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低碳发展行业展望白皮书VIP专享VIP免费

FROM CARBON PEAKS TO CARBON NEUTRALITY:
A SECTORAL PERSPECTIVE O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NUAL WHITE PAPER 2021
HUBEI CAPITAL CONFERENCE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2021 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
由碳达峰向碳中和:
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
年 度 白 皮 书(2021)
出品方: 发布方:
战略合作方:
FROM CARBON PEAKS TO
CARBON NEUTRALITY:
A SECTORAL PERSPECTIVE
O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NUAL WHITE PAPER 2021
由碳达峰向碳中和:
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
年度白皮书(2021)
HUBEI CAPITAL CONFERENCE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2021 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
FROMCARBONPEAKSTOCARBONNEUTRALITY:ASECTORALPERSPECTIVEONLOWCARBONDEVELOPMENTINCHINAANNUALWHITEPAPER2021HUBEICAPITALCONFERENCE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2021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出品方:发布方:战略合作方:FROMCARBONPEAKSTOCARBONNEUTRALITY:ASECTORALPERSPECTIVEONLOWCARBONDEVELOPMENTINCHINAANNUALWHITEPAPER2021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HUBEICAPITALCONFERENCE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2021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CONTENTS目录“30·60目标”——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04181.1碳达峰与碳中和1.2碳中和国际共识1.3“30·60目标”与“十四五规划”1.4主线行业迎来双碳机遇1.5主线行业碳中和路径与目标05202633072026351020273713222815223030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白皮书编写组成员高尔基叶桐魏晓彤王晓明陈曦张学武邓晓彬宋宇航2.1碳金融市场2.1.1什么是碳金融?2.1.2碳金融VS.绿色金融2.1.3碳金融市场2.1.4碳金融市场产品谱系2.2碳交易2.2.1碳交易的起源与演变2.2.2碳排放交易权市场概述2.3欧盟碳市场:发展与目标2.4中国碳市场:现状与前景2.4.1区域碳交易所试点案例:碳交易试点的发展与创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4.2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2.4.3全国碳市场的意义0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40517355435374757641517457445543527474586061474838碳中和转型之路:现代化城市与未来的投资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4703.1碳中和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3.2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3.2.1技术要点:二氧化碳的捕集3.2.2技术要点:二氧化碳的利用案例:打通CCUS产业链—霖和气候科技3.3数字化助力双碳目标推进案例:数字化赋能的绿色智慧出行平台——国星宇航SPACEPARK5.1碳中和推动城市低碳解决方案5.1.1中国城市低碳转型5.2重塑社会低碳消费和生活理念5.3ESG投资:低碳转型气候投资的重要实践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50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1能源行业4.1.1传统能源生产储存智能化4.1.2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能源案例:三峡集团——能源企业的多元化碳中和战略4.2工业制造业4.2.1中国制造业的低碳转型困境4.2.2绿色制造案例:绿色产品的低碳产销全链条——斑布4.3新能源产业链案例:交通领域的低碳化解决方案——能链6.1规范制度体系,协同监管工作716.1.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716.1.2优化协同监管,制定鼓励机制726.2明确总量测算,强化信息核查披露726.3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参与交易市场主体736.4提升碳金融市场配置,发挥金融工具效能746.4.1政策引导投资向绿色资产倾斜746.4.2加速引入配额有偿分配746.4.3完善碳金融产品创新及制度优化746.5争取国际碳定价权,推动通过碳市场国际化发展75附录:碳中和缩略语表7671717172656767690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30·60目标”1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05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1.1碳达峰”与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是节能减排术语,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PeakCarbonDioxideEmissions)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并进入“十四五”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30·60目标”的提出,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向低碳转型。图1:达峰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WRI)“30·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06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并进入“十四五”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30·60目标”的提出,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向低碳转型。近年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现。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1称,按照目前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计算,全球每十年升温0.1-0.3℃,若这一趋势不变,2030年到2052年之间就将达到升温1.5℃的阙值,接下来十年可能是人类避免灾难性影响的最后时机。麦肯锡也对中国在未来30年的气候变化影响作出推演:如果碳排放量保持目前的增速,到2030年中国可能会有1000万至4500万人遭受极端炎热和致命热浪的侵袭。目前,中国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据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ActionTracker)分析,如果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全球变暖将比预期降低0.2-0.3℃左右。1[《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GlobalWarmingof1.5℃)https://www.ipcc.ch/sr15/download/]图2: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分布数据来源:IEA07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1.2碳中和国际共识近4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陆地、海洋,甚至北极均出现了新的极端温度;野火吞噬了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国西海岸和南美的大片地区,森林火灾想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导致2019年全球温室集体排放同比增长了2.6%,远高于2010年以来1.4%的年均增长率。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1临时报告,尽管各国为防控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措施,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却仍在持续上升。2020年1月至10月,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1900年)水平基线高出约1.2℃。目前五个全球气温数据库都将2020年列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排在2016年之后。而2011年-2020年也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1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StateoftheGlobalClimate2020)https://library.wmo.int/index.php?lvl=notice_display&id=21880#.YH-wVugzY2y图3:中国和部分国家能源消费总量,2000-2018单位:KTOE数据来源:IEA“30·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08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科学共同体认为,全球气温升高背后的主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20年12月9日发布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2显示,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连续第三年增加,达到了5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同)和59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和59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再创历史新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初步数据显示,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9年达到38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也再创历史新高。国际社会逐渐对通过减排减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共识,并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相关制度安排和行动计划的谈判。从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再到2016年正式签署《巴黎协定》,共同构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基于这些共识,近年来,发布碳中和目标的经济体快速增加,相关经济体GDP在全球的占比目前已超过三分之二。其中,中国、美国和欧盟这三大全球主要碳排放经济体(碳排放合计占比53%)都承诺将于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净零排放或碳中和。欧洲环保主义理念渊源深厚,欧盟更是把应对气候变化看作一次经济转型的机遇。从1990年起,欧盟整体碳排放量已达峰值,进入稳中有降的通道。其主要原因是清洁电力,如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019年,欧盟提出“欧洲绿色协议”3,以使得欧盟经济复苏并在2050年之前实现气候中和。2020年3月,欧洲委员会提出了《欧洲气候法》草案4,试图建立起实现2050年气候目标的治理框架。而美国国内尚未形成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其气候治理实践一直因两党之争而反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治理氛围。2020年11月,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退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虽然在2021年2月美国正式重返了《巴黎协定》,且拜登政府在延续奥巴马时代气候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气候和能源计划,计划在2050年之前实现100%清洁能源经济,达成净零排放。但在气候合作领域的反复态度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无疑造成了巨大打击。美国放弃了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责任,世界期待着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也不负众望,作为发展中国家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让我们继往开来、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习近平呼吁5。2《2020排放差距报告》(EmissionsGapReport2020)https://www.unep.org/emissions-gap-report-2020#3《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GreenDeal)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4《欧洲气候法》草案(EuropeanClimateLaw)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588581905912&uri=CELEX:52020PC00805[《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习近平,气候雄心峰会,2020年12月12日]09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单位:亿吨数据来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emissions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和法律基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倡议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使温室气体控制或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目标资料来源:人民网、财新智库整理世界主要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历史轨迹(1950-2019)“30·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10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1.3“30·60目标”与“十四五规划”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争取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30·60目标”目标随后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碳达峰和碳中和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碳中和目标的设立与“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在时间上重合,目标时间的锚定以及国家顶层发展规划文件,意味着未来的碳排放强度将会纳入约束性指标,明确各个区域与行业的碳排放控制任务的分配与协调。这将成为中国转向绿色低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在深刻影响中国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同时,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中国绿色发展成效逐渐显现,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仍然存在,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相较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晚10-15年,这也与中国复杂的经济格局和能源消费结构相匹配,是基于现实考量所作出的理性判断。控制碳排放的宏观规划,首次作为执行重点融入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中。“十四五”对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精确规定要分别降低13.5%、18%。这一指标的实现不但需要产业结构变革进行支撑,也与创新驱动发展密切相关。双碳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排放指标和规则,促使能源生产、运输和能源消耗相关企业进行内部优化和产业链优化,通过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碳热的再利用、落后产能的淘汰更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章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章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11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财新智库整理“30·60目标”政策时间线“30·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12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力度持续提升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2030年主要政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下降20%•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森林蓄积量143亿立方米•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24.1%•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尽早达峰�•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资料来源:财新智库整理1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1.4主线行业迎来双碳机遇随着碳中和体制、机制逐渐完善,更多重点行业和领域被纳入控制碳排放的规划,也作为碳中和主线行业迎来的发展、投资的新机遇。2021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视频研讨会,研究“十四五”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推动编制工业低碳行动方案。钢铁、建材、水泥、石油和化工、有色金属、纺织、造纸、汽车等重点行业代表围绕产业结构、重点产品市场需求及进出口、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达峰路线图、达峰时间预测以及相应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建议。4月-5月,国家能源局分别就风电光电建设、新能源上网电价征求意见,逐渐完善系能源定价机制。新能源生产运输机制的完善,将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之下的资源开发,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资料来源:财新智库整理碳中和主线行业版图“30·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1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与此同时,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也将生活领域纳入重点规划范围。“十四五”规划将城市建设指向生态绿化的固碳作用和绿色交通、建材对碳排放的削减作用,使城市环境兼顾低碳和宜居两个维度的需求。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和方向的研讨,政策也逐渐细化。发改委年初提出“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增加生态碳汇”的六大发力领域,以及逐渐形成的“1+N”政策体系,理清了碳中和落实的具体领域和方向。在能源生产端,国家能源局持续推动煤炭消费比例的下降和新能源的替代,并提出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发电机占中国电力总装机超过50%的目标,并实现高质量的电力消纳和运输,为双碳目标提供能源结构的根基。在能源消费端,工信部、住建部和交通部共同发力,在绿色制造、绿色建筑和地毯运输起草制定规范和管理办法,将碳排控制具化到能源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能源消费变革。在资金支持方面,央行出台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的政策对减排投融活动进行支持,财政部将研究碳税政策、新能源补贴进行调节,生态环境部建立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也将为碳排放控制提供资金支撑。15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1.5主线行业碳中和路径与目标碳中和目标从国家宏观意志落实到主线行业的运行调整,需要企业这一微观经济的主体进行积极有为的规划和路径设计。追溯能源的生产与消费链条,可以看到中国主线行业的主要企业对碳中和的态度与实践。能源领域,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已启动碳中和路径研究,国家电网也于2021年3月份发布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行动方案。传统能源消耗大户宝钢集团的时间线则更加明确,提出2023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科技和金融业并非碳排放大户,但部分重点企业以技术减碳支持和减碳融资服务作为主攻方向,从而参与碳中和实践。如何将碳中和承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是主线行业与企业发挥好市场主体减碳责任的关键。能源行业必须合理评估短期与长期的策略互补,加速能源生产结构性调。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接近40%,对投资、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致使煤电项目审核上的放松与快速增长。能源行业的碳中和推进,依靠能源生产结构的转型,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中国来说就是去煤化和结构多元转变。短期来看,这样的转变会给能源行业带来阵痛。根据高盛1基于现有技术的估算,中国75%的脱碳转型,意味着每年7200亿美金的成本,并随着减碳的深入,成本曲线会快速变陡,并引发就业岗位的流失。但长期来看,减碳带来的效率提升和碳汇市场的激励,会相当程度上抵消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附加成本和岗位流失。从这个角度来说,能源行业需要在宏观目标的范围内,评估短期策略与长期策略之前过渡的周期,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产状况、盈利水平确定短期的损益和长期效益提升的平衡,以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结构的平稳迭代。1《中国走向净零碳排放之路》,高盛,2021年1月,https://www.goldmansachs.com/worldwide/greater-china/insights/china-net-zero-f/report.pdf“30·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16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资料来源: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中国脱碳转型成本曲线17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在能源消费端,主要行业应按照自身排放结构来规划合理的碳中和路径,作为清洁能源替代的基础。当前主要的能源消耗工业多依靠电力,即二次能源,实现碳排放真正的控制,应当将自身的排放结构细化到发电源头的能源结构。以电解铝行业为例,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电解铝的电解过程需要丰富的电力支撑。生产一吨电解铝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1.2吨,而使用水电生产的碳排放接近于零。互联网科技企业在电力消耗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样不能小觑。据统计,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碳排放量达9855万吨,预计2023年达到1.63亿吨,其中电力购买占据互联网企业碳排放的90%以上。在能源消费转型的过程中,应当着力关注能源溯源的消耗结构,与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相协调,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清洁低碳能源购买的区域布局优化,顺应国家新能源布局的政策导向,是谋求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19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30·60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向低碳经济转型。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测算,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中国每年需要项目资金约为3.1万——3.6万亿元,而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约为5000亿元,资金缺口超过2.5万亿元。若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则需要在清洁能源发电、先进大规模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新增超过百万亿元投资。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显示,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而根据中金的研究,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大约需140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其中,前10年年化投资需求为2.2万亿元,后30年年化投资需求为3.9万亿元。分行业来看,电力、交运、建筑的绿色投资需求量最大。面对巨大的投资机遇,市场参与者摩拳擦掌,碳金融方兴未艾,各类碳中和相关的金融产品在一夜之间涌现,中国碳交易市场步入舞台中央。图片来源:清华大学,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20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1碳金融市场2.1.1什么是碳金融?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交易行为和金融制度安排,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狭义的碳金融,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配额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包括基于碳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金融中介等服务。碳金融市场,即金融化的碳市场,世界银行默认碳金融与碳交易是一致概念,即出售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或者交易碳排放许可所获得的一系列现金流的统称。在市场高度金融化的欧美,碳金融作为碳交易日常形式不言自明,两个概念很少被分别提出。碳金融是环境金融与绿色金融延伸出来的最新提法与发展方向,本质来看,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1.2碳金融VS.绿色金融从目前中国对碳中和的金融支持来看,碳金融涵盖在绿色金融的整体框架之下。但是碳中和与绿色转型既有交叉重叠的领域,又有不同之处,传统的绿色金融概念需要在碳中和的概念框架下进行扩展。碳金融服务于“30·60目标”下的低碳转型,通常是指针对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的金融支持。不同于绿色金融强调绿色,碳金融的支持对象除了绿色,还可以是棕色,甚至可以使碳密集或者高环境影响的项目,助力其达成排放转型。哪些领域可以成为与碳中和相关?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21年3月发布的《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1,中给出了官方认可的大体方向:清洁能源类项目(包括光伏、风电及水电等项目),清洁交通类项目(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货运铁路和电动公交车辆替换等项目),可持续建筑类项目(包括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工业低碳改造类项目(包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能效提升及电气化改造等项目),以及其他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项目。的问题,而反映“融资难”问题的小微企业占比为21.4%,另有13.5%的小微企业表示基本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融资需求基本满足,成本亦可接受;个体经营户情况更甚。1《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21-3-18,http://www.nafmii.org.cn/ggtz/tz/202103/t20210318_84911.html21金融创新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商业银行服务产业链小微企业实践2021年新版目录框架资料来源:毕马威分析22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1.3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即金融化的碳市场。在2011年的《碳金融十年》报告中,世界银行对“碳金融”的描述也几乎与碳交易一致,即出售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或者交易碳排放许可所获得的一系列现金流的统称。碳交易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排放权交易体系(ETSEmissionTradingScheme)下的碳排放权配额,即已经排放出来的碳配额,比如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碳排放配额(EUA)和欧盟航空碳排放配额(EUAA)、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框架下的北京市碳排放权配额(BEA)等;二是根据相应方法学开发的减排项目减排量,即尚未排放,即将减排的碳配额,比如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核证减排量(CER)、中国国家发改委认可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2.1.4碳金融市场产品谱系碳金融市场就是金融化的碳市场。从产品谱系上看,碳金融产品也主要是主流金融产品在碳市场的映射,可以分为交易工具、融资工具和支持工具三大类。(一)碳市场交易工具。除碳资产类的碳现货外,碳交易工具还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掉期、碳期权以及碳资产证券化和指数化的碳交易产品。交易工具的丰富,盘活了碳现货和期货市场,推动了碳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活跃,也为投资者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实现套期保值。碳期货。碳期货是以碳排放权配额及项目减排量等现货合约为标的物的合约,基本要素包括交易平台、合约规模、保证金制度、报价单位、最小交易规模、最小/最大波幅、合约到期日、结算方式、清算方式等等。EU-ETS流动性最强、市场份额最大的交易产品就是碳期货,与碳现货共同成为市场参与者进行套期保值、建立投资组合的关键金融工具。碳期货能够解决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引导碳现货价格,有效规避交易风险。碳期权。碳期权实质上是一种标的物买卖权,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权利金后,拥有在约定期内或到期日以一定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碳期权标的物既可以是碳排放权现货也可以是期货。如果企业有配额缺口,可以提前买入看涨期权锁定成本;如果企业有配额富余,可以提前买入看跌期权锁定收益。2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远期。碳远期交易是国际市场上进行CER交易的最常见和成熟的交易方式之一,买卖双方以合约的方式,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以确定价格买卖一定数量配额或项目减排量。碳远期的意义在于保值,帮助碳排放权买卖双方提前锁定碳收益或碳成本。碳掉期。碳掉期是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双方以固定价格确定交易,并约定未来某个时间以当时的市场价格完成与固定价交易对应的反向交易,最终只需对两次交易的差价进行现金结算。由于碳掉期交易的成本较低,且可有效降低控排企业持有碳资产的利率波动风险,已成为企业碳资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中国的碳掉期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控排企业在当期卖出碳配额,换取远期交付的等量CCER和现金;二是由项目业主在当期出售CCER,换取远期交付的不等量碳配额。碳指数交易产品。碳指数可参考金融市场基于指数开发的交易产品,目前我国有中碳指数为碳市场投资者和研究机构分析、判断碳市场动态及大势走向提供基础信息,未来也可以依托此类碳指数作为标的物开发相应的碳指数交易产品。碳资产证券化。碳配额及减排项目的未来收益权,都可以作为支持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融资,证券型证券化即碳基金,债券型证券化即碳债券。a.碳基金。碳基金是为参与减排项目或碳市场投资而设立的基金,既可以投资于CCER项目开发,也可以参与碳配额与项目减排量的二级市场交易。碳基金管理机构是碳市场重要的投资主体,碳基金本身则是重要的碳融资工具。b.碳债券。碳债券是指政府、企业为筹集碳减排项目资金发行的债券,也可以作为碳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即以碳配额及减排项目未来收益权等为支持进行的债券型融资。2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二)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的融资工具可以为碳资产创造估值和变现的途径,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碳质押。碳质押是指以碳配额或项目减排量等碳资产作为担保进行的债务融资,举债方将估值后碳资产质押给银行或券商等债权人获得一定折价的融资,到期再通过支付本息解押。碳回购。碳回购指碳配额持有者向其他机构出售配额,并约定在一定期限按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的短期融资安排。在协议有效期内,受让方可以自行处置碳配额。碳托管。碳托管(借碳)指一方为了保值增值,将其持有的碳资产委托给专业碳资产管理机构集中进行管理和交易的活动,碳托管实际上是一种融碳工具。狭义的碳资产托管,主要指配额托管,即控排企业委托托管机构代为持有碳资产,以托管机构名义对碳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和交易;广义的碳资产托管,则指将企业所有与碳排放相关的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策划实施,包括不限于CCER开发、碳资产账户管理、碳交易委托与执行、低碳项目投融资、相关碳金融咨询服务等。(三)碳市场支持工具。碳支持工具及相关服务可以为各方了解碳市场趋势提供风向标,同时为管理碳资产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市场增信手段。碳指数。碳指数既是碳市场重要的观察工具,也是开发碳指数交易产品的基础。碳保险。碳保险是为了规避减排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确保项目减排量按期足额交付的担保工具。它可以降低项目双方的投资风险或违约风险,确保项目投资和交易行为顺利进行。25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金融市场的层次结构资料来源:绿金委ETS机制设计一级市场·碳配额分配/拍卖·项目减排量签发·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碳基金·碳指数:场内现货及衍生交易指数·碳保险/保理:项目减排交付保险/资金保付·碳现货·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互换)·碳指数交易产品·碳资产证券化:碳债券碳基金·场外碳掉期·碳远期·场外碳期权场内交易(标准化/连续/公开交易及清算服务)场外交易(非标准化/大宗/小范围交易)二级市场融资服务市场支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监管碳现货资产碳资产流动性资金服务保险/保理服务指数开发服务供求关系基础指数资料来源:绿金委26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2碳交易2.2.1碳交易的起源与演变自工业革命起,人类经济和生产活动加剧消耗地球能源储备,随之带来的碳排放也超越了此前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总量。根据盖茨基金会测算,当前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510亿吨温室气体,加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气候变化成为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气候变化”议题首次于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率先开展节能减排及金融化的实践。碳交易理论也在同时期得到了论证和探索,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率先提出了ETS的设计。1972年,蒙哥马利用理论模型解释了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各种污染负外部性成本的问题。1995年,ETS成功应用于美国“酸雨计划”的排污权交易。1997年12月,伴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的签订,ETS正式被用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确立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碳交易机制。JI和CDM两种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则可以用于抵消部分配额,两者结合形成了强制碳交易市场;出于社会责任目的,通过购买项目减排量实现自身碳中和的机构和个人,形成了自愿碳交易(VER)市场。27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2.2碳排放交易权市场概述根据《京都议定书》,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六种气体被确定为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均可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进行计量,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被称为“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进行此类交易的市场被称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交易市场”。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渐发展成熟。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资料显示,到2021年,全球已有33个从不同级别政府层面启动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中包括1个超国家机构、8个国家、18个省或州和6个城市,此外未来还有24个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筹备。目前,这些正在运行碳市场的司法管辖区占全球GDP的54%,碳市场覆盖了全球16%的温室气体排放。1·碳交易(CarbonTrading)全球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均为履约碳市场,包括欧盟碳交易市场、美国加州碳市场以及2021年启动的中国全国碳市场。主管机构事先决定配额的总数上限(cap),发放碳配额给符合准入门槛并被纳入碳市场的企业或者机构。碳市场的配额总数上限逐年递减,以保证配额的稀缺性,激励企业减排。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可根据自己的排放需求或盈余,与其他企业进行配额的交易,即碳交易。·碳资产(CarbonAsset)碳资产,是指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或者自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配额排放权、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在碳交易体系下,政府向企业分配排放量配额(EmissionAllowance),企业内部通过节能技改活动,投资开发零排放项目或者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信用额,如CER,CCER,VER,VCS等等,均为碳资产。1《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投资机遇》,高瑞东,财新网,2021-3-3128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3欧盟碳市场:发展与目标EU-ETS起源于2005年,是依据欧盟法令和国家立法建立的碳交易机制,是目前世界上参与国最多、交易金额最大、发展最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市场规模上看,根据路孚特对全球碳交易量和碳价格的评估,2020年欧盟碳交易体系的碳交易额达到了1690亿欧元左右,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88%1。从减排效果上来看,截至2019年,欧盟碳排放量相对1990年减少了23%。2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义务安排,EU-ETS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并正在进入第四阶段,如右侧表格所示。欧盟碳市场的价格也随着不同阶段的变化而波动。2005-2006年碳交易制度建立初期配额相对短缺,价格在15-30欧元/吨波动。随后,因为碳交易配额过度发放、金融危机、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等因素,价格出现暴跌。在2007-2018年间,碳价格基本都维持在10欧元/吨以下。2018年,欧盟议会对碳交易体系进行改革后价格开始稳步走高。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由于经济活动减少导致欧洲排碳量减少,对排放配额需求也相应下降,欧盟排放配额价格于3月暴跌40%至15.25欧元/吨的低位。但随后在欧盟碳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的作用下,过剩配额有效减少,碳价于5月稳定回归到20欧元/吨区间。自2021年以来,由于第四期改革配额的收紧,欧洲碳价一路高涨,在7月5日达到57.77欧元/吨的历史最高位,比2005年体系建立之初的价格翻了一番。1CarbonMarketYearinReview2020,REFINITIV,2021-1-262欧洲: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网,2021年5月12日,http://www.tanpaifang.com/tanguwen/2021/0512/77831.html32020年12月布鲁塞尔国家首脑会议上,欧盟商定温室气体减排新目标为,到2030年将欧盟区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5%,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29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资料来源:财新智库综合整理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时间2005-2007年2008-2012年2013-20202021-2030目标实验阶段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目标鼓励企业进行长期的减排投资实现欧盟温室气体减排新目标3覆盖行业电力、能源密集型行业加入航空业加入钢铁、水泥等特定产业配额量供大于求配额盈余年均配额量以1.74%的速率逐年递减年均配额将以2.2%的速率递减,同时强制将流通配额(总配额-排放量)总数的24%转存入MSR配额分配方式95%免费配额90%免费配额拍卖效果碳交易价格保持极低价位碳价随着经济自金融危机中恢复而回升并保持稳定MSR缓解碳市场供需失衡,平滑价格波动配额进一步紧缩2018年,欧盟议会对碳交易体系进行改革后价格开始稳步走高。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由于经济活动减少导致欧洲排碳量减少,对排放配额需求也相应下降,欧盟排放配额价格于3月暴跌40%至15.25欧元/吨的低位。但随后在欧盟碳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的作用下,过剩配额有效减少,碳价于5月稳定回归到20欧元/吨区间。自2021年以来,由于第四期改革配额的收紧,欧洲碳价一路高涨,在7月5日达到57.77欧元/吨的历史最高位,比2005年体系建立之初的价格翻了一番。30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4中国碳市场:现状与前景2.4.1区域碳交易所试点中国碳交易市场相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也筹谋已久。从2011年起,国家发改委确定碳交易试点省市,至今已有10年,全国碳交易市场筹建也已达三年。早在2008年8月5日,北京和上海就争先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仅两小时之差。随后几年间,全国已建立或处于筹备阶段的碳交易所一度达到100家之多,碳排放权交易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机遇,受到追捧。然而,随着碳市场建设的复杂性显现,市场关注热情逐渐转冷。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东、湖北和重庆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从2013年中开始,深圳率先启动试点碳市场,之后上海、北京、广东、湖北、广东、重庆试点碳市场相继启动。2016年,福建省成为国内第8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同年,四川碳市场开市,成为非试点地区首家拥有国家备案碳交易机构的省份。地方交易所交易额普遍较小,2020年全年8个地区合计成交仅16亿元,其中除广东、湖北和天津外,其他地方市场的成交额均不足亿元。从整体碳价变化趋势上看,国内碳试点平均碳价从2013年到2017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多数地区成交均价在20-40元/吨之间波动,仅有北京地区明显较高,可以达到80元/吨以上。虽然各试点碳市场活跃程度、碳配额价格不一,但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与运行累积了宝贵经验。从交易机制来看,各地的试点碳市场尽管框架相同,但具体实施细节上存在差异,存在规则不统一、政府干预程度不一、碳配额价格差异较大等因素,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31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全国碳交易试点市场碳交易量情况图全国碳交易试点市场碳交易额情况图数据来源: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21年8月数据来源: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21年8月32.95%2.61%1.21%2.19%3.95%9.25%6.92%22.81%18.11%55.47%2.2%1.66%2.32%11.51%6.07%4.41%16.36%全国碳交易试点市场价格走势图数据来源: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21年8月32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碳交易试点的发展与创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14年开市至今已运行七年,碳排放权交易履约率均为100%。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纳入碳交易试点的省份,湖北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最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了解全国碳市场发展状况具有参考意义。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也不断助推湖北率先在中部实现绿色崛起。2014年至2019年,湖北碳市场企业获得的免费排放配额逐年递减,配额缺口企业占比逐渐增大(分别为43%、26%、44%、63%、60%和68%),有效倒逼企业主动减排。湖北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47亿吨(配额现货和配额远期产品),占全国51.7%;成交额81.39亿元,占全国56.8%。湖北纳入企业碳排放占全省的45%,经济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了排放控制和经济增长的良好平衡。·湖北碳市场建设湖北碳市场制度设计的特色体现为“四个注重”:1)注重碳强度下降目标和发展空间相结合,按照全省碳强度下降目标和GDP预期增长设定配额总量;2)注重充分考虑企业承受能力,为企业配额缺口设置了初始配额的20%或20万吨的上限,确保压力适度,减少工作阻力;3)注重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持续性,规定免费发放但未经交易的配额到期注销,使企业将交易分散在平时;4)注重制度渐进优化,配额一年一发,每年对分配方案作优化调整,提高分配的科学性。·碳市场创新碳金融。湖北在全国首创了碳基金(5支)、碳托管(592万吨)、碳质押融资(15.4亿元)、碳众筹、碳保险等碳金融产品,并率先开展了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等业务,帮助企业拓宽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厅碳交易K线图案例3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湖北碳市场成交量价图图片来源: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3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融资渠道,形成了“碳市场发展支撑碳金融创新、碳金融创新促进碳市场发展”的良好格局。抵消机制。湖北通过探索“政府引导、机构参与、农民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会同省直相关部门推动林业和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开发,项目开发128个,居全国首位。“鄂绿通”项目库。入库项目须经有关机构推荐、企业或个人自主申报,经专家审核后评选出。针对“绿色产业有项目无资金,投融资机构有资金无项目”的困境,“鄂绿通”利用“互联网+产业+绿色金融”的创新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功能为核心,以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撑服务为着眼点,为项目主体消除项目评审、市场评估、项目推介、信息撮合、技术支持、产业促进和金融支撑环节之间的障碍,为有投融资需求的绿色项目主体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型金融服务。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2017年国家启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运维任务组织的公开征集,经项目申请答辩和专家评审,湖北获得承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资格,并于2021年完成“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登记,为全国碳交易夯实了平台支撑。·碳市场问题发现及解决湖北碳市场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面对配额分配可能过剩、核查质量不高、流动性不足和履约处罚不严格等问题,并根据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应对措施。配额总量调整:在下年度的配额分配中加入市场调整因子,消化上年度市场过剩的配额。采取预分配额的方式,先给企业发放一定比例(一般为50%)的配额用于平时交易,等到年度核查后再根据当年实际经济形势进行配额总量调整,从而解决了配额分配可能过剩的问题。提高核查数据质量:核查规范方面,统一与协调规范核查全流程,促进核查指南的完善和统一,推动核查方法落地的优化和细化;从业人员方面,加强事前培训,事中监督与指导;复核方面,强化第四方核查机构抽查的工作力度,督促第三方核查机构限期纠正。提高流动性:通过努力增加碳市场的广度即多样化的产品和多元化的投资者,推进碳金融创新,推出碳金融衍生产品,增加市场的开放性,允许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海外投资者进入市场。严格履约处罚:规范方面,《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为市场运行提供法律支撑,确保推进碳市场建设有法可依。处罚方面,持续加大对违约企业和核查机构的联合处罚力度,针对国有企业,将交易履约情况与企业一把手、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企业信贷、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审批挂钩。35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4.2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宣布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初期仅纳入电力行业。仅电力一个行业就让中国碳市场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2021年元旦前后,生态环境部又先后发布《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将纳入名单的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019—2020年的配额预分配相关数据于2021年1月29日前上报,《管理办法》将于202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国碳市场已初具启动条件。2021年7月16日,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作为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平台,该系统汇集所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指令,统一配对成交。交易系统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连接,由注册登记系统日终根据交易系统提供的成交结果办理配额和资金的清算交收。重点排放单位及其他交易主体通过交易客户端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全国碳市场筹备时间表资料来源:财新智库综合整理36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全国碳市场建设采用“双城”模式,即: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其他联建省市自愿共同参与的方式。虽然首批纳入碳市场的只有电力行业,但所覆盖的20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考虑到发电行业直接烧煤且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等特点,该行业成为全国碳市场的首批启动行业。这一选择首先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据新华社提供的数据显示,首笔全国碳交易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交易首日,全国碳市场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到7月23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运行6个交易日,当日的开盘价为56.52元/吨,收盘价为56.97元/吨,累计成交量达到483.3万吨,成交额近2.5亿元。武汉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37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2.4.3全国碳市场的意义从2011年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湖北、重庆等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到2021年7月16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走过了十年坎坷,在此期间,中国碳市场经历了碳价混乱、配额不流通、流动性差、概念炒作、牟取暴利搭便车等诸多坎坷。发展碳市场,对于完善市场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体系、争取国际碳定价权都具有重要意义。统一化的全国碳市场,是实现“30·60目标”目标中关键的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价格,可以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定价的效率,进一步推动形成更加有效的碳市场和好的碳价格信号,助力低碳平稳转型。打好统一市场的基础之后,才能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的各项机制,包括明确总量设定、配额分配向拍卖过度、推动金融机构的入场参与、形成相对合理稳定的碳价格、推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据估算,2021年中国碳市场的成交量可能达到2.5亿吨,交易金额将突破60亿元人民币。中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将会从企业逐步扩大到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市场的交易品种也会从现货扩展到期货、碳指数等衍生品领域。碳排放权交易不仅将成为促进企业降低碳排放的具体手段,还将丰富金融市场的资产类别,为投资者提供又一项投资选择。碳排放交易体系典型运行流程资料来源:上海节能减排中心38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3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339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与欧盟和美国相比,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欧盟和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共花了60-70年,而中国只有30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碳中和的目标,无疑需要加快创新,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根据IRENA的分析,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意味着205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接近零排放,实现这一目标有六大技术路径,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和效率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推广氢能、CCUS技术、BECCS和其他碳移除举措等,相应对全球实现碳中和的贡献度分别为25%、25%、20%、10%、6%和14%。六大技术路径数据来源: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其中,在一次能源供应中,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占比有望从2018年的25%增长到2050年的90%,煤炭发电量将于2040年降至目前水平的四分之一,并最终在2050年被淘汰;剩余10%的发电量将由天然气(约6%)和核能(约4%)提供。在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将成为绝对主力,2050年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63%,较2018年的7%提升近56个百分点。40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33.1碳中和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谓碳中和,就是要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即通过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强度或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强度来实现。而要实现两者,只有通过技术创新。选用什么样的技术?首先要分析中国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来自于哪个行业。数据显示,中国51%二氧化碳排放源来自电力和热能部门,所以要碳创新,要通过技术创新,首先攻克的难题就是电力和热力部门。目前,中国碳中和技术的路线,包括“做加法”和“做减法”两种技术路径,减法是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供给侧减排和需求侧减排),而加法则是指增加二氧化碳的碳吸收量。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GEIDCO)的研究,中国在碳中和的行动路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20年-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主要任务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继续推动电动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代,倡导节能和引导消费者行为。第二阶段为2030年-2045年,为快速降低碳排放阶段,主要减排途径转为可再生能源为主,大面积完成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同时完成第一产业减排改造,以碳捕捉利用封存等技术为辅的过程。第三阶段为2045年-2060年,为全面中和阶段,以深入脱碳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深度脱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及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BECCS)等前沿技术将迎来商业化推广阶段。41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3.2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在“碳中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清洁发电技术、电能替代技术、先进输电技术、储能及氢能技术等都是领先的减少排放技术,属于碳天平左端。而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则是前沿的增加二氧化碳的碳吸收量技术,也就是碳天平右端聚焦工程化汇碳的技术。碳天平左右端平衡达到碳中和。传统意义上的碳捕捉和封存,即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含义为将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用各种手段捕捉然后在地下永久储存的过程。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则是CCS技术新的发展趋势,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后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例如转变为燃料或原料),可以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与CCS相比,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能产生经济效益甚至新赛道,更具有现实操作性。一个真正的能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CO2捕集方案应该是“全频段”的(多源、多路径、全频段、按需捕集,见下图),否则不可能达到“将全球温升限制在1.5℃以内”这一目标,主要的CO2排放源所对应的各个行业,都必须纳入到全频段捕集的范畴。从经济适用性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排放源,采取相适应的不同的捕集方式(下图),可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例如,许多煤化工企业(大型集中排放源,排放>90%浓度的CO2)的碳排放可以采用燃烧前捕集的方式,电厂、水泥厂等企业(大型集中排放源,排放~10-50%浓度的CO2)的碳排放可以采用燃烧后捕集的方式予以处理。这些集中捕集技术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当捕集点与利用或封存地址距离较近时,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而对于交通运输业、封存泄漏等排放(~1%浓度的CO2),则只能通过空气直接捕集的方式进行,此时,捕集地点不必局限于具体的化工厂、电厂等地点,而应根据捕集后的利用/封存地点进行确定,实现就地捕集和转化利用或封存。42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3CO2多源捕集系统所面向的科学问题以及与下游利用系统的对接多源、多路径、全频段、按需捕集的系统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霖和气候科技陈曦研究团队图片来源:霖和气候科技陈曦研究团队4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3.2.1技术要点:二氧化碳的捕集空气直接捕集技术(DirectAirCapture,DAC)从空气中直接捕集CO2,并能够方便地将分布式捕获的CO2就地实现低成本利用,转化为有附加值的产品,实现全碳循环。从空气中直接捕集CO2,可以针对所有排放源,也是唯一可能使得大气中CO2含量下降的手段,从而实现“负排放”。如果我们能够从空气中直接捕集CO2,并且能够将捕集的CO2就地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的利用,除了转变为有附加值的产品获取重要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全碳循环实现重大社会效益之外,从全球战略意义的眼光出发,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先行布局DAC及相关碳的转化和再利用,就有可能对全球碳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从空气当中获取免费的无国籍的CO2,并且变为本国本地的相应企业的碳资源,实现对全球碳资源的重新调配:这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可以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保驾护航。3.2.2技术要点:二氧化碳的利用二氧化碳的利用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实现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二氧化碳经过捕集之后,有几大应用示范领域。一个例子是富碳农业。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最佳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约1000ppm),如果把传统的CCUS从集中排放源捕集的纯二氧化碳稀释后再给大棚植物用,无疑是巨大的浪费。这时,把新型DAC碳捕集利用材料放进大棚,当周围的空气比较干燥时,它就会从中吸收二氧化碳。周围环境相对湿润的时候,就可以把二氧化碳释放出来,一个大棚可以实现约20%左右的增产。同样,通过阳光房和垂直农业的设计,也可以提升藻类光合作用和产量,藻类也可以助力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另外一个例子是低碳水泥。在全世界所有的原材料中,水泥的用量远超其他,而水泥本身就具有较强碳吸收能力。在水泥预制件刚成型时,把二氧化碳通过养护的方式封存到水泥件里面去,就可以在提升水泥性能的同时实现水泥碳汇,一举两得。把二氧化碳封存在水泥里面,水泥的强度、抗渗性、耐磨、耐腐蚀性都有增强,本身水泥价值也会上升。并且,所需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按需调节,未必需要纯二氧化碳。类似的工程化汇碳也可用于尾矿、矿渣和其他弱碱性固废。4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3霖和气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为核心的科创型企业,目标打通从碳中和整体方案设计、到二氧化碳的集中或分布式捕集以及多场景利用、碳汇成果交易等全产业链条,成为全球领先的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霖和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主要面向分布式空气和集中排放源按需捕集二氧化碳,并聚焦农业蔬菜种植、建材养护、矿山尾矿处置领域,以及电力、钢铁等主要工业集中排放领域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目标中期实现年两千万吨、远期实现年一亿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中期为实现碳中和服务,远期为实现二氧化碳负排放做出贡献。霖和的碳捕集和利用技术霖和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颠覆性特殊纳米结构二氧化碳吸附材料,能够通过控制干湿度的变化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与释放,是全世界首创的低成本、低能耗的固体材料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同时,通过面向空气或集中排放源捕集,可以根据下游碳利用场景的具体需求提供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将其转化为生物质、原料、燃料等有附加值的产品,或形成碳汇,从而达到工程化移除大气中或集中排放源二氧化碳的效果。富碳农业应用霖和以分布式空气碳捕集耦合富碳农业应用为先导,通过从空气直接捕集二氧化碳,向温室提供二氧化碳气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并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该技术引用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创,为农业领域碳中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富碳农业的示范项目中,通过收集温室内二氧化碳等环境因子变化规律参数,气肥对作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以及对作物全生育期的茎叶形态、生物量、产量、干物质分配及糖度等品质的影响等数据,并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分析,从而形成推广富碳农业应用的理论依据。富碳农业示范项目的成果将有效地促进分布式二氧化碳捕集及设施农业碳利用的应用。在北京顺义中国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霖和通过采用全自动运行的集成化空气碳捕集系统和集中供气方式为600㎡阳光温室提供二氧化碳。在江苏常州的示范基地,霖和利用托架式碳捕集设备向2x200㎡连栋温室提供二氧化碳气源,通过自然干燥碳捕集材料,吸收二氧化碳,实现低成本的二氧化碳供给。打通CCUS产业链——霖和气候科技案例45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二氧化碳的利用示意富碳农业应用场景46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3工业场景应用霖和公司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共建实验室或联合实验等形式,在研发中心实验室以及多个场所开展分布式碳捕集及利用的中试和示范项目。实验室中试包括空气碳捕集系统的耐久性试验,旨在验证碳捕集材料的经时性能;中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性能试验,旨在优化面向火力发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集中排放源的碳捕集系统的设计;混凝土制件的碳化养护试验,旨在利用二氧化碳替代蒸汽养护加气砌块等,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建材的性能的同时实现碳汇。此外,霖和还将进行有色金属矿山固废的碳化中试,建材碳化养护示范项目以及二氧化碳与天然气热催化重整制合成气的中试,拓宽规模化二氧化碳应用的途径。未来还将拓展二氧化碳矿山封存等领域。混凝土制件的碳化养护47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3.3数字化助力双碳目标推进主线产业在向碳中和迈进的过程中,受制于行业发展状况,需要数字化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需要能源结构的彻底变革,但能源结构受制于已有消费格局、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用能行业则要将这一现状纳入决策,并在短期内关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数字化技术的信息融通作用,可以为能源使用的提质增效赋能。具体而言,数字化技术首先为碳排放提供了测量与分析工具。碳排放数字化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全时监测和储存,通过算法形成实时数据走势,保证错误排查的实时性和可追溯性。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为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撑,产业链可以依靠数字化技术进行上下游协同沟通,各个节点根据联结的系统与数据及时做出生产规划,作出更加及时有效的碳排放决策。此外,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AI结合,将拓展新的减碳空间。在消费端,数字化技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推动城市交通的优化建设、自动驾驶和城市管理运行的优化,提升居民通行和生活的效率,实现碳排放的减少。在产业端,数字化技术依托工业互联网,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11《业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数字化》,人民网,2021-6-448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3数字化赋能的绿色智慧出行平台——国星宇航SPACEPARK国星宇航是一家AI卫星互联网科技公司,由原卫星互联网领域科研院所及部队领军人才于2018年5月创办。截至目前,国星宇航已申请近百项发明专利,其中包括9项PCT专利,获取超过五十项软件著作权,构建了低成本快响应的卫星研制技术体系、全栈AI卫星网络技术体系、可信共享互联通信技术体系,并顺利完成10次太空任务,成功研制并发射14颗AI卫星及载荷。国星宇航以其擅长的AI技术,打造了国内首个基于高精度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卫星绿色智慧出行平台——SPACEPARK。该平台具备车位级高精度导航、新能源汽车充电和信息流服务等功能,能够为CCER确权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SPACEPARK在深圳星河World产融联盟新城率先落地。通过部署虚拟卫星基站、智慧充电桩、蓝牙信标等基础设施,构建了覆盖商业中心停车区域的卫星绿色智慧出行平台。案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切接见国星宇航董事长陆川博士49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SPACEPARK用户端,导航系统能够实现从室外进入室内自动切换、无缝衔接,快速推荐空闲车位、空闲充电桩,并提供停车区域的高精度车位级导航服务。车主进入停车场后可直接抵达目标车位,减少了其因找车位、找充电桩而在停车场内反复兜转的非必要能源消耗,进而减少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减排。SPACEPARK运营端,针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采取精准分流导引,为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分别推荐充电和非充电车位,不同车型各取所需,避免了“油车占电位,电车无电充”的情况发生,不仅能够最大化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也优化了智慧充电桩的运营效率,让新能源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SPACEPARK通过互联网对智慧充电桩的云端运营,能够精确获取并记录充电时段数据和车辆数据,将新能源车充电带来的减排数据与个人用户直接绑定,提供了针对个人碳减排量难以精确到个人且CCER容易被重复申报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后续个人参与碳交易奠定了可能。SPACEPARK能够赋能商业综合体、居民小区、学校、医院、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数字化、精细化减排,推动新能源车辆的购买和使用,补充完善城市公共新能源充电服务网络,也为未来大规模推广智慧停充一体技术和“卫星+新能源”静态交通服务模式,贡献提供智慧解决方案,是新技术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的创新尝试。SPACEPARK概念图50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51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4.1能源行业4.1.1传统能源生产储存智能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得益于能源事业的长足发展。同时,能源总量与人均能源拥有量的倒挂导致能源供给压力依然不减,传统能源依然占据主流,支撑庞大的能源消费。近年来传统能源比例逐渐下降,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能源消耗比重在85%上下。1在传统化石能源仍将长期内作为主要能源的大背景下,传统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是平衡经济发展、碳排放控制和社会协调的必经之路。传统能源智能化对碳中和的赋能,是通过对产业链环节赋能实现的。传统能源从发掘到使用,需要涵盖勘探、开采、炼化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在智能化的加持下,生产环节逐渐数字化、信息化。融合GIS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能源勘探与开发能够实现信息可视化、大数据诊断和事故预警。初级能源材料进入再加工环节后,炼化管理系统对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提升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精度,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益筑牢基础。同时,智能化管理延伸至运输和仓储环节,进一步打通物流系统,通过对产品流动性的低碳管理,提高生产全过程的产出效益和碳排放管理水平。此外,智能化赋能,也将各个生产相对独立的环节联系起来,推动上下游形成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方式,从而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集成式共享。2电力作为二次能源,其运输和消费环节效率较高并且排放极低,但依靠传统化石能源的燃烧式进行生产,二氧化碳减排空间巨大。从电力生产来看,通过对火电厂燃料的智能化管理,能够推动燃料质量评估、计量的标准化,保证化石燃料的合理使用,集中管理的业务流程,也可以在降低管理难度的同时,实现化石燃料使用效率的提升,提高单位碳排放量下的发电水平。从电力传输来看,数字化+电网,可以通过“馈线自动化”等技术形成智能化的输电网络,提升输电效率,数字电网对储能的优化,也大大减少因时空错位带来的能源浪费,有力支撑着减碳事业。1《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12-212《中国能源智能化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孙博华,赵翔,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52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4.1.2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能源在能源互联网的框架下,能源流和信息流逐渐一体化,能源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时间与空间的不均衡带来的需求波动,都可以通过中间路由进行及时的信息读取和方案优化,并传达给能源生产端,从供需双方的协调上平抑能源需求波动。具体到消费端,数字技术最直接的作用在于给能源消费决策提供决策工具。数字化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硬件与信息汇总分析软件的结合,实现能源消费及时全面的的监测,支撑消费主体对自身能源消费的评估。随着能源革命的深入,能源数字逐渐形成生态,多元主体的数据流、价值流和业务流形成体系,经过进一步的数字化分析,能源消费主体将可以更加准确、科学地制定节能方案,有针对性地对生产环节进行优化。此外,数字技术更是对能源消费业态的一场变革,消费者将拥有更加广泛的消费选择权。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化,使得消费者可以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对用能品种进行差异化选择,进而丰富用能选项。这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能源本身的消费,拓展出“能源、信息、服务”的综合性消费理念,倒逼能源生产端和中间环节采取更加有效的需求平抑方案,催化了更加丰富的能源生产、消费、服务的新业态。2021年4月,南方电网发布《数字电网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白皮书》,并指出“数字电网将成为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形态”,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数字赋能、柔性开放、绿色高效”的三大特征。该白皮书认为,“跨省区主干电网+中小型区域电网+配网及微网”的技术形态,将更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适应新能源分布分散、发电功率不一的特性,对新能源接入电网更加友好,提高新能源在电网消费中的使用比例,推动碳中和目标达成。从产业形态来看,数字技术的深入将助推清洁能源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孕育了以新能源为能源的设备的市场需求,碳交易的发展和减碳监管措施也将使碳捕获和碳储存相关设备收益。新能源种类繁杂,分布地点不一,新能源上网,给电网的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引导电网向经济、稳定、清洁化方向发展。就下游应用领域来看,数字技术能够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支付体验,实现信息的平台化与共享化,优化充电桩的配置,也能助力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化,并与交通网络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产业形态层面的产业端需求,为数字技术推动碳中和提供市场空间,而消费端领域的新特征,也在潜移默化地依托于数字技术,推动碳排放控制的良性进步。绿色节能、生态环保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外化在新能源领域,则成为消费者乐于接受的“附加价值的服务”。埃森哲的调查显示,75%的成年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选择重视环境保护的商家。3除了对节能环保产品的追求,分布式能源设备,如光伏设备,近年来也受到追捧。此外,互联网日益发达,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消费者通过集中的讨论了解新能源产品的发展进程,形成了对新能源的社会监督,在提高新能源曝光率的同时,引导新能源走向整个生产链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3决胜快速转型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市场》,王靖,王鹏,潘科峰,埃森哲,2017年5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三峡集团——能源企业的多元化碳中和战略三峡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截止目前,三峡集团可控、权益和在建总装机规模达到1.38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高达96%以上,贡献的清洁能源发电量相当于节约近10亿吨标准煤。三峡集团以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坚定实施海上风电引领战略,优化发展陆上新能源等业务。2020年疫情期间,在确保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和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三峡电站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电站于2016年创造的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1030.98亿千瓦时的世界纪录。2021年3月,三峡集团宣布将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成为首家宣布碳中和时间表的电力央企,比全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前20年。来源:三峡集团案例三峡集团环境管理体系5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双碳亮点:清洁能源三峡集团建有四座世界级千万千瓦时巨型梯级水电站,分别是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总装机4646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总投资约5000亿元。乌东德水电站作为四大水电站的第一级,是目前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电站共安装12台单机容量8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是当今世界最薄的300米级特高拱坝,并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浇筑,克服了国内外水坝建设中“无坝不裂”的顽症。作为中国“西电东送”能源战略中的骨干电源点,从乌东德水电站输出的清洁水电将送往南方电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方建设。白鹤滩水电站是全球在建最大的水电工程,装机总容量1600万千瓦,左右岸地下厂房内分别布置8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水电进入“无人区”。电站建成后,将是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双碳亮点:绿色金融2021年2月,三峡集团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碳中和债券,通过绿色金融助力落实水电项目节能减排目标。本期债券发行金额2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3.45%,募集资金用于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建设,通过绿色金融助力节能减排目标。·双碳亮点:新能源业务2020年,三峡集团新能源新增装机超500万千瓦,总装机突破16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突破900万千瓦,光伏装机突破700万千瓦。目前,三峡集团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已攀升至五大发电和中广核之后,位列全国第七。“十四五”期间,三峡集团计划新能源装机容量要在现有基础上增4-5倍,约为7000万至8000万千瓦。”55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4.2工业制造业4.2.1中国制造业的低碳转型困境根据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从消费端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分类,生产和制造占31%,电力生产与存储占27%,种植和养殖排放占19%,交通运输占16%,取暖和制冷占7%。1自18世纪以来,几次工业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全球工业的飞速发展打破过去几千年的人类活动与自然调节的碳平衡状态,也令工业生产制造成为碳排放最主要来源,并将承担极大的低碳改造目标。1《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第十二章,“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比尔·盖茨,中信出版集团,2021-4-5来源:盖茨基金会,财新智库16%19%27%31%7%生产和制造电力生产与储存种植和养殖交通运输取暖和制冷全球消费端碳排放占比情况56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制造业的低碳转型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担任中国经济腾飞的最重要引擎,整体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了2.2%。煤炭消费量增长0.6%,原油消费量增长3.3%,天然气消费量增长7.2%,电力消费量增长3.1%。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上升1.0个百分点。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6%。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2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在工业低碳转型方面已取得可见的进展,速度和力度仍显缓慢和不足。中国碳市场计划覆盖的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的八大重点排放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88%,故而成为不少业内人士担忧碳中和将严重打击中国部分支柱产业发展。另外,根据“30·60目标”时间表,部分地方政府在执行层面仍将2030年前视作上高碳项目窗口期。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与地方政府短期政绩、GDP增长存在微妙相斥。由于制造业的低碳技术发展仍滞后于降碳目标速度,严格压降高碳行业无疑会在实现碳中和的前期对经济增长形成明显冲击,其影响也可能波及到上下游产业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科技是保障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双碳目标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通过加速和提升低碳技术研发水平,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降低绿色溢价,从源头控制碳消耗和碳排放,这一观念已成为全球共识。与此同时,根据专业机构的研判,碳中和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并非一定要以牺牲利益为代价。首先,碳中和对于传统行业无疑是一次行业洗牌和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以低碳技术和降碳能力为准绳,清理淘汰行业中不规范、不达标、管理松散的低端产能,从而使行业龙头呈现更好的聚集效应。其次,碳中和是推动传统行业转型的重要外力。根据高盛投资策略组亚洲区联席主管王胜祖亦的分析,在经过去产能、行业整合后,类似宝武钢铁等头部钢企的盈利能力、增长潜力都得到提高;传统车企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推进新能源车、车辆智能化方向的转型。第三,碳中和倒逼中国整体产业结构改革和转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压力主要来自于占国民经济总体比例41%的第二产业,因此提升能源消耗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根据标普全球测算,如果民间消费在全社会总支出中的占比从目前的不到40%提升至55%,中国的碳排放量将下降三分之一。2《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57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是以低碳为“把手”,倒逼经济往高质量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过程,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要面临严峻的转型和成本考验,一方面需要企业做好准备容忍适度增长下滑;另一方面,也应大幅提升低碳技术和创新研发在企业支出中的占比,以科技攻克能耗难题,从根本上降低绿色溢价,从根本上实现降碳甚至零碳。34.2.2绿色制造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一直肩负着经济发展增速的硬指标,难以兼顾效益与环保的平衡,往往因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溢价较高而选择粗放型的经营和生产模式。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和低碳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推广,中国制造业在环保工艺和低碳技术领域开始奋起直追。2016年9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6-2020)》4,绿色制造体系倡导高效、清洁、低碳、循环,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由第三方评价机制和标准体系为基础。自工信部于2016年首次发布关于绿色制造标准后,截止至2020年9月,5批符合标准的绿色制造名单相继公布,累计共评选出2135家绿色工厂,874项绿色设计,173个绿色园区和189个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事实上是我国自上而下对制造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一种尝试,也是中国对于兑现“30·60目标”目标的承诺,同时也意在加速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从粗放的能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提升参与未来国际低碳制造竞争的力量。3《碳中和如何洗礼中国经济》,《财新周刊》2021年第16期4《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9月58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绿色产品的低碳产销全链条——斑布“斑布”是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环龙集团旗下的竹纤维本色生活用纸品牌。斑布开创了“生物质精炼技术”的竹纤维提取工艺,致力于研发生产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的竹纤维原料产品,打造竹纤维健康生活用品全品类平台。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科学核算,每1kg竹纤维本色生活用纸的碳足迹是2.54kgCO2e,比漂白纸低31%,具有重要的降碳意义。作为低碳产品生产商,斑布将环保技术和低碳理念植入到研发、生产——回收和营销等领域。斑布全生产链实现节能减排,生产排水可直接灌溉农田,生产残料100%回收二次利用。2020年共实现1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并在2021年的地球日,全新推出无塑单品,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竹林固碳竹林具有固碳量大、生长周期短等诸多优势。从竹笋破土到长成新竹,只需60天即可达到平均20米高,在气候治理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斑布致力于打造竹纤维科技研发平台,推动竹材全价利用,带动了四川青神万亩竹林种植与农民增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设计效益的正向循环。·绿色生产斑布践行绿色工厂理念,从采集自然竹种到制造本色纸到循环回收,以不增加环境负担为前提,在生产中100%达标排放,对废水废料均实回收处理,将可循环的资源重新应用到生产与生活中。近期,斑布“一种竹纤维制备的纸浆、其制备方法及其制成的纸制品”专利于获得2020年度四川省专利奖一等奖。该专利技术清洁、生态、绿色。全过程无硫、无氯,污水处理更易,固废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较传统工艺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近50%,单位能耗降低32%,原料节省10%,纸浆、生活用纸两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均到达到国家能耗标准先进值。案例59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环保工艺斑布采用的生物质精炼技术的运用,在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同时,保留了竹纤维材料中的有益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漂白剂等助剂,使得生产余料可以深度开发成有机或无机肥料,形成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闭环。·低碳消费斑布借助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新动能,积极进军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并以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为主要营销渠道,宣传产品背后的“自然价值”或“自然代价”,持续引导绿色消费理念,其生态友好的差异化优势,改变了消费者以为将花色、香味作为生活用纸选择标准,使其更关注其背后生产链条的低碳轨迹,给生活用纸的市场带来新风尚。60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4.3新能源产业链4.2.1中国制造业的低碳转型困境从消费端来看,占碳排放总量16%的交通运输,与居民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乘用车领域的低碳目标主要通过能源消费场景革新实现,即以新能源车代替传统燃油车。自2009年推动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在国家财政的大力补贴、公共交通电动化推广和部分主要城市燃油车限购政策下,中国已于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0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测算,预计2025/2030年的中国新能源车产销分别650/1400万辆,渗透率分别为21%/40%,未来十年的复合增速达到25%。根据中金研究团队的分析,乘用车行业低碳发展路径较为清晰,中国在锂电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优势,以及中国在新能源车产业链和消费端的数字化变革与创新,有望带动中国乘用车行业在全球产业发展及碳中和表现中实现弯道超车。1在新能源车消费领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6.5万座、换电站644座,各类充电桩187万个,建成覆盖176个城市、超过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快充网络。21《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中金研究院,2021年3月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新华社讯,2021-8-161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交通领域的低碳化解决方案——能链能链作为新兴的交通能源数字化企业,以“零碳”为愿景,经过5年多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存量化石能源减排、增量新能源替换的“一减一替”双轮驱动方案,助力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2021年8月,能链与“检验认证国家队”中检集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际知名检测认证机构SGS集团合作,分别完成旗下各项核心业务的碳减排研究报告。能链拥有团油、快电、能链云、能链物流、能链综合能源港、能链便利六大业务,覆盖油、电、氢、气等多个能源品类,将大数据、云计算、AIoT等技术应用到能源行业,用NaaS(连接即服务)取代SaaS(软件即服务),搭建智慧能源网络,并形成“油+电”的两个数字化能源补给网络和一条新型能源供应链,推动能源行业以数字化带动去碳化发展。数字化产业链推动能源行业低碳化高质量发展能链构建起一条围绕油的产品线,包括团油、能链物流、综合能源港等业务,以数字化技术打通从炼厂到中间运输、油库、油站,再到下游用户的各个环节,提高行业运转效率,有效降低能源在物理空间转移过程中的交付成本。与此同时,能链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服务,助力各环节降低碳排放。上游环节效率提速。能链一方面提高炼厂供给端与加油站需求端的匹配效率,另一方面,旗下能链物流搭建全过程可视化的成品油供应链案例能链物流构建了一条数字化能源供应链62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体系,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能链物流可实现运输车辆的远程叫号、异地排队、车队预约、GPS到场监控等一系列功能,将原来提油过程的等待时间从超过6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大幅提高装货效率,减少车辆排队时未熄火干烧的情况,进而降低碳排放。运输系统优化。能链物流为运输车辆提供监控可视系统,帮助调度员实时查看车辆位置、时速、异常滞停等情况,为车辆规划最优运输路线,最大程度减少行驶里程,进而降低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零售终端升级。能链提供了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油站升级。一方面,提供包含智慧营销、智慧数据分析、智慧零管在内的SaaS系统,帮助加油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提供对加油站形象的升级服务,应用更为低碳节能的材料与设备,例如使用节能灯具和能效更高的设备,从而实现负碳效应。能源消费精准服务。“团油”构建起高密度的加油网络,为车主提供高效的能源补给服务。车主可以通过“团油”了解周边油站的具体情况(位置、油价、油号、服务等信息),并借助智能导航精准定位距离最近的加油站,帮助车主以最短路径找到加油站,从而降低燃油消耗。“一键加油”功能可让车主快速完成加油及支付结算流程,减少车辆在排队等待过程中的油耗。目前,能链已与微信、百度地图等数千家主流平台开展合作,为广大车主提供能源补给服务。撬装加油降碳。在物流园区等加油量大且相对封闭的特定场景中,能链可提供集智橇装业务,通过缩短车辆与油站之间的实际里程减少碳排放。橇装加油站最早始于美国,它是一种可移动式的加油装置,即哪里用油多就建在哪里,橇装加油站可保证在最短里程半径内为车辆提供能源补给,进而降低碳排放。能链在某省日日顺物流园的橇装站团油为用户提供便捷、便宜的加油服务6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燃油品质升级。能链“碳中和联合实验室”研发的“汽油清净增效剂”,可以优化发动机燃烧过程,降低摩擦损失,提升燃油效率,综合改善汽车有害污染物排放。经中汽研检测显示,添加该产品后,燃油污染物排放综合改善率为27.77%,节油率达2.17%。该添加剂使燃油具有更高的经济性、排放性和动力性,能够达到清除积碳、增强动力、节省燃油、降低碳排放等多重功效。互联互通充电网络发展绿色综合能源服务第三方充电网络。能链打造的第三方充电网络——“快电”,通过实现不同品牌充电桩运营商的互联互通,提高充电桩运营效率,助力充电桩新基建,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快电”用数字化技术打通从售电公司,到充电场站,再到消费者的产业链,一方面推动供需双方的精准、高效连接;另一方面,为充电场站提供流量、营销、巡检、运维等线上线下精细化运营服务,提高充电桩利用率,缩短充电桩的投资回报周期。能链综合能源港。除了帮助传统油站优化能源供给模式,推动充电、加氢等新能源发展外,还通过节能提效、绿色运营、源头减量、回收利用等运营手段帮助油站降低碳排放,构建绿色能源港湾。综合能源港可帮助油站实施太阳能发电,通过在建筑屋顶上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来产生电能,满足自身用电需要,通过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减少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综合能源港中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及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将卸油、加油过程中挥发的油气回收至油罐,并通过罐内油气冷凝化、膜分离等技术处理,将油气变成液体汽油和高浓度汽油加以利用,有效减少汽油挥发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降低油站碳排放。位于北京朝阳区王四营的能链综合能源港6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转型之路:现代化城市与未来的投资5碳中和转型之路现代化城市与未来的投资565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5.1碳中和推动城市低碳解决方案随着科技进步推动工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全球陆上面积的3%被城市所覆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也被视作衡量社会进步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人类的生存状况与生活水平,能源和生活消费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集中于都市区,城市首当其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根据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89%。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以每年约1.421%的速率提升。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资料显示,中国7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因此,除了传统能源和工业部门,中国城市生活的碳中和亟待加速。据生态环境部消息,中国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其中共有82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达峰目标,计划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各有18个和42个,但截至2021年尚未有城市宣布实现碳达峰。1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超一线城市全部加入低碳试点,诸如杭州、武汉、重庆等部分经济区域中心一线城市也加入了试点,此外还有晋城、呼伦贝尔等非中心城市也位列试点名单。2低碳约束正在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纳入地方治理考核的重要指标,能源、产业、交通、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城市迎战碳中和的一项大考,对于大量长期倚赖能源和重工业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将更为艰巨。挑战与机遇并存,“30·60目标”目标的强制力,从另一方面也可令拖延多年的重工业和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不得不进入解决问题的快车道,协同进行减排降碳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挖掘城市其他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探索数字化、科技化、生态多元化等方向的更多可能,使城市更文明、更环保、更宜居。1《环境茶座: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座谈实录,2020年第十一期,中国环境记协,2020-12-292《碳中和下的中国城市大考:GDP竞赛外低碳发展将成为硬约束》,21世纪经济报道,2021-1-3066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转型之路:现代化城市与未来的投资55.1.1中国城市低碳转型低碳转型并非以牺牲城市发展为代价,而是通过科技化和创新化手段,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和发展效率。如同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一样,在城市结构调整的初期,势必会有短期的经济增长压力,通过以产业链高端企业和新经济战略产业,置换传统高耗能企业和落后产能,城市最终将培育出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在低碳转型中抢占先机的城市,也将在未来城市发展序列中获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将中国城市的低碳转型分为以下几个模式:增长方式的转型,是通过改变产业发展方式,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产业增长,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低碳经济取代传统的能耗型经济增长。能源系统的转型,是构建以清洁、低碳为特征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通过合理控制和平衡能源需求总量,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消费模式的转型,是通过宣教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使市民逐步形成绿色、低碳、节约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城市化模式的转型,是通过改变城市形态、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对土地利用模式与公共交通体系的设计和规划以实现低碳转型。67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5.2重塑社会低碳消费和生活理念气候变化是一个庞大的议题,但与此同时又与人类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普通公民对于气候变化的直接感知,来自于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面对灾难性天气和庞大议题,即使是最有意识的个体依然感到无能为力。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公民的低碳意识觉醒和参与度至关重要。公民的低碳意识培养需要不断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宣教。从政府的社会治理角度,将气候变暖的影响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本,社区宣传和公共宣传域,强化公民对气候灾难的紧迫感,以及自主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意识。从市场经济调控的角度,需求侧的低碳化可有效引导居民在消费端主动低碳化。比尔盖茨认为,减少自己的碳排放量并不是个人所能做的最强有力的事情。个体也可以向市场传递信号,表明人们想要“零碳”替代品,并愿意为它们付费。1消费端的低碳化需求,将直接影响着供给侧的理性选择低碳决策,企业将在研发低碳化技术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投资者将更有信心将资本注入低碳技术研发的公司,政府也将会给予低碳研发企业更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长此以往,带有低碳技术的产品的绿色溢价将被有效压低,拥有价格优势则意味将获得更大规模的采用,从而在整个市场形成一个以低碳化为核心理念的闭环。公民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几大内容,这几个方向依然有很大的降碳空间:在服装纺织方面,鼓励推广使用有机棉麻及采用低碳技术实现的可循环布料,拒绝消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的快消服饰品牌。在日常餐饮方面,合理安排日常餐食,避免食物过度消费,积极拥抱安全可靠的植物基肉食,尽可能降低高耗碳畜牧肉类的消费。在居住生活方面,尽可能合理使用以清洁能源(如电力)供能的供暖和制冷设备,降低家庭单位的碳排放。在交通出行方面,鼓励选乘公共交通或清洁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例如以新能源车代替燃油车,短途出行尽可能使用共享单车或步行。公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相辅相成,政府有意引导公共生活领域的低碳化选择,从政策和财政层面予以支持和补贴,企业加速上述社会生活场景内的低碳化技术研发及应用,将推动公民更加积极主动选择低碳化生活方式,聚沙成塔的效应将为碳中和甚至“零碳”未来填筑坚实的力量。1《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第十二章,“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比尔·盖茨,中信出版集团,2021-4-568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转型之路:现代化城市与未来的投资55.3ESG投资:低碳转型气候投资的重要实践ESG投资是指基于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关注企业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治理绩效(Governance)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伴随气候变化的冲击和疫情防控的需求,ESG投资迅速崛起。根据中金的估算1显示,全球有超过40万亿美元的投资是按照ESG原则(ESG)进行的,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量快速增长,一些研究显示ESG投资回报平均来讲并不比传统的不受限制的投资回报低,即绿色信贷、债券的利率并不比普通的产品低,说明对于投资者而言做好事和私人利益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例如,碳排放占比超过40%的电力行业的绿色溢价只有17%,按可变成本计算的绿色溢价已经是负值,即清洁能源的可变成本比化石能源低。基于清洁能源项目的回报和风险可预期性较高,绿色信贷和债券等固定收益工具可作为主要的支持方式。1[《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中金研究院,2021-3-21]来源:澎湃ESG评级示意69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中国ESG基金重仓行业统计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其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尤其突出,绿色金融总体上也将促进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针对绿色溢价高的行业,比如航空、建材、一些化工领域等,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瓶颈是关键,更需要资金投入。基础性研究的公共投入包括财政和开发性金融是一个方面,有效的资本市场尤其股权融资促进高回报、高风险的创新,也有助于加速资源再配置使用。据统计,全球ESG投资的资管规模已由2014年的18.3万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40.5万亿美元,涨幅达122%。而在同一时期内,其他类别投资的涨幅仅为36%。截至2021年7月,中国共有61家基金公司发布了167只ESG基金,其中66只发布2021年二季度报,覆盖资管规模为2476.30亿元,占国内ESG基金总规模2,741亿元(披露值)的90%。与国际ESG投资相比,中国的ESG基金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属于“泛ESG基金”范畴,与国际投资策略综合考量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不同的是,泛ESG基金在投资策略中多数情况下仅片面关注低碳、环保等一两个指标。从持仓行业的配置情况来看,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是多数基金的重仓首选,占比高达29%,此外食品饮料、医药、电子、计算机等也受到泛ESG基金的青睐。来源:Wind,财新数据70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71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6.1规范制度体系,协同监管工作6.1.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全面和完善的碳交易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30·60目标”目标的基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运行主要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市场主体与交易产品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届时将需要更全面、完善的碳交易管理条例支撑碳市场健康运转,及更明晰、严格的惩戒措施限制违约行为。2021年7月中旬,生态环境部宣布将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管理体系,在配额分配机制、核查工作、信用监管、联合惩戒等方面完善相关内容,并及早完成立法,从而使全国碳市场实现有法可依,推动各部门之间形成协调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打击违法违规,确保全国碳市场各项政策维持长期稳定。6.1.2优化协同监管,制定鼓励机制未来将有更多行业背景的市场主体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跨部门的碳金融市场监管框架和协调机制,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协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碳价稳定机制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为鼓励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各主体交易的积极性,应对突发风险,需考虑建立碳价稳定调控机制,在政府预留碳配额及其有偿分配的基础上,建立碳配额储备和碳市场平准基金。设定碳价调控区间,并依托碳配额储备与碳市场平准基金,建立碳市场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支持“30·60目标”目标的实现,鼓励更多控排或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新兴碳市场发展,可考虑在政策层面对碳资产会计处理及碳市场交易征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安排,降低企业碳资产管理及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成本。在碳税设计方面,需发挥监管主体的协同作用,防止出现多头监管,给企业造成多重压力,从而影响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72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6.2明确总量测算,强化信息核查披露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在其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已成为完善“能耗双控”的重要方向。碳排放的总量确定直接影响到碳交易活动和碳价,但现阶段“能耗双控”(即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制度还不够完善,亟待通过更科学的测算和政令强制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强化碳排放信息的形成,制定科学合理的碳排放统计标准和碳核查监督机制,借助全社会力量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提升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以推动“双碳”目标的真正达成。公开透明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也是今后推动全国碳市场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准了解碳排放主体的具体排放情况,针对具体领域和企业设定碳排放预算并制定每年的碳减排计划,将进一步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公平有效运行。对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而言,核算和披露有助于各主体了解其能源消耗情况,规范自身减排行为,科学指导能耗和减排工作安排。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探索建立全国性碳核算体系,指导试点的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此外,央行也正在开展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绩的评价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提升碳市场的金融化发展。7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6.3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参与交易市场主体开放多元的碳市场主体对于丰富碳市场需求、提供减排资金、有效分散风险等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国碳市场仅向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开放交易,其他机构和个人暂不能参与全国碳市场。煤化工等行业的部分企业已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但其生产过程碳排放并未纳入。目前碳配额管理仅针对企业自备电厂发电排放环节,而碳排放更集中的生产过程无法参与全国碳市场。基于“30·60目标”目标和气候治理的紧迫需求,需要尽快将钢铁、化工、水泥等其他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逐步提高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比例。通过进一步丰富市场主体,实现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主体多元化,持续提升市场的覆盖面、流动性和有效性。7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6.4提升碳金融市场配置,发挥金融工具效能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市场高度一体化、金融化和国际化,与欧美碳市场天然的金融属性相比,中国碳市场的金融化仍有很大拓展空间。提升碳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合理碳定价,引导清洁能源投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以碳金融引导中国的低碳发展和相关国际合作,是中国碳市场面对的必然趋势和长期挑战。6.4.1政策引导投资向绿色资产倾斜低碳发展将带来行业利益格局和资源调整问题。通过最大限度发挥金融的工具作用,从政策层面引导金融机构向低碳产业倾斜更多投融资源,推动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自身投资项目结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并降低高碳资产比率,从而迫使高碳产业积极实施低碳化转型,鼓励消费端主动选择低碳化产品。金融工具天然倾向于高商业回报和附加值的领域,不断提升绿色资产的商业回报率,降低绿色溢价,则会引导资金更多流向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6.4.2加速引入配额有偿分配目前中国碳配额供给方式主要以政府免费分配,及部分试点有限的拍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有效调节碳价,需要逐步扩大配额拍卖等有偿分配方法,降低配额免费分配的比例,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实施减排方案,推动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6.4.3完善碳金融产品创新及制度优化金融化的碳交易工具,可以吸引金融投资机构深度参与碳市场交易,通过构建品类丰富的碳衍生品市场,扩大交易规模,松绑交易方式,提高市场流动性、交易与清算交付的灵活性,则会吸引更多投资机构参与碳金融市场活动。当前中国的碳市场仍是以现货交易为主,而碳期货、碳远期等金融交易产品则可以帮助发现和形成未来的碳价格,引导市场预期,帮助参与者锁定未来的碳价,对冲市场波动风险。根据证监会2021年9月的信息发布,中国碳期货的研究工作正在稳步进行,预计在一两年后推出。碳期货交易的导入,将是碳金融市场建设的决定性一步,也是金融化的关键指标。75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6.5争取国际碳定价权,推动通过碳市场国际化发展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碳市场。作为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负责任大国,中国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欧美等成熟碳市场纷纷酝酿推出“碳关税”,重要的国际经贸谈判及协议越来越纳入ESG标准,如果中国不能推动形成具有国际权威的中国碳价,在碳中和时代的国际竞争将面临同当前国际大宗商品领域一样被其他国家主导定价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中国还应提升本土碳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及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链接程度。在提升自身碳市场水平的同时,应加速促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碳交易的国际认知度很高,碳市场的国际化可以成为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中国碳金融市场对外逐步开放,可考虑先允许部分外资机构参与中国节能减排项目及碳交易,由此逐步与周边国家及国际市场实现碳配额互认。例如先考虑与日韩、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碳配额互认及市场互通机制,在逐步扩展到“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最终寻求与欧美碳市场的合作互认。76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附录:碳中和缩略语表碳中和缩略语表Anti-MLDAnti-MoneyLaunderingDirective反洗钱指令BEABeijingEmissionAllowance北京碳排放配额BECCSBio-energywithcarboncaptureandstorageBEISDepartmentforBusiness,Energy&IndustrialStrategy英国商业、能源与工业战略部CACarbonAsset碳资产CCAClimateChangeAct气候变化法案CCAClimateChangeAgreement气候变化协议CCERChinese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中国核证减排量CCLClimatechangelevy气候变化税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CER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核证减排量CPFCarbonPriceFloor最低碳价制度CQEAChongqinEmissionAllowace重庆碳排放配额CRCCarbonReductionCommitment碳减排承诺CRDCapitalRequirementsDirectives资本金要求指令CTCarbonTrading碳交易77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缩略语表DECCTheDepartmentofEnergy&ClimateChange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FRATheDepartmentforEnvironment,FoodandRuralAffairs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DMOTheDebtManagementOffice英国财政部债务管理局EAEmissionAllowance排放量配额EBATheEuropeanBankingAuthority欧盟银行业管理局ECCEuropeanCommodityClearingAG欧洲商品清算所ESMAEuropeanStockMarketAuthority欧盟证券市场管理局ECXEroupeanClimateExchange欧洲气候交易所EEXEroupeanEnergyExchange欧洲能源交易所ECCPIThefirstEuropeanClimateChangeProgramme第一个气候变化方案ECCPIIThesecondEuropeanClimateChangeProgramme第二个气候变化方案EIOPAEuropeanInsuranceandOccupationalPensionsAuthority欧盟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局ERUEmissionReductionUnit联合履约机制(JI)减排量ETSEmissionTradingSystem排放交易体系EUAEuropeanUnionAllowance欧盟现货配额EUAAEuropeanUnionAviationAllowance欧盟航空现货配额EUETSEuropeanEmissionTradingSystem欧盟排放交易体系78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碳中和缩略语表EUTLEuropeanUnionTransactionLog欧盟交易日志系统ESRBEuropeanSystemicRiskBoard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XAAEnergyExchangeAustria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SFSEuropeanSystemofFinancialSupervisors欧洲金融监管体系ESGEnvironmental,Social,and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治理EU-ETSEuropeanUnionEmissionTradingScheme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FCA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SA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英国金融服务局GDEAGuangdongEmissionAllowance广东碳排放配额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EIDCOGlobalEnergyInterconnectionDevelopmentandCooperationOrganization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GIBGreenInvestmentBank英国绿色投资银行GHGGreenhouseGas温室气体HBEAHubeiEmissionAllowance湖北碳排放配额IBAICEBenchmarkAdministration洲际交易所基准管理局ICAPInternationalCarbonInternationalCarbonActionPartnership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ETInternationalEmissionTrading国际排放交易机制79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碳中和缩略语表IETAInternationalEmissionTradingAssociation国际排放贸易协会IMFInternationalMoney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EXItalianPowerExchange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CSRInvestorCompensationSchemeRegulation投资者补偿计划指令JIJointImplementation联合履约机制LEBATheLondonEnergyBrokers'Association伦敦能源经纪商协会MADMarketAbuseDirective市场滥用指令MARMarketAbuseRegulation市场滥用条例MiFIDMarketsinFinancialInstrumentsDirective金融工具市场指令MSRMarketStabilityReserve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RVMeasurement,Reporting,andVerification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NAPNationalAllocationPlan国家分配计划NCSCNationalCenterforClimateChangeStrategyandInternaionalCooperation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OTCOvertheCounter场外交易PRAPrudentialRegulatoryAuthority英国审慎监管局REMITRegulationonenergymarketintegrityandtransparency能源市场诚信与透明度规则80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碳中和缩略语表RGGIRegionalGreenhouseGasInitiative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SHEAShanghaiEmissionAllowance上海碳排放配额SZAShenzhenEmissionAllowance深圳碳排放配额TDTransparencyDirective透明度指令TJEATianjinEmissionAllowance天津碳排放配额UKETSUnitedKindomEmissionTradingSystem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NFCCC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VERVoluntaryEmissionReduction自愿碳减排WCIWesternClimateInitiative美国西部气候行动倡议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碳达峰PeakCarbonDioxideEmissions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ActionTracker配额的总数上限CapFROMCARBONPEAKSTOCARBONNEUTRALITY:ASECTORALPERSPECTIVEONLOWCARBONDEVELOPMENTINCHINAANNUALWHITEPAPER2021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HUBEICAPITALCONFERENCE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2021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