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白皮书-福布斯中国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
探索和实践
福布斯中国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2022
福布斯中国策划出品团队
张志琛 福布斯中国集团主席
张清琏 福布斯中国集团总裁
晏格文 福布斯中国首席战略官
陈凤凤 福布斯中国主编
钱厚琳 福布斯中国商务运营总经理
邵鸿明 福布斯中国资深编辑
李 峰 福布斯中国商务拓展经理
徐 珵 福布斯中国项目经理
魏宇鑫 福布斯中国项目助理
官子俊 责任校对
张 越 责任校对
王弘达 责任校对
宋明春 设计
杨燕平 设计
江佶芸 设计
项目介绍
https://2022ies.forbeschina.com
相关垂询
insights@forbeschina.com
版权页
1
福布斯中国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解构行业内核
洞察业界风向
立足百年福布斯关注的经济、商业、企业、领袖、生活方式等内容和榜单,
深度聚焦跨行业、多领域的话题,
帮助机构、决策者、投资者、消费者提供与时俱进的商业洞察和商业分析。
形式包含 :评选调研、特定问卷调研、研究报告、深度洞察、指数研究、评级研究和咨询服务等。
福布斯中国
微信公众号
福布斯环球联盟
微信公众号
合作垂询
insights@forbeschina.com
INSIGHTS
2023 house ad.indd 42023 house ad.indd 4 2023/2/7 16:102023/2/7 16:10
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INDUSTRIALSUSTAINABILITYINCHINA:EXPLORATIONANDPRACTICE版权页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福布斯中国策划出品团队:张志琛福布斯中国集团主席张清琏福布斯中国集团总裁晏格文福布斯中国首席战略官陈凤凤福布斯中国主编钱厚琳福布斯中国商务运营总经理邵鸿明福布斯中国资深编辑李峰福布斯中国商务拓展经理徐珵福布斯中国项目经理魏宇鑫福布斯中国项目助理官子俊责任校对张越责任校对王弘达责任校对宋明春设计杨燕平设计江佶芸设计项目介绍https://2022ies.forbeschina.com相关垂询insights@forbeschina.com版权页1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解构行业内核洞察业界风向立足百年福布斯关注的经济、商业、企业、领袖、生活方式等内容和榜单,深度聚焦跨行业、多领域的话题,帮助机构、决策者、投资者、消费者提供与时俱进的商业洞察和商业分析。形式包含:评选调研、特定问卷调研、研究报告、深度洞察、指数研究、评级研究和咨询服务等。福布斯中国微信公众号福布斯环球联盟微信公众号合作垂询insights@forbeschina.comINSIGHTS2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25序言03第一章全球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05能源革命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05各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动态06第二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概况08现状:政策落地,效果初显09挑战:传统能源结构转型不易11机遇:绿电和氢能前景广阔12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14绿色新基建:工业互联网15数智化先导站:“黑灯工厂”和“零碳工厂”16模式转变:循环经济17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22“双碳”人才23CCS/CCUS技术23市场机制27第五章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工业企业管理30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31促进资源高效运营31完善ESG管理框架32第六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案例34第七章专家观点46关于我们50法律声明51目录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案例美的集团34明阳智能36TCL中环37三一重工38上海电气39先导智能40比亚迪41金风科技42隆基绿能44陶氏45目录图片:视觉中国3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序言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包括中国在内的193个成员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今后15年制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旨在为各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所有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通用框架。其中,企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主体。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lobalCompact)首次提出ESG概念,包含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大部分。如今,ESG不仅成为一种投资评估策略和基准,也是衡量企业财务以外价值的标准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风向标。所以,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全球工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气候问题不断恶化。为了解决气候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和时间表,核心目的就是试图用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取代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减少碳排放。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同时,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概念和新趋势的涌现,促使工业企业必须综合考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福布斯中国始终关注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22年,福布斯中国和埃克森美孚一同发起《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白皮书,致力于通过探索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的新模式,助力工业企业向实现碳中和目标迈进。白皮书从工业企业――包括风电企业、其他电力企业、矿业、石油天然气企业、铁路集团等――在可持续发展层面的痛点和难题出发,在企业管理、技术、人才、案例、专家评审建议等多个维度,剖析和解读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趋势、机遇、挑战,并希望能借此引导工业企业积极投入到新的探索和实践中,以推动自我和社会实现突破。为了解决气候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和时间表,核心目的就是试图用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取代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序言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福布斯中国·美孚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一章全球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4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P05能源革命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P05各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动态图片:视觉中国5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一章:全球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能源革命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能够走上工业化道路并最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无一例外都爆发式地提升了生产力。工业革命固然重要,但是在关注工业革命影响的同时,还要关注到工业革命发生的基础――能源革命。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能源这一重要的物质基础。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基石。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柴薪时代”“煤炭时代”“油气时代”等能源变革阶段,目前正在步入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新能源共同主导的新时代。能源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和先声,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带动了新的工业产业发展。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了以机器为动力的社会化生产时期。煤炭等化石能源规模化的生产应用为社会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促进了冶金矿产、钢铁行业等重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接着,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为航天运输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高效和清洁的原料,其也因此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如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出现,进一步带动了新型装备制造、输配电、储能及新型原材料等产业的飞速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升。回顾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随着能源材料由柴薪到煤炭再到石油的替代演变,能源的转化率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大幅降低了新能源的获取成本,甚至也有将第四次工业革命称作为“新能源革命”的说法。各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动态美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时任美国总统拜登执政后的工作重心之一。他在2021年的第一条政令是任命约翰·克里为美国首位气候问题总统特使。自那时起,美国政府一直在推行环境议程,以促使美国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拜登曾于2021年12月表示,为了建立一个清洁制造市场,美国政府拟每年投入超过6,500亿美元,该市场涵盖了用于制造低碳化电动汽车、风力涡轮发动机及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同时,这笔资金也将用于提升美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此外,拜登政府也宣布了美国将在2030年之前削减6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2年2月15日,拜登政府正式颁布了“工业部门脱碳计划”,对工业组织大量使用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混凝土等材料造成的碳排放加以限制,而这些材料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美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3.3%。该计划包括了:(1)以百亿投资加速清洁氢气发展;(2)启动“购买清洁产品”(BuyClean)的采购;(3)利用贸易政策奖励清洁制造;(4)负责任地推进CCUS技术;(5)支持整个工业部门的公平创新等内容。同年9月,美国颁布了建国以来最重要的气候立法――《通胀削减法案》,计划在10年之内拨款超4,000亿美元,致力于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该法案希望通过降低能源技术的使用成本来加快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政策鼓励而非惩罚为导向,大力补贴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的有关企业或组织。此外,该法案明确表示会扶持在美国本土生产清洁能源的企业或组织。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乔·拜登签署了总价值为7,500亿美元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ReductionAct)。该立法的内容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扩大医疗保健覆盖范围等。图片:视觉中国6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一章:全球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法国法国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理念的国家之一,也是欧洲第二大可持续能源生产国。近年来,随着对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动,法国经济逐渐复苏,但其仍面临着生产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法国政府推出了以《生产公约》为代表、以“环保理念与国家战略”为中心的生产力促进计划,希望以此重构法国的生产体系。该公约重点聚焦欧洲碳边界税(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简称CBAM)、飞机与船只燃料税、战略性企业保护等议题,希望以此推动法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再工业化进程。其中,碳边界税作为新气候目标计划的一部分,是欧盟于2021年7月14日正式宣布的税收政策,旨在对碳密集型进口产品,如铁、铝、水泥、化肥和电力等征收关税。法国政府曾提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将此倡议推广成整个欧洲的目标。法国政府的政策措施有两条主线:联合欧盟各成员国共同推出欧洲碳边界税公约,并充分确保欧洲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呼吁对欧洲污染较为严重的运输工具征收燃料税。此外,为了加快推动法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步伐,法国的《能源与气候法(草案)》制定了相关的时间表,法国政府还先后通过了“重启计划”(FranceRelance)和“2030投资计划”。根据2020年公布的“重启计划”,法国政府将投入1,000亿欧元用于提高工业竞争力、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和稳定就业。为此,法国政府将花费300亿欧元改造SNCF铁路网;2021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又提出了规模达300亿欧元的“2030投资计划”。其中,有80亿投入能源领域,其致力于使法国到2030年成为绿色氢能源方面的领头羊;在发展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法国将投资40亿欧元,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30年生产200万辆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德国德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导向,并以改议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指导其行动的“5Ps”原则――“人民(People)、地球(Planet)、繁荣(Prosperity)、和平(Peace)、伙伴关系(Partnership)”为准绳。德国是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的第二大官方发展援助提供国。2020年5月,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发布了《2030改革战略》,将战胜饥饿和贫困、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对外援助的主要目标。目前,德国联邦政府的发展规划,不仅包含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也涵盖了如何带领德国快速实现可持续增长。2020年6月12日,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涵盖2020年和2021年的经济刺激方案,包括投入1,300亿欧元用于经济刺激和危机管理的一揽子计划、未来一揽子计划,以及为履行国际义务而需采取的措施计划。“未来一揽子计划”的规模为500亿欧元,投资于以数字化和气候技术为主的领域,旨在加强德国的现代化改造,巩固其全球尖端技术出口国的地位。这一计划的措施包括:1.促进交通出行转型;2.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气候目标;3.投资数字化转型;4.加强卫生系统优化和疫情防范。此外,加大对充电柱的建设力度、促进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领域的研发、促进对数字化发展的投资等措施尚在推进过程当中。当地时间2022年5月26日,德国柏林,七国集团能源、气候和环境部长会议召开。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会议开始前对媒体讲话。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车展上试驾氢动力汽车。图片:视觉中国7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紧缺性国家,日本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谓高度重视,并较早地提出了低碳社会发展战略。日本大力促进太阳能、海上风力、地热、生物质、海洋(波浪、潮汐)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并通过“阳光计划”与“月光计划”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市场应用和商业化。另外,日本政府还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型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其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至今世界领先。2020年10月,日本政府宣布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脱碳社会”的目标;2021年3月,日本内阁批准了《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的修订案;2021年10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以科技和创新、通过建设数字化田园城市国家促进地方经济活力、碳中和的实现、经济安全保障为4大支柱的经济增长战略。与此同时,以上市企业为首的日本重要企业普遍制定和公布了ESG战略。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日本政府在长期的战略方向上提出了“理想的未来模式”的愿景,认为全球变暖的对策不是限制经济增长,而是积极实施应对全球变暖措施,这些努力将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的改革。在能源领域,日本的长期战略要求是“追求每一个选项”,包括把可再生能源作为日本的主要能源,以减少火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推进CCS、CCU和碳循环利用,实现氢能社会、核电制氢、节能等,以促进“能源转型”和脱碳。在工业领域,日本提出的方向包括使用无二氧化碳的氢气,例如在挑战“零碳钢”时,利用“脱碳制造”、利用CCU、人工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物质燃料来改变原料供给。第一章:全球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英国2019年,英国立法承诺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2020年,英国政府发布《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更好地重建、支持绿色工业并加速实现净零排放》(TheTenPointPlanforaGreenIndustrialRevolution)。该计划提出了10个走向净零排放并创造就业机会的要点,其中包括:(1)发展海上风电;(2)推动低碳氢发展;(3)提供先进核电;(4)加速向零排放车辆过渡;(5)推广绿色公共交通、骑行和步行;(6)发展“净零航空”和绿色航海;(7)推行绿色建筑;(8)投资碳捕集、使用与封存(CCUS);(9)保护自然环境;(10)发展绿色金融与创新。2020年12月,英国又发布了《能源白皮书:赋能净零排放未来》(TheEnergyWhitePaper:PoweringOurNetZeroFuture),里面提出了在2030年之间建立4个低碳产业集群的目标。2021年8月,英国发布《国家氢能战略》(UKHydrogenStrategy),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氢产业是该国重建更清洁、更绿色的能源系统的关键,并指出低碳氢在英国净零转型过程中将发挥的关键作用。同年10月,英国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净零战略》(NetZeroStrategy),进一步提出了“到2035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水平低78%”的目标,希望促使英国在热泵、电动汽车、碳捕获、氢能等最新的低碳技术领域取得竞争优势。2022年4月,英国相继发布新版《能源安全战略》及《氢能投资者路线图》,表明了其将在核能、海上风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大投资,力争实现“到2030年有95%的电力将来源于低碳能源”的战略目标。英国力争实现“到2030年有95%的电力将来源于低碳能源”的战略目标。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修订后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NetZeroStrategy:BuildBackGreenerOctober2021图片:视觉中国8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二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概况8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图片:视觉中国P09现状:政策落地,效果初显P11挑战:传统能源结构转型不易P12机遇:绿电和氢能前景广阔9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二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概况现状:政策落地,效果初显在中国,持续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必然伴随着重化工业、钢铁业、汽车和船舶制造以及机械工程等行业的发展,而所有这些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以消耗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作为代价,中国工业也因此成为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目前,中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而低碳工业化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此背景下,2021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并于同年10月26日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文件构建了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这也是贯穿“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基于“1+N”政策体系,2022年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了中国工业领域碳达峰的整体目标:与2020年相比,2025年规模以上的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要降低13.5%;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面,单位工业增加值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全社会的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也需有显著下降,而工业领域需在2030年前完成碳达峰的目标。在相关报告中,中国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并坚持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在工业生产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目前,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已经在绿色低碳产业、产业结构优化、数字化智能化三个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绿色低碳产业迅速发展《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要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加大能源生产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在产业发展方面,光伏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等均是绿色低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案》表示,要持续发挥绿色低碳产品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近年来,中国在重点工业产业领域均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比如,在绿色交通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如下图),在2022年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绿色建材方面,中国多地通过新政鼓励并强调绿色建材的使用,加快推动了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如山东省在2022年11月发布的《山东省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2013~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与增长率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350300250200150100500-5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688.7352.1136.7120.677.7125.650.733.17.51.835%324%343%53%53%62%-4%11%158%93%销量销量(万辆)增长率(%)增长率10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年)》指出,政府投资工程要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鼓励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采用绿色建材,引导新建、改建农村住房采用绿色建材。到2025年,全省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升级《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聚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针对钢铁行业提出了重要目标:到2025年,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要超过1.8亿吨。此外,国内须拥有占炼钢企业总数15%以上的短流程钢企,诸如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的捕集和利用封存等重要节能减排技术需在2030年以前取得突破,并加以应用和推广,争取让国内短流程钢企的占比超过五分之一。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步伐持续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化的水平显著提高,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单位增加值能耗这一数据来看,规模以上的工业分别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降低了44%,2021年又在这一基础上下降了5.6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了74.6%,2021年又下降了7个百分点。此外,一般工业的固废综合利用率于2020年已提高至55.4%。与此同时,中国的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至15.1%和32.4%,相较于2012年分别提升了5.7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1。另外,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逐步形成。“十三五”以来,中国以绿色工厂、绿色产业链和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为纽带,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持续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在国家层面已培育2,783家绿色工厂、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23家绿色工业园区,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初步测算,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了95%,一大批绿色工厂能耗水平优于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先进值,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1.国家统计局网站:《新动能茁壮成长新经济方兴未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2022.9.262.工信部答记者问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564259329052141&wfr=spider&for=pc3.严晓辉,杨芊,高丹,易群,张凯,谢克昌.我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06):19-25.相关数据详细汇总表数据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28.0%16.0%39.67.035.05.6%规模以上的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十二五十三五2021年立方米(万元)下降幅度(%)第二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概况11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二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概况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强调要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工信部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中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全国所有地级市和县城城区实现5G全覆盖。至2021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998亿元,人工智能专利授权量达92,728件,相关企业数量达到7,796家2。目前,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发展势头迅猛,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先进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进一步融合,正不断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另外,数字技术正与制造业快速融合。根据《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重点领域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2012年的24.6%提升到2021年的55.3%,而新型基础设施能效得到持续优化――目前5G基站的单站能耗比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培育了153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全国规划在建的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平均设计PUE值已经降到了1.3。挑战:传统能源结构转型不易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同时又分为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国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煤,其次以石油为辅,天然气、水电、风力、核电只占很少的比重。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年1-11月,全国煤炭产量为40.9亿吨,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增加3.6亿吨,创历史新高。其中,晋陕蒙新四省区1-11月煤炭产量达33.2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1%。在能源供给方面,中国石油能源高度依赖进口。2021年,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量分别为5.13亿吨和1.2亿吨,对外依赖度分别约为72%和45%。由于油气供给形势趋紧,中国加大了对煤制油化工科技的攻关力度,在煤气化、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等成套工艺技术方面拥有了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超过98%的设备均自主研发制造。《我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发展研究》一文指出,2021年,中国国内的煤制油、煤制气产能分别达到9.31×106t和6.125×109m³的历史新高3。传统油气技术的迭代与产能储备能力的提升让中国在国际油气谈判中的话语权不断加强。但需持续关注的是,中国当前的油气供给仍有越发依赖于外国进口的趋势。在外部因素可能导致能源安全的风险持续扩大的局面下,油气供给的安全问题值得警惕。根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206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16%左右提升到80%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力。根据《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截至2021年底,中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为25.5%,煤炭消费比重为5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当前的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逐年上升,煤炭能源消费占比有下降趋势。目前,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为34%左右,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中国还需加大对风电、光电和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力度,争取使这一比率超过90%,完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的构建,在能源领域,实现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的目标。此外,中国还需在大幅减少炼油的同时重点发展炼化,以摆脱过度依赖对外能源的局面,从而形成能源独立自主、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除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外,目前中国工业传统能源结构还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传统能源结构转型还需加强技术投入,在研发与推广低碳、零碳和负碳等高新技术的同时,还应考虑工业降本减负的协同性,激发创新动能,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逐步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等。绿色转型令企业经营承压在“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以支持绿色低碳产业,要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研发与推广低碳、零碳和负碳等高新技术。但是,这些措施也许会增加工业企业成本,为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制造一定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旨在使企业轻装上阵,为工业创新升级提供宽松的环境。工业低碳发展不仅要控制碳排放、绿色转型,还需将工业降本减负纳入发展目标,并警惕因工业低碳和零碳发展加重企业生产成本、阻碍创新升级、抑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去煤化难度较高煤炭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单位标准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远远高于其他化石能源。中国是产煤大国,其自然资源禀赋可概括为“富煤、缺油、少气”。由于前期投入较高,普及程度较低,清洁能源的使用目前来说存在着“性价比”较低的问题,这使得煤炭依然是中国主要的基础能源之一。因此,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修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部分关键低碳技术水平薄弱就目前中国降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所依赖的关键路径来看,中国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例如,在钢铁行业中,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工艺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尽管中国已具备自主研发全套电炉装备的能力,但在绿色、节能和智能等方面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低碳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焦点,如何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是中国工业低碳发展进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中国在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创新方面正取得新成效。据工信部最新数据,中国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已顺利投产发电,多晶12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二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概况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了70%。根据《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截至2021年底,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新能源产业有效发明专利6万件,两项数据分别是2017年底的1.6倍、1.7倍。机遇:绿电和氢能前景广阔目前,绿电与氢能是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领域。一方面,使用绿电是降低碳足迹、实现碳中和最直接且重要的途径之一。电能在工业能源总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叠加电力系统脱碳和清洁燃料或原料的使用,将大幅减少工业部门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加速减排脱碳。另一方面,氢能的来源丰富,且具有绿色、低碳、运用广泛等优点,发展氢能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意义重大。电气化的普及与绿电的应用1.政策密集出台,推动工业电气化。受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近年来,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在能源供应侧,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在能源消费侧,建立以清洁电力为中心的能源消费电气化新格局,有效减少散烧煤、直燃油消耗,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等。●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电能替代指导意见,将电能替代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则将电能替代纳入国家整体规划;●2017年,国家能源局出台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推动煤改电清洁取暖工作;●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2022年8月颁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明确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等。上述这些政策举措通过环保约束、政策激励、资金引导和技术引领,在全社会形成了清洁能源利用的良好氛围,在推动工业领域电气化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工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领域是中国电能替代项目的重点领域,主要通过推广使用工业电锅(窑)炉,推动钢铁行业应用电炉钢、建材行业应用电窑炉等,服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绿色制造。近十年来,中国电力供应和保障能力迅速提高,电气化水平大幅提升。从2012年到2020年,中国整体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19.3%上升至25.5%,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分部门来看,各行业电气化水平均明显提升,工业领域的电气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如下图)。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中国电力需求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未来工业电气化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趋势。据相关机构测算,随着电熔炉、电驱动、电冶金等技术效率提升和部署应用,2030年中国工业电气化水平将达到38%左右。此外,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工业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升,电气化逐渐向工业各行业渗透,2060年中国电气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43.绿电助力电解铝行业脱碳。在工业领域运用电解技术生产时可通过绿电来驱动电解槽,而常见的电解槽还原氧化铝的制铝工艺就是其中一种做法。电解铝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电力使用,电力消费2012年与2020年中国各行业电气化水平发展情况20202012农业居民生活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工业6050403020100电气化水平(%)21.225.819.825.514.416.53.75.730.651.135.031.513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二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概况的碳排放占到了电解铝生产的60%以上,因此其在绿电脱碳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据《中国有色金属报》报道,2020年中国原铝产量占全球产量57%,但全球铝业生产的碳排放大约70%来自中国。5这一现象与中国电解铝行业使用的电力主要源自于火电息息相关。为了提升绿电在电解铝生产中的使用比例,中国不仅从绿电政策上给予电解铝行业企业利好与优惠,也对行业的产业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在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完善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政策的通知》,提出对使用绿色电力的电解铝企业给予相应的电价优惠。《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也要求,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提至30%以上。在产业布局上,从2017年开始,中国逐渐步入“北铝南移、东铝西移”的进程,即逐渐将电解铝的产能从以山东、新疆为主的火电区域转移到以云南为主的水电区域。目前,云南已吸引众多国企和央企布局水电铝项目。随着电解铝产业逐步向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区域转移,未来涵盖风、光发电技术的清洁能源大基地也将进一步加速产业脱碳。工业企业拥抱氢能蓝海氢能是常见的二次能源,它和电能相似,是由一次能源转化而来,两者的差异在于:氢能具备储存方式简单、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可以有效解决长周期储能、规模化储能的难题,它的推广将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难题提供可行的方案。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已将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聚焦于氢能的发展上来,这些年他们不断完善相关产业链布局,不断加大氢能相关的研发投入,让氢能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1.氢能产业前景可期。发展绿氢已成为中国国家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战略之一。自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各部委密集出台各项支持政策,内容涉及氢能制储输用加全链条关键技术攻关、氢能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2022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使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设备装机量最高的国家,在更加清洁化、低碳化的氢能市场上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情况整体较好。据中国能源新闻网报道,2021年,中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同比增长32%6,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然而,氢能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复杂的特点,中国在核心零部件、关键的基础材料、专业化人才乃至氢能安全科学机理等诸多方面,同世界4.郑海峰.数说我国电气化发展及未来[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34):63-655.中国有色金属报:《2021年国外原铝产业进展》,2022.8.66.中国能源新闻网:《中能观察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渐入良性通道》,2023.2.277.毕马威中国:《一文读懂氢能产业》2022.9先进水准仍有较大差距。据中国氢能产业联盟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4,000万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约占5%,其中约770万吨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到2060年,中国的氢气年需求量可能较2030年提升2.25倍,增至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升至20%左右,其中再生氢供给可达约70%。2.绿氢助力工业减碳。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制氢、中游氢储运和加氢站、下游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而工业是目前氢能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氢不仅可以作为工业燃料,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帮助工业减碳发展。以钢铁和化工领域为例。在钢铁领域,据毕马威中国发布的《一文读懂氢能产业》,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约18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按照2030年减碳30%的目标,需减排5.4亿吨,而氢冶金有望为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行路径7;在化工领域,氢气则是合成氨、合成甲醇、石油精炼和煤化工行业中的重要原料。目前,工业用氢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制取,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持续下降,到2030年,中国部分地区有望实现绿氢平价。绿氢将逐渐成为化工生产常规原料,助力化工行业降碳。另外,为保证大量的绿电供应,多个“绿电+绿氢”一体化基地已在中国落地。以正在建设的中国石化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为例,预计在2023年建成投产后,其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可达6.18亿千瓦时,生产的绿氢将部分替代现有的天然气制氢,每年预估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3.企业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近年来,随着“双碳”规划不断落地,以及国家氢能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氢能行业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制、储、运、加、应用”的庞杂产业格局。中国提出,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发展商业化路径。在上游制氢环节,美锦能源、宝丰能源等企业从化石能源领域转型而来,业务涉及加氢、氢燃料电池等环节,并覆盖全产业链;在中游,亿华通是国内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应用的先行企业,并率先于2018年登陆科创板。上汽集团旗下的捷氢科技、长城汽车旗下的未势能源等车企也陆续开展氢燃料车辆的应用实践。随着下游应用需求不断释放,许多央企在布局涵盖制氢、加氢、储氢、用氢等在内的全产业链。例如,中石化设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目标,大力布局氢能全产业链;中石油基于油气储运零售终端建设和运营基础,布局加氢站建设及运营;国家电投、东方电气等企业重点布局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及关键部件等。未来,央企的大力布局将有望对中国氢能产业产生强有力的发展带动作用。福布斯中国·美孚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P15绿色新基建:工业互联网P16数智化先导站:“黑灯工厂”和“零碳工厂”P17模式转变:循环经济14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图片:视觉中国15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绿色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设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消费的主要产业,如何挖掘制造业减排空间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从客观因素来看,以工业硬件设备更迭的方式进行碳减排往往存在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作为新型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层次结合的关键设施,工业互联网以网络为基础、以平台为核心、以数据作为关键元素、以安全的性能作为保障,通过链接人、机、物,以革新传统的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建立起一个全面连接一切要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新一代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因此,依托工业互联网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持续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正成为一种新的路径和选择。在助力企业低碳发展方面,工业互联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发展有助于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助力企业生产提质、降本、增效。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成的、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8,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9,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二、工业互联网可依托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在碳足迹监管方面,企业可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碳足迹可视化,通过连接智能传感器实时掌握能源和损耗数据。三、企业在通过工业互联网进行能耗管理的基础上,还能把节约下来的排放指标转化为“真金白银”,实现碳交易变现。“工业互联网+双碳”政策加速落地,重点行业应用成效显著围绕加快新兴技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府部门正聚焦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双碳”的融合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加速落地,而涉及“工业互联网+双碳”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聚焦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研究编制“工业互联网+双碳”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智能制造。要提高数字化节能提效技术水平,提高“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创新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8.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首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22.10.209.新华社:《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破万亿元》,2022.10.25图片:视觉中国16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推动“工业互联网+双碳”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支撑“双碳”战略落地、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批企业也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双碳”的信息化产品,从而造就了诸多典型应用案例,为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提供了有效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解决方案。例如在石化行业,江苏移动为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打造的“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工厂项目实施后,该企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了11%左右,能源使用效率提升了10%左右;在钢铁行业,太钢矿业自主设计了国内首个矿石产品在线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平台和国内首个达到“工序级”实时计算的矿山企业碳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多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实时计算。数智化先导站:“黑灯工厂”和“零碳工厂”受能源、资源等因素制约,中国的低碳发展任务艰巨,而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则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发展的核心依赖路径之一。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围绕“双碳”发展目标,引导并鼓励企业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企业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以及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绿色制造与管理,提升企业的绿色低碳生产水平。在此背景下,“黑灯工厂”“零碳工厂”等绿色工厂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黑灯工厂”“黑灯工厂”的概念最早由国外传入,是指车间内的机器可以自动运作,即使关灯也可正常运行的工厂。“黑灯工厂”的建设重心在于,在综合考虑效率、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将附加值低的岗位实现“无人化”。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将从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变。对于企业而言,采用机器人、人工智能、IoT等技术进行自动化、数智化升级也是实现降本增效、优化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国部分“黑灯工厂”案例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使用捞渣机器人后,出渣率由10%降低到9%,一年可为企业节省约60万元。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使用夜间自动化设备进行产品粗加工,生产效率提升了两倍以上。在北京小米智能工厂,生产一部手机的200多道工序绝大部分都可依靠智能设备完成,年产量可达百万部。图片:DR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17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零碳工厂”“零碳工厂”通常是指在工厂运行过程中,通过“碳中和”技术,以及“碳税”“碳汇”等机制创新来减少碳排放,进而成为向外界环境综合碳排放为零的工厂。从中国现状来看,“零碳工厂”的实践还处于萌芽状态,只有少数龙头企业开始建设“零碳工厂”,并主要围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应用节能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展开。例如,吉利汽车西安工厂采用效率高能耗低的设备,积极探索技术节能措施,充分利用余热余压,提升能源效率;宁德时代宜宾工厂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80%,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约40万吨;施耐德电气在北京工厂部署了集团在中国地区最大的光伏项目基地,实现了30%的绿色能源使用率,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约2,026吨。模式转变: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企业推进节能降碳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两低一高”(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实践中,企业可通过材料替代、流程优化、燃料替代、能效提升、产品循环等方式,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02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面部署了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等五大重点工程,启动了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六大重点行动。在“双碳”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产业和企业深入推进节能降碳、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对减少碳排放的支撑作用已较为显著。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布的《循环经济这十年》报告显示,2021年,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3亿吨;2012~2021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7亿吨,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6亿吨,生物质废弃物发电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45亿吨;“十三五”期间,余热回收利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亿吨10。国内部分“零碳工厂”案例2022年3月,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荣获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宁德时代宜宾工厂成为新能源产业第一个零碳工厂。2022年4月,全球权威国际检验认证机构――必维集团(BureauVeritas)为伊利集团浙江伊利乳业有限公司颁发碳中和核查声明(PAS2060),后者成为中国冷饮行业首家“零碳工厂”。2022年9月,ICT行业首家“零碳工厂”、代表联想集团最高智能制造水平的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正式投产。2022年10月,吉利汽车西安工厂获得钛和认证颁发的I型零碳工厂五星级证书,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10.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网站:《循环经济这十年》,2022.11.17图片:视觉中国、DR18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循环经济是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远看,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一、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二、加快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和重组整合步伐;三、加速中国能源转型;四是新增风电、光伏等绿色投资需求,加快新兴产业发展。1.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近几年,随着国家去产能、环保规制的力度不断加大,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因产能落后、可开采资源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巨大压力。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主旋律下,上述产业成为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2.政策引导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为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中国陆续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向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向发展,并针对各高污染、高能源资源消耗的行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政策。循环经济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1.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渐完善循环型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重点工业领域得以全面推行。目前,中国已经构建了煤—电—建材、发电—脱硫石膏—建材及装饰材料、冶炼—废渣—建材、冶炼—含铁尘泥—烧结、炼焦—焦油、煤气—化工产品、电石—聚氯乙烯—电石渣—水泥等循环型经济产业链,对于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以及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力支撑了重点行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2.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不断推进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国家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实现产业耦合链式发展、工业固废资源化、能源资源梯级利用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历年发布的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名单统计,2011~2017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7批次129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截至2021年,已有97个园区顺利通过验收,中央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1,100个,撬动社会投资超过1,300亿元11。中国部分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矿产资源初步实现在产矿山涉及矿种全覆盖的目标,构建完整的矿产资源“三率”指标体系;建设1,1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开展50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煤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正式上升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煤炭洗选、装备和燃煤发电等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化工化工行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先后建立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一批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化工工业园区。11.王秋蓉:《深度解码循环经济的“降碳之道”――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第7期图片:视觉中国19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引导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部分政策汇总2020年3月《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健全相关支持政策,推动现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新建园区循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政策机制。2017年5月《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2017-2019年)》到2020年,在单位产品能耗水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节能节水评价、再生资源利用、绿色制造等领域制修订300项重点标准,基本建立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体系。2022年8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通过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四方面措施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2017年6月《造纸工业“十三五”发展的意见》推进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加强清洁生产,加大生物质能源利用,注重节能减排,倡导绿色低碳消费。2019年2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鼓励类目录中,新增涉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条目,涵盖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利、煤炭、电力、新能源、核能、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建筑、城镇基础设施等领域。图片:视觉中国20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目前,园区循环化改造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园区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工业节能减排降碳的重要手段。总体来看,各地园区循环化改造主要围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循环链接、推动节能降碳、推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等措施,最终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中国部分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案例浙江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对传统合成革产业开展“油改水”和“水扩量”的改造任务,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图片:DR21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三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看,对园区的循环改造有助于园区完善、延伸特色产业链,提升产业聚集度和吸引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循环链构建”与“产业链招商”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从而进一步提高园区的产业竞争力。以衢州高新区为例,其聚焦氟硅新材料企业产生的氯化氢、氢气等副产品,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和副产物交换利用等循环产业链关键节点的资源共享。随着产业共生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循环产业链不断完善,衢州高新区形成了以氟硅化工为主导,特色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装备制造等板块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链关联度大幅提升的同时,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也在增强,引进了华友钴业、韩国晓星等行业龙头企业,产业生态持续迭代优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使用信息化手段对园区再生资源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循环利用水平和协同降碳效益。天津港保税区暨空港经济区聚焦能源领域,服务“双碳”战略,建成氢燃料电池产业+加氢母站+氢能车基地,为改善能源结构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和技术应用示范。图片:视觉中国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P23“双碳”人才P23CCS/CCUS技术P27市场机制22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图片:视觉中国23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双碳”人才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工业企业面临着“双碳”人才缺乏的挑战。2021年,中国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8项新职业,其中“碳排放管理员”被列入其中,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监测、核算、筛查、交易与咨询等。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双碳”人才市场需求量预计在55万至100万之间。这与目前共计10万左右的相关从业者数量,形成了较大的人才缺口。工业企业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充足的“双碳”人才供给是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双碳”人才主要分布于试点的履约企业、第三方机构、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随着双碳目标对各行业影响的深入,人才缺口随之开始出现,职业薪酬也逐年上涨。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美发达经济体在“双碳”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开展了较多的先期探索,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交叉为手段、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例如,英国爱丁堡大学根据政府的低碳转型需求进行学科交叉,设置了碳金融发展、碳交易等理论课程,以及减排项目开发、碳基准线测定等实践课程,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双碳”人才培育探索经验来看,各国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绿色低碳职业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已初步搭建了“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与雏形,并联动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主体等在内的多方力量参与,但整体来看仍然缺乏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主要还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培训与社会机构的相关业务培训等。因此,要解决“双碳”人才的短缺难题,中国还需要加快从顶层设计、科学路径和集成共享等领域对“双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CCS/CCUS技术CCS/CCUS技术介绍碳捕获与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排放源中分离出来,并输送到特定地点进行封存的过程。作为CCS技术新的发展趋势,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CCUS)技术是一种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重新捕获、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循环再利用或封存的技术。在未来,CCS技术可能是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最经济的、可行性高的技术路径之一,而CCUS技术则具备能够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与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协同作用,是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核心技术选择之一。CCS技术的主要利用环节与功能内容介绍运输从排放源对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后运输到存储地,目前最可行的方式是管道运输,远距离则采用船运。地质封存与监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存储于地质构造中,实现与大气的长期隔离,同时对泄露进行监测。用于增加石油采收率(EOR/EGR)注入二氧化碳,将开采难度大的石油或天然气“推向”生产井,EOR/EGR的商业化运营被证明可以有效延长枯竭油气田的使用寿命。捕集收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工业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根据收集时点不同,采用燃烧后补集、富氧燃料捕集、燃烧前捕集三种主要处理方式。图片:视觉中国24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CCS/CCUS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根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2020》报告,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65个商业CCS设施,其中26个在运营,2个商业项目已经暂停运营,13个项目尚且处于开发阶段,21个项目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设施分布方面,在2020年新增的17个CCS项目中,美国以12个项目遥遥领先于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从全球来看,当前全球运行的CCS设施每年可以捕集和永久封存共约400万吨的二氧化碳。相比于CCS项目,中国的CCUS发展较快。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或在建的二氧化碳CCUS示范项目共约40个,年封存规模达到百万吨以上。从行业分布来看,中国的二氧化碳捕集项目主要集中在煤化工行业、火电行业、天然气以及甲醇、水泥、化肥等行业;从区域分布来看,示范项目主要以华东、华北地区为主。地质利用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来生产或强化能源、资源开采的过程,主要用于提高石油、地热、地层深部咸水、铀矿等资源采收率。化工利用利用化学转化为主要手段,将二氧化碳和共反应物转化成目标产物,实现二氧化碳资源的利用。生物利用利用生物转化为主要手段,将二氧化碳用于生物质合成,形成生物肥料、化学品与生物燃料和气肥等。CCUS技术的利用环节与功能内容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报告(2019)》国家累计封存量年封存量年排放量项目数量(个)美国>5,800(1972-2019)2,100512,5209中国≈200(2007-2019)10-100942,87010挪威≈2,200(1996-2019)1703,5502加拿大≈4,425(2000-2019)30055,0304世界主要国家CCUS技术发展情况(单位:万吨)25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国外CCS技术应用代表性项目国内CCS技术相关大型项目中电投重庆合川双槐电厂由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设计,年生产工业级二氧化碳可达1万吨,年处理烟气量可达5,000万标准立方米。地下封存项目由中国煤炭头部企业――神华集团实施的10万吨/年“CCS”示范项目,作为中国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的环保配套工程,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由西安热工研究院设计制造,设计年运行时间为8,000小时,年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10万吨。华能-CSIRO燃烧后捕集示范项目该示范项目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联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TPRI)共同建设。对华能北京高碑店热电厂进行了碳捕集改造,设计二氧化碳回收率超过85%,年回收二氧化碳能力为3,000吨。挪威Sleipner项目德国黑泵电厂项目世界上首个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咸水深层的商业实例。全球首家可捕集和封存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燃煤电厂。图片:视觉中国、DR26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国外CCUS代表性项目国内CCUS代表性项目中国石油吉林油田EOR项目中国首个全流程的CCUS项目;项目所在试验区也是中国第一个EOR项目示范区。加拿大边界大坝(BoundaryDam)项目美国伊利诺斯乙醇厂项目全球首个燃煤电厂百万吨级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全球首个百万吨BECCS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商业项目。华润电力海丰电厂CCUS示范项目广东省省级CCUS示范项目;世界第三、亚洲首个多线程碳捕集测试平台。美国佩特拉诺瓦(PetraNova)项目挪威富腾垃圾发电厂项目全球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商业项目。全球首个垃圾发电BECCS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商业项目。山东胜利油田CCUS示范项目国内首个百万吨级的综合CCUS示范项目。美国阿瑟港(PortArthur)项目CarbonEngineering空气碳捕集和封存项目全球首个百万吨级吸附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商业项目。全球首个设计百万吨DACCS商业项目。中国石油CCUS专项工程2022年12月11日,中国石油CCUS专项工程二氧化碳年注入量突破100万吨,标志着中国CCUS项目在驱油利用领域迈入工业化应用的阶段。图片:视觉中国、DR27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碳市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推进和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发展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中国致力于用完善的碳交易平台来增强市场机制的成本效益,进而引导工业企业等排控主体通过碳交易市场降低企业减排的成本。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碳减排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特色。据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并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启动,共有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分到了碳排放配额,配额分配量最大的地区依次为山东、内蒙古和江苏。据《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报告,2022年中国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交易量为5,085.88万吨,交易额为28.12亿元,线上交易成交均价为58.08元/吨,相比2021年46.6元/吨,涨幅提升了24.64%。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碳市场交易市场机制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上“重履约轻交易”的现象较为普遍,市场机制在推动碳减排方面的工具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制碳市场将有序拓展至多个行业目前,中国的强制碳市场仅限于电力行业,覆盖了全国约45%的碳排放量,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强制碳市场或将有序拓展至石化、化工、钢铁、有色、航空与造纸等行业领域,从而推动近万家控排企业参与其中。2022年9月30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2022年度北京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排放单位名录,共有14家发电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履约范围。另外,还有涉及石化、钢铁、建材、民航(机场)等8家企业也被纳入其中,预计这一扩围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企业名称核算行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石化、化工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石化、化工北京燕山集联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石化、化工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材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材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钢铁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民航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民航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度北京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其他行业报告单位名录北京燕山石化图片:视觉中国28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2023年1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公开表示,后续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监管和强化数据质量,在电力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覆盖更多行业,并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目前,中国7个试点碳市场已对衍生类碳金融产品进行了初步探索,如湖北碳市场的碳远期、碳配额托管;上海碳市场的碳配额远期、碳基金等。对比国际碳市场来看,中国的衍生类碳金融产品还相对不够丰富,尤其是对比欧盟、美国、英国等主要国际碳市场的衍生类碳金融产品还有明显不足。自愿碳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在强制碳市场之外,自愿碳市场也在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作用。自愿碳市场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机构将自愿碳市场视为具备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常态。从全球来看,虽然自愿碳市场规模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国际社会构建统一的、透明的、具备流动性的国际自愿碳市场的趋势十分明显。其中,全球自愿碳市场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是亚洲,而中国的自愿碳减排几乎与强制配额交易同步启动。在国际自愿碳市场的机制建设方面,全球主要有五大核心机制:●一是SDM机制。2015年12月,全球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其中第六条规定了通过国际合作加强减排的机制,其中第6.4条提出创建一个各缔约方自愿参加以促进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该条款及其后续谈判实质上为CDM机制之后的全球碳信用市场奠定了基础框架,被称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机制(SDM)。2021年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英国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6次缔约方会议持续举行。图片:视觉中国29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四章: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要素二十六次会议(COP26),SDM获得初步通过,SDM框架下减排活动形成碳信用的规则、方式和程序得以采纳。●二是由国际金融界推动成立的TSVCM机制(国际自愿减排市场规模化扩大工作小组)。现改为IC-VCM,即国际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其建立了一个核心碳原则。●三是国际民航组织所推行的CORSIA机制(国际民航碳抵消与交易机制)。其属于具有强制性、国际化、统一性的行业减排交易机制,对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四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碳关税)。该机制规划自2027年起将针对所有出口到欧盟地区的含碳产品,按照欧盟碳交易市场价格征收碳关税。欧盟碳关税的征收未来将对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国际贸易发展、碳交易市场发展,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绿电、绿证、CCER自愿碳市场等产生较大利好影响。●五是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该法案将对美国乃至全球能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碳市场。围绕碳交易展开的自愿活动越来越频繁。美国保险巨头威达信(MMC)此前曾宣布,美国客户可自由选择用碳信用额支付部分费用,并将其转移至美国银行,而美国银行再将碳信用额的现金价值支付给威达信。另外,港交所于2022年10月推出的全新国际碳市场CoreClimate是自愿碳市场上的一个新标杆,其致力于推动资源减排市场的发展,主要是在亚洲及其它地区提供有效和透明的自愿碳信用额和碳工具交易。截至目前,CoreClimate已经拥有超过20家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不同行业的机构参与,其中就包括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等。据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公开演讲表示,中国的自愿碳市场从2005年起步,目前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05~2012年,中国自愿碳市场共减排量超过10亿吨,单价100元/吨,减排量收入1,000亿元人民币;2011~2020年,中国开始进行区域碳交易试点,共涉及2,162家减排企业,配额近45亿吨;2013~2021年,中国CCER自愿减排交易累计共4.43亿吨,交易金额突破40亿元。另外,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定位将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从长远来看,中国在碳市场发展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只要保持独立的“双碳”政策,依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体系,大力发展以碳市场为载体的绿色金融体系,其就能够抓住碳中和的历史机遇,中国自愿碳市场也将大有可为。从长远来看,中国在碳市场发展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只要保持独立的“双碳”政策,依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体系,大力发展以碳市场为载体的绿色金融体系,其就能够抓住碳中和的历史机遇,中国自愿碳市场也将大有可为。图片:视觉中国30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五章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工业企业管理P31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P31促进资源高效运营P32完善ESG管理框架30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图片:视觉中国31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五章: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工业企业管理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中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实践正在日渐成熟,逐渐形成了有利于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制度环境。从全球视野来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产生诸多新的发展趋势,比如美国及欧洲企业的碳排放关注重心已经从企业个体转移到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上来,而且企业正从被动强制执行减碳政策转向积极布局,主动打造零碳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为了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中国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环境,并在政策制定、标准制定与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在政策方面,中国从2014年开始相继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企业绿色采购指南(施行)》《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从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对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规划与规定。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与商务部在2017年颁布的《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的模式参考基础上,通过在天津、东莞等地区的试点探索,分别在汽车、船舶、纺织、光伏、家电等重点产业领域探索出数十条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度。在重点企业实践方面,政府通过积极引导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带头进行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促使一些企业加大了参与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力度。以华为为例,其于2006年发布的《绿色采购宣言》承诺优先采购具有良好环保性能或使用再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2008年,华为同原深圳环保局签署了《深圳市企业绿色采购合作协议》,承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绩效表现好的供应商的产品与服务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新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大背景下,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低碳发展的趋势来看,部分欧美跨国企业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趋势。●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在实践中,尽管致力于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大部分企业关注的重点是管理一级供应商,即那些与其发生直接采购联系的合作方,而对于一级以外的,如二级、三级等间接供应商,企业却不重视其绿色管理,或无法实践绿色管理等。如今,欧美等国的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已经开始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注点已从单个企业转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例如,苹果公司在202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后,提出了将在2030年实现供应链和产品碳中和的目标等。●企业实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发生了变化。此前,尽管企业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政策始终是企业调整发展方向的源动力之一。企业既要守住污染物排放标准、能耗要求等底线,也要尽力贴合绿色采购、绿色信贷与奖金激励等要求。在双碳发展背景下,全球多地等都在积极构建低碳法律政策体系,同时苹果、华为等企业也在环保合规的政策要求基础上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和主动打造零碳供应链,这一主动的企业行为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由浅入深”。在实践中,诸多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仅停留在环保合规上是不够的,其更需要关注节能、节水,乃至产品的良品率、耐用性和再利用率等更深层次的绿色管理层面。如今,企业不仅需要环境合规,更需要对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提出更为严格的减排、节能与减碳等直接绿色要求,以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在引导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升级的进程中,部分公益组织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在2016年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全联房地产商会、中城联盟等组织共同发起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该行动依据对供应链环保合规评价状况产生“白名单”和“黑名单”,并通过联合采购的方式支持环境合规的供应商企业,从而加快了钢铁、水泥和铝合金等行业的供应商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步伐。促进资源高效运营政策引领,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中国在国家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文件,对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则表示,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2022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再生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力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2022年8月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了“效率优先,源头把控”的工作原则,要求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上政策文件对于工业企业走资源高效型发展路线指明了路线方向。中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总体上看,中国近些年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显著提升。这一方面得益于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如钢渣超音速蒸汽粉磨、废旧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高强石膏等先进适用性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得益于综合利用产品的不断迭代,图片:视觉中国32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例如以尾矿和废石等为原材料生产的砂石骨料、再生金属、再生塑料制品等。2020年,中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已达20亿吨左右。然而,中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工业固废产生量大、堆存量多、综合利用难度大等。从技术端看,由于技术受限,部分工业品类的综合利用率偏低、利用方式产生的附加值较低;从应用端看,一些工业固废利用产品面临销售困境,市场认可度不高。提高能效管理意识,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提升工业能效,是产业不断完善升级、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绿色低碳新动能、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2022年6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强化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实施节能计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等。提升能效是工业企业控制成本的关键杠杆,资源高效运营有助于企业减少成本、提质增效,实现企业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在实践中,工业企业不仅要通过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降低能耗,也要加强企业日常管理、精细化能源绩效考核、集中能效管理职能、注重培育能效管理专业人才、建立资源高效型绿色运营管理系统,利用管理手段提高能效,通过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例如,金风科技通过强化计量管理,按照电力、汽油、柴油消耗等不同类别来收集和统计使用各类资源和能源的信息,核算查找能耗产生环节和部位,以检查设备运行及维修情况,从而挖掘出企业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力。2021年,金风科技研发中心北京实验室通过收集、统计与分析照明用电数据后,更新了实验室内与通道内照明设施,每天减少用电量100度,全年减少实验室照明用电量3.65万千瓦时。完善ESG管理框架工业制造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对企业履行上述责任的评价体系,ESG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及时披露并践行ESG理念也是工业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E(环境):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倒逼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是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随着“双碳”战略的落地,相关政策要求逐步从鼓励企业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变。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于2006年、2008年发文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此后,中国证监会分别于2016年、2017年两次修订“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格式与准则”,明确要求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公司或其重要子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并鼓励披露其他相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2021年6月,中国证监会再次修订并发布了“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格式与准则”,其中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需对“报告期内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进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鼓励企业自愿披露“为减少其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至此,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严格化,强制属性更加突出,在定期报告中的体现形式也更加明显。另外,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是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的一项重要基础,中国生态环境部也密集发文推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2021年5月,《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同年12月,《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范畴;2022年1月,《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印发,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的活动内容。2023年1月17日,在中国生态环境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表示,正在积极建设环境信息披露系统,并对接信用共享平台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23年依法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将达到8.5万余家。基于政策要求,叠加投资激励的影响,中国各行业陆续开展节能减排实践,并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例,截至2021年底,中国石化累计实施“能效提升”项目近4,000项,实现节能约650万吨标煤,连续多年完成国家节能目标考核任务、被评为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12。2022年12月,《石油和化工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21年度)》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等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较为翔实,对于促进行业上市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但大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披露框架和内容体系还不完整,披露的内容有待完善和提高。此外,信息披露是企业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就ESG实践情况进行沟通的过程,由于ESG信息是财务信息的有益补充,因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中纳入了ESG因素。如今,中国ESG投资逐渐成为主流。根据西部证券发布的《国内ESG评价体系:标准未见,多元探索》,仅从ESG基金产品看,截止2021年末,中国泛ESG基金总资产同2020年末相比增长42.16%,达到3,357亿元的规模,增长趋势已由平稳缓慢型转变为陡增上涨型13;同时,中国金融机构对投融资生态环境效益越来越重视。S(社会):评价机制完善促进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国家层面双碳战略的要求,也符合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组织碳减排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引1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节能减碳央企行动】中国石化积极打造能效标杆企业》2022.6.2513.西部证券《国内ESG评价体系:标准未见,多元探索》https://www.stdlibrary.com/p-2570583.html第五章: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工业企业管理33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为推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社会责任局的重点围绕促进央企“双碳”工作、安全环保工作以及践行ESG理念等内容开展,并加速建立健全国内ESG评价体系。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的前提和保证。目前最受国际投资机构认可的ESG评价体系之一是国际权威机构指数明晟(MSCI)推出的ESG评级。自2018年起,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全球指数,在这两个指数中的A股公司都可纳入MSCI的ESG评级。中国尚未将ESG评级纳入监管范畴,但ESG评级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就石化行业而言,2020年11月,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中诚信绿金联合牵头起草的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团体标准《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ESG评价指南》正式发布实施,这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ESG评价提供了统一规范的参考依据。地方层面,中国各省市也在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断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提供便利。2022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评估体系3.0,设定了诚信经营、和谐企业、品质创新、绿色发展、文明实践5项一级指标,以及以企业社会责任具体议题为内容的32项二级指标和70项具体测评项的三级指标,旨在通过建立既适应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趋势、又符合园区“企业社会责任示范区”定位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评估体系,全面推进园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全国和地方的政策引领下,中国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取得良好成效,以工业为代表的一批传统企业率先布局ESG。2022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发布《2022宁夏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报告》,内容覆盖轻纺、化工、电力等十个重要工业行业领域。报告显示,宁夏半数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达到B及以上,整体表现良好,但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对开展社会责任评价工作重视不足,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缺乏主动性,未形成系统的社会责任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问题。与此同时,当下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ESG标准,ESG大多属于企业的自主披露项,即使有强制性的披露规定,ESG披露的内容仍具有较大的企业选择性。因此,中国工业需要尽快建立ESG评价体系,在积极借鉴国际主流ESG评价框架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结合现阶段中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融入本土化评价指标,逐步搭建有中国特色的ESG体系。G(公司治理):数字化转型助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目前工业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内容。2021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就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做出多项部署,涉及能源集中管控,低碳产品开发,生产运营管理,质量、安全、环保管理,一体化管控共五个方面,涵盖了多项先进数字化技术,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为增强企业ESG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是推动企业ESG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数字技术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能够在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将大数据分析用于企业内部信息的跟踪与管理,从而在信息收集、决策支持、运营管理等方面大大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ESG信息披露、信息管理和资本市场监管的需求,有助于增强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及时性,而且能够提升ESG信息管理运营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有助于增强企业ESG实践能力,提升企业ESG表现。地方层面,中国各地也陆续出台了相应措施来扶持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2022年4月,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支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灯塔工厂,支持中小企业普及应用数字技术,支持煤矿企业智能化改造等。同年9月,福建省工信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九条措施》,提出对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5G全连接工厂、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企业等分别予以相应金额的奖励。在政策支持下,中国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效推动了工业领域的绿色发展。例如,机电泵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大脑”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经济开发区的特色项目,该项目积极探索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正逐步实现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工业企业的有机融合。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应当抓住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加速数字技术和企业生产、研发、管理、销售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转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履责成本,提升履责效率,为企业提升ESG表现提供物质激励,也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ESG投资能力和监管部门的ESG治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ESG的发展。参考文献:1.严晓辉,杨芊,高丹,易群,张凯,谢克昌:《我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发展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24期2.《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文),2023年1月3.郑海峰:《数说我国电气化发展及未来》,《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年第34期4.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循环经济这十年》,2022年10月5.谢元博,张英健,罗恩华等:《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效及“十四五”绿色循环改造探索》,《环境保护》2021年第5期6.王秋蓉:《深度解码循环经济的“降碳之道”――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第7期7.王科,李世龙,李思阳,王智鑫:《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1月8.《梅德文:碳中和,碳关税背景下的自愿碳市场》,新浪财经,2022年12月第五章: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工业企业管理34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六章:美的集团案例日前,美的集团发布了“绿色战略”,围绕“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绿色服务”六大支柱打造全流程绿色产业链,而位于美的总部佛山顺德区北滘镇的多联机生产基地――西区工业园,则成为了美的继数字化转型后在楼宇科技领域的又一重要实践。深度挖掘工业园区低碳潜力关于“零碳工业园区”,目前并没有严格的官方定义。通俗来讲,其可以理解为工厂通过使用绿色能源等技术创新,以及碳税、碳汇等机制创新,使得生产区域向外界环境的综合碳排放为零。尽管理念先进、效益可观,但一座零碳工业园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同的企业均基于自身优势提出了特定的“解决方案”,这令零碳园区呈现出了“千宇千面”的状态。整体而言,从园区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既要有零碳或者低碳的能源供应系统,美的西区工业园自中国确立“双碳”目标以来,各行业、各地区的低碳转型逐步进入实操阶段,打造“零碳工业”也成为了重要行业趋势。其不仅能直接带动装备智造的技术革新,更提供了绿色新工业产值。另外,在零碳工厂内生产的产品对外出口可绕开碳关税,而且还会因减碳而降低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园区是控碳和降碳“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要有储能系统的支撑,更要有智慧数字化技术的管理体系。基于自身在暖通、数字化、智控和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基础,去年,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的楼宇科技以iBUILDING数字化平台为核心,聚焦建筑楼宇信息流、能源流、交通流、体验流,颠覆性地打造出了“美的LIFE数智建筑”解决方案,把场景体验、服务体验、能效管理、健康环境、安全保障等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相互融合,并衍生出“LIFE低碳解决方案”“LIFE数智轨交解决方案”“LIFE数智园区解决方案”“LIFE智慧医院解决方案”等。其中,在建筑低碳化领域,“LIFE低碳解决方案”可以从四个方向进行赋能:一,运用美的生产的暖通空调和数智电梯产品来提升综合效用;二,运用楼宇自控、智慧照明、智慧运营IOC等技术实现综合系统提效;三,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路径完成能源提效;四,以灵动办公、无界会议和智慧通行为抓手打造智慧办公。iBUILDING数字平台实现了美的西区工业城建筑楼宇的碳管理。图片:美的集团35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从能源生产侧到能源消费侧,美的双管齐下,在佛山西区工业园以园区建筑为主要目标,打造了一个优秀的“iBUILDING”案例。据项目低碳总设计师、美的楼宇科技研究院数字化架构负责人王坐中介绍,“这是美的LIFE低碳解决方案的典型应用,即在自有办公楼宇屋顶进行分布式光伏+储能一体化布局。其中,光伏发电抵消了近35%的能源消耗,而在光伏存在昼夜波动性的当下,储能的应用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碎片化和波动性。不管有没有太阳,电就在那里。”此外,依托美的楼宇科技自身在暖通空调、电梯、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和智慧物联网领域的优势,LIFE低碳解决方案从端到端、从供能侧到消费侧应用了大量节能减碳技术,带动了美的自身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楼宇本身的耗电大概占社会用电的40%,其中暖通约占楼宇能耗的60%,电梯约占楼宇能耗的15%,两大能耗体约占楼宇建筑能耗的75%。因此,在园区空调耗能最集中的办公区域,美的MDV8系列多联机和数智电梯成为了办公区域能耗管理的两张王牌。其中,MDV8搭载三重自适应调节MOS8.0,通过建筑空间特征识别、系统冷媒温度判断、室内机风量流量自适应三大步骤达到主动节能。搭载的新型冷媒回收设备,则让冷媒回收率达到99%。再加上一定的电网购电和绿证购买,美的在其办公区域率先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王坐中介绍称:“由分布式光储一体化、多联机、物联网形成的新型电力系统,从能源生产侧到能源消费侧打通了能源流,形成了一个闭环。它将成为一个绿色、稳定、可靠的能源系统。作为楼宇智慧集成解决方案的服务商,美的相信,新基建的大趋势,叠加双碳的目标,将为零碳园区带来构建新工业体系的重大机遇。”打造智慧楼宇新生态新能源和暖通设备是解决方案的硬件基础,但如何能够有效地整合价值链、根据客户的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这就需要软件平台的协助,以更好地实现智慧化适配与管理。2021年,美的楼宇科技发布的《赋宇新生:2022中国楼宇自控白皮书》指出,虽然目前中国建筑行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存在严重的设备老化、系统能耗高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推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对楼宇数字化的更高标准和要求。纵观整个西区工厂,在楼宇智慧化管理方面,其运用了美的楼宇科技最新开发的数字化平台iBUILDING,这也是美的成立楼宇科技研究院后,基于大数据、AI、5G、物联网等技术,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致力于在园区空间内打造端到端、无边界的链接。另外,iBUILDING的应用还能解决新能源车与充电桩的管理难题。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2021年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但受制于物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找桩难”的问题依旧存在。iBUILDING可实现道闸、新能源车位、新能源车与智慧地锁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新能源车牌自动识别,自动开闸、关闸,地锁自动为新能源车起降。只需在小程序上提交相应信息,访客即可享受新能源带来的便利;入园后,车主不仅可根据平台的指引实现新能源车的“充电自由”,在手机端也能随时得知充电状态与数据,这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绿色的价值。与此同时,iBUILDING平台也被应用到了办公、工厂生产场景当中,即把智能访客、能源应用、无人化生产、智慧暖通、智慧办公、楼宇自控,光伏、照明、楼控等子系统的数据交互接入,以实现统一的管理。另外,在园区内工作的员工也与美的自主开发的“碳积分APP”小程序深度绑定,根据自身的碳管理来兑换相应奖励。由于访客系统和暖通、新风系统相连,园区的暖通系统能根据访客规模实现负荷调节,新风系统则可以根据二氧化碳浓度调节风量。在iBUILDING访客系统中,每位访客在园参观结束后可获得打卡视频,增强访问体验。美的西区工业园只是美的锚定“双碳”智慧化实践的一个缩影。目前,美的在全球共有5大创新园区,倘若所有楼宇都运用此平台和技术,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果将会十分可观。也正因为零碳带来的巨大潜在效益,一场以“绿色制造”为核心的绿色全球供应链革命正在美内部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案例相关数据由美的提供)第六章:美的集团案例美的园区的分布式光伏+储能+暖通一体化,已在多个创新园区开展落地应用。iBUILDING与暖通设备互联,让园区MDV8系列多联机,从而更好地实现建筑空间特征识别、系统冷媒温度判断、室内机风量流量自适应,以达到主动节能。图片:美的集团36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六章:明阳智能案例锡盟明阳工业园零碳清洁能源供能系统项目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冬季漫长、冰雪茫茫,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3℃之间,而北部中蒙边境地区和灰腾梁一带年平均气温低于0℃,因此供热是该地生产、生活中的首要问题。与以往依赖于燃煤锅炉集中供暖不同,早在2019年11月,明阳智能就在锡盟明阳工业园中投运了当地少有的电力供热及分布式发电系统。锡林郭勒盟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位于锡林浩特市东郊装备制造园区内,建筑面积约21,400平方米,主要生产风电机组及附属配套设施。项目规划建设2台MySE4.0-156/105风机,在园区内建筑的屋顶上安装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总容量为1.58MWp,并配置1MW/1h电化学储能系统进行调峰、调频、平抑功率和削峰填谷。供热系统采用了高压电极热水锅炉+蓄热系统,向园区内的工业厂房、综合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供热。项目风电及光伏发电的年总发电量超过2,000万kWh,可完全满足园区用电及供热的清洁电力需求,从而推动园区自身用电及供热等主要碳排放源实现零碳化。同时,园区通过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和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泛在能源信息互联,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剩余电力则通过余电上网方式对外售出,对应的绿色电力环境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园部分必须化石燃料消耗(汽油、柴油等)产生的碳排放实现抵消,最终实现园区零碳绿色装备的生产。“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打造零碳园区在“双碳”战略目标下,传统的能源生产与供应领域仍存在“不可能三角”关系,即能源生产与供应无法同时达到“清洁”“稳定”“价廉”的目标。因此,通过能源供应体系的“风光水火”与“源网荷储”的一体化综合能源管理的方式整合与发挥各类能源优势,以全寿命周期、全价值链创新来提升效益、增强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已成为目前技术水平下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途径。中国北方地区的工业园区碳排放占比最高的部分:一是外购电力,二是外购热力。不采用传统供热方式,而使用电供热系统,明阳智能的初衷是希望将锡盟明阳工业园打造为“零碳”园区,并希望利用自身由2台MySE4.0-156/105智能风电机组、1.58MWp屋顶光伏、1MW/1MWh电化学储能所组成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在满足自身电力需求的同时,将电转化为热,从而解决因外购热力可能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同时,锡盟明阳工业园采用了电极锅炉产热,并配置了热水蓄热系统来平衡用电用热负荷。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经平稳运行了3个供暖季,完整供暖季总耗电量在555.6万~625.1万千瓦时,对应总热供热量为2万~2.25万吉焦。2020年,锡盟明阳工业园的分散式风电机组在扣除自用电量后,上网电量约为730万千瓦时,产生巨大环境效益。由此可见,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能够在实现自身“零碳”运营的基础上,显著提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降低对电网各类辅助服务支撑的需求,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创新技术构建零碳智慧园区2015年3月,伴随着《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的出台,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全面启动,而明阳智能则从“0”到“1”寻找机会点,提前布局智慧能源和能源互联网行业,形成了可规模复制的商业模式,并成立了子公司量云能源。为进一步减少工业园区碳排放,量云能源首先在内蒙古进行实践,建立了锡盟明阳工业园清洁能源供能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总结分析园区能源历史数据,量云能源提供了风电、光伏、储能等规划设计方案,优化了园区能源结构,提升了新能源消纳比例。通过能耗在线监测平台,量云能源建立了虚拟电厂以提供需求侧响应,帮助电网“削峰填谷”,为工业园区提供智慧供能与智慧用能综合管理解决方案。锡盟明阳工业园清洁能源供能系统,以及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是锡林郭勒盟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园区能支撑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零碳供能系统则助力双碳目标。项目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量约6,57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00吨,同时减少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排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案例相关所有数据均由明阳智能提供)通过总结分析园区能源历史数据,量云能源提供了风电、光伏、储能等规划设计方案,优化了园区能源结构,提升了新能源消纳比例。37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环光伏TCL中环立足零碳目标,将环境友好融入稳健经营当中,高度注重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案例相关数据由TCL中环提供)第六章:TCL中环案例TCL中环将绿色制造理念贯穿生产及运营全过程,坚持推动技术创新与工业4.0制造转型,通过驱动精益化、自动化、智能化,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绿色工厂标杆。目前,TCL中环旗下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市级绿色工厂4家,G12、叠瓦组件产品均通过法国权威机构碳足迹认证,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兼具更优性能和更低碳的产品,共推光伏产业绿色发展。TCL中环旗下的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光伏”)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中环光伏是由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Z002129)投资建设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绿色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材料的研发与制造,主营产品为太阳能单晶硅片。中环光伏单晶硅片年产能达25GW,拥有领先的综合开发能力、产品技术,以及产业自动化水平,综合实力和整体产销规模位列全球前列,高效N型硅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已出口到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中环光伏秉承TCL中环“环境友好、员工爱戴、社会尊重、客户信赖”的企业愿景,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路线,力争将自身打造成一流的太阳能光伏材料及相关产品的绿色发展企业,并成为具有全球优势的太阳能硅材料制造中心。中环光伏拥有健全的能源管理系统,其能源管理中心采用了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能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从而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在制造模式智慧化、生产过程循环回收技术应用、生产过程低排放-无排放技术方面,中环光伏继续在全球同行业中保持领先性创新,不断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努力减少固、液、气废物排放,以实现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应用的环保。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中环光伏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系统地考虑了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和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绿色技术,力求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害物质的原材料,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人们不仅能在中环光伏体验到生机勃勃的“智造”新脉动,还能在一枝一叶、一砖一瓦中感受到该公司的发展肌理与企业文化,以及用精雕细琢的匠心定义的环境之美。“让员工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是TCL中环一直秉承的理念。在通过智能制造减少员工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中环光伏也在着力打造花园工厂,以便为员工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在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TCL中环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关方向工业4.0制造转型,打造绿色能源供应链,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推进价值链低碳属性,助力实现零碳未来。作为全球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与领导者,致力于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双碳”使命融入企业可持续发展基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赋能全球零碳转型,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中环光伏产业园区图片:TCL中环38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六章:三一重工案例三一重工18号工厂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制造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部门,扮演着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角色。在国家的“双碳”目标下,制造企业积极迎接与应对碳履约,通过打造绿色低碳工厂逐步完成低碳转型升级,而数智化技术正是其中的关键路径。作为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三一深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双碳”责任,建设数智化转型工厂和智慧园区,为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截至2022年底,三一投入了上百亿元,在全国建设了46座数智化转型工厂,其中还诞生了全球重工行业仅有的两座世界灯塔工厂。绿色低碳正是这些数智化转型工厂的“新底色”,而三一重工18号工厂更是成为了全球重工行业率先用数智化手段实时采集和核算碳排放的工厂,是推动行业智能绿色、安全高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节能降碳示范工程。数智化赋能能源管理在传统的制造业工厂里,由于计量不完整、指标不全,能耗绩效数据无法被看见和管理,能源成本损失严重;另一方面,传统的运维和故障通报响应慢、定位慢、处理速度慢,这导致能源运维各项成本高企。依托树根互联根云平台,18号工厂打造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大幅度提升了企业内部的能源管理水平、用电安全和能源系统运维效率,并且作为数据源向碳检测平台提供活动数据,实现了便捷高效的能源管理和智慧运维。例如,透过尖峰平谷占比分析,进一步合理规划用电负荷,节省成本;透过实时监控变压器,异常提前感知,保障企业安全用电;面对异常报警,可快速排查定位,提高问题处理效率;通过单耗对比分析,可以反映生产过程中主机与辅机的能源消耗具体数值,可以对比班次、班组之间的单耗,从而进一步优化减少能耗。通过异常情况自动识别,18号工厂焊接气消耗量指标由原来的1.21kg/kg焊丝下降至0.781kg/kg焊丝,降幅达35.54%。同时,通过采集的实时能耗和设备作业状态数据,18号工厂对下料、成型、焊接、机加等工序进行待机优化,并根据设备运行状态电流等参数的实际范围设定出其作业阈值。在当期相应参数阈值低于设定阈值水平且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时长时,其能给出待机信号使设备自动处于待机状态,从而大大减少设备待机能耗浪费,缓解设备空转造成的能源浪费现象。数智化双碳监测平台面对碳排放核算对数据的高标准高要求,2022年1月,三一重工联合树根格致启动18号工厂双碳监测平台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连接水、电、油、气四表,并对水、电、油、气等直接和间接能源数据进行了碳排放因子的转换,建立了企业碳排放标准体系,并对碳排放源和碳排放数据进行采集与核算,从而实现了:1.数据核算“一把尺”,下钻到车间级展示碳排放情况,实现碳排放情况透明化、碳核算流程数据标准化和可信化,支持碳核查标准;2.给数据孤岛“架桥”,实现能源信息的实时互通,整合了水电气、消防、安全、环保等厂务系统;3.数据“看得见”、管理“摸得着”,对工厂日、月、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绿能使用情况进行大屏实时动态展示,并自动生成碳排放报告。通过双碳监测平台,18号工厂实现了能源的精益化管理。透过一块数据可视化大屏,管理者便可轻松掌握数万台设备的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方气的去向,做到源头管控、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成本。目前,18号工厂的碳排放强度是每万元产值不到0.015t,在制造业居于领先水平。排放管得好的同时,工厂安全持续在线。如今,18号工厂已基本实现无人值班,从而节省了50%以上的人员成本。一旦发生设备故障,通报时长能缩减到10秒,应急抢修时间能缩短至1小时以内,从而持续降低用能风险。为实现源头降碳,18号工厂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并降低碳排放量。按照国家的碳排放相关政策,绿碳消纳不纳入碳排放监测范围,而18号工厂每年光伏发电量占18号工厂用电量的30%以上,由此担负了更多绿色责任。当前,18号工厂正大力应用数智化技术,在节能降耗、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三一推进数智化转型的一个缩影。透过18号工厂,三一正先行先试打造工程机械绿色智造样板标杆,并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到从设备生产到应用的全产业链中,以探索出一条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并行的新道路。(本案例相关数据由三一重工提供)图片:三一重工39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六章:上海电气案例中环光伏产业园区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基地沿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顺流而下,在榕江分支的濠江入海口旁,上海电气旗下的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以下简称“汕头基地“)坐落于此。该项目由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总投资超过15亿元,其具备生产6-10MW(兆瓦)以上级海上风电主机设备的能力,每年可产200-300套风电装备,整机产值约60-100亿元,目前已具备完整产能。另外,汕头基地不仅是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的首个零碳园区,也获得了广东省制造业首张零碳证书,这标志着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践行国家“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未来制造行业实践“零碳”生产提供了典型样板。拥抱智慧生产,海上风电智能制造先驱2021年,上海电气风电集团Petrel平台的首款产品SEW11.0-208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汕头基地下线。这是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自主研发的亚洲规模靠前的直驱海上风电机组,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领域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全面步入10兆瓦(MW)以上的时代。汕头基地仅用了1个月时间便完成了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风机生产制造及测试,而这得益于其现代化制造能力。在“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支持下,汕头基地参照欧洲最新设计理念,并考虑到了中国海上风电未来的发展。在设计之初,厂房就为后续更大容量的海上风机生产留了余量,其不仅是厂房温湿“恒定化”、制造设备“智能化”、物料管控“物联化”、运营信息“可视化”、测试系统“集成化”的行业智能化标杆,还打造了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决策的智能制造体系,成为了集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的行业数字化标杆,同时也是导入卓越运营、引领客户价值最大化、构建精益全产业链、引入工匠精神育英才的行业精益化标杆。汕头基地是集技术、制造、实验、培训、运维为一体的综合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代表着亚洲地区海上风电机组生产制造的先进水平。同时,汕头基地也是5G工业互联网智慧风电应用标杆示范项目,旨在打造一套基于云技术底座的5G工业互联网智慧风电场景,通过提供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的一站式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探索智能工厂在端、管、云、安全等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并联合开展基于5G+AICDE的柔性制造、预测性维护、巡检等工业应用领域解决方案的创新孵化。另外,随着生产设备运行数据成功连入上海电气工业互联网平台“星云智汇”,汕头基地将推动工业制造企业从设计、制造到供应链协同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助力工业互联网时代海上风能发电行业数字化转型。“零碳工厂”助力实现“智慧零碳未来”如今,风电产业已成为绿色低碳能源的明日之星,而海上风电则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发展布局,广东省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初图片:上海电气40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六章:上海电气案例、先导智能案例助力绿色氢能走进冬奥会(本案例相关数据由先导智能提供)氢能是最洁净、高效的新能源。在北京冬奥会,共有1,000多辆燃料电池车展开了示范运营,有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投入使用,这些氢能汽车以其零尾气排放和对能源的独立性,向世人展示了氢燃料电池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这些成就背后,浸透着无数“中国智造”的创新智慧。作为全球杰出的氢能装备供应商,先导智能提供了高效的氢能燃料电池装备整线解决方案。大部分氢能电堆系统,便是通过先导智能的装备生产出来后装入氢能汽车中的。自布局氢能燃料电池领域以来,先导氢能装备团队立足氢能电池装备整线解决方案,积极推动行业产业化进程和国产高端装备替代进口,并在多个核心工艺方向取得了丰富的研发成果。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先导智能(含立导、氢导、贝导、光导、泰坦)累计获得已授权专利1,957项,其中发明专利172项,实用新型1,723项,外观专利62项,国际专利2项。先导智能是全球杰出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服务商。在氢能燃料电池板块,先导智能组建了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研发团队,由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的高端人才组成,其中硕、博士研究生占比14.67%,985/211院校人员占比78.52%,中高级职称占比56.67%,这为先导智能的氢能业务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经过三年多的技术研发,先导智能已成功打通氢能燃料电池制造全部环节,包括制氢装备、膜MEA生产线(浆料制备、CCM/GDL涂布&转印、MEA五合一/七合一封装、下线检测)、BPP整线集成(模压、点胶贴合、密封圈制备、固化炉、焊接、检测等)、PEM制备(制浆、涂布)、GDL制备(制浆、疏水处理、MPL涂布、烧结)、Stack高精度自动化组装线、SYSTEM总装、Stack/System测试活化平台等。先导智能已成为氢能燃料电池装备整线解决方案的实力供应商,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双碳”目标,是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先导智能将以更高端、更智能化的整线解决方案推动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助力全球能源革新,为全球“双碳”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现规模。作为广东风电的头部制造基地,汕头基地将智慧能源融入智能制造以打造“零碳工厂”,从而构筑绿色低碳技术优势,提高风电产业绿色竞争力。上海电气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依托汕头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以“零碳绿色智能制造园区”的高标准推动项目建设工作。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设了2.4MW屋顶光伏、1MWh全钒液流储能、1MWh磷酸铁锂储能、充电桩、园区综合能源调度,以及11MW风力发电机组组成的智慧能源项目,是目前广东省内最大的智慧能源项目,也是上海电气风电首个工业园区级的集风、光、储、充、智为一体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其配有智慧新能源、智慧储能、智能配网、数字化工厂、智慧园区和智慧交通系统,赋能现代化工业区能源管理,实现了满足用户负荷需求和高稳定电能上网之间的智能调度,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开拓智慧能源市场提供了探索与实践经验。2021年,经过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评定,通过屋顶光伏和智能风力发电机组发电、磷酸铁锂储能,以及园区综合能源调度等能源替代措施,汕头基地实现了100%碳中和,因此授予了汕头基地碳中和证书,这也是全广东省制造业首张碳中和证书。此外,作为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的首个零碳园区,汕头基地正在大力推动“风光水储”“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的创新和落地,不断探索创新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努力构建低碳、零碳创新体系,并积极推进从生产制造向运营管理转变、从精益生产向智能制造转变,运用AI、5G等智慧手段,为综合能源系统注入智慧基因,以实现智慧能源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努力,汕头基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是全国碳中和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极具参考意义的示范样板。深远布局,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共生生态”汕头作为韩江、榕江、练江三江之水的入海之地,有着绵延的海岸线、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资源、风力资源,其海上风电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超3,000小时,属海上一类风电场。根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汕头市海上风电开发容量近海浅水区规划了185万千瓦,近海深水区规划了3,350万千瓦,远期可利用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合计占到了广东全省海上风电规划装机的一半以上。随着汕头基地于2017年11月正式落户濠江,汕头海上风电启动了构建产学研生态圈和打造风电全产业链“共生生态”的宏伟计划。多年来,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积极配合汕头进行招商引资,完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以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主机厂+电机厂)为引领,汕头逐步引入叶片、轴承、铸件、主控系统、液压系统、变压器、变流器、塔筒、管桩及海洋工程装备、运维服务、研发中心、工人培训等。截止目前,该产业联盟成员企业已扩展到42家,引入了包括上海电气风电主机厂、上海电气上海电机厂、国电南瑞、青岛武晓等12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4亿元,从而推动了汕头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案例相关数据由上海电气提供)“绿色办奥”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一大特色,其低碳、环保的理念实践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称赞。其中,冬奥“氢能出行”更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氢能基础设施示范项目之一。41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业园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而“双碳”目标对工业园的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响应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政策要求,继2021年初宣布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之后,比亚迪于2022年1月28日正式启动坪山工业园首个“零碳园区”项目,旨在打造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该项目的启动,将为比亚迪及汽车行业打造越来越多的零碳工厂及零碳园区积淀经验,为中国加快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与此同时,为了开展减碳工作,比亚迪成立了政策研究和绿色产品规划组、清洁能源转化组、节能减排推进组、绿色采购和碳资产开发组、碳中和认证组、绿色低碳宣传组和低碳社会公益组等工作小组,分别从绿色运营、绿色办公、绿色生产等方面助力深圳坪山总部成为首个零碳园区。在具体措施上,比亚迪“零碳园区”的建设从园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绿色交通、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运营等各方面强化碳减排行动,并通过绿色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在绿色运营方面,比亚迪充分发挥新能源领域的独特优势,将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云巴、电动叉车等绿色产品应用到自身的生产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通过新能源车、云巴和云轨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的绿色交通系统,园区内新能源车使用率达到100%。另外,园区内使用的全部为比亚迪自己研发和制造的纯电动叉车、堆垛车、托盘车、重卡、清洁车,这令园区全面实现了绿色物流。截至2021年12月,比亚迪合计使用1,035台新能源车用于公务出行及员工交通,累计使用3,415辆电动叉车替换传统的燃油叉车用于园区车间物流,园区内新能源汽车使用率达100%。此外,比亚迪还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了节能技改当中,通过实时的监控、运算、处理来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从而避免掉了设备的无效运行功耗。其累计开展节能技改项目200余项,减碳量可达7.04万吨/年。绿色办公方面,比亚迪注重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通过日常培训、会议、宣传栏、活动竞赛等方式,向员工宣传环保知识,践行绿色办公,合力打造零碳园区。绿色生产方面,自2019年起,比亚迪投入超1.3亿元用于节能改造生产研发项目,以减少能耗。自2022年起,比亚迪坪山园区启用了百分百清洁能源。该园区装机量为6.4MW的太阳能光伏每年发电约800万度,以用于园区日常生产;同时,园区公共照明更换为太阳能路灯,并且利用屋面铺设太阳能板,年光伏发电量超过4,000万度。自建的光储一体化储能系统有效保障了生产用电。作为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比亚迪坪山总部园区共减排245,681.89吨二氧化碳当量。秉承“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比亚迪首个“零碳园区”项目与其坚守的绿色梦想一脉相承,也是该公司为响应“为地球降温1℃”倡议所做的具体行动。随着比亚迪“零碳园区”的建设启动,汽车行业的零碳园区也来越来越多,形成了由点到面的示范效应,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比亚迪还邀请了提供全球检验、鉴定、测试及认证服务的领先企业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为项目提供咨询认证和技术支持。为了提升企业碳排放管控能力和水平,比亚迪成立了碳排放管理委员会,下设委员会办公室,把落实“双碳”目标作为集团和事业部的重点工程。在SGS的协助与支持下,通过能源结构切换和一揽子绿色解决方案的运用,比亚迪坪山总部园区减排取得显著成效,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也为比亚迪颁发了碳中和认证证书和ISO14064认证证书。(本案例相关数据由比亚迪提供)坪山工业园“零碳园区”项目第六章:比亚迪案例图片:比亚迪42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六章:金风科技案例园区和建筑是城市的最小细胞。设想一下,如果每一座建筑都以实现绿色、低碳为目标,那么将每一个园区都连起来,势必能推动整个城市迈向“碳中和”;而当每一座城市都实现了“碳中和”目标,那么距离全国的“碳中和”目标也就不再遥远了。2021年1月28日,金风科技迈出了打造园区“碳中和”的第一步――亦庄智慧园区。该园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首个实现可再生能源“碳中和”的智慧园区。事实上,早在2010年,金风科技便开辟了一条以智慧能源驱动智慧园区的创新路径,并将其成功实践于北京亦庄的金风科技全球总部。通过“智能基因”构建五大“智慧模块”,金风科技力图打造出一个可感知、可思考、可互动的绿色园区生态系统。“碳中和”智慧园区的能源构成为了打造“碳中和”智慧园区,低碳环保、舒适宜业的建设理念必不可少;同时,“碳中和”智慧园区需要通过风电、光伏等能源的多能互补,并借助智能微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来实现较高的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配置了两台总容量为4.8MW的风电机组和总容量超过1MW的光伏发电设备,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采集和消纳。另外,通过使用天然气发电的一台600kW和两台65kW的微燃机,园区实现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产生的能量能够就地消纳,冷、热水可直接用于楼宇供热和冷却系统。园区内还有包括全钒液流储能、锂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在内的储能装置,用于系统的削峰填谷和平滑功率波动,从而大大提升了园区供电质量。另外,园区还选用了500kW柴油发电机,用于模拟海岛型微电网的项目运行。2020年,园区总用电量1,573万度,其中使用金风科技自有风电机组和光伏设备发电482万度,剩余电量则购自电网。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园区用电负荷存在时间差异、新能源电量得以返送电网消纳的情况下,加上自发自用绿电,园区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接近50%。智慧园区的“碳中和”实现路径作为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的“碳中和”实施路径主要包括确定碳排放边界、碳排放量预估、节能减排规划(包括基于智能微网的零碳电源解决方案和绿电交易)、实施碳核查,以及实施“碳中和”等五个方面。经测算,2020年该园区的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1,130万kg,其中园区外购电力每年产生二氧化碳约965万kg,占比达到85%。由此可见,园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外购电力。假如没有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园区总碳排放量将超过1,556万kg,比使用绿电多排放超过426万kg。因此,通过部署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来实现园区电力自发自用,对降低园区碳排放意义重大,而通过各项技术实现节能和提高能效,园区也对实现“碳中和”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金风科技“碳中和”智慧园区,办公类建筑空调能耗占比最大,因此园区目前的节能主要围绕空调系统进行,同时兼顾照明系统等,并通过合理利用用电峰谷价差来提升能效。金风科技自主设计的水蓄冷中央空调系统主要由制冷机组、循环水泵、冷却塔、蓄冷水罐(槽)及自控系统组成。空调通过水蓄冷,在用电低谷时段储存能量,并在高峰时段循环释放能量,可节省30%~60%的用电;空调和照明则通过传感器自动调节和控制开关以实现节能。除此之外,园区采取了建筑节能、空压机节能、电机节能、精确曝气节能等多样化节能措施,长期“化零为整”的节能效果明显,整体系统节能率达14.3%。通过购买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Chinese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对园区生产生活总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销,北京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图片:金风科技43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获得了“碳中和”认证,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绿色智慧园区由此诞生。“碳中和”智慧园区运用的数字化手段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以“智能”为基因,将数字化渗透于园区五大“智慧模块”的方方面面。智慧运营是园区数字化的集中体现,通过整合园区内部各种资源,包括人、地、事、物、情等,金风科技智慧园区集控中心为园区运营构建了统一的综合可视化分析平台,可谓是园区的“智慧大脑”。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GIS等技术,金风科技将包括安防、消防、通行、能源等在内的各个分散的子系统接入到“园区大脑”,在统一采集数据的同时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从而打破原来的数据孤岛,为园区运营、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支撑。这个“智慧大脑”管理着园区内的每个区域、每栋楼宇、每台设备。智慧能源方面,在依托智能微网有机协调,实现风电、光伏等能源的多能互补的同时,金风科技的智慧能效技术使园区实现了水、电、气等能耗的数字化和可视化。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表计和能效管理平台,金风科技对园区的水管网系统、天然气管网系统、配电系统、发电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发现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超额超限、故障,以及跑冒滴漏等现象,并以显著标识和报警信息的方式推送给管理人员,令其能直观了解到损耗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报告,降低能耗损失。智慧水务方面,金风科技构建起了园区信息化、数字化的智慧水务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工艺技术,运用互联网技术感知园区的信息,以进行不间断监控和管理;同时,运用云计算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模拟园区的运行状态,监控用水、排污,建立污水、再生水、新生水、直饮水和雨水利用等处理系统,实现节能减排和循环再利用。智慧农业方面,依托3,000余平方米的光伏智能温室,以及对新能源光伏发电系统、智能物联网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金风科技智慧园区农业示范项目能够智能化地控制水肥供给、补光、遮阳、增温,以先进的无土栽培和立体种植技术提高产量,为员工提供绿色健康的蔬菜和营养膳食。智慧健康方面,通过创新的物联网和智慧可穿戴技术,园区体质健康数据中心利用体检对员工的各类健康数据进行实时测量、采集和监测,从而为每位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建议和辅助医疗方案。从全国范围来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拥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复制性。金风科技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和“碳中和”园区建设经验,从产品端、交易端及服务端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低成本、低风险、低碳排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用电解决方案和“碳中和”方案,并将零碳解决方案涵盖扩充到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港航物流、钢铁冶炼、石油石化、养殖农业等不同场景,帮助全社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本案例相关数据由金风科技提供)第六章:金风科技案例图片:金风科技44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作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科技公司,隆基绿能坚信绿色能源的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人类以越来越低的成本实现碳中和。2021年以来,隆基绿能连续12次打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同时不断加快探索“绿电+绿氢”等创新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及实现零碳未来做出积极贡献。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率先提出了“SolarforSolar”的理念之后,隆基绿能在2020年成为了同时加入RE100、EP100、EV100和SBTi四项气候倡议的中国企业。目前,该公司已经建立了覆盖公司全价值链(范围一、二和范围三)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并正在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与ESG管理体系、积极使用高比例的绿色电力、持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产品碳排放强度,为实现产能增长与碳排放逐步脱钩奠定基础。为了实际践行“SolarforSolar”理念,隆基绿能在云南省保山市生产基地启动了首个“零碳工厂”建设。2021年10月14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期间,隆基绿能宣布将在2023年把保山隆基生产基地打造为公司旗下首个“零碳工厂”,并计划通过使用100%的可再生电力、节能技改和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抵消措施,实现运营范围内的“零碳”排放。保山隆基是隆基光伏生产链最重要的上游生产基地之一,其中保山工厂在范围一的排放占到全集团2021年范围一排放的三分之一,而选择以保山隆基作为首个“零碳工厂”,也将为其他工厂的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经验。因此,保山零碳工厂是建设“零碳隆基”之始,也将成为践行“SolarforSolar”的试验田。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绿色电力是实现零碳工厂的关键,而云南足以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云南地处全球公认的物种最丰富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中国绿色能源最富集的省份。事实上,隆基绿能早在2015年就开始在云南进行生产布局,利用当地丰富且清洁的水电资源制造光伏产品。根据全球建设零碳工厂的实践经验,隆基绿能的零碳工厂参照PAS2060碳中和标准,设定了四个清晰的举措:第一,隆基绿能充分发挥云南当地丰富的绿电资源优势,在工厂积极使用高比例的可再生电力,降低范围二的排放;第二,加大投入实施天然气的回收技改,通过回收天然气来减少碳排放,大幅度减少范围一的排放;完成后,碳排放量预计将从每年约3.2万吨降低至0.32万吨,降幅超过90%;第三,建设绿色工厂,部署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培训赋能员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推进节能降耗;第四,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来抵消不能完全减少的碳排放量,该步骤将在前三部分完成后进行。在过去一年里,通过绿电使用、厂区绿化、节能技改,保山隆基建设“零碳工厂”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2022年,保山隆基绿色电力使用比例预计超过90%。另外,保山工厂还创新性地将员工的绿色低碳教育与零碳工厂建设进行有机结合。2022年6月,隆基绿能设计和建造了工厂“零碳主题公园”,对厂区进行绿化和美化;厂区内还设立了采用光伏发电的气候科普专栏,布置了体现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动植物景观,从而增强员工从事绿色能源的自豪感,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到零碳工厂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在推进零碳工厂的进程中,保山隆基生产基地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充分认可,获得了“零碳中国”和“双碳科技创新典型案例”等奖项;与此同时,在零碳工厂建设的过程中,隆基绿能还邀请了国际知名的碳鉴证机构――英国标准协会BSi进入工厂进行实地辅导和赋能培训,为保山工厂获得PAS2060碳中和认证做好准备。云南保山“零碳工厂”(本案例相关数据由隆基绿能提供)第六章:隆基绿能案例图片:隆基绿能45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独立的行业体系和主要工业门类,包装废弃物对于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如今,实现包装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发展循环经济则是保障资源安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陶氏通过产品创新、加强与产业链各方合作来提高塑料的可回收利用率,并推广塑料废弃物的再利用解决方案。另外,陶氏领衔组建了跨国企业联盟“塑料废弃物行动联盟(APEW)”,携手合作伙伴在原料、生物基材料、包装设计创新、消费后材料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环节助力循环经济发展。2022年,陶氏基于INNATE™TF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TF-BOPE)的可回收包装解决方案通过了全球测试服务提供商德国莱茵公司的认证。该认证表明,采用陶氏INNATE™TF-BOPE树脂打造的100%聚乙烯(PE)可回收包装的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为0.0194千克,显著低于采用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复合材料制成的传统自立袋的0.0297千克。作为陶氏INNATE™精密包装树脂家族的革命性产品,INNATE™TFTF-BOPE树脂继承了INNATE™精密包装树脂家族的强度、挺度、韧性、耐用性、可加工性、可混合性、可持续等特点,通过突破性的专利分子催化剂与先进工艺技术的结合,以及精确一致的树脂化学控制,实现了出色的性能水平和薄膜性能组合。相较于传统的不可回收包装材料,基于陶氏INNATE™TF-BOPE树脂的可回收包装解决方案可减少35%的碳排放量,助力品牌商实现碳减排目标。在中国,立白集团已将陶氏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应用于旗下的洗衣凝珠。据立白集团估计,若按计划在2025年前用陶氏可回收包装解决方案替换其旗下所有不可回收软包装,将有助于每年减少400万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2022年,陶氏与立白集团庆祝了双方合作的诸多里程碑,并希望携手解决塑料包装废弃物问题,助力推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自2020年与陶氏合作在中国率先推出可回收洗衣凝珠包装以来,立白旗下使用陶氏可回收包装解决方案的产品总计十余款。至今,在负责任的废弃处置工艺和完善的回收设备的配合下,立白的可回收包装赋能数以百万的消费者回收使用后的塑料包装;通过采用陶氏的INNATE™TF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TF-BOPE),立白可回收包装获得了中国首个“双易(易回收易再生)”标识,从而直观地帮助消费者辨识其产品包装的可回收性。另外,立白采用了由陶氏的消费后回收(PCR)树脂打造的可回收缓冲包装,此回收树脂由陶氏的回收伙伴――爱分类爱回收提供的废弃塑料加工再生而来,实现了废弃塑料的循环再利用。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氏承诺:到2030年,每年提供300万吨采用塑料废弃物及其他形式的替代原料生产的循环或可再生产品;到2035年,用于包装领域的产品将实现100%可重复使用或回收利用。这些是陶氏在履行承诺和实现目标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对中国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杜绝塑料废弃物进入环境并推广‘绿色’塑料产品”的目标也有重要的支持意义。INNATETMTF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可回收包装解决方案(本案例相关数据由陶氏公司提供)第六章:陶氏案例图片:陶氏46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七章:专家观点图片:DR随着“双碳”目标逐步落实推进,越来越多工业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纳入顶层战略设计,通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全方位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升级增添动力。碳中和、可再生能源与ESG正引领工业产业全方位变革47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七章:专家观点近期,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祁和生,就工业企业绿色转型路径、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场景和技术,以及优秀的工业企业必备要素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福布斯中国:目前,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有哪些路径?钢铁、化工等重工业有哪些独特的逻辑?李俊峰:中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由转型目标决定。近期中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其转型路径主要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转型为抓手,推动工业领域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中远期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是碳中和,其主要路径是工业的再电气化过程。碳中和的基础是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后者的主要体现形式是电力,因此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要与能源转型相呼应,在可以实现电气化转型的行业,尽可能实现电气化;在难以电气化的领域,考虑其他技术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工艺流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钢铁和化工领域除了再电气化之外,还有其独特的逻辑。首先是资源的循环和重复利用,比如通过对废钢炼钢、废旧材料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尽可能减少在钢铁和化工生产中对铁矿石和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是在钢铁工业领域使用零碳排放的还原剂(比如氢气取代一氧化碳),在化工生产过程用绿氢取代灰氢,用生物原料取代化石原料,以及探索碳氢循环的新路径等。福布斯中国:工业领域的数字转型和智能制造布局,将在碳中和及ESG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李俊峰: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技术进步降本增效,将人类正确的智慧作用于工艺流程和资源布置,从而大幅度提高工业领域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效率,减少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在内的环境影响,适应万物互联时代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虽然碳中和是判断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考核企业是否履行ESG责任的重要指标,但是,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ESG是对企业履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责任的一种评价体系,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一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企业,虽然没有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但也可以完美地履行ESG责任。同样,一些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也不一定完美履行了ESG的责任。福布斯中国:您认为,今后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及ESG等领域,将会有哪些趋势和机遇?李俊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和ESG是三个不同的领域。碳中和是推动人类共同走低排放道路的愿景,不在于碳中和目标什么时候实现,而是专注于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增长方式、能源系统和生活方式符合绿色低碳转型,只要所有的国家都走向低排放发展之路,碳中和的实现就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绿色低碳转型是大趋势,解决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是投资机构发挥积极作用的机遇。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而在一定的时期内,除非有重大技术突破,可再生能源就是能源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替代能源,乃至能源主力是一个大的趋势。在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过程中,特别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蕴藏着无限的商机。ESG是对企业履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责任的一种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逐步把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的ESG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大趋势,将加速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碳中和、可再生能源与ESG都对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李俊峰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而在一定的时期内,除非有重大技术突破,可再生能源就是能源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替代能源,乃至能源主力是一个大的趋势。”图片:DR48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第七章:专家观点福布斯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上,风能将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和促进作用?祁和生: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科技产业革命的主战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排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风力发电靠自然的风资源,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动能,进而转换为电能,发电过程不消耗能源,风力发电被认为是近零碳排放电力电源,是最清洁的发电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将持续改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将逐渐发展成为主体能源。随着终端能源消费2030年达到峰值,风电和光伏将成为绝对主力能源。同时,我国风电技术已基本成熟,产业链完整齐全,发电成本达到具有商业竞争力的水平,在经济成本和技术水平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发展风电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路径,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福布斯中国:当下所被关注的风能的重点场景与核心技术有哪些?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瓶颈?祁和生:6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根据规划,风能的重点应用场景有三,一是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基地建设,二是即将启动的“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及分散式风电开发,三是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特别是深远海风电开发。核心技术包括:整机制造大型化,未来的发展重点是8MW以上陆上风电机组、13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及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装备研发。二是加强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勘察设计及安装,远海深水区域漂浮式风电装备基础一体化设计、建造施工与应用,探索发展海上风电制氢。三是可回收叶片材料、叶片退役技术路线研究。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主要包括:大型高精度风电轴承(主轴轴承,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工业控制核心器件,叶片可回收材料,设计和分析用工具软件,IGBT等。福布斯中国:您如何看待中国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未来前景?祁和生:创新、资源、环境和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要素。创新的核心是科技,中国工业企业要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加大重点技术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补短板力度。同时,持续提升产业协同能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未来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加大,要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低碳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加快打造以绿色制造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推进绿色发展进程。在人才方面,中国工业企业要对人才给予更高重视,要储备人才、留住人才。中国产业振兴来自于工业企业的发展进步,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将持续改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将逐渐发展成为主体能源。随着终端能源消费2030年达到峰值,风电和光伏将成为绝对主力能源。祁和生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图片:DR49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七章:感言作为中国工业企业长期的合作伙伴,埃克森美孚在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在2022年,我们与福布斯中国开展合作,试图通过本白皮书为广大中国工业企业提供转型新灵感,助力其实现绿色发展和业务增长的齐驱并进,并展望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通过福布斯中国的深入调研和归纳汇总,我们看到了企业伙伴们为助推“双碳”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我们也深刻认同他们为推动“双碳”使命而提出的绿色倡议,也高度认可企业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多种举措。在这样机遇和挑战并行的时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工业正持续推陈出新,整体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征程。在此,非常感谢福布斯中国为本次白皮书撰写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感谢各位编者基于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洞察所提出的独到见解,同时也特别感谢案例提供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倾情分享,相信这份白皮书定能为中国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有效指引。未来,埃克森美孚将继续凝结各方力量,与中国工业“产、学、研、用”各界戮力同心,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新未来。自2020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可持续发展”一词再次成为焦点。作为强国之基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排头兵,中国工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蝶变,中国工业企业也亟需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图片:视觉中国50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关于我们关于福布斯中国福布斯于1917年在纽约创立,其致力于发掘新兴领导者,通过创业和创新的视角探索历史上的关键时刻。福布斯制作的榜单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和“财富的风向标”。2003年,福布斯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福布斯中国集团是一家集媒体、社群于一体的国际化企业,以社交性(Sociality)、启发性(Inspiration)、互动性(Networking)、客观性(Objectivity)为价值属性,以“立足中国连接世界”为愿景,秉承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坚持专业、公正、创新和进取的价值观,致力为中国商业社会创造价值,并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作为以创新为核心的商业媒体品牌,福布斯中国凭借对高净值人群、企业家、科技、投资、健康、生活方式等领域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推出一系列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榜单和内容。福布斯中国榜单的公正性与公平性使其成为各领域的标杆,而极具洞察力的内容亦为广大读者提供多维度信息参考,并以此激励创业者与商界精英创造更多财富与商业价值。与此同时,福布斯中国致力于为高端客户打造具有进取心的互动社区,提供前瞻、共享的环境,构建创业、创新的信息生态链。关于埃克森美孚埃克森美孚是全球知名的国际能源石化上市公司,致力于为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创建解决方案。公司的主要业务-上游、产品方案和低碳方案业务提供现代生活所需的产品,包括能源、化工、润滑油和低排放技术。埃克森美孚拥有行业领先的资源储量,是全球主要的一体化燃料、润滑油和化工公司。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exxonmobil.com和EnergyFactor。请在Twitter和LinkedIn上关注我们。关于ForbesInsights立足百年福布斯关注的经济、商业、企业、领袖、生活方式等内容和榜单,深度聚焦跨行业、多领域的话题,帮助机构、决策者、投资者、消费者提供与时俱进的商业洞察和商业分析。形式包含:评选调研、特定问卷调研、研究报告、深度洞察、指数研究、评级研究和咨询服务等。51福布斯中国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法律声明法律声明《2022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报告的所有文字、数据和图表,均由福布斯中国和埃克森美孚共同拥有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福布斯中国和埃克森美孚的书面许可,不得将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用于商业目的。对于非商业目的的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版权声明。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包括自身调研、第三方提供及公开资料。本报告的观点及结论基于以上事实进行推演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指引和参考。福布斯中国和埃克森美孚保留对本报告的最终解释权和修改权。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和数据不代表福布斯中国和埃克森美孚对相关企业或行业的投资、财务状况、业务发展等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读者在使用本报告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时,应自行判断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福布斯中国联系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车站路600弄6号C栋联系方式:+86(21)61672858www.forbeschina.com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