化预订产品难以推行。保障好其中的偏差风险,做好生产过程的风险防控,有利于推广批量化预订,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例如,2019年4月人保财险与杭州市萧山区住建局合作推出住宅全装修质量保险,承保全装修住宅设计预期效果与实际交付成果之间的偏差风险,并提供全过程质量管控服务,确保“所见即所得”,有效助力住宅装修方面的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模式的推广。623.发挥绿色保险增信功能绿色信贷和碳金融是金融行业的新兴领域,对于绿色金融交易中面临的信用风险问题,保险行业积极发挥保险的融资增信功能,通过贷款保证保险产品,为企业经营主体提供信用增级,为其获得贷款提供支持;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质押保证保险,共同分担碳资产交易信用风险。例如,人保财险在湖州市开展绿色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专门成立“绿贷险运营中心”,建立“绿贷险”风险评审委员会制度,确保“绿贷险”持续健康发展。借助政府“绿贷通”平台,开拓线上客户业务。2019年,湖州市“绿贷险”项目累计已对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个人共计351户,承保66户,承保金额总计约1.16亿元。又如,2017年,人保财险在广州市花都区,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保险。控排企业用碳排放配额向银行申请贷款,向保险公司购买贷款保证保险进行信用增级。保险期限内控排企业出现贷款违约,保险公司将按照保单责任给予银行风险补偿。63三、优化投资结构,发挥保险资金优势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首次明确界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范围,确保绿色债券的规范发展;2016年,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进环境信息披露、ESG产品创新等作出全面部署和大力推动。2020年,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碳金融、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气候保险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版)》,增加了有关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领域类别,更科学准确地统一了绿色债券项目的界定标准,全面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保险业紧密围绕党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部署,按照央行支持项目目录,坚持系统可持续的绿色投资策略,发挥保险资金的投资优势,从负债端到资产端全方位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通过精细化管理,开展不同领域的污染防治和“双碳”绿色投资实践,不断推动绿色项目调结构、转方式、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深度融合绿色投资保险资金是我国金融体系中长期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绿色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641.资金属性高度契合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的优势,与绿色投资的需求高度契合,不仅有利于保险资金投资提升资产负债期限匹配水平,更有利于绿色项目与善于大类资产配置和进行全面审慎风险管理的保险资金的深入合作。保险资金的长期性能够更好地匹配绿色发展所需要的长期融资需求。绿色项目的投资期限一般较长,特别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对投资方的资金规模、投资期限要求较高。保险资金期限较长,长期寿险保单占比超70%,能够更好地满足绿色项目长期融资需求。保险资金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响应绿色投资所需要的多元渠道需求。保险资金可投领域众多,方式灵活,金融产品丰富,可满足绿色项目不同融资需求。例如,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比较成熟、稳定,减排效果明显,但资金需求量大,周期较长,适用于排放权交易、绿色债券等金融政策手段进行支持。保险资金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阐释绿色投资所需要的责任投资理念。作为金融市场主要的长期资金提供者,保险资金可运用资金来源稳定,是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器”,通过参与绿色投资,可以发挥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节能环保、绿色基础设施升级等绿色领域。65图3-1绿色各产业投资余额年增长率2.绿色投资实践丰富保险资金通过绿色债券、债权计划、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公募及私募基金等方式,全面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目前,保险业参与的绿色投资项目众多,在深度上和广度上有明显提升,如2020年绿色债券、债权计划、股票投资、公募及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主要领域的投资余额较2018年均增长了40%以上。2.08%-6.67%17.28%51.62%2.56%-29.19%63.87%60.48%97.68%31.10%16.41%6.50%49.66%246.47%-50.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19年2020年66图3-22018-2020年绿色投资余额(亿元)(1)绿色债券。2020年行业绿色债券存量2522亿元,较2018增长26.28%,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44.91%,涉及铁道债、地方债、企业债、公司债、短融、中票、金融债等券种。其中,第一大种类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类债券1565亿元,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27.87%,主要为铁路、地铁、污水处理等基建类绿色债券;主题类投资(投资分布多个产业领域的集合投资)存量403亿元,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7.18%;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债券存量262亿元,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35.7954.2663.1677.8972.70143.71197.19139.63208.97105.97173.65601.64392.98401.17643.821167.701369.441795.361976.242026.792158.48单位:亿元生态环境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主题类投资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674.67%,主要为电力类绿色债券;节能环保产业债券存量为181亿元,比2018年增长148.42%,主要为汽车、机械设备类。图3-3债券投资余额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72.8992.76181.0931.7223.8569.03211.42249.03262.3012.3416.6131.421594.161531.471565.187.968.209.5966.6398.69403.35单位: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主题类投资68(2)债权计划。2020年行业债权计划投资存量879亿元,较2018增长48.65%,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15.65%,在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升级等领域有广泛投资。其中,2020年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债权计划投资存量395亿元,较2018年增长70.28%,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7.03%;清洁能源产业债权计划存量353亿元,较2018年增长89.05%,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6.29%;绿色服务类债权计划投资余额从2018年的0.2亿元迅速提升到2020年的16.22亿元。图3-4债权投资余额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93.8467.9793.7323.1018.0712.70229.21214.99353.476.0015.186.60231.76330.77394.650.200.2016.227.073.991.40单位: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主题类投资69(3)股票投资。2020年行业股票投资存量865亿元,较2018增长80.47%,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15.40%,覆盖清洁能源、交通运输、公共事业、采掘、机械设备、汽车等各行业。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股票存量518亿元,比2018年增长89.05%,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9.23%;节能环保产业股票存量186亿元,占股票类投资余额的3.32%。图3-5股票投资余额(4)公募及私募基金。2020年行业公募及私募基金投资存量581亿元,较2018增长50.91%,占行业总投资余额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80.2886.87186.4610.3413.1728.68274.20346.25518.3813.1518.2318.3913.5411.0829.8887.6532.3082.940.000.000.00单位: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主题类投资70的10.35%,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其中,2020年主题类投资(投资分布多个产业领域的集合投资)存量180亿元,较2018年增长520.21%,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3.21%;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存量136亿元,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2.42%;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余额144亿元,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2.56%;绿色服务产业投资存量100亿元,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1.78%;生态环境产业从2018年的0.18亿元,迅速增加到2020年的5.18亿元。71图3-6公募及私募基金投资余额(5)直接股权投资。2020年行业直接股权投资存量354亿元,较2018增长48.00%,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6.31%,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其中,2020年清洁能源产业投资余额331亿元,较2018年增长52.79%,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5.89%。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113.32124.26143.977.179.7910.40128.85128.85135.610.180.135.184.984.965.57101.3898.93100.2128.7367.34180.21单位: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主题类投资72图3-7直接股权投资余额(6)信托计划。2020年行业信托计划投资存量261亿元,较2018增长94.79%,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4.65%,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其中,清洁能源产业投资余额129亿元,较2018增长159.48%,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2.30%;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投资余额92亿元,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1.64%;主题类投资从2018年的1.5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4.5亿元。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16.2812.2812.285.567.027.02216.64317.13331.010.970.970.970.001.003.12单位: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主题类投资73图3-8信托计划(7)其他类别。2020年,行业不动产投资存量27亿元,较2018年增加41.92%,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0.48%;保险股权计划投资存量77.08亿元,占行业总投资余额的1.37%;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投资存量24亿元,较2018年增加154.66%;ABS类投资存量2.86亿元;其他投资21.4亿元。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18年2019年2020年14.5214.5216.020.000.808.8949.8451.75129.333.143.140.6065.1982.0692.041.501.5014.50单位: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主题类投资74图3-9其他类别(二)拓宽绿色投资领域三年来,保险业积极践行绿色投资理念,抓住“双碳”目标的战略机遇,积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恪守道德规范,规范自身投资行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绿色投资的理念和范畴,拓宽绿色投资领域,积极参与到绿色投资和责任投资,为绿色化经济建设提供融资支持。1.绿色投资理念逐渐深化ESG和绿色投资理念越来越被政府、监管和行业主体所重视。保险业围绕“双碳”目标,深入贯彻绿色投资理念,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2018年2019年2020年1.852.5210.280.000.007.0057.5461.4565.260.010.000.0066.6165.4568.032.132.172.03单位: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主题类投资75采用系统性投资策略,主动作为,推动以促进企业环境绩效改善、发展绿色产业和减少环境风险为目标的绿色投资实践,确保投资产生环境效益,降低环境成本与风险。2020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稳妥开展环境权益、生态补偿抵质押融资,依法合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2020年10月,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将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提上议程,强调完善气候信息披露标准、建立气候绩效标准体系,指引信用评级机构将ESG因素纳入评级体系,以逐步形成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企业和各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表现的科学评判和社会监督。2018年11月,国寿资产成为国内第一家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并践行ESG投资理念的保险资管公司。2019年7月,泰康资产香港加入ICGN,标志着其ESG投研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2019年8月,平安集团正式签署负责任投资原则,成为中国第一家加入该组织的资产所有者。2021年3月,中国太保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出,原“战略与投资决策委员会”调整为“战略与投资决策及ESG委员会”,为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项目提供融资支持。2021年4月,太平人寿委托太平资产以22.5亿元规模成功参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助力“双碳”目76标实现。2021年5月,国寿资产制定《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ESG/绿色投资基本指导规则》,成为业内首个制定ESG/绿色投资领域内部指引性规则文件的资管机构。2.绿色投资领域不断深入“双碳”目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传统高能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源供给侧结构调整、能源消费侧节能增效、绿色生态系统建设等各方面,保险业可以主动参与的空间不断加大。保险业发挥长期资金引领作用,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及传统产业升级、清洁交通、绿色建筑、污染治理、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三年来,保险业通过债券、股票、基金、股权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直接股权投资和信托计划等资管产品,在实践中贯彻绿色投资理念,完善绿色投资制度,布局绿色投资赛道,扩大绿色投资领域,不断探索建立绿色投资长效机制。2020年12月,国寿资产践行ESG投资理念,设立了“中国人寿—电投1号股权投资计划”,12.5亿元募集资金战略增资国家电投集团北京电力公司光伏、风电项目储备开发和并购,是首次以交易所摘牌形式参与国企混改的创新性实践。(三)优化绿色投资生态三年来,保险业资产规模从2018年的16.4万亿增加至2020年的21.7万亿元,成为市场上第二大机构投资者,行稳致远全面贯彻党中央“双碳”战略目标,努力推进行业绿色77投资生态的优化建设。1.绿色投资成为未来可期的主赛道“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引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产业结构变革、经济结构升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方向,从而为绿色投资开创更为广阔的天地。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到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单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双碳”目标下,未来40年我国减碳压力将催生与之相对应的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每年在碳中和方面的投资将是万亿级以上。随着节能减排技术更替、新能源产业链迅速扩张、环保产业投入不断加大、清洁能源产业逐步兴起、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绿色服务产业高效协同,可供绿色投资选择的机会更多。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后疫情时代国际资本的持续流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投资成为行业新趋势、投资新方法和发展新方向的增长空间更广。“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的体现,也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为“双碳”目标实现而匹配的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政策等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进一步推出,绿色投资成为未来可期的投资主赛道的可能性更大。迈入新时代,拥抱新机遇,走进新赛道,做出新贡献成为行业共识。782.更强合力优化绿色投资生态建设保险业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投资、稳健投资、责任投资的原则,通过构建绿色投资框架指引,加大绿色投资策略和产品创新研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把ESG投资要素贯穿投资全过程,逐渐将绿色投资策略应用于各种保险资管产品,逐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推动绿色投资市场的均衡发展。保险业通过加大市场投资者教育力度,积极有序引导投资人将绿色投资作为未来市场的主流方向,吸引更多资产管理人践行绿色投资和责任投资准则,加快培育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的投资市场,鼓励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流向绿色投资领域,不断培育全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79四、践行低碳理念,加快保险运营升级在加强保险保障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保险行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相关法规,践行国家节能环保政策要求,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为主要目标,实施集约化运营、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以提升资源的运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开发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保险公司运营中涉及的碳排放是指保险公司各项运营和活动中所产生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根据保险价值链的一般流程,保险业务主要包括保险销售、承保、核保、理赔和服务等几大环节,保险公司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办公场所使用的水、电、天然气等能源消耗,业务开展过程中车辆使用的燃油消耗,以及印发保单和业务管理涉及的纸张消耗等方面。根据经营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保险业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排放。一是针对燃油车辆或其他燃烧装置等的直接排放,积极进行能源转型,将产生直接排放的设备装置更换为零碳或低碳设备;减少用能活动,通过降低能源使用频率来实现节能减排。二是针对外购电力和外购热力等与能源相80关的间接排放,主要路径是节能和使用绿色能源。减少或替代高碳电能使用的主要途径包括节约用能、提升能效、使用绿色能源和发展绿色建筑。三是针对废料处理、商务旅行及价值链上下游产生排放的活动等其他间接排放,减少产生相关排放的相关活动和物料使用。例如保险机构通过推行无纸化办公来减少废纸处理产生的排放,以数字化远程方式替代员工出差来减少商务旅行产生的碳足迹。(一)加速数字化转型1.运营流程线上化,无纸化率持续提升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保险业线上化率持续上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人们出行受限,线下保险服务受到重大影响。2020年5月,银保监会财险部印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个人财产险的线上化目标,“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领域线上化水平显著提高”;并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司探索保险服务全流程线上化”。在此背景下,保险行业线上化进程呈现加速态势。保险业线上化运营体现为保险价值链全流程及内部运营管理的线上化。保险价值链全流程线上化包括信息搜索、保险咨询、报价等售前活动;投保、付费、保单配送等保单购买活动;以及保单管理、服务及理赔等售后活动在内的全流程线上化(见图4-1)。81图4-1保险价值链的各项活动4保险内部运营管理线上化包括财务管理、人力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研发管理等环节运营系统的线上化(见图4-2),相关应用将有助于显著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减少人员投入,从而降低由此产生的碳足迹。4sigma2014年第2期《数字化保险分销模式:一场无声的革命》,瑞士再保险。82图4-2保险运营涉及的电子系统据保险业协会统计,2020年财产险公司整体运营线上化率达74%,较前一年提升了17个百分点,近三年来年均提升近20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数字化转型加速演变。2020年人身险公司运营线上化率达66%,较上一年提升了3个百分83点,近三年年均提升4个百分点(见图4-3)。图4-3保险业整体运营线化率(%)2020年,财产险公司电子保单覆盖率为61%,较前一年提升了19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电子保单覆盖率达52%,较上一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见图4-4)。随着运营管理系统的线上化,纸质保单填写逐步转为在线填写和投保,纸质核保也转为线上快速核保;在线运营系统逐步取代传统运营方式,同时鼓励员工节约用纸。在多方面努力下,保险业纸张使用规模大幅降低。据统计,2020年保险行业绿色运营共节约用纸3.5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70万棵,固碳量约1.2837%57%74%58%63%66%0%10%20%30%40%50%60%70%80%201820192020财产险人身险84万吨5;近三年来合计节约用纸达8.2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164万棵,固碳量达3万吨,年均同比增速近30%(见图4-5)。图4-4电子保单覆盖率(%)5以1吨纸张约减少砍伐20棵树,每棵树每年固碳18.3kg换算所得。26%42%61%39%44%52%0%10%20%30%40%50%60%70%201820192020财产险人身险85图4-5绿色运营节约用纸(万吨)与同比增速按纸张节省来源看,近三年间运营整体线上化率对纸张节约的贡献度达80%,其中保单线上化的贡献度为66%;内部运营系统线上化的贡献度为14%;绿色办公的贡献度约为20%(见图4-6)。由此可见,电子保单是运营线上化节约用纸的重要来源,仅此一项2020年保险业共节约用纸2.2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44万棵,固碳量约8100吨;近三年来合计节约用纸达5.3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106万棵,固碳量近2万吨。随着保险运营线上化率的持续提升,保险行业的减碳规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太保全面推动线上化,运营线上化率从2018年的25.6%提升至2020年的84.2%,在三年时间内,线上化转型总共节约用纸4374吨。中国人寿积极2.12.63.522%36%0%5%10%15%20%25%30%35%40%-0.51.01.52.02.53.03.54.0201820192020万吨保险运营节约用纸年均同比增速(右轴)线性(保险运营节约用纸)86打造电子化的服务平台,覆盖承保、保全、理赔等全流程,大幅度减少纸资源消耗量,2019年个人客户无纸化办理率达97.8%。图4-6绿色运营节约用纸,按方式划分(万吨)2.加速业务智能化,系统性降低碳排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保险行业积极探索科技应用场景,推动传统业务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方面,运用保险科技有助于保险公司获取更多层面更为实时的数据,增强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业务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方式的远程管理,可有效减少人员出行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足迹。1.31.82.20.20.40.60.60.30.7-0.51.01.52.02.53.03.54.0201820192020万吨电子保单节约用纸运营线上化节约用纸绿色办公节约用纸87在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瑞士再保险自主研发“信瑞智农”平台,以遥感、气象、农情和农业损失等大数据为基础,基于智能化算法实现天气指数产品的自动化开发与实时赔付计算,提高产品开发与管理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人员出行需求。平安产险基于自主研发DRS鹰眼系统打造智能风险管理系统,实现承保客户快速筛选和精确预警,防灾减灾和救援力量精准投放,在降低气候灾害等损失的同时,提升风险管理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投保流程智能化方面,平安产险应用实现车险询报价、出单、批改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车险业务90%以上实现自动报价。中国太保开发“智云保”线上投保系统,实现“微信社交+人工智能”的远程展业模式,云端签单让业务流程更便捷,有效减少员工出行所产生的碳排放。在理赔处理方面,加快理赔数字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更省心、更高效的理赔服务。中国人保持续推动小案线上化,结合AI等智能定损、智能人伤、智能风控技术,构建“芯理赔”智能化体系,大幅缩短赔付周期,提升客户体验。应用科技理赔工具,为客户提供车辆体检和快捷故障处理等增值服务。应用理赔运营指挥平台,实现人、车、案、数据线上可视,案件全程透明。利用科技手段多维度实现保险服务智能化,大幅减少了人工定损和服务所产生的碳足迹。88(二)推行绿色化办公1.办公运营无纸化保险公司内部运营主要通过建设线上化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以及通过贯彻绿色理念鼓励员工减少纸张应用。2020年,保险公司无纸化办公共节约用纸1.3万吨,近三年间合计节约用纸2.8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56万棵,固碳量约为1万吨。其中,运营线上化共节约用纸1.2万吨,贡献率约为43%;绿色办公共节约用纸1.6万吨,贡献率约为57%。(见图4-7)图4-7无纸化办公节约用纸(万吨)2.建筑设施低碳化数据中心是保险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能耗重点单位,也是0.20.40.60.60.30.7-0.20.40.60.81.01.21.4201820192020万吨运营线上化节约用纸绿色办公节约用纸89保险业落实绿色办公理念的重点控制单位。201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数据中心标准评价体系和能源资源监管体系,引导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设计的电源使用效率(PUE6)值不高于1.4,力争通过改造使既有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值不高于1.8。近年来,众多保险机构积极响应,对数据中心实施改造和升级,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人保集团利用新技术,逐步将数据中心PUE值降低至1.8左右,2020年其南方信息中心成功入选60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技术”荣获2020年数据中心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要求,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应用。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规划、施工建设、节能改造等阶段采用各类低碳技术,通过提升用电设备能效水平、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洁资源等措施,实现节能增效作用。中国平安共有三个认证绿色建筑项目,其中丽泽平安金融中心已获“LEED金级认证”与“中国绿建二星”双重认证。中国人寿科技园采用绿色建筑LEED标准进行设计,已成为北京市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3.践行节能降耗保险公司积极开展节能设施建设和节能改造,通过拆除6PUE:PowerUsage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的指标。PUE=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其值越接近1表明非IT设备每单位耗能越少。90高耗能光源和使用LED节能灯、约束员工践行节能行为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绿色运营目标。在节约电能方面,多数保险公司制定了关于办公室环境与设备使用的制度,明确对空调温度进行人为设置,降低非必要耗电;走廊、楼梯间、门厅的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最大节约用电;自来水使用控制水量,及时做好检查与关闭。在节水方面,多数公司取水来源为市政自来水管网,使用节能和节水型设备,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设备完好性管理以确保实现节水效果;在部分办公场所使用中水回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在减排方面,保险公司主要采取减少燃油汽车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塑料用品和减少垃圾等措施。通过有效统筹,提升行政用车效率。倡导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减少尾气排放。在限塑方面,平安金融中心职场于2020年3月启动“减塑行动”,截至2020年年底会议层瓶装使用水总量同比下降92%。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自2020年11月5日起平安金融中心职场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垃圾由之前每天约2000千克垃圾减少至每天约1600千克垃圾,垃圾总量下降20%。4.投身环保公益保险业除了自身运营的低碳化,各保险企业也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相关公益项目。2020年,中国太保在三江源建成1000亩生态公益林,完成约5万株苗木的种植,在青海三江源大地形成一片树种配置合理、生态功能强大、结构功能稳定、景观效果丰富的园林,守护“中华水塔”,91开创了高原地区园林式绿化造林的先河。保险机构积极组织员工开展植树活动,将公司自身发展与地方生态建设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保险从业者的低碳、环保、公益意识。2020年,在百万植树计划宁夏项目中,平安科技认领了49.5亩的公益林,在参与公益植树的同时利用自身的遥感技术,持续监测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长势现状及近二十年来植被及环境的变化情况。此外,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公司积极组织和鼓励职工参加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多方位、多角度为绿色发展提供支持。92五、凝聚行业力量,引领绿色转型发展“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需要保险业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全方位助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一)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扮演着“世界工厂”角色,目前碳排放量在全球居于前列,随着今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将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问题,更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我国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一是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对全球环境治理责任的重大意义。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不仅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更日益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重要经济体,既是最重要的影响者,又是不可避免的受影响者。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全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上做出大国作为,以“负责任大国”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是义之所在、情之所行。二是准确领会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精93神实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本质要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愿景,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安排,与全面贯彻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呼应衔接。三是深刻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的丰富意涵。当前保险业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变革进程中,作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资金来源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通过发挥保险主业功能,谋定而动,支持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和政治性。保险业要主动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战略大局,立足风险管理功能,在主动服务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积极发挥创新潜力,通过系统性的决策部署和技术创新,努力推动自身能力建设和消费者生态端的绿色低碳转型。(二)进一步创新产品服务《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我国绿色保险的发展成果初步显现,但距离满足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保障需求还任重道远,需要在产品供给、保障覆盖广度深度,风险数据积累、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深入发力。一是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绿色保险产品94保障范围,增加绿色保险产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在传统产业转型、清洁低碳能源推广、减污降碳行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生态碳汇建设、绿色低碳生活等方面推出有影响力的创新产品。在提供保险保障的同时,创新“保险+服务”、“保险+科技”等模式,提供风险预警、防灾减损、快处快赔等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构建多场景、全方位的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二是建立绿色保险共享数据库。加强与生态环保等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强相关数据的收集整合,形成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损害、赔偿支出等数据共享的信息库,为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费率厘定、承保理赔、风险管理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制定各行业风险管理规范和评估标准。推动制定风险评估技术标准,按照不同行业的不同风险特点,统一制定承保前风险评估、承保后风险防控服务的技术标准,形成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预防和风险处置体系,进一步提升保险业气候和环境风险评估能力建设水平。四是争取财政和政策支持。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沟通汇报,为绿色保险活动实现争取支持。一方面,推动政府部门向相关绿色产业提供保费补贴及税收减免,鼓励企业依靠保险机制分担风险,保障稳健运营。另一方面,向政府部门争取绿色保险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保险机构的积极性。95(三)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在监管部门系列举措引导和支持下,保险业积极发挥资金优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带来的广阔空间来看,当前保险业绿色投资还大有可为,在加大投资力度、丰富金融工具、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还需持续加强。一是推动保险资金向重点领域倾斜。贯彻落实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在投资决策和活动中逐步融入ESG理念。加强对保险资金绿色投资相关规则、流程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和引导作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多措并举支持保险资金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项目的投资力度,满足各类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需要。二是创新业务途径和绿色投资工具建设。不断探索绿色投资新路径,创新具有保险特色的绿色投资方式,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产品。一方面,推动由信贷为主向各类金融工具共同作用转变,推动多形式金融产品创新,有条件的机构可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探索碳金融、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引导保险资金精准支持绿色项目和资金缺口领域。研究行业绿色项目及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投资活动中的信息对称性,提高资金投资效率,尤其要对资金缺口较大的产业行业及绿色“一带一96路”投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避免盲目投资和无序竞争。三是推动行业加快绿色投资领域人才智库建设。推动行业培养并储备专业化投资管理人才,全面提升行业在开展绿色投资领域的能力,为行业开展绿色投资奠定广泛的智力基础。鉴于绿色金融领域发展时间尚短,在探索和发掘清洁能源、环保节能、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低碳转型中的投资机遇方面,以及在为传统行业绿色转型进行风险评估和定价等方面都需要相关人才的深度参与。(四)进一步抓好绿色运营保险业将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纳入自身运营规划中,逐步实现集约化运营、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不断提升资源运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自身碳排放,积极推进绿色运营。“十四五”时期也是保险业践行低碳经营的关键期,财产保险公司目前距监管部门提出的80%线上化目标还有差距,人身保险公司线上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均需增强绿色低碳运营的本领。一是加快推进运营流程线上化,持续提升无纸化率。充分发挥保险科技在产品研发、风险定价、核保理赔、账单结算、风险管理等各环节的应用,实现交易各方之间的数据信息传输和管理,推动传统模式的电子化转型,不断提升保险业务线上化率。与此同时,通过对内部系统改造升级,推动保险内部运营管理线上化。二是加速保险业务智能化,结构性降低碳排放。利用人97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保险行业积极探索科技应用场景,推动传统业务模式转型。通过实现远程管理,有效减少人员出行产生的碳足迹。三是建筑设施低碳化,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绿色转型要求,对数据中心实施改造和升级,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以降低能耗。推广绿色建筑应用,通过降低建筑采暖空调负荷、降低建筑运行能耗、采用节能电气、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达到减碳目的。四是贯彻绿色理念,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展节能设施建设和节能改造,不断加强办公活动的节能降耗举措。鼓励企业员工低碳行为,不断降低办公场的水、电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减少业务开展过程中使用燃油车辆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污染,努力实现低碳运营。(五)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当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专门针对绿色保险的相关标准才刚刚起步。从长远服务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来看,保险业绿色标准相关工作还限于一些局部领域,未能形成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因此,需要加快推动建立统一、适用的绿色保险标准体系,为保险机构发挥风险保障、投资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一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欧洲、美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较早宣布了碳中和的目标,其保险业在低碳减排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标准化经验,可在实践中学习其标准98制定路径,研究落地实施的相关规律,逐步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保险制度和标准,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评估和保障服务规范,加快我国绿色保险标准化进程。二是加快构建国内标准体系。加快构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协调、注重实效的绿色保险标准体系,通过国家标准或保险行业团体标准,在通用基础、数据统计、产品制定、信用评估、信息披露、统计共享及风险管理方面建立全方位的立体标准体系,鼓励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发展战略,引导资源流向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领域,为有效服务于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依据。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推动与相关国家标准互认,促进中国标准的国外应用,在规范自身、提升“走出去”能力的同时,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六)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气候变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正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研究的热点问题,很多国家和相关组织就金融机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披露都出台了政策要求。我国近年来也在此方面积极进行了探索,但我国保险业在此方面还存在差距,披露率仍然偏低,披露质量还有待提升,信息披露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保险业将继续加强行业研究,为监管部门制99定信息披露框架及制度提供决策支持。一是推动保险机构完善信息披露组织架构。按照银保监会关于绿色金融信息披露的管理思路,在保险机构内部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绿色保险业务和风险管理架构,明确董事会、管理层和内设部门分工,指定专门部门组织推动制度建设和实施,并通过董事会对公司绿色保险战略、目标、路线图等进行监督。二是推动保险机构健全信息披露体系。引导保险机构按照监管部门的信息披露框架和国际国内相关指引准则完善对外信息披露制度,结合公司治理和业务经营特点,制定业务、治理、气候、环境和社会表现的制度体系,重点披露识别、评估、管理气候和环境风险的流程、机制和处置方式。按照强制披露、建议披露等不同层次的披露责任,明晰自身具体的披露内容,鼓励其尽可能多的进行主动披露。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企业年报等传统披露形式之外,鼓励创新形式的专项报告。三是推动保险机构加大ESG信息披露。鼓励保险机构将ESG理念融入战略决策和经营活动,主动自愿披露决策层ESG组织与管理、ESG理念目标和管理政策、公司ESG重要风险识别处置、ESG协同管控、自身ESG绩效和间接ESG绩效等重要信息。(七)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00经济完成绿色转型的时间较短,这也将使产业和行业结构化转型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保险业应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产品、投资等方面优势,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达成。下一步,保险业协会将在中国银保监会的指导下,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发挥作为“会员之家”的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一是抓好行业自律。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监管重点部署和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保险业协会职能定位,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引领行业绿色保险创新发展,制定新能源汽车保险示范条款和承保理赔实务操作要点,加快开发生猪、森林保险行业示范条款,研究种植、养殖和森林保险承保理赔服务规范,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发展模式,推动巨灾保险产品创新,加强重灾事故保险处置机制建设,印发重灾事故应急处置规范。引导行业加强投资能力建设,研究制定《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自律管理办法》,建立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系统,编制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填报指引。推进行业绿色运营升级,制定《财产保险公司车险线上化工作指引》和《财产保险公司车险线上化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非车险业务线上化自律工作,搭建保险科技服务平台,研究制定行业《“十四五”时期保险科技发展规划》。加强行业信息披露力度,编辑《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20)》《2020年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和《2020年保险科技发展报告》。二是强化统筹推动。在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下,保险业协101会将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相关领导小组,指定落实部门,在行业层面制定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委和监管部门的政策统筹沟通,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支持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及时反映行业的诉求,争取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强化推动落实,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作用,整合各专业公司力量,加强与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将保险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制定实施路径、时间表和回溯机制,逐一进行落实。三是深化宣传交流。建立评价和宣传机制,引入绿色保险评价机制,引导行业在经营绩效中加入绿色低碳方面的权重。对于表现突出的公司,深入挖掘其典型案例和做法,通过适当方式予以表扬通报和宣传,引导保险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形象。组织行业加强消费者教育,推广绿色保险理念,促进消费者选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行业与国际组织合作和对话,借鉴国际经验。向国际社会分享我国保险业在此项工作中的举措和经验,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