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59页VIP专享VIP免费

Research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Welfare Industry in China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
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
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2021
撰写人:刘永龙 李勇 曹源 程培
研究志愿者:艾熳丽 刘静 梅雪
校对:李滢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
2022 8
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
目录
前言 ....................................................................................................................................... - 1 -
海洋环保公益领域议题专业化发展分析 ........................................................................... - 4 -
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专业化研究 ......................................................................... - 19 -
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研究 ......................................................................... - 32 -
生态系统视角下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专业化研究 ......................................................... - 42 -
参考文献 ............................................................................................................................. - 54 -
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ResearchoftheProfessionalizationofMarineEnvironmentalProtectionPublicWelfareIndustryinChina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2021)撰写人:刘永龙李勇曹源程培研究志愿者:艾熳丽刘静梅雪校对:李滢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2022年8月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目录前言.......................................................................................................................................-1-海洋环保公益领域议题专业化发展分析...........................................................................-4-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专业化研究.........................................................................-19-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研究.........................................................................-32-生态系统视角下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专业化研究.........................................................-42-参考文献.............................................................................................................................-54-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前言一、我们为什么做这个研究1991年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海洋环保公益机构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海洋环保公益机构组成的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也就逐步形成并不断成长壮大。海洋环保公益机构和行业,是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回应,承载着我们对美好世界的期待,因而我们就会期待海洋环保公益机构和行业更加平稳健康地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就必然需要对海洋环保公益机构和行业自身以及发展相关的各种问题开展研究,了解现状、成果、挑战、机遇等等,提出预测、建议、展望。在过去三十年,对海洋环保公益机构和行业的研究逐步展开了,最初是环保公益机构和行业的研究的一部分,慢慢产生了专门的研究。研究者有学术界的专家和研究生,有实务界的行业支持机构和项目团队,为我们的进一步学习、实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但是,作为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感到学界的研究成果难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导,而行业伙伴之间的经验分享又缺乏宏观视角。为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在二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研究持续深入推动下去。2012年,仁渡海洋开始了与国际海洋保护网络的密切接触和交流,这些交流推动了仁渡海洋在海洋环保公益行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行业能力建设方面的工作。2013年在GGF的资助下提出了编写行业名录的任务,自2015年开始,连续发布了2015-2019年的《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在名录收集的基础上,作为海洋公益论坛和海洋环保行业学习网络两项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支持,联合伙伴机构持续开展了行业发展研究。2015年11月,在首届海洋公益论坛前夕,合一绿学院、仁渡海洋、智渔三家联合完成了《中国民间海洋环保组织发展调查报告(2015)》。2017年第二届海洋公益论坛上,发布了合一绿学院和仁渡海洋联合完成的《中国民间海洋环保组织发展调查报告(2017)》。2019年第二届海洋公益论坛上,仁渡海洋和合一绿学院发布了《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发展研究(2019)》。本报告为《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研究报告(2021)》。在完成以上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仁渡海洋的组织,逐步形成了一个高校年轻学者和海洋环保公益实务界有研究兴趣和能力的同仁的一个学术共同体的雏形,期待随着研究团队对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信息和研究的不断积累,能更加持续和深入地回应对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研究的需求,为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创业者、支持者、从业者、监管者、观察者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信息和理论支持。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二、本项研究的主题框架在持续的行业观察和研究中,项目组捕捉到“专业化”是一个描述从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从业者到海洋环保公益机构,再到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发展状态的关键词,意识到对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能有效深化之前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公益行业的专业化是个客观的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公益机构和公益人必须跟随这个趋势,才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公益理想和使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作为公益行业的一个分支/分议题/分领域出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本身就是公益行业专业化的表现和成果;近似的分枝散叶的进程将不断复制,从而勾画出海洋公益行业自身的不断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公益行业的专业化演进,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是对越来越复杂化的人类社会的新变化的回应。经过近十年的发芽和成长,目前,项目组作为一个以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共同体,初具规模,开始尝试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展研究。但,由于团队成员各自背景的差异,学术经验和偏好的不同,对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熟悉程度的不同,还不能达到一个整体的状态。所以,在主题的拆解上,充分考虑了各自的背景和喜好,选择了部分专题作为研究的范围,而没有尝试做全面的拓展。专题根据过往几年行业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议题-工作手法-服务区域三维分析框架设定如下图:议题是相对客观的,由海洋环保问题决定的,需要去发现和识别。议题的细分,决定了公益行业的丰富度(多样性),细分的深度取决于问题的紧迫性和规模以及资源的充沛度。工作手法是相对主观的,是可以不断创新的,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解决方案就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手法,工作手法的多元化会推动生态位的细分和生态系统的发育,决定了公益行业的深度(复杂度,专业度)。议题和工作手法,一经一纬,不断拓展,也越来越细密,如同一个网,对各种海洋环保问题做出了越来越专业化的针对性回应。所有的公益项目都需要落地的,需要设定自己的服务区域,海洋环保公益机构的服务区域的细分发育就成为描述行业发展特征的第三个维度,本次研究由于资料相对欠缺,没有作为专题展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开研究。由于各专题承担者的背景和学术训练的不同,各自采用了自己擅长的研究方法和表达逻辑,进行有益的探索。部分结论就因此烙着研究者的个人印迹而显得比较主观,一家之言,仅供读者参考和批评。在此致谢以下几位专家:广西科学院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兼执行主任韩寒、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胡衡、桃花源基金会项目总监刘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项目官员刘怡、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行业组高级项目经理王亦庆,他们经邀请阅读了初稿并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对本报告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自身水平所限,以及时间、精力、资料等因素的制约,本报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将在将来的工作中吸取经验,将这一研究持续推进下去。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海洋环保公益领域议题专业化发展分析刘永龙①一、海洋环保公益领域的发育整体情况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是500家非营利机构,它们可能是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但需要进一步甄别。资料有两个来源:1.仁渡海洋编写的《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2019)》中收录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207家,2.项目组从民政部网站里搜集到的名称中包含海洋、大海等词汇从而可能与海洋环保公益相关的非营利机构293家。这500家机构注册情况分三种:1.民政注册为非营利机构;2.工商注册为营利机构,但实际运作中自我定位是非营利组织;3.既没有民政注册也没有工商注册,自我定位是非营利组织。项目组采取的议题分析框架是:公益(一级议题,近似等价于非营利,未对两个概念做进一步的辨析,二者有差异,但忽略这种差异对于本研究是可以接受的。)——海洋公益(二级议题)——海洋环保公益(三级议题)——海洋污染等海洋环保公益一级细分议题(四级议题)——海洋垃圾、海洋生态保护等海洋环保公益二级细分议题(五级议题)——红树林保育、白海豚保护等海洋环保公益三级细分议题(六级议题),共六阶,达到了目前能识别出的细分程度。项目组从500家机构中识别出海洋公益组织458家(剔除非海洋公益组织42家),其中,与海洋环保公益弱相关的机构(工作内容可能涉及海洋环保公益,但使命不是海洋环保公益,而是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体育等非海洋环保公益议题)有155家,识别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303家,作为本项目的研究分析对象。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议题专业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些机构从定位就是综合性的,有些还没有发展到专注细分议题的阶段,比如一些志愿者机构。未关注细分议题的机构,共118家,占比38.94%;关注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机构185家,占比61.06%。关注细分议题的机构比例超过60%,可以知道议题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但这个比例达到多少是合适的?目前没有足够的理论和案例可以支撑,商业系统的专业化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二、海洋环保公益行业议题专业化发育简史以项目组识别出的303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为研究范围,本次研究尝试依据成立时间/注册时间对海洋公益行业发育历程中的一些里程碑事件做了梳理,绘制为海洋公益行业议题专业化发育树如图1,相应的情况见表1。组织的成立时间与注册时间往往不一致,如果能确定成立时间,就以成立时间为准(组织化以实际运作为准,而不是以获得登记注册为准)。①刘永龙,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一线工作与行业能力建设工作。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5-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由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构成,组织由个体组成。个体的海洋环保行动能产生持续社会影响力的,也是要组织化冠上一个组织的名字,与个体的品牌形成区别。为此,本次研究以组织为研究对象,作为里程牌的事件都是组织的行动,而没有选择个体性的行动。但,项目组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里程碑事件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之前大量且持续的个体行动和非正式组织化行动积累的成果,起点在研究难以准确界定的前方。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第一个时间里程碑应该立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报告初稿选择了从1978年10月北京水产学会的成立(海洋渔业议题),因为改革开放开启了新时代,从而建立了发育过程的连续性,符合本研究的目的。环保议题也是在1970年代成为一个世界问题,成为一个社会事实。资料显示有一些机构成立于文革之前,在文革期间一般都停止了活动,不作为研究的起点。在初稿征求专家意见时,这个选择受到了挑战——1978年开始陆续成立的水产学会、渔业协会是环保组织吗?直至目前,环保可能也依然不是这些机构的核心价值追求,环保工作也依然可能不是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项目组认可这个批评,选择按照环保公益行业已经有一定共识的第一个里程碑:1991年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成立(中华环保联合会《2006年: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是否有更合理的选择,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从1991年至今,也有很多没能继续下去的组织化尝试,这些留下了痕迹但未能继续的组织,由于已经停止了行动,没有在303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之列了,从而对研究结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大海环保公社,该机构于2000年开始筹备,发起人衣无尘徒步考察了海岸线,200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宣布成立中国第一家民间海洋环保社团,在2006发起反对核电站建设的签名行动,这些行动都具有开创意义,可以成为一个里程碑。《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2014)》收录了该机构。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6-图1-1: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议题专业化发育史①①注:本图为作者自制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7-表1-1: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①三、各细分议题的发育现状分析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关注细分议题的185家机构,实现了进一步的议题专业化发展,分为三个四级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育、可持续资源利用,项目组尝试通过不同观察角度去描述整体的发展现状:(一)议题分布结构根据目前的观察,海洋环保公益的细分议题可识别出六个层级:公益(一级议题)——①注:本图为作者自制序成立时间组织名称意义11991/04/20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生态保护、鸟类物种保护的开端,民间发起(记者刘德天),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22000/09/16绿野协会以学生社团形式发起了红树林保育,让海洋生态保育出现新的议题,后来培育出红树林保育联盟,成为海洋环保公益领域的一个重要机构32003/06/09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民间的珊瑚礁研究修复机构出现,珊瑚礁保育是海洋环保议题发育比较好的议题,潜爱大鹏后来异军突起,且不断有新机构成立42005/07/08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清理海洋垃圾这个最志愿者的议题开始组织化,而后陆续更多的机构进入这个议题,2007/06/23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成立,获得ICC协调人的资格,海洋垃圾议题逐步壮大,目前成为细分议题中参与机构最多的52012CYCAN(ChinaYouthClimateActionNetwork)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海洋与气候变化的议题开始启动62013/08/05跨境环保关注协会至今唯一一家关注围填海领域的公益组织72015/02/01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本土的可持续渔业机构真正出现了82016年创绿研究院南极等公海可持续利用机构出现,海洋公益组织跨出了国境。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8-海洋公益(二级议题)——海洋环保公益(三级议题)——海洋污染等海洋环保公益一级细分议题(四级议题)——海洋垃圾、海洋生态保护等海洋环保公益二级细分议题(五级议题)——红树林保育、白海豚保护等海洋环保公益三级细分议题(六级议题)。项目组对研究范围内的机构一一做了议题的识别,结果分析如表2(由于项目组目前对每个机构的信息掌握得还不够完整,识别又是高度依赖于经验判断,识别的准确度还有待提高,以下的数据分析仅供参考):表1-2: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议题分布表四级议题五级议题六级议题议题频度比例议题频度比例议题频度比例海洋污染7825.49%海洋垃圾6988.46%化学污染45.13%石油泄漏33.85%废热00.00%海洋酸化00.00%噪声00.00%核辐射00.00%海洋碳排放11.28%其他11.28%合计78100%海洋生态保护11738.24%生态环境保护8169.23%红树林保护1113.58%珊瑚礁保育56.17%牡蛎礁保育00.00%海草床保育00.00%滨海湿地1417.28%围填海22.47%海岸侵蚀00.00%其他78.64%生态环境保护总类4251.85%小计81100%物种保护3630.77%鸟类保护1233.33%黑嘴鸥12.78%勺嘴鹬25.56%斑海豹25.56%鲎12.78%海龟25.56%江豚00.00%其他鲸豚38.33%大马哈鱼12.78%动物福利00.00%……00.00%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9-物种保护总类1233.33%小计36100%合计117100.00%可持续资源利用11136.27%可持续渔业111100.00%养殖业5246.85%捕捞业5953.15%小计111100%航运业0旅游业0极地旅游0海底矿产开采0合计111100.00%总计306100%机构185平均数1.651.整体185家关注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机构,每家机构关注了至少一个以上的四级议题,每关注一个四级议题,识别为一次,累计识别出306次,平均1.65次/家。三个四级议题累计被关注了306次,但不是平均被关注的。观察发现,四级议题的关注频度结构相对均匀,集中度不是很高。观察发现:五级议题的关注度分布非常不均匀。2.海洋污染根据国内国际的实践和实际情况,海洋污染议题下识别出9个五级细分议题,累计被关注了78次。88.46%集中在海洋垃圾议题上,原因可能在于海洋垃圾的可见性以及海洋垃圾清理的易操作性;废热等四个细分议题关注度是零,而客观现实中存在相应的环境问题,零关注度就不是一个乐观的现象了,原因可能在于这些细分议题技术专业门槛太高,也在于核电站等利益相关方相对得到政府特别保护从而难以被触及。3.海洋生态保护根据国内国际的实践和实际情况,海洋生态保护议题分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物种保护两个大类,为五级细分议题。观察发现:从生态系统保护切入的机构比从旗舰物种保护切入的机构更多,几乎两倍。海洋生态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根据国内国际的实践和实际情况,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议题下识别出9个六级细分议题,累计被关注了81次。海洋环保,需要具备船舶、潜水设施等硬件条件,相对于陆地环保更加困难,进入门槛就更高,需要进入海洋中开展工作的细分议题就关注度很低,而红树林、滨海湿地属于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关注的机构就多了很多。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0-海洋生态保护-物种保护:根据国内国际的实践和实际情况,海洋物种保护议题下识别出11个六级细分议题,累计被关注了36次。观察发现,物种保护的细分议题又分为总类和单一物种保护两种情况,单一物种目前即便在全国范围内,也还很难同时支持两个以上的机构实现专业化发展和生存,勺嘴鹬保护议题提供了可以观察和思考的案例。最近开始有点热的海水江豚议题可能会成为新的观察点。可持续资源利用根据国内国际的实践和实际情况,可持续资源利用议题分为了可持续渔业和可持续航运业等四个大类,为五级细分议题,累计被关注了111次。观察发现,可持续资源利用议题,与蓝色经济高度相关,如何在从海洋中可持续地获取人类社会运作所必须的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一个难题。目前,公益组织进入的领域都在可持续渔业领域,而明确提出可持续理念的机构也为数很少,比如智渔、青岛海研会。4.机构多元化发展分析海洋环保公益行动在实际运作中,是为了回应现实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方案,是一个整体。为了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思考、描述和交流,从不同视角产生了各自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议题视角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基于对问题的识别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的等各种因素,一个机构会选择同时进入两个以上的议题,就会出现多元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从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如下: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1-表1-3:议题多元化分析表关注1个议题关注2个议题关注3个议题合计比例频度平均议题机构比例机构比例机构比例合计比例三级议题8344.9%8344.9%1910.3%185100%3061.65四级-海洋污染6893.2%56.8%73100%781.07四级-海洋生态保护6773.6%2224.2%22.2%91100.0%1171.29五级-生态系统保护6992.0%68.0%75100.0%811.08五级-物种保护3497.1%12.9%35100.0%361.03四级-可持续资源利用1523.8%4876.2%63100.0%1111.76整体185家关注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机构,每家机构关注了至少一个以上的四级议题,每关注一个四级议题,识别为一次,累计识别出306次,平均1.65次/家。观察发现,只关注一个四级议题的机构比例44.9%,以议题专业化为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是比较可喜的结构。海洋污染73家关注海洋污染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机构,每家机构关注了至少一个以上的五级议题,累计识别出78次,平均1.07次/家。观察发现,只关注一个五级议题的机构比例93.2%,可以说议题专业度非常高。海洋生态保护91家关注海洋生态保护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机构,每家机构关注了至少一个以上的五级议题,累计识别出117次,平均1.29次/家。观察发现:只关注一个五级议题的机构比例73.6%,关注两个五级议题的24.2%,关注三个五级议题的2.2%,相对于海洋污染领域,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可以说议题专业度相对要低点,更分散。①海洋生态保护-生态系统保护:75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机构,每家机构关注了至少一个以上的六级议题,累计识别出81次,平均1.08次/家。观察发现:生态系统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相对强的专业性,工作领域也很大,一个机构很难同时在两个以上的议题上成为专业机构,因而集中度相对比较高,92%的机构只关注了一个细分议题。②海洋生态保护-物种保护:35家关注物种保护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机构,每家机构关注了至少一个以上的六级议题,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2-累计识别出36次,平均1.03次/家。观察发现,物种保护本身有出于更好传播的考虑,从而具有排他性,也各自有相对强的专业性,因而集中度相对比较高,97.1%的机构只关注了一个细分议题。但,物种保护不可能脱离该物种的生态系统去单独做保护,从而与生态系统保护高度重合,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可持续资源利用63家关注可持续资源利用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机构,每家机构关注了至少一个以上的五级议题,累计识别出111次,平均1.76次/家。(二)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议题专业化个案分析以2020年底各机构的官网信息和其他网络信息为基础,对四家机构做了个案分析,囿于观察者个人的经验和信息采集的深度,分析结论有比较多的主观判断,供参考。1.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①协会介绍(首页)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中国海洋保护领跑者,是中国成立较早以海洋生态保护为己任、以企业和公众为主体,拥有志愿者人数最多的全国最大的海洋公益组织。2005年筹备成立,2007年注册为海洋保护公益社会团体。致力于公众海洋意识提升,海洋垃圾监测和治理、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洋科普、海洋保护网络建设等。业务领域(走进蓝丝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专注于四大业务领域: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洋污染监测与治理、海洋科普教育、建设中国民间海洋保护网络。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业务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的调查、修复、巡护、清除,常见的水生野生动物(玳瑁、白海豚、东亚江豚)救助支持;海洋污染监测与治理业务包括污染调查、海洋卫士(2010年,全国)、海洋垃圾调查(2011、2017、2019、三亚)、港口污染调查、三亚湾水质评价(2012)、海洋垃圾清理(2007,2019)、社区精确环保示范项目(2013,梅联村渔业社区共管示范项目;2019,威海市靖子村渔业社区垃圾减量共管项目;2020,儋州老市村湿地生态修复和垃圾管理项目);海洋科普教育包括海洋科普六进(机关、军营、社区、学校、乡村、企业)项目(2007)、未蓝计划(2016,全国,十多个城市)、自然教育(2015-2020);建设中国民间海洋保护网络业务包括与各地高校、企业、机关及志愿者共同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海洋保护网络(涉及到七十多支蓝丝带志愿者团队),加入民促会、中国净塑行动网络、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等公益①详见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官网:http://www.ch-blueocean.org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3-组织网络。观察分析项目组将蓝丝带识别为“未关注细分议题的机构”,因为该机构四大业务领域涉足了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三个子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育、可持续资源利用)中目前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能进入的大部分细分议题,在一个更宽泛的含义上使用“海洋生态保护”一词。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蓝丝带没有关注细分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以应该关注细分议题为假设前提,恰恰这个假设可能不存在,没有被蓝丝带识别为需要思考和选择的问题。蓝丝带不是一个议题性的机构,而是一个志愿者机构,机构的愿景是让每个自然体都能成为海洋卫士,这个基本的定位可能就规定了机构的思路。蓝丝带是一个有很强政府和国有企业背景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从机构的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名单就可以看出机构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雄厚,这样强大的力量,也可能会引导机构继续做一个综合性的机构,而不是聚焦到更加细分的议题中。蓝丝带是一个放眼全国谋求全国性影响力的机构,一直在努力走出三亚,走出海南,走向全国,2007年6月注册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2018年6月8日注册海南省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非正式的交流中,协会会长提出期待能成立中国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业务方面,也看出努力走向全国的意向,海洋卫士项目、未蓝计划、蓝丝带服务社等等,在走向全国的道路上,资源和机会的影响会更加强烈,选择议题专业化发展方向的可能性会进一步降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团队的人员构成,蓝丝带的全职大多是做了多年志愿者的高度认同机构的非海洋环保专业毕业的学生,决策者是非海洋环保公益专业人士的企业家和前政府官员,个体的背景经验可能不是很支持专业化的取向。但,海洋环保公益又是一个有高度专业性的领域,也在越来越专业化,蓝丝带成长历程中碰到过挑战并在持续探索应对对策,在议题专业化方面也有一些调整。2.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①协会简介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是我国首家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民间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深圳市5A等级社会组织,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授予的“广东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创始于2002年,正式注册于2005年。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海洋环保公益活动,并重点将项目部署在海洋清洁、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环保科普教育等方面。经过15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领先的、最具影响力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协会业务分为蓝色海岸、蓝色家园、蓝色课堂三个大的业务模块,拥有国际海洋清洁日(持续举办15年)、民间增殖放流(持续举办7年)、国际儿童海洋节等三个大型品牌活动。①详见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官网:http://www.szboca.org/。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4-业务领域(关于蓝协&公益项目):协会有三大主题活动:蓝色海岸(海洋清洁(海滩/海面/海底);穿越海岸线,清洁山海垃圾;科研净滩;垃圾换宝等活动);大众净滩:开展海洋清洁,宣传海洋环保(每月定期定点开展);科研净滩:单月末定期定点开展海漂垃圾监测;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公益活动:持续16年不间断举办,线下参与志愿者从3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同时在海岸线践行海洋环保行动;蓝色家园(春种红树、增殖放流、珊瑚救助&珊瑚种植等活动):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的,开展系列海洋生态修复活动;蓝色课堂(开展海洋环保科普教育):在社区、学校和机构团体,开展海洋主题自然教育活动、海洋生态&环保专题讲座;开展蓝色课堂,目前已进入17-20多个幼儿园、中小学学校;举办国际海洋环保公益论坛等观察分析项目组将蓝色海洋识别为“关注细分议题的机构”。严格意义上,蓝色海洋开始步入议题专业化的道路,但还没有完成。一方面,协会自我定位是“海洋环保公益”,而不是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三个子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育、可持续资源利用)之一;另一方面,协会又强调三大业务领域、三大业务模块和三大品牌活动,充分意识到了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项目组根据业务实际识别了海洋垃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五级议题为蓝色海洋在细分议题专业化上的选择。蓝色海洋在议题专业化道路上的选择,同样有多个因素在起作用。从发展历史看,蓝色海洋也不是一个议题性的机构,而是一个志愿者机构,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能动员起很大规模的志愿者活动,比如3000多人同时在海岸线清理垃圾、行为艺术千人摆字等,但志愿者团队难以持续在专业化方向上形成积累。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可能选择就是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秘书处,蓝色海洋的起步比较晚,2015年机构理事会才在听取了多方意见后开始设置全职岗位,随后几年,秘书长人选一直不是很稳定,更迭频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化能力的积累和传承。现任秘书长到职后,机构专业化的进度迅速加快(在研究报告修订期间,又有新的变化)。3.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机构介绍仁渡海洋是一家专注于海洋垃圾议题的公益组织,2007年成立,2013年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愿景是还大海以洁净,恢复人类与海洋的友善关系。业务活动以垃圾清理、监测与研究为主,以环保教育和网络搭建为辅,广泛参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中长期目标为海洋垃圾领域最专业的公益组织。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5-业务领域①仁渡海洋的官网主页充分体现了机构“用专业和专注领航清洁海洋”的特色,机构的主要业务和相应的项目品牌都展示了出来:海洋垃圾清理(净滩、爱我生命之源品牌)、海洋垃圾研究(守护海岸线品牌)、海洋环保教育(蓝色小侦探、生活中的海洋两个品牌)、海洋公益行业能力建设(网络搭建,海洋公益论坛、浪花计划品牌)。观察分析项目组将仁渡海洋识别为“关注细分议题的机构”,而且只关注海洋垃圾这一个五级细分议题,这也符合机构自我的定位。2012年,仁渡海洋理事会做出重大决定,调整机构愿景使命,转型为一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相关的详细信息②,这次调整和转型持续五年,逐步深入,机构的议题专业定位从海洋环保公益进一步聚焦到海洋垃圾。为此,超越海洋垃圾议题的海洋环保教育项目——生活中的海洋和做了二次课程研发,将海洋垃圾的治理作为课程的导向。其他一些与海洋垃圾没有关联度的项目尝试和设想都逐渐放弃。仁渡海洋能专注到海洋垃圾议题,首先是一个偶然性的机缘,在成立之初就与强生公司联合组织了第一场净滩活动,接触了海洋垃圾议题并成为了一个长期的业务,为后来的专业化提供了几乎不容选择的方向;基于同样的机缘,仁渡海洋成为了国际海滩清洁活动(ICC)的中国协调人,肩负起了推广净滩活动的责任,后来居上,成为了中国的海洋垃圾清理运动的领导者,并建立了与国际海洋垃圾治理社群的联系,推动了在海洋垃圾议题的深入发展;作为一个职业化的团队,仁渡海洋全职团队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冲动,2015年之前探寻在海洋公益议题下的横向发展,进入可持续渔业议题体验到了专业度不足的阻碍,意识到细分议题专业化的必要性,这是志愿者机构所欠缺的应急机制;作为一个定位面向全国的专业性机构,获得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这也是能够有效地实现议题专业化的必要条件。海洋公益行业能力建设业务涵盖了海洋垃圾议题,但扩展到了整个海洋环保公益议题,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机构议题专业化深度发展与宽度的张力,不时成为机构内部的一个焦虑,这既是历史遗留问题因素,也有机构负责人难以割舍的因素。4.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机构介绍③综合中国发展简报和《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等可以确定机构确认过的资料,可以梳理出智渔的简况:创立于2015年3月,愿景是让中国的江河湖海年年有“渔”,使命是用跨界的研究与传播推动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机构注册于海南省民政厅,是中国第一家专注推①官网主页:http://www.renduocean.org/index.html):②可参见益修学院录制的系列课程:http://www.yixiuxueyuan.com/lessons?order=viewed_times&search=%E4%BB%81%E6%B8%A1,2018③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官网: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org4198/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6-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本土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开展海洋捕捞与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推进中国海产品供应链的绿色升级。作为一家研究型NGO,智渔通过跨学科、多视角、贴近行业的综合研究与实践,在协调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政府、养殖户以及渔民合作,从而实现水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减少捕捞和养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创始人兼执行主任韩寒女士曾任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SFP)中国区主任,自2010年以来,在中国组织实施了渔业改良项目,倡导和推行区域化、多利益相关方协作管理渔业资源,减少过度捕捞和养殖带来负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业务领域从智渔官网的栏目设置可以看出,工作分三个板块:可持续水产品、渔业提升、行业建设。在可持续水产品板块的主要工作是联合渔业科学家、社会学、经济学者和IT力量,开发中国可持续水产品数据库(iFISH),构建中国渔业治理与发展的信息化语境和数据标准,用数据驱动水产供应链的绿色升级,从而减少行业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渔业提升板块,在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开展水产养殖与捕捞渔业供应链提升项目,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区域协作平台和机制,提升养殖户和渔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特别关注到小型渔业;行业建设板块包括蓝色公益人才的培养和联合仁渡海洋等发起创办中国公益圈唯一以海洋为主题的行业交流平台“中国海洋公益论坛”。观察分析:项目组将智渔识别为“关注细分议题的机构”,关注可持续渔业这一个五级细分议题以及捕捞业和养殖业两个六级细分议题,与机构自我的定位高度符合。智渔属于最自觉地走上深度议题专业化的海洋环保机构之一,在官网上明确提出“让我们一起做最酷的可持续渔业!”当然,通过研究机构的历史,可以看到这个定位是逐步清晰的,愿景和使命的表述在过去五年有局部调整,机构最初的名称“海南智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显示最初将可持续渔业作为促进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手段的认识。机构还保留了对淡水渔业的关注,但在目前的运作中,未见有淡水领域的项目。一些水产渔业领域的企业、学者、媒体把智渔视为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SFP)的后继者,这个背景对于智渔的议题专业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智渔创始人五年的国际机构中国首代的工作经历,使她能够具备观察和思考海洋环保公益的国际视野和信息,国际机构已经实现的议题专业化就成为了她带给机构的先天条件,而不需要象仁渡海洋等本土草根公益组织通过后天不断挫折后习得。议题专业化的高起点具备的势能迅速转化为机构成长的动能,智渔团队的专业度和成长速度,在海洋环保公益行业里首屈一指。智渔也是一个面向全国的机构,为专业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施展的空间。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7-(三)影响议题专业化的关联因素通过对议题专业化发育史的梳理和对案例的分析,隐约可以看到影响议题专业化的几组关联因素:1.背景类型不同的机构,会有不同的创立过程,拥有不同社会背景的创始人团队以及社会资本,这些因素会影响机构对海洋环保公益的理解,也影响机构能获得的资源和发展的方向。大体可以分为体制背景的本土机构、民间背景的本土机构、国际背景的本土机构三类,形成一个谱系,议题专业化的自觉性逐次加强,蓝丝带、蓝色海洋、仁渡海洋、智渔四家机构的顺序就体现了这个顺序。2.组织形式类型公益组织可以大体分为志愿者机构(蓝丝带、蓝色海洋)和专业机构(仁渡海洋、智渔),专业机构比志愿者机构更追求议题专业化,同样是关注海洋垃圾,志愿者机构会长期采用净滩这种志愿者参与性很强的工作手法,而专业性机构会更快地采用监测、研究等更体现议题专业性的工作手法。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机构的成长壮大,社会对公益组织的议题专业度的期待在提高,给志愿者机构带来很大的转型压力,志愿者机构与专业机构的混合型出现。其他议题领域的志愿者机构的专业化转型,碰到很多挑战,有不少失败的案例,海洋环保公益领域的志愿者机构的专业化进程正在进行中(蓝丝带、蓝色海洋),还有更多的志愿者机构可能会面临专业化发展的压力和引导,走上转型进程,也有不少倾向于选择拒绝。3.区域类型任何一个机构都会有一个相对确定且稳定的服务区域——全球、区域、全国、地区、省、市、县、乡镇、社区。服务区域越大,对机构的服务能力的挑战越大,机构就不得不选择深化议题专业化以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而社会资源的规模也能支持专业化的需求。相应,随着服务区域变小,社会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规模就下降,能提供的社会资源也减少,机构议题专业化的动力就变小,在县级以下,往往可能只能选择以志愿者机构存在,基本没有专业化的必要,除非经济比较发达或别的特别的因素存在。就目前的专业化发展来看,以全国为服务区域的机构(比如智渔和仁渡海洋)的议题专业化已经达到了五级和六级细分议题,广东、上海等公益组织比较密集的省市开始深化(比如蓝色海洋),但其他省市区和地级市以下的行政区域内只能专业化到海洋环保。4.时间因素从海洋环保公益的发育历史看,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议题专业化在不断加强,成立时间越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8-晚越可能选择在更加细分的议题上专业化。2002年成立的蓝色海洋,虽然做的事情是海洋垃圾清理,但自我定位是海洋环境保护;2007年成立的仁渡海洋,也是做海洋垃圾清理,但就更加早的选择了在海洋垃圾议题上的专业化定位。时间因素相对于本地的海洋公益发育历史而言,不同的地区,进入同一个历史阶段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样是2007年注册的蓝丝带,直到今天还选择只是专业化到海洋环境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即前述区域类型)的公益生态系统越来越发达,议题专业化就不断深化。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19-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专业化研究李勇①海洋是生命之源,面对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被过度地开发利用等问题,诸多以海洋环保为主旨和使命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基于对仁渡海洋编写的《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2019)》和中国公益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上共299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信息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本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不仅在深耕的议题上展现了更加精细化的态势,在工作手法上也展现出更加专业化的态势,其中74%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实践中采用了多元工作手法,表明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呈现出从情怀走向专业的趋势。本研究致力于回答的科学问题是:当前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主要采用了哪些工作手法?这些工作手法呈现怎样的分布特征?一、引言21世纪可以被称为公益组织的时代。一方面,公益组织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公益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指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81.6万个公益组织,与2017年的76.2万个相比,总量增长了5.4万个,增速为7.1%。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公益组织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管理手段也更加精细化,推动我国公益组织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焦到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2015年《新环保法》正式施行;2016年我国《慈善法》颁布实施;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公益组织管理制度促进公益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2017年环保部和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对环保公益组织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受惠于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我国环保公益组织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我国环保公益组织不仅在深耕的议题上呈现出更加精细化的态势,在工作手法上也呈现出更加专业化的趋势。本研究致力于阐述两个科学问题,第一,综合刻画当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分布特征。第二,构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社会价值的测量指标,包括:(1)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促进就业的社会职能,通过测量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招募的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的人数来衡量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2)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社会职能,通过测量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招募的志愿者人数来衡量其在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动员公众参与海洋环保事业的积极作用。(3)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通过统计分析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实践中采用的工作手法数量来衡量其在公共治理与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的影响力。①李勇,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志愿者,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员行政管理专业讲师,长期研究非营利组织管理、政府信任、环保、限塑令的政策效应。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0-二、工作手法专业化研究综述工作手法专业化是指环保公益组织有一套达成组织使命的核心策略和工具。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的专业化是将环保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典型例证,相较于高校和智库,公益组织在作为知识整合者、运用者的角色比独立的专业知识生产者具有大的空间优势(蓝煜昕,2017)。我国《新环保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这为公益组织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环保公益组织的工作手法正处在不断开发和探索的过程中,一些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工作手法包括:动员公众直接参与净滩等环保行动;在校园、社区开展环保教育;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境公益诉讼;开展环境圆桌对话、环保推介座谈会;联合媒体宣传环保理念;联合第三方机构为污染相关方提供解决和整改方案。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环保公益组织倾向于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手法,在常态化品牌活动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抓住机遇开拓新的工作手法。环保教育是环保公益组织实践中最典型、也是最广泛采用的工作手法。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在水源地社区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清洁农业推介座谈会。浙江温州绿眼睛环保组织与温州广播电视台共同主持了《绿眼睛——青年榜样》环保节目,在通过媒体的力量宣传环保理念的同时,也扩大了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周爱萍,2011)。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将“污染地图”APP升级为“蔚蓝地图”APP,从污染举报功能拓展到生活服务功能,增加了天气预报和口罩、穿衣、运动等生活服务提示(蓝煜昕,2017)。有很多公益组织采取了环境信息披露这一工作手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安徽芜湖生态中心采取了推动信息公开及加强民间监督为核心的工作手法,通过在线监测与信息申请方式获取全国范围内的在运行垃圾焚烧厂污染物排放数据,推动垃圾焚烧厂达标运行。武汉行澈环保公益发展中心专注于披露污染排放信息,推动环保局行政处罚信息的公开,监督环境执法。云南绿色昆明专注建设开发信息的披露,推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的预防和评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开发的“污染地图”数据库及“蔚蓝地图”APP开创了我国环保公益组织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先河(蓝煜昕,2017)。浙江温州绿眼睛环保组织发起了拯救黑熊行动,通过媒体把“活熊取胆”的残忍行为予以曝光,并成立了“绿眼睛拯救黑熊基金”,引发了全社会对黑熊的关注。环保公益诉讼是近几年在环保公益组织中比较流行的工作手法。新《环境保护法》规定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公益组织有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环保公益组织能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代表公民环境权益要求政府重视公民环境权益。张锋(2015)认为我国环保公益组织,有其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专业性优势,加之新《环境保护法》对其起诉主体资格的保障,环保公益组织将会成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力军。环保公益组织在提起公益诉讼方面的专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保公益组织组成人员的专业性,多为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二是救济途径的专业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1-性,不论是行政救济或是司法救济,都能依照法定程序主张权利,减少相关成本支出。产业转型是环保公益组织发挥创新性的一种工作手法。绿色浙江在社区开展的“衣物重生”项目,联合社区公众、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多方参与,开发从旧衣服回收到消毒清洗/回炉再造、再到部分商业回收和部分捐赠的资源循环模式。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在城市社区提供垃圾分类解决方案,以及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针对餐食浪费在浦东塘桥开展的绿色食物银行(蓝煜昕,2017)。Hsu和Hasmath(2017)的研究认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并不把知识生产视为自己的在组织开发生命周期中扮演主要角色。三、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背景特征与工作手法的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在组织层面进行,刻画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实践中所采用的工作手法,探究当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更倾向于采用单一工作手法还是多元工作手法,并考察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背景特征对其工作手法和社会价值的影响。首先,研究团队成员通过在中国公益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上以“海洋环保”为关键词收集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数据,加上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发表的《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2019)》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名录数据,补充了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非注册的样本,共收集到299家有效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信息,以此为本研究的观测样本。第二,研究团队成员通过浏览每一个公益组织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来补充公益组织的背景特征信息和工作手法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数据库。第三,基于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实践者的多次讨论归纳,本研究绘制了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的三级指标图。(一)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背景特征与工作手法的描述性分析表2-1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的三级指标构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数量比例一线工作环境修复清理8410.3%救助101.2%修复273.3%行为干预81%灾害应急00%社区营造一般社会营造20.2%保护区保护地121.5%产业转型产业倡导331.5%技术服务597.2%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2-法律援助30.4%循环利用20.2%产品研发111.3%创业支持141.7%公众教育环境教育15919.2%公众倡导536.5%技能培训222.7%自然教育172.1%生态旅游30.4%信息生产监测435.3%调查738.9%开发工具151.8%理论分析394.8%政策参与信息公开40.5%推动政策议题121.5%政策提案与建议202.4%承接政府职能192.3%监督政策执行30.4%公益诉讼30.4%行业建设资助给予其他公益组织资金支持242.9%能力建设学习网络70.9%创业支持81%行业交流121.5%第三方服务咨询121.5%评估20.2%行业研究发布公益行业分析报告20.2%表2-1展示了刻画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的指标构想,包括:一线工作和行业建设这2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其中,10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环境修复、社区营造、产业转型、公众教育、信息生产、政策参与、资助、能力建设、第三方服务和行业研究。3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清理、救助、修复、行为干预、灾害应急、一般社区营造、保护区保护地、产业倡导、技术服务、法律援助、循环利用、产品研发、创业支持、环境教育、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3-公众倡导、技能培训、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监测、调查、开发工具、理论分析、信息公开、推动政策议题、政策提案与建议、承接政府职能、监督政策执行、公益诉讼、给予其他公益组织资金支持、学习网络、创业支持、行业交流、咨询、评估、撰写行业研究报告。在三级指标中,工作手法受欢迎程度排名前十位的包括:环境教育(19.2%),清理(10.3%),调查(8.9%),技术服务(7.2%),公众倡导(6.5%),监测(5.3%),理论分析(4.8%),修复(3.3%),给予其他公益组织资金支持(2.9%),技能培训(2.7%)。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4-表2-2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社会价值衡量构想指标均值(1)促进就业的社会价值维度专职员工10兼职员工4(2)提高环保意识、动员环保行为的社会价值维度公众号阅读量4445志愿者663(3)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维度工作手法3表2-2展示了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社会价值衡量维度。包括:(1)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促进就业的社会职能,通过测量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招募的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的人数来衡量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2)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社会职能,通过测量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公众号阅读量和招募的志愿者人数来衡量其在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动员公众参与海洋环保事业的积极作用。(3)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通过统计分析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实践中采用工作手法的数量来衡量其在公共治理与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的影响力。图2-1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一级工作手法分布比例图2-1展示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一级工作手法的分布比例。由图1可知,当前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工作手法以一线工作为主,占比高达92%,表明当前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大多是一线行动者,通过直接参与的形式来解决其关注的海洋环保议题。而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建设这一类工作手法在实践中占比较小,仅占8%,结合表1我们发现,行业建设中以资助(2.9%)和提供第三咨询服务(1.5%)为主,采用行业网络建设和行业研究工作手法的公益组织微乎其微,表明在整合海洋环保公益行业整体发展,构建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生态链方面一线工作,92%行业建设,8%一线工作行业建设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5-上仍需更多关注和努力。这一现象可能不仅存在于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对于正在发展期的中国公益组织来讲,一线工作都是主要的工作手法。图2-2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二级工作手法分布比例图2-2展示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二级工作手法的分布比例,由图1可知,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以公众教育为最主要的工作手法,占整体工作手法的31.1%。位居第二的工作手法是信息生产,占整体工作手法的20.8%。位居第三的工作手法是环境修复,占整体工作手法的15.8%。排在第四位的工作手法是产业转型,占整体工作手法的14.9%。排在第五位的工作手法是政策参与,占整体工作手法的7.5%。图2-3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采取单一/多元工作手法分布图多元行动方式,74%单一行动方式,26%多元行动方式单一行动方式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6-表2-3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描述统计变量均值中位数众数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差工作手法3211112图2-3和表2-3展示了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采取单一/多元工作手法分布图,由图3可知,74%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采用了多元工作手法,有26%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采用了单一工作手法。当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的平均数量为3,中位数为2,工作手法的最大值为11。不同的工作手法策略可能与管理者的领导风格有关,例如,在业务领域之外思考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建设的组织均采用了多元工作手法,而会进一步思考公益行业建设的管理者与其较强的公益精神和长远的公益职业规划是密不可分的。表2-4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年龄描述统计变量均值中位数众数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差组织年龄118516610图2-4和表2-4展示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年龄分布,成立最早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是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已经成立了66年。当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平均年龄为11,中位数为8,表明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已经迈向了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年龄的众数为5,有23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于2016年成立,根据2016年成立了最多的海洋组织年龄频率图2-4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组织年龄分布图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7-环保公益组织可以推断,我国2016年颁布实施的《慈善法》,2016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公益组织管理制度促进公益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以及2015年开始施行的《新环保法》对于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图2-5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分布图图2-5展示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分布图,有23%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招募了志愿者,77%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未招募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具有多重积极效应,一方面,人多力量大,志愿者是公益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支持力量,招募有共同愿景的志愿者有利于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招募志愿者本身属于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动员公众参与海洋环保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也可以扩大公益组织的影响力。根据图5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动员志愿者方面还需加强,仍有一半以上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未选择招募志愿者开展活动。(二)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背景特征与工作手法的回归分析表2-5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年龄与组织员工数量的回归结果组织员工数量模型(1)模型(2)截距项-1.884(4.254)18.549(5.514)组织年龄1.072(0.278)-2.382(0.695)组织年龄平方0.082(0.015)招募志愿者,23%未招募志愿者,77%招募志愿者未招募志愿者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8-观测值201201F14.82422.819Adj-R20.0650.179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布表示通过10%、5%、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我们从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单独剥离出组织年龄和组织员工数量进行分析,即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5。从表5模型1可以看出,在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背景特征变量中,组织年龄和组织员工数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组织年龄越高,组织拥有的员工数量越多,即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表5模型2可以看出,组织年龄和员工数量的关系与其说是负向的线性关系,更符合拐点为15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且模型2与模型1的△R2为0.114,说明模型2比模型1更具有解释力。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组织年龄对组织员工数量的正向影响存在一个阈值效应,对于小于15岁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来说,组织年龄越高,组织员工的数量也越高,而当组织年龄大于等于15岁后,组织年龄越高,组织员工的数量反而呈下降趋势。对于组织年龄和组织成员数量之间倒U型关系的发现,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随着组织不断成熟,组织的成员规模逐渐趋于稳定,也可能是因为组织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发展后期组织成员规模缩小。在实践中存在公益组织的“老小树”现象,很多公益组织,成立时间很久,但由于组织负责人能力有限(专业不足或管理水平不足),组织模式没有更新,留不住组织人才,所以组织缺乏留得住的核心成员,导致组织规模没有随着时间增长而发展扩大。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发现,因为处于成熟阶段的组织是海洋环保公益网络的关键节点和珍贵的学习资源,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处在成熟阶段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状态,以及为促进成熟期组织进一步发展提供管理建议。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发现是15岁这一拐点,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划分公益组织的发展阶段仍未能达成共识,本研究建议将15岁作为一个分界点,大于15为成熟阶段,小于15为初创-发展阶段。表2-6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成员构成与工作手法数量的回归结果工作手法数量模型(1)模型(2)截距项2.689(0.095)2.702(0.096)专职人数0.004(0.002)0.005(0.002)兼职人数-0.003(0.004)观测值299299F5.3573.134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29-Adj-R20.0140.014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布表示通过10%、5%、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我们从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单独剥离出组织成员和工作手法数量进行分析,即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6。从表6模型1可以看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专职人数与工作手法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组织的专职人数越多,该组织在海洋环保实践中采用的工作手法数量越多。而从表6模型2可以看出,兼职人数与工作手法数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专职成员才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主要依靠力量,兼职人员在组织开展活动中更多地担任着一种补充的角色。从控制组织成本和提高组织灵活性的角度来看,招募兼职员工是有很多益处的,兼职员工的工资成本没有专职员工高,兼职员工的工作时间更加自由,方便其更灵活地发挥其所长,为组织发展做出贡献。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组织致力于开拓活动范围,在未来海洋环保实践中采取更多元的工作手法,那么组织需要招募更多的专职员工才能实现这一组织目标。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制定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启示,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表2-7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员工数量与公众号阅读量的回归结果公众号阅读量模型(1)截距项1840.498(2963.459)员工数量170.5712(62.668)观测值131F7.408Adj-R20.047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布表示通过10%、5%、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我们从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单独剥离出组织员工数量和公众号阅读量进行分析,即对模型1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7。从表7模型1可以看出,员工数量与公众号阅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员工数量越多,该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公众号的关注度也越高,表明一个组织的社会影响力需要依靠组织员工积极宣传。21世纪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公益组织拓展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美誉度的重要平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公益组织需要有专职人员对组织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经营维护,对组织开展的活动进行积极报道,对组织的宗旨使命、制度框架、人员分工、财务信息、志愿者招募等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提高组织信息的透明度,向公众展示良好的组织形象,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提高组织社会影响力。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0-四、结论与讨论本研究综合刻画了当前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的分布特征。在被调研的299个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工作手法流行度排在前十位的是环境教育,垃圾清理,调查,技术服务,公众倡导,监测,理论分析,修复,给予其他公益组织资金支持和技能培训。相比于行业建设,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更加倾向于从事一线工作。被调研的299个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有74%的组织采用了多元工作手法。进一步地,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实践中采用工作手法的数量来衡量其在公共治理与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的影响力。被调研的299个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工作手法的平均值为3,表明在实践中大多数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采用了不止一种工作手法参与海洋环境治理。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以促进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提高工作手法专业化水平,增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一)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通过增加专职人员数量来提升工作手法专业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专职人数与工作手法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面,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应注重提升专职人员的占比,尤其是吸引具有海洋环保专业背景的成员加入组织,才能拓展组织的工作手法,促进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迈向从情怀走向专业的发展道路。张锋(2015)指出环保公益组织要想提高其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水平,就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在不给环保公益组织自身增加过多资金负担基础上,适当增加专职人员,保证环保公益组织的日常运行。在会员吸纳方面,要注重增加法律专家、学者等人员的比例,提高环境公益诉讼参与水平。(二)创新工作手法,转变工作手法“同质化较高、专业性较低”的现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教育,垃圾清理是大多数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采用最多的工作手法,而其他专业性较高的工作手法,如政策倡导、科研调查、信息披露、监督政策执行、在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的普及度较低,只有少数的组织具备上述工作手法。当前,海洋环保公益领域呈现工作手法“同质化较高、专业性较低”的现状,以至于存在千篇一律重复活动的困境,这是掣肘海洋环保公益行业迈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原因。创新能够带来活力,创新也是非营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应创新工作手法,开拓思路,打造更多元的品牌活动。(三)动员更多志愿者参与组织行动,克服“有环保意识、缺环保行为”的状况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被调研的299个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有77%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未招募志愿者,而在所有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中,公众环保教育展最大比重,可见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1-当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领域存在“有环保意识、缺环保行为”的状况。张继平等(2017)认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程度不够。公众参与最直接的环保方式是约束自身行为,如节约用水、用电,有超80%的公众并不知道拨打“12369”可以免费举报任何环境问题。为克服“有环保意识、缺环保行为”的状况,本文建议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未来开展活动中,积极招募志愿者,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环保实践。善治的实现离不开政府和基金会的力量,本文建议政府出台鼓励志愿者参与公益组织的政策,基金会成立招募志愿者的专项资金,以激励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搭建志愿者平台,提升社会活力。(四)倡导更多组织关注行业建设,构建海洋环保公益生态链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调研的299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平均年龄为11岁,299与11这两个数字表明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领域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当前我国正处于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将蓝色经济放到了更重要的决策位置上。诸多基金会也逐渐将目光聚焦在海洋保护公益事业中,逐渐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行业建设提供支持。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行业建设工作手法的普及度很低,仅占全部工作手法的8%。因此,本文建议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尤其是处于成熟期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经营一线活动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建设,积极构建海洋环保公益生态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组织是带动整个公益行业发展进步的关键力量,即一个社会网络形成的关键节点。海洋环保公益生态链的形成对于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一方面,海洋环保公益生态链的形成将有助于加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间的相互合作,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海洋环保公益生态链的形成有利于加强公益行业的自律建设,提升环保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金碧华、杨佳楠,2020)。(五)提升媒体关注度,通过拍摄宣传片、纪录片唤起社会公众海洋情结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为我国海洋环保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但由于媒体关注度匮乏,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有限,体现在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需求与社会公众的供给难以形成有效匹配,包括资金和志愿服务。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本文建议,未来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讲好海洋保护的故事,传播海洋环保的精神,通过拍摄宣传片、纪录片等唤起社会公众海洋情结。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2-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研究曹源①政策参与是公益组织实现自身理想与诉求的一种重要工作手段。近现代的公益基础理论,将公益组织视为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在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失灵时,期待第三部门的力量进行纠偏。2019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主题,提出坚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我国公益组织更加深度地参与各自关注议题的治理,拓宽了渠道。政策参与的专业性意味着公益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志体现到公共政策中,能在多大程度上撬动更广泛的力量和资源,对公益组织实现自身愿景和诉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研究主要对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对中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水平进行总体上的描述;第二,探讨影响中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的因素有哪些。一、政策参与概念的界定(一)政策参与相近概念辨析政策参与既指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政策参与,即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参与海洋环境治理相关公共政策的过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这一过程有时候被“政治参与”、“政策倡导”、“公众参与”、“参与治理”等相近概念指代。本章在与较常使用的“政治参与”、“政策倡导”两个概念进行重点辨析之后,选取政策参与作为讨论的对象。与“政治参与”相比,政策参与的范畴更窄。政治参与既包括参与公共政策的活动,也包括其他方面影响政治的活动。从参与的方式来看,政治参与还包括:投票、组党、结成利益集团等一切影响政治决定的行为。因此,尽管对本章关注的问题而言,这一概念显然过于宽泛。政策倡导则更加关注政策的产生与制定环节,相比之下,政策参与还包括参与政策的执行、配套与监督的整个过程中。在参与方式上,政策倡导通常为参与意见征集,参加听证会、座谈会,以及通过两会渠道传递意见等方式。而政策参与除了进行政策倡导外,还包括承接政府职能、参与政策执行、与政府部门开展联合行动,以及通过监督举报乃至公益诉讼等方式,参与政策的执行监督过程。而公众参与和参与治理等概念则不仅仅限定在政治范围内,是一个更加宽泛的范畴。①曹源,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志愿者。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3-(二)政策参与的方式推动海洋环境问题进入政策议题。通过舆论宣传等手段,推动社会和公众对海洋环境议题的认识,并最终进入政策视野。在这种方式中,公益组织并不直接推动某项诉求成为政策或法律,但最终目的的达成,是通过出台某项政策的方式实现的。政策提案与建议。通过“两会”渠道反应诉求,是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重要的政策参与方式。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有完善的组织架构。环保组织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中发起提案,并将自身诉求反应在法律和政策中,是政策参与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另外,参与重大法律、政策和行动方案出台前的公开意见征集,也是环保组织政策参与的常用方式。同时,在自身业务领域开展调查,主动向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也被一些环保机构所采用。承接政府职能,参与合作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到政策执行过程中去,是一种与政府间良性互动的政策参与方式。公益组织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更加了解政策的运行过程,增长经验,增强与政府对话能力。监督政策执行。监督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是否落实到位,环保、海洋等相关政府部门法定职责是否切实履行,制定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是否有效落实,持续跟进相关部门的各项工作,是发挥公益组织监督作用的政策参与方式。具体方式如通过向相关部门举报不法行为,督促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或者通过独立调查得出的数据,发布调查报告等方式。公益诉讼。指公益组织和个人对损害公共利益的民事主体提起的诉讼。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不包括公益组织,不在此例。二、如何评价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政治参与专业性及其影响因素(一)评价方式本节用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政策参与方式数来评价该组织政策参与的专业性,涉及政策参与方式数量越多的组织,政策参与的程度越深,专业性越强。用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来评价某一类型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政策参与专业性状况。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该类型机构政策参与方式数之和/该类型机构数量。用政策参与方式的比率,来描述不同政策参与方式所占的比重。政策参与方式比率=为单个政策参与方式数量/该类别每种政策参与方式数之和。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4-(二)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影响因素①1.身份合法性具有合法身份的公益组织在政策参与中有更加明确的定位,享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也更受信任。而缺乏合法性的公益组织在政策参与活动时主体不明确,有时需要借助其他渠道发声,并且也难以获得官方渠道的认可,往往被视为不稳定因素和防范对象。注册状况:未注册或采取工商注册的组织在政策参与过程中通常面临主体不明确困难。采取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注册的组织,在政策参与上也存在差异。2.政治关联性与执、参政党关联:机构负责人或主要人员是否未党员或是否为党派成员、是否获得过党内荣誉,机构是否成立党支部。与人大、政协关联:机构成员是否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时具备相应影响渠道。与海洋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关联:与海洋局、渔业局、环保局等海洋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是否有业务往来,是否为业务主管单位,是否承担相关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与民政等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关联,与民政部门的业务关系,是否承担项目,获得资金支持。3.议题专业性在政策参与中,海洋环保组织在所涉议题上的专业度,可以提升政策参与的效果。拥有更多高层次人才,专家队伍的公益组织,政策参与的质量也更高,往往也更受政府欢迎。对议题专业性的评估在本报告其他章节完成,本节将研究议题专业性与政策参与专业性之间的相关度。三、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现状与分析(一)研究对象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本节的研究对象为,在数据库中303家海洋环保组织中,剔除行业协会、学会等公益属性不强的机构,同样,港澳台地区与国外机构与中国大陆政策参与环境差异较大,也剔除在外。剩余样本容量为193。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5-(二)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基本状况描述193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64家组织涉及至少一种政策参与手法,占比33.16%,129家组织没有使用政策参与工作手法,占比66.84%。图3-1:政策参与在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中的运用状况64,33.16%129,66.84%进行政策参与组织数未进行政策参与组织数在运用政策参与工作手法的组织中,有41家只运用一种政策参与方式,13家组织涉及两种政策参与方式工作手法,6家组织涉及3种参与方式,4家组织涉及4种参与方式,没有涉及全部5种参与方式的组织。图3-2:涉及政策参与方式数量五种政策参与方式中,有39家组织运用承接政府职能方式进行政策参与,是被运用最多的政策参与方式。运用推动政策议题方式的有22家组织,排第二。有19家组织运用了监督政策执行方式,17家组织运用了政策提案和建议,只有4家组织运用了公益诉讼方式。41,64.06%13,20.31%6,9.38%4,6.25%一种两种三种四种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6-图3-3:各类政策参与方式运用情况统计051015202530354045推动政策议题,22政策提案与建议,17承接政府职能,39监督政策执行,19公益诉讼,4四、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的影响因素(一)议题专业度与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的影响结合议题专业度部分研究,对本节193个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关注细分议题分类,发现:表1:议题专业度对政策参与手段影响推动政策议题政策提案与建议承接政府职能监督政策执行公益诉讼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124)17(21%)11(14%)34(42%)16(20%)3(4%)0.65未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69)5(25%)6(30%)5(25%)3(15%)1(5%)0.29总计(193)22(22%)17(17%)39(39%)19(19%)4(4%)0.52(21%)为单个政策参与方式数量/关注细分议题机构每种政策参与方式数之和是否关注细分议题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有较大影响,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政策参与度明显高于未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未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在政策参与时偏向通过政策提案与建议方式,而较少采取承接政府职能方式。(二)注册状况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方式的影响在193家组织中,剔除10家无注册类型数据的组织,对剩下183家组织的政策参与方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7-式进行分类研究,发现:表3-2:注册状况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方式影响①注册状况(样本数量)推动政策议题政策提案与建议承接政府职能监督政策执行公益诉讼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民办非企业(58)7(25%)3(11%)10(36%)7(25%)1(4%)0.48社会团体(57)8(18%)7(16%)23(52%)4(9%)2(5%)0.77基金会(17)2(20%)2(20%)4(40%)1(10%)1(10%)0.59未注册(31)4(24%)5(29%)2(12%)6(35%)0(0%)0.55学生社团(17)000000商业注册(3)000000总计(183)21(21%)17(17%)39(39%)18(18%)4(4%)0.54社会团体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明显高于其他注册类型的公益组织,学生社团性质的公益组织不关注政策参与,采取商业注册的公益组织样本数量太小,不具有分析价值。社会团体采用承接政府职能方式的比率,显著高于其他注册类型的公益组织,同时采取监督政策执行方式较低。未注册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采取承接政府职能方式比率显著低于其他注册类型公益组织,同时采取政策提案与建议和监督政策执行比率明显较高.(三)业务主管单位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的影响剔除无业务主管单位数据的公益组织,对剩下110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①表格中红色与蓝色字体表示明显高于或者低于的数据,下文同。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8-按照海洋/环境管理部门①,民政和其他政府部门,党委和群团组织,直接注册四类分类,然后分析发现:表3-3:业务主管单位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影响业务主管单位(样本数量)推动政策议题政策提案与建议承接政府职能监督政策执行公益诉讼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海洋/环境管理部门(28)4(18%)8(36%)7(32%)2(9%)1(5%)0.79民政和其他政府部门(46)4(19%)0(0%)16(76%)1(5%)0(0%)0.46党委和群团组织(24)5(20%)2(8%)12(48%)4(16%)2(8%)1.04直接登记(12)1(20%)1(20%)1(20%)2(40%)0(0%)0.42总计(110)14(19%)11(15%)36(49%)9(12%)3(4%)0.66业务主管单位为党委和群团组织的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显著高于平均值,业务主管单位为海洋/环境管理部门的公益组织,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同样较高,而业务主管部门为民政部和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直接登记的公益组织,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较低。业务主管单位为海洋/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采取政策提案与建议方式的比率显著高于均值。业务主管单位为民政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组织,采取政策提案与建议方式显著较低,而采取承接政府职能方式显著较高。直接登记的公益组织,采取承接政府职能方式的比率显著较低,采取监督政策执行方式比率显著较高。(四)结论与解释第一,政策参与已经成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一种重要工作手法。有接近1/3(33.16%)的组织进行了政策参与。但这一比率与环境修复、公众教育等手法相比,还比较低。第二,从事政策参与的组织中,只涉及一种参与方式的占多数(66.04%),说明多种方式协同参与能力不强,政策参与处于初期阶段。这可能是由于多数组织并不将政策参与作为组织的专业方向,而是因其他项目、活动涉及某种方式,政策参与具有偶然性。第三,承接政府职能是运用最多的政策参与方式(39),这是因为很多组织在政府购买①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职能并入生态环境部,地方各级海洋厅局先后依照改革。这里将2018年之前业务主管单位为各级海洋厅/局的公益组织依然划归此类。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39-服务、合作项目时,会参与到政策执行过程中去。推动政策议题(22)、政策提案与建议(17)、监督政策执行(19)数量接近。公益诉讼(4)是运用最少的方式,这可能和公益诉讼门槛较高,大多数组织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人才。第四,议题专业性与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有正相关性。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0.65)与未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0.29)相差较大,可以认为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更高。其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比如未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在议题专业度上不足,缺乏与政府相关部门对话的能力,而这些组织更侧重于与志愿者、公众打交道,对政策关注程度较低。第五,未关注细分议题的组织,在政策参与中更多采用政策提案与建议方式,而较少采用承接政府职能方式。这可能是由于政府部门在项目合作和购买服务时,更倾向于寻找议题专业度较高的组织,而未关注细分议题的机构,自身的合作渠道和机会也比较少。第六,注册方式为社会团体的公益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0.77)显著高于其他注册类型的组织。一个重要原因是,承接政府职能这种方式的比率较高(52%)。另一方面,社会团体采取监督政策执行方式(9%)的比率显著低于其他注册方式的公益组织。这可以用政治关联度的强弱来解释,注册方式为社会团体的组织,通常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或与官方关系较好,因此不太倾向于采取对抗性较强的方式。第七,未注册策的公益组织更倾向于政策提案与监督政策执行方式进行政策参与。未注册组织采用承接政府职能方式(12%)的比率远低于总体值(39%),而在政策提案与建议(29%)和政策监督(35%)方式的比率上显著高于总体值(17%和18%)。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未注册组织由于不具有合法身份,难以成为官方的合作伙伴,也因此在表达自身立场和观点时更少顾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未注册组织比注册组织有更多的政策参与,在平均政策参与数上,未注册的组织(0.55)与总体平均值(0.54)最为接近,这表明未注册组织的政策参与专业度与总体基本持平。第八,业务主管单位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政策参与专业性有显著影响。总体上看,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组织,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0.66)大于193家组织平均值(0.52),说明业务主管单位能够给公益组织带来更多样性的政策参与。但是,不同业务主管单位的组织,对政策参与专业性影响差异较大,主管单位为党委和群团组织(1.04)和海洋/环境管理部门(0.79)的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高于总体值,主管单位为民政部和其他政府部门(0.46)和采取直接登记(0.42)的组织,政策参与专业性相对较低。这说明,主管部门对政策参与专业性的影响,还有更为复杂的因素,一方面,主管部门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提供了政策参与的机会和渠道,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又对其他方式的政策参与行动严格把关控制,制约了组织的政策参与。值得注意的是,主管单位为党委和群团组织的组织,平均政策参与方式数达到了1.04,远高于其他类别,同时各种政策参与方式使用比率与总体比较接近,这可能说明党和群团的组织能够帮助所管理的公益组织获得更多的政策参与机会,而得到党组织和群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0-团组织支持的公益组织,也更容易受到信任。第九,业务主管单位影响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的方式。主管单位为民政部和政府其他部门的组织,采用承接政府职能(76%)的比率显著高于总体值(49%),同时采用政策提案与建议方式(0%)比率显著低于总体值(15%)。而主管单位为海洋\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更偏向于用政策提案与建议方式(36%)参与。这说明,不同业务主管单位能够为公益组织带来的政策参与机会不同。此外,采取直接登记的公益组织,采取承接政府职能的比率较低(20%),而采取监督政策执行的比率较高(40%),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直接登记的公益组织没有业务主管单位,因此获取政府购买和资助的机会较少,所以较少承接政府职能,而又具有合法身份,在监督政策执行时有更为便利的条件。五、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政策参与的前景展望政策参与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中一种重要的工作手法,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组织涉及。但是,从行动方式占比上来看,政策参与和环境修复、社区营造、公众教育等方式还有一定差距。这说明,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尚没有充分把公共政策视为实现自身愿景和宗旨的有效渠道,也意味着他们难以撬动自身圈子之外的资源,完成自己的目的。无论是世界上哪个国家,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社会、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但更加离不开国家力量的主导。在我国,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将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机制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力量统筹发力。近些年来,执政党对环保事业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行动出台,其中一些我们能够可喜地看到公益组织的声影,比如早些年26度空调政策中北京“26度联盟”,还有近年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中的爱芬环保,但总的来说,公益组织的身影还比较稀薄。本节的研究表明,对于海洋环保类的公益组织,情况也是如此。海洋环境问题无法依靠公益组织独自的直接行动解决,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被广泛接受的今天,通过政策参与,在公共政策打上自己的烙印,将自身的的认知、理念和诉求传播到不同人群中,是一种能够让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能量倍增的办法。未来,在这一点上,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可以说还有非常广阔的行动空间。第一,我们发现对议题的专业度能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带来更多的政策参与,那些在某一个议题上深耕的组织,比单纯做志愿者动员和教育的组织,政策参与的专业性更强。因为,从掌握的资源和知识上来看,政府相关部门有专业的人才队伍,长期的管理实践并掌握了第一手数据,公益组织如果不能在自身议题上取得足够的专业性,就难以获得与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对话的资格。今天我们看到,一部分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已经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尽管这些组织并不都进行了政策参与,但专业划分发展却给未来可能的高质量政策参与提供了可能。第二,非法的、过于边缘化的身份定位,并不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带来更多政策参与。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思维不同,未注册的、处于灰色地带的公益组织并没有表现出高于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1-其他组织的政策参与专业度。其中一些组织可能是因为未获得合法身份而丧失了政策参与的渠道,还有一些则可能担心过多的政策参与引发官方反感,不利于自身谋求合法身份,故原因不可一概而论。相反,那些频繁与政府合作,得到了信任的公益组织,能够多地参与到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细节中去,甚至以公益组织的身份参加政策的执行,克服官僚主义的痼疾,从而提升治理的效能。在这一过程中,公益组织也能够获得更多影响和改变政策偏好的机会,从而将自身的环保理念更多地体现到政策中去。这样一种良性的互动方式,可能成为今后政策参与的主流。第三,过于松弛或者过于紧密的政治关联,都会导致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政策参与向特定方式集中,过于松弛的政治关联导致政策参与方式集中到政策建议与监督上,而过于紧密的政治关联导致政策参与方式集中到承接政府职能上。而在后者成为趋势的情况下,政策参与总体上将难以避免向政府购买服务、连点共建等方式倾斜,这会反过来对治理效能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公益组织的政治关联性越强,其作为第三部门,对第一、二部门的纠偏作用就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越多地承接政府职能,公益组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越容易向政府部门靠拢,距离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制度中的角色定位要求也就越远。因此,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高质量的政策参与,既不能与官方组织过分疏远,否则难以获得政策参与机会,又不能过度依赖,否则不能提高治理效能,实现自身目标。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2-生态系统视角下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专业化研究程培①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行业内部成员的努力,也强烈地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生态学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这一术语,强调每一局部都与整个系统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这对于解释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发展具有适用性。生态系统的完善既是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的特征之一,也是促进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在探索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发展时,有必要了解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所处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理论视角的介绍(一)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它是指由多种生物与环境因子组成的、基于特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结构的、自我维持的实体。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生态学从自然科学范围向社会科学范围跨越。美国学者詹姆斯•穆尔(Moore)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一文中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商业世界中的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厂家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相互配合以生产商品和服务而组成的群体,同时还包括资金提供者、行业协会、标准组织、工会、政府和准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有关方面(Moore,1993)。行业生态系统是由占据不同生态位的各个企业组成的,在这里每个企业都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个体,而是行业生态系统内的一员,它们以共同进步为目标,以合作与分享为纽带组成了经济联合体,努力实现责任共担和价值共创。行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往往是与自己上下游相关企业、投资者、消费者和外部环境等共同发展的。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化行业结构”的观点,生态化行业结构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循环渐进式的科学合理的行业结构,从而达到行业结构科学合理、稳定发展(凡丹、李国兵,2011)。凡丹、李国兵等学者认为生态化行业结构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业结构稳定,有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2)行业市场秩序规范形成并发挥作用;(3)行业内分工协作合理,相互依赖,互为补充,实现行业整体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凡丹、李国兵,2011)。不同学者在使用生态系统时,选择了生态系统理论中不同的关键概念作为自己的研究切①程培,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志愿者,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讲师,长期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3-入点。有学者用生态系统的中的生态位概念来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类型,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位分为领袖型、主干型、协作型三种类型(许正良、李哲非,2019)。学者黄平、曾绍伦在研究白酒行业时,关注到行业发展生态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关系,将白酒行业生态系统分为核心生态系统、行业竞争系统、行业支持系统、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等方面(黄平、曾绍伦,2015)。陈春花、欧亚非的研究强调我国家电行业生态系统发展中的生态竞争策略(陈春花、欧亚菲,2000)。学者对金融业的研究也较多引入了生态系统的理论视角(黄飞鸣,2009;周炯、韩占兵,2010)。近几年,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逐渐被引入到对公益领域的探索研究中,目前用生态系统视角来分析公益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类比和概念的借用,但也有学者开始从结构上关注公益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比如,康晓光在2020年湖北峰会上对慈善生态系统三重结构的解释,关注到了公益行业生态系统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环境。(二)关于我国公益行业的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近年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作为一个方法论工具逐渐应用到我国公益慈善发展研究中。2020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宗旨是建设行业生态系统,促进社会良好运转。公益领袖康晓光、徐永光等人在峰会上发表对我国公益生态系统现状的评论。康晓光在2020年基金会发展论坛•武汉峰会上阐述了“区域慈善系统的三重结构”,借助于生态学视角,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讲述了我国慈善系统的三重结构——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的结构,民间有意识建构的组织结构,政府塑造的组织结构。这三种最主要的带有整体性的结构,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慈善生态系统。自然秩序是指慈善组织、商业组织以及政府基于供需关系建立起的横向互动的合作网络;民间秩序包括基金会论坛、商业领域的论坛等民间有意识地发起的中层协同和整合力量,第三种是政府建构的系统结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也包括一些枢纽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孵化器。康晓光认为,三重结构和秩序并存,共同支配着我国慈善生态系统的运行,但各自发育程度不同,政府有意识地引导社会组织向社会服务领域投入,限制社会组织其他功能的发挥。康晓光重视个体、非正式组织、草根组织等社会主体的活力,认为他们对于探索慈善生态系统的源头和活力有着重要贡献。在2020年湖北峰会上,徐永光指出我国公益生态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供应链上下游资源配置的不匹配。他在发言中提到:“公益链生态圈是非常大的系统,最直观的就是供应链上下游资源配置,这个环节对于中国来讲是最短缺的,甚至是断裂的,有硬伤。”这些代表性的观点能够反映出我国公益行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作为整个公益行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4-(三)关于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Ecosystem-BasedManagement,以下简称EBM)得到国际上海洋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海洋大国均把EBM作为海洋管理的基本原则,基于生态的考虑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国际海洋管理的共识(王刚、王琪,2008)。生态学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发展也强烈地受到政府、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公益行业生态系统中,相比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细分的公益生态系统领域,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治理等政策的引导,海洋环保公益议题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Moore对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笔者将这一概念引申到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中,对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如下: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是为了应对海洋污染、海洋生态保护、可持续资源利用等海洋环境问题,以社会组织及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为基础的海洋环保公益联合体,包括受益者、志愿者、一线社会组织、支持性组织及其他相关的组织或个人。基于此,我们的研究将关注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内部发展现状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发展中的一些掣肘,为行业专业化未来几年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供行业内外关注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读者参考。二、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由于生态系统视角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将涉及两方面内容:当前生态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内部发展现状。(一)外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作为整个公益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的发展也强烈地受到政府、市场及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1.宏观政策的推动作用2015年7月,国家海洋局印发《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标志着我国对海洋环境的重视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海洋强国战略提出后,更多的资源投放到海洋环保领域中。近几年来,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垃圾分类议题的关注,带动更多的社会主体对海洋垃圾问题的关注,对整个海洋公益行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5-2.企业CSR对海洋环保议题资源投入的增多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最先由跨国企业家进入中国市场时带入国内,跨国企业成为CSR(企业社会责任的英文简称)理念的传播者,带动了国内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需求,企业CSR关注领域逐渐扩展到海洋环保公益领域,向这一议题领域投入了更多资源,也相应地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这成为促进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发展的外部动力。3.社会变革对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影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受到更大的社会层面的影响。整个社会构成纷繁复杂,又具有可变性、复杂性,对海洋环保公益系统的影响也具有多面性。比如,互联网发展给公益行业带来的冲击会影响到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近年来,公益场域内出现的“99公益”活动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促进了公益行业筹款方式的变革。在“互联网+公益”的科技和社会变革下,一对一、偶发性的线下筹款模式逐渐转变为借由网络公募平台为中介持续性、常规性的线上筹款模式。并且,筹款方式的变革促生了“筹款人”群体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整个公益领域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影响并塑造了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筹款方式和组织结构的特征,甚至改变了生态系统内部组织之间的依赖关系。此外,学术界对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保持着持续关注。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逐渐增加,国内的几所海洋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社会组织在资源优势差异性基础上建立了持续的合作关系,促进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完善。(二)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内部的发展现状我们对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关注两个问题:在结构上,不同生态位的要素是否出现,其功能是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上下游的链接机制是否形成并制度化。1.不同生态位的组织发育程度不同①生态系统中一线社会组织的发展21世纪初,我国早期关注海洋环保议题的社会组织出现,它们多由一些会员制的志愿者协会组成,有着政府资助的背景,专业性不强。这些社会组织缺乏主动性和相应的能力把“海洋环保”议题作为专门化的公益议题对待。与早期社会组织关注宽泛的海洋环保领域的趋势不同,近年来兴起的社会组织强调议题和工作手法的专业化。2010年之后出现了一些关注“海洋环保”议题的活跃的一线社会组织,比如,仁渡海洋专注于海洋垃圾议题,智渔则是中国可持续渔业领域中的第一家专业性机构。它们不仅在海洋环保领域细分议题的专业化方面实现了突破,与此同时,它们意识到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6-了组织合作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和发起一系列的论坛、会议、培训等内容,持续推动一线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基金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这些社会组织对于推动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发展发挥了有益的推动作用。②生态系统中支持性组织的发展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中的支持性组织,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生态链上游的资源提供者。关注海洋环保议题的基金会数量的增加,增加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领域的资源供给,促进了生态链下游一线社会组织的发展①。由于基金会这一类型的支持性组织在推动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发展与专业化能力提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将重点回顾近年来关注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议题的基金会的发展现状。近几年来,关注我国海洋环保议题的基金会数量不断增加。2012年成立的深圳红树林保护基金会(又称为MCF)是我国第一家以滨海湿地保护为主要议题的基金会,业务领域与海洋环保领域高度相关。需要指出,从生态位的视角来看,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作为一家以项目运作为主的基金会,行为模式更贴近一线社会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基金会的资助功能。真正起到链接资源的资助型基金会的出现,是在海洋环保领域有影响力的大事件——第一届海洋公益论坛召开后,才慢慢将关注点放在海洋环保领域的。2015年第一届海洋公益论坛之后,论坛的主办方仁渡海洋、智渔联合上海国乾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中国海洋公益专项基金,以支持海洋公益论坛的长期运作与发展。然而,在之后的实践中,这个成立专项基金会的计划并未实现。2017年,第二届海洋公益论坛衍生出一个组织联盟——海洋资助者联盟,它实际上是关注并资助我国海洋环保议题的几家基金会的总称,由派克特国际基金会(PackardFoundation)作为推动者,阿拉善基金会(简称SEE)、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桃花源基金会等几家基金会作为资助者参与其中。海洋资助者同盟促成了一些专门针对海洋环境保华的项目的产生。比如,SEE设立了海洋专题项目的专职员工,针对国内海洋环保社会组织的需求开展相关的能力建设项目,推动了相关海洋环保议题的深化与专业化;桃花源基金会2019年设立了海洋专项基金,并启动相关的海洋专项资助项目,专项基金的设立代表着海洋环保议题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基金会在链接多方资源时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比如,桃花源基金会通过多种形式资助社会组织,搭建海洋科学家联盟,给海洋公益组织赋能、培训,资助社会组织接受培训,邀请高校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培训,帮助高校专业人员与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对接。在深圳市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第二届海洋公益论坛的在地主办方潜爱大鹏联合当地一家基金会设立了一个专项公益基金,尝试“慈善信托+公募基金”的这一新型管理运营模式,为海洋环保社会组织筹款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在我国海洋公益生态系统中,逐渐出现了发挥资助功能的基金会与一线社会组织之间的行业分工。资助型基金会在公益行业中承担了支持和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基金会能够①部分企业和企业家关注我国海洋环保领域的专业化发展,对推动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多资源,但由于缺乏关于企业的数据,本研究尚无法呈现关注我国海洋环保议题的企业的详细信息。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7-集聚社会公益资源,对推动社会组织的整体培育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在企业和基金会等资助者对海洋环保领域社会组织的资源支持下,海洋公益论坛、沙龙、会议、培训等组织间的交流不断增加,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不断完善。2.不同生态位链接机制的初步发展一线社会组织在海洋环保议题的专业化发展方面实现突破。并且,一线社会组织在发展中产生了组织间合作与推动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由基金会资助的正式论坛、会议、期刊及各种培训网络等方式和途径推动了公益行业专业化的发展。在海洋环保公益论坛、学习网络等中介平台的作用下,不同组织间关联度增加,彼此沟通交流的渠道增加,能力建设得到提升,组织发展得到更多支持。①正式会议、论坛的周期性举办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内部相关会议的举办对推动专业知识信息扩散、行业标准和推动行业共识有着重要作用(Garud,2008)。在“海洋环保公益”议题下,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会议、论坛的举办对于链接跨界资源及推动一线社会组织间的互动及专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中介作用。本研究将以持续性、周期性举办的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论坛为例,解释正式论坛、会议对推进行业专业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从2015年到2019年,每两年一周期的海洋公益论坛的参与成员从150人增加到260多人,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持续性的论坛能够见证我国海洋环保社会组织在专业性方面的不断进步:参会者对海洋环保议题的讨论不断细化;一线社会组织的专业方法和技术能力越来越强。表4-1:历届海洋公益论坛基本信息第一届(2015)第二届(2017)第三届(2019)论坛主题以全球的视野思考,以本土的方式行动让更多人关注海洋行动改变海洋论坛形式主旨报告+4个板块21场报告+组圆桌讨论主旨讨论+5个分论坛讨论+圆桌讨论+基金会讨论主旨演讲+6个分论坛48场报告+圆桌讨论+多元对话参会组织数95家超过150家超过120家参与人数超过150人超过250人超过260人组织类型49家国内社会组织、15家政府及科研机构、8家媒体、7家国际环保组织、6家基金会、36家国内社会组织、28家政府及科研机构、18家媒体、17家国际环保组织、12家基金会、34家国内社会组织21所高校及科研机构16家媒体10家国际环保组织14家基金会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8-6所高校、4家企业15所高校、24家企业4家政府单位9家企业;多家其他组织主办方仁渡、智渔潜爱大鹏智渔、SEE、中远海运基金会资助方派克特国际基金会:超过2/3中华环保基金会:不足1/34家基金会:22万;1个政府部门:16万;1家企业:10万4家基金会:64万资料来源:《2015海洋公益论坛总结报告》、公开的新闻报道及仁渡海洋内部资料。2015年,第一届海洋公益论坛的核心议题包括海洋垃圾治理、可持续渔业、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及我国海洋环保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问题。圆桌讨论的内容包括公益组织自身发展与海洋环保议题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具体为:国际海洋公益经验的借鉴与本土化的挑战;本土海洋公益组织的定位与工作手法;海洋公益组织与人才的培养;公益组织如何更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等等。第一届海洋公益论坛的产出之一,是推动和孵化不同议题下的社会组织专业学习网络建设,比如“海洋垃圾监测和治理”、“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的学习网络的落实。从事海洋公益的个人和社会组织在论坛举办的过程中相互认识、交流和学习。这样的活动为社会组织逐渐形成一种行业共识,推动联合行动和行业协会的成立提供了可能性。2015年海洋公益论坛之后,主办方有意识地向基金会和企业扩展筹资渠道,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7年海洋公益论坛相比于上一届论坛的突破在于增加了“中外基金会讨论”环节,关注海洋慈善的派克特国际基金会向其他国内外基金会分享了基金会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30位参会者参与到这个议题的讨论中,2017年海洋公益论坛衍生出我国海洋资助者联盟。一些基金会专门设置了海洋公共议题和海洋公益专项资金,推动了相关议题的深化与行业的专业化。随着海洋公益论坛的持续性举办,参会者的行业专业化发展意识逐渐明晰。2019年海洋公益论坛结束时,部分公益组织(包括基金会和一线和社会组织)发布了可持续海鲜消费倡议、零废弃论坛等9项倡议,倡导不同组织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资源互补的优势,并展示了不同组织在海洋公益行业研究及滨海湿地、珊瑚礁保护等海洋议题研究上的最新成果,为促进社会资源在海洋环保领域中的高效配置、形成行业规范和共识提供了参考,促进了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正式论坛、会议及各种类型的培训网络不仅促进了国内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专业化经验交流,也积极推动了国外经验在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内的传播。国外社会组织的运作模式和经验成为我国环保公益组织的重要参考,并通过跨国会议、公益人才的跨国间流动等方式传播到国内。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利好政策也吸引了大批海外NGO工作的人才流回国内,这些专业人员能够将海外非营利组织或基金会的经验引进国内的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专业化进程。部分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层人员,有着在国际基金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49-会或国际NGO工作经历,注重将国外企业式管理的资源、模式传递给国内的社会组织。比如智渔,其团队的十几名全职员工都有着海外留学的背景,这些人将他们在国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国内,为国内海洋环保社会组织的发展创新注入了新思路。国际经验通过跨国会议、人才流动等方式引入国内,推动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总体而言,海洋公益论坛发挥了资源链接平台的作用,不仅为社会组织进行信息、工作方法的交流提供了机会,而且推动了基金会、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主体对海洋环保议题及海洋公益社会组织的关注,潜在地促进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的机会,并推动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②以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关系网络的建立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组织之间以共同目标为基础的正式关系网络的存在,为链接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组织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关系网络包括专业人员向一线社会组织进行的导师专业培训网络及一线社会组织基于项目合作而形成的关系网络。a.各种类型的导师培训网络一线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接受到形式多样的导师培训过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导师群体往往掌握着跨界资源,他们的构成包括高校学术精英、企业精英以及同行社会组织中的佼佼者。此外,专业机构如市场咨询机构和第三方评估性机构,也承担着向社会组织提供咨询、评估和培训的功能。按照培训对象来划分,专业人员对海洋环保类社会组织的培训主要包括对一线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和对一线社会组织普通成员的培训。导师对前者的培训更强调组织管理专业化的理念传递,比如,派克特基金会资助的浪花计划项目和桃花源基金会资助的蓝色先锋项目;导师对后者的培训则强调对专门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海洋环保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比如,在社会组织中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的项目管理和传播组织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以蓝色先锋项目为例,由桃花源基金会资助、昆山杜克大学承担的蓝色先锋项目,把海洋环境保护作为一种需要长期关注、持续投入的领域,目标是为海洋环保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多促进能力提升的资源,培养并资助中国本土热心于海洋保护的一线青年公益人才。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截止到2017年海洋公益论坛时,该项目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沿海城市的30家海洋环保机构的41位学员参与。在2017及2019年海洋公益论坛举办过程中,都举办了蓝色先锋项目的优秀小组的路演活动,以体现学员设计并执行公益项目的能力。这是对每届学员的最终考核,优秀学员将会获得去国外参观学习同行组织经验的机会。一线社会组织的成员,通过参加这些培训,获得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从同行交流中汲取了经验。b.以项目为纽带的同行关系网络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多项目是靠多家一线社会组织共同合作完成的,在共同的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下,以项目为纽带所带动的同行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构成了海洋环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50-保公益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关系网络。本研究以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守护海岸线”为例,分析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最初,“守护海岸线”项目由仁渡海洋和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于2014年共同发起,目标是联合国内沿海城市的一线社会组织,建立海滩垃圾监测网络,对海滩垃圾进行长周期的记录和监测,为海洋垃圾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各监测点的合作伙伴每年在全国同步执行6次监测,记录指定监测区域的垃圾种类、重量和数量,以描绘出中国海岸垃圾污染的真实版图。仁渡海洋负责收集、核对、分析数据,每次监测都会发布单次监测报告,每一年发布年度海洋垃圾监测报告以及海洋垃圾品牌监测报告。项目的初衷是建立海滩垃圾监测网络并长期运行。2015年是项目执行的第一年,2015年底,该项目在全国的合作伙伴共有12个,监测点分布在12个城市。到2020年底,该项目已经发展到45个沿海城市的95个监测点,57个合作伙伴参与到该项目的执行中①。首先,“守护海岸线”项目促进了一线社会组织专业的工作手法的传播。海洋垃圾监测项目的专业方法最早由仁渡海洋借鉴国外环保组织而获得,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土化创新,通过这个项目,仁渡海洋将这一套针对海洋垃圾议题的专业方法和工具分享给了同行组织。其次,稳定长期的组织关系网络为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渠道。以“海洋垃圾监测”为初始目标的社会网络的溢出效应明显,在之后几年中,该网络不仅承担了海洋垃圾监测的职能,而且承担了很多资源整合的功能,在筹集活动资金、促进组织间信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每年两次的线下培训经历,仁渡海洋和合一绿基金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导师对一线社会组织成员进行培训,该网络承担起培育和支持初创期海洋环保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的功能。稳定的公益组织同行组织关系网络为海洋公益行业中的联合行动提供了组织基础。在各种培训和项目合作的过程中,海洋公益生态系统中关系网络的密度和互动强度不断增加,这些网络链接了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组织的资源,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活力。关系网络是生态系统中链接机制的一种,此外,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公共媒体也促进了专业化理念在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中的传播。比如,中国发展简报、南都公益周刊、公益时报等在社会组织之间广泛传播的网站、杂志、期刊、报纸等媒体刊物也促进了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的发展。关注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内部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随着不同生态位组织数量的增加及生态位间链接机制的发展,关注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议题的社会组织逐渐由零散的个体发展为整合性、协同性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间的合作由偶发性合作变成有计划、持续性的合作关系。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推动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之间的分工与整个海洋公益行业的专业化发展。①需要指出,由于存在不可抗力,2021年以来,项目监测点有所减少。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51-三、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与行业专业化发展的掣肘在政府、市场、社会等外部环境影响下,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生态位的组织不断发育,不同生态位之间的链接机制初步发展,所有这些,构成了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图景。在海洋环保公益行业整体发展良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当前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一)行业生态系统尚不完善1.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组织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当前,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内部已经出现了一线社会组织、行业支持性组织、行业资助者等不同生态位之间的初步分工现象,然而,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组织,发育程度并不相同,尤其是行业资助者力量的薄弱,直接限制了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图4-1:我国海洋环保社会组织生态位分布比例①我们研究团队此次搜集全国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数据②显示,当前,我国海洋环保社会组织多从事一线工作,关注行业建设的行业支持性组织所占比例很低。这说明,不同生态位的组织类型都已出现,但处于行业上游的组织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处于生态链下游的一线社会组织的发展需求。①此图表与分专题“海洋环保社会组织行动方式专业化与社会价值研究”图1内容一致,感谢作者李勇博士的数据提供。②关于我国海洋环保社会组织的数据库来源的解释:此次关于我国海洋环保社会组织信息搜集以仁渡海洋最新一版《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为基础,并以“海洋”“大海”为关键词,在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网(http://chinanpo.gov.cn/index.html)筛选出我国关注海洋环保议题的社会组织,最终303家社会组织被纳入为我国海洋环保社会组织范畴,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一线工作,92%行业建设,8%一线工作行业建设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52-2.链接不同生态位的机制有待完善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不同生态位的组织类型基本都已出现,一些合作与衔接机制也有效地链接了不同生态位的组织以及众多一线社会组织。然而,目前已有的链接机制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看到,更多的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处于孤立的状态,由于缺乏资源或能力,或缺乏组织合作的动力,这些组织并未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讲,很多社会组织的业务领域只是涉及海洋环保领域,并不在海洋环保领域深耕,也无意与其他组织合作,从数量上看,这部分组织占比很大,如何发掘这类组织的潜力,促进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链接,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二)行业价值共识尚未达成2019年海洋环保行业报告涉及到“行业价值共识”这部分内容,从接受访谈的22位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管理层受访者的答案来看,生态系统内部关于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价值共识的内容仍具有模糊性,各个组织仍处于不断探索的时期,对于海洋环保公益的公共性价值目标缺乏统一、清晰的理解。价值理念的分歧或价值共识的缺失表明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尚未形成围绕着共同目标而进行有机协作的共同体。(三)行业生态系统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由于我国海洋环保生态系统明显受到外部环境发展所带的影响,更多来自生态系统外部的支持有助于推动行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发展与有机协作。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主体及社会力量对于海洋环保公益事业的持续关注与付出。政府的宏观政策是行业发展的前提。最近几年来,国家层面的“海洋强国”战略带动了沿海各级政府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如何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构建海洋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结构性框架,激发各个海洋治理主体的活力,需要宏观政策的制度支持。同时,我国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外部资源的持续性投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投入到海洋环保公益领域中,但企业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支持往往具有短期性的特点。对于一线社会组织来说,预期的不稳定性增加了海洋环保公益项目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能够与社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社会组织形成稳定的预期,更多的关注需要长期付诸努力的公益目标,有利于更多实质性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此外,研究团队意识到,公众对海洋环保公益议题的关注,具有区域性、局部性的特点,靠海地区的公众对海洋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如何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海洋环保公益事业中,是海洋环保公益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53-四、未来与展望海洋环保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完善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从行业生态系统角度来看,我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专业化的发展同时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与业内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对外部环境的期待行业专业化的发展的前提,需要更多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性政策与举措,同时,也需要市场资源的持续性投入。外部环境资源投入的增加与稳定化,有利于促进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组织对自身的发展建立稳定的预期,在各个行动主体的协同合作下,有利于推动更多实质性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二)生态系统内部需要不断完善对于从事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人员来说,行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完善也非常重要。支持性组织数量的增加与功能的落实,尤其是来自基金会对海洋环保公益组的资助与赋能,将有利于加强行业内联合与合作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对于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来说,吸引、培养和留住专业人才也是公益组织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海洋公益专职人员的职业教育亟待进行,在业内成员对海洋环保公益目标与公共价值实现共识的基础上,培育更多专业性的组织领导者与专职人员,提升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人员的整体性能力素质,是海洋环保公益行业需要长期关注的话题。这个问题,对于整个公益行业的发展来说,同样重要。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54-参考文献[1]GarudR.Conferencesasvenuesfortheconfigurationofemergingorganizationalfields:Thecaseofcochlearimplants[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8,45(6):1061-1088.[2]HsuJYJ,HasmathR.AmaturingcivilsocietyinChina?TheroleofknowledgeandprofessionalizationinthedevelopmentofNGOs[J].ChinaInformation,2017,31(1):22-42.[3]MooreJF.Predatorsandprey:Anewecologyofcompeti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1993,11(3):75-79.[4]陈春花,欧亚菲.生态竞争战略——企业与行业的共同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0(03):18-19.[5]崔胜辉,洪华生,张珞平等全球变化下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与管理原则[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43(s1):173-178.[6]凡丹,李国兵.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旅行社垂直分工体系的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05):59-60.[7]顾德军.试论增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社会效益的可行途径[J].现代管理科学,2002(03):54-56.[8]黄飞鸣.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08):93-95.[9]黄平,曾绍伦.白酒行业商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6):56-65.[10]金碧华,杨佳楠.环保公益组织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实现路径[J].中国集体经济,2020(14):29-31.[11]蓝煜昕.我国环保公益组织创新发展的五个动向[J].中华环境,2017(04):25-28.[12]马庆钰.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3]马庆钰:中国公益组织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预测,2015.[14]宋宁而,王琪.从国外浒苔治理经验看海洋环境应急管理中公益组织的重要性[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9):33-40.[15]谭永生等:《公益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计(指标)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公益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6]王灿发,程多威.新《环境保护法》规范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环境保护,2014,42(10):35-39.[17]王刚,王琪.海洋区域管理的内涵界定及其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1):43-48.[18]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开发项目组织,温洛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参考资料系列,2005.[19]吴宾,王琪.海洋公益组织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兼论海洋公益组织在海洋强国建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专业化研究报告(2021)-55-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渔业经济,2014(1)30-36.[20]许正良,李哲非.行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履责效率提升机制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59(03):30-38+231.[21]杨团.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J].中国民政,1999(10):41-42.[22]杨振姣.关于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的思考——以青岛海域浒苔事件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5).[23]张锋.环保公益组织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的“扬”与“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3):169-176.[24]张弘,张继承,程传周.我国海洋公益组织角色和功能定位[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3):1-7.[25]张继平,潘颖,徐纬光.中国海洋环保NGO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7,26(06):933-938.[26]周爱萍.媒体与非营利环保组织互动行为分析——以温州绿眼睛环保组织为例[J].学会,2011(04):9-12.[27]周炯,韩占兵.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国内外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03):139-143.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峨山路号C座C室电话:-邮箱:info@renduocean.org官网:www.renduocean.org微信:仁渡海洋(微信号:RenduOcean)微博:@仁渡海洋联系我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