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制度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最终明确其唯一性、流通性和权威性。绿证制
度四阶段分别为补贴绿证、平价绿证、绿电交易下的绿证、绿证地位确定。
补贴阶段从 2017 年7月至 2019 年1月平价绿证项目进入市场,2021 年1
月开始实行配额制,2021 年9月国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探索“证电分
离”、“证电合一”的可行性,2023 年8月出台文件,标志着绿证制度完善,
地位确定。配额制形成的强制购买市场使得 2021 年绿证认购率从 0.02%上
升至 7%,2022 年8月三部委发文明确“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
定的基本凭证”,2022 年8~12 月,绿证核发量近 1400 万个,是当年前 7个
月核发量的 2.1 倍;绿证交易量达 757 万个,是前 7个月交易量的 3.6 倍。
截至 2023 年9月22 日,今年绿证已核发 8092 万张,交易量 3813.5 万张,
认购率达到 47.13%,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绿证市场逐渐活跃,平价风电、
光伏项目核发绿证占比达到 69.02%、83.67%,2021 年至今环境权益价格自
0.05 元/千瓦时平缓下降至 0.04 元/千瓦时。
绿电交易将于绿证交易长期共存、优势互补。绿色电力交易是电力市场化交
易的绿证,价格机制分别明确电能量价值及环境权益,是消纳绿电的直接方
式,交易电力的同时提供绿证。在绿证地位没有确立前,我国以绿电交易作
为主要手段、绿证交易作为补充措施,共同构成绿色电力的市场价值体系。
因绿电交易体现了环境价值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传递效果,前期市场认可度
及流通性高,自 2021 年9月开始到 2022 年底,全国累计绿电交易电量达到
518.66 亿千瓦时,远高于 2021 年和 2022 年两年绿证总交易量 103 亿千瓦
时,随着绿证的主要作用从最初减轻新能源补贴压力、完成消纳权重,逐渐
扩大至作为可再生能源消费核算基础,今年的绿证交易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截至 2023 年9月22 日,绿证交易对应电量已达到 381.35 亿千瓦时。两者
在不同交易机制下的价值逐渐趋同,绿电交易中的环境权益定价将等同于绿
证成交均价。
“配额+绿证”形成强制性交易市场,从消费测促进新能源行业发展。可再
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可以解决我国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消纳责
任问题,以省级为单位、年为周期进行消纳责任权重考核,设定额度从消费
侧限制非可再生能源使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同时开展超额消纳量与绿
证交易市场,为平价时期新能源发电项目获得环境权益提供交易对手、缓解
补贴延缓发放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强制性分配碳排放权, CCER 重启增加配额抵消储备。碳交易市场核心任务
是为了降低碳排放,政府对各高排放行业及企业划分排放权重/碳配额分配,
参与实体的实际排放量与发放量差距产生盈余或不足,形成碳排放权的供需,
利用市场化手段对配额进行定价,从而形成碳交易流通,并通过不断缩减配
额量,实现行业和总量的减排。自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至 2023 年9月26 日,
我国 CEA 市场累计交易量 2.85 亿吨,成交均价为 48.84 元/吨,三年成交均
价分别为 42.85、55.3、62.23 元/吨,共形成约 140 亿体量的交易市场。C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