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20202029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 2020—2029 /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
家委员会著 .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4
 ISBN 978-7-5116-4635-4
 . ①中Ⅱ . ①农Ⅲ . ①农业发展-经济发展趋势-
研究报告-中国- 2020-2029 Ⅳ . ① F32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20)第 036092 号
责任编辑  张志花
责任校对  李向荣
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者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12 号 邮编:100081
电  话 (010)82106636(编辑室)(010)82109702(发行部)
出版者 (010)82109709(读者服务部)
传  真 (010)82106631
网  址  http://www.castp.cn
经销者各地新华书店
印刷者北京地大天成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889 毫米 ×1194 毫米 1/16
印  张  14
字  数  295 千字
版  次  2020 年 4 月第 1 版 2020 年 4 月第1次印刷
定  价  670.00 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
 组织编著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 冷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王忠海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方  言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朱信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许世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刘桂才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杨  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武拉平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秦  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张晓婉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
韩一军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著.—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4ISBN978-7-5116-4635-4Ⅰ.①中…Ⅱ.①农…Ⅲ.①农业发展-经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国-2020-2029Ⅳ.①F32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36092号责任编辑张志花责任校对李向荣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者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电话(010)82106636(编辑室)(010)82109702(发行部)出版者(010)82109709(读者服务部)传真(010)82106631网址http://www.castp.cn经销者各地新华书店印刷者北京地大天成印务有限公司开本889毫米×1194毫米1/16印张14字数295千字版次2020年4月第1版2020年4月第1次印刷定价670.00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组织编著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于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忠海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世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刘桂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杨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武拉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秦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张晓婉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韩一军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教授1前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和谋划“十四五”规划之年。发布未来10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加强农产品中长期供需趋势及关键问题的研讨交流,充分发挥信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系列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农业健康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从2014年开创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以来,中国每年定期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并发布农业展望报告,大会日益成为国内外了解农情、分享信息的重要公共平台。今年1月16日,中美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中,将两国相互参加对方的“农业展望大会”,作为农业合作的第四条内容列入,体现了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对外释放市场信息和进行国际磋商中的作用及影响正在不断增强。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学会等协办。会上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是农业展望专家组在前6年展望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近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人口、汇率等方面的新变化,综合考虑中国宏观经济、农业政策、气候条件、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及国际市场等因素,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研制的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hinaAgriculturalMonitoringandEarly-warningSystem,CAMES),对未来10年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做出的基线预测,与基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基期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部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和农业部门的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也包括相关研究机构多年积累的实地调研数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展望报告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研讨。在《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征求意见过程中,特别感谢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等有关司局提出的宝贵意见,为展望报告修改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共12章,涵盖粮、棉、油、糖、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18种重要农产品,由农业农村部市场分析师预警团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队分工协作撰写。其中,第一章概述部分由分析师王东杰、李干琼撰写;第二章谷物部分分别由稻米分析师李建平、李俊杰、徐佳男,小麦分析师刘锐、聂莹、曹慧、孟丽、刘晶晶,玉米分析师徐伟平、王东杰、习银生、吴天龙撰写;第三章油料部分分别由大豆分析师王禹、张振、殷瑞锋,油料分析师张雯丽、李淞淋、黄家章撰写;第四章棉花部分由棉花分析师钱静斐、宋玉兰、李亚兵、冯璐、原瑞玲撰写;第五章糖料部分由糖料分析师张哲晰、朱亚伟、马凯、徐雪撰写;第六章蔬菜部分分别由蔬菜分析师张晶、孔繁涛、朱孟帅,马铃薯分析师周向阳、吴建寨、刘洋撰写;第七章水果部分由水果分析师赵俊晔、侯煜庐撰写;第八章肉类部分分别由猪肉分析师周琳、朱增勇、李淞淋、常思远,禽肉分析师张莉,牛羊肉分析师杨春、司智陟、朱聪撰写;第九章禽蛋部分由禽蛋分析师朱宁撰写;第十章奶制品部分由奶制品分析师王东杰、祝文琪撰写;第十一章水产品部分由水产品分析师沈辰、刘景景、张静宜、邢丽玮撰写;第十二章饲料部分由饲料分析师王国刚、陶莎、徐伟平撰写。中国农业科学院唐华俊院长、张合成书记对展望活动高度重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周清波所长领导全所员工为2020年农业展望活动高质量开展和顺利完成展望报告提供了有力保障。首席科学家许世卫研究员领衔的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为《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提供了18种农产品基础数据分析以及CAMES模型预测分析结果,李干琼、张永恩、王东杰、王禹、庄家煜、王盛威、刘佳佳、周涵、喻闻、陈威、李灯华、邸佳颖、李建政、金东艳、熊露、赵龙华等团队成员在数据整理与分析、模型完善与运算、报告全文统稿与修改、会商研讨组织、中英文翻译等方面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报告形成过程中,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各位专家以及沈贵银、张峭、李志强、田晓晖等专家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在排版印刷方面付出了努力。定期规范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是一项技术支撑能力要求极高的工作,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的重要科技工作领域。农业展望大会正式写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表明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具有了重要国际影响力,也是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充分体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未来农业发展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尽管基线预测模型已尽量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且在报告中也作了专门讨论,但在我们的报告中难免仍会出现一些疏漏或不足,恳请国内外同行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在今后不断完善和提高。报告编写组二〇二〇年四月1摘要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总结回顾了18个(种)主要农产品2019年市场形势,对未来10年尤其是2020年、2025年和2029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展望,对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未来1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假设。中国经济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综合各机构预测,假设2020—202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5.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3.1%和5.8%(以2019年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年均增长2.6‰;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2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8.5%;CPI涨幅先升后降,展望前半段涨幅在3.0%~3.5%,之后涨幅保持在2.0%~3.0%;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强走势,年度间小幅波动,2020—2029年1美元兑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年均值在6.3~7.0区间波动;国际原油价格短期波动剧烈且低位运行,长期呈震荡上涨态势。从农业自身看,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现,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7.4亿亩a(1.16亿公顷)以上,全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66384万吨,连续5年站稳6.5亿吨台阶。棉油糖、果菜茶等生产保持稳定,油料、糖料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1.8%和2.2%;肉品稳产保供和非洲猪瘟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牛肉、羊肉、禽肉、禽蛋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3.6%、2.6%、12.3%、5.8%。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持续调优调精,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400万亩(93.33万公顷),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近3个百分点;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200万公顷),启动实施长江重点流域禁捕,新认定41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农产品消费保持活力,口粮消费相对稳定,玉米工业消费a1亩≈667米2,15亩=1公顷,全书同。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增长明显,蔬菜、水果、奶制品、水产品消费小幅增长,食用植物油消费结构优化,禽肉、牛羊肉、禽蛋消费较快增长。农产品贸易保持活跃态势,全年农产品进出口额230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出口额下降1.7%,进口额增长10.0%;谷物进口量为1791.8万吨,大豆进口量为8859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1152.7万吨,蔬菜和水产品保持贸易顺差。农产品价格分化走势较为明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以稳为主,猪肉、鸡肉、牛羊肉、鸡蛋价格涨幅较大,推动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水果、蔬菜季节性波动幅度较大。2020年,“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将如期实现目标,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将得以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新成效。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能够实现稳产保供,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和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业种植结构继续优化,水稻、小麦不断调优品种结构,播种面积将适当调减,优势产区玉米产能将得到巩固提升,“镰刀弯”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稳中略增,3种粮食(水稻、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近14.2亿亩(9467万公顷)、口粮播种面积8亿亩(5333万公顷)左右。大豆振兴计划将继续深入实施,大豆面积有望再增加200万亩(13.3万公顷)以上。棉花面积预计稳定在5000万亩(333.3万公顷)左右,油菜播种面积预计将增加,特色油料生产有望不同程度增长。年底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猪肉产量预计下降,禽肉等其他肉类有望继续增长,肉类供给结构将得到优化。奶业提质增效明显,水产健康养殖较快发展,绿色优质安全产品供给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消费需求的优质化、绿色化、个性化、营养化趋势更加明显。优质专用稻米和小麦口粮消费较快增长,特色食物植物油、优质特色水果、绿色安全蔬菜等消费需求强劲,牛奶、禽肉、禽蛋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畜产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加工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水果、马铃薯、豆制品等加工消费分别增长3.9%、1.8%和2.0%。农产品贸易保持增长趋势,肉类进口量大幅增加。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猪肉产需缺口扩大,进口量预计比上年增长32.7%,达到280万吨左右,禽肉、奶制品进口量分别预计比上年增长7.5%和3.3%。由于国内消费需求减少,棉花、食用植物油和食糖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进口预计将不同程度下降。农产品价格预计总体趋涨走势,部分品种高位震荡的风险进一步增加。稻米、小麦价格预计小幅波动,存在国际价格传导风险,玉米供需关系偏紧预计价格总体走强,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因素预计更加突出;猪肉价格高位趋涨风险加大,并带动畜禽产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蔬菜水果价格预计波动较大,季节性因素和突发性事件影响依然存在,区域性、品种间和品质上的价格差异也将更加明显。未来10年,农业转型升级将明显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保供能力大幅提升。随着市3摘要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短缺品种和契合消费者需求产品供给不断增多;口粮品种结构持续优化,面积稳中有降,单产增长推动稻米、小麦产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速小于1.0%;大豆和奶类产量年均增速在3.0%,玉米、水果、禽肉产量年均增速在2.0%~3.0%,猪肉、牛羊肉、食糖、蔬菜、马铃薯产量年均增速在1%~2%。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饲料粮消费和工业消费持续增加。人口增加带动口粮消费继续增长,未来10年稻米和小麦国内总消费量分别预计增长2.4%、11.8%;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粗粮饲料消费和大豆压榨消费持续增长,玉米和大豆国内总消费量分别预计增长18.7%、14.5%;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对动物性产品消费需求增加,肉类、禽蛋、奶制品、水产品国内总消费量分别预计增长20.7%、8.9%、39.5%和9.8%。农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活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地位。中国与美国、巴西、东盟、欧盟和澳大利亚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进口将不断扩大,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小麦和玉米进口量分别预计增长67.1%、74.6%,仍保持在进口配额范围内,大豆进口量预计将达到9952万吨,增长7.5%。食糖进口持续增加,预计增长142.7%。猪肉进口展望前期大幅增加,随着生产恢复展望后期快速回落,牛羊肉进口持续增加,奶制品和水产品进口分别预计增长46.8%和37.5%。传统优势农产品水果、蔬菜和水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年均增速分别预计为5.9%、3.2%和1.3%。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农产品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均呈上涨趋势。随着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的建立完善,农产品价格将主要由市场决定,在人工、土地、物质投入、环保等成本上涨不可逆性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将整体上涨。口粮供给宽裕,稻米、小麦价格市场化将更加明显;饲料粮供给偏紧,玉米价格预计呈温和上涨趋势;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国内短缺,进口依存度较高,国内外价格联动非常明显;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制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成本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总体呈上涨趋势。稻米:播种面积先减后增,产量增速放缓。展望初期生产仍面临去库存压力,生产结构将继续调优,2020—2022年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之后开始恢复增长。由于单产持续提升,未来10年稻谷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年均增长0.6%。随着人口增加,稻米口粮消费继续增长,工业消费增长先快后慢,消费总量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9年稻米国内总消费量达到15605万吨。国内外价差持续存在,进口继续增长,2029年进口量预计增加到445万吨;随着库存压力逐渐缓解,出口量呈下降趋势,预计2029年减至150万吨。小麦:产量小幅增长,进口继续增加。未来10年,小麦播种面积将稳中有降,由于单产水平持续提升,预计2029年小麦总产量将达到1.35亿吨左右,年均增长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0.13%。随着人口增加、消费升级和食品工业发展,小麦国内总消费量持续增长,预计年均增长1.1%,2029年将达到1.40亿吨左右。由于国内专用小麦存在产需缺口,进口持续增加,预计将从2020年的390万吨增至2029年583万吨。玉米:生产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进口前稳后增。展望期间,玉米播种面积稳步增长,预计将增加2300万亩(153万公顷)左右;单产水平因品种改良、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技优化等提高明显,年均增长2.5%;产量继续高位增长,预计2029年将达到3.38亿吨,年均增长2.7%。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玉米深加工产品升级,国内玉米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到2029年总消费量将达到3.27亿吨,年均增长1.7%。进口在展期初期的前3年相对稳定,之后呈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玉米进口量将达到648万吨,仍保持在进口配额范围内。大豆:消费继续稳定增长,进口为主格局不变。在新一轮大豆振兴计划实施和市场需求拉动下,大豆播种面积有望继续扩大,展望期间预计将增加969万亩(64.6万公顷),产量不断创历史新高,预计2029年将达到2220万吨。大豆压榨消费稳定增长,食用消费稳步增加,总消费量年均增长1.4%,预计2029年将达到11982万吨。展望期间,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新的贸易伙伴不断拓展,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预计2029年将达到9952万吨,年均增长0.9%。油料:生产保持稳中有增,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进口保持高位。展望期间,油料总产量保持稳中有增,预计将从2020年的3488万吨增长到2029年的3594万吨,增长3.0%;同时期食用油籽消费量将增长到1.72亿吨。由于国内产需缺口较大,预计2029年食用油籽进口将扩大到1.07亿吨。受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变化等影响,展望期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年均增长0.5%,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多元化、优质化和理性化消费的趋向愈加明显。食用植物油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受全球和区域经贸关系、油籽油脂内外价差以及供需形势等影响,食用植物油进口结构将呈现阶段性的调整。棉花:优势产区生产保持相对稳定,消费和进口呈下降趋势。未来10年,新疆a棉区播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受种植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内地棉区预计继续萎缩,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继续下降,到2029年减至4677万亩(312万公顷),单产继续保持高位水平,产量稳中趋降,2029年预计为582万吨。棉花消费需求持续下降,年均递减1.3%,预计2029年将降至725万吨。棉花贸易保持净进口格局,但进口规模呈下降趋势,预计进口量将从2020年的170万吨下降到2029年的145万吨。糖料:消费稳定增长,进口规模持续扩大。未来10年,糖料面积基本稳定,由于单产水平提高食糖产量呈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食糖产量将达到1211万吨。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全书同。5摘要食糖消费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预计年均增长0.93%,2029年消费量将达到1652万吨。由于食糖产需缺口长期存在以及国内外食糖价差、贸易政策等影响,进口规模将呈扩大趋势,展望期间预计年均增长9.3%,2029年进口量将达到644万吨。蔬菜: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消费继续增长。未来10年,蔬菜生产进一步向华南与西南热区和长江流域的冬春蔬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北部高纬度的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集中,品种结构更加优化,产量保持小幅增长,预计2029年达到7.96亿吨。蔬菜总消费量继续增加,预计年均增长1.6%,其中鲜食消费增长较快,年均增速为2.5%。展望期间蔬菜出口优势进一步增强,出口品种更加多样化,预计2029年出口量达到1544万吨,年均增长3.2%。马铃薯:面积持续扩大,消费稳定增长。展望期间,由于种植效益相对较高,马铃薯面积将扩大,预计从2020年的8308万亩(554万公顷)增长到2029年的8736万亩(582万公顷),增长5.2%;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产量年均增长0.9%,预计2029年达到11321万吨。食用消费呈增加趋势,加工消费增长较快,预计年均增长1.3%,国内总消费量稳定增长,预计2029年将达到11140万吨,年均增长0.6%。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国内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5%,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水果:供求结构性矛盾得以改善,消费增长快于产量增长。未来10年,水果产业升级加速,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优质水果供给增加。面积稳中有增,单产继续提高,产量增长放缓,年均增速由过去10年的3.4%下降到展望期间的2.4%,预计2029年水果总产量将达到3.28亿吨。随着人口增加、收入增长、食物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水果消费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直接消费量年均增长2.8%,加工消费量年均增长3.6%,国内总消费量年均增长2.7%。展望期间,水果进口和出口均呈增加趋势,分别预计年均增长9.4%、5.9%,贸易逆差持续存在。猪肉:供求关系由阶段性偏紧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进口呈高位下降趋势。受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以及部分地区不合理禁限养等因素叠加影响,展望初期处于生产恢复阶段,预计2020年猪肉产量将下降,2022年恢复增加到2016—2018年的正常水平,之后呈稳定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猪肉产量达到5972万吨。展望期间,猪肉消费需求与供给将保持同步波动,预计2029年猪肉人均消费量达到42.3千克。展望初期由于国内供给偏紧,猪肉进口预计创历史新高并保持高位,展望中后期进口将随着产量增长不断回落,预计2029年猪肉进口降到120万吨左右。禽肉:生产快于消费增长,进口先增后降。未来10年,禽肉产量呈增加趋势,增速前快后慢,总体增速年均2.2%,预计2029年产量将达到2585万吨。禽肉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均呈增加趋势,消费结构性优化,预计2029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18.03千克,年均增长1.9%;进口在展望前期增加明显,中后期逐步减少,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计2029年降至60万吨以内;出口稳中趋增,年均增长0.7%。受生产成本攀升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禽肉价格将会在波动中上涨。牛羊肉: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进口持续增加。未来10年,在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条件下,牛羊肉生产稳定增长,产量分别预计年均增长2.0%、1.9%,2029年分别将达到789万吨和579万吨。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将带动牛羊肉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牛肉消费量和羊肉消费量分别预计年均增长2.7%、2.1%,2029年消费量分别将达到994万吨和630万吨。因消费需求快于产量增长,进口将持续增加,预计2029年牛羊肉进口量分别达到205万吨、51万吨。禽蛋:生产消费缓慢增长,进出口基本稳定。未来10年,蛋禽养殖的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将进一步提高,蛋禽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将稳步提升,预计禽蛋产量继续增加,年均增长0.9%,2029年将达到3479万吨。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将促进禽蛋消费增长,预计2029年禽蛋总消费量将达到3467万吨,年均增长0.8%。禽蛋进出口量保持基本稳定,预计出口量每年保持在10万~11万吨,进口以种用蛋为主,进口量每年保持在10~20吨。奶制品:生产和消费稳步增长,进口增速逐步放缓。未来10年,伴随奶业振兴战略实施,适度规模养殖加速推进,预计2029年奶类产量达到4300万吨,年均增长2.7%。收入增长和城镇化提升助推消费稳步增长,预计2029年消费量增至6596万吨,年均增长2.9%。奶类产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到2029年进口量将达到2315万吨(折生鲜乳),年均增长3.4%,低于过去10年12.3%的增速。新西兰、欧盟将继续保持进口来源主导地位,但美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进口潜力将逐步显现。水产品:供需总体缓慢增长,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展望期内,水产品产量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将达到6971万吨,年均增长0.7%。其中养殖产量年均增长1.3%,占总产量比例将提高至81.7%。水产品消费增长略高于产量增长,预计2029年达到7232万吨,年均增长0.9%;其中食用消费年均增长1.1%,加工消费年均增长1.3%,加工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将提高至42.5%。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水产品进口量和出口量预计下降。之后进口继续较快增长,2029年将达751万吨;出口将小幅增加,2029年增至490万吨。贸易顺差将继续收窄,并逐渐转为逆差。饲料:工业饲料产量与消费量保持增长,饲料产品价格整体趋涨。未来10年,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扩张,工业饲料产量保持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达到28344万吨,年均增长2.1%。猪饲料消费量先抑后扬,肉禽和蛋禽饲料消费稳定增长,水产饲料消费低速增长,反刍饲料消费量继续增长,预计2029年工业饲料总消费量达到28053万吨,年均增长2.1%。饲料产品价格将波动上涨,展望期间主要原料供给仍趋于紧张,饲料产品价格有上涨空间。1目录第一章概述11《展望报告》的形成与方法21.1形成过程21.2方法支撑22经济社会条件假设32.1经济发展32.2人口变化52.3城镇化进程72.4居民收入与消费82.5国际原油价格102.6人民币汇率113农业生产条件假设123.1农业就业人数123.2耕地资源133.3水资源133.4农业科技133.5农业政策144主要结论144.1生产展望144.2消费展望154.3贸易展望154.4价格展望16参考文献16第二章谷物191稻米20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201.1.1播种面积三连降,产量基本稳定20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1.1.2稻米口粮和工业消费量略有增加211.1.3大米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221.1.4稻谷收购价格呈下降态势221.1.5国家政策性稻谷拍卖成交量增加23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31.2.1总体判断231.2.2生产展望241.2.3消费展望251.2.4贸易展望261.2.5价格展望261.3不确定性分析261.3.1稻谷收储制度改革措施效果不明确261.3.2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后续影响尚不确定271.3.3气象变化和病虫灾害影响程度不确定272小麦272.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282.1.1产量和品质恢复性上升282.1.2消费略有增加282.1.3进口量逐步增加292.1.4价格小幅回落29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92.2.1总体判断292.2.2生产展望302.2.3消费展望312.2.4贸易展望322.2.5价格展望332.3不确定性分析332.3.1气候变化332.3.2国内粮食相关政策调整332.3.3国际环境变化343玉米343.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343.1.1生产有所恢复343.1.2消费增速明显下降353.1.3进口大幅增加363目录3.1.4价格全面上涨373.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383.2.1总体判断383.2.2生产展望383.2.3消费展望393.2.4贸易展望413.2.5价格展望413.3不确定性分析413.3.1政策因素413.3.2自然因素423.3.3其他不确定因素42参考文献42第三章油料451大豆46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461.1.1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升461.1.2压榨消费继续下降,消费总量稳中略降471.1.3进口量持平略增,出口量持平略减471.1.4国内外价格稳中略降,低位运行48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491.2.1总体判断491.2.2生产展望491.2.3消费展望501.2.4贸易展望521.2.5价格展望531.3不确定性分析531.3.1气候因素531.3.2政策因素531.3.3贸易因素531.3.4其他不确定因素542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542.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552.1.1国产油料面积略减,产量小幅增加552.1.2食用植物油新增供给同比增加,国产自给率同比上年降低56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1.3食用植物油消费持平略增,消费结构继续优化562.1.4食用油籽进口同比略减,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增加562.1.5油料、食用植物油价格走势分化明显57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572.2.1总体判断572.2.2生产展望582.2.3消费展望592.2.4贸易展望602.2.5价格展望602.3不确定性分析612.3.1全球气候因素612.3.2全球经贸关系612.3.3生物质燃料政策622.3.4其他不确定因素62参考文献62第四章棉花65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661.1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略降661.2消费需求下降明显661.3进口量继续增加671.4价格大幅下跌681.5储备棉轮换工作进展顺利69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692.1总体判断692.2生产展望702.3消费展望712.4贸易展望722.5价格展望723不确定性分析733.1突发性事件及自然灾害733.2宏观经济及贸易环境733.3其他不确定因素73参考文献735目录第五章糖料75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761.1产量连续第三年增加761.2消费稳中略增771.3进口大幅增长771.4价格下跌明显77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782.1总体判断782.2生产展望782.3消费展望802.4贸易展望802.5价格展望813不确定性分析823.1自然灾害因素823.2调控政策因素823.3国际市场因素82参考文献83第六章蔬菜851蔬菜86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861.1.1生产供给总体充裕861.1.2消费需求稳中略涨871.1.3贸易顺差小幅增加871.1.4蔬菜价格总体偏高88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891.2.1总体判断891.2.2生产展望901.2.3消费展望911.2.4贸易展望921.2.5价格展望931.3不确定性分析941.3.1异常天气941.3.2病虫害因素941.3.3国际因素94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马铃薯942.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952.1.1产量有所减少952.1.2消费稳中略增952.1.3贸易顺差同比大幅增加962.1.4市场价格明显高于上年水平96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972.2.1总体判断972.2.2生产展望982.2.3消费展望992.2.4贸易展望1002.2.5价格展望1012.3不确定性分析1012.3.1气候因素1012.3.2病虫害及公共突发事件因素1012.3.3贸易因素102参考文献102第七章水果105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061.1产量增加,供给前紧后松1061.2直接消费和加工消费小幅增加1071.3价格先涨后跌,总体上涨显著1071.4进口显著增加,贸易逆差扩大107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092.1总体判断1092.2生产展望1102.3消费展望1122.4贸易展望1142.5价格展望1153不确定性分析1153.1气象因素1153.2技术进步因素1163.3国际贸易环境116参考文献1167目录第八章肉类1191猪肉120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201.1.1猪肉产量大幅下降1201.1.2猪肉消费明显减少1211.1.3猪肉进口大幅增加、出口显著下降1211.1.4猪肉价格持续上涨1221.1.5生猪养殖盈利水平处于历史高位122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221.2.1总体判断1221.2.2生产展望1231.2.3消费展望1241.2.4贸易展望1251.2.5价格展望1261.3不确定性分析1271.3.1新冠肺炎疫情1271.3.2非洲猪瘟疫情1272禽肉1282.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282.1.1产量明显增加1282.1.2消费快速增长1292.1.3贸易格局发生逆转1292.1.4价格再创新高1302.1.5养殖效益整体较好131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322.2.1总体判断1322.2.2生产展望1332.2.3消费展望1342.2.4贸易展望1352.2.5价格展望1362.3不确定性分析1362.3.1疾病疫情影响1362.3.2禁抗限抗政策1372.3.3国际贸易趋势137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3牛羊肉1373.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383.1.1生产稳定发展,产量保持增长1383.1.2消费明显增加,渠道多元化1383.1.3进口量增加,贸易逆差扩大1393.1.4价格处于高位,涨幅明显扩大1403.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413.2.1总体判断1413.2.2生产展望1413.2.3消费展望1433.2.4贸易展望1433.2.5价格展望1443.3不确定性分析1443.3.1新冠肺炎疫情1443.3.2牛羊疫情疫病防控1453.3.3消费市场格局145参考文献145第九章禽蛋147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481.1产量较快增长1481.2消费平稳增加1491.3出口保持稳定1491.4价格维持高位1501.5养殖利润较高15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512.1总体判断1512.2生产展望1522.3消费展望1532.4贸易展望1552.5价格展望1553不确定性分析1553.1环保影响1553.2技术进步影响1563.3重大疫情疫病影响156参考文献1569目录第十章奶制品157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581.1牛奶产量增速创近5年新高,奶制品加工量继续增加1581.2奶制品消费量稳步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1591.3奶制品进口继续增长,鲜奶进口增幅明显1601.4生鲜乳收购价创近5年新高,鲜奶和奶粉零售价明显上涨16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612.1总体判断1612.2生产展望1622.3消费展望1632.4贸易展望1642.5价格展望1653不确定因素1663.1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变化1663.2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供应链的冲击程度1663.3奶业新国家标准完善对行业格局的影响166参考文献167第十一章水产品169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701.1捕捞产量继续下降,养殖产量有所增长1701.2消费总量继续增长,流通渠道更趋多元1711.3进口量额继续显著增长,贸易顺差大幅收窄1711.4价格小幅下跌,总体波动下行17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732.1总体判断1732.2生产展望1742.2.1总产量将缓慢增长1742.2.2养殖产量总体小幅增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推广1742.2.3捕捞产量将进一步下降1752.3消费展望1752.4贸易展望1762.5价格展望1773不确定性分析1783.1中国主要水产品贸易对象疫情形势尚不确定1781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3.2气象灾害或对水产品生产造成冲击1783.3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尚需双方共同努力179参考文献179第十二章饲料18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821.1工业饲料总产量下降1821.2工业饲料消费量下降1821.3主要饲料原料进口总量下降1831.4饲料产品价格波动明显184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852.1总体判断1852.2生产展望1852.3消费展望1862.4价格展望1883不确定性分析1893.1养殖业结构调整因素1893.2国际贸易因素189参考文献189附件191附件1术语说明191附件2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假设194附件3主要品种供需平衡表195第一章概述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以下简称《展望报告》)对2020—2029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价格等进行展望,包括稻米、小麦、玉米、棉花、油料及油脂、糖料及食糖、蔬菜、水果、猪肉、禽肉、牛肉、羊肉、禽蛋、奶制品、水产品、饲料18种(类)产品。本章将重点介绍《展望报告》的形成过程、方法支撑、假设条件和主要结论。1《展望报告》的形成与方法1.1形成过程农业展望是基于已有农业调查和统计信息,综合运用模型运算和专家会商等技术性方法,研判未来中长期农产品市场供需变化趋势,并通过释放市场信号引导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和贸易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活动,是增强农产品市场透明度、服务和引导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工具。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帮助下,在中国农业农村部的领导以及相关部委的支持下,自2014年开始,中国已连续6年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是未来10年中国农业发展形势的预测性研究报告,是展望大会的核心内容。《展望报告》的基本结论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农业政策、科技进步、资源禀赋及国际市场变化等假设条件下,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hinaAgriculturalMonitoringandEarly-warningSystem,CAMES)做出的基线预测,并在多次会商研讨后综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和建议后形成的。《展望报告》凝聚了专家的集体智慧,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是展望报告的主要撰写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提供了技术支撑,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在研判和审定方面起了关键性作用。2020年《展望报告》的形成过程包括:制订工作方案,设定分析框架,更新模型数据库和参数库,确定基期数据,进行模型运算和模拟分析,分析师会商形成初稿,农业领域相关专家会商审核,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审定,形成《展望报告》并在农业展望大会上发布和研讨。1.2方法支撑●●数据支撑《展望报告》中使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海关总署、中国气象局等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二十国集团全球农业市场信息系统(G20-AMIS)等国际机构的数据。从数据频度看,包括日度数据、月度数据、季度数据和年度数据;从种类上看,包3第一章概述括宏观经济数据、资源和环境数据、生产数据、消费数据、价格数据、贸易数据、库存数据;从品种上看,包括粮食类数据、油料类数据、糖料类数据、蔬菜类数据、水果类数据、畜禽及肉类数据、蛋类数据、奶类数据、水产品数据、棉麻类数据和其他农产品数据等。此外,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机构的研究数据。●●模型支撑《展望报告》基线预测来自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CAMES是一个多品种、多市场和开放的模型集群系统,涵盖十一大类农产品,应用经济学、农学、气象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集成人工智能算法、数学规划和计量经济模型,实现生物学机理和经济学机制融合,具有监测、分析、模拟、预警和展望等功能。CAMES展望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展望、消费展望、贸易展望和价格展望等。其中,作物类生产展望主要基于单产预测和面积预测共同得到;消费展望主要基于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用消费、损耗等消费细项推算加总得到;贸易展望主要通过不同种农产品国际价格、国际运费、国内需求和汇率等因素计算得到;价格展望主要是通过多品种多市场均衡模型预测得到。同时模型对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等外部冲击因素做了模拟分析。CAMES基于主导因素决定原则、主次因素变动原则和结果关联原则进行建模,模型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条件假设和农业生产条件假设基础上,对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这些条件假设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国际原油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等宏观经济条件假设,农业就业人数、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进步和政策变化等农业生产条件假设,同时被考虑的还包括畜产品与饲用粮之间的转换关系,农产品之间的互补或替代关系等。2经济社会条件假设本报告的宏观经济社会条件假设在2020年2月底最终确定,18个品种未来10年的基线预测是基于该条件的模型运算结果。至于3月以后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及国内外宏观经济新变化没有考虑在内,但在相关品种报告的不确定性分析中进行了讨论。2.1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增长短期继续放缓,中长期有望逐步回升。2019年,在国际贸易负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增长、国际投资活动低迷、全球债务水平再次提高等背景下,世界经济降至近10年以来的最低点,联合国(UN)估计2019年全球经济仅增长2.3%,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据联合国(UN)、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增速有望小幅回升至2.5%~3.3%区间,疫情暴发后,预计世界经济发展增速可能下滑至2.0%~2.4%区间(图1-1)。展望中后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好转,各国刺激政策效应的显现,5G等新经济的持续发力,世界经济有望逐步恢复。但世界人口老龄化、结构性改革迟缓、收入差距扩大等挑战仍然存在,低增长、低利率态势仍将延续。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全球贸易规则体系和产业分工格局或将发生调整,国际社会亟须以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方式推进全球化。综合国内外各研究机构的分析判断,基于组合预测方法,本《展望报告》假定,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农业的影响是短期的,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预计2020—202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2.8%。0.00.51.01.52.02.53.03.54.0㖁वపప䭲䉔ጮധ䛾㏱㏴㏼व㏱㏴෋䪬⢴%2019Ꭱ2020Ꭱ2021Ꭱ2018Ꭱ̓⩹䨣㵹图1-1世界经济增长展望数据来源:1.联合国经济社会部2020年1月发布《2020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世界经济增长按汇率法GDP加权汇总;2.世界银行2020年1月发布《全球经济展望》,世界经济增长按汇率法GDP加权汇总;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月发布《全球经济展望》,世界经济增长按购买力平价法加权汇总;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9年11月发布《经济展望》,世界经济增长率为购买力平价法GDP加权汇总●●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短期面临下行压力,长期将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型。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99.09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比重预计为16%左右。国内生产总值(GDP)比5第一章概述上年增长6.1%,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9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3万美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展望未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基础上,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UN、WB、IMF预测,2020年和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6.0%~5.9%、5.9%~5.8%和6.0%~5.8%。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遭受重大冲击,据《中国经济学人》热点调研,近七成经济学人判断2020年经济增速在5.0%~5.9%区间。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从出口和制造业移向消费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将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在中速平台(4.5%~6.0%)上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内外研究机构分析判断,基于组合预测方法,本《展望报告》假定,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5.6%,2020—2029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5.2%(图1-2)。0.02.04.06.08.010.012.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䪬⢴%图1-22009—2029年中国经济增长展望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假定条件2.2人口变化●●世界人口世界人口增速将逐步放缓,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根据联合国《2019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19年世界人口估计为77亿,全球生育率已从1990年的3.2%降至2.5%。展望未来10年,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到2029年预计将达85亿,但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年均增速将放缓至0.9%。展望未来,人口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国家,预计2020—2025年非洲和亚洲人口增长率分别为2.37%和0.77%,2025—2030年分别为2.25%和0.62%(表1-1)。从现在开始到21世纪中叶,9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埃及和美国)的人口增长将占到全球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其中印度人口在2027年左右将会超过中国人口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65岁以上人口成为增长最快的年龄组。2018年,世界上65岁或以上的人数首次超过5岁以下儿童,2019年全球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1/11,到21世纪中叶这一比例将增加到1/6。总的来看,全球人口的增长给全球食物供给和饥饿减少带来巨大挑战,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世界经济及农业的潜在劳动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表1-12010—2030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率单位:%区域年份2010—20152015—20202020—20252025—2030世界1.181.090.980.87非洲2.582.512.372.25亚洲1.040.920.770.62欧洲0.180.12-0.05-0.12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070.940.840.70北美洲0.790.650.590.56大洋洲1.561.371.211.11数据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数据库●●中国人口人口增速预计继续放缓,人口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中国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46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34‰。受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和生育水平略降影响,新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上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比上年下降0.46个千分点。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比重达59.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一孩的比重。但从长期来看,受生活压力增大、抚养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面两孩”政策效应预计将逐步趋缓。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继续呈下降趋势,2019年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0%;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6%。展望期内,人口结构性变化将贯穿始终。一方面低生育和出生人口规模减小将促使人口增长率继续放缓。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使得就业总人口将下降。本《展望报告》假定,到2029年中国人口预计达143631万人,比2019年增长7第一章概述25.9‰。但未来10年中国人口增速将下降,年均增速为2.6‰,比过去10年年均增速下降2.2个千分点(图1-3)。在农民老龄化、兼业化挑战下,未来农业发展将从依靠人口数量向人口素质提升转变,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将弥补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冲击。0.01.02.03.04.05.06.07.01300001320001340001360001380001400001420001440001460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ϧऐ෋䪬⢴‰ϧऐᕨ᪝̴ϧ͚పϧऐᕨ᪝ϧऐ෋䪬⢴ᎡЪ图1-32009—2029年中国人口总数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假定条件2.3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60%和44.38%,比上年分别提高1.02个和1.0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均超过1%,展望未来,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取消落户限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未来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释放巨大发展动能,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城乡一体化融合水平将不断提高。综合《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未来中国城镇化率预测,本《展望报告》假定,展望期间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处于中期阶段(61%~70%),城镇化将继续推进,预计202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8.5%和54.2%,与2019年相比分别提高7.9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图1-4),城镇化水平加快,将对居民膳食结构和消费水平带来深刻影响,动物性食品等消费将明显增加。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䩴ࡃ⢴%ᎡЪ图1-42009—2029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假定条件2.4居民收入与消费●●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领先于城镇居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与人均GDP增长基本持平。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领先城镇居民,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359元和16021元,分别增长7.9%和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5.0%和6.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4,比上年缩小0.05。2019年中国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年度目标全面完成,年末农村贫困人口降至551万。展望未来,在稳就业、扩消费、增加转移性收入等推动下,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将分别增长4.8%和6.1%,城乡居民收入将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从中长期看,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政策将继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本《展望报告》假定,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8%,2029年达2.81万元(以2019年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未来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3.1%,到2029年达5.74万元(以2019年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呈现缩小趋势(图1-5)。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而且还将驱动食物消费升级、引致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9第一章概述जᩜ䙺ᩣڒٰ೻䩴ᅲℾजᩜ䙺ᩣڒۉ᱾ᅲℾजᩜ䙺ᩣڒᎡЪ图1-52009—2029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预测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假定条件●●居民消费价格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9%,比上年扩大0.8个百分点,仍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7.0%,衣着上涨1.6%,居住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9%,交通和通信下降1.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2%,医疗保健上涨2.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4%(图1-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5%,鲜菜价格上涨4.1%,鲜果价格上涨12.3%,图1-62019年中国CPI构成涨幅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7.01.61.40.9-1.72.22.43.4-3.0-2.0-1.00.01.02.03.04.05.06.07.08.0⋕፲%丌৮☌䙿㶐ⱭᅲѼ⩌≨⩕৮ࣷ᰺ߎϑ䕇হ䕇Ԏ᪆㗟᪴ࡃহཞͽࡨ⫄Ԋ֒ڣЃ⩕৮হ᰺ߎ1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12.1%和11.9%,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上涨11.7%和8.1%,猪肉价格上涨42.5%。猪肉和鲜果价格上涨分别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约5.04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成为推高食品价格上涨的主因。中长期CPI呈现先升后降特征。展望未来,2020年生猪产能恢复仍需时日,猪肉价格上涨尚有空间,玉米因库存下降价格会维持上行态势,加之医疗、住房等上涨,CPI预计呈现走高趋势,由于2020年总体需求不会大幅扩张,CPI不具备继续大幅上行基础,但是来自供给端的突发因素冲击值得警惕。从长期看,在经济活动减弱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GDP增速进一步放缓,未来中国CPI也会逐步回落至3%以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中国CPI上涨3.4%,比2019年增加0.5个百分点。综合国内外各机构分析预测,本《展望报告》假定,2020—2029年中国CPI先涨后跌,2020年和2021年将上涨到3.5%和3.0%,之后将逐步回落到2%~3%区间(图1-7)。-2-10123456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CPI⋕፲%2009图1-72009—202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测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假定条件2.5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将低位运行,长期呈震荡上涨态势。2019年国际原油价格11第一章概述先涨后跌,受世界需求疲软、减产联盟(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影响力减弱、贸易紧张局势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Brent,Dubai和WTI)平均价格为每桶61.41美元,比上年下跌10.2%。展望未来,根据世界银行1月预测,2020年全球原油价格将降至每桶58美元,比2019年下跌3.3%。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全球需求减弱,同时叠加OPEC+未能达成减产协议,预计2020年国际油价将在每桶50美元上下震荡。通常来讲,短期国际原油价格受地缘政治掌控,中长期则依赖于供需状况。短期内新冠疫情暴发带来的需求下降给国际原油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而从长期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恢复,能源需求将逐步回升,预期国际原油价格将逐步震荡走高,但美国页岩气供给增加将对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造成阻力。综合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分析预测,本《展望报告》假定,展望前期国际原油价格低位运行,展望中后期将震荡上涨(图1-8)。总体来看,油价下跌有助于中国农业生产、运输成本降低。020406080100120ప䭲࣌⇦Фᵩ喍㒻ٰᶣ喎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图1-82009—2029年国际原油价格预测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假定条件2.6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上保持基本稳定。2019年全球货币政策重回宽松,各国利率再次下行,主要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受国际单边主义和1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预期等影响,美元兑人民币年均汇率达到6.90,比上年贬值4.3%,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继续保持稳定和强势,2019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3.04,比上年升值1.9%。展望未来,2020年伴随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双方承诺平等对待汇率问题,由市场决定汇率,避免竞争性贬值,并增强汇率政策透明度,预计人民币汇率将围绕7上下波动。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将继续坚持完善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中长期将表现为“稳中偏升”态势,但人民币汇率将更富有弹性,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到展望后期,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的权重有望进一步增加,货币稳定性和金融稳定性将明显增强。本《展望报告》假定,2020—2029年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年均值在6.3~7.0区间,呈温和升值趋势(图1-9)。从长期看,汇率升值有利于农产品的进口,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5.05.56.06.57.07.58.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USD/CNY图1-92009—2029年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预测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假定条件3农业生产条件假设3.1农业就业人数农业就业人口数量预计继续下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农业就业人数为20258人,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26.1%。虽然该比例较1978年下降44.4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3%~4%的比重相比,中国农业就业人口数量未来仍有继续下降空间。伴随国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13第一章概述在城市落户方案等的实施,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未来10年,中国农业就业人口数量预计年均下降2.5%,低于过去10年年均3.8%的降速。未来中国农业将通过劳动人口素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社会化服务提升等来弥补劳动力的减少。3.2耕地资源耕地资源总量将保持基本稳定。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耕地面积为20.23亿亩(1.35亿公顷),耕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2.99亿亩(1993万公顷)扩大到2018年的10.22亿亩(6813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从长期来看,中国还存在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必须把关系14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滑坡。展望未来10年,中国耕地保有量将控制在18亿亩(1.2亿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1.03亿公顷)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1.1亿公顷),高标准农田将达到10亿亩以上。3.3水资源水资源约束将继续趋紧。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1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7462.5亿米3,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约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400米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2018年农业用水3693.1亿米3,占用水总量的61.4%,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365米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5,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到2030年中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将保持在3730亿米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达到0.6以上。展望未来10年,中国总用水量将呈现小幅增长态势,水资源约束预计继续趋紧,受耕地灌溉面积增加和用水效率提升的共同影响,农业用水预计基本保持稳定。3.4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创新将推动生产效率提升。2019年中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中国农业科技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核心关键技术上仍有很多短板。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推进重要粮食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推动生物种业、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装备创制应用。展望期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8%以上,农作1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7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升至65%以上。3.5农业政策政策创新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CAMES考虑了不同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CAMES将中国现阶段农业政策分成财政补贴类、税收减免类、金融保险类、土地政策类、基础设施类、科技支持类、生态环境类、市场调节类、价格支持类、信息服务类和宏观环境类十一大类。2020年中国农业政策将围绕脱贫攻坚、弥补“三农”短板和稳粮保供给展开。展望中后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农业政策将加快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方向,积极推动绿色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支农投入力度有望逐步加大,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将逐步增加。本报告主要考虑了国内农业生产情况,未纳入全球和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情况,全球农业及其他国家生产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和价格传导发生作用。但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蔓延,非洲蝗虫灾害的暴发等,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将在各品种的预测分析中进行讨论。4主要结论4.1生产展望未来10年,中国将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业发展将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将保持充足,结构将更加优化,强筋、弱筋等专用小麦、优质稻、“双低”油菜,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将快速发展。预计2020年,中国多数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仅稻米、食糖、猪肉和水产品可能出现下降。从增速来看,高收益助推禽肉产能快速扩张,产量较上年增长7.2%;大豆面积继续增长助推产量增长3.9%,玉米从结构性调减向产能恢复转变,产量增长2.2%;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产量下降最大,降幅7.5%,食糖因面积减少,产量下降2.4%。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奶类、牛肉、羊肉等畜产品生产受到压制,全年增速放缓至2.6%、1.6%、1.2%。展望中后期,在绿色生产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效率将显著提升,动物性产品和饲料粮产量将明显增长。从产量增幅看,大豆、玉米和奶类产量增幅较大,与基期(2017—2019年平均)相比,分别增长34.9%、34.0%和30.6%,水果、禽肉、工业饲料、牛羊肉、增幅位于20%~30%区间,食糖、猪肉、蔬菜、食用植物油和增幅位于10%~20%区间。从年均增速看(按基期算),奶类、大豆年均增速最高,均为3.0%,玉米、水果、禽肉、工业饲料、牛15第一章概述肉年均增速位于2%~3.0%区间,猪肉、羊肉、食糖、蔬菜、食用植物油产量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2%区间,棉花年均下降0.1%。4.2消费展望未来10年,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将保持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多样化、营养化、健康化、优质化等消费需求将明显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多数农产品消费量继续稳步增加,猪肉、棉花、水果和水产品消费可能下降。受非洲猪瘟和高价格双重影响,居民猪肉消费预计继续下降5.6%,纺织出口下降导致棉花消费下降2.5%。禽肉和奶制品消费增长最快,将分别达7.4%和2.8%,玉米、大豆、马铃薯、牛羊肉、工业饲料消费增速将保持在1.0%~2.0%区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在外就餐消费和团体消费有所减少,导致全年肉类等产品的消费增速放缓。展望中后期,在城镇化提升、收入增长等因素推动下,未来中国农产品消费将保持刚性增长。从消费量增幅来看,到2029年奶制品、牛肉、水果、禽肉、羊肉和工业饲料消费量预计分别达到6596万吨、994万吨、33222万吨、2589万吨、630万吨和28053万吨,比基期分别增长39.1%、30.5%、29.9%、24.5%、23.6%和22.9%。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猪肉消费量增幅位于10%~20%区间。从年均增速(按基期算)来看,奶制品、牛肉、水果、禽肉、羊肉和工业饲料消费量年均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3.4%、2.7%、2.7%、2.2%、2.1%和2.1%。玉米、蔬菜、猪肉、大豆、小麦年均增速位于1.0%~2.0%区间。棉花消费量则年均下降1.3%。4.3贸易展望未来10年,全球农产品贸易将继续保持活跃,中国将积极、稳妥、有序推动更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多双边农业合作将继续加强,农业进口渠道更加多元。预计2020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继续产不足需,进口量较上年预计增32.7%,禽肉、大豆、奶制品、羊肉进口预计较上年分别增7.5%、4.4%、3.3%和2.6%。水果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预计大幅下降,较上年分别降22.9%和23.8%,玉米、棉花、食糖和水产品进口预计分别减少11.3%、8.1%、6.2%和5.1%。中国和美国农产品贸易互动逐步恢复,中国自美进口的农产品将大幅增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边界关闭、物流受阻或造成供应链和贸易中断,对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和肉类等供应可能造成短期影响。展望中后期,预计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地位,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将继续加强。粮食进口预计大幅增加,到2029年大米、小麦、玉米进口量预计分别达到474万吨、583万吨和648万吨,比基期分别增长1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50.0%、67.1%和74.6%。大豆进口量继续增加,预计将达到9952万吨,比基期增长9.7%。牛肉、羊肉、奶制品(折鲜)和水产品进口将稳步增加,到2029年预计分别将达到205万吨和51万吨、2315万吨和751万吨,比基期分别增长80.9%、59.4%、49.9%和37.5%。猪肉、禽肉进口先增后降,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进口有望逐步下降至625万吨和145万吨,比基期分别减少13.7%和5.0%。出口方面,蔬菜依然保持明显优势,未来10年出口年均分别增长3.2%,水产品优势减弱,水果虽可继续扩大出口但逆差或将成为常态。展望期内,中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将更加多元,美国、巴西、东盟、欧盟和澳大利亚以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将继续与中国保持紧密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关系。4.4价格展望未来10年,中国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伴随更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国内外市场价格联动性将显著增强。预计2020年,中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稳、库存足,市场价格将保持平稳运行,玉米产需缺口扩大,价格预计震荡上行。猪肉市场供给偏紧,预计继续保持上行态势,并带动畜禽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水果、蔬菜等产品价格预计受不利天气影响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仍符合季节性规律。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产品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剧烈波动。展望中后期,受国内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环保成本等上涨的不可逆性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温和上涨,在市场化和国际化大背景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联动性将不断增强。伴随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及完善,稻谷、小麦价格将保持稳定。玉米受供需状况偏紧影响,展望前期价格预计保持稳中上涨态势。大豆、棉花、食糖、部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与国际市场依然保持较强的联动性。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制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周期性和突发性事件对鲜活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依然存在,区域性、品种间和品质上的差异也将体现得更加明显。参考文献[1]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R].2020-02.[3]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01.[4]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9—2028):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M].中信出版社.2019.17第一章概述[5]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6]世界经济黄皮书: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7]经济蓝皮书: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8]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SituationandProspects2019.2019-12.[9]WorldBank.GlobalEconomicProspects.2020-01.[10]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WorldEconomicOutlook.2020-01.[11]USDA.USDAAgriculturalProjections2020-2029.2020-02.Unites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2019Revision).NewYork.2019.[12]OECD.OECDEconomicOutlook.2019-11.第二章谷物2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稻谷、小麦、玉米是中国三大谷物,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粮食产量公告数据,2019年中国谷物总产量6.14亿吨,比上年增加365万吨,增长0.9%,这是自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后,首次恢复增长。消费量刚性增长,其中,稻谷、小麦稳步增加,玉米受饲用消费拖累增幅减缓。进出口方面,小麦、玉米保持增长态势,稻米因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进口下降。谷物价格总体分化,稻米受供需格局宽松以及政策性稻谷拍卖底价明显下调等因素影响,价格持续下跌;小麦因市场供给充足,而国内需求总体偏弱,均价较上年有所下降;玉米,产需缺口继续扩大,临储拍卖底价上调,支撑国内玉米价格震荡上行,总体价格水平高于上年。展望2020—2029年,中国谷物生产平稳向好,消费持续逐步提升,口粮供给充足,玉米适度进口,价格波动趋稳,整体呈上涨态势。1稻米稻米供需宽松局面未变,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2019年中国稻谷面积减少、单产提高、产量稳中略降。稻谷播种面积44541万亩(2969.4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减少1.6%;单产470.6千克/亩(7059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提高0.5%;产量20961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1.2%。稻米消费量14769万吨,其中,口粮消费量11414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5万吨;工业消费量1136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6万吨;饲用消费量、损耗及其他量减少。稻谷库存仍处于高位,整体供大于需。2019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出口量略大于进口量。进口大米237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71万吨;出口大米277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68万吨。稻米价格整体趋稳,短期受政策影响较大,长期有下行压力。展望未来10年,中国稻谷产能总体保持稳定,年度产量将先减后增,消费量略有增加,大米进口增速放缓,市场价格趋稳。预计2020年,中国稻谷产量20944万吨,稻米消费量14963万吨;大米进口量341万吨,出口量177万吨;稻米价格整体趋稳运行,但价差将扩大,优质稻米价格将小幅上涨、普通稻米价格下行压力较大。预计2025年,中国稻谷产量21879万吨,稻米消费量15428万吨,大米进口量413万吨,大米出口量158万吨。预计2029年,中国稻谷产量22456万吨,稻米消费量15605万吨,大米进口量445万吨,大米出口量150万吨。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1播种面积三连降,产量基本稳定2019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连续三年下降,已滑落3000万公顷大关;单产略有提升;产量稳中略降,连续第9年维持在2亿吨以上。稻谷播种面积4454121第二章谷物万亩(2969.4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减少1.6%。稻谷单产470.6千克/亩(7059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提高0.5%。稻谷产量20961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1.2%(图2-1)。2019年稻谷播种面积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季稻播种面积减少,即早籼稻播种面积减少,降幅达7.1%。由于早籼稻种植比较效益低,各地调减低质低效早稻种植,改种优质高效单季稻或其他经济作物,尤其以江西、湖南调减最多。全国稻谷种植调整持续优化,非优势区水稻面积继续调减,优质稻谷面积逐步增加,但结构矛盾仍较突出,优质稻谷供不应求、普通稻谷供过于求。2019年受不利天气影响,稻谷整体质量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430435440445450455460465470475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ࢂϔ喍ࡰٸϖ喎ϔ䛼Ƞ䲏⼜/̴ॕȠ̴ϖᎡЪ⽨䅤ϔ䛼⽨䅤᧚⻺䲏⼜⽨䅤ࢂϔ图2-12011—2019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产量及单产变化情况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2019年粮食产量的公告、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2019年早稻产量数据的公告1.1.2稻米口粮和工业消费量略有增加2019年中国稻米消费量14769万吨,人均消费量110.8千克,与上年相比有所减少。从消费构成看,口粮和工业消费量略有增加,饲用消费量、损耗和其他量有所减少。口粮消费量11414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5万吨,主要来自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化等,且优质稻米消费有所上升。工业消费量1136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6万吨,主要来自政策性稻谷去库存作为工业用途的增加。种用消费量162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1万吨,主要来自生物育种对种子用量的增加。饲用消费量1030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200万吨,主要来自玉米等其他饲用粮的替代作用。损耗及其他量1027万吨,与上年相比降幅较大,主要来自生产、流通、加工环节机械化和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2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1.1.3大米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2019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6年来首次超过进口量,贸易量占全国产量比例仍较小。大米进口量237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71万吨。大米出口量277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68万吨。进口大米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及巴基斯坦,其中自巴基斯坦、泰国、缅甸、越南4国进口量之和占中国大米进口总量的86.2%。出口市场较分散,2019年中国大米出口量前三位的是埃及、科特迪瓦、土耳其,占中国大米出口总量的35.7%(图2-2)。中国大米出口量增加有利于加快稻谷去库存进度。16.2%11.2%8.3%5.9%5.4%5.0%48.0%೰ࣷ⻾➦䔗⨓ౌ㕠ڣ᱊凉䴖పભ叓䮳ڣЃ图2-22019年中国大米主要出口目的国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1.1.4稻谷收购价格呈下降态势2019年国内稻谷收购均价与上年相比下跌明显,月度价格呈现季节性特征。早籼稻、晚籼稻、粳稻收购均价分别为2.2元/千克、2.4元/千克、2.76元/千克,与上年相比分别下跌9.4%、7.6%、6.2%。稻谷收购均价近年呈下降趋势,主要受稻谷供需格局宽松及政策性稻谷拍卖底价明显下调等因素影响(图2-3)。2019年月度收购价格有明显季节性特征,早籼稻和晚籼稻1—6月为价格高峰,7月开始明显下滑,持续到11月开始回升;粳稻月度收购价格变化相对较平稳,1—5月略有下滑,6月回升持续稳定到11月,12月转为下降。大米价格总体呈下跌态势但跌幅不及稻谷价格。早籼米、晚籼米、粳米批发均价分别为3.74元/千克、4.04元/千克、4.12元/千克,与上年相比分别下跌1.8%、1.9%、4.3%。23第二章谷物1.01.52.02.53.03.54.04.55.05.52015-012015-032015-052015-072015-092015-112016-012016-032016-052016-072016-092016-112017-012017-032017-052017-072017-092017-112018-012018-032018-052018-072018-092018-112019-012019-032019-052019-072019-092019-11Фᵩ喍ٰࡰٸ喎Ꭱᰵᬖㆩ⽨ᮇㆩ⽨㇠⽨ᬖㆩㆠᮇㆩㆠ㇠ㆠ图2-32015年以来中国稻米月度价格变化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1.1.5国家政策性稻谷拍卖成交量增加2019年国家政策性稻谷成交量增加,成交量1261.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47.3%。2019年设置了专场拍卖环节,主要低价拍卖2013—2014年的陈稻,具有价格优势。其中,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成交量分别为147.4万吨、488.2万吨、625.5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105.3%、94.4%、17.3%。中晚稻收购与上年相比进度稍慢,2019年底,主产区中晚稻累计收购5605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11.57%,主要是粳稻收购量减少,累计收购2753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19.08%。中国稻谷库存数量大,去库存压力仍较大。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2.1总体判断展望未来10年,中国稻谷产量将继续稳定在2亿吨以上,稻谷播种面积先减后增,单产继续提高。预计2020年,稻谷播种面积44096万亩(2939.7万公顷),在不发生大面积自然灾害的条件下,稻谷产量20944万吨。预计2025年稻谷播种面积将达到45888万亩(3059.2万公顷),2029年将达到46533万亩(3102.2万公顷)。2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展望期间,中国稻米消费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口粮消费量和工业消费量保持小幅增长。预计2020年稻米消费量14963万吨,其中,口粮消费量11456万吨,工业消费量1161万吨。预计2025年稻米消费量将达到15428万吨,2029年达到15605万吨。展望期间,由于国内外价差较大,进口大米具有价格优势,大米进口量会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进口大米341万吨,2025年和2029年大米进口量将分别达到413万吨和445万吨。展望期间,随着稻谷“去库存”力度加大、库存量下降,大米出口量将减少。预计2020年大米出口量将小幅下降至177万吨,预计2025年和2029年大米出口量将分别为158万吨和150万吨。展望期间,稻米价格整体以稳为主。国内稻米价格整体趋稳,长期有一定下行压力。在政策“去库存”及“降成本”主导下,国内稻米收购价格仍有下行压力;稻米消费升级将促进优质稻米价格小幅上调;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对年度间价格波动有一定影响。1.2.2生产展望稻谷播种面积先减后增。中国稻谷播种面积短期内维持下降趋势,预计2020年,稻谷播种面积将略减至44096万亩(2939.7万公顷)。随着支持政策作用显现,稻谷播种面积将在波动中逐步上升,预计2025年稻谷播种面积45888万亩(3059.2万公顷),2029年稻谷播种面积将增至46533万亩(3102.2万公顷)(图2-4)。预计稻谷生产结构将进一步调优,优质稻谷播种面积将继续增加,其200002050021000215002200022500230004200042500430004350044000445004500045500460004650047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ϔ䛼/̴ॕ䲏⼜/̴ϖᎡЪ⽨䅤᧚⻺䲏⼜⽨䅤ϔ䛼图2-42019—2029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及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5第二章谷物中品质较差、价格较低的早稻和双季晚稻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品质较好、市场价格更优的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将增加。另外,受粳稻库存量较大影响,预计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东北地区“水改旱”现象将增多,粳稻播种面积将逐步减少。稻谷单产持续增加。未来10年,中国稻谷单产将呈稳步提高趋势。稻谷品种改善、优质高产、高抗栽培管理技术的创新推广与应用将使单产长期保持提高趋势。2020年,中国稻谷单产预计将达到475千克/亩(7125千克/公顷),预计2025年和2029年中国稻谷单产将分别增至476.8千克/亩(7152千克/公顷)和482.6千克/亩(7239千克/公顷)。稻谷产量基本稳定,继续维持在2亿吨以上。未来10年,中国稻谷产量增速下降,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小幅波动,但在农业提质增效导向和最低收购价支撑下,产量总体将基本稳定。预计2020年中国稻谷产量20944万吨,2025年将达21879万吨,2029年将达22456万吨。1.2.3消费展望稻米消费量将保持小幅增长。未来10年,中国稻米消费量保持稳中有增态势,预计2020年稻米消费量14963万吨,预计2025年和2029年稻米消费量将分别为15428万吨和15605万吨(图2-5)。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ऐ㇛⊵䉦䛼亟⩕⊵䉦䛼ጒ͇⊵䉦䛼⻺⩕⊵䉦䛼ᢌ㕄ࣷڣЃ图2-52019—2029年中国稻米消费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口粮消费量呈增长态势。中国人口稳定增长,城镇化率提高,预测口粮需求量将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稻米口粮消费量11456万吨,2025年将达11634万吨,2029年将达11690万吨。工业消费量将有一定幅度增长。在稻谷“去库存”背景下,且随着生物燃料产业推进,不宜食用的稻谷将加快进入工业领域。预计2020年中国稻米工业消费量1161万吨,2025年1267万吨,2029年1334万吨。饲用消费量将有所波动。在稻谷高库存情况下,短期内饲用消费量将有所增加,长期来看,随着高库存问题缓解,饲用消费量将随市场调节而上下波动,预计2020年中国稻米饲用消费量1145万吨,2025年1252万吨,2029年1269万吨。种用消费量保持稳定。一方面随着稻谷优质化进程推进,用种需求有一定增加;另一方面在南方主产区大力推广杂交水稻以及休耕轮作的共同作用下,种用量将会有所减少。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种用消费量基本稳定。预计2020年中国稻米种用消费量160万吨,2025年162万吨,2029年167万吨。1.2.4贸易展望大米进口将增加,出口将减少。由于中国稻谷生产成本明显高于东南亚国家,以及为满足居民对不同品质和品牌大米的需求,进口量将会保持增势。预计2020年中国大米进口量341万吨,2025年413万吨,2029年445万吨。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大米出口量将呈减少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大米出口量177万吨,2025年158万吨,2029年150万吨。1.2.5价格展望稻米价格以稳为主,长期有下行压力。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稻米价格总体将保持稳定。2020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了籼稻的最低收购价,释放了重农抓粮的信号。稻米消费升级将促进优质稻米价格小幅上调。长期看,稻米市场供需宽松局面依然持续,稻米价格缺乏持续上涨基础,在政策“去库存”及“降成本”主导下,国内稻米收购价格下行压力仍较大。1.3不确定性分析1.3.1稻谷收储制度改革措施效果不明确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稻谷收购政策对稻谷生产影响重大。自2004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实施以来,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价格、保持市场稳定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短期看,2020年国家稻谷收储制度改革迈出“提价控量”的新一步,打破“政策取消”及“降价”预期,籼稻最低收购价上涨有助于提振农27第二章谷物户种植早稻意愿,但实际效果要依赖后期地方配套补助政策,能否扭转稻谷播种面积下降趋势尚难确定。长期看,稻谷高库存问题依然严峻。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推进,稻谷最低收购价何时下降或取消尚不明朗,对农户稻谷种植意愿及稻谷播种面积的影响亦不确定。1.3.2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后续影响尚不确定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时期内交通管制、人员流动限制对农业农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稻谷种植所需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面临配送不畅问题,大规模种植户所需的劳动力、农机作业服务等供应也难以满足,可能影响农事安排,导致农资价格上涨、稻谷生产成本上升。疫情暴发短期内推动稻米价格走高,但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后续国际稻谷生产和消费市场变化对中国带来的传导性影响将难以确定。1.3.3气象变化和病虫灾害影响程度不确定极端气候的出现将导致稻谷产量和品质下降,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农作物病虫灾害增加。近期由非洲沙漠蝗虫引起的蝗灾已波及东非、西亚和南亚数十个国家,蝗灾入侵国家存在粮食危机风险,可能影响相关国家市场大米价格并促进中国大米出口增加。中国稻谷等农作物还受到草地贪夜蛾的虫害威胁,后续虫害发展态势和影响范围以及对国内外稻谷生产和贸易影响均难以确定。其他不确定性因素还包括资源环境约束等对稻谷生产布局的影响,如东北水改旱、南方地区恢复双季稻进展程度等,以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如中美贸易磋商中涉及的大米贸易条款等。2小麦小麦是中国三大主粮之一。2019年中国小麦产量为13390万吨,比上年增长1.9%;播种面积降至3.57亿亩(2380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9%;消费量12828万吨,比上年增加1.3%;进口量349万吨,比上年增加12.5%。展望未来10年,中国小麦产量将缓慢增长,播种面积继续减少,优质专用小麦比例增加,消费量稳中有升,进口量逐年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小麦产量趋于平稳,达到13400万吨,比上年增长0.1%;消费量12919万吨,比上年增长0.7%;进口量增至390万吨,比上年增加11.7%;国内小麦价格基本稳定。预计2025年,中国小麦产量13474万吨,与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相比增长1.1%;消费量13634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8.5%;进口量543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55.5%。到展望期末的2029年,预计小麦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分别达2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13500万吨、14043万吨和583万吨,较基期分别增长1.3%、11.8%、67.1%。2.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2.1.1产量和品质恢复性上升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小麦播种面积为3.57亿亩(2380万公顷),与上年相比下降1.9%;单产为375千克/亩(5625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增长3.9%;总产量为1339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9%(图2-6)。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等低产地块逐渐退出、小麦生产结构性调整等因素所致。2019年小麦播种面积虽略有下降,但因全年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灾情较轻、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及品种结构优化,夏收以来,主产区小麦质量普遍提升且产量增幅较大,小麦市场供给充足。2018年小麦收购总量较上年大幅降低,而2019年收购量止跌回升,小麦收购期内,中国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7076万吨,同比增加2061万吨。4200440046004800500052005400560058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অӗ˄ॳݻޜ产˅ᕨϔ䛼Ƞ䲏⼜̴ॕȠ̴ڙ䶤ᒤԭᙫӗ䟿᫝⿽䶒〟অӗ图2-62010—2019年中国小麦面积、单产和产量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1.2消费略有增加2019年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2828万吨,比上年增加1.3%。其中,口粮消费为9230万吨,比上年增加3.8%。种用消费和损耗合计1098万吨,比上年增加4.2%。工业消费用量为1350万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因2019年小麦质量普遍29第二章谷物较好,生猪养殖业相对低迷,国内小麦饲用消费较上年明显减少,2019年饲用消费为1150万吨,比上年减少7.7%。2.1.3进口量逐步增加中国小麦进口量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小麦的市场竞争和国内对专用小麦需求量的日趋增长。2019年,国际小麦现货价格继续下跌,全球小麦供应充裕,出口市场竞争激烈。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小麦平均单价为1.97元/千克,比中国优质麦产区批发价低0.4元/千克。此外,随着中国对高筋小麦和弱筋小麦需求逐渐增加,小麦进口量也随之上涨。2019年累计进口小麦产品349万吨,比上年增加12.5%;出口31万吨,比上年下降10.2%。进口量位居前三位的进口国依次为加拿大、法国、哈萨克斯坦。2.1.4价格小幅回落2019年中国主产区普通小麦平均批发价格为2.35元/千克,同比上年下跌3.9%。其中12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价格为2.36元/千克,同比下降4.4%;优质小麦价格为2.48元/千克,同比下降6.5%。2019年小麦市场价格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全年小麦市场供给充足,国内需求总体偏弱。从月度走势看,价格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较上年整体小幅下降走势。3月麸皮受非洲猪瘟影响价格大跌,制粉企业开工下调,小麦价格下跌;5月市场余粮见底,价格小幅上涨;6月新小麦上市,价格下调;8月至年底,制粉企业开工增加,小麦价格逐步上涨,11月达到最高价。2019年小麦购销市场“需求导向、优质优价”特征与上年相比偏弱,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小麦整体质量大幅提升。就普通小麦而言,因整体品质高于上年及平均年份,所以特征表现相对弱化,同时因优质小麦价格大幅低于往年,优质小麦和普通小麦价差缩小。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2.1总体判断产量继续小幅增长。小麦播种面积下降,单产持续上升。预计2020年,播种面积会有所下降,单产水平提高,总产量稳定在13400万吨左右。2025年小麦面积预计将维持小幅下降趋势,单产、总产量将有所提高。随着小麦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小麦单产水平逐年升高,预计2029年种植总面积基本稳定在34947万亩(2329.8万公顷)左右,总产量可增至13500万吨。消费逐年增长。未来10年国内小麦消费将持续增长。其中口粮消费、工业消费有所增长,饲用消费平稳波动,种用消费将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损耗量持续降3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低。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预计2020年国内消费总量将达12919万吨,2025年有望增至13634万吨,2029年稳定保持在14043万吨左右。进口量明显上升。中国目前小麦进口总量维持稳定。中国虽已逐步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但未来几年,仍无法完全满足自身需求。此外,随着中国在贸易全球化进程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小麦进口总量维持在较小规模前提下,将会出现明显上升态势,进口种类以满足食品加工业需要的优质专用小麦为主。预计2020年小麦进口390万吨,2025年将增至543万吨,2029年将增至583万吨。价格稳中趋弱。由于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政策性收购由托市转向托底,政策对市场支撑下降。预计2020年,小麦价格延续回落态势,2025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初步显现,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内价格运行走势将趋于平稳。预计2029年国内小麦价格走势平稳,平均价格将较2019年略有提高。2.2.2生产展望未来国内小麦播种面积将呈逐年下降趋势。总体看,未来10年,在中国小麦主产区域,播种面积将会逐渐减少。中国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目前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去库存、调结构仍是主要任务。目前,中国小麦市场处于由国家托市收购拉动转由市场实际需求带动的时期。在调整期间,因小麦种植成本高但收益低、小麦疫病频发等因素,农户会改种其他作物品种或缩减播种面积,中国整体小麦播种面积将有所下降。预计2020年,播种面积为35380万亩(2358.7万公顷);到2025年和2029年,分别降至34980万亩(2332万公顷)和34947万亩(2329.8万公顷)(图2-7)。未来10年,全国小麦单产将逐年增加。优良新品种培育和良好应用是单产提升的遗传基础,精耕深松、水肥一体化、统防统治等因地制宜的栽培管理良法配套是高产的外在条件,多领域人才携手推动产业化经营是单产稳增的强大支撑。预计2020年单产将稳定在378.7千克/亩(5681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增长1.1%;至2025年,预计将达385.2千克/亩(5778千克/公顷),2029年,将增至386.3千克/亩(5795千克/公顷)。总产量小幅增长。在不考虑气候、灾情等不确定因素前提下,小麦总产量缓慢增长是中国粮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一是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结构中,小麦种植面积缓慢减少。因此未来小麦总产量不会明显增加。二是农业区域布局持续优化。如江淮、西南等小麦疫病高发区和华北地下水超采区通过休耕和轮作等措施调减冬小麦31第二章谷物播种面积。三是小麦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全国优质小麦种植比例提高,单产和品质持续上升。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使小麦主产区面临农资购买困难及冬小麦田间管理压力,随着3月疫情逐渐缓解,整体对小麦总产影响甚微。预计未来10年总产量呈缓慢增长的走势。2020年小麦总产量预计可达13400万吨,2025年将升至13474万吨,2029年达13500万吨。2.2.3消费展望口粮消费缓慢增长,且仍在小麦消费比重中占有绝对地位。随着中国人口数量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消费水平提升,预计2020年中国居民口粮消费量为9269万吨,2025年增至9449万吨,2029年将增至958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居民饮食习惯趋向多元化,专用面粉、强化面粉品类逐渐增多,口粮消费占比逐年下降。2019年为72.0%,预计2020年为71.7%,2025年为69.3%,2029年降至68.2%(图2-8)。工业消费有所增长。小麦工业消费主要集中在谷朊粉、淀粉、麦芽糖、酿酒和调味品制造等领域。谷朊粉生产是小麦在工业消费中的重点应用之一,谷朊粉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建材等工业领域,中国对谷朊粉的需求呈逐年增长趋势。软质率高的弱筋小麦用于酿酒,是近年发展新趋势,国内知名酒企争相在全国范围内收购弱筋小麦,并建立酿酒专用小麦生产基地。预计到2025年,中国小麦工业消费将增至1752万吨,2029年将稳定在1901万吨左右。2020—2029年,工图2-72020—2029年中国小麦面积、单产和产量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5620564056605680570057205740576057805800582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ࢂϔ喍ࡰٸڙ䶤喎ᕨϔ䛼Ƞ䲏⼜̴ॕȠ̴ڙ䶤ᒤԭᙫӗ䟿᫝⿽䶒〟অӗ3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业消费占小麦总消费量比例将由11.1%逐步增至13.5%。饲用消费先降后升,整体呈平稳趋势。受非洲猪瘟影响,中国生猪产量下降,预计2020年中国小麦饲用消费量降至1138万吨的最低点。随着2021年猪肉产量的恢复,国内长期增加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需求以及小麦和玉米的比价因素,饲用消费量将稳中略增,预计2025年为1389万吨,2029年将达1529万吨。未来10年,饲用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构成比例将由2019年的9.0%升至2029年的10.9%。种用量逐年下降。在小麦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和育种技术提升等因素影响下,未来10年,小麦种用量将缓慢下降。中国小麦种用消费量预计将从2019年的598万吨略降至2029年的561万吨。种用需求量在小麦总消费量中的构成比重将由同期的4.7%逐步降至4.0%。损耗量持续降低。随着中国小麦收储技术发展和管理日趋完善,小麦损失率将有所降低。预计2020年损耗数量为491万吨,2025年为478万吨,2029年稳定在473万吨,比基期下降13.8%。损耗量占国内小麦消费总量的比重,预计将由2019年的3.8%逐步降至2029年的3.4%。2.2.4贸易展望小麦进口量将有明显上升趋势。受全球小麦供需宽松因素影响,国际小麦价格持续走弱,国内外价差扩大,进口量有所上升。进口小麦除价格优势之外,还可满足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专用化的市场需求,弥补国内优质专用小麦的市场空缺。随着我国居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ᢌ㕄⻺ၽ⩕䛼ጒ͇⊵䉦亟᫆⊵䉦ऐ㇛⊵䉦图2-82020—2029年中国小麦消费构成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33第二章谷物民饮食需求改变和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对进口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另外,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后,小麦配额使用率会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中国在保持小麦口粮绝对安全前提下,小麦进口规模将较目前有所扩大。预计2020年小麦进口总量为390万吨,较上年增加11.7%;2025年和2029年,进口量将分别增加至543万吨和583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加55.6%和67.1%。2.2.5价格展望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主要受国内价格政策和市场的影响。2019年小麦产量增加,质量整体较高,并且托市小麦拍卖底价下调,政策性小麦价格重心同比下移,因此小麦市场价格的顶部水平同比下移。2020年小麦价格较上年相比,预计会出现小幅波动,主要考虑小麦限量收购政策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消费变化以及草地贪夜蛾等对小麦替代品——玉米的价格影响。未来10年,随着中国小麦政策调整和小麦市场日趋成熟,小麦价格将处于基本稳定且稍微偏弱走势。此外,中国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的刚性需求增强使得小麦市场优质优价的特征会更加明显。2.3不确定性分析2.3.1气候变化与往年相比,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灾情相对偏轻,尤其是传统旱区降雨充沛,为小麦产量增加提供了有力保障。气候变暖和灾害性气候会对小麦生长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暖不仅会使小麦生长期缩短,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还会造成诸多小麦疫病暴发和增加病虫害防治难度。干旱、干热风等灾害性气候会使小麦不同生长期内出现死苗、干芒、干穗等现象,直接造成当年小麦减产。因此在不断利用科技手段精准预报气象变化的同时,加强培育抗性小麦品种和田间预防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2.3.2国内粮食相关政策调整中国小麦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库存充裕局面。为切实保障种植农户的利益和促进小麦市场供需平衡,政府出台补贴、收储、流通、耕地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受政策出台和调整影响,小麦市场会根据当前情况进行调整。如2019年政策性小麦拍卖底价下调即表明国家明确释放出去库存信号,用粮加工企业因原粮成本下降,会加大对小麦购买力度,促进小麦消费,从而调整小麦市场供需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又如补贴政策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小麦种植户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小麦总产量、价格等。未来10年,中国小麦政策调整的主线仍以去库存为主,但每年会根据小麦市场变化综合考虑调整相应政策,以解决相关方面问题。3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3.3国际环境变化近年来,随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法国等新晋小麦出口国崛起和农业贸易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小麦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在发生变化,进口总量也逐年增长。这既可保障对国内优质小麦的持续供应,还可间接促进国内小麦品种调整优化。随着国际贸易日趋全球化,未来10年,各国贸易和金融政策、政治环境、全球粮食生产等诸方面都将有可能成为影响中国小麦市场情况变化的不确定因素。3玉米2019年中国玉米以稳定生产、完善生产者补贴政策为导向,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呈现生产恢复、价格回升等特征。展望期内,中国玉米生产将长期向好,消费持续稳中有增,进口呈现前稳后增,供需经历略宽松向平衡偏紧再恢复到基本平衡三个阶段,价格将呈震荡上涨到趋于平稳态势。预计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恢复增长至6.20亿亩(4132万公顷)、产量2.67亿吨,消费总量增加至2.82亿吨,进口不确定性增加,有望稳定在425万吨左右,价格稳中趋涨。到2029年,玉米产量3.38亿吨,消费总量3.27亿吨,进口648万吨,分别比基期增长30.6%、18.7%、74.6%。3.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3.1.1生产有所恢复2019年国家继续优化农业结构,玉米播种面积连续第4年下降,但得益于大部分主产区有利的天气条件,玉米单产水平有较大提高,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产量因此呈现恢复性增长,尽管增幅不大却是2016年国家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的首次增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19亿亩(412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0%;平均单产421.07千克/亩(6316千克/公顷),比上年增长3.5%;总产2.61亿吨,比上年增长1.4%。分地区看,东北产区黑龙江受阴雨寡照、积温不足及扩种大豆政策等影响,单产及面积均下降,总产减幅较大,辽宁、吉林、内蒙古a尽管面积持平或略减,但多数地区在玉米生长期降雨光照等配合较好,单产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看东北地区玉米总产量持平略减;华北产区除沿海部分地区受干旱、台风等不利天气影响产量受损外,其他大部分产区在玉米生长期天气情况较好,风调雨顺,单产增幅明显,总产量比上年增加(图2-9)。a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全书同。35第二章谷物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ࢂϔ喍ࡰٸڙ䶤喎ϔ䛼Ƞ᧚⻺䲏⼜̴ॕȠ̴ڙ䶤ᎡЪϔ䛼᧚⻺䲏⼜ࢂϔ图2-92000—2019年中国玉米面积、单产及产量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2019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3.1.2消费增速明显下降在粮食作物中,玉米产业链条相对较长,消费用途更为广泛,除直接食用外,玉米也是饲料生产和淀粉、酒精等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2019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玉米价格止跌回升,原料成本提高,拖累玉米工业消费增速减缓,而玉米饲用消费因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有所下降。整体看,全年消费量约为2.77亿吨,比上年增长0.3%,增幅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玉米饲用消费有所下降。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29亿吨,比上年减少3.7%。其中猪料减少26.6%,在饲料总产量中占比从上年的43.9%下降到33.5%,禽料快速增加,占比从上年的41.4%提高到50.6%。禽料等消费增加,部分弥补了猪料消费的减少。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高粱、大麦和玉米干酒糟(DDGS)合计进口量690万吨,比上年下降35.0%。高粱、大麦等进口大幅减少,以及豆粕价格高企等,使得饲料加工企业纷纷调增玉米的使用量,这些增量也弥补了部分猪料消费的减少。估计2019年中国玉米饲用消费1.75亿吨,比上年减少1.4%。玉米工业消费增速减缓。玉米工业消费主要用于生产淀粉和酒精,2019年,中国玉米淀粉产量在350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12.2%;玉米酒精产量约在450万吨,比上年增长1.1%,增速均比上年减缓。由于玉米淀粉、酒精等终端加工产品价格缺乏有效提振,在产区原料供应充裕价格上涨前提下,大多数企业处在盈亏平衡点附近,进入下半年,随着蛋白粉、DDGS等玉米加工副产品价格上涨或坚3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挺,和新粮上市玉米价格出现回落,玉米深加工企业盈利状况略有好转,部分企业出现盈利。总体看,淀粉行业平均开机率不到70%,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酒精企业年度开机率维持在63%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稻谷去库存力度加大,相应挤占了燃料乙醇企业使用玉米的消费。估计2019年中国玉米工业消费约7900万吨,比上年增长4.6%,增速比上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玉米种用消费、口粮消费和损耗相对稳定。其消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对玉米消费影响不大。2019年,中国玉米面积调减幅度较小,种用消费相对稳定,全年玉米种用消费量约189万吨,比上年下降0.4%。玉米食用消费随着鲜食玉米多样化的大面积推广,人口增长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保持稳中有增态势,全年玉米口粮消费量946万吨,比上年增长0.3%。由于国家玉米库存大幅下降,玉米损耗进一步减少,全年玉米损耗约1134万吨,比上年下降1.0%。3.1.3进口大幅增加2019年,中国玉米进口继续保持增长,全年玉米进口量479万吨,比上年增长36.0%,出口量2.49万吨,比上年增长121.4%;净进口476.54万吨,比上年增长35.8%。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自乌克兰进口达413.74万吨,占进口总量86.4%,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自美国进口占比6.6%,下降2.2个百分点,其他主要进口国占比较小,老挝(占3.0%)、缅甸(占2.4%)、俄罗斯(占1.5%)(图2-10)。中国玉米进口占国内市场比重很小,玉米自给率仍达93.6%。86.4%6.6%2.4%1.5%3.0%0.1%͹ٸڝ㒻ప㐲⩥ӱ㒄᫜㔮ᡊڣЃ图2-102019年中国玉米进口主要来源地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37第二章谷物与之相反,高粱、DDGS进口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较大,进口量大幅下降。2019年,中国进口高粱、大麦、木薯、DDGS的数量分别为83万吨、593万吨、284万吨、14万吨,比上年分别降77.2%、13.0%、40.9%、4.9%。4种主要替代品进口总量973.9万吨,比上年下降19.6%(图2-11)。0200400600800100012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䔈ऐ䛼/̴ॕᎡЪ⢶ㆠ๔叓倅㇞DDGS᱕㫜图2-112011—2019年中国玉米及替代品进口数量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3.1.4价格全面上涨2019年国内玉米价格震荡上行,总体价格水平高于上年。全年产区和销区玉米平均批发价格分别为每吨1869元、2003元,比上年分别上涨3.5%、1.8%。其中东北产区和华北黄淮产区每吨分别为1782元、1941元,比上年分别上涨3.9%、3.5%。玉米市场季节性特征明显:第一季度产区农户售粮积极性有所提高,新玉米上市进度加快,市场供应压力加大,玉米市场弱势运行;第二季度受东北地区地方储备和国家一次性收储政策启动提振,玉米价格止跌回升并强势上行;第三季度随着新季玉米陆续收获上市,市场供应压力加大,玉米价格开始走低;进入第四季度,随着临储玉米拍卖暂停、严查超载带来的运输费用上涨等,玉米价格止跌回升,但涨幅有限。11月至年底,在农户余粮水平偏高、用粮企业谨慎观望、市场购销偏弱等影响下,玉米市场价格总体呈弱势调整走势(图2-12)。3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016-012016-032016-052016-072016-092016-112017-012017-032017-052017-072017-092017-112018-012018-032018-052018-072018-092018-112019-012019-032019-052019-072019-092019-11Фᵩ喍ٰॕ喎ᎡᰵϔࡧФᵩ䨭ࡧФᵩ图2-122016—2019年中国产销区平均批发价格数据来源:根据中华粮网、中国玉米市场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数据整理3.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3.2.1总体判断玉米作为重要的粮经饲作物,在稳定的政策支撑下,预计2020年播种面积达6.20亿亩(4132万公顷),单产水平逐步提高,总产将继续恢复增长至2.6亿吨以上。未来10年,预计玉米面积稳中有增、单产水平不断攀升、产量持续增长。2029年,全国玉米单产水平有望达到526.5千克/亩(7898千克/公顷),比基期每亩增加115千克。总产量3.38亿吨,比基期增长30.6%;消费结构更为多样、增速趋于稳定。预计2020年国内玉米总消费量2.82亿吨,2025年增加到3.11亿吨,2029年进一步增加到3.27亿吨,比基期增长18.7%;玉米进口量趋于增加。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进口量下滑至425万吨左右,2025年增加至560万吨,2029年648万吨,均在720万吨的进口配额范围之内。出口量有所增加,但数量较少,预计展望期末玉米年出口量维持在4万吨左右的水平。展望期内,中国玉米市场将经历供需略宽松向平衡偏紧再恢复到基本平衡三个阶段,玉米价格将呈现持续震荡上涨态势。3.2.2生产展望播种面积稳步增加。2016年以来中国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种植面积向优势产区集中,4年累计调减5527万亩(368万公顷),超过“十三五”调减5000万亩(333.3万公顷)的预期目标,玉米种植结构的大幅调整基本到位。39第二章谷物受收益和种植习惯影响,农民玉米种植意愿较强,预计2020年播种面积有望稳中有增,达到6.20亿亩(4132万公顷)。短期内,国内玉米供应仍较充裕,但产需仍存在缺口,阶段性、区域性供求矛盾突出。长期看,玉米供需向紧平衡方向转变,保障合理的玉米种植面积将是未来的重要政策取向。预计2025年玉米面积继续增加到6.28亿亩(4184万公顷),2029年6.42亿亩(4282万公顷),比基期增长2.1%,未来10年年均递增0.2%(图2-13)。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ࢂϔ喍ࡰٸڙ䶤喎᧚⻺䲏⼜Ƞᕨϔ䛼̴ڙ䶤Ƞ̴ॕᎡЪᕨϔ䛼᧚⻺䲏⼜ࢂϔ图2-132020—2029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未来玉米生产科技能力继续提升,随着4.5亿亩(3000万公顷)[含小麦和玉米复种区1.5亿亩(1000万公顷)]玉米生产功能区的开发利用,精细化生产和管理将促进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预计2020年全国玉米单产水平提高到430.1千克/亩(6451千克/公顷),2025年493千克/亩(7395千克/公顷),2029年526.5千克/亩(7898千克/公顷),比基期增长27.9%,未来10年年均递增2.5%(图2-13)。总产量逐步提高。随着面积的增加和单产水平的提升,中国玉米总产量也将逐步增加,其中单产提高将成为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预计2020年玉米总产量将增长到2.67亿吨,2025年达3.09亿吨,2029年达3.38亿吨,比基期增长30.6%,未来10年年均递增2.7%(图2-9)。3.2.3消费展望消费总量继续增长。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价格明显下跌,生产成本降低,各4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类玉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提高,叠加近年来新增产能投产,预计2020年,国内玉米总消费量达到2.82亿吨,比上年增长2.0%。玉米消费较快增长将进一步加快玉米库存的消耗,到展望中期玉米供求将呈现偏紧态势,带动价格上涨,从而抬高下游企业生产成本,拖累玉米消费增速放缓。预计2025年,玉米消费量3.11亿吨,2029年3.27亿吨,比基期增长18.7%,未来10年年均递增1.7%。口粮消费稳中有增。随着人口增加、收入提高,人民对健康饮食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水果、甜糯等鲜食玉米受到消费者青睐,口粮消费呈增加态势,预计2020年玉米口粮消费量950万吨,2025年987万吨,2029年1016万吨,比基期增长7.9%,未来10年年均递增0.8%(图2-14)。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ऐ㇛⊵䉦亟⩕⊵䉦ጒ͇⊵䉦⻺⩕⊵䉦ᢌ㕄图2-142019—2029年中国玉米消费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饲用消费逐步恢复。随着城乡居民对肉蛋奶消费需求保持增长,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和其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麦、高粱、DDGS进口下降,豆粕使用量调低等,多因素共同推动玉米饲用消费恢复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玉米饲用消费量1.77亿吨,比上年增长1.0%,2025年1.95亿吨,2029年2.03亿吨,比基期增长15.1%,未来10年年均递增1.4%(图2-14)。工业消费持续增长。随着玉米深加工企业新增、扩建产能逐步落地,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深化,玉米精深加工企业盈利空间上升,专用订单玉米生产将得到推广普及,玉米工业消费将呈现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玉米工业消费8270万吨,比上年增长4.7%,2025年9283万吨,2029年9950万吨,比基期增长32.1%,未来41第二章谷物10年年均递增2.8%(图2-14)。种用消费稳中略增。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增长,展望期内,玉米种子用量将有所增加,但随着精量播种等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综合来看,单位面积的用种量将稳中趋降。预计2020年玉米种用消费量为186万吨,2025年为186万吨,2029年增加到190万吨左右(图2-14)。3.2.4贸易展望按照2020年1月15日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自2020年3月2日起,中国开展了对美加征关税商品市场化采购排除工作。根据相关中国境内企业的申请,对符合条件、按市场化和商业化原则自美采购的进口商品,在一定期限内不再加征对美301措施反制关税,其中包括大豆、小麦、玉米和高粱,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市场信息。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增加了国际市场的恐慌情绪,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受美国高粱出口数量和DDGS进口反倾销反补贴税等制约,展望期内高粱、DDGS等玉米替代品大规模进口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20年玉米进口量将回落到425万吨,到2025年恢复增长到560万吨,创历史新高,2029年增加到648万吨,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和消费国,展望期内,中国玉米进口不会突破720万吨关税配额总量。3.2.5价格展望价格将在合理区间波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随着玉米生产稳中向好,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加工企业补贴等政策淡出,供需端趋向合理匹配,企业恢复理性生产,农民也不再盲目种植,玉米全产业链各环节将得到持续发展,玉米价格总体在合理区间小幅波动,但不排除局部地区、个别时段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预计2020年玉米市场价格总体稳中有涨,随着玉米生产进入较高的单产水平,中国玉米市场供求形势将从偏紧到趋向均衡过渡,玉米价格将在相对合理的区间窄幅波动。3.3不确定性分析3.3.1政策因素生产方面,如何统筹协调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关系,具体到玉米大豆轮作试点范围以及生产者补贴差别等;如何推进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如何处理发展玉米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与推行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需视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其工具效应存在不同的结果。贸易方面,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未来全球玉米及其替代品贸易政策取向将对中国玉米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贸易国畜产品进出口政策如何变化也将4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对玉米消费产生重要影响,若中国畜产品尤其是肉类产品进口持续扩大,无疑将压缩国内玉米消费空间,增加未来玉米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汇率方面,未来美元汇率如何变化将直接影响中国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的成本,也将影响国际玉米价格的走势,进而影响玉米进出口格局。3.3.2自然因素一是生物灾害,草地贪夜蛾是否重发,邻国蝗灾是否入侵中国,玉米螟是否大面积发生等,对玉米生长的为害程度未知。二是气象灾害,玉米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气温、光照、降水变化易引发干旱、洪涝、台风、风雹、低温、初霜冻等灾害,对玉米播种、生长、收获甚至储存运输都可能产生直接影响。由于玉米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大,旱灾对玉米生产影响最为明显,近几十年来,中国玉米减产年份多为旱灾较重的年份。随着气候变暖和极端异常天气频繁发生,预计未来10年玉米生产面临的各种自然风险不确定性依然很大。3.3.3其他不确定因素国内方面,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外都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尚不能确定,而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对玉米深加工及养殖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国际方面,尽管全球玉米供求形势依然较为宽松,2020年美国是否调整玉米、大豆种植结构尚未可知;国际能源价格对燃料乙醇发展影响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参考文献[1]杨万江,刘琦.“粮安天下”:中国大米供求变化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1):44-53.[2]吕新业,胡非凡.2020年我国粮食供需预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0):11-18,110.[3]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4]李国祥.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05):4-12.[5]胡小平,郭晓慧.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4-15.[6]尹靖华,顾国达.我国粮食中长期供需趋势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2):76-83.43第二章谷物[7]国家统计局.解读: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EB/OL].(2019-12-06)[2020-02-1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06_1716156.html.[8]张春良.2019年国内粮食市场回顾与2020年展望[EB/OL].(2020-01-15)[2020-02-13].http://www.hbgrain.com/xxfw/lssc_845/202001/t20200115_69542.shtml[9]刘慧,秦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东北地区粮食质量提升情况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9(12):99-106.[10]普蓂喆,吕新业,钟钰.主要国家(地区)粮食收储政策演进脉络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9(11):116-138.[11]高鸣,寇光涛,何在中.中国稻谷收储制度改革研究:新挑战与新思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5):131-137,159.[12]李朝柱,章红霞,丁志超,等.最低收购价格下降对农户稻谷种植面积的影响——基于小农户和规模户比较的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2):168-176.[13]彭长生,王全忠,李光泗,等.稻谷最低收购价调整预期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修正的Nerlove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9(07):51-70.[14]农民日报评论部.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几何?[N/OL].农业科技报,2020-02-13[2020-02-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422776576033921&wfr=spider&for=pc[15]中国国家统计局.解读: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EB/OL].(2019-12-06)[2020-02-2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06_1716156.html.[16]赵彦茜,肖登攀,等.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6):317-326.[17]王新华,周聪.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基于粮食整体和粮食分作物视角的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2):544-548.[18]陈飞,范庆泉,高铁梅.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经济研究,2010,45(11):101-114,140.[19]李国祥.深化我国粮食政策性收储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7(07):31-37.[20]张瑞娟,李国祥.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格局与国家粮食安全[J].国际贸易,2016(12):10-15.[21]祁华清,李霜,樊琦.中国粮食金融化的测度、检验及政策启示[J].管理世界,2015(02):172-173.[22]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2019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EB/OL].(2019-12-06)[2019-12-0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06_1715827.html.[23]郭静原,覃皓珺.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EB/OL].(2019-01-23)[2020-02-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467200214869802.[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2-19)[2019-02-2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17.htm.4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5]朱敏.农业农村部:今年将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紧缺产品供给[EB/OL].(2019-02-14)[2019-02-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402001578076232.[26]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农发〔2019〕1号)[EB/OL].(2019-02-18)[2019-02-21].http://www.moa.gov.cn/govpublic/FZJHS/201902/t20190218_6172089.htm.[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EB/OL].(2020-01-02)[2020-02-0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2/05/content_5474884.htm.[28]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2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EB/OL].(2019-11-13)[2019-11-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11/21/content_5454205.htm.[30]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0-02-23)[2020-02-24].http://www.gov.cn/xinwen/2020-02/24/content_5482502.htm.第三章油料4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1大豆大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中国粮油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中国大豆产量实现四连增,达到1810万吨,播种面积1.4亿亩(93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11.5万亩(94.1万公顷),单产与上年持平略增。展望未来10年,随着新一轮大豆振兴计划(2019年)深入推进,中国大豆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单产继续提高,产量呈增长趋势,2020年、2025年和2029年预计将分别达到1881万吨、2141万吨和2220万吨,年均增速3.0%;消费量稳中略增,2020年、2025年和2029年将分别达到10403万吨、11619万吨和11982万吨,预计年均增速1.4%;进口量保持较大规模,但增速放缓,预计年均增0.9%,2020年、2025年和2029年将分别达到9248万吨、9662万吨和9952万吨。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1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升2019年大豆产量1810万吨,比上年增加210万吨,增长13.3%,这是大豆连续第4年增产,为近年最高水平。2019年新一轮大豆振兴计划顺利实施,生产者补贴和轮作补贴等政策显著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全国大豆播种面积达1.4亿亩(933.3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1411.5万亩(94.1万公顷),增长10.9%。主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ࢂϔ喍ࡰٸڙ䶤喎⻺Ḻ䲏⼜Ƞϔ䛼̴ڙ䶤Ƞ̴ॕᎡЪ⻺Ḻ䲏⼜ϔ䛼ࢂϔ图3-12009—2019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47第三章油料产区是面积增加的主要力量,“三省一区”a面积增量占全国增量九成以上,中国最大生产省黑龙江种植面积增加1068万亩(71.2万公顷),占全国增量的77.3%。2019年全国大豆平均单产129千克/亩(1935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图3-1)。本年度大豆生长期气象条件普遍适宜,国产大豆品质好于上年。1.1.2压榨消费继续下降,消费总量稳中略降2019年中国大豆消费稳中略降,全年消费总量1.02亿吨,比上年减少251万吨。其中,压榨消费8445万吨,比上年下降415万吨,主要原因是2019年中国继续推广低蛋白日粮饲料技术,增加杂粕进口;尽管禽类等其他饲料需求持续旺盛,但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猪饲料消费下降明显,豆粕压榨需求疲软,降低大豆压榨消费;食用消费1396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不断提升了大豆蛋白和豆制品的需求。受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的猪肉价格上涨影响,消费者降低猪肉制品购买的同时,转而增强了对豆制品的消费意愿,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率提高也增加了大豆食用加工需求;种子用量78万吨,比上年略增;其他(大豆膨化加工)消费及损耗用量30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3.4%。1.1.3进口量持平略增,出口量持平略减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8859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进口额353.4亿美元(图3-2)。中美贸易关系是影响中国大豆进口的重要因素。受中美贸易摩擦影a“三省一区”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䔈ऐ䛼̴ॕᎡЪ图3-22008—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4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响,国内进口美国大豆成本大幅提高,巴西大豆竞争力提升,与上年相比,中国进口巴西大豆增多,进口美国大豆虽比中美经贸摩擦发生第一年(2018年)有所增加,但低于常年。2019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576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65.1%;从美国进口大豆1701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9.2%;从阿根廷进口大豆87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9.9%;从俄罗斯进口大豆73.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0.8%。2019年中国出口大豆11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出口额9226.9万美元,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荷兰、丹麦等国,以上4国出口量占大豆出口总量的82.4%。2019年中国大豆对外贸易依存度86.4%。1.1.4国内外价格稳中略降,低位运行2019年国产大豆价格稳中略降,低位运行。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上半年低位平稳运行,下半年企业和粮库提价收购,价格稳中略升。其中国产油用大豆价格(黑龙江产区价格,下同)3305元/吨,与上年相比下降1.7%,国产食用大豆价格3580元/吨,与上年相比持平略降;国产大豆入厂价格(山东销区价格,下同)4105元/吨,低位运行(图3-3)。2019年国产大豆连续第4年增产,受往年新豆上市后价格高开低走影响,豆农对后市价格悲观,卖豆意愿强烈,农户销售大豆进度快于往年,集中大量上市导致价格低位运行。受中储粮轮换收购价格下调影响,企业及贸易商上半年收购价较低。3.003.203.403.603.804.004.204.404.604.805.002014-012014-042014-072014-102015-012015-042015-072015-102016-012016-042016-072016-102017-012017-042017-072017-102018-012018-042018-072018-102019-012019-042019-072019-10Фᵩ喍ٰࡰٸ喎Ꭱᰵ叾哆↌పϔ⇦䅳Фᵩᆞ͉๔䅳ڒ౧Фᵩ图3-32014—2019年国产大豆产销区月度价格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农业数据中心49第三章油料2019年国际大豆期货价格稳中略降。CBOT大豆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均价890.94美元/吨,与上年相比下降5.1%;国内期货大豆价格整体趋势与国际大豆期货趋势基本一致。大连商品交易所国产大豆期货主力合约均价3380元/吨,与上年相比下降4.0%。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价格(青岛港口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3215元/吨,与上年相比下降5.6%。国内外价差继续扩大,由1月的820元/吨增加至12月的1020元/吨。本年度阿根廷大豆产量恢复性增长,巴西大豆丰产,美国大豆库存处于高位,全球大豆供应总体宽松,是进口价格稳中略降的主因。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2.1总体判断未来10年,中国大豆产量、消费量、进口量仍将稳步增加。生产方面,随着国产大豆支持政策的不断增加,预计2020年、2025年和2029年中国大豆产量将增加至1881万吨、2141万吨和2220万吨,年均增速3.0%;消费方面,预计2020年、2025年和2029年中国大豆需求将增加至10403万吨、11619万吨和11982万吨,年均增速1.4%,这主要是畜禽产业对蛋白饲料需求旺盛,同时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和健康意识增强提高豆制品消费的结果;贸易方面,中国以进口大豆为主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改变,预计2020年、2025年和2029年将分别增加至9248万吨、9662万吨和9952万吨,但受国产大豆产量逐渐恢复和消费需求缓慢增长影响,大豆进口量年均增速逐渐放缓,预计将以0.9%的速度平稳增长。1.2.2生产展望产量逐渐增加。预计2020年大豆产量1881万吨,比上年增长71万吨,增幅3.9%。2020年中国主产区“三省一区”大豆产量预计稳中略增,黄淮海地区产量有望进一步增加,预计2025年和2029年将增加至2141万吨和2220万吨,与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相比分别增长30.2%和35.0%。展望期内,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大豆面积逐渐增加,单产稳步提升,产量预计年均增速3.0%。种植面积稳定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大豆面积将达到14250万亩(950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增长1.6%。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作物。2020年中国政府继续推出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增加,振兴国产大豆产业。预计2025年和2029年大豆面积将分别增加至14865万亩(991万公顷)和15000万亩(1000万公顷),较基期增长14.3%和15.3%(图3-4)。展望期内,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调减低产低5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质低效作物种植,继续实施东北地区种植支持政策,推行大豆与玉米等作物合理轮作,推进黄淮海优势产区和西南间套作产区恢复发展,中国大豆种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年均增速1.4%。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ࢂϔ喍ࡰٸڙ䶤喎⻺Ḻ䲏⼜Ƞϔ䛼̴ڙ䶤Ƞ̴ॕᎡЪ⻺Ḻ䲏⼜ϔ䛼ࢂϔ图3-42019—2029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单产稳步提高。预计2020年中国大豆单产将达132千克/亩(1980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增长2.3%,“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大豆生产实现“扩面、增产、提质、绿色”的目标。随着大豆振兴计划的深入实施,优良品种选育和优质栽培技术将会得到更好应用,进而使大豆品质提升、单产增加,预计2025年和2029年将分别达144千克/亩(2160千克/公顷)和148千克/亩(2220千克/公顷),较基期增长14.0%和17.1%。未来10年,中国大豆单产将以1.6%的年均增速稳步提高。1.2.3消费展望消费总量止降回升。中国大豆消费总量连续两年下降,预计2020年止降回升,达到10403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到2025年和2029年将分别增至11619万吨和11982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11.0%和14.5%(图3-5)。展望期内,人口绝对数量增加以及居民更加关注食品营养、增加优质植物蛋白在饮食中的比例,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畜禽等饲料需求进一步旺盛,将增加豆粕压榨需求,大豆消费将呈增长趋势,预计年均增速1.4%。压榨加工消费增加。预计2020年大豆压榨消费量为8598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尽管2019年第四季度生猪产能呈现上涨态势,但由于前期生猪产能过51第三章油料度下降,2020年猪肉产量较上一年仍将减少,猪饲料消费持续低迷,抑制豆粕饲料消费增加,但禽类水产等饲料需求持续旺盛,提振豆粕消费需求,本年度大豆压榨加工将止跌企稳。预计2025年和2029年大豆压榨消费将分别增至9652万吨和9984万吨,较基期增长9.6%和13.4%。未来10年,预计生猪产能将逐渐恢复,畜禽水产等对豆粕饲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养殖和饲料加工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压榨产能,中国大豆压榨需求将稳步增长,压榨加工消费稳定增加,预计年均增速1.0%。食用消费稳步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大豆直接食用及食用加工制品消费量1415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大豆蛋白与肉类蛋白均为优质蛋白,在肉价较高条件下,人们更多会食用大豆及其制品。预计2025年和2029年大豆直接食用和食用加工制品消费量将分别增加至1552万吨和1572万吨,比基期分别增长20.8%和22.4%。展望期内,大豆食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将提升大豆食品品质、丰富其品种,包括蛋白类、磷酯类、油脂类、功能食品类、精细化工类在内的大豆精深加工产品也将不断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会提升植物蛋白在饮食中的比例,增加豆制品消费。预计大豆食用及食用加工消费年均增速2.0%。种用消费基本保持稳定。未来10年,大豆种用消费将受种植面积变化和用种技术提高影响,总体保持稳定。预计2020年、2025年和2029年种用消费将保持在80万~81万吨。其他消费及损耗小幅增加。预计2020年大豆其他消费量及损耗310万吨,到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ᕨ⊵䉦䛼ࢸổ⊵䉦丌⩕⊵䉦⻺⩕⊵䉦ڣЃ⊵䉦ࣷᢌ㕄图3-52019—2029年中国大豆消费量及消费结构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5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025年和2029年将分别增加至335万吨和345万吨。展望期内,大豆其他消费小幅增长主要指用于饲料的膨化大豆加工消费小幅增加,大豆损耗量随大豆消费增长而增加。1.2.4贸易展望进口缓慢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9248万吨,与上年相比小幅增加。2020年1月15日,中美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2020年3月2日起开展对美加征关税商品市场化采购排除工作,根据相关中国境内企业的申请,对符合条件、按市场化和商业化原则自美采购的进口商品,在一定期限内不再加征对美301措施反制关税,其中包括大豆、小麦、玉米和高粱。预计未来两年自美国进口大豆将增加,但中国进口主要由国内需求和进口成本决定。展望期内,中国以进口大豆为主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改变,预计2025年和2029年将分别增加至9662万吨和9952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6.5%和9.7%。受国内产量逐渐恢复和消费需求缓慢增长影响,进口增速将逐渐放缓,预计年均增速0.9%(图3-6)。82008400860088009000920094009600980010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䔈ऐ䛼̴ॕᎡЪ图3-62019—202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出口稳中略增。预计2020年中国大豆出口量15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到2025年和2029年出口将稳定在16万吨左右。中国食用大豆特别符合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饮食习惯,在豆制品制造等方面具有出口优势。53第三章油料1.2.5价格展望国内方面,2020年国内价格预计稳中有升。2020年国内需求主体继续积极收购,农户手中余豆偏少,增强国产大豆价格上涨预期,但国内大豆面积和产量均将增加,限制价格涨幅。未来10年,国内豆制品和优质蛋白需求仍将增长,优质大豆需求强劲,利于国产大豆价格上涨。国际方面,2020年国际价格预计稳中略升,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2020年阿根廷增加大豆出口关税,巴西上调生物柴油强制掺混率,将导致大豆出口减少;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后中国预计将增加进口美国大豆,全球大豆供应从宽松转向偏紧,产不足需预期将支撑国际大豆价格上行。但南美大豆预期丰产,全球大豆库存充足,石油价格跌幅较大,大豆国际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条件。未来10年,全球大豆面积将保持稳定,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蛋白饲料和植物蛋白消费增加,大豆需求上涨,利好国际大豆价格。国际价格走势将主要取决于天气、汇率和贸易政策等因素变化。1.3不确定性分析1.3.1气候因素大豆生长极易受早霜、干旱、低温、冰冻、洪涝等气象因素影响。未来10年,从全球范围看,厄尔尼诺等气象条件还将继续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异常天气引发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大,全球大豆生产受异常天气影响的不确定性将增加。从国内范围看,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低温寡照、霜冻、雨雪等异常天气时有发生的“三省一区”,对国内大豆单产和品质带来不确定性影响,未来随着黄淮海地区和南方多作地区大豆种植不断发展,国内大豆生产受气候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1.3.2政策因素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结合“十三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各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同时,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扩大大豆等优质高效种植规模。未来10年,中国仍将按照“扩面、增产、提质、绿色”的目标发展大豆产业,提升国产大豆供给水平,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将有助于国内大豆产业发展,但政策实施效果具有不确定性。1.3.3贸易因素大豆是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农产品,贸易环境变化对大豆产业影响巨大。20205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年阿根廷增加大豆出口关税,巴西上调生物柴油强制掺混率,大豆主要出口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将深刻影响大豆市场。未来10年,预计全球经贸摩擦更加频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将进一步增加大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引发大豆市场的价格波动。1.3.4其他不确定因素大豆作为全球大宗商品之一,受全球经济、国际原油价格、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中美关系、中东局势等因素影响。此外,大豆的育种创新与推广、转基因技术研发、大豆加工高新技术发展、重大动物疫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因素也会对大豆供需产生直接影响。2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a中国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国油料b(图3-7)播种面积19191万亩(1279.4万公顷),与上年相比略减0.6%,单产小幅增加,总产为347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1.1%。食用油籽消费量c略减,食用植物油消费增加。食用油籽进口同比减少,食用植物油进口创历史新高。未来10年,中国油料作物总产量略有增加。2020年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0.2%,花生产量下降0.6%,其他油料产量总体趋稳。展望期间,油菜籽、花生产量稳中有增。预计2020年、2025年、2029年,油料总产量将分别达到3488万吨、3542a本文不包含木本油籽、木本油脂。b未含大豆和木本油料,与统计部门口径相同,下同。c食用油籽消费量为食用消费、榨油消费的数量总和。包含大豆,未含木本油籽,下同。图3-7油料、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之间关系结构大豆大豆大豆油油菜籽菜籽油花生仁花生油棉籽棉籽油特色油籽特色植物油木本油籽木本植物油食用植物油食用油籽油料棉花木本油料55第三章油料万吨、3594万吨,2029年油菜籽、花生产量较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分别增长2.1%和3.5%。消费方面,2020年、2025年、2029年中国食用油籽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54亿吨、1.67亿吨和1.72亿吨。至2029年,油菜籽、花生消费量分别较基期增长4.0%和4.1%;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较基期增加4.9%,年均增速为0.52%。由于国内产需缺口较大,2029年食用油籽进口将达到1.07亿吨。2.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2.1.1国产油料面积略减,产量小幅增加面积略减。2019年油料面积为19191亩(1279万公顷),与上年相比下降0.6%。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估计为9796万亩(653万公顷),与上年相比下降0.3%;花生播种面积估计为7084万亩(472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2.2%。单产小幅增加。2019年油料平均单产为181千克/亩(2715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增长1.7%。其中,油菜籽单产估计为136千克/亩(2040千克/公顷),花生单产估计为245千克/亩(3675千克/公顷)。总产小幅增加。2019年中国油料总产量估计为347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1.1%(图3-8)。其中,油菜籽产量估计为1333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0.4%;花生产量估计为1737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0.2%。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180185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ࢂϔ喍ࡰٸϖ喎ᕨϔȠ䲏⼜̴ॕȠ̴ڙ䶤䲏⼜ᕨϔࢂϔᎡЪ图3-82008—2019年中国油料播种面积、单产及产量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数据为估计数,未含大豆5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1.2食用植物油新增供给a同比增加,国产自给率同比上年降低食用植物油供给同比增加。2019年,中国进口大豆、油菜籽规模减小,但进口食用植物油规模创历史新高。豆油新增供给占植物油的比重均较上年有所减少;特色油籽、特色植物油占比继续增加。中国国产食用油籽压榨加工量3834万吨,产油1019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2.3%;进口大豆、油菜籽、油葵籽、亚麻籽等食用油籽压榨产油1472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10.5%,占2019年食用植物油新增供给量的42.7%,与上年相比下降5.9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国产自给率29.5%,比上年减少2.2个百分比。食用植物油新增供给中,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分别占43.8%、20.4%和9.7%,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3.5%、1.5%和持平;三类食用植物油新增供给占食用植物油总量比重合计达73.9%,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2.1.3食用植物油消费持平略增,消费结构继续优化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持平略增。201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3338万吨,同比上年略有增加。从消费结构来看,大豆油仍是中国居民消费最多的食用植物油,其次是棕榈油、菜籽油和花生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芝麻油等小宗特色油脂消费需求逐渐增多。201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中,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分别约占45.3%、17.9%、14.9%和9.3%,四大类食用植物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合计为87.4%,与上年相比下降0.7个百分点,显示中国居民食用植物油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1.4食用油籽进口同比略减,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增加食用油籽进口量同比略减,特色油籽进口量大幅增加。进口方面。2019年,中国进口食用油籽9330.8万吨,同比减1.25%;进口额384.0亿美元,同比减8.01%。其中,受中美经贸摩擦和加拿大油菜籽检测出检疫性有害物质影响,大豆、油菜籽等大宗油料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2019年,中国进口油菜籽273.7万吨,同比减少42.5%。大宗油料进口同比大幅减少的同时,特色油料进口显著增加。2019年,中国亚麻籽、葵花籽等特色油籽进口量分别为42.7万吨和30.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7.35%和117.6%。芝麻进口81.3万吨,同比略减1.9%。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增加,创历史新高。2019年,中国进口食用植物油1152.6万吨(其中,棕榈硬脂193.9万吨),同比增42.5%;进口额74.1亿美a食用植物油新增供给包括国产油籽压榨植物油、进口油籽压榨植物油、进口食用植物油。57第三章油料元,同比增26.4%。油脂进口仍以棕榈油为主。棕榈油进口755.1万吨,同比增41.8%。其他大宗油脂和特色油脂进口也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豆油、菜籽油、葵花油和红花油分别进口82.6万吨、161.5万吨、122.9万吨,同比分别增加50.3%、24.6%、74.8%。201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出口26.8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9.6%。其中,出口豆油19.7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9.7%;出口菜籽油1.1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27.0%。2.1.5油料、食用植物油价格走势分化明显油料市场价格走势分化。2019年,中国国产油菜籽供应平稳,但受进口油脂增加影响,加工企业收购国产油菜籽积极性总体不高,加之油菜籽国际价格持续下跌,国产油菜籽价格年内持续小幅走低。全年油菜籽收购均价为5.0元/千克,与上年相比下跌6.0%。受2019年干旱少雨影响,全国花生品质总体较好,收购价格大幅上涨。全年收购均价7.1元/千克,同比上涨13.7%。食用植物油价格年内走势差异较大。受全球食用植物油供需形势影响,多数食用植物油价格均表现为上半年走低、下半年上涨的基本特征,但由于涨跌幅度不同,不同食用植物油全年均价同比涨幅差异较大。2019年,湖北四级菜籽油a出厂价与上年相比上涨11.8%,山东一级花生油b出厂价与上年相比下跌1.9%,山东四级豆油c出厂价与上年相比上涨3.7%,天津24度棕榈油到港价d与上年相比下跌1.9%。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2.1总体判断油料生产保持稳中有增。短期来看,2020年中国油料产量稳中微增。其中,油菜种植面积小幅增加,全国油菜籽产量总体趋稳;花生面积同比上年持平微增;特色油料种植规模不同程度增加。展望未来10年,中国油料产量稳中有增,种植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中国农业生产兼顾效率提升与生态安全,受资源约束,油料面积增幅有限,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产提升。预计2020年、2025年、2029年,油料总产量将分别达到3488万吨、3542万吨、3594万吨,较基期分别增长0.8%、2.4%、3.9%。a湖北四级菜籽油指湖北省菜籽油厂生产的国标四级菜籽油,等级制定根据精炼程度划分,具体参见《菜籽油国家质量标准》。b山东一级花生油指山东省花生油厂生产的国标一级花生油,等级制定根据精炼程度划分,具体参见《花生油国家标准》。c山东四级豆油指山东省豆油厂生产的国标四级豆油,等级制定根据精炼程度划分,具体参见《大豆油国家标准》。d天津24度棕榈油到港价是指到达天津港口的、24度以上融化不沉淀结冻的毛棕榈油。5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消费增速放缓,结构逐步优化。未来10年,受经济稳步增长、人口总量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以及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继续增加。但随着健康消费理念普及,部分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和高收入消费群体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速会进一步放缓。预计未来10年,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0.5%,远低于过去10年2.8%的年均增速。2020年、2025年、2029年消费量分别为3339万吨、3420万吨、3500万吨。从消费结构上看,消费者消费偏好进一步向多元化、品质化和功能化的食用植物油消费转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功能性成分如亚麻酸含量较高的特色食用植物油消费偏好会逐渐增多,大宗油脂以外的其他特色食用植物油如葵花籽油、芝麻油、亚麻籽油等特色植物油消费量会逐步增加。未来10年,中国将继续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将明显增多。油料油脂进口规模仍保持较高水平,但食用油籽和植物油的进口规模和品种结构受全球和区域经贸关系、油籽油脂内外价差以及供需形势等影响会呈现阶段性的调整。2029年食用油籽进口量有望达到1.07亿吨,其中,油菜籽、其他特色油籽进口量或将分别达到450吨、245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量625万吨。国内外市场油籽油脂价格关联性进一步增强,部分品种与国际市场保持独立走势。展望期内,进口规模较大、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油料品种价格走势受国际市场供需形势以及政策影响较大,而进口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国产特色的非转基因油菜籽、大豆、黑芝麻、食葵籽等,将与国际市场保持相对独立走势。其中,国产油菜籽价格总体维持高位,年际间受生产影响小幅波动;花生价格总体波动走高;特色油料受消费增长以及品质提升等因素影响,价格稳步上涨。2.2.2生产展望油料播种面积小幅增加,总体趋稳。2020年油料播种总面积稳中有增。其中,油菜播种面积为9851万亩(656.7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0.6%;花生播种面积7085万亩(472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微增0.1%;油葵籽受国内外价格下跌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进一步减弱,预计播种面积继续减少,但考虑到轮作需要,预计面积减幅有限;芝麻、亚麻籽受市场需求带动,面积稳中有增。展望中后期,中国油料播种面积总体稳中有增。其中,2025年油菜和花生种植面积分别为9926万亩(662万公顷)、7088万亩(473万公顷);2029年分别为9939万亩(663万公顷)和7090万亩(473万公顷),较基期分别增长0.7%和1.6%。单产稳步提高。未来10年,中国农业生产更加兼顾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应用、机械化研发等取得新突破推动下,中国油料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单产水平有所提高;但考虑到油料作物多功59第三章油料能利用占比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单产水平提升速度。预计到2020年油菜籽、花生单产分别约为135.3千克/亩(2030千克/公顷)、246.7千克/亩(3700千克/公顷);2025年分别达到135.7千克/亩(2036千克/公顷)、248.0千克/亩(3720千克/公顷);2029年分别达到136.5千克/亩(2048千克/公顷)和252.0千克/亩(3780千克/公顷),较基期分别增长1.8%和1.3%。总产量预计稳中有增。2020年中国油料产量3488万吨。其中,油菜籽、花生产量分别为1333万吨、1740万吨,同比分别持平和略增0.6%。2025年,中国油料产量约3542万吨,其中,油菜籽、花生产量分别为1347万吨、1757万吨。2029年,中国油料产量预计3594万吨,较基期增长3.5%。其中,油菜籽、花生产量分别达到1357万吨和1787万吨,较基期分别增长2.1%和3.5%。2.2.3消费展望食用油籽消费总量增加,多元化、精深化加工特征更加明显。未来10年,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城镇化深入推进以及健康消费理念普及背景下,中国油籽油用和食用消费需求稳中有增。2020年,中国食用油籽消费量为1.54亿吨,与2019年相比增长3.0%。其中,大豆、油菜籽、花生消费量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8%、5.7%和0.6%;2025年、2029年食用油籽消费量分别有望达到1.67亿吨、1.72亿吨。展望期内,大豆消费量将从1.02亿吨增加至1.20亿吨,油菜籽从1607万吨增加至1807万吨,花生从1752万吨增加至1802万吨,棉籽从950万吨下降至930万吨,葵花籽等特色油籽从570万吨增加至695万吨(图3-9)。从消费用途看,随着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食用油籽多元化利用也将逐步增加,ڣЃ⇦᫆3.7%⇦㤉ㆪ10.4%㟞⩌11.3%᷶ㆪ6.1%๔䅳68.5%ڣЃ⇦᫆4.0%⇦㤉ㆪ10.5%㟞⩌10.5%᷶ㆪ5.4%๔䅳69.6%2019Ꭱ2029Ꭱ图3-92019年和2029年食用油籽消费结构6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对油籽中富含的功能性成分开发将日益增多。此外,花生、葵花籽等用于休闲食品加工的比例有望提升。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增加但增速放缓,结构逐步优化。在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率提高背景下,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仍将呈现增长态势。未来10年,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稳中有增,增速继续放缓。2029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预计达到3500万吨左右,较基期增加4.9%,年均增速为0.5%。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多元化、优质化和理性化消费的趋向愈加明显。其中,国产菜籽油依靠非转基因、风味等特色,将有相对稳定的消费区域和消费群体,保持独立于进口菜籽油的相对稳定的市场;亚麻籽油、葵花籽油、茶籽油、核桃油等优质小品种特色植物油消费量将逐步增加;棕榈油凭借价格优势,在食品工业中有较强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将作为食用植物油的补充部分。预计2029年,棕榈油、棉籽油占食用植物油消费比重将下降至9.0%、2.9%,分别比2019年下降1.6个、0.4个百分比;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食用植物油占比增加。2.2.4贸易展望未来10年,中国将继续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将明显增多。油料油脂进口规模仍保持较高水平,但食用油籽和植物油的进口规模和品种结构受全球和区域经贸关系、油籽油脂内外价差以及供需形势等影响会呈现阶段性的调整。短期内,随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阶段性进展以及中国生猪产能逐步恢复,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预期会有所增加。短期内中国食用油籽进口规模将较上年度有所增加,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会替代性下降。预计2020年,食用油籽进口量约为9833万吨。其中,油菜籽进口量365万吨,比上年大幅增加;其他特色油籽进口增至180万吨。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约为730万吨。中长期来看,随着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油料作物品种改良和推广范围扩大、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中国油料综合生产效率会显著提高,国内产能相应提升。但中国居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将会继续带动畜牧业对蛋白粕产品的需求,加之居民对特色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继续增加,中国食用油籽和油脂的产需缺口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仍是确保中国油籽和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的重要来源。预计2025年中国食用油籽进口量有望达到1.03亿吨;食用植物油进口量665万吨。2029年食用油籽进口量有望达到1.07亿吨,其中,油菜籽、其他特色油籽进口量或将分别达到450吨、245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量625万吨。2.2.5价格展望未来10年,中国油料进口量保持高位,国内外市场油籽油脂价格关联性进一61第三章油料步增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部分油料、食用植物油价格受国际价格走势影响较大;部分产品,如国产非转基因油菜籽、花生、食用葵花籽等,价格走势会相对独立,区域间价格差异会较为明显。油菜籽。未来10年,受国产油菜籽加工工艺和原料用途差异以及消费市场的相对稳定等因素影响,中国油菜籽价格有望继续与国际市场保持差异化走势,并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差。未来中国油菜籽价格走势受消费增速、多功能开发等影响较大,长期来看会维持高位,年际间受生产影响会小幅波动。花生。花生是中国自给率水平最高的油料品种,进口规模占供给比例较低,价格走势受国际市场因素影响总体较小。未来10年,受高油酸花生等新品种选育、推广使用以及初深加工能力逐步提升影响,预计花生价格有望保持波动走高趋势。特色油料。受国内产需缺口较大以及内外价格倒挂等影响,油葵籽、亚麻籽、油用芝麻等特色油料进口规模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对国外市场保持较高依赖度,这部分产品价格走势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食用葵花籽、黑芝麻等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产特色油料价格走势受生产成本、消费增长以及品质提升等因素影响较大,价格总体呈稳步上涨趋势。2.3不确定性分析未来10年,国际和国内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经贸关系、生物质燃料政策及世界石油价格、汇率变动等,将对中国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供需和价格走势形成影响。上述展望结果,将受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略有震荡和调整。2.3.1全球气候因素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油料油脂生产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全球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发,对种植规模较大的大豆、油菜籽、棕榈油等油料油脂生产影响尤为突出。未来10年,全球极端气候仍将频发,同时气候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全球油料油脂生产和供给将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贸易格局和市场价格走势。2.3.2全球经贸关系世界主要国家贸易磋商谈判面临较大不确定性。2018年以来,受中美经贸磋商缓慢以及加拿大出口油菜籽检测出检疫性有害物质影响,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加拿大对中国油菜籽出口不同程度减少,全球大豆和油菜籽贸易格局均受到显著影响。未来10年,受主要国家贸易关系影响,全球区域贸易格局仍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全球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贸易格局及市场价格也会受到相应影响。6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3.3生物质燃料政策主要国家生物柴油研发和项目实施面临较大不确定性。2020年,棕榈油主产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相继启动B20、B30计划,计划的实施将对全球棕榈油贸易格局、消费结构和价格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是世界棕榈油进口大国,棕榈油主产国政策的调整也将对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规模以及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形成直接影响,进而对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结构产生一定影响。2.3.4其他不确定因素除以上因素外,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因素日益复杂,由此引发的石油价格波动、美元汇率波动、区域间运输成本等波动对全球油料生产、贸易格局以及价格走势也会形成显著的阶段性影响。此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短期内或将对全球油料生产以及食用植物油消费和价格走势产生影响。参考文献[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0-02-13)[2020-02-21].http://www.moa.gov.cn/ztzl/2020gzzd/gsjgzyd/202002/t20200213_6337047.htm.[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0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EB/OL].(2020-02-12)[2020-02-15].http://www.ghs.moa.gov.cn/tzgg/202002/t20200212_6336987.htm.[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3-20)[2020-03-21].http://www.moa.gov.cn/nybgb/2019/0201903/201905/t20190525_6315395.htm[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聚焦2020中央一号文件[EB/OL].(2020-02-07)[2020-02-10].http://www.moa.gov.cn/ztzl/jj2020zyyhwj/[6]张振,徐雪高,张璟,等.贸易新形势下国内外大豆产业发展战略取向[J].农业展望,2018,14(10):94-102.[7]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2019年11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CASDE-No.41)》[EB/OL].(2019-10-10)[2020-01-23].http://www.agri.cn/V20/SC/gxxs/201911/t20191108_7231508.htm.[8]王辽卫.2018年饲料粮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回顾与2019年展望[J].广东饲料,2019,28(02):20-22.[9]侯荣娜,戴旭宏.中美贸易战视角下振兴东北地区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9(12):26-32.63第三章油料[10]刘成,冯中朝,肖唐华,等.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41(4):485-489.[11]刘成,赵丽佳,唐晶,等.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中国油菜产业发展问题探索[J].中国油脂.2019,44(9):1-11.[12]田洪芸,陆垣宏,李恒,等.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状况及监管现状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6):5271-5275.[13]许国栋,张雯丽.世界芝麻生产、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8(10):131-137.[14]原梓涵,邵娜.大豆振兴计划实施背景下中国大豆市场分析及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9(6):4-9.[15]张雯丽.“十三五”以来中国油料及食用植物油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8(11):4-8,19.[16]张银萍,汪强,赵莉,等.芝麻生产机械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19(8).第四章棉花6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019年中国棉花总产量为588.9万吨a,比上年减少3.5%;消费量为813万吨,比上年减少3.2%;进口量为184.9万吨,比上年增加17.6%。未来10年,在保障供给的同时,中国将更注重棉花品质的提升。2020年棉花产量预计为601万吨,比上年增加2.2%;消费量793万吨,比上年减少2.5%;棉花进口量170万吨,比上年减少8.1%。2025年全国棉花产量预计为597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1.5%;消费为758万吨,与基期相比减少8.6%;进口量157万吨,比基期增加2.8%。未来10年,中国棉花产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为-0.1%,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3%,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0.5%。展望期末,2029年中国棉花产量预计将下降到582万吨,比基期下降1.0%;棉花消费量降至725万吨,比基期下降12.5%;进口量为145万吨,比基期下降5.0%。受贸易形势和全球棉花市场供需的影响,预计未来中国棉花市场价格阶段性波动会加剧。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略降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棉花总产量588.9万吨,比上年减少21.3万吨,降幅为3.5%;棉花种植面积为5008.8万亩(333.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2.8万亩(1.5万公顷),降幅为0.5%。棉花单产117.6千克/亩(1763.7千克/公顷),比上年减少3.7千克/亩(55.6千克/公顷),降幅为3.1%。由于棉花生长关键期内遭受风沙、高温、冰雹、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新疆、河北、江西、山东、湖北等主要产棉区的棉花单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区域来看,棉花种植进一步向优势区域——新疆棉区集中。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为500.2万吨,同比虽下降2.1%,但占全国棉花总产量仍达85%。作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受比较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2019年棉花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减少42.2万亩(2.8万公顷)和48.6万亩(3.2万公顷),平均降幅为7.5%。1.2消费需求下降明显2019年中国棉花消费量减少至813万吨,同比下降27万吨,降幅为3.2%。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国内棉花下游市场需求走弱,具体表现在:一是终端纺织服装市场萎缩,出口增速持续下滑。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每月增速均达到历史同期最低值。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a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67第四章棉花纺织品服装出口2715.67亿美元,同比下降1.9%。2019年9月1日,美国对中国包括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在内的价值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当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额下降20.1%,对全球出口额下降4%。随着中美经贸磋商释放积极信号,12月单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趋势扭转。二是中端纱、布市场面临巨大挑战,产量下降、价格走低、库存高企。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纱产量为2892.1万吨,同比下降1.8%;布产量为456.9亿米,同比下降13.1%。受原料价格下行以及下游需求疲软影响,纱价和棉布价格继续下滑。由于销售降温,棉纱和布库存大幅积压。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19年被抽样调查企业棉纱月平均库存24.7天,最高值为28.7天,同比增加13.7天;棉布库存平均为50.1天,最高值为50.4天,同比增加16.7天。除产业链下游需求低迷的抑制作用,国内棉花消费需求也受到了外纱进口的挑战,由于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棉纱价格竞争优势明显,质量不断提高,外纱进口挤占了一部分国内棉花消费。1.3进口量继续增加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进口棉花184.9万吨,同比增加17.6%(图4-1)。2019年棉花消费量尽管下滑明显,但巨大的产销缺口仍需进口棉予以补充。棉花进口方式以一般贸易、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的物流货物(包括物流货物及仓储货物)和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为主,分别进口61.6万吨、53.301002003004005006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䔈ऐ䛼̴ॕᎡЪ图4-12010—2019年中国棉花进口量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6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万吨和47.4万吨,分别占中国棉花进口总量的33.3%、28.8%和25.6%。受中国对美棉花等相关进口商品加征反制关税和巴西连年丰产影响,2019年中国棉花进口结构较往年有明显调整,美棉进口比例显著下降至近20年以来的最低值。巴西成为中国棉花进口第一来源国,2019年中国从巴西进口棉花50.5万吨,占棉花进口总量27.3%,其他依次为澳大利亚(21.5%)、美国(19.5%)、印度(11.2%)、乌兹别克斯坦(4.0%),5国棉花进口合计占中国棉花进口总量超过八成。1.4价格大幅下跌2019年中国棉花市场价格整体震荡下滑,年底出现翘尾。全年国内3128B级级棉花平均价格为14258元/吨,同比下降10.2%。对比进口棉价格指数(FCIndex)M级进口棉滑准税后到岸价,全年内外棉平均价差为705元/吨,最大价差1682元/吨,最小价差273元/吨。2019年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分月份看,1—4月棉花价格稳中有升,并在4月达到全年最高值15660元/吨;5月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市场担忧加征关税范围扩大,棉花市场价格大幅走低,内外棉价差缩小,期间经贸磋商谈判缓和带来短暂市场价格平稳;7月美国宣布拟对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在全球棉花供给宽松和消费低迷的情况下,棉花现货价格重启下行通道,直至10月降至全年最低值12723元/吨。随后受中央储备50万吨12000125001300013500140001450015000155001600016500170002017-012017-022017-032017-042017-052017-062017-072017-082017-092017-102017-112017-122018-012018-022018-032018-042018-052018-062018-072018-082018-092018-102018-112018-122019-012019-022019-032019-042019-052019-062019-072019-082019-092019-102019-112019-12Фᵩ喍ٰॕ喎పڲ#㏔᷶㟞ФᵩFCIndexM1%ڠ⼻ऻݝᇥФFCIndexM㏔䔈ऐ᷶⏾۳⼻ऻݝᇥФᎡᰵ图4-22017年以来国内外棉花价格走势数据来源: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69第四章棉花新疆棉轮入计划重启和中美经贸磋商进展积极影响,棉花市场价格又获支撑开始平稳回升,12月国内3128B级棉花价格升至13154元/吨(图4-2)。1.5储备棉轮换工作进展顺利2019年中央储备棉继续轮出,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轮出自2019年5月5日挂牌交易至9月30日结束,轮出期间日挂牌销售储备棉维持在1万吨左右,累计挂牌销售储备棉116.2万吨,其中新疆棉挂牌57.0万吨。轮出成交均价12633元/吨,折标准级(3128B)价格13902元/吨;成交最高价15930元/吨,最低价10750元/吨。其中,新疆棉成交均价12794元/吨,平均加价707元/吨;地产棉成交均价12444元/吨,平均加价425元/吨。2015—2018年,全国储备棉轮出累计成交约845万吨,加上2019年轮出量,棉花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储备棉轮出有助于缩小国内外棉价差,有效降低纺织企业用棉成本,提高国产纱竞争力。为优化储备结构,提高储备质量,2019年12月2日中央储备正式启动50万吨新疆棉轮入计划。本次新疆棉轮入采用市场化定价,首次采用盯住国际市场价格的熔断机制,以内外棉价差800元/吨作为轮入自动熔断的条件,增加了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统计,储备棉轮入工作开始,截至2019年12月31日,每日挂牌竞买7000吨,四周轮入实际成交3.7万吨,成交率26.4%;成交最低价格为12879元/吨,最高价为13522元/吨。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1总体判断展望期间,中国棉花产量整体预计将呈稳中略降趋势。预计2020年棉花产量预计为601万吨,同比增加2.2%;2025年预计为597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1.5%;2029年预计为582万吨,与基期相比下降1.0%。受国内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持续上升、植棉比较效益降低、产业链下游消费低迷等因素影响,中长期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呈稳中趋降态势。中国棉花单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棉花消费量整体预计呈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棉花消费量预计为793万吨,比2019年下降2.5%;2025年预计为758万吨,比基期下降8.6%;2029年为725万吨,比基期下降12.5%。由于国内纺织产能基础和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国的地位不会改变,但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东南亚新兴国家竞争、纺织原料替代品市场发展等因素影响,中长期中国棉花消费预计呈下降态势。棉花贸易预计仍保持净进口格局,进口规模将呈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棉花7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进口量预计为170万吨,比2019年减少8.1%;2025年为157万吨,比基期增加2.8%;2029年为145万吨,比基期下降5.0%。未来原棉进口会增加中高端棉部分以补充国内消费缺口。进口结构预计将会随中国国内产业需求调整及主要产棉国出口价格变化而变化。未来棉花市场价格阶段性波动会加剧。2020年,在全球棉花供给宽松,纺织品消费走低背景下,国内棉花消费预计将下降,棉花市场价格将在低位震荡运行。展望后期,不容乐观的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严峻复杂的经贸局势将加剧棉花市场价格阶段性波动。2.2生产展望展望期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整体预计将稳中趋降。2020年棉花种植面积预计为4984万亩(332万公顷),同比下降0.5%;2025年为4833万亩(322万公顷),与基期相比下降2.3%;2029年为4677万亩(312万公顷),与基期相比下降5.4%。2020年,受近年籽棉收购价格下跌影响,国内棉农植棉意愿下降,预计棉花播种面积将小幅减少。中长期看,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呈稳中趋降态势。一方面,受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持续上升、植棉比较效益降低影响,棉农植棉意愿会持续走低;另一方面,产业链下游消费低迷将通过籽棉收购价格走低继续向上游棉花生产传导。棉花单产预计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20年中国棉花单产预计为121千克/亩(1815千克/公顷),比2019年提高2.6%;2025年为123千克/亩(184550052054056058060040004200440046004800500052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ϔ䛼̴ॕ䲏⼜̴ϖᎡЪϔ䛼䲏⼜图4-32019—2029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及产量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71第四章棉花千克/公顷),比基期提高3.7%;2029年为124千克/亩(1860千克/公顷),比基期提高4.6%(图4-3)。目前中国棉花单产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基期棉花单产水平为119千克/亩(1785千克/公顷)的区间,是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两倍,未来将继续保持这一水平,并随主产区机采率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略有提升。棉花产量总体预计呈稳中略降趋势。受单产水平支撑,2020年中国棉花产量预计为601万吨,比2019年提高2.2%;2025年为597万吨,比基期提高1.5%;2029年为582万吨,比基期下降1.0%。在全球高品质原棉紧缺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保障棉花供给的同时,将更注重棉花品质。从区域看,新疆棉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未来随着机采率提高、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范围的扩大及政策的扶持,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会保持相对稳定,内地棉区则受比较效益、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植棉面积将进一步萎缩。2.3消费展望展望期间,中国棉花消费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棉花消费量预计为793万吨,比2019年下降2.5%;2025年为758万吨,比基期下降8.6%;2029年为725万吨,比基期下降12.5%(图4-4)。国内棉花消费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下游棉纺织产业,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压力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阻局面难有改进;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中国纺织业失去成本优势,东南亚新兴国家则以低廉人工成本、低关税优惠等优势加速竞争世界纺织产业布局,竞争优势突显;纺织原料替代品市场发展迅猛,未来随着消费习惯多元化和5005506006507007508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图4-42019—2029年中国棉花消费量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7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服装设计需求调整,化纤制造业将进一步以低成本和科技创新优势挤占原棉市场;全球棉花供求未来预计仍呈整体宽松趋势,外棉和外纱阶段性价格优势明显。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长期中国棉花消费将呈下降态势,但由于国内纺织产能基础和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棉花消费国的地位不会改变。2.4贸易展望展望期间,中国棉花贸易预计仍保持净进口格局,进口规模将呈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棉花进口量预计为170万吨,比2019年减少8.1%;2025年为157万吨,比基期增加2.8%;2029年为145万吨,比基期下降5.0%(图4-5)。未来国内棉花消费需求将下降,棉花进口规模相应减少。中国棉花供给主要由产量、中央储备量和进口量构成,在不断去库存、产不足需形势下,进口棉仍是满足原棉消费需求的重要补充,尤其对“无三丝”、长绒棉等优质进口棉仍存在较高的依赖度,未来原棉进口将会增加中高端棉的部分以补充国内消费缺口。进口结构预计将随中国国内产业需求调整及主要产棉国出口价格变化而变化并呈多元化趋势,同时随着纺织产能转移,进口纱线或挤占部分原棉进口。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䔈ऐ䛼̴ॕᎡЪ图4-52019—2029年中国棉花进口量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5价格展望展望期内棉花市场价格阶段性波动预计将会加剧,国内棉花市场化机制逐步完善,棉花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进一步加强。除受国内棉花市场供需关73第四章棉花系影响外,中国棉花价格将更多受国际贸易形势和全球棉花市场供需影响,国内外价格指数走势趋同。2020年,在全球棉花供给宽松、纺织品消费走低背景下,国内棉花消费预计呈下降态势,棉花市场价格将在低位震荡运行。展望后期,不容乐观的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严峻复杂的经贸局势,将加剧棉花市场价格的阶段性波动。3不确定性分析3.1突发性事件及自然灾害棉花产业链长,市场化程度高,增加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极易遭受突发事件影响。以2020年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短时期内突发性疫情给整个棉花产业链带来巨大压力,也增加了未来全球棉花市场供需的不确定性。作为生产周期较长的大田作物,棉花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尤其在生长关键期,如果主产区遭受冰冻、洪涝、干旱等灾害,当年单产必然会直接受到影响,从而加剧市场行情及整个产业链的不确定性。3.2宏观经济及贸易环境作为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农产品,棉花市场还易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及贸易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经济与全球联动性加强。对于棉花市场来说,宏观经济下滑将带来终端纺织品销售下降的风险,竞争加剧将导致存货积压的风险。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2020年1月15日签署和实施,中国将扩大自美进口棉花的数量,但相关条款有待进一步明确。展望期内,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将是影响中国棉花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向的重要因素。3.3其他不确定因素除了上述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对中国棉花市场供需形势和价格造成不确定性影响。棉花主要生产国和贸易国相对集中,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棉花产量、贸易政策变动都会影响全球棉花市场供需变化,进而向中国棉花市场传导;原油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到棉花替代品——黏胶短纤等化学纤维的供需和价格,同时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运输费用;汇率波动将影响棉花及纺织品服装的贸易走势。参考文献[1]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毛树春,李付广.当代全球棉花产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7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3]冯梦晓.2019/2020年度棉花市场前瞻报告[EB/OL].(2019-11-5)[2020-02-03].http://www.cncotton.com/mrzl/zxzx/201911/t20191105_589785.html.[4]卢秀茹,贾肖月,牛佳慧.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18(1):26-36.[5]王利荣.国内外棉花价格的传导关系研究——基于新疆棉花目标价格实施前后市场变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3):77-80.[6]翟雪玲,原瑞玲.近30年全球棉花产业格局变迁及对中国棉花产业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9(8):71-78.第五章糖料7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糖料作物是中国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宗经济作物,在国内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9年a,中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恢复性增长,种植面积为2161.13万亩(144.0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71%;食糖连续第三年增产,产量为1076万吨,比上年增长4.36%;消费量持平略增,达1520万吨,比上年增长0.66%;进口量大幅增长,达324万吨,比上年增长33.28%。展望未来,国内食糖产量将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增,消费量增速放缓,进口保持较高水平,价格震荡运行。2020年,中国食糖产量预计1050万吨,与2019年相比下降2.42%;消费量1520万吨,与2019年相比持平;进口量304万吨,与2019年相比下降6.17%。2025年,中国食糖产量、消费量、进口量预计将分别为1188万吨、1592万吨、486万吨,与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相比分别增长17.39%、5.66%、83.17%。2029年中国食糖产量、消费量、进口量预计将分别达1211万吨、1652万吨、644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19.66%、9.65%、142.7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产量连续第三年增加2019年,中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恢复性增长。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糖料种植面积2161.13万亩(144.08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97.15万亩(6.48万公顷),增幅4.71%。其中,甘蔗种植面积1809.28万亩(120.62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8.43万亩(0.56万公顷),增幅0.47%;甜菜种植面积351.85万亩(23.46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88.73万亩(5.92万公顷),增幅33.72%。分产区看,广西b、云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糖料种植面积呈增加态势,其中,内蒙古糖料种植面积增幅最大,达66.67%;广东、新疆糖料种植面积则略降。2019年,中国食糖产量连续第三年增加。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食糖产量达1076.04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45万吨,增幅4.36%。其中,甘蔗糖产量944.5万吨,与比上年相比增加28.43万吨,增幅3.10%;甜菜糖产量131.54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16.57万吨,增幅14.41%。总体看,甘蔗糖产量在中国食糖总产量中占比87.78%,居绝对优势地位;同时由于甜菜产区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成本大幅下降,农户收益得到保障,使甜菜糖产量在食糖总产量中的比重略有提升,2019年恢复至12.22%。分产区看,广西、云南、海南、新疆、内蒙古等主产区均实现不同幅度增产;从绝对量看,广西增量最大,与上年相比增加了a文中,按市场年度展开分析,2019年指“2018/19榨季”,即2018.10—2019.09;2020年指“2019/20榨季”,即2019.10—2020.09。以此类推。b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全书同。77第五章糖料31.5万吨;从相对量来看,内蒙古增幅最大,与上年相比增长35.42%。总体看,2019年中国食糖产量与糖料种植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糖料作物单产及含糖等农艺指标与上年基本持平。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甘蔗平均单产4640千克/亩(69600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190千克/亩(2850千克/公顷),平均含糖分13.42%,与上年相比下降0.12个百分点;甜菜平均单产3630千克/亩(54450千克/公顷),与上年相比减少50千克/亩(750千克/公顷),平均含糖分14.97%,与上年相比下降0.22个百分点。1.2消费稳中略增2019年,中国食糖消费呈稳中略增特点。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显示,从总量看,2019年中国食糖消费量1520万吨,比上年增加10万吨,增幅0.66%;从消费结构看,工业消费与民用消费占比相对稳定。其中,用于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食糖工业消费占比为57.5%,与上年相比下降0.5个百分点;用于居民和餐饮行业直接食用等领域的食糖民用消费占比为42.5%,与上年相比提高0.5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食糖在医药、建材、化工等新兴领域的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1.3进口大幅增长2019年,中国食糖进口大幅增长,全年进口量为324万吨,比上年增加80.9万吨,增幅33.28%。食糖出口量维持低水平稳定,全年出口量为19.2万吨,比上年增加0.8万吨,增幅4.35%。受对全球食糖进口实施保障措施加征进口关税、世界产销形势及国际食糖价格变动等因素影响,巴西恢复为中国第一大食糖进口来源国,全年自巴西食糖进口量占食糖进口总量的51.41%,食糖进口集中度大幅提高。1.4价格下跌明显2019年前期,受国际食糖市场影响,国内食糖价格波动下行。食糖月度均价由市场年度初期(2018年10月)的每吨5309元下降至每吨4980元(2019年1月)。后期,受新榨季食糖产量预估下降、消费支撑及打击食糖走私效果显著等因素综合影响,食糖价格波动回升,年度末期(2019年9月)为每吨5743元。总体看,2019年国内食糖均价为每吨5253元,与上年相比每吨下降395元。受国内食糖价格下行影响,中国制糖业连续第二年亏损。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2019年全国制糖业销售收入663亿元,亏损43亿元。7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1总体判断食糖产量总体预计趋增。短期看,国内糖料收购价格保持稳定有利于稳固糖农种植意愿,但中国糖业持续亏损、其他作物竞争与不利气候条件等因素将威胁糖料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2020年中国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分别为2135.0万亩(142.33万公顷)和1050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1.23%和2.42%。长期看,中国糖料种植面积将在政府支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下保持基本稳定,推动耕地连片、改善耕作条件、推广先进农机农艺等有助于提升糖料作物单产,从而推动食糖产量增长,2020—2029年中国食糖产量预计年均增长1.81%。食糖消费增长放缓。中国食糖消费受人口规模、城镇化发展水平、居民饮食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一定增长潜力,但由于食糖替代品快速发展、人口出生率不及预期,老龄化带来饮食偏好调整等因素影响,食糖消费增速将放缓,预计2020—2029年中国食糖消费量年均增长0.93%。食糖进口保持较高水平。短期看,2020年中国食糖产需缺口将进一步增大,加之2020年5月食糖保障措施到期将进一步降低食糖进口成本,食糖进口压力较大。长期看,中国食糖产不足需状态将延续,或持续推高进口,受国内外食糖价差、国内外贸易政策、国际供需形势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食糖进口规模及其带来的影响需密切关注,2020—2029年中国食糖进口量预计年均增长9.27%。糖料收购价格持稳,食糖价格震荡运行。中国糖料作物收购价格基本保持稳定,食糖价格则受国内供需、国内外价差、进出口政策与市场游资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2生产展望种植面积基本稳定。2020年中国糖料种植面积预计为2135.0万亩(142.33万公顷),与上年相比下降1.23%,其中云南、广东两产区种植面积下降明显,主要是糖业持续亏损、其他作物竞争打击农民种植积极性所致。其他主产区,如广西,2020年糖料蔗收购首付价仍为每吨490元,与上年持平,基本维持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糖料作物与其他农作物相比,一是主要采取订单收购方式,市场风险较低;二是甘蔗种植具有宿根性,主产区农民已养成种植习惯;三是农业农村部《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出的“保持棉油糖合理自给水平,力争糖料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有利于稳定糖料作物种植面积。但长期看,中国随着人口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变迁,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糖料作物种植也面临着来自其他经济作物的“争地”压力,稳定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关键仍在于提79第五章糖料高糖业市场竞争力。糖料单产稳中有升。2019年中国甘蔗主产区广西、云南遭遇干旱、寒潮等不利气象条件,预计2020年甘蔗单产水平有所下降,甜菜生长则基本正常。展望期内,随着政府部门和行业主体对提质增效的不断重视,如《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号)《糖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范围覆盖到划定的所有保护区等措施出台,将有利于主产区推动耕地连片、改善耕作条件、加速先进农机农艺推广,助力提升糖料作物单产。食糖产量总体趋增。预计2020年中国糖料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加之前期不利天气条件导致广西、云南部分甘蔗产区长势偏差,预计2020年甘蔗产量为7288.92万吨,甜菜产量为1207.56万吨。截至2020年3月底,北方甜菜糖厂已全部收榨,甜菜糖产量基本正常;南方甘蔗糖产区制糖逐渐步入尾声,但受前期干旱、寒潮的影响,加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甘蔗砍、运、榨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食糖产量仍有待观察。2020年食糖产量预计为1050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2.42%。展望期内,综合糖料种植面积与单产情况,中国食糖产量将有所增加,但产业发展重点应落实在加速糖业转型升级及提高糖业竞争力上。综合研判,预计2025年食糖产量为1188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7.39%;2029年为121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9.66%(图5-1)。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ϔ䛼̴ॕᎡЪ图5-12019—2029年中国食糖生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8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3消费展望食糖消费增长放缓。中国食糖消费受人口规模、城镇化发展水平、居民饮食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超过14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0.6%a,为中国食糖消费量的增加提供了基础支撑。但是,中国食糖替代品快速发展、人口出生率不及预期,老龄化带来饮食偏好调整也将使食糖消费增速放缓。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食糖消费在医药、建材、化工等新兴领域的消费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总体看,展望期内中国食糖消费小幅增长,2020年食糖消费量预计为1520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2025年为1592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5.66%;2029年为1652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9.65%(图5-2)。1450150015501600165017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图5-22019—2029年中国食糖消费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4贸易展望食糖进口保持较高水平。中国食糖进口受国内供需关系、国内外食糖价格、国内调控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食糖贸易以进口为主,出口较少。短期看,2020年中国食糖产量稳中有降,消费量同比持平;国际食糖市场受印度、泰国、欧盟等主产国家或地区食糖产量下调预期增强影响,产需缺口不断上调,但以印度为首的全球食糖库存压力依然存在;中国商务部关于对进口食糖采取保障措施的ahttp://www.gov.cn/shuju/2020-01/17/content_5470247.htm81第五章糖料公告(2017年第26号)显示,进口食糖保障措施将于2020年5月到期。届时国内外食糖价差的增大将加大食糖进口压力。新年度调控政策、打击走私等也将影响中国食糖进口。总体看,2020年中国食糖将在上年进口高位增长背景下继续保持较大进口压力,进口量预计为304万吨,与2019年相比下降6.17%。长期看,中国食糖产不足需状态将延续,或持续推高进口。受国内外食糖价差、国内外贸易政策、国际供需形势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食糖进口规模及其带来的影响需密切关注,预计2025年中国食糖进口量为48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83.17%;2029年进口量为644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42.71%(图5-3)。01002003004005006007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䔈ऐ䛼̴ॕᎡЪ图5-32019—2029年中国食糖进口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5价格展望糖料收购价格持稳,食糖价格震荡运行。中国糖料作物收购价格一定程度上受行业协会指导,以保障农民收入、维持农民种植积极性为目的,基本保持稳定。2020年,广西甘蔗平均收购价每吨490元,良种加价每吨30元;云南甘蔗收购价每吨420元,良种加价、淘汰品种减价由各制糖企业确定,不高于普通甘蔗价格的10%;广东湛江甘蔗平均收购价每吨400元,良种加价每吨30元,运费20元,有利于稳定农民种植积极性,保障制糖原料供给。国内食糖价格则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呈震荡运行态势。短期看,国内方面,食糖产不足需的基本面为糖价提供了一定支撑,加之打击食糖走私效果显著,有利于稳定国内食糖市场秩序;国际方面,印度、泰国、欧盟等食糖主产国或地区食糖产量预期下降,国际8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食糖产需缺口不断上调,有利于提振国际糖价,但目前全球食糖库存压力依然存在。综合国内外因素,预计国内糖价或将小幅震荡运行,2020年中国食糖均价在5300~5800元/吨。长期看,国内供需、国内外价差、进出口政策、市场游资等多重因素将影响国内食糖价格,国内食糖价格呈现较大不确定性。3不确定性分析3.1自然灾害因素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自然条件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与核心。近年来,糖料作物产区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涝灾、低温冷害、生物灾害等不仅对糖料作物单产造成影响,甚至危害糖分积累。同时,中国糖料作物主产区又主要是经济薄弱省份,存在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储藏运输环境不佳等问题,防灾抗灾能力较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对中国糖业稳定威胁较大,更是影响着中国众多糖农的生计收入。此外,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也给各食糖主产国糖料作物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间接影响了中国食糖市场运行。3.2调控政策因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食糖产业发展,如糖料蔗主产区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实施食糖自动进口许可、实施贸易保障措施对全球加征食糖进口关税等。随着2020年5月食糖保障措施到期,中国食糖产业发展将再度面临严峻挑战,如果该措施取消,全球低价进口食糖势必对国内食糖产业造成冲击。同时国内食糖行业要求国家实行糖料直接补贴政策的呼声愈发高涨,而在当前贸易环境下新扶持政策的出台不仅承受较大的外部压力,而且面临着内部不同产区之间利益平衡的问题。糖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行行业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目前,“以糖论价”在中国的实践探索为食糖市场化改革开辟了先河,商务部开展贸易调整援助食糖产业试点培训工作,也有利于提振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但亦要注意分类施策。3.3国际市场因素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食糖市场保持较高开放程度,成为世界重要食糖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糖业任何动向都影响着国际食糖市场,同时受国际食糖市场及主产国的反作用,如当前巴西食糖与酒精联动生产机制、印度食糖贸易政策等都对中国食糖产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食糖的生物质能源与金融属性也导致其受到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汇率变化、国际游资等的冲击将加剧中国食糖市场的不确定性。83第五章糖料参考文献[1]中国糖业协会.中国糖业年报(2018/19年制糖期)[Z].[2]张哲晰,徐雪,朱亚伟,等.以糖论价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基于博天糖业(张北)有限公司的调研[Z].[3]马凯,徐雪.食糖产业政策调整要处理好四个关系[N].农民日报,2018-07-16(6).[4]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第六章蔬菜8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蔬菜是百姓日常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和重要“菜篮子”农产品,中国蔬菜生产量占世界的50%以上。2019年,中国蔬菜生产量为71889万吨,折商品产量5501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2.2%;消费量53245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8%;贸易顺差145.39亿美元,与上年相比略增0.9%;受不利天气影响,蔬菜价格年内波动较大,全年批发均价4.23元/千克,与上年相比增长7.9%,创近10年最高纪录。2020年,由于“菜篮子”产品价格行情较好,菜农保持生产积极性,预计产量将达到7266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1%,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蔬菜消费增速放缓,进出口整体偏弱。长期来看,中国蔬菜产业将稳健均衡发展,品种结构更加优化,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生产稳中略增,2025年预计蔬菜产量将达到76947万吨,较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增长9.2%,消费量小幅增加,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保持顺差格局;2029年预计产量将增加到7964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2%,蔬菜消费结构优化,损耗比重持续降低,消费量年均增长1.6%,蔬菜价格保持波动上行态势。1蔬菜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1生产供给总体充裕2019年蔬菜生产形势整体良好,供给有保障,但也存在阶段性、局地性供给偏紧局面。全国蔬菜播种面积估计为31179.6万亩(2078.64万公顷),蔬菜生产进一步向华南与西南热区和长江流域的冬春蔬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北部高纬度的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集中,播种面积前十位的品种为辣椒、大白菜、油菜、番茄、黄瓜、萝卜、大蒜、茄子、洋白菜和豆角。从年内变化来看,播种面积先减后增,单产水平整体偏高,全年蔬菜产量约为71889万吨,折商品产量5501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2%;2019年初春,南方大部分地区受持续阴雨寡照影响,北方遭受雾霾天气,产量有所下降;入夏之后,高温多雨天气给蔬菜生产、采收以及运输等带来阻碍,叠加8月“利奇马”台风影响,蔬菜上市量短期供给趋紧;11月之后,大部分地区气候状况较好,光照充足,没有恶劣天气影响,蔬菜供给较为充足。蔬菜自损率a约23.5%,仍处较高水平,主要受采收处理不及时、专门化贮藏设施不完善、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冷链物流存在短板等因素影响。a自损是指蔬菜从田头到最终购买阶段因收获、分拣、贮藏、运输、销售环节形成的弃收、失水、腐烂等蔬菜产品特有的损失,为生产量与商品产量之差,自损率为自损量占生产量的百分比。87第六章蔬菜1.1.2消费需求稳中略涨蔬菜种类多,分布广,市场供给基本实现“大生产、大流通”格局,消费需求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蔬菜总消费量为53245万吨,继续保持小幅增长,与上年相比增加1.8%。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蔬菜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营养化和保健化的特征,对绿色、优质产品的需求增多。近年来,“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为居民放心消费提供了保障,2019年蔬菜鲜食消费量为22556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0.8%,占蔬菜消费总量的42.4%,全年人均食用消费量161千克;加工消费增加相对较快,与上年相比增加2.7%,占消费总量的23.2%;蔬菜损耗仍处于较高水平,损耗占比约23.1%。1.1.3贸易顺差小幅增加2019年,中国蔬菜进出口量、额与上年相比均有增加,继续保持贸易顺差态势。2019年蔬菜出口量1163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3.4%,出口额154.99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7%,主要是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出口量的增加,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1%和5.1%;进口量5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2.2%,主要是干蔬菜进口量的增加,与上年相比增加9.34万吨;贸易顺差145.39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0.9%(图6-1、图6-2)。0246810121416123456789101112ᰵЪ᎟㩙㤉ߍጒԊ㫼㩙㤉凉ۤۨ㩙㤉㩙㤉⻺ၽ2019Ꭱ㩙㤉ܧऐᕨ䷊ܧऐ䷊/Ϭ㒻ٰ图6-12019年蔬菜分类别出口额及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8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00.20.40.60.811.2123456789101112ᰵЪ᎟㩙㤉ߍጒԊ㫼㩙㤉㩙㤉⻺ၽ凉ۤۨ㩙㤉2019Ꭱ㩙㤉䔈ऐᕨ䷊䔈ऐ䷊/Ϭ㒻ٰ图6-22019年蔬菜分类别进口额及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优势品种出口有所恢复。中国蔬菜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出口额占比达74.6%;欧洲和北美洲出口额占比分别为12.2%和6.9%;从出口国家和地区来看,主要出口市场有日本、中国香港、越南和韩国,出口额占比分别为14.4%、13.5%、12.9%和7.6%。出口品种格局基本不变,蘑菇和大蒜为优势品种,其他主要品种包括木耳、番茄、辣椒、生姜、洋葱、胡萝卜及萝卜等,合计出口额占比超过60%。其中,大蒜出口受国际贸易局势走低影响,继续保持弱行,出口量与上年相比减少7.3%,出口额与上年相比增加22.3%,但与2017年相比仍减少24.3%,尚未恢复至历史较好水平。进口增速回落趋稳。蔬菜进口主要来自亚洲、北美洲和欧洲,2019年进口额占比分别为62.4%、17.7%和11.2%;主要进口来源国有印度(32.1%,括号内为进口额占比,下同)、美国(16.7%)、越南(9.0%)、日本(6.3%)、泰国(4.0%)等。进口品类主要包括马铃薯、辣椒、胡椒和豌豆等。其中,印度进口额大增,主要是因为印度干辣椒等蔬菜品种品质好且成本低于国内。1.1.4蔬菜价格总体偏高2019年,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4.23元/千克,与上年相比涨7.9%,涨幅扩大2.8个百分点,较近5年平均水平高9.9%,价格水平整体偏高。从不同季度看,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89第六章蔬菜第一、二季度蔬菜价格偏高。主要受2018年冬季菜价偏低影响,2019年春季蔬菜播种面积有所调减,叠加春节后天气回暖慢,蔬菜生长缓慢,季节性下行明显缓于往年。第三季度,蔬菜价格短暂小幅上涨后提前进入下行通道。7月高温多雨及强对流天气增多,部分蔬菜产区、部分蔬菜品种采收和运输受到不利影响,蔬菜价格小幅上涨;但受前期生产进度推迟的北方夏凉蔬菜大量上市影响,第三季度蔬菜价格较往年提前约1个月进入下行区间。第四季度,蔬菜价格保持季节性上扬。随着露地蔬菜和秋延后设施生产陆续结束,蔬菜上市量大幅减少,设施蔬菜和“南菜”成为市场的主供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增加,蔬菜价格呈现季节性上涨;与此同时,蔬菜主产区有两轮雨雪降温天气,跨区域流通受到阶段性影响,加之2020年春节来得比较早,市场备货提前,导致12月价格达到近5年最高水平(图6-3)。2.53.03.54.04.55.05.56.0123456789101112ឦࣾФᵩ喍ٰࡰٸ喎ᰵЪᎡᎠ౴2019Ꭱ2018Ꭱ2017Ꭱ2016Ꭱ2015Ꭱ图6-32019年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信息网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2.1总体判断未来10年,蔬菜总产量稳中有增,增速趋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9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春节后出现产地蔬菜外运受阻,销地蔬菜供给不足情况,疫情缓解后,跨区域流通逐步恢复,各产区加大生产扶植力度,蔬菜生产恢复较快。长期来看,蔬菜产量稳中有增,蔬菜播种面积扩张有限,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持续走高,而单产能力难以快速提高,蔬菜产量增速将趋缓。蔬菜消费量保持小幅增长。短期来看,2020年消费增速放缓,在外餐饮消费、团体消费阶段性不振,家庭蔬菜消费行为出现新特点,疫情过后,预计消费呈恢复性增长。展望期间,蔬菜消费总量将保持稳定小幅增长态势,10年年均增长1.6%。其中,2029年食用消费量将达28450万吨,占总消费的比例约46.2%;加工消费量将达12962万吨,10年年均增长0.7%;随着蔬菜采收、流通等环节相关技术的完善,自损率持续下降,2029年自损率较基期下降2.8个百分点。蔬菜在国际市场上继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短期来看,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经贸局面更加复杂,蔬菜进出口预计整体偏弱,疫情结束后,预计蔬菜进出口将恢复增长态势,贸易顺差格局将保持,贸易对象进一步多元化,预计进出口量10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和3.2%。蔬菜价格总体呈波动上涨态势。短期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价格明显偏高,随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好转,预计夏秋蔬菜价格季节性回落至常年平均水平。长期来看,受到蔬菜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影响,未来10年,蔬菜价格的波动仍将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受土地流转、水肥农资和劳动用工等价格上涨影响,展望期间,蔬菜价格总体呈波动上涨态势。1.2.2生产展望蔬菜总产量稳中有增。未来10年,技术的进步及设施生产的发展将继续带动蔬菜单产持续增加,蔬菜产量将保持小幅增长趋势,到2020年预计产量为7266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3.1%,2025年为76947万吨,2029年为79648万吨,以每年约1.2%的速度增长(图6-4)。蔬菜生产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特别是华南与西南热区、长江流域的冬春蔬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北部高纬度的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增强。生产目标发生转变,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和生态保护转变。蔬菜生产在保证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蔬菜生产的安全性、生态性、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和品牌化进一步增强,区域生产特色将更加明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在全国试行,把生产主体管理、农药残留自检、产品带证上市、问题产品溯源等措施集成起来,有利于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保障质量安全,并将大力推动蔬菜生产绿色发展。91第六章蔬菜7188972661736407456875443762677694777760784297904779648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ϔ䛼/̴ॕᎡЪ图6-42019—2029年蔬菜生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2.3消费展望未来10年,受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加工技术不断进步等因素影响,蔬菜消费总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增态势,预计年均增长1.6%,在2020年达到53465万吨,2025年将增至58575万吨,2029年将达到约61598万吨(图6-5)。随着城镇化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膳食的科学营养观更加深入人心,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人们对名特优新蔬菜的需求会明显增加,蔬菜消费需求整体向质量型转变。鲜食蔬菜消费量将稳步增长。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使农业产业衍生出更多新业态,社交电商、“网红”经济、生鲜集采等营销模式快速发展,成为推动蔬菜消费升级、跨区流通的重要力量。另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提档升级,净菜消费、在外就餐消费增加,也将促进鲜食蔬菜消费增长。未来10年,预计蔬菜鲜食消费年均增长2.5%,2020年消费量将达22792万吨,占蔬菜总消费的42.6%,与基期相比增长2.4%,2025年达到25884万吨,2029年达到28450万吨,约占总消费的46.2%,全年人均鲜食消费量将达198千克。加工消费稳定发展。随着加工专用品种研发和冷冻干燥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及相应的具有智能化、高效化、连续化的装备在蔬菜加工中进一步得到应用和推广,蔬菜加工消费将稳定发展。未来10年,预计2020年蔬菜加工消费量达12375万吨,2025年达12813万吨,2029年达129629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万吨,10年年均增速为0.7%,蔬菜加工率达23%以上。饲用、种用等其他消费比重稳中略涨,未来10年将保持在11%以上。蔬菜损耗量将逐步降低。蔬菜具有易腐烂、耐贮运性差、生产季节性强等特点,导致蔬菜从生产者采收到消费者购买的全产业链过程中易发生损耗。随着智能采收机械的应用推广,配套贮运设施设备、冷链物流体系、批发市场设施等的完善,预计中国蔬菜损耗率将进一步降低,自损率年均降幅约为1.3%。1.2.4贸易展望蔬菜贸易继续保持顺差格局,保持一定的出口优势。随着中国蔬菜需求结构性转型,蔬菜外向型加工业逐步发展,贸易活跃度提升。未来10年,预计中国蔬菜出口将继续增加,其中,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蔬菜贸易整体偏弱,2025年预计出口量约为1514万吨,2029年约为1544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37.2%,10年年增长率3.2%(图6-6)。从出口优势品种来看,中国大蒜出口数量、品质和价格优势将保持,但面临竞争压力较大。从出口目的地来看,蔬菜出口品种多样化继续提升,贸易合作更加多元。未来10年,中国蔬菜进口量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达57万吨,2029年达60万吨。中国蔬菜进口量和金额都较小,除辣椒(干)、马铃薯(加工)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凉丌⊵䉦ߍጒ⊵䉦ڣЃ⊵䉦ᢌ㕄⊵䉦䛼/̴ॕᎡЪ图6-52019—2029年蔬菜消费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93第六章蔬菜和蔬菜种子等个别品类外,对国内供需形势产生影响有限。随着国内蔬菜种子和种苗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国产品种取代进口品种的地位,预计种子的进口额将会有效减少,减缓了进口速度。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批复设立山东等6个自贸试验区,形成“1+3+7+1”的自贸区开放新格局,持续深化与东盟合作,推动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连接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这将为蔬菜进口带来新的活力。1.2.5价格展望未来10年,由于蔬菜供需形势仍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整体供给宽松局面,蔬菜价格波动上涨,年均增幅小于过去10年,保持季节性和周期性波动特征。从年际变化看,蔬菜生产流通各环节人工成本持续上涨是支撑菜价上行的主要因素,而居民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对高品质蔬菜、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加工蔬菜等价格水平相对较高的蔬菜产品需求增加,菜价整体将维持小幅波动上涨态势。从年内变化看,蔬菜价格依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呈“V”形波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一季度菜价水平明显高于往年,预计夏秋菜价恢复性下行,较往年季节性下行幅度或偏大,个别品种波动较明显。远期来看,随着“绿色通道”相关政策的不断优化,“南菜北运”“北菜南运”和“西菜东调”成为常态,春提早和秋延后以及越冬设施蔬菜供给增加,有助于年均衡供给,季节性价格波动幅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ܧऐ䛼䔈ऐ䛼䉥ᭀ䛼̴ॕ图6-62019—2029年蔬菜贸易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9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度收窄。随着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大中城市低温配送中心建设,部分设施蔬菜品种可能突破生产的季节性和产地转换的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滑季节性波动因素的作用。1.3不确定性分析1.3.1异常天气异常天气一直都对蔬菜生产与市场形势影响较大。由于蔬菜生长周期相对短,品种转换茬口多,生产技术水平要求高,干旱、洪涝、雨雪、台风等异常天气均可直接导致蔬菜产量受损或茬口衔接不畅,从而减少有效供给,还影响短期流通供给,导致部分品种、部分地区的蔬菜价格大幅波动。当前,全球变暖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全球性水循环的运转速度现在和将来都在加强,降水,特别是中纬度降水在快速增加,中国西部暖湿化和季风区南涝北旱明显,未来遭遇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大,展望期内,异常天气是影响蔬菜展望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之一。1.3.2病虫害因素蔬菜病虫害不仅影响产量形成,也影响着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从而对展望结果产生不确定性影响。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蔬菜主产区相对集中,尤其是南方产区和设施蔬菜,高温高湿、密集连作,病虫害传播扩散影响大,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容易集中暴发,影响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和市场形势,尤其2020年冬春偏暖,后期部分地区降水偏多,病虫害发生风险较大,将影响短期市场形势。1.3.3国际因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形势严峻,国际油价波动剧烈,世界经贸局势变数较多,都将影响蔬菜贸易规模和结构,需要加强监测分析与研判预警。而且,一直以来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都是限制中国产品蔬菜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进口国绿色环保标准、绿色卫生检验制度,出口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本从国外引入高新技术提高蔬菜品质,确保蔬菜顺利出口,这无疑增加了生产和出口成本,为中国蔬菜及其加工制品出口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保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方面面临挑战。2马铃薯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点,适应范围广,增产空间大,种植区域几乎覆盖所有省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马铃薯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95第六章蔬菜用。2019年,中国马铃薯产量受种植规模缩减影响出现下降,为9905万吨a,比上年下降4.2%;消费量为10421万吨,比上年略增0.1%;贸易顺差2.85亿美元,比上年剧增2.14倍;马铃薯市场行情较好,全年批发均价为2.40元/千克,比上年上涨11.0%。展望未来10年,预计2020年中国马铃薯产量将恢复至10221万吨,比上年增加3.1%;消费量为10591万吨,比上年增长1.6%。长期来看,中国马铃薯产量和消费量都将保持增加态势,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10937万吨和10924万吨;2029年分别达到11321万吨和11140万吨,与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相比,分别年均增长0.9%和0.6%;中国马铃薯出口将增加,进口会减少,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马铃薯市场价格总体保持上涨态势。2.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2.1.1产量有所减少2019年,估计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069万亩(53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4%;单产为1228千克/亩(18420千克/公顷),比上年提高1.2%;产量为9905万吨,比上年下降4.2%。从种植面积来看,由于2017年和2018年马铃薯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种植利润微薄,部分农户亏损严重,导致2019年不少农户退出马铃薯生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9年春薯和秋薯产区总体种植面积均缩减,市场供应量减少。从主产区来看,2019年山东春季马铃薯种植面积约220万亩(14.7万公顷),同比减少7%;甘肃秋季马铃薯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66.7万公顷),同比减少5%。在单产方面,2019年山东、河南、湖北等春薯产区和甘肃、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等秋薯产区,在生长关键时节总体降水适中,光照正常,而且气温较往年偏低,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病害发生较轻,马铃薯单产总体高于上年水平。2.1.2消费稳中略增马铃薯消费以食用类型为主,其他为加工消费、饲用消费、种用消费和损耗。2019年,中国马铃薯总消费量为10421万吨,比上年增加0.1%。具体来看,食用消费数量为6330万吨,比上年增加0.7%。马铃薯食用消费主要以蔬菜鲜食方式,2019年中国蔬菜价格明显高于常年水平,提振了马铃薯食用消费需求。2019年,中国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马铃薯加工行业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导致马铃薯加工消费数量同比减少。马铃薯加工消费数量为1017万吨,比上年减少0.9%;2019年,畜禽产品价格高涨,拉动了农户养殖需求。马铃薯饲用消费数量为538万吨,比上年略增0.2%;受种植规模缩减影响,马铃薯种用消费减少。2019年a本报告马铃薯产量数据按鲜品计算,包括所有用途的马铃薯。9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为1222万吨,比上年下降0.6%。随着产量减少,马铃薯损耗数量下降。2019年中国马铃薯损耗量为1287万吨,比上年下降0.8%。2.1.3贸易顺差同比大幅增加2019年,世界主要马铃薯生产国普遍减产。欧洲马铃薯产区由于夏季出现干旱高温天气,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英国等地马铃薯产量普遍减少。北美产区自10月开始多次遭遇大范围寒潮袭击,大量马铃薯遭受霜冻等自然灾害,美国马铃薯产量下降至近10年来最低水平。世界主要产区马铃薯减产导致国际马铃薯市场供求关系偏紧,薯价上涨,刺激了中国马铃薯出口,抑制了进口,贸易顺差与上年相比大幅增加。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中国马铃薯出口量、出口金额分别为53.63万吨、4.4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2.2%和46.3%;进口量、进口金额分别为13.04万吨、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大幅减少32.3%和24.7%;贸易顺差2.85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加2.1倍。从出口品种来看,鲜马铃薯是中国马铃薯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出口金额分别为50.30万吨、3.97亿美元,分别占中国马铃薯出口总量、出口总金额的93.8%和89.0%。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马铃薯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主要出口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俄罗斯和泰国等地区和国家。上述5个地区和国家的出口量、出口金额分别占出口总量、出口总金额的84.5%和87.5%。从进口品种来看,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是中国马铃薯主要进口品种,进口量、进口金额分别为12.92万吨、1.52亿美元,分别占中国马铃薯进口总量、进口总金额的99.1%和94.5%。从马铃薯进口来源国看,也比较集中,主要为美国、土耳其、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地区和国家。中国从上述5个国家的进口量、进口金额分别占进口总量、进口总金额的95.8%和91.2%。2.1.4市场价格明显高于上年水平2019年,马铃薯全年批发均价为2.40元/千克,比上年上涨11.0%,为近6年来最高。主产区市场行情呈现同样趋势,据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农业农村局监测,当地2019年5月春季马铃薯地头批发均价为2.40元/千克,为近10年来同期最高值。云南省昭通市雄县农业农村局监测,当地2019年9月秋季马铃薯地头批发均价为2.62元/千克,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图6-7)。2019年马铃薯市场行情明显向好,主要原因:一是受种植面积缩减影响,产量减少,市场供求偏紧推动市场价格上涨。二是2019年马铃薯主产区基本没有遭遇极端恶劣天气,温度、光照、降水等气象条件均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马铃薯品质优良,“优质”产生“优价”。三是2019年蔬菜价格高于往年水平,菜价高企会增加消费者对马铃薯的市场需求,刺激薯价上涨。97第六章蔬菜1.501.701.902.102.302.502.702.901234567891011122017Ꭱ2018Ꭱ2019ᎡᰵЪឦࣾ౴Ф喍ٰࡰٸ喎图6-72017—2019年中国马铃薯月度批发均价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信息网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2.1总体判断2019年薯市行情较好,马铃薯生产获益较高,对农户2020年扩大种植规模产生积极影响。预计中国马铃薯产量2020年为10221万吨,比上年增加3.1%。从长期来看,中国马铃薯产量保持增加态势,2025年为10937万吨;2029年为1132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9.7%,年均增长0.9%。2020年,中国马铃薯食用消费、加工消费、饲用消费、种用消费和损耗都将增加。预计马铃薯消费总量2020年为10591万吨,比上年增长1.6%。从长期来看,中国马铃薯食用消费、加工消费、饲用消费、种用消费和损耗消费均会增加,中国马铃薯消费总量2025年为10924万吨;2029年为1114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6.5%,年均增0.6%。未来10年,随着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马铃薯贸易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预计出口数量增加、进口数量减少。展望期内,预计出口数量2020年为56万吨,比上年增长3.7%;2025年为58万吨;2029年为6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5.5%,年均增长1.5%。预计进口数量2020年为12万吨,比上年下降7.7%;2025年为11万吨;2029年为9万吨,与基期相比下降40.3%,年均下降5.0%。在价格展望方面,近期来看,2020年中国马铃薯市场价格将总体低于2019年水平,其中:1—4月马铃薯价格会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5—12月马铃薯价格会9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长期来看,受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升以及马铃薯品质改善等因素影响,马铃薯市场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2.2.2生产展望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马铃薯种植规模受上年薯价影响较大。2019年薯价较高,受经济利益驱使薯农将扩大2020年马铃薯种植规模。预计2020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308万亩(55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0%。从长期来看,马铃薯种植效益高,是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农作物,尤其是贫困山区开展长效扶贫的主要产业之一。预计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2025年为8663万亩(578万公顷);2029年为8736万亩(582万公顷),与基期相比增长3.9%,年均增长0.4%(图6-8)。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展望期内,中国马铃薯单产水平持续提高。预计2020年为1230千克/亩(18450千克/公顷),比上年增加0.2%;2025年为1263千克/亩(18945千克/公顷);2029年为1296千克/亩(19440千克/公顷),与基期相比增加5.6%,年均增长0.5%(图6-8)。中国马铃薯单产持续提高主要原因:一是脱毒种薯进一步推广。目前,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混作区和甘肃、宁夏a等一作区大多以自留种方式发展马铃薯生产,马铃薯单产水平普遍较低,脱毒种薯应用普及之后,马铃薯单产将有较大提升。二是生产技术进步。未来时期,中国病虫害防控水平不断提高,晚疫病、早疫病、枯萎病、疮痂病等马铃薯病害防治能力逐年增强,同时高产高效耕作模式日益推广,都将促进马铃薯单产提高。118012001220124012601280130013207600780080008200840086008800䲏⼜喍ጓ䒡喎ࢂϔ喍ठ䒡喎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䲏⼜̴ϖࢂϔ喍ࡰٸϖ喎图6-82019—2029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单产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a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全书同。99第六章蔬菜产量稳定增加。在种植面积增加和单产水平提高的共同作用下,中国马铃薯产量在展望期内将稳定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马铃薯产量为10221万吨,比上年增加3.1%。从长期来看,2025年将达到10937万吨;2029年达到1132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9.7%,年均增长0.9%(图6-8)。2.2.3消费展望消费数量总体趋增。目前中国马铃薯人均消费数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未来消费潜力比较大。展望期内,中国马铃薯消费总量保持增加态势,预计2020年为10591万吨,比上年增长1.6%;2025年为10924万吨;2029年为1114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6.5%,年均增长0.6%(图6-9)。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丌⩕⊵䉦ߍጒ⊵䉦亟⩕⊵䉦⻺⩕⊵䉦ᎡЪ⊵䉦䛼̴ॕ图6-92019—2029年中国马铃薯消费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食用消费呈增加态势。马铃薯营养素含量比较均衡,具有脂肪含量低、维生素含量高、富含膳食纤维等特点,在满足膳食结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深入推进、居民健康膳食营养理念的逐渐普及以及马铃薯营养功能的广泛认可,马铃薯食用消费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20年为6370万吨,比上年增长0.6%;2025年为6457万吨;2029年为651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3.3%,年均增长0.3%。加工消费保持增长。当前,中国马铃薯加工转化率低,而且加工品种以淀粉、粉丝、粉条、粉片等初级产品为主,增值空间有限,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弱。展望10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期内,随着薯条、薯片、薯泥、主食化产品等马铃薯食品的推广,以及变性淀粉、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消费将较快增长,预计2020年为1035万吨;2025年为1118万吨;2029年为1175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4.3%,年均增长1.3%。饲用消费稳中有增。马铃薯是中国西南和西北山区重要的饲料原料,未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将刺激马铃薯饲用消费稳定增长。展望期内,预计中国马铃薯饲用消费2020年为544万吨;2025年为560万吨;2029年为56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5.5%,年均增长0.5%。种用消费和损耗有所增加。展望期内,种植面积增加带动马铃薯种用消费数量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为1273万吨;2025年为1347万吨;2029年为1394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1.4%,年均增长1.1%。随着产量提高,马铃薯损耗总体增加,预计2020年为1342万吨;2025年为1413万吨;2029年为146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1.2%,年均增长1.1%。2.2.4贸易展望出口方面,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而且薯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际竞争力较强,价格优势明显。展望期内,出口数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图6-10),预计2020年为56万吨;2025年为58万吨;2029年为6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5.5%,年均增长1.5%。出口品种仍将以鲜马铃薯01020304050607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䔈ऐ䛼ܧऐ䛼ᎡЪ䔈ܧऐ䛼̴ॕ图6-102019—2029年中国马铃薯贸易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01第六章蔬菜为主,出口地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进口方面,目前中国进口的马铃薯类型主要为中高端品种和精深加工产品。长期看,随着中国马铃薯优质化、专用化水平日益提升,加工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开发步伐加快,进口替代效应愈发显著。展望期内,进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图6-10),预计进口数量2020年为12万吨;2025年为11万吨;2029年为9万吨,与基期相比下降40.3%,年均下降5.0%。进口品种仍将以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为主,进口地主要集中在美国、土耳其、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地区和国家。2.2.5价格展望近期来看,由于2019年中国马铃薯市场行情较好,2020年薯农生产积极性高涨,马铃薯产量增加,全年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呈宽松状态。预计2020年马铃薯市场均价将总体低于2019年。具体来看,2020年1—4月马铃薯市场供应主体为2019年产季库存薯,受产量减少和薯价偏高影响,2019年库存薯数量低于常年水平,预计2020年前4个月薯价会同比上涨。从5月开始,马铃薯市场供应主体为2020年产季春薯和秋薯。受生产规模扩大影响,2020年5—12月薯价会同比下跌。长期来看,中国马铃薯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一方面,耕地、水等自然资源趋紧,环境约束日益加深,劳动力成本逐年升高,马铃薯种植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将推动薯价上涨;另一方面,中国深入推进马铃薯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马铃薯生产加快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优质优价机制进一步完善,马铃薯品质改善也将提升薯价。2.3不确定性分析2.3.1气候因素虽然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马铃薯生产具备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是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摆脱“靠天收”的困境。异常天气引发自然灾害,仍然是马铃薯生产最大制约因素。甘肃、内蒙古、宁夏等马铃薯西北产区易发生干旱天气;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产区,常常因降雨过多而引发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大幅减产;山东、河南等中原产区时常遭遇“倒春寒”恶劣天气,导致马铃薯冻害。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中国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大。展望期内,灾害天气将是制约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之一。2.3.2病虫害及公共突发事件因素近年来,中国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断增强,但是晚疫病、早疫病、枯萎病10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等发病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同时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仍然存在。未来,如果病虫害大范围蔓延,将会导致马铃薯产量减少和品质下降。2020年春节前后,中国多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受交通管制和人员流动限制等防控措施影响,部分地区早熟春季马铃薯播种无法完成或者被迫延迟,田间管理受到一定程度阻碍,交通受阻地区外运困难甚至出现滞销卖难。公共突发事件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不能排除发生的可能。展望期内,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且持续时间长,将对马铃薯产业发展造成比较严重的不利冲击。2.3.3贸易因素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作用日益加深,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同世界关联度不断提高。东盟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马铃薯出口目的地,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进口来源国,欧盟是中国主要的马铃薯淀粉进口来源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美经贸摩擦,以及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采取反倾销措施等都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展望期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进展情况、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以及是否延续对欧盟的反倾销措施等,都是影响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参考文献[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2]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交公路发〔2019〕99号)[EB/OL].(2019-08-06)[2020-02-06].http://xxgk.mot.gov.cn/jigou/glj/201908/t20190806_3234556.html.[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号)[EB/OL].(2019-08-27)[2020-02-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8/27/content_5424989.htm?trs=1.[4]张晶,吴建寨,孔繁涛,等.2019年我国蔬菜市场运行分析与2020年展望[J].中国蔬菜,2020(1):1-8.[5]孔繁涛,赵志成,张晶,等.台风对近期蔬菜价格的影响及后市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8):4-6.[6]项朝阳,肖小勇,宋长鸣.我国蔬菜产业当前的新特点、新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蔬菜,2019(01):1-6.[7]刘耘,陈绮君,李达.中国蔬菜出口贸易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问题,2018(05):64-67.[8]王鸣,穆月英.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蔬菜,2018(12):54-60.103第六章蔬菜[9]金缀桥,杨逢珉,郑旗.“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影响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20(01):104-116.[10]喻妍,田清淞,李崇光.我国主要蔬菜价格波动的关联性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1):120-128.[11]杨宾宾,宗义湘,赵邦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蒜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研究[J].北方园艺,2019,432(09):170-175.[12]马倩.中国出口葱类蔬菜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13]屈冬玉,谢开云,金黎平.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与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2):358-362.[14]谢开云,屈冬玉,金黎平.中国马铃薯生产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比较[J].世界农业,2008(5):35-41.[15]陈萌山,王小虎.中国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发展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5(12):4-11.[16]秦军红,李文娟,卢肖平,等.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C].中国马铃薯大会,2016.[17]黄凤玲.中国马铃薯贸易及竞争力分析[J].中国马铃薯,2017(3):178-185.[18]徐建飞,金黎平.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6):990-1015.[19]杨亚东,胡韵菲,栗欣如,等.中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8):39-47.[20]王秀丽,王小虎.瑞典、挪威与俄罗斯3国马铃薯的生产消费及对中国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化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3):31-36.第七章水果10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果产区和消费市场。水果产业是中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也是地方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产业。2019年,中国水果整体丰产,供给前紧后松,消费持续增加,价格比上年显著上涨,水果及制品进口扩大,出口量减额增。2020—2029年展望期间,预计水果供给和消费均增加,丰产年份略有盈余;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成本提高和品质改善推动水果价格在波动中上涨,进出口贸易规模双向扩大。预计2020年水果产量(包括园林水果和瓜果类)2.68亿吨,直接消费量和加工消费量分别为1.23亿吨和3358万吨;预计2025年水果产量3.09亿吨,直接消费量1.53亿吨,加工消费量4152万吨;预计2029年水果产量3.28亿吨,直接消费量1.64万吨,加工消费量4702万吨。未来10年,是中国水果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优势产区、优质果品做大做强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时期。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产量增加,供给前紧后松2019年水果总产量估计为2.66亿吨,比上年增产3.7%,供给总量充裕。果园面积估计为1.82亿亩(1216万公顷),瓜果类面积估计为3188万亩(212.5万公顷),均比上年略有增加。水果主产区气象条件基本适宜,园林水果产量估计为1.83亿吨,比上年增产4.4%;瓜果类产量估计为8290万吨,比上年增长2.1%。园林水果面积和产量排名前3位的柑橘、苹果和梨,其常年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38%左右,2019年均表现丰产。也有部分区域部分品种水果出现显著减产,如荔枝恰逢“小年”,加上2018年冬季寒潮低温比常年偏晚,影响了开花坐果,导致广东、广西a等产区大幅减产。水果生产和上市的季节性强,与消费需求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受年初贮存性水果库存偏低和天气因素影响,2019年水果供给前紧后松的特点尤为突出。2018年由于主产区大范围春季低温冻害,苹果和梨产量比上年分别减少5.2%和2.1%,导致2019年上半年苹果和梨冷库贮存量较常年明显减少。特别是在第2季度,晚熟柑橘类水果逐渐退市,西瓜、葡萄受产地持续阴雨天气影响,上市期普遍推迟,叠加荔枝、龙眼等时令水果显著减产,苹果、梨库存不足的影响愈加突显,水果供给阶段性紧张加剧。7月之后,葡萄、桃、梨等水果丰收增产,大量时令鲜果集中上市,水果供给阶段性紧张得到缓解。10月之后,全国范围内苹果恢复性增产,总产量显著增加,柑橘陆续大量上市,产量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加,有效保障了2019年第4季度和2020上半年的水果市场供给。a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全书同。107第七章水果1.2直接消费和加工消费小幅增加水果已成为城乡居民健康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人口增加、食物结构调整、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推进等因素影响,2019年中国水果消费量持续增加,估计为2.64亿吨。以鲜食为特征的直接消费是中国水果消费的主要方式,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单位团体消费和在外消费等均以鲜食为主。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和水果连锁店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水果购买渠道和选购方式,提高了产销对接效率,水果购买的便利性和消费可得性得到进一步提升。2019年中国水果直接消费量估计为1.29亿吨,比上年增加2.7%。随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水果消费量小幅增长的同时,消费者对果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更加青睐优质、特色、品牌水果,水果消费结构向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转变。2018年苹果和梨显著减产以及2019年果汁和水果罐头出口下降均对水果加工消费造成一定不利影响,2019年水果加工消费量估计为3423万吨,比上年增加2.8%。1.3价格先涨后跌,总体上涨显著2019年水果供给前紧后松在市场上具体呈现为价格先涨后跌。1—3月全国6种水果平均批发价格a月度均价在5.78~6.00元/千克波动;4—6月迅速上涨,6月达到8.39元/千克,为2000年以来历史最高月均价;7—11月价格持续下跌,11月降至5.00元/千克,12月受节日消费影响小幅翘尾回升。2019年全国6种水果平均批发价格年度均价为6.29元/千克,比上年涨16.5%。逐月来看,1—9月同比涨幅呈现“慢—快—慢”的特点,其中1—4月涨10%左右,5—8月涨幅均在30%以上,9月涨幅回落至13.1%。10—12月转为下跌。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批发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鸭梨和富士苹果领涨,比上年分别涨55.6%和39.3%,并均在7月出现2000年以来月度历史最高价10.01元/千克和13.57元/千克(图7-1)。1.4进口显著增加,贸易逆差扩大2019年中国水果及制品进口量和进口额显著增加,出口量减少、出口额增加,贸易逆差比上年显著扩大。水果及制品进口量729.3万吨,进口额103.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加23.1%和23.2%;出口量492.1万吨,比上年减少3.5%,出口额74.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1%。继2018年水果及制品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后,2019年贸易逆差29.1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131.1%(表7-1)。a农业农村部在全国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富士苹果、鸭梨、巨峰葡萄、西瓜、香蕉、菠萝6种水果批发价格的算术平均值。10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0.00-1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23456789101112ह℁%Фᵩ喍ٰࡰٸ喎ᰵЪФᵩह℁图7-12019年全国6种水果平均批发价格与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统计数据表7-12019年中国水果及制品进出口数量、金额及同比变化类别进口量进口额出口量出口额万吨同比/%亿美元同比/%万吨同比/%亿美元同比/%水果及制品729.323.1103.623.2492.1-3.574.54.1其中:鲜果587.020.686.023.6339.23.550.214.7果汁23.322.84.17.843.6-29.95.1-29.1水果罐头5.037.20.633.848.4-16.35.5-18.5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整理鲜果贸易是中国水果对外贸易的主体,2019年鲜果进口和出口规模均不同程度扩大。2019年鲜果进口量587.0万吨,进口额86.0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加20.6%和23.6%。进口额最大的鲜果依次是鲜榴莲、鲜樱桃、香蕉、山竹、鲜葡萄、柑橘、鲜猕猴桃等,共占鲜果进口额的76.6%,其中鲜榴莲进口额16.0亿美元,鲜樱桃进口额14.0亿美元,香蕉进口额10.9亿美元。这7类水果中,除柑橘进口额比上年减少6.2%外,其他6类水果的进口额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山竹进口额增加127.5%。2019年鲜果出口量339.2万吨,出口额50.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加3.5%和14.7%。出口额最大的鲜果依次是柑橘、鲜苹果、鲜葡萄、鲜梨、鲜桃(包括油桃)、鲜柿子等,占鲜果出口额的87.6%,其中柑橘出口额12.7109第七章水果亿美元,鲜苹果出口额12.5亿美元,鲜葡萄出口额9.9亿美元。与上年相比,鲜葡萄、鲜桃(包括油桃)、鲜柿子出口额分别增加43.1%、118.6%和48%。受国内供给减少和价格提高所致,鲜苹果出口量减少13.2%,出口额减少4.1%,鲜梨出口量减少4.3%,出口额增加8.1%。果汁特别是苹果汁是中国出口主要优势农产品之一,2019年果汁进口规模扩大,出口规模缩减。果汁进口量23.3万吨,进口额4.1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加22.8%和7.8%。进口规模最大的橙汁进口量8.6万吨,比上年增加8.6%,进口额1.4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5.7%。椰子汁、西番莲果汁进口量比上年分别增加98.6%、341.1%,进口额比上年分别增加67.8%、272.9%。果汁出口量43.6万吨,出口额5.1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减少29.9%和29.1%。出口规模最大的苹果汁出口量38.6万吨,比上年减少31%,出口额4.2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1.5%。梨汁出口量2.89万吨,比上年减少30.4%,出口额0.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1.2%。水果罐头也是中国出口主要优势农产品之一,2019年水果罐头进口规模扩大,出口规模缩减。水果罐头进口量5.0万吨,进口额0.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加37.2%和33.8%,其中菠萝罐头、柑橘罐头、樱桃罐头、龙眼罐头、荔枝罐头等进口均显著增加。水果罐头出口量48.4万吨,出口额5.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减少16.3%和18.5%,其中柑橘罐头、桃罐头、梨罐头、荔枝罐头、菠萝罐头等出口均比上年显著减少。分国别来看,中国水果及制品进口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东盟进口水果及制品的金额比上年增加35.1%,占进口总额的50.5%。从智利、新西兰、澳大利亚、秘鲁、厄瓜多尔、中国台澎金马关税区、埃及的进口额显著增加,从美国和南非的进口额比上年分别减少30.2%和11.5%。中国水果及制品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东盟的水果及制品出口额比上年增加24%,占出口总额的52.7%,其中对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缅甸的出口额均显著增加,另外,对德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的出口额增长幅度也都在10%以上。对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出口额比上年分别减少40.2%、22.6%和10.8%,其中对美国的鲜果出口额减少20.9%,果汁出口额减少59.9%,水果罐头出口额减少32.5%。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1总体判断未来10年,中国水果有效供给增加、消费持续增长、进出口市场扩大,水果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有望得到一定改善。11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产量增速放缓。受较高比较效益拉动和消费转型升级影响,水果面积仍具有一定增长空间,生产水平提升推动单产提高、品质改善。预计2020年全国水果产量2.68亿吨,2025年3.09亿吨,2029年3.28亿吨,与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相比,年均增长率2.4%,低于过去10年3.4%的年均增长率。水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果品质量得到一定提升,有效供给增加。消费持续增长,加工消费增长较快。人口增加、收入水平提高、食物结构调整、城镇化水平提升等将推动水果消费量持续增加,直接消费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工消费比例提高。未来10年,预计中国水果直接消费和加工消费分别比基期年均增长2.8%和3.6%,2025年分别增至1.53亿吨和4152万吨,2029年分别增至1.64亿吨和4702万吨。价格波动上涨。展望期间,水果生产成本上涨和果品质量改善对价格上涨形成支撑。但水果供给略大于需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价格上涨动力。预计展望期间水果平均批发价格在5.0~8.5元/千克区间波动上涨。果品质量、品牌溢价以及稀缺性等愈加成为水果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优质果品价格趋于上涨,相对过剩、同质化的普通果品价格下跌风险较大。进出口贸易总量扩大。展望期间,中国水果贸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持续扩大。中国与国际贸易伙伴关系的拓展和深化,国内消费者对多元化、高品质水果需求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将推动进口持续增长。果品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和企业出口运营能力的提高,推动水果及制品出口增长。预计2025年水果进出口贸易量a为2570万吨,2029年扩大至3426万吨。进口增长预计大于出口增长,贸易逆差或长期存在。2.2生产展望未来10年,水果面积扩张有限,单产继续提高,产量增速趋于放缓。伴随产量小幅增长,中国水果产业将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高,整体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产业升级加速。水果生产面积稳中有增。展望期间,较高的比较效益保障了水果面积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与基期相比,未来10年水果面积年均增长率0.77%,其中园林水果增长空间相对宽裕,瓜果类受耕地资源刚性制约,面积动态持平。展望前期,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中,水果产业是许多地区富民增收、产业振兴的重要依托,生a水果进出口贸易量包括鲜果和水果制品的进出口贸易量,已将水果制品折算为鲜果,统一记为水果进出口贸易量。111第七章水果态果园、采摘园等是很多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商资本对水果产业投资也保持较高热度。预计2020年中国果园面积为1.83亿亩(1220万公顷),2025年为1.85亿亩(1233万公顷);预计2020年瓜果类面积为3191万亩(212.7万公顷),2025年为3206万亩(213.7万公顷)。展望后期,由于水土资源短缺的刚性制约,水果优势产区布局的阶段性完成,水果面积增长空间进一步被压缩,预计2029年果园面积为1.92亿亩(1280万公顷),瓜果类面积为3218万亩(214.5万公顷)(图7-2)。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ധ᱌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ϔ䛼̴ॕᎡЪ图7-22020—2029年中国水果产量展望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水果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不断调整。展望期间柑橘、苹果、梨、猕猴桃等主要水果品种更新换代和老果园升级改造加快,果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得到优化,成熟期更加细分,鲜果上市期延长,品质类型更加丰富。适应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趋势和消费升级需求,设施水果、新奇特水果以及适合采摘观赏或加工产品类型丰富的水果品种面积有望增加。品种技术和设施栽培技术改进有助于打破水果生产的地域界限,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北种的规模扩大,柑橘、苹果等产业重心西移,国内生产供给更加向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水果单产水平持续小幅提高,是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展望期内,随着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新建优质果园产能释放以及科技贡献率的提高,预计园林水果和瓜果类单产水平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展望期间水果单产水平预计年均增长率1.6%,2025年园林水果单产1227千克/亩(18405千克/公顷),瓜果类单产2706.2千克/亩(40593千克/公顷),2029年园林水果单产1242.9千克/亩11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18644千克/公顷),瓜果类单产2766.7千克/亩(41500千克/公顷)。受消费端引导,生产者将更加注重果品品质的提升,从单纯追求单位面积产量逐渐转向追求果品质量和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水果单产增速比过去10年略有降低。基于面积和单产稳中有增,展望期间水果产量趋于小幅增长。预计2020年水果产量2.68亿吨,比基期增加3.5%,其中园林水果产量1.85亿吨,比基期增加4.7%,瓜果类产量8305万吨,比基期增加0.85%。2025年,预计园林水果产量2.22亿吨,瓜果类产量8674万吨,水果总产量3.09亿吨;2029年,预计园林水果产量2.39亿吨,瓜果类产量8900万吨,水果总产量3.28亿吨。展望期间,预计水果产量年均增长率2.4%,低于过去10年3.4%的年均增速,其中园林水果年均增长率2.2%,瓜果类年均增长率0.66%。未来10年,是中国水果生产加快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水果生产方式逐渐由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向适度规模化种植为主过渡,集约化水平、标准化程度得到提高,水果生产的区域布局、果品结构、节本增效、抗逆减灾等有望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品牌建设得到加强,高品质果品的有效供给增加,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2.3消费展望未来10年,中国水果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市场继续扩大,直接消费量和加工消费量不断增加,水果高损耗的状况将有所改善。基期水果消费量估计为2.56亿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水果消费量2.63亿吨,比上年减少0.67%。2025年水果消费量3.12亿吨,2029年水果消费量3.32亿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2.7%。展望期间水果直接消费量预计年均增长2.8%。随着饮食观念改变和购买能力提高,水果在居民膳食结构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面消除贫困、城乡融合发展等,显著增强农村居民水果消费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物流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城乡居民水果消费的可得性,推动水果人均消费量进一步提高。估计基期年人均水果消费量90.1千克,2025年107.3千克,2029年114.2千克。人口增长也持续推动水果直接消费量增加。基期水果直接消费量估计为1.24亿吨,2025年1.53亿吨,2029年1.64亿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水果产地采摘、外运、流通、分销、家庭采购、在外消费等均受到影响,预计全年人均水果消费量87.3千克,比基期减少3.1%,水果直接消费量1.23亿吨,比基期减少1.2%。加工消费是水果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从消费端,收入增长和饮食西化有利于推113第七章水果动果汁、果泥、冻干果片以及功能性水果制品的需求。从供给端,为平抑鲜果价格波动风险,稳定收益预期,许多果品企业致力于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加工产能,特别是工商资本进入后也多把精深加工作为提高果品产值、保障企业营收的重要支点。流通角度,加工制品比鲜果更耐贮运,产品附加值也高,更符合网络销售农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物流成本低的特点。政策层面,各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都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要扶持方向之一,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加大果品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开发力度”。未来10年,果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或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预计水果加工消费量年均增长3.6%,2025年达到4152万吨,2029年达到4702万吨。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正处于上市期的时令水果出现低价滞销,冷库贮存水果也出现积压,更突显了果品精深加工对稳定水果产业的作用,并促进了水果加工消费在短期内的较快增长。预计2020年水果加工消费3558万吨,比基期增加7.7%(图7-3)。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ധ᱌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Ⱑᣒ⊵䉦䛼ߍጒ⊵䉦䛼图7-32020—2029年中国水果消费展望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展望期间,损耗在水果消费中的占比预计有所降低。“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等部委部署了一系列具体工程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展望期间,预计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以及水果供应链水平会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减低水果损耗。11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4贸易展望展望期间,水果对外贸易规模仍呈现显著扩大趋势,预计到2029年,中国水果贸易总量可达到3426万吨,年均增长率7.7%,逆差格局或长期存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第一季度中国水果进出口也明显滞缓,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等级提高,全球水果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受影响的程度也不断加深,预计水果贸易规模与上年持平或略有缩减。按照2019年中国水果对外贸易节奏,上半年水果进口量占全年的57.2%,其中第2季度占比为30.9%,上半年水果出口量占全年的1/3,其中第二季度占比为13.0%,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对短期内中国水果进口的影响或大于出口。进口量继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都推动进口水果消费的增长。许多国外果品企业把中国市场作为重点开拓目标,国内规模化果品企业为了保障果品质量和稳定供应链,也不断扩大海外水果种植规模,直接推动水果进口量的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水果进口量1454万吨,2029年1942万吨,年均增长9.4%。展望期间鲜果仍是进口果品的主体,高品质果汁、罐头等制品的进口预计也有较快的涨幅。中国水果及制品仍具有较强出口优势。展望期间,水果产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果品生产规模化,推动水果及水果制品出口。一方面,标准化生产水平、采后处理水平和加工水平提高,能够更好应对进口国的贸易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水果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优质果品企业和品牌不断壮大,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中国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预计2025年中国水果出口量1116万吨,2029年1484万吨,年均增长5.9%。从水果贸易伙伴来看,东盟依然是中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活跃。优势特色果品出口目的地将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东盟国家,中国鲜果对印度、乌克兰、伊拉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潜力较大,对日本、南非、土耳其、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果汁出口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智利等国家的罐头出口也具有增长潜力。中国水果进口来源地和进口果品愈加丰富。2019年中国水果准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3种新鲜水果获得准入,新鲜水果准入的国家达到24个,超过200个品种。另外,有5个冷冻水果新品种获得批准,包括马来西亚的冷冻带壳榴莲,肯尼亚的冷冻鳄梨,菲律宾的冷冻菠萝、冷冻榴莲、冷冻芒果和冷冻香蕉。美国是中国重要的果品贸易伙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19年两国之间贸易量缩减。2020年1月,中美双方正式签订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后,中美双方多种水果都有望获得对方准入资格,包括美国蓝莓、加州油桃、哈斯牛油果和中国香115第七章水果梨、柑橘和鲜枣,这对中美两国水果贸易利好。2月7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约750亿美元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减半,此前美国坚果和新鲜水果输华的额外关税已经达到50%,本次额外关税下降到45%,有利于美国水果出口到中国。2.5价格展望2020年水果价格预计比上年回落。中晚熟柑橘丰产,苹果、梨库存充足,有效保障了2020年上半年水果市场供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之后南方时令鲜果和北方反季节水果产地采摘、外运和销售均不能正常开展,北方库存水果也出现积压,产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疫情解除后,库存水果和时令水果集中供给市场,销售压力较常年偏大,水果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较小。预计2020年水果平均批发价格年度均价不超过6元/千克,低于2019年。展望期间,水果产能趋于扩大,供给量整体充足,使价格上涨动力偏弱,但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预计仍将增加,加之果品质量整体提升,支撑水果价格在波动中上涨。未来10年,预计水果平均批发价格在5.0~8.5元/千克区间波动上涨。随着品种熟期结构愈加合理化和冷贮水平提高,许多果品的上市期显著延长,甚至能实现周年上市,水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趋于减弱。水果价格分化加剧。随着水果消费需求升级,水果供给在品类、品种、品质上长期存在的同质化问题逐步缓解,果品质量、品牌溢价以及稀缺性等愈加成为水果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符合消费者升级需求、但相对短缺的优质、特色、有机、功能性、品牌果品的价格将持续走高,而相对过剩、同质化的普通果品市场竞争力弱,价格下跌风险较大。展望期间,随着《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逐步实施,水果产业的数字化水平预计显著提升,水果生产布局、上市节奏调节、产销对接将更加有序高效,有助于避免价格大幅涨跌。另外,苹果期货、红枣期货相继上市,各地果品价格保险陆续推出,价格风险有了更多市场化的管理工具,有助于防控价格波动风险。3不确定性分析3.1气象因素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仍是影响水果市场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对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而言,暖冬影响荔枝、龙眼多种水果开花坐果,不仅会影响产量,还会导致不同地区同一品种水果集中上市,扰乱上市节奏。北方苹果、梨等水果易受春季倒春寒以及夏秋连旱影响,造成大幅减产和生产成本提高。近年来11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中国西北地区出现明显的暖湿化,农业气候资源有所优化,包括苹果、猕猴桃等在内的水果有了更大的扩种空间,一方面果园面积增幅可能大于预期,另一方面,暖湿化过程有明显的波动性,会出现少雨干旱或低温寒冷的特殊年份,增强了水果产量的不确定性。3.2技术进步因素技术进步是水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也是影响果品供给和水果价格的重大变数之一。苹果、梨、柑橘等大宗水果产业均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是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但优良品种推陈出新的速度、规模、性状表现、推广应用情况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特别是突破性新品种的育成与产业化应用会加速水果供给结构优化和供需格局调整。水果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果农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精简化、机械化是水果节本增效的重要技术途径,发展替代人工的各类果园机械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但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方式的果园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存在不平衡,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速度及对水果产业的影响难以准确预估,增加了展望期间果品市场格局和价格走向的不确定性。3.3国际贸易环境展望期内,中美经贸关系是影响中国水果贸易的重要不确定性因素。中国和美国互为水果及制品重要贸易伙伴,2020年1月中美双方正式签订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后,中美贸易摩擦趋向于缓和,两国水果贸易趋于向好,短期内贸易规模或出现回升。但中美经贸关系复杂多变,如果贸易紧张局势再现或加剧,水果进出口贸易仍将受到影响。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对中国果品准入政策的变化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结构和规模,特别是苹果、柑橘等重要果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多个国家蔓延,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不断升级,波及全球水果供应链和贸易,疫情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全球水果市场和贸易造成的影响尚难以准确估计。参考文献[1]巴勒江·马迪尼也提,布娲鹣·阿布拉.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农业,2019(07):57-68.[2]陈厚彬,欧良喜,李建国,等.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荔枝[J].果树学报,2019,36(10):1399-1413.[3]郭文武,叶俊丽,邓秀新.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柑橘[J].果树学报,2019,36(10):1264-1272.117第七章水果[4]侯煜庐,赵俊晔.2019年上半年中国水果市场形势分析与后市展望[J].农业展望,2019,15(08):7-10,18.[5]纪琤琤,陈晓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果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2018,40(10):71-76.[6]刘璐,王景红,柏秦凤,等.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地物候期的影响[J/OL].果树学报:1-13[2020-02-26].https://doi-org-s.caas.cn/10.13925/j.cnki.gsxb.20190254.[7]王金政,毛志泉,丛佩华,等.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苹果[J].果树学报,2019,36(10):1255-1263.[8]王文辉,王国平,田路明,等.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梨[J].果树学报,2019,36(10):1273-1282.[9]谢江辉.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香蕉[J].果树学报,2019,36(10):1429-1440.[10]郑国富.中国水果进口贸易发展的新态势、问题与建议[J].农业展望,2019,15(12):139-145.第八章肉类12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受疫情、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2019年肉类生产分化明显,猪肉产量显著下降,牛羊肉和禽肉产量较快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由于生猪生产恢复缓慢、猪肉产量预期下降,2020年肉类(猪牛羊禽肉,下同)总产量将减至7507万吨,比上年下降1.9%。展望中后期,猪肉产量恢复增长将会带动肉类总产量增长,预计2029年肉类产量将达到9925万吨,比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增长20.5%,年均增长1.9%。未来10年,肉类消费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猪肉消费占比将下降,禽肉、牛羊肉消费占比将稳步增加。展望期间,猪肉、禽肉进口量均前期增加明显,后期将下降并趋于稳定;牛肉进口稳步趋增、羊肉进口较快增长。猪价预计2020年高位徘徊,2021年可能高位回落,展望中期产能恢复后,猪价将进入下降通道,禽肉价格展望前期稳中偏强运行,展望中后期呈波动上涨走势;牛羊肉价格整体趋涨走势。1猪肉猪肉是菜篮子产品的重要构成,是中国居民最重要的动物性食物,约占居民肉类消费量2/3。2019年尤其是7月以后生猪供给偏紧局面特征明显,猪价涨幅加大,全年猪价创历史高位。猪价上半年呈现区域化差异走势特征,南跌北涨,下半年北方主产区和南方主销区再次趋于一致。9月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解决“没钱养、没地养和不敢养”的难题,带动能繁母猪产能四季度止跌并持续恢复。2020年猪肉产量预计3934万吨,比上年下降7.5%,生猪出栏量50149万头,比上年下降7.8%,猪肉消费量4206万吨,比上年减少5.6%,猪肉进口量280万吨,比上年增加32.7%,出口量8万吨左右,比上年下降22.7%。展望期内,随着生猪产能继续恢复并稳定发展,2025年猪肉产量将达到5728万吨,较基期增加13.7%。展望末期,2029年猪肉产量预计5972万吨,较基期增加18.6%,猪肉消费量6077万吨,较基期增加17.5%,猪肉进口量123万吨,较基期减少18.0%。未来10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速1.9%,猪肉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8%和1.5%,猪肉价格有望回落并保持在合理区间,猪肉进口将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1猪肉产量大幅下降前三季度生猪产能持续深度下降,四季度产能企稳恢复。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以及部分地区不合理禁限养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产能明显下121第八章肉类滑,全年猪肉产量大幅下降,四季度以来,随着促进生猪生产恢复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生猪生产形势开始持续好转。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生猪出栏5.44亿头,比上年下降21.6%;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图8-1)。前三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降幅分别为5.7%、7.0%和40.4%,四季度降幅收窄至32.1%,年末生猪存栏3.10亿头,同比下降27.5%。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定点县监测,10月能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环比增长0.6%,11月、12月环比分别增长4.0%和2.2%;11月生猪存栏量回升,环比增长2.0%。-25.0-20.0-15.0-10.0-5.00.05.01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䪬⢴%⡗㖶ϔ䛼̴ॕ⡗㖶ϔ䛼෋䪬⢴ᎡЪ图8-12009—2019年中国猪肉产量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1.1.2猪肉消费明显减少猪肉价格持续攀升,对猪肉消费形成明显抑制。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猪肉产量数据和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测算,2019年全年猪肉表观消费量(产量加净进口量)为4463万吨,比上年下降19.1%,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1.88千克,比上年下降19.4%。消费结构上,受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影响,2019年猪肉产品加快由“调猪”向“调肉”转变,冷鲜肉、冷冻肉消费占比明显提升。1.1.3猪肉进口大幅增加、出口显著下降国内供给短缺,促进猪肉进口大幅增加、出口显著下降。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生猪产品进口量313万吨,比上年增45.2%,其中猪肉和猪杂碎进口量分别为199万吨和113万吨,增幅分别为67.2%和17.9%。年内看猪肉进口量呈现逐月上涨态势,12月为26.98万吨,比1月增114.9%,比上一年增178.0%。中国猪肉及杂碎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西班牙、德国、美国、丹麦和荷兰,12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分别占进口总量的17.8%、16.5%、13.4%、10.1%和9.3%。猪肉进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猪肉供给持续偏紧,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进口利润激增,再加上关税下调,进口肉类境外生产企业在华注册速度加快,各类企业从国际市场进口猪肉的积极性大幅提高。1.1.4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猪肉供少于求,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三季度开始猪价涨幅明显。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9年中国活猪和猪肉集贸市场均价分别为21.16元/千克和33.73元/千克,较上年分别涨63.3%和50.2%。从月度价格变化情况看,1—2月,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避险非洲猪瘟疫情的情况较强,积极抛售生猪,致使活猪价格下跌,带动猪肉价格偏弱运行;3月以后,随生猪存栏量持续减少,市场供给偏紧,活猪和猪肉价格持续攀升,并于11月达到峰值,创历史新高;后续随着生猪产能逐步恢复,以及临近年底,活猪出栏量大幅增加,带动活猪和猪肉价格高位小幅回落。1.1.5生猪养殖盈利水平处于历史高位猪价持续高位,饲料成本平稳,生猪养殖盈利水平处于历史较好水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猪粮比平均为10.23∶1,比上一年上升3.86个点。全年自繁自养养殖户出栏1头115千克的肥猪头均盈利950.69元,其中第四季度头均盈利2058.79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不同月份变化看,1月猪粮比为6.36∶1,2月回落为6.13∶1,之后持续上涨。8月以来,猪粮比突破9.5∶1,生猪养殖进入高盈利期,12月进一步升至17.19∶1。1.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1.2.1总体判断展望前期,猪肉产能快速恢复,预计2021年底恢复至常年水平,之后将呈平稳增长态势。与基期相比,未来10年猪肉产量增长18.6%,年均增速1.9%。预计2020年猪肉产量为3934万吨,比上年减少7.5%,生猪出栏达50149万头,比上年减少7.8%。2021年产量为5000万吨,较基期减少0.7%,生猪出栏63530万头,较基期减少1.8%。展望后期产量增速将明显放缓并趋稳,2029年生猪出栏73918万头,猪肉产量达5972万吨,分别较基期增长14.3%和18.6%。消费需求前期抑制,随后恢复并趋于稳定。整体判断,2020猪肉市场将延续持续供给偏紧的态势,生猪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具体而言,预计2020年猪肉消费量4206万吨,比上一年减少5.6%,人均猪肉消费量29.9千克,比上一年减少123第八章肉类5.9%。2021年猪肉消费量5177万吨,较基期增加0.1%,人均猪肉消费量36.7千克,较基期减少0.9%。预测中期2025年猪肉需求量为5853万吨,较基期增长13.1%。预测末期猪肉需求为6077万吨,较基期增长17.5%。进出口方面,展望期内猪肉进口量前期明显增加,后期下降但仍保持相对高位。展望前期,猪肉进口将会连续两年增加,预计2020年和2021年中国猪肉进口量分别为280万吨和195万吨。随着国内生猪生产的恢复,猪肉价格回落,猪肉进口将会趋降,2025年下降到146万吨,展望后期仍将会保持在100万~120万吨。猪肉出口量(含活猪出口量折算为猪肉出口量)展望前期将会明显下降,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8万吨和18万吨,产能恢复和疫情稳定将会带动后期出口稳中有增,2029年将会维持在18万吨左右。猪肉价格展望期内将逐渐高位回落至合理市场加工水平。展望初期由于生猪产能仍处于恢复过程中,猪肉供给仍然偏紧,前期猪价仍将处于高位,预计2020年三季度猪肉价格将高位回落,2021年猪肉价格稳中有降,随着展望中期产能进一步恢复,生猪和猪肉加工将会恢复至常年正常水平,围绕成本线上下波动,同时由于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的提升,猪周期将会较前几个周期拉长,同时波动幅度有望下降。1.2.2生产展望尽管2019年第四季度生猪产能呈现上涨态势,由于前期生猪产能过度下降,2020年猪肉产量较上一年仍将减少,按照目前的生猪产能恢复速度,2020年底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部分养猪大省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势头更好,截至2020年2月,辽宁连续8个月环比增长,河北、山西和黑龙江均连续6个月环比增长,河南连续5个月环比增长。短期看,生猪产能将快速恢复。2020年猪肉产量预计为3934万吨,比上年下降7.5%,生猪出栏预计达50149万头,较基期减少7.8%。2021年产量为5000万吨,较基期减少0.7%,生猪出栏63530万头,较基期减少1.8%。生猪生产规模化水平将会快速提高。随着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在全国的布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年1月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2.2%,连续5个月增长,增幅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护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出栏的生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一半以上,是生产恢复和市场供给的“主力军”。截至2020年2月,规模猪场一直保持着率先恢复势头,对生猪生产的整体恢复十分有利。长期看,生猪产能的增长主要是由消费带动稳定增长。随着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对猪肉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农村地区。未来10年猪肉产量年均增加1.9%(表8-1)。在非洲猪瘟疫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以及猪价回落的带动下,12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猪肉消费需求趋于平稳,后期猪肉产量增速明显放缓。2025年猪肉产量为5728万吨,出栏量71832万头,分别较基期增长13.7%和11.1%。2029年猪肉产量达5972万吨,出栏量73918万头,分别较基期增长18.6%和14.3%(图8-2)。表8-1中国猪肉产量年均增长率项目年份2009—20182016—20192020—20292029年均产量/万吨5401513454815972产量增长率/%1.02-7.781.91—数据来源:为预测值,其余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䪬⢴%⡗㖶ϔ䛼̴ॕᎡЪ-30.0-20.0-10.00.010.020.03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㖶ϔ䛼෋䪬⢴图8-22019—2029年中国猪肉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2.3消费展望从短期来看,随着生猪产能恢复后猪肉价格回落到合理水平,猪肉消费将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预计2020年猪肉消费量4206万吨,比上一年下降5.6%,人均猪肉消费量29.9千克,比上一年下降5.9%。2021年猪肉消费量5177万吨,较基期增加0.1%,人均猪肉消费量36.7千克,较基期减少0.9%。从长期来看,在居民消费升级和人口增加影响下,猪肉消费将缓慢增加。未来10年猪肉消费量年均增长1.8%,人均消费量年均增幅1.3千克。2025年猪肉消费量和人均猪肉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853万吨和41.0千克,分别较基期增长13.1%和125第八章肉类10.8%。展望后期猪肉消费需求将趋于稳定,预计2029年猪肉消费总量和人均猪肉消费量分别为6077万吨和42.3千克,较基期增长17.5%和14.4%(图8-3)。-25.0-20.0-15.0-10.0-5.00.05.010.015.020.025.030.040004500500055006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䪬⢴෋䪬⢴%⊵䉦䛼̴ॕᎡЪ图8-32019—2029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020年第一、二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户外消费急剧减少并转入户内消费,猪肉消费量抑制显著。此外,猪肉价格过高,使得居民户内猪肉消费也受到或多或少的抑制,尤其在农村地区,猪肉消费抑制更加明显。展望期,随着生产和消费信心恢复,尤其是随着猪肉价格的大幅回落,人均猪肉消费水平将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展望中后期人均猪肉消费量将趋于平稳。展望期猪肉消费形态将有三个发展特点:一是冷鲜猪肉的消费占比将显著提升。猪肉调运由“调猪”向“调肉”转变,将带动冷链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将逐步接受更加健康、卫生和安全的冷鲜肉产品,冷鲜肉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加速提升。二是猪肉加工制品的消费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培育。由于猪肉调运政策的转变,生猪养殖区域需配套相应的加工企业来延长产业链条、缓解猪肉调运压力。进口肉类境外生产企业在华注册速度加快即表明该发展趋势已露端倪。同时,受西方饮食方式的影响,西式的猪肉加工产品,如低温肠、培根等越发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三是猪肉消费分层逐步形成。随着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及品牌认知度的提高,展望期内黑猪等地方特色生猪品种的消费市场预期有较快的增长,猪肉消费升级呈现明显趋势。1.2.4贸易展望进口方面,2020年,受全年猪肉供给偏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年初补栏量以12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及国内外价差较大致使进口利润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计猪肉进口量继续明显增加,达到280万吨左右,比上一年增加32.7%。随着生猪产能的逐步恢复,中国猪肉自给率逐步回升,2021年开始,进口量将稳中有降。长期来看,猪肉进口量将在2021年降至195万吨左右,较基期增加30.0%。2025年猪肉进口量降至146万吨左右,较基期下降2.7%。展望后期将保持净进口状态,猪肉进口将基本保持在100万~120万吨左右(图8-4)。0316293124155186217248279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䔈ऐ䛼ܧऐ䛼䔈ܧऐ䛼̴ॕᎡЪ图8-42019—2029年中国猪肉进口量和出口量注:2019年猪肉产量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出口量包括猪肉和活猪,活猪按照72%的出肉率折算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出口方面,猪肉出口量将先明显下降,再恢复性回升。短期内,生猪产能较低,加之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中国猪肉出口量预计明显减少,2020年猪肉(包括活猪)出口将降至8万吨左右,比上一年减少22.7%。2021年起,猪肉出口将逐步恢复,2029年为18万吨,较基期增加27.5%。1.2.5价格展望短期看,随着生猪产能恢复性提高、中国自给率提高,以及千余家肉类企业在华注册,猪肉市场供给量有望得到保障,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收窄。2020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有望高位小幅上涨,下半年随着生产恢复,猪价将会逐渐回归合理水平,进入新一轮价格周期。2021年猪肉价格稳中有降,预计恢复至常年正常水平。长期看,在饲料成本、环保成本、生物安全防控成本等的支撑下,猪肉价格在恢复至合理水平后将呈现缓慢上涨的走势。127第八章肉类1.3不确定性分析1.3.1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猪产能恢复的不确定性。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扩散,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预案,为了阻止传染源扩散和疫情传播,全国多地相继采取了封城封路、延迟复工等防控措施,对处于恢复期的生猪产业带来重大影响。首先,生产方面,各地开始逐步启动复产复工,然而生猪屠宰企业和物流企业能何时、多大程度上复产复工都取决于各地的防疫政策,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和不确定性。其次,消费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中国居民猪肉消费抑制程度,疫情结束后猪肉消费需求能否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猪肉消费需求是否会发生较大转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餐饮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餐饮协会调研数据显示1—2月餐饮行业的综合损失率在95%左右。尽管3月下旬以来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际社会的新冠肺炎疫情却进入暴发期。中国疫情防控力度始终不能防松,消费者户外消费需求依然没有任何起色。餐饮业的恢复时间和恢复程度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最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影响猪肉及相关产品出口国内生猪的屠宰和物流,该情况是否会影响出口国猪肉出口数量以及时间,将直接影响今年中国猪肉贸易的数量。根据沿海现货报价,2020年3月20日豆粕到岸均价为2960元/吨,比3月初增加约3.5%,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控制不力,则豆粕供给、运输、通关时长都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饲料成本和生猪养殖成本,并最终影响国内外猪肉市场价格。1.3.2非洲猪瘟疫情非洲猪瘟缺乏相关疫苗,尽管不少大型养殖企业已经成功并且持续复养,生物安全水平提升、疫情风险相对较小,但占中国出栏量近50%的小规模户,由于文化素质、资金、硬件条件等问题,生物安全水平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疫情仍然会影响高风险地区补栏复养效果,影响生猪产能恢复的速度,会导致后期生猪产能增长不及预期。首先是仔猪种猪流通会带来一定疫情风险。仔猪和母猪调运过程中存在疫情风险,中小规模户产能恢复时间、速度和规模将受影响。其次是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养殖主体要提升生物安全设施、管理和防疫技术水平,推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仔猪和母猪价格大幅上涨也将会影响养殖户补栏能力。最后是母猪繁殖性能。养殖户担心种猪和仔猪调运的疫情风险,大量留存三元母猪或导致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有效仔猪数和育肥猪数下降,会影响产能恢复的规模。12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禽肉禽肉是中国第二大肉类产品。2019年,中国禽肉生产水平快速提升,产量显著提高,达到2239万吨,比上年增长12.3%,禽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例大幅提高。8月以来猪肉价格快速上涨,致使禽肉替代消费增加明显,有力拉升了禽肉消费增速,总消费量比上年增加13.9%。禽肉进口a大幅增加,全年进口量达到79.70万吨,比上年增加58.0%;价格高位运行,再创历史新高。肉雏鸡成本快速攀升,涨幅达56.3%,饲料成本略涨,肉禽养殖效益整体保持较好水平。受猪肉供给显著下降的影响,预计2020年禽肉产量继续增加,达到2401万吨,比上年增长7.2%。猪肉价格高位继续带动禽肉消费,消费量也将明显增加。禽肉进口量将增加至86万吨。随着生猪生产的逐步恢复,展望中后期禽肉产量增速将显著放缓,预计2025年产量2489万吨,与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相比增加20.1%,2029年禽肉产量预计将达到2585万吨,未来10年年均增长率为2.2%。禽肉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为2589万吨和18.03千克,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和1.9%。展望后期,受禽肉消费习惯、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等因素影响,禽肉进口将保持一定规模。2.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2.1.1产量明显增加禽肉产能快速扩张,产量显著增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产量下降,禽肉产量明显增加,有效弥补了肉类供给不足。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家禽出栏146.41亿只,比上年增加15.51亿只,增长11.9%;禽肉产量2239万吨,比上年增长12.3%(图8-5);禽肉在肉类生产中的占比达到29.3%,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从不同产业来看,白羽肉鸡祖代产能增加明显,父母代产能增加幅度相对较小,鸡肉产量增10%以上。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平均存栏量140万套,比上年增加21.1%,在产祖代种鸡存栏量增加4.9%,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增加12.0%,商品代鸡苗销量增加10.7%。黄羽肉鸡产业产能加速恢复,在产祖代种鸡存栏量增加6.7%,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增加9.8%,商品代鸡苗销量增加12.2%。估计全年黄羽肉鸡出栏量45.59亿只,比上年增加15.0%,鸡肉产量563万吨,增加21.3%。水禽生产方面,南方地区许多猪舍改a禽肉进口:指禽肉产品进口,包括禽肉及杂碎,少量加工禽肉。129第八章肉类养鸭,导致鸭肉产量增加也较多。-4-202468101214040080012001600200024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ϔ䛼̴ॕᎡЪϔ䛼෋䪬⢴෋䪬⢴%图8-52010—2019年中国禽肉产量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1.2消费快速增长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猪肉消费减少,禽肉消费明显增加。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下,禽肉对猪肉消费的替代效应显现,肉类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猪肉消费比重下降,禽肉消费比重上升。2019年,人均禽肉消费量a16.20千克,比上年增加13.5%。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居民家庭人均禽肉消费量自2017年下降后恢复增加,2018年为9.0千克,比上年增加1.1%。估计2019年居民家庭人均禽肉消费量达到10.1千克,比上年增加12.2%。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禽肉消费量9.8千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禽肉消费量8.0千克,估计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禽肉消费双增长,且农村居民家庭禽肉消费增长幅度更大。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禽肉消费明显增加主要得益于禽肉价格相对低廉,是猪肉消费的最佳替代品。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快餐、功能、休闲等多元化的禽肉产品消费也增加。2.1.3贸易格局发生逆转禽肉进口大幅增加,贸易顺差转逆差。在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的带动下,禽肉进口增加显著,贸易格局近10年来首次由顺差转为逆差,逆差2.16亿美元。禽肉产品进口量79.70万吨,比上年增加58.0%;进口额20.5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a人均消费量指人均表观消费量,即(产量+进口量–出口量)/总人口,下同。13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75.8%。出口量51.24万吨,比上年减少1.1%;出口额18.4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8%(图8-6)。䔈ऐ䛼䔈ऐ䷊ܧऐ䛼ܧऐ䷊䉥ᭀጛ᪝䛼Ƞ䛾䷊ॕȠ̴㒻ٰᎡᎡᎡ图8-62017—2019年中国禽肉产品进出口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从进口产品来看,主要是冰鲜、冷冻禽肉及杂碎,冷冻鸡块进口增加比较明显。2019年,冰鲜、冷冻禽肉及杂碎进口79.51万吨,比上年增加57.8%,进口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泰国和智利,4国合计占进口总量的91.7%。巴西仍是中国第一大禽肉进口来源国,但所占份额由上年的83.6%下降至67.6%,减少了1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自2019年2月17日起,中国对原产于巴西的进口白羽肉鸡产品征收17.8%~32.4%的反倾销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来自巴西的进口增量,但自巴西进口量仍比上年增加24.9%。禽肉进口来源多元化的趋势显现,特别是泰国的进口份额显著上升,由上年的3.3%提高至8.9%。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和法国的进口份额也有所上升,占比分别达到4.4%、2.7%、1.1%、0.1%。2019年3月27日,中国取消自2015年禽流感以来对法国实施的家禽进口禁令,从法国进口增加。从出口产品来看,加工禽肉、冰鲜和冷冻禽肉及杂碎的出口量稳中略降,加工禽肉出口29.47万吨,冰鲜、冷冻禽肉及杂碎出口21.76万吨,降幅分别为0.8%和1.6%。加工禽肉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以及荷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冰鲜、冷冻禽肉及杂碎主要出口周边亚洲国家和地区。2.1.4价格再创新高禽肉价格不断攀升,创历史新高。受市场需求旺盛、养殖成本增加等影响,禽肉价格高位运行。全年活鸡和白条鸡集市均价分别为21.47元/千克和22.20131第八章肉类元/千克,比上年涨13.7%和15.6%,涨幅比上年扩大4.9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年内价格总体呈前低后高走势,1—4月价格小幅下跌,5月后价格快速上涨,在11月达到年内最高点,12月止涨回落(图8-7)。年内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月均价涨跌波幅区间在0.5%~8.3%。8、9、10月的价格涨势明显,活鸡环比涨幅分别为5.9%、7.6%、5.4%,白条鸡环比涨幅分别为5.7%、8.3%、5.1%。猪肉价格高涨带动、养殖成本攀升推动、禽肉消费增加拉动,再叠加季节性消费因素,是下半年禽肉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123456789101112Фᵩ喍ٰࡰٸ喎ᰵЪ2015Ꭱ2016Ꭱ2017Ꭱ2018Ꭱ2019Ꭱ图8-72015—2019年白条鸡集市月度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2.1.5养殖效益整体较好肉禽行业景气度较高,养殖效益整体较好。2019年,肉禽市场价格较高,养殖整体呈盈利状态。全年每只鸡平均利润4~5元,较上年明显增加,涨幅达30%~50%。白羽肉鸡产业上半年因供给有限,消费旺盛,毛鸡收购价格持续攀高,一度超过12.50元/千克,养殖利润不断扩大,每只鸡最高盈利达10元。11、12月毛鸡收购价有所回落,养殖收益大幅收窄,甚至亏损。从全年平均来看,白羽肉鸡每只鸡盈利3元左右。黄羽肉鸡产业在下半年价格快速上涨时,毛鸡价格曾超过20.70元/千克,获利丰厚,每只鸡最高盈利达15元以上,随着11、12月的价格回落,部分品种接近保本乃至亏损。从全年平均来看,黄羽肉鸡每只鸡盈利水平达到6元左右。13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2.1总体判断产量增速前高后低,未来10年年均增长2.2%。预计2020年禽肉产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产量为2401万吨,比上年增加7.2%。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禽肉生产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但在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供给严重萎缩的情况下,禽肉仍将有效地补充肉类供给。展望中期,随着生猪生产的恢复,禽肉产量增速预计将会放缓,2025年产量达到248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20.1%。展望后期,肉类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禽肉消费占比稳步提高,禽肉产量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2029年产量将达到2585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24.8%。消费量总体提升较多,增速趋于减缓。受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禽肉对猪肉替代消费增加的影响,预计2020年禽肉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量将达到2435万吨,比上年增加7.4%。展望中期,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持续推动禽肉消费增加,预计2025年禽肉消费量将达到250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20.6%。展望后期,由于前期消费增加较快,随着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增速将显著放缓,预计2029年消费量将达到258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24.6%。进口前增后减,出口稳中趋增。由于短期内国内需求旺盛,价格高位运行,且中国与美国互相开放禽肉市场,禽肉进口来源国多元化,预计2020年禽肉进口继续增加,进口量将达到86万吨,比上年增加7.5%。展望中期,随着肉类供给的恢复增加,禽肉进口预计稳步下降,2025年进口量为68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16.4%。展望后期,受产品消费结构差异性和竞争力等因素影响,禽肉进口将保持一定规模,预计2029年进口量5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1.0%。出口方面,由于对外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出口稳中趋增,预计2020年出口量52万吨,2025年出口量51万吨;2029年出口量55万吨。未来10年,进口、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0.1%和0.7%。价格前高后低,波动中上涨。受成本支撑和需求拉动,预计2020年禽肉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但涨幅比上年会显著收窄,全年白条鸡集市均价预计为22~24元/千克。年度内,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上半年在季节性因素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弱势运行,下半年价格有望上涨,但受供给增多影响,价格上涨幅度有限。展望中期,受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跌趋势影响,禽肉价格上涨空间压缩,但由于养殖成本上升,价格呈波动上涨走势。展望后期,人工、环保以及无抗养殖成本增加将推动禽肉价格呈上行态势。133第八章肉类2.2.2生产展望短期来看,禽肉产量将快速增加。2019年肉禽产能扩张明显,特别是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存栏量增幅超过20%,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后期产量将较大幅度增加。考虑到祖代产能转化为父母代产能,再转化到商品代的实际产量需要一段时间,根据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增10%左右推算,以及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预计2020年禽肉产量将达到2401万吨,比上年增加7.2%。由于生猪生产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龙头企业纷纷投资肉鸡产业,建立新的大规模养殖项目,禽肉产量快速增加的趋势将延续1~2年。长期来看,未来10年禽肉产量增速先快后慢。近年来,中国肉类消费增速明显减缓,禽肉产量的增长幅度徘徊在1%以内,但受突发事件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积极发展肉禽养殖业,禽肉产量大幅增加。由于猪肉价格高涨,抑制了猪肉消费,禽肉对猪肉替代消费增加拉升禽肉需求,进而由需求主导产量快速增加。由于展望前期的禽肉产量增加较快,中期消费平稳后产量增速会显著放缓,后期随着新一代年轻人消费倾向变化,禽肉需求仍有增长空间,驱动禽肉生产恢复平稳增长态势,年增长幅度在1%左右。预计2025年禽肉产量为248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20.1%;2029年禽肉产量为2585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24.8%(图8-8)。0246810121420002100220023002400250026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ϔ䛼̴ॕᎡЪϔ䛼෋䪬⢴෋䪬⢴%图8-82019—2029年中国禽肉产量变动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模型系统预测肉禽生产转型速度加快。2019年家禽业发展速度加快,大型家禽企业乃至生猪企业积极建立大型肉禽养殖项目,政府也采取相应措施取消各地不合理的禁养限养规定,增加禽肉市场供给,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肉禽养殖的规模化水平提升速度。13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018年中国肉鸡养殖规模化率为80.7%,其中100万只以上的大型规模化养殖场饲养比重为23.0%,预计2020年将达到28%,到2029年大规模养殖比重将突破48%。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肉禽饲养、管理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肉禽的智能化养殖水平提升。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实现精准控制,肉禽产品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2.2.3消费展望短期来看,禽肉消费继续明显增加。2019年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消费增加势头迅猛,受生猪产能恢复需要一段时间的影响,预计2020年禽肉消费继续增加,总消费量将达到2435万吨,比上年增加7.4%。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活禽交易市场关闭,消费渠道受阻,众多餐饮部门停业,居民减少外出,户外消费大幅减少,但随着国家出台鼓励地方收储禽肉、加大消费引导、促进消费的政策,下半年禽肉消费有望恢复增加。预计全年消费增加幅度比上年有所收窄。长期来看,禽肉消费呈增加趋势。展望中期,随着生猪生产的恢复,禽肉消费增速显著放缓,预计2025年消费量为250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20.6%。展望后期,随着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禽肉消费继续提升,同时多样化的深加工肉制品消费将会增加。预计未来10年禽肉消费年均增长2.2%,2029年消费总量将达到258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24.6%(图8-9)。024681012141621002200230024002500260027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䪬⢴%ᕨ⊵䉦䛼̴ॕᎡЪᕨ⊵䉦䛼෋䪬⢴图8-92019—2029年中国禽肉消费变动趋势注:国内消费量是根据(产量+进口–出口)计算得出。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未来10年城乡居民人均禽肉消费量稳步提高,年均增长1.9%,比过去10年2.7%的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135第八章肉类实现,预计城乡居民人均禽肉消费量将达到17.34千克,比上年增长7.0%。展望中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人均禽肉消费量将稳中略增,2025年预计将达到17.61千克,与基期相比增长18.2%;展望后期,随着肉类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新一代年轻人的健康膳食习惯形成,禽肉消费将再次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2029年人均禽肉消费量预计将达到18.03千克,与基期相比增长21.0%。展望期内,城乡居民的禽肉消费表现出前期快速增加,中期趋于稳定,后期增速加快的趋势。城乡居民禽肉消费结构优化,活禽消费减少,冰鲜禽和加工产品消费比例上升。2.2.4贸易展望禽肉进口短期内将会保持较高规模。受国内需求旺盛,以及中国禽肉进口来源国多元化的影响,2020年禽肉进口将继续增加,预计将达到86万吨,比上年增加7.5%。展望前期,由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泰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的禽肉生产增加也可以更多地满足国内进口需求,预计进口仍将保持较高规模。随着中国肉类生产总供给量的恢复,禽肉进口需求减弱,进口量将逐步回落,预计2025年进口量68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16.4%。2029年禽肉进口量预计将下降至5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加1.0%。未来10年,禽肉进口总体将保持增加态势,贸易呈净进口格局(图8-10)。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䔈ܧऐ䛼̴ॕᎡЪ䔈ऐܧऐ图8-102019—2029年中国禽肉贸易变动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出口方面,受外部贸易环境日益复杂影响,总体保持稳中有增态势。短期内,由于国内需求较多,价格高位运行,明显抑制禽肉出口,预计2020年禽肉出口量52万吨,比上年增加2.0%。展望中后期,受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等不13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确定性因素,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政策变化等影响,出口将稳中趋增。预计2025年禽肉出口量51万吨,与基期相比减少0.5%。2029年禽肉出口量将达到55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7.3%。未来10年,禽肉出口缓步增加,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0.7%。2.2.5价格展望短期来看,禽肉价格仍将高位运行。在非洲猪瘟影响下,猪肉供给偏紧,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消费需求旺盛,支撑禽肉价格高位运行。但2020年1月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生产受到限制,消费渠道受阻,第一季度价格将低位运行,随着国家稳定畜禽生产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地,疫情影响逐步消退,禽肉价格将逐步回暖。下半年由于猪肉供给小幅恢复,禽肉供给增速会大于消费需求增速,加之禽肉进口明显增加,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全年白条鸡集市均价22~24元/千克,比上年上涨6%~8%,涨幅明显收窄。年度内,受产能扩张、进口增加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价格波动幅度增大,总体呈前低后高走势,季节性因素仍将会对价格有一定影响。长期来看,中国禽肉生产将更加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成本和需求将是决定禽肉价格的两大重要因素,未来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将更加完善,如不受疫情等重大外部冲击影响,禽肉价格的波动幅度趋缓。展望中期,受国内产需、进出口贸易政策、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成效等多种因素影响,禽肉价格将实现理性回归。展望后期,饲料、环保、人工等成本攀升将是价格上涨的长期动力,考虑到疫情、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禽肉价格将会在波动中上涨,预计展望期末禽肉价格比基期上涨幅度不大。2.3不确定性分析2.3.1疾病疫情影响家禽市场受多种疾病和疫情的影响较大。2019年,中国未大规模暴发家禽禽流感疫情,局地发生3起。但从全球来看,报告新发生高致病禽流感疫情的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新发区域和次数明显减少,但北美洲发生次数明显上升。2020年春,中国及越南等周边国家先后有H5N6亚型或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中国家禽产业链的疫情风险长期存在,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将会对禽肉市场带来严重冲击。此外,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中国生猪生产恢复的时间和程度将会影响到禽肉产业的发展。2019年禽肉产能的快速扩张有可能带来生产过剩的风险,造成市场剧烈波动的时间点难以准确估计,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布局,积极促进产业平稳发展。137第八章肉类2.3.2禁抗限抗政策“禁抗限抗”是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政策措施,此举将进一步推动家禽产业快速转型。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2019年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中药类除外);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此外,国家《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对肉禽等食品生产企业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肉禽业将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推行绿色养殖,无抗(少抗)养殖将成为主流趋势。但“禁抗限抗”饲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缺乏替抗技术储备、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能降低等困难和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生产的平稳发展。此外,“禁抗限抗”也是动物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肉禽福利养殖的路还很长,在此过程中将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冲击。2.3.3国际贸易趋势随着中国乃至亚洲因非洲猪瘟导致肉类供给减少,全球肉类贸易增加趋势明显。然而,全球禽肉贸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禽肉生产国美国、巴西等面临多国进口禁令、关税配额、清真屠宰要求等不同贸易政策的限制,阻碍了全球禽肉贸易流动。2020年1月,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定,协定的实施将有利于中国扩大自美国农产品进口,同时也有利于对美国出口农产品。其中在禽肉产品方面,中国将对美国开放禽肉产品市场,美国将对中国开放熟制禽肉产品市场。2020年2月,中国解除了美国禽类和禽类产品的进口限制。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将会影响中国禽肉贸易的发展进程。中国的肉禽产业未来必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产业发展充满了挑战。从种禽进口,鸡翅、鸡爪、鸡杂等禽肉产品进口到加工禽产品、冰鲜冷冻禽肉产品的出口,产业需要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受消费偏好变化、生产成本因素以及不断开放市场的影响,未来中国禽肉生产、贸易和价格走势可能会存在较多的变数。3牛羊肉牛羊业是优化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保障边疆稳定的重要产业。在产业扶贫、粮改饲等相关利好政策带动下,牛羊肉生产保持稳定发展,消费明显增加,贸易呈净进口格局,价格高位上涨。2019年,牛羊肉产量分别达667万吨、48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6%、2.6%;消费量分别为833万吨、527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1.4%、4.0%;价格分别上涨至73.23元/千克、72.2213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元/千克,比上年分别上涨12.4%、15.7%。展望期内,预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影响,产量、消费、贸易增速放缓,牛羊肉产量分别为678万吨和494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1.6%和1.2%;消费量分别为845万吨和534万吨;进口量分别为167万吨和39.5万吨。未来,牛羊产业总体保持稳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提升,逐步趋向绿色、生态、高效、循环。预计2025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31万吨和539万吨;消费量分别为923万吨和586万吨;进口量分别为192万吨和47万吨。到2029年,牛羊肉产量将分别达789万吨和579万吨左右,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21.6%和21.1%;消费量分别为994万吨和630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加30.4%和23.5%;进口量分别为205万吨和51万吨。未来10年,牛羊肉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1.9%;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2.1%;进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4.8%,出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1.1%。3.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3.1.1生产稳定发展,产量保持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牛肉产量667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3.6%,肉牛出栏量4534万头,与上年相比增加3.1%;羊肉产量488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7%,羊出栏量31699万只,与上年相比增加2.2%。在产业扶贫、粮改饲等相关利好政策带动下,促进了母畜养殖发展、优质饲草供给、草畜有效结合,牛羊肉生产保持稳定发展。部分区域持续实施的“稳(减)羊增牛”“小畜换大畜”等措施,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下,牧区禁牧监管逐步加强,尤其对牧区肉羊发展影响明显,使得牛肉产量增幅继续高于羊肉。牛羊良种引进规模逐步扩大,产业扶贫、“小畜换大畜”等均注重优良品种推广;牛羊出栏率提升,2019年牛羊出栏率分别为50.86%和106.68%,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2.2和4.1个百分点;单产水平提高,中国肉牛、肉羊出栏胴体重与上年相比均增加0.5%。产业扶贫区、粮改饲实施区,逐步成为牛羊养殖发展潜力区,通过牛羊产业扶贫的县占比达60.0%以上。3.1.2消费明显增加,渠道多元化2019年,中国牛肉总消费量a833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1.4%;人均牛肉消费量b5.95千克,与上年相比增长11.0%;羊肉总消费量527万吨,与上年相a消费量是指表观消费量,计算公式为(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下同。b人均消费量是指人均表观消费量,计算公式为(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总人口,下同。139第八章肉类比增长3.9%;人均羊肉消费量3.77千克,与上年相比增长3.7%。牛羊肉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主要受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替代猪肉消费需求增长的带动。2019年,全国新增人口467万人,城镇化率增加1.0个百分点;全国猪肉产量与上年相比减少21.3%,供给量明显下降,猪价大幅上涨,使得牛羊肉市场需求明显增加。牛羊肉消费渠道多元化,农贸市场、商超、电商平台等逐步拓展;消费产品类型多样化,伴随冷链物流运输的完善,产品类型逐步向热鲜肉、冷鲜肉及相关加工制品发展;消费者对牛羊肉品质要求逐步提升,牛羊肉消费淡旺季特征、区域特征有所减弱。3.1.3进口量增加,贸易逆差扩大2019年,中国牛肉进口量165.97万吨(图8-11),与上年相比增加59.6%,进口均价4.96美元/千克,进口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等,占比分别为24.1%、22.6%、18.5%、17.2%、12.9%;出口牛肉218.04吨,与上年相比减少50.0%,出口均价7.54美元/千克,主要出口到朝鲜、中国香港;净进口量为165.98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59.7%。中国羊肉进口量39.24万吨(图8-11),与上年相比增加21.9%,进口价格4.66美元/千克,进口来源国主要为新西兰、澳大利亚,占比分别为53.4%、44.2%;出口量0.20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39.4%,出口价格10.99美元/千克,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中国澳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➈㒷㖶䔈ऐ䛼/̴ॕᎡЪ➈㖶䔈ऐ䛼㒷㖶䔈ऐ䛼图8-112009—2019年中国牛羊肉进口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14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门;净进口量为38.78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2.5%。受国内牛羊肉供应偏紧,国外价格优势显著,“一带一路”建设下贸易市场逐步拓展,牛羊肉进口量继续增加,贸易伙伴国扩大。与2018年相比,牛肉进口新增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巴拿马、玻利维亚、匈牙利、乌克兰、丹麦等贸易国,羊肉进口新增荷兰、塞尔维亚贸易国;日本获得牛肉进口准入资格;国家提出未来放宽对蒙古国活牛、羊等的进口。3.1.4价格处于高位,涨幅明显扩大牛羊肉价格仍居于高位。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全国牛肉平均价格73.23元/千克,与上年相比涨12.4%,2018年与上年相比涨3.9%,由1月的69.29元/千克波动上涨到12月的82.17元/千克,11月为最高水平,达82.82元/千克(图8-12)。活牛价格30.01元/千克,与上年相比涨11.6%,由1月的28.50元/千克波动上涨到12月的34.38元/千克。羊肉平均价格为72.22元/千克,与上年相比涨15.7%,2018年羊肉价格与上年相比涨11.6%,由1月的69.94元/千克波动上涨到12月的79.94元/千克(图8-12)。活羊价格为32.73元/千克,与上年相比涨17.0%,由1月的31.58元/千克波动上涨到12月的37.08元/千克。牛羊肉产量和消费均保持增长,产量增幅低于消费,牛羊肉供应依然持续偏紧,价格高位上涨。404550556065707580852017-012017-032017-052017-072017-092017-112018-012018-032018-052018-072018-092018-112019-012019-032019-052019-072019-092019-11➈㒷㖶Ꭰ౴Фᵩ喍ٰࡰٸ喎Ꭱᰵ➈㖶Ꭰ౴Фᵩ㒷㖶Ꭰ౴Фᵩ图8-122017—2019年牛羊肉月度平均价格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141第八章肉类3.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3.2.1总体判断牛羊产业将逐步向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发展。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出栏、补栏受限,全年生产小幅增加,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678万吨和494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1.6%和1.2%。长期来看,牛羊产业将注重高质量发展,生产效率逐步提升。2025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31万吨和539万吨,到2029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将分别达789万吨和579万吨左右,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21.6%和21.1%,未来10年,牛羊肉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1.9%。消费转型升级,渠道多元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明显减少了一季度牛羊餐饮消费,考虑疫情结束后,消费阶段性释放,对猪肉替代消费需求增加,全年消费量小幅增加,牛羊肉消费量分别为845万吨和534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1.4%和1.2%。未来,随着居民对低脂肪、高蛋白、绿色健康畜产品需求偏好的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渠道多样化拓展,消费需求保持增长。2025年,牛羊肉消费量分别为923万吨和586万吨;到2029年,牛羊肉消费量分别为994万吨和630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加30.4%和23.5%;未来10年,牛羊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2.1%。进口继续增加,贸易伙伴国扩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格局下国际贸易受限,牛羊肉进口量增幅放缓,2020年,中国牛羊肉进口量分别为167万吨、39.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0.6%、1.3%,出口量均较少。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市场逐步拓宽,国外价格优势依然持续,牛羊肉进口量保持增长。2025年,牛肉和羊肉进口量分别为192万吨和47万吨;2029年,进口量分别为205万吨和51万吨;未来10年,牛羊肉进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4.8%。价格居于高位水平,保持上涨态势。2020年,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对生产、消费抑制的阶段性影响,价格涨幅相对较小,牛肉平均价格预计为78~86元/千克,羊肉平均价格为77~85元/千克,均与上年相比上涨7.0%以上,活牛价格为36~39元/千克,活羊价格为38~43元/千克。未来,受养殖成本增加、牛羊产量增长低于消费增加的影响,牛羊供应偏紧,价格保持高位,到2025年,牛羊平均价格预计将居于90元/千克以上,到2029年,牛羊平均价格预计将突破95元/千克。3.2.2生产展望预计2020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678万吨和494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1.6%和1.2%(图8-13、图8-14)。产业扶贫、粮改饲等将持续助推牛羊生14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产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季度生产产生阶段性抑制影响,综合分析,全年牛羊产量小幅增加。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扩大粮改饲规模,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推动养殖圈舍,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将促进牛羊发展;多数牛羊主产区、产业扶贫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小,生产保持稳定;新冠肺炎疫情下,对一季度牛羊生产的饲料原料及兽药等生产物资稳定供给、牛羊正常出栏及生产周转等均有一定影响,养殖户反映难以及时补栏,但牛羊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可结合市场变更上市,有一定的调整余地。展望期内,2025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31万吨和539万吨,到2029年,牛羊肉产量将分别达789万吨和579万吨左右,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21.6%和21.1%,未来10年,牛羊肉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1.9%(图8-13、图8-14)。品种改良、生产水平提升、生态循环养殖发展,带动牛羊肉生产保持稳定发展。伴随产业扶贫带动的优质母畜养殖的发展,牛羊良种化程度提升;随着牛羊生产技术的重视及逐步示范推广,母畜繁殖、牛羊育肥生产水平逐步提高;未来国家重视草食畜牧业发展,粮改饲试点的持续实施将明显增加青贮玉米等饲草种植规模,增加优质饲草的有效供给,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实施,将带动牛羊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促进牛羊节本增效养殖。0.00.51.01.52.02.53.03.54.06006206406606807007207407607808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䪬⢴%➈㖶ϔ䛼̴ॕᎡЪ➈㖶ϔ䛼෋䪬⢴图8-132020—2029年中国牛肉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43第八章肉类0.00.51.01.52.02.53.04404604805005205405605806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㒷㖶ϔ䛼෋䪬⢴෋䪬⢴%㒷㖶ϔ䛼̴ॕ图8-142020—2029年中国羊肉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3.2.3消费展望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猪肉和活禽替代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使得牛羊消费需求保持增长。预计2020年,牛羊肉消费量分别为845万吨和534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1.4%和1.2%。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民外出减少、商铺关门,牛羊肉产品市场需求势必下降,2020年一季度消费需求明显减少。疫情控制后牛羊消费将快速释放,非洲猪瘟疫情下生猪产能还未全面恢复,部分活禽市场关闭,替代消费需求一定程度增加,预计后三季度对牛羊肉需求会受到替代因素影响而有所增加,全年消费量小幅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推进将带动牛羊肉消费需求增长。2025年,牛羊肉消费量分别为923万吨和586万吨;到2029年,牛羊肉消费量分别为994万吨和630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加30.4%和23.5%;未来10年,牛羊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2.1%。展望期内,牛羊肉消费量均保持增长。同时,未来受冷链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健康、卫生和安全的冷鲜肉产品逐步接受,冷鲜肉的市场销售量会有一定增加,深加工肉制品的消费将会拓展。3.2.4贸易展望未来牛羊肉贸易依然保持净进口状态。短期看,预计2020年中国牛羊肉进口量206.5万吨,其中牛肉167万吨,羊肉39.5万吨,出口量分别为0.021万吨、0.21万吨。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1—2月,中国牛肉进口继续增加,出口持续减少,进口牛肉29.71万吨,同比增加41%,出口牛肉2吨,同比减少91%;14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羊肉进口、出口均减少,进口羊肉6.32万吨,同比减少6%,出口羊肉0.02万吨,同比减少27%。未来贸易发展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的影响,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疫情持续影响下,各国陆续出台管制及应对措施,由此会阶段性影响对国外的出口供应。从历年月度变动趋势来看,1—6月牛羊肉进口量处于低位,7—12月为进口高峰期。牛肉方面,近期进口小幅增加,后续受全球疫情影响,进口增幅放缓;羊肉方面,近期进口有所下降,在后半年的进口高峰期会有明显的释放,总体牛羊全年进口量小幅增加。长期看,2025年,牛羊肉进口量239万吨,其中牛肉192万吨,羊肉47万吨,牛羊肉出口量分别为0.057万吨、0.36万吨;2029年,牛羊肉进口量256万吨,牛肉205万吨,羊肉51万吨,出口量分别为0.06万吨、0.39万吨;未来10年,牛羊肉进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4.8%。未来“一带一路”将持续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合作和口岸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中国已建设61个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到2019年6月底,中国已与1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签署了190份合作文件;国内外牛羊肉价差的持续将助推进口增加,受国内生产成本高于国外的影响,由此形成的价差仍将延续;2020年1月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正式签署,将促进中国对美牛肉及相关产品进口规模的扩大;中国已开始制定俄罗斯肉类供应商企业清单。3.2.5价格展望从近期来看,2020年牛肉平均价格预计为78~86元/千克,羊肉平均价格为77~85元/千克,均与上年相比上涨7.0%以上,活牛价格为36~39元/千克,活羊价格为38~43元/千克。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牛羊肉生产和消费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价格高位回落,但伴随活禽交易市场关闭,生猪产能未能全面恢复,牛羊肉替代需求保持增长,预计全年价格高位小幅上涨,活牛、活羊价格也同步小幅上涨。到2025年,牛羊平均价格预计将居于90元/千克以上,到2029年,牛羊平均价格预计将突破95元/千克。展望中后期,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虽粮改饲、产业扶贫带动了牛羊母畜养殖发展,但是母牛养殖周期长、见效慢,牧区稳牛减羊的实施,禁牧监管的加强,母牛、母羊生产发展增速依然趋缓,占牛羊养殖较大比例的犊牛和羔羊成本、饲草料成本仍居于高位,牛羊产量增长均低于消费增加,供应依然偏紧,支撑牛羊肉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3.3不确定性分析3.3.1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国外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全面控制,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在疫情持续影响下,各国陆续出台管制及应对措施,由此会阶段性影响对国外的出口供应,目145第八章肉类前,巴西已有5家牛肉加工企业停工,由此对全年产量及出口均有影响。当前,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程度,生产及贸易全面恢复正常的时间,仍有很多不确定性,由此也将决定国外主要贸易国恢复生产情况,并对未来出口量具有明显的影响。3.3.2牛羊疫情疫病防控受牛羊养殖散户偏多,引种、运输环节存在潜在风险,牛羊养殖的疫情疫病防控任务重大并关乎牛羊产业的持续稳定。2018年,中国肉牛、肉羊规模化水平分别为26.0%、38.0%;口蹄疫、布病、牛结核病和犊牛下痢仍是肉牛养殖面临的主要疾病;“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北牛南运”跨区域活牛运输等,都易发活牛羊运输应激综合征,并存在疫病传播等风险。国际市场潜在的疫病风险仍不容忽视,2019年,新疆边境哈萨克斯坦流行牛结节性皮肤病,12月18日,印度发现3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中国首次暴发结节性皮肤病两起,预计2020年夏天仍有暴发风险。3.3.3消费市场格局当前,中国居民对肉类消费处于升级发展阶段,牛羊肉不同产品、不同渠道的消费情况及变动趋势,户内、户外牛羊肉消费结构情况,牛羊关联品种生猪生产恢复程度,生猪等替代产品价格,国内冷链技术、生鲜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程度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上述方面将对未来牛羊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明显影响。参考文献[1]朱增勇,马莹.2019年猪肉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J].今日养猪业,2020:27-31.[2]曾正程,曹恒,张帅,等.消费者对非洲猪瘟认知情况及生猪产品消费意愿的调查[J].中国畜牧杂志,2020,56(2):164-169.[3]刘琦.“非洲猪瘟”影响下猪市将如何演绎?[J].今日养猪业,2019:56-60.[4]刘小红,陈瑶生.2019年生猪产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20,56(3):126-130.[5]胡浩,戈阳.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生产与市场的影响[J].2020,56(1):中国畜牧杂志:168-172.[6]郭俊芳,武拉平.非关税措施对中国禽肉出口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7]马佳,漆雁斌.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2)96-107.[8]张莉,张敬毅.2019年1—8月中国禽肉市场分析及后期走势[J].中国禽业导刊,2019(17)22-24.[9]闫冰心,赵瑞莹.净进口畜产品贸易的价格效应及市场联动研究[J].价格月刊,2019(2):18-24.14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10]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1]何洋袁,刘丑生.我国禽肉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中国饲料,2019(3):91-93.[12]毛学峰,杜锐,王济民.中国四大肉类产品之间是否存在价格联系[J].农业技术经济,2018(10)97-108.[13]OECD/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OECD-FAOAgriculturalOutlook2019–2028,OECDPublishing.201.[14]曹兵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2020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EB/OL].(2020-02-11)[2020-02-14].http://www.beefsys.com/report_detailss121.html.[15]曹兵海.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J].饲料工业,2019,40(04):6-12.[16]董谦,马长海,赵慧峰,等.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牛羊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中国畜牧杂志,2019,55(5):151-155.[17]游锡火.澳大利亚肉羊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畜牧杂志,2019,55(8):170-173.[18]金海.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实践回顾与战略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0(4):460-465.[19]陈会萍,张艳荣,黄炳凯.基于协整分析的草食畜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2):192-199.[20]王建连,张邦林,贺春贵.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循环发展措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0):201-207.[21]陈伟生,关龙,黄瑞林,等.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2):135-144.[22]包利民,吕向东,李亮科.美国肉牛产业发展及竞争力分析[J].世界农业,2019(5):80-83.[23]曹兵海.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J].饲料工业,2019,40(4):1-7.[24]王佳,卢骁,张一敏,等.中国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生产状况调研[J].肉类研究,2018,32(7):18-22.[25]高翔,聂赟彬,李秉龙.我国羊肉价格变动的空间效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1):223-233.[26]刘瑶.我国羊肉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饲料,2019(17):112-117.[27]袁万哲.非洲猪瘟对羊产业发展的启示[D].第十六届(2019)中国羊业发展大会暨庆阳农耕文化节论文集,2019:246-247.第九章禽蛋14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禽蛋产业发展迅速,禽蛋产量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禽蛋为人们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动物蛋白,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禽蛋消费增加拉动了生产能力的提升,禽蛋产量增幅较大,全年产量为3309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5.8%;禽蛋消费量增加到3296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5.6%;禽蛋贸易以出口为主、进口较少,出口量达到了10.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2%;蛋价全年保持高位,鸡蛋月均批发价、零售价分别达到9.2元/千克、10.7元/千克,比上年分别上涨7.7%、8.1%。未来10年,蛋禽养殖的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市场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蛋禽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将稳步提升,禽蛋产量将稳步增长;随着中国人口的平稳增加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禽蛋消费量也将稳步增长。虽然2020年第一季度因交通受阻、复工复产受困,禽蛋生产及消费受到冲击,但全年来看,蛋禽存栏保持稳定、禽蛋市场行情下半年趋涨以及禽蛋替代部分猪肉消费仍持续,预计2020年禽蛋产量为332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0.4%;禽蛋消费量为331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0.4%;禽蛋出口1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随着中国禽蛋生产水平以及消费能力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禽蛋产量将达到3396万吨,与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相比增长6.9%;禽蛋消费量将达到338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6.4%;禽蛋贸易以出口为主,将达到1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5.8%。2029年中国禽蛋生产水平和消费能力达到展望期内的最高水平,预计禽蛋产量将达到347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9.5%;禽蛋消费量将达到3467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8.9%;禽蛋贸易仍以出口为主,出口量约为1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5.8%。展望期内,禽蛋产量、消费量以及出口量年均增速将分别达到0.9%、0.8%、0.6%。此外,展望期内,禽蛋以种蛋进口的局面仍将保持,禽蛋价格因养殖成本增加而波动上涨。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产量较快增长据调查,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禽蛋作为性价比高的畜禽产品,替代了部分猪肉的消费,禽蛋消费需求保持全年旺盛、禽蛋价格持续高位,带动了禽蛋养殖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有效拉动了禽蛋生产,蛋禽存栏量以及禽蛋产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禽蛋产量达到了3309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5.8%,比往年最高产量的2016年增长4.7%(图9-1)。149第九章禽蛋-5.0-3.0-1.01.03.05.07.09.0200022002400260028003000320034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䪬⢴%ϔ䛼̴ॕᎡЪϔ䛼෋䪬⢴图9-12010—2019年中国禽蛋产量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1.2消费平稳增加2019年中国猪肉供给偏紧、价格高涨,居民为了满足自身动物性食品的需要,鸡蛋等禽蛋替代猪肉消费态势明显,据测算,2019年禽蛋消费3296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5.3%。人们以鲜蛋消费为主,禽蛋鲜食需求持续旺盛,占总消费量的77.1%,达到了2542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6.5%;其次是蛋品加工消费,占总消费量的14.9%,达到了49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1.7%;占比最低的是种用及其他,占总消费量的8.0%,达到了263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4.4%。1.3出口保持稳定2019年禽蛋出口量与出口额略有增加,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全年禽蛋出口量为100817.97吨,与上年相比增加1.2%,出口额为19112.84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6%。2019年国内蛋禽引种需求回升,种蛋进口量及进口额增幅较大,全年禽蛋进口量为24.04吨,与上年相比增加7.97倍,进口额为15.94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加9.49倍。2019年禽蛋贸易顺差明显,全年贸易顺差为19096.90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5%(表9-1)。表9-12011—2019年中国禽蛋贸易情况年份出口量/吨出口额/万美元进口量/吨进口额/万美元贸易顺差/万美元2011104405.3017343.5668.35120.4117223.152012102490.9617711.9925.9966.8517645.1515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续表)年份出口量/吨出口额/万美元进口量/吨进口额/万美元贸易顺差/万美元201393284.3917667.3918.6257.4017609.99201494582.7319198.3516.2979.3118985.21201597640.8919156.762.524.9019151.862016103226.3418448.240.030.0918448.152017112713.2118636.2711.4464.6018624.82201899605.6618810.152.681.5218808.632019100817.9719112.8424.0415.9419096.90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1.4价格维持高位鸡蛋价格维持高位,2019年鸡蛋需求旺盛,有效拉动了鸡蛋价格,全年鸡蛋月均批发价、零售价分别达到9.2元/千克、10.7元/千克,比上年分别上涨7.7%、8.1%。由于夏季气温高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影响了鸡蛋有效供应,但鸡蛋市场需求保持旺盛,从而鸡蛋价格保持高位,并出现了全年的价格高点,9月鸡蛋批发价达到全年最高点11.4元/千克,10月鸡蛋零售价达到全年最高点12.5元/千克,与全年最低的鸡蛋月度价格相比(2019年3月),鸡蛋批发价和零售价上涨幅度分别为62.8%、38.9%,与上年最高价相比,鸡蛋批发价和零售价上涨幅度分别为16.3%、15.4%(图9-2)。024681012142017-012017-022017-032017-042017-052017-062017-072017-082017-092017-102017-112017-122018-012018-022018-032018-042018-052018-062018-072018-082018-092018-102018-112018-122019-012019-022019-032019-042019-052019-062019-072019-082019-092019-102019-112019-12Фᵩ喍ٰࡰٸ喎Ꭱᰵڕప䰣ਜ਼ФͨϔⰮឦࣾФ图9-22017—2019年中国鸡蛋价格月度变化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151第九章禽蛋1.5养殖利润较高就基于料蛋比评估的养殖利润看,2019年鸡蛋价格保持高位,鸡蛋月均批发价达到了9.2元/千克,与上年相比涨幅达到了7.7%,而作为蛋鸡养殖主要投入品的饲料平均价格为2.9元/千克,与上年相比上涨了0.3%,鸡蛋价格的涨幅要明显高于饲料价格,按照行业内2.25∶1料蛋比测算,投入6.5元的饲料就可生产1千克的鸡蛋,若算上其他成本,每千克鸡蛋可获利2元左右,蛋鸡养殖利润处于高位。就基于蛋料比价评估的养殖利润看,2019年蛋料比价为3.2,高于基于蛋料比价测算的2019年蛋鸡养殖效益平衡点(平衡点为2.4),与上年相比上升8.4%,蛋鸡养殖处于盈利状态。2019年上半年蛋鸡养殖盈利相对较小,蛋料比价均值为2.9,但高于2019年鸡养殖效益平衡点(平衡点为2.4),下半年蛋鸡养殖盈利水平较高,蛋料比价均值达到了3.6(图9-3)2.002.202.402.602.803.003.203.403.603.804.002001-012001-092002-052003-012003-092004-052005-012005-092006-052007-012007-092008-052009-012009-092010-052011-012011-092012-052013-012013-092014-052015-012015-092016-052017-012017-092018-052019-012019-09Ꭱᰵ图9-32001—2019年中国蛋料比价变化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数据测算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1总体判断产量稳步增加,增速平缓。展望期内,蛋禽养殖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禽蛋生产稳步增加。虽然2020年第一季度因交通受阻、复工复产受困,15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禽蛋生产及消费受到冲击,但从全年来看,蛋禽存栏保持稳定、禽蛋市场行情下半年趋涨以及禽蛋替代猪肉消费仍持续,预计2020年禽蛋产量为332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0.4%;之后随着中国禽蛋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禽蛋产量稳步增加,到2025年禽蛋产量将达到339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6.9%,2029年产量将达到347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9.5%。展望期内,随着禽蛋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蛋禽养殖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养殖成本将增加,资金、技术、管理等门槛将会提高,小规模养殖场逐渐退出蛋禽养殖行业,中国禽蛋产业规模化程度增速放缓,展望期内禽蛋产量年均增长0.9%。消费稳中增长,加工消费增速较快。展望期内,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将会有效带动禽蛋消费。预计2020年禽蛋消费量为331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0.4%;2025年禽蛋消费量将达到338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6.4%,2029年禽蛋消费量将达到3467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8.9%;展望期内年均增速0.8%。展望期内,人们对鸡蛋加工品的消费趋增,禽蛋精深加工能力将不断提高,预计2020年禽蛋加工消费502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2%;2025年禽蛋加工消费量将达到527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8.3%,2029年禽蛋加工消费量将达到545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2.0%;展望期内,年均增速2.2%,加工消费增速快于产量和总消费量的增速。贸易保持顺差格局。禽蛋出口规模稳中有增,预计2020年禽蛋出口10万吨,与上年相比出口量保持稳定;2025年、2029年禽蛋出口均为1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5.8%;展望期内年均增速0.6%。中国禽蛋出口仍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等地区或国家为主;出口结构主要以带壳鲜食禽蛋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国内禽蛋加工业的发展,蛋粉、干蛋黄、蛋干等去壳蛋制品出口有望增加。展望期内,禽蛋进口仍以种蛋为主,进口量维持低水平,随着中国蛋禽国产化占比的提升,中国禽蛋进口有可能缩减。价格波动上涨。2020年第一季度禽蛋受到消费低落的影响,禽蛋价格下降幅度较大,随着鸡蛋消费的恢复,2020年下半年禽蛋价格涨幅明显,全年仍保持较高水平。展望期内,随着蛋禽养殖成本的提升,在成本推动下禽蛋出场价格波动上涨,在没有出现重大疫情疫病以及政策调整的情况下,禽蛋价格的季节性、周期性波动仍将存在。2.2生产展望产量稳步增加,增速平缓。2020年第一季度因交通受阻、复工复产受困,禽蛋生产及消费受到冲击,但从全年来看,蛋禽存栏保持稳定、禽蛋市场行情下半年趋涨以及禽蛋替代猪肉消费仍持续,预计2020年禽蛋产量有小幅上涨,达到332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0.4%;长期来看,随着蛋禽养殖的良种化、规模化、标准153第九章禽蛋化、专业化、设施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及蛋禽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中国禽蛋生产有望保持稳步增加态势,到2025年禽蛋产量将达到339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6.9%,2029年产量将达到3479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9.5%。展望期内,随着禽蛋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蛋禽养殖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养殖成本将增加,资金、技术、管理等门槛将会提高,小规模养殖场逐渐退出蛋禽养殖行业,中国禽蛋产业规模化程度增速放缓,综合预计,展望期内,禽蛋产量年均增长0.9%(图9-4)。-7.00-4.50-2.000.503.005.508.0020002250250027503000325035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䪬⢴%ϔ䛼̴ॕᎡЪϔ䛼෋䪬⢴图9-42019—2029年中国禽蛋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3消费展望消费量稳中趋增。2020年第一季度禽蛋消费低落,但往年第一季度也是禽蛋消费淡季,对全年禽蛋消费的影响较小,随着全面复产复工,禽蛋消费将有明显回升,预计全年消费量为331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0.4%。长期来看,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将有效带动禽蛋消费,预计2025年消费量将达到338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6.4%,2029年消费量将达到3467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8.9%;展望期内年均增速0.8%(图9-5)。加工消费增速快。短期来看,禽蛋市场供需整体趋于宽松,禽蛋加工企业开工率稳中有增,禽蛋加工消费有望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全年禽蛋加工消费量502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2.2%。长期来看,居民对蛋粉、蛋干、蛋液等禽蛋加工品消费需求增加,将会有效促进禽蛋加工业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禽蛋加工消费量15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将达到527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8.3%,2029年加工消费量将达到545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2.0%;展望期内,年均增速2.2%,加工消费增速明显快于产量和总消费量的增速(图9-6)。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丌⩕⊵䉦ߍጒ⊵䉦㕄ᢌࣷ⻺⩕图9-62019—2029年中国禽蛋消费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7.00-4.50-2.000.503.005.508.0020002250250027503000325035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䪬⢴%⊵䉦䛼̴ॕᎡЪ⊵䉦䛼෋䪬⢴图9-52019—2029年中国禽蛋消费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55第九章禽蛋2.4贸易展望出口规模稳中有增。预计2020年禽蛋出口10万吨,与上年相比出口量保持稳定;展望期内禽蛋出口稳中有增,2025年、2029年禽蛋出口均为1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5.8%;展望期内年均增速0.6%。中国禽蛋出口仍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等地区或国家为主;出口结构主要以带壳鲜食禽蛋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国内禽蛋加工业的发展,蛋粉、干蛋黄、蛋干等去壳蛋制品出口有望增加。进口以种蛋为主。中国禽蛋进口以种蛋为主,进口来源国以禽蛋育种企业所在地的美国、法国等国家为主。短期来看,国内种禽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还需进口少量祖代和父母代种蛋以缓解供给压力,预计2020年禽蛋进口量为20吨。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蛋禽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良种率的提高,蛋禽国产化比例将继续提升,预计展望期内中国禽蛋进口2025年缩减至10吨,2029年保持10吨的进口。2.5价格展望价格波动上涨。2020年第一季度禽蛋价格受到消费低落的影响,下降幅度明显,鸡蛋批发价从2019年12月的9.7元/千克下降到2020年3月的7.0元/千克,下降幅度达27.8%。随着鸡蛋消费的恢复,2020年第二季度鸡蛋价格会缓慢回升,大幅回升将出现在2020年下半年,全年仍保持季节性波动规律。长期来看,由于蛋禽养殖固定资产投入以及饲养成本增加,将推动禽蛋出场价格波动上涨。人们对性价比高的禽蛋消费需求将会增加,这将推动禽蛋批发价及零售价的上涨。展望期内,随着蛋禽养殖成本的提升以及人们消费的增加,在没有出现重大疫情疾病以及政策调整的情况下,禽蛋价格仍将呈现出明显季节性、周期性波动。3不确定性分析3.1环保影响各部委相继印发实施的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通知、条例、意见、行动方案、工作方案等,对蛋禽养殖提出了污染防治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高要求,近些年,随着政策法规实施的不断深入,蛋禽养殖污染防治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蛋禽养殖污染防治意识差、设施或设备不健全以及蛋禽粪肥市场机制不健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展望期内,若污染防治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高要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将埋下影响禽蛋养殖业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15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3.2技术进步影响蛋禽培育及养殖技术自“十二五”以来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是遗传改良技术、营养与饲料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蛋品质量控制及加工技术,有效提升了蛋禽产量以及加工量。展望期内,随着良种的培育与推广、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集成应用、禽蛋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蛋禽生产性能、养殖水平以及加工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禽蛋产量、加工量增加幅度以及种蛋进口量下降幅度存在不确定性。3.3重大疫情疫病影响重大疫情疾病对禽蛋产业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禽类本身的禽流感疫情,既要预防国外的输入,如美国近期发生了3起H7N3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又要预防国内的扩散,如近期湖南邵阳发生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四川南充发生的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除了禽类本身的禽流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非洲猪瘟疫情也均是禽蛋产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展望期内,如若发生重大疫情疾病,将会影响禽蛋生产、流通以及销售,并可能造成禽蛋价格大幅震荡,不利于禽蛋产业的平稳发展。参考文献[1]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孙从佼,朱宁,秦富,等.2019年蛋鸡产业发展概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20,56(3):144-150.[3]武玉环,秦富.中国鸡蛋市场走势及其对中小蛋鸡养殖户的影响分析[J].农业展望,2019(4):12-16.[4]杨宁.全球家禽业发展趋势、挑战与技术对策[J].中国家禽,2019,41(1):1-4.[5]张超,于海鹏,李建政,等.中国鸡蛋全产业链短期市场价格传导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9(6):41-45.[6]朱宁,秦富.我国蛋鸡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家禽,2019,41(16):1-4.第十章奶制品15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奶制品进口国。2019年中国奶业形势稳步向好,奶类产量明显增加,消费稳步提升,进口继续增长,生鲜乳收购价创近5年新高,奶业振兴取得良好开局。展望未来10年,伴随奶业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奶业现代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奶类产量将以年均2.7%的速度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产量将达到3390万吨,较上年增长2.6%;2025年产量将增至4000万吨,较基期(2017—2019年3年均值,下同)增长24.6%;2029年产量增至4300万吨,较基期增长34.0%。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营养健康观念普及将推动奶制品消费以年均2.9%的速度稳步增加。预计2020年消费量增至5090万吨,较上年增长2.8%;2025年增至6166万吨,较基期增长29.0%;2029年增至6596万吨,较基期增长39.1%。奶制品进口量将继续增加,但增速放缓。预计2020年奶制品进口量(折生鲜乳,下同)为1715万吨,较上年增长3.3%;2025年为2134万吨,较基期增长38.2%;2029年为2315万吨,较基期增长49.9%(图10-1)。ຣㆨ喍⩌凉Π࣌᫆ຣ喎ຣݣ৮喍Πݣ৮喎➈ຣڣЃຣㆨ⋟ᔮຣ᎟Πݣ৮凉ຣ䚥ຣ࣌᫆ຣㆶΠ⌲ㆶ叱⇦ຣ䚗ྡᎩ٬䙺᫦ຣㆶ◩Π图10-1奶制品分类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牛奶产量增速创近5年新高,奶制品加工量继续增加2019年,在奶业振兴背景下,中国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和中小奶牛养殖场改造不断推进,养殖效益增加明显,助推中国奶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奶类产量估计159第十章奶制品为3305万吨a,较上年增长4.0%。其中,牛奶产量3201万吨,较上年增长4.1%(图10-2),增长率创近5年新高。2019年,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稳步推进、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估计达到64.0%,规模化养殖场实现100%机械化挤奶,泌乳奶牛年均单产水平有望达到7.8吨。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ϔ䛼̴ॕ➈ຣϔ䛼ຣݣ৮ߍጒ䛼ᎡЪ图10-22009—2019年中国牛奶产量和奶制品加工量变化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奶制品加工量继续增长,液态奶加工量增长快于干乳制品。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奶制品加工量2719.40万吨,较上年增长5.6%。其中液态奶产量2537.67万吨,较上年增长5.8%,干乳制品产量181.7万吨,较上年增长2.5%,奶粉产量105.24万吨,较上年增长2.4%。分省来看,河北奶制品加工量排名第一,占全国的13.1%,其次分别为内蒙古(10.6%)、山东(8.0%)、河南(7.3%)、黑龙江(6.0%),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合计占全国奶制品加工总量的67.3%,奶制品加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2奶制品消费量稳步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中国奶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信心不断提升,科学饮奶习惯逐步培养,含乳快消品消费增长,推动奶制品消费总量稳步增长。2019年中国奶制品消费总量(折生鲜乳,下同)达到4949万吨,较上年增长a目前中国国家统计局仅公布了2019年牛奶产量,奶类产量正式数据尚未发布,文中为估计数。16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4.9%。其中,城乡居民食用消费量(含乳饮料、冰激凌、蛋糕等食品中奶制品消费量,下同)为4475万吨,较上年增长5.3%。2019年中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为35.35千克,较上年增长4.5%。奶制品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消费向营养化、个性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常温奶在液态奶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但低温鲜奶、低温酸奶呈现扩张态势,奶粉消费依然稳健,奶酪消费逐步被大众认可,成为儿童消费的热点品种。1.3奶制品进口继续增长,鲜奶进口增幅明显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中国累计进口奶制品(含婴幼儿配方奶粉)297.34万吨(折生鲜乳1660万吨,较上年增6.5%,自给率降至66.4%),较上年增长12.8%,进口额111.2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8%。奶制品出口量5.42万吨,较上年增1.4%;出口额4.31亿美元,较上年增23.9%。进口来源国以新西兰、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和美国等为主,分别占奶制品进口总量的41.9%、12.6%、7.6%、6.4%、6.1%。分品种看,2019年鲜奶和原料奶粉增长迅猛,分别进口89.07万吨和101.4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32.3%和26.6%;酸奶、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奶酪小幅增加,分别进口3.37万吨、34.54万吨和11.49万吨,比上年分别增9.3%、6.9%和6.1%;乳清粉和黄油均大幅减少,进口量分别为45.36万吨和8.56万吨,比上年分别减18.6%和24.5%(图10-3)。-30-20-1001020304050020406080100120凉ຣ䚥ຣ࣌᫆ຣㆶྡᎩ٬䙺᫦ຣㆶΠ⌲ㆶ叱⇦ຣ䚗◩Π⋟ᔮຣ喍92.44喎᎟Πݣ৮喍204.90喎෋䪬⢴%䔈ऐ䛼̴ॕ䔈ऐ䛼喍ጓ䒡喎෋䪬⢴喍ठ䒡喎图10-32016—2019年奶制品进口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161第十章奶制品1.4生鲜乳收购价创近5年新高,鲜奶和奶粉零售价明显上涨受奶制品消费需求旺盛和生产成本上升影响,生鲜乳收购价持续上涨。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中国生鲜乳平均收购价为3.65元/千克,较上年增5.5%,创近5年新高。全年价格呈现2—5月跌,6—12月涨的走势。鲜奶零售价小幅上涨,国产奶粉零售大幅上涨。据中国价格信息网监测,2019年全国监测城市鲜奶平均零售价为10.73元/千克,较上年涨1.3%。其中,袋装鲜奶和盒装鲜奶平均零售价均涨1.3%。同期,三段幼儿配方牛奶粉平均零售价为208.92元/千克,较上年涨5.4%。受生鲜乳收购价上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恢复以及国内外奶粉品质差距缩小等多重因素影响,国产三段幼儿配方牛奶粉平均零售价上涨10.8%,远高于进口三段幼儿配方牛奶粉上涨幅度。表10-12018—2019年生鲜乳、鲜奶和奶粉价格变化年份生鲜乳鲜奶奶粉平均袋装盒装平均国产进口20193.6510.739.8611.61208.92185.87231.9620183.4610.599.7311.45198.17167.70228.64变化率5.501.31.31.35.410.81.5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中国价格信息网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1总体判断未来10年是奶业振兴的攻坚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奶牛适度规模养殖将加速发展,奶制品消费将稳步增加,进口将持续增加,价格预计震荡上行。生产有望明显增加,适度规模养殖加速推进。展望期间,随着奶业振兴战略的落实,奶牛适度规模养殖将加速发展,奶牛饲养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奶牛生产效率将明显提高,到2029年,预计100头以上奶牛养殖规模化率将达到75%,奶业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5%以上,奶类产量将达到430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34.0%,未来10年年均增速为2.7%。消费总量稳步增长,品种多样化趋势增强。展望期间,伴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奶制品消费将稳步增长。预计2029年人均奶制品16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消费量为45.92千克,比基期增长35.1%。奶制品消费总量将达到659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39.1%。产品种类创新、冷链物流完善、跨境电商崛起、消费偏好养成等都将加速奶制品结构升级,未来巴氏低温奶、奶酪、黄油等产品消费量将较大幅度增加。进口继续增长,进口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展望期间,中国生鲜乳产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奶制品进口继续增加。预计2029年奶制品进口量将达到2315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49.9%,进口量年均增速从过去10年的12.3%降至3.4%。展望前期,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地区将继续保持进口来源主导地位,展望中后期,美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潜力将逐步显现。价格震荡上行,优质优价特征更加明显。展望期间,受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饲草料成本、粪污处理成本等刚性支撑,奶价将保持震荡上行态势。由于中国奶业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品种的差异性,地区间、品种间的价格分化特征将长期存在,营养化、优质化、健康化的产品将保持优质优价特征。2.2生产展望生产与生态协同发展,奶业转型升级效果将逐步显现。2020年,各省将积极落实奶业振兴计划,积极实施奶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强优质苜蓿基地建设和家庭牧场建设,但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给一季度中小牧场饲料供应和生鲜乳交售造成了不利影响,预计2020年中国奶类产量达到3390万吨,较上年增长2.6%,但增速较上年(4.0%)有所放缓。展望未来10年,在奶业振兴和绿色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将在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生产布局优化、优质饲草料供给、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实现奶业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到2025年预计奶类产量400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24.6%。展望后期,中国奶业将在规模化、机械化、集中度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奶源安全将更有保障。预计到2029年中国奶类产量将达到430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34.0%(图10-4)。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奶业已经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未来10年将进入稳步健康发展轨道,奶类产量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7%,明显高于过去10年0.5%的增长水平。加速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是扩大中国奶业生产和提升中国奶业竞争力的关键。2020年,中国将通过奶业提质增效建设工程,培育适度规模奶牛养殖主体,推进养殖设施改造,提升奶牛综合生产率,预计100头以上奶牛养殖规模化率将达到65%,泌乳奶牛年均单产水平有望达到8吨。展望中期,将逐步形成以奶农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生产经营体系,良种繁育及推广、高产奶牛核心育种群打造、优质饲草料生产等供给侧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到2025年,预计100头以上奶牛养殖规模化率将达到70%,奶业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5%。展望后期,智能化饲喂、精163第十章奶制品准化管理等技术将应用到奶业生产中,奶牛全要素生产率将大幅提升,到2029年,预计100头以上奶牛养殖规模化率将达到75%,奶业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5%以上。2.3消费展望奶制品消费总量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更加优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一季度奶制品销售阶段性下滑和消费很难回补,预计2020年奶制品消费增速将放缓至5090万吨,仅比上年增长2.8%,小于2019年4.9%的增速。研究表明,收入增长对人均奶类消费具有正向影响。展望期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将带动奶制品消费快速增加,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和学生奶消费有望成为拉动奶制品消费的重要引擎。到2025年预计奶制品消费量将达到6116万吨,比基期增长29.0%。其中食用消费量5571万吨,比基期增长30.5%,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将达到42.97千克,比基期增长26.5%。展望后期,低温奶对常温奶的替代趋势将明显加速,黄油、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习惯有望逐步养成,推动“喝奶”向“吃奶”转变,奶制品消费预计进一步提升,2029年奶制品消费量预计达到6596万吨,比基期增长39.1%,其中食用消费量5974万吨,比基期增长39.9%,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将达到45.92千克,比基期增长35.1%(图10-5)。从增速看,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ϔ䛼̴ॕ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图10-42009—2029年中国奶类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为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6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019—2029年奶制品消费量年均增速预计为2.9%,略低于过去10年3.0%的年均增速。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䉦䛼̴ॕ丌⩕⊵䉦亟⩕⊵䉦ᢌ㕄ڣЃ⊵䉦ᎡЪ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图10-52009—2029年中国奶制品消费量及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4贸易展望进口增速将逐步趋缓,进口来源更加多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物流运输受阻,终端消费下降,企业奶粉库存增加,对进口形成一定抑制,预计2020年奶制品进口量(折生鲜乳)将有所放缓,为1715万吨,比上年增长3.3%。展望未来10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便利化的推进,中国奶业市场将更加开放,进口量仍会增长,但增幅会进一步放缓,预计到2025年中国奶制品进口量将增至2134万吨,比基期增长38.2%。到2029年奶制品进口量将达到2315万吨,比基期增长49.9%(图10-6)。整体看,未来10年奶制品进口量年均增速预计为3.4%,将明显低于过去10年12.3%的年均增速。从进口产品来看,奶粉仍将是主要的进口产品,但得益于跨境电商的推动和海关监管措施的创新,鲜奶、酸奶、奶酪等产品的进口增速将维持高速增长。从进口来源看,根据中国–新西兰和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2021年起中国对新西兰鲜奶、黄油、奶酪的关税将降至为0,2023年中国对新西兰奶粉的关税将降至为0。2024年中国对澳大利亚酸奶、黄油、奶酪的关税降至为0,2026年中国对澳大利亚所有奶制品关税降至为0,零关税的165第十章奶制品成本优势将使得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继续保持主要进口来源地优势。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的实施,美国的“延长货架期乳”“强化乳”“超滤液态乳”“乳渗透物粉”等将输入中国。此外,来自欧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奶制品出口也将增加。未来中国奶制品的进口来源将更加多元,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25.0-15.0-5.05.015.025.035.005001000150020002500෋䪬⢴%䔈ऐ䛼̴ॕ䔈ऐ䛼喍ጓ䒡喎䔈ऐ䛼෋䪬⢴喍ठ䒡喎ᎡЪ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图10-62009—2029年中国奶制品进口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09—201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5价格展望2020年中国生鲜乳收购价将保持上涨态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国内生鲜乳生产和饲料供应受到一定的冲击,终端销售下滑,生鲜乳、鲜奶和奶粉等价格均出现下行趋势,随着疫情防控的好转,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主产省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价格趋于平稳。从全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外进口可能受阻,若夏季暴发奶牛热应激,下半年国内生鲜乳产需将处于偏紧状况,预计生鲜乳收购价将稳步回升。从中长期看,高成本依然是推动中国奶价刚性上涨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除了进口饲草料成本上升外,国内环保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上涨的不可逆性也将显著增强,这将推动中国奶价持续上涨。但由于中国奶业生产的分布不均衡,南北之间的价格差异将长期存在,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等级的奶制品之间的价格分化也将更加明显,优质优价特征将长期存在。16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3不确定因素3.1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奶制品进口国。海外进口占中国生鲜乳总供给的1/3,中国乳企的海外投资和跨境并购也越来越多,因此稳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对中国奶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显。但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有所增强,2018—2019年爆发的中美经贸摩擦,造成苜蓿等饲草料成本大幅上涨,给中国奶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展望期内,随着中国全方位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预计中国生鲜乳自给率将继续下降,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若未来逆全球化浪潮再起,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将给中国奶制品进口以及国内奶业产业安全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3.2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供应链的冲击程度欧洲和美洲是中国奶制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蔓延,作为奶业主产地的欧洲和美洲都成了此次疫情的重灾区,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等国纷纷采取了关闭边境、减少航运等措施,短期内,物流受阻、成本上涨、运输时间延长,可能造成奶制品国际供应链的断裂。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短期性的,那么后续生产和贸易有望逐步恢复,若新冠肺炎疫情演化为常态化,甚至是周期性的疫病,那么其对全球奶制品供应链将产生重大冲击,因此未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演化态势及其对国际奶业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3.3奶业新国家标准完善对行业格局的影响加快标准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国奶业品质的必由之路。过去两年,无论是《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产品标准生鲜乳》还是《中国优质乳工程技术规范》,都在尝试健全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等法规标准体系,以提升中国优质生鲜乳的质量水平。反观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复原乳鉴定4个新国标,从第一次讨论稿发布征求行业意见至今已经两年多时间,迟迟没有正式修订发布。可以看出行业内、产品间的博弈非常艰难,标准修订困难的背后是低温奶和常温奶之争,是不同企业和协会的利益之争。展望期间新国家标准若得以发布,势必对行业格局、供需格局、产品销售布局等产生重大影响,其潜在不确定性值得长期研究和关注。167第十章奶制品参考文献[1]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19.[2]王东杰,董晓霞,王玉庭.全球化背景下跨境并购对中国乳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8.54(4):137-141.[3]李胜利,姚琨,曹志军.2018年奶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J].中国畜牧杂志2018(06):164-170.[4]刘长全,韩磊,张元红.中国奶业竞争力国际比较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8,No.403(07):132-146.第十一章水产品17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019年,中国渔业产业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生产稳中有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水产品总产量约为651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养殖产量小幅增长,捕捞产量继续下降。价格小幅下跌,与上年相比跌1.4%。出口基本稳定,进口明显增长,贸易顺差大幅收窄。展望期内,中国渔业将继续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不断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总消费或持平略减,预计分别为6480万吨、6687万吨。之后,水产品总产量将缓慢增长,2025年达6824万吨,2029年达6971万吨,与基期(2017—2019年3年平均值,下同)相比增长7.7%,年均增长0.7%;水产品总消费将继续增长,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7074万吨,2029年达7232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9.8%,年均增长0.9%。疫情的发生与蔓延将使2020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量短暂下降,预计进口量595万吨,出口量388万吨。之后,水产品进口将继续较快增长,出口将稳中有增。贸易顺差将继续收窄,并逐渐转为逆差。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捕捞产量继续下降,养殖产量有所增长近年来,中国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实现了长江、黄河、珠江等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全覆盖。不断强化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数量,近海捕捞强度进一步降低。各地全面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转移禁养区内水产养殖。在此背景下,水产品总产45.131.03.417.33.245.831.53.016.23.546.531.92.915.43.3201920182017⌎Ⅱڨ⃃⊤Ⅱڨ⃃⌎Ⅱᢂᢋ⊤Ⅱᢂᢋ䔉∸ᢂᢋ图11-12017—2019年中国水产品产量结构图数据来源:中国渔业协会《2018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2018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年产量为估计数171第十一章水产品量增速放缓。2019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估计为6511万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捕捞产量1407万吨,与上年相比减4.1%,占总产量的比例为21.6%。海水、淡水捕捞产量与上年相比分别减3.9%、4.3%;水产品养殖产量5104万吨,与上年相比增2.3%,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达78.4%(图11-1)。淡水、海水养殖产量与上年相比分别增2.2%、2.4%。随着稻田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等养殖方式的推广,渔业绿色健康养殖不断发展。据统计,中国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已达3200万亩(213.33万公顷),产量超230万吨。在大水面生态渔业方面,涌现出多种发展模式。1.2消费总量继续增长,流通渠道更趋多元近年来,中国水产品消费不断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相关研究数据测算,2019年中国水产品总消费量为671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2.5%。其中,食用消费为2895万吨,与上年相比增2.6%,居民人均水产品食用消费约20.7千克;加工消费为276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3.0%;损耗约为1055万吨。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水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展,并带动消费增长。根据中国商务部电子商务大数据,仅2019年上半年水产品电商交易额就达169.4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22.9%,在2018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消费增长中,虾蟹等特色水产品表现较为突出。目前,小龙虾已形成养殖、加工、餐饮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网购大闸蟹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销售额不断攀升。1.3进口量额继续显著增长,贸易顺差大幅收窄2019年,中国水产品进口量额增长明显,出口保持基本稳定。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水产品进口量为627万吨,与上年相比增20.1%;进口额达187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25.6%。出口量为427万吨,与上年相比减1.4%;出口额为206.58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减8.0%。由于进口增长较快,水产品贸易顺差大幅收窄,为19.5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减74.1%。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国自美国进口水产品显著减少。2019年中国自美国进口水产品39.04万吨,与上年相比减11.8%;进口额为10.57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减25.7%。中国对美国水产品出口量额也有所下降。201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水产品45.64万吨,与上年相比减18.7%;出口额为25.03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减27.0%。自其他主要贸易对象进口普遍增长,自东盟、厄瓜多尔、印度进口增长显著,进口额比上年分别增39.0%、261.1%、210.0%。对主要贸易对象出口有增有减,其中,对东盟、欧盟等地区出口增长较显著,出口额与上年相比分别增5.7%、5.4%;对韩国、中国香港出口减少较显著,出口额与上年相比分别减8.6%、12.4%(图11-2)。17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05010015020025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ᎡЪܧऐ䷊䔈ऐ䷊䶧ጛ䛾䷊Ϭ㒻ٰ图11-22013—2019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金额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海署1.4价格小幅下跌,总体波动下行2019年中国水产品供给较为充足,市场交易量有所增长。尽管猪肉、禽肉等肉类价格大幅上涨,但对水产品影响有限,价格未出现明显上涨,同比小幅下跌。据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采集系统数据,所监测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为1069万吨,与上年相比增1.4%。水产品综合平均批发价格为23.14元/千克,与202122232425261234567891011122017Ꭱ2018Ꭱ2019ᎡឦࣾФᵩ喍ٰࡰٸ喎ᰵЪ图11-32017—2019年中国水产品批发价格走势数据来源: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采集系统173第十一章水产品上年相比跌1.4%。从走势看,全年批发价格峰值为2月的24.06元/千克,之后价格波动下行,11月跌至全年最低,为22.21元/千克(见图11-3)。分种类看,海水产品批发价格平均指数为115.57,与上年相比扩大了0.4个百分点。其中,海水甲壳类批发价格平均指数与上年相比略有扩大,海水鱼、海水贝类、海水头足类、海水藻类批发价格平均指数与上年相比不同程度下降。淡水产品批发价格平均指数为103.48,与上年相比下降4.2个百分点。淡水鱼、淡水甲壳类、其他淡水产品批发价格平均指数与上年相比均下降(表11-1)。表11-12018—2019年中国水产品各品类批发价格平均指数年份海水产品淡水产品海水鱼类海水甲壳类海水贝类海水头足类海水藻类淡水鱼类淡水甲壳类淡水其他类2018115.21113.27117.54114.84127.3495.91107.70102.53117.69118.092019115.57112.82120.15114.04126.9690.32103.48100.33109.35110.53数据来源: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采集系统,基期为2015年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1总体判断总产量增长放缓,捕捞产量进一步下降。预计2020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6480万吨,2025年增至6824万吨,2029年达6971万吨。展望期内,水产品总产量年均增长0.7%。养殖产量年均增长1.3%,占总产量的比例将由基期的77.3%增至2029年的81.7%。捕捞产量将进一步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消费总体保持增长,加工消费占比提高。预计2020年中国水产品消费量6687万吨,2025年达7074万吨,2029年达7232万吨。展望期内,水产品消费年均增长0.9%,增速略高于产量增长。2029年,水产品食用消费将增至3150万吨;加工消费将增至3070万吨,加工消费增长快于食用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将由基期的41.1%增至2029年的42.5%;水产品损耗将逐步减少,占总消费的比例将由基期的15.9%降至2029年的14.0%。进出口将在短暂下降后快速恢复,进口总体较快增长,出口稳中有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将减少,预计2020年进口595万吨,出口388万吨。之后,水产品进口量将较快增长,2025年将达717万吨,2029年达751万吨;出口将呈稳中有增态势,预计2025年达467万吨,2029年达490万吨。随着进口持续较快增长,水产品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收窄,并逐渐转为逆差。17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2生产展望2.2.1总产量将缓慢增长中国将进一步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由关注产量规模增长向关注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展望期内,水产品总产量增速将放缓,呈缓慢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为6480万吨,与2019年大体持平。“十四五”期间,水产品总产量将缓慢增长,2025年达6824万吨,年均增长1.0%。2029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进一步增至6971万吨。展望期内,总产量年均增长0.7%(图11-4)。-1.0-0.50.00.51.01.55000550060006500700075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ᕨϔ䛼෋䪬⢴ᕨϔ䛼̴ॕ෋䪬⢴%图11-42019—2029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及增长率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2.2养殖产量总体小幅增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推广展望期内,国内“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养殖新格局将逐渐形成。随着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海洋牧场立体养殖等养殖模式的不断推广,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将快速推进。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水产品养殖投苗进度延迟,用工成本有所增加,对养殖生产将造成一定影响,预计全年水产品养殖产量为5095万吨。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和绿色健康养殖方式的推广,展望期内水产品养殖产量总体小幅增长,预计2025年达5518万吨;2029年达5696万吨,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将达81.7%,较基175第十一章水产品期提高4.4个百分点。展望期内,养殖产量将年均增长1.3%(图11-5)。-0.50.00.51.01.52.02.540004200440046004800500052005400560058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ڨ⃃ϔ䛼෋䪬⢴ڨ⃃ϔ䛼̴ॕ෋䪬⢴%图11-52019—2029年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及增长率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2.3捕捞产量将进一步下降国内捕捞生产包括海洋捕捞、淡水捕捞和远洋捕捞3种类型,又以海洋捕捞为主,其产量占捕捞总产量的约70%。展望期内,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将得到进一步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将更趋完善,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得到压减,海洋捕捞强度将继续下降,海洋捕捞年产量将低于1000万吨。随着中国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实现全覆盖,特别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实行,淡水捕捞产量将有所下降。远洋渔业装备提升和国际渔业合作拓展,将推动远洋捕捞产量稳中有增。综合判断,展望期内水产品捕捞产量将进一步下降。预计2020年将降至1385万吨。“十四五”期间,捕捞产量将延续下降态势,但下降速度逐渐放缓,年均下降1.2%,2025年捕捞产量将进一步降至1306万吨。之后,捕捞产量逐渐趋于平稳,2026—2029年将基本稳定在1270万~1300万吨(图11-6)。2.3消费展望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餐饮消费受到冲击,家庭购买有所减少,加工企业开工延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产品消费增长。预计2020年水产品总消费为6687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其中,食用消费2880万吨,加工消费2748万吨,损耗1059万吨。17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水产品是中国居民日常生活中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符合人们健康饮食的要求,展望期内水产品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2025年水产品总消费将达7074万吨,2029年将增至7232万吨,年均增长0.9%。其中,水产品食用消费将进一步增加,2025年将增至3075万吨,居民人均食用消费约为21.6千克;2029年将达3150万吨,居民人均食用消费约为21.9千克。展望期内,水产品食用消费将年均增长1.1%。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外用餐将更加频繁;冷冻预制水产品因便于烹制,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水产品加工需求将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加工消费将增至2971万吨,2029年将达3070万吨,年均增长1.3%,加工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食用消费增长。水产品加工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也将逐渐增长,由基期的41.1%增至2029年的42.5%。损耗总体将逐渐下降,2029年将降至1012万吨,占总消费量的比例将降至14.0%,比基期下降1.9个百分点(图11-7)。2.4贸易展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水产品贸易带来短期不利影响。相关国家和地区餐饮消费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抑制了水产品市场需求。各国和各地区纷纷加强对港口的检疫管理,减少航班和海运船只,运输成本提高,阻滞了水产品进出口。为减少人员聚集,水产加工和贸易企业正常经营也受到影响。2020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量将-1.8-1.6-1.4-1.2-1.0-0.8-0.6-0.4-0.20.01100115012001250130013501400145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ᢂᢋϔ䛼෋䪬⢴ᢂᢋϔ䛼̴ॕ෋䪬⢴%图11-62019—2029年中国水产品捕捞产量及增长率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77第十一章水产品有所减少,预计进口量为595万吨,出口量为388万吨。疫情结束后,水产品贸易将快速回归正轨。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食品消费结构升级,水产品进口将继续较快增长。按照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2020年、2021年中国将确保在2017年基数之上扩大自美农产品进口,也将推动中国水产品进口增加。预计2025年中国水产品进口量将增至717万吨,2029年将进一步增至751万吨。协议签署后,美国承诺将取消部分对华拟加征和已加征关税,还就尽快解除中国输美水产品自动扣留等做出了积极承诺。如果这些承诺得到切实落实,将有利于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展望期内,中国水产品出口将呈稳中有增态势,2025年将增至467万吨,2029年将进一步增至490万吨。由于水产品进口增长总体将快于出口,展望期内水产品贸易顺差将继续收窄,并逐步转为逆差(图11-8)。2.5价格展望展望期内,中国水产品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受到人工成本刚性增长、环境保护成本逐渐增加等因素影响,水产品价格总体将稳中有涨。预计展望期内水产品价格年均涨幅将保持在2%~3%,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展望前期,特别是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水产品原有生产、流通和消费节奏受到干扰,市场或出现短期供给不足、上市交叉等情况,价格波动性将加大。之后,随着疫情影响消退,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将趋于缓和。此外,随着居民食品消费逐步升级,对海水产品、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丌⩕⊵䉦ߍጒ⊵䉦ᢌ㕄⊵䉦䛼̴ॕ图11-72019—2029年中国水产品消费情况及结构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7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特色水产品消费需求增长将大于传统大宗养殖产品,其价格涨幅将略高于大宗产品。由于海洋捕捞强度下降,水产品捕捞产量逐步降低,捕捞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将略高于养殖产品。3不确定性分析3.1中国主要水产品贸易对象疫情形势尚不确定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水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贸易带来不同程度影响,使国内外市场的不确定显著增加。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但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速度不断加快,韩国、欧盟、美国等水产品贸易主要对象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由于各国处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防控手段有所差异,疫情持续的时间尚难以判断,对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还有待观察。3.2气象灾害或对水产品生产造成冲击洪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往往给水产品生产带来较大冲击。近年来,气象灾害给渔业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频频发生。据预测,2020年中国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1—2月降水偏多,3—5月降水北多南少,汛期强降水过程多,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并存。气象灾害的发生,可能对局部地区、部分水产品市场供需造成较严重影响。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ᎡЪܧऐ䛼䔈ऐ䛼䔈ܧऐ䛼̴ॕ图11-82019—2029年中国水产品进口量和出口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179第十一章水产品3.3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尚需双方共同努力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并签署,有助于缓和贸易摩擦紧张局面,消除市场不确定性,可以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创造机遇、促进繁荣。尽管如此,协议签署并不意味着中美经贸摩擦已经得到解决,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能否很好落实仍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第二阶段经贸磋商仍面临较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事件发展对水产品进出口有着重要影响,能否促进中国水产品进出口,仍然存在变数。参考文献[1]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J].中国水产,2020(1):20-27.[2]《中国水产品电子商务报告》发布更多三四线城市居民“尝鲜”[N/OL].(2019-12-02)[2020-02-14].http://paper.ce.cn/jjrb/html/2019-12/02/content_407222.htm.[3]龙新,徐承旭.《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发布实施[J].水产科技,2017,44(2):106-107.[4]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9-02-15)[2020-02-14].http://www.moa.gov.cn/govpublic/YYJ/201902/t20190215_6171447.htm?keywords=.[5]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11)[2020-02-14].http://www.cjyzbgs.moa.gov.cn/tzgg/201904/t20190428_6220296.htm.[6]赵明军,孙慧武,王宇光,等.基于居民营养需求的中长期水产品供给与消费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9,37(6):1-14.[7]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解决双方关切实现互利共赢刘鹤就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答记者问[EB/OL].(2020-01-17)[2020-02-14].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01/17/c_138713145.htm.第十二章饲料18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饲料产业是中国畜牧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工业饲料总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22885万吨和22636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3.7%和4.8%;主要饲料产品及原料价格低位上涨,育肥猪、肉鸡配合饲料均价分别为每千克3.03元、3.13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0.3%、0.6%,蛋鸡配合饲料均价为2.86元,与上年相比持平。展望未来10年,工业饲料产量与消费量总体上涨。展望前期,预计2020年工业饲料总产量和消费量将小幅增长,分别达到22975万吨和22722万吨,后期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27075万吨和26799万吨,2029年分别达到28344万吨、28053万吨。12019年市场形势回顾1.1工业饲料总产量下降2019年工业饲料总产量为22885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3.7%。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分别为21013万吨、1242万吨、543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3.0%、12.4%、10.6%。配合饲料占工业饲料总产量比例增长至91.8%,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下降,占比也进一步下降(图12-1)。-6.0-4.0-2.00.02.04.06.08.010.012.014.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䪬⢴%ϔ䛼/̴ॕᎡЪ⌨ߍݯ䶱⌤व亟᫆⊀㑖亟᫆䙺व亟᫆ᕨ䛼෋䪬⢴图12-12001—2019年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数据来源: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1.2工业饲料消费量下降2019年工业饲料消费量为22636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4.8%。其中,猪饲183第十二章饲料料消费量大幅下降,水产饲料小幅下降,而肉禽、蛋禽和反刍饲料消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9年猪饲料消费量7651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26.6%,而肉禽饲料消费量与上年相比大幅上升,增幅达21.5%,达到8458万吨,首次超过猪饲料消费量,蛋禽饲料、反刍饲料消费量增幅也均超过了5.0%,消费量分别为3083万吨、1074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9.5%、5.2%,水产养殖方式调整,饲料消费量有所下降,消费量为2140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2.9%。1.3主要饲料原料进口总量下降玉米、高粱、大麦等能量原料进口总量大幅下降,2019年累计进口1204.0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24.3%;其中玉米进口479.3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36.0%,大麦、高粱和玉米酒糟(DDGs)分别进口627.9万吨、83.0万吨和14.1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19.6%、77.2%和9.0%。蛋白原料大豆、菜籽、豆粕、菜粕和鱼粉累计进口9305.9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1.7%。其中,大豆进口8859.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0.6%,豆粕进口0.95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58.5%,油菜籽进口273.7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42.6%,菜粕进口158.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21.6%,鱼粉进口142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2.8%(图12-2)。00.20.40.60.811.21.41.61.802468101214161820䔈ऐ䛼/̴ॕ䔈ऐ䛼/̴ॕᎡᰵ亟⩕冩ㆶ䔈ऐ䛼喍ጓ䒡喎ڣЃ䙺ݣ⮱ߕ➖亟᫆䔈ऐ䛼喍ठ䒡喎亟᫆⌨ߍݯ䔈ऐ䛼喍ठ䒡喎2019-022019-032019-042019-052019-062019-072019-082019-092019-102019-112019-122019-01图12-22019年主要饲料产品进口量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巴西、美国和加拿大3国饲料原料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81.2%,与上年相比下降10.5个百分点,但仍是中国饲料原料主要进口来源国。其中,巴西进口占比58.5%,与上年相比减少5.1个百分点,美国进口占比14.5%,与上年相比减少4.6个百分点,加拿大进口占比8.1%,与上年相比减少0.8个百分点。受贸易政18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策的影响,加拿大菜籽、大麦进口量与上年相比减少50.7%、31.9%,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量减少44.6%。乌克兰饲料原料进口总量为544.1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47.3%,其中玉米、大麦和葵花籽粕进口量分别为351.6万吨、83.2万吨和109.4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41.2%、117%和190%。中国饲料原料,尤其是蛋白原料,进口品种和来源国更加多元化。1.4饲料产品价格波动明显主要饲料产品均价低位上涨。2019年主要饲料产品均价处于2012年以来第二低位,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饲料均价分别为每千克3.03元、3.13元、2.86元,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与2017年价格低点相比分别上涨0.6%、1.6%和1.9%,与2014年价格高点相比分别下降9.6%、8.8%和9.2%。主要饲料产品价格波动明显。从月度数据看,2019年育肥猪、肉鸡、蛋鸡3种主要配合饲料价格均呈现“V”形变化趋势。1—5月,饲料需求疲软,饲用玉米和豆粕价格逐步回落,饲料产品价格持续下降,5月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饲料月均价分别为每千克2.97元、3.08元和2.81元,是2012年以来的最低价格;6—11月,大豆、菜籽等压榨原料进口量减少,豆粕等蛋白原料供应紧张,价格止跌回升,玉米受到临储拍卖底价支撑价格坚挺,饲料原料成本上涨,需求端受到养殖政策、市场利润的刺激,肉禽、蛋禽和反刍动物养殖量增加,饲料消费量增加,12月3种主要配合饲料价格分别为每千克3.07元、3.18元、2.90元,与年内价格低点相比分别上涨3.9%、3.1%和3.6%,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近39个月内979899100101102103104亟᫆⩌ϔ㔲Фᵩᠴ᪝Ꭱᰵ2019-022019-032019-042019-052019-062019-072019-082019-092019-102019-112019-122019-01图12-32019年饲料生产者价格指数月度走势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185第十二章饲料价格高点,与2016年9月持平,肉鸡和蛋鸡育肥饲料价格涨至4年最高价格,与2015年11月持平(图12-3)。2未来10年市场走势判断2.1总体判断工业饲料总产量稳定增长,产品集中程度提升。预计短期内饲料产量以稳为主,2020年总产量为22975万吨,增长幅度为0.4%,展望后期,2025年和2029年总产量分别达到27075万吨和28344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18.0%和23.6%,平均增长率为2.1%。饲料产品集中度逐渐提升,配合饲料占比将稳步增长,浓缩饲料占比将进一步下降,到展望期末,浓缩饲料占比预计降至3.5%。工业饲料消费量持续增长。未来10年,中国工业饲料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1%。预计猪饲料消费量先减后增,肉禽饲料消费量保持增长态势,蛋禽、水产饲料消费量相对稳定,增幅较小、增量较少,反刍饲料消费量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0年全国工业饲料消费量为22722万吨,与上年相比小幅增长,2025年和2029年消费量达到26799万吨、28053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4019万吨、5273万吨,增幅分别为16.6%、23.1%。饲料产品价格将波动上涨。短期内,饲料产品价格将逐渐回升,预计2020年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饲料价格分别为每千克3.10元、3.20元、2.92元,长期来看,作为连接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中间产业,中国饲料行业进入集约化发展阶段,绿色环保、节能增效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饲料行业将加大产品科技研发投入,通过新技术带动传统行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提升与改造,受主要原料供应趋紧等影响,未来饲料价格呈现波动上涨态势。2.2生产展望工业饲料总产量稳定增长。展望期内,工业饲料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短期内,受养殖业需求影响,预计2020年总产量为22975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0.4%,增幅较小。后期随着生猪产业的不断复苏,饲料生产增速加快,预计2021—2025年年均增长率为1.8%,2025年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27075万吨。展望后期产量增速放缓,预计年均增幅降至1.2%,2029年产量将达到28344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23.6%。饲料产品集中程度不断提升,配合饲料占比增长,浓缩饲料占比下降。展望期内,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浓缩饲料使用比例将快速下降,配合饲料占比将稳步提升。预计配合饲料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4%,高于工业饲料总产量的增长速度;短期内,配合饲料产量稳中略涨,2020年产量为21086万吨,与上18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年相比增长0.3%;展望中后期,配合饲料产量稳步增长,2025年配合饲料产量达到24927万吨,2029年进一步达到26327万吨,占工业饲料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2.9%。浓缩饲料产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展望期内年均降幅为4.0%,预计2020年浓缩饲料产量将下降至1238万吨,与上年相比小幅下降,2025年浓缩饲料产量为1239万吨,2029年产量下降至1003万吨,展望期末浓缩饲料占工业饲料总产量的比例将下降至3.5%。养殖“无抗”时代来临,新型饲料添加剂是饲料行业主要发展方向,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将从平衡营养向高效、安全、环保等多功能方向发展,未来10年,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持续上涨,预计2020年产量将达到558万吨,展望中后期生产规模将稳定增长,2025年和2029年产量将分别达到757万吨、818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长率为2.9%(图12-4)。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ϔ䛼/̴ॕᎡЪ䙺व亟᫆⊀㑖亟᫆⌨ߍݯ䶱⌤व亟᫆图12-42020—2029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3消费展望工业饲料消费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展望前期,受生猪产能影响,猪饲料消费波动强烈,其他畜禽、水产饲料消费量稳中有增,预计2020年和2021年全国工业饲料消费量分别为22722万吨、2491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6%。随着养殖结构的持续调整,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的持续优化,市场分工深化,养殖场自配饲料比例将不断减少,“饲料厂+养殖场”的合作模式使得定向定制饲料与散装散运成为未来主要的购销模式,饲料消费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和2029年全国工业饲料消费量将分别增长至26799万吨、28053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187第十二章饲料17.6%、23.1%,年均增长率为2.1%(图12-5)。-6.0-4.0-2.00.02.04.06.08.010.012.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䪬⢴%⊵䉦䛼/̴ॕᎡЪᕨ⊵䉦䛼⊵䉦䛼෋፲图12-52019—2029年中国工业饲料消费总量及增速数据来源:2020—2029年数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猪饲料消费量先抑后扬。展望前期,随着系列政策出台,生猪产能将逐步恢复。但受养殖周期影响,2020年猪饲料消费量为7074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7.5%。展望中期,生猪存栏量持续增长,养殖规模化不断提升,饲料需求结构改善,预计2025年生猪饲料消费量为10300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1.1%。展望后期,生猪产能增幅趋缓,饲料消费量小幅上涨,预计2029年猪饲料消费量为10738万吨(图12-6)。肉禽和蛋禽饲料消费总量稳步上涨。展望前期,肉禽养殖量增加,带动饲料消费量增长,预计2020年肉禽饲料消费量为9070万吨;长期来看,肉禽饲料消费量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预计2025年和2029年消费量为9402万吨和9765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32.1%和37.1%。蛋禽饲料消费量较为稳定,预计2020年消费量为3094万吨,2025年和2029年消费量分别为3164万吨、3241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长率为1.0%(图12-6)。水产饲料低量增长。环保政策调控下,水产养殖水域面积保持基本稳定,预计2020年水产饲料消费量达到2130万吨,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养殖密度和养殖量增大,养殖品种逐步从传统的家鱼向高档、特色养殖转变,饲料消费呈现多元化趋势,高端饲料消费逐渐增加,膨化饲料逐步取代颗粒饲料,预计2025年和2029年水产饲料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243万吨、2291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5.0%、7.2%(图12-6)。18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反刍饲料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短期内,反刍动物养殖受市场前景利好影响,存栏量与出栏量将有所增加,饲料消费量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反刍饲料消费规模将达到1090万吨。长期来看,全混合日粮的普及与肉牛肉羊育肥的发展,饲料消费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25年和2029年反刍饲料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181万吨和1272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18.3%、27.4%(图12-6)。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䉦䛼/̴ॕᎡЪ⡗亟᫆㖶⻪亟᫆㯸⻪亟᫆Ⅱϔ亟ࣺ᫆ܺ亟᫆ڣЃ亟᫆图12-62020—2029年全国工业饲料消费量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CAMES模型系统预测2.4价格展望饲料行业属于微利行业,产品价格主要取决于原料成本。短期内,饲料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原料供应方面,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材料供应趋紧,豆粕价格受国际贸易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以后,将增加美国大豆进口,带动大豆国际市场价格走高,原料成本整体步入上涨区间,预计2020年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饲料价格分别为每千克3.10元、3.20元、2.92元。长期来看,在国家政策和居民健康消费理念推动下,绿色养殖、无抗环保与卫生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系列“绿色、节能、增效”的新型技术将开始在市场中推广应用,饲料产品不断优化升级,低转化率与低附加值的饲料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产品科技含量逐步提升,高效、多功能的产品将在市场不断涌现,随着产品的189第十二章饲料升级与品质提升,价格波动上涨,预计2029年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饲料3种主要饲料产品价格与基期相比上涨8%~10%。3不确定性分析3.1养殖业结构调整因素2018年国内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养殖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9年猪饲料消费量大幅下降,肉禽饲料大幅度增长,首次超过猪饲料消费量,养殖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饲料生产结构。目前,各部门仍在积极采取多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相关的兽药与疫苗取得重要进展。未来,动物疫病与政策利好多重因素叠加,将在短期内改变养殖业的产能格局,这势必传导影响到饲料生产与消费。此外,未来无抗养殖的深入推进,将会对传统养殖方式带来影响,进而对饲料需求增长产生不确定因素。3.2国际贸易因素中国饲料原料市场发展不均衡、蛋白原料资源匮乏,高度依赖进口,因此需要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保证国内饲料原料的供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进口可能受到波及。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导致各类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震荡,影响饲料原料市场的供给格局。未来全球贸易政策与贸易环境的变化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饲料原料的国际贸易也将受到影响,饲料原料的价格、供给结构等变化可能与预期不符。参考文献[1]农业农村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EB/OL].(2018-07-20)[2019-12-15].http://www.moa.gov.cn/nybgb/2018/201807/201809/t20180912_6157155.htm.[2]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9-02-18)[2019-03-20],http://www.moa.gov.cn/xw/bmdt/201902/t20190218_6172033.htm.[3]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4]潘月婷.2019年5月国内市场主要畜产品与饲料价格分析[J].草业科学,2019,36(06):1692.[5]赵金鑫,潘彪,田志宏.价差驱动还是刚性需求:中国饲料粮进口激增的动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9(05):98-109.[6]刘爱民,贾盼娜,王立新,等.我国饲(草)料供求及未来需求预测和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05):39-44.19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7]钞贺森,田旭,于晓华.肉类消费结构、饲料安全和粮食安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参照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05):737-745.[8]韩昕儒,陈永福,钱小平.中国目前饲料粮需求量究竟有多少[J].农业技术经济,2014(08):60-68.191附件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附件附件1术语说明托市收购以国家储备库为依托的烘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收购工作。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长江流域棉区包括5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黄河流域棉区包括6省(市)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大豆压榨消费指大豆消费中,用于压榨加工生产饲用豆粕和食用豆油的大豆消费。大豆食用消费指用于直接食用、豆制品加工、大豆蛋白加工的大豆消费。大豆损耗及其他消费指大豆消费中损耗的大豆数量和膨化大豆加工消费。FCIndexM指中国进口棉价格指数,反映进口棉花到中国主港的综合报价水平。滑准税指关税税率随进口货物价格由高至低而由低至高设置计征关税的方法。中国目前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行5%~40%滑准税。自动进口许可中国商务部、中国海关总署于2014年10月13日发布《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食糖)》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将进口关税配额外食糖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自2014年11月1日起执行。进口食糖保障措施中国商务部于2017年5月22日发布关于对进口食糖采取保障措施的公告,决定19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自2017年5月22日起,对进口食糖产品实施保障措施。保障措施采取对关税配额外进口食糖征收保障措施关税的方式,实施期限为3年,自2017年5月22日至2020年5月21日,实施期间措施逐步放宽。2017年5月22日至2018年5月21日,保障措施关税税率为45%;2018年5月22日至2019年5月21日,保障措施关税税率为40%;2019年5月22日至2020年5月21日,保障措施关税税率为35%。贸易调整援助食糖产业试点培训为探索推动建立中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和更好地为食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商务部委托中国糖业协会在广西龙州、扶绥、隆安、田东、田阳5个县举办贸易调整援助食糖产业试点培训班。培训班分为贫困户糖料种植技术培训和农技人员糖料作物新品种及高产高糖技术培训两大类,10位糖业专家分别就中国糖业宏观经济形势、糖料新品种及种植技术、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甘蔗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科学施肥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甘蔗生产机械化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蔬菜生产量是指田头收获的产量,一般为蔬菜生产中所统计的产量。蔬菜自损是指蔬菜从田头到最终购买阶段因收获、分拣、贮藏、运输、销售环节形成的弃收、失水、腐烂等蔬菜特有损失。蔬菜商品产量是指经过运输、贮藏、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后,可由消费者购买的蔬菜量。蔬菜鲜食消费是指以鲜菜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消费和在外消费。蔬菜其他消费包括饲料、种用等相关消费。蔬菜损耗是指蔬菜购买后在其消费、加工、烹饪过程中的一般性损失。水果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该报告中水果包括园林水果和瓜果类,水果面积包括果园面积和瓜果类面积。水果直接消费指未经精深加工、直接鲜食的水果消费,包括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在外就餐消费、团体消费等。水果损耗指水果从果园(包括瓜果园)到消费终端(消费者或精深加工车间)在采收、193附件采购、商品化处理、贮存、运输、批发、分销等一系列环节中因失水、腐烂、变质或其他不明原因造成的数量上的减少。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套)一套祖代种鸡指1只D系母鸡,配相应的A、B、C系,例如,100套祖代种鸡是由100只D系母鸡,26.5只C系公鸡,35只B系母鸡,10.5只A系公鸡组成。肉鸡养殖规模化率养殖规模标准为肉鸡年出栏10000只以上。“粮改饲”粮改饲是指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也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出栏胴体重指已经出栏并经屠宰,去掉头、蹄、毛皮和内脏以后的某种肉用牲畜的肉产量。稳(减)羊增牛为保护草原生态、提高经济效益,从而稳定或者减少羊的数量而增加牛的数量。政策实施区域主要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地区也逐步开始实施。小畜换大畜“小畜换大畜”旨在减轻草原超载压力、保持生态平衡、优化畜种畜群结构,鼓励牧民发展大畜,主要实施区域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禽流感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蛋粉蛋液经喷雾干燥而成,为粉状或易松散的块状,分为全蛋粉、蛋黄粉和蛋白粉。干蛋黄将蛋液黄白分离后,再将蛋黄烘制成蛋片或蛋粉。蛋干以禽蛋为原料的新食品,将禽蛋全蛋浓缩加工而成。生鲜乳指从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无任何成分改变的常乳。194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附件2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假设表12019—2029年中国宏观数据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GDP/亿元9908651046353110704211690361233333129870013649341433180150340615755701648046GDP变化率/%6.15.65.85.65.55.35.15.04.94.84.6人口/万140005140425140818141212141594141976142331142687143015143344143631CPI变化率/%2.93.53.02.82.72.72.62.62.62.62.5国际原油价格/(美元/桶)61.450.052.653.955.256.557.859.160.461.762.9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97.07.06.96.86.66.66.46.36.36.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423594439246345481074974351235527735425055498566085740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60211699818052191352026421460226832397625295266862810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61.562.463.264.164.965.766.467.167.868.5注:GDP为国内生产总值简称;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5附件附件3主要品种供需平衡表表12019—2029年中国大米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1467314661145991457814753150281531515506156341571515719进口量237341349359382398413418430441445消费量1476914963151051519915280153491542815480155311557615605口粮消费1141411456114901152611561115961163411647116671168311690饲用消费10301145120212251237124312521263126612681269工业消费11361161118412061228124812671285130313191334种用消费162160158157158160162164165166167损耗及其他10271041107110841097110211131121113011401145出口量277177174171168165158154152150150结余变化-136-138-331-433-314-88142291381429409注:大米生产量为稻谷生产量0.7折算而成表22019—2029年中国小麦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1339013400134271345013461134711347413482134901349713500进口量349390430465495521543560572580583消费量1282812919130621326713407135311363413730138191392414043口粮消费92309269930593429379941594499484951795509580饲用消费11501138117712681299135513891427146314971529种用消费598585578574570568566564563562561工业消费13501436151515981679171517521778180118411901损耗500491487484481479478476475474473出口量3131333435353738394040结余变化880840762614514426346274204113019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表32019—2029年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2607726656274092834129198301993094331640322303298733819进口量479425436470502532560585608629648消费量2766928212286622901329953303653107231427318523217132655口粮消费946950956964972980987993100310101016饲用消费1750017675178981804318860190451947019684198691998420348工业消费79008270849386888802901492839415964398369950种用消费189186185185184185186187188190190损耗11341131113011331135114111461148114911501151出口量22222222334结余变化-1115-1133-818-203-25436442979798314421808注:表中数据为日历年度(当年1—12月)表42019—2029年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18101881195119962054209721412152218821912220进口量88599248954695549578959396629745980298859952消费量1021910403110871127211356114651161911737118271191211982压榨消费84458598924893969449952596529748982699069984食用消费13961415144114721499152915521569157915821572种用消费7880798080808081818181损耗及其他300310319324328331335339341343345出口量1115151616161616161616结余变化439711395262260209168144147148174197附件表52019—202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24912640266126832705273927782813285828872922进口量958730726711696689665650635630625消费量33383339336433743386340434203436345134773500出口量2626262626262626262626结余变化855-2-6-11-2-31161421表62019—2029年中国棉花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589601604603601599597594591586582进口量185170168165161159157155153148145消费量813793782775772765758748740732725出口量53332211111结余变化-44-25-13-10-12-9-50311表72019—2029年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10761050105810371052112211881222121912141211进口量324304413444480440486519565614644消费量15201520153415481563157715921607162216371652出口量1918151514131212121212结余变化-139-184-78-82-45-287012215017919119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表82019—2029年中国蔬菜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田头产量)7188972661736407456875443762677694777760784297904779648自损量1688016741168781694216703165351643616345163291639416447商品产量5501055920567625762658740597326051161415621006265363201进口量5055565657575757606060消费量5324553465542135526056456575865857559459603706109461598鲜食消费2255622792233232399824761251942588426595272712802328450加工消费1235312375124481255212621127171281312896129311294412962其他消费60476003605961756358678368746831688267736764损耗1228912296123841253512716128931300413137132861335513422出口量11631200128913551459150615141525153215391544结余变化65113101316106788369747948825879119注:1.生产量是指田头收获的产量,一般为蔬菜生产中所统计的产量2.自损是指蔬菜从田头到最终购买阶段因收获、分拣、贮藏、运输、销售环节形成的弃收、失水、腐烂等蔬菜特有损失3.商品产量是指经过运输、贮藏、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后,可由消费者或加工企业等购买的蔬菜量4.鲜食消费是指以鲜菜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消费和在外消费5.其他消费包括饲料等相关消费6.损耗是指蔬菜购买后在其食用及加工等过程中的一般性损失表92019—2029年中国马铃薯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990510221106681080110872109101093711004111611123411321进口量131212121212111111109消费量1042110591107151078410838108831092410972110401108911140食用消费63306370638864066423644164576473648865036516加工消费10171035105310701087110311181133114811611175饲用消费538544547550554557560561561563566种用消费12221273131613301339134313471355137413831394损耗12871342138413991407141114131421144114491460其他用途2727272828282929293030出口量5456565656575858586060结余变化-557-414-91-27-10-18-34-157495130199附件表102019—2029年中国水果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2663526760276432850029327301183087131520320553247232764进口量76570091610491186132214541585171218321942消费量2643126253276742861429523303923121031913324903293033222直接消费1286412257135131397314420148531526915635159481620316397加工消费34233558351336713830399141524306444945824702损耗1014410438106471097111273115491178911973120931214512123出口量789750885935989104911161191127713741484结余变化180457000000000注:水果进口量与水果出口量数据包含水果制品,并已经将果汁、水果罐头等水果制品按照一定比例折算为鲜果量;水果损耗量数据指田间地头损耗、流通过程损耗和销售过程损耗的总和表112019—2029年中国猪肉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42553934500054005501562757285812588659505972进口量211280195172152148146140134128123总供给44564206517755535634575458535930599560536077总需求44564206517755535634575458535930599560536077直接消费27122859351937603800386438643952397939943990加工消费15001161143515531593164116821721175817961814损耗244186223239242249306258258263273出口量108181919212122252518表122019—2029年中国禽肉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22392401245024642475248224892502253025622585进口量8086787470696865636059消费量22682435247624852492249925062514253925672589直接消费20212159219922082217222022262229224622732296加工消费174198201202202203203214222224225其他消费7378777676747270707068出口量5152525353525153545555注:加工消费指深加工利用;其他消费包括损耗等20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表132019—2029年中国牛肉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667678686696707718731744758773789进口量166167169175183189192197201203205总供给833845855871890907923941959976994总需求833845855871890907923941959976994直接消费694706714728747762777792809826842加工消费110110111112112113115116117118120损耗2929303131323133333232出口量0.020.020.030.020.030.040.060.050.040.050.06表142019—2029年中国羊肉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488494501510520530539550562574579进口量3939.5424344464748495051总供给527534543553564576586598611624630总需求527534543553564576586598611624630直接消费477483493502512523532543555568573加工消费3232323334353536373738损耗17.818181818181919191919出口量0.200.210.240.290.300.320.360.380.380.390.39表152019—2029年中国禽蛋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33093321333433503364338033963413343234523479进口量0.0020.0020.0020.002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消费量32963310332433403354336933863401342034403467食用消费25422551255925672575258425952605261826342656加工消费491502506512518523527533538541545种用及损耗263257259261261262264263264265266出口量1010101010111111111111结余变化310001-10111201附件表162019—2029年中国奶制品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33053390353236613783389140004098418242474300进口量16601715184019252002207321342189223922842315消费量49495090535555695769594761166269640365126596食用消费44754602485850605249541455715708582059085974饲用消费161166170174177182186191196202208损耗97104105106108111114117119123126其他消费216218222229235240245253267279288出口量1615171717181818181919注:进口量与出口量均为折合生鲜乳的量表172019—2029年中国水产品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65116480657066476716677068246866690869426971进口量627595665686699708717726735743751消费量67116687679368816957701670747119716472017232食用消费28952880293629823020305030753095311531353150加工消费27612748280828582901293629712999302730493070损耗10551059104910411036103010281025102210171012出口量427388442452458462467473479484490表182019—2029年中国工业饲料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类别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生产量2288522975251752605926394267642707527381277352809128344配合饲料2101321086228742380624192245952492725271256552604226327浓缩饲料12421238149314191346128712391175111510571003添加剂预混饲料543558695712727743757772788805818宠物饲料及其他8793113122130139152163177187196消费量2263622722249192579526126264912679927102274522780528053猪饲料76517074899197109891101181030010451105841069910738肉禽饲料84589070925593089350937694029452955796789765蛋禽饲料30833094310631213134314931643180319832163241水产饲料21402130215921852207222522432257227022822291反刍饲料10741090110411211141116011811203122712531272其他饲料230265304350402463509560616677745损耗及其他137139140146149151153155157159161净出口量112114115118120122123124126127130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