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碳中和!上海外滩峰会10位专家演讲全文汇总(第三届金融外滩峰会专家演讲实录(碳中和领域))VIP专享VIP免费

第三金融外滩峰会专家
演讲实录
(碳中和领域)
1
一、 解振华致辞:金融机构在中外绿色低碳技术合作领域大有可为 ................ 2
(一)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 ................................... 2
(二)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责任 ................................... 2
(三)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 3
(四)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 ................................... 4
二、 陈文辉: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 ............................ 5
(一)双碳战略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 5
(二)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 ........................................ 6
(三)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本和金融的引导支持 .................................... 6
(四)双碳投资可关注的重点领域 ............................................................... 7
(五)把握双碳投资的几个规律 ................................................................... 8
三、 达利欧:影响世界秩序与国家生命周期的五大力量 .................................... 9
四、 朱云来: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 19
五、 朱云来:变局下的全球资产管理 ................................................................. 26
(一)全球资产、债务和权益估算 ................................................................ 26
(二)居民与企业差距渐大 投资回报结构值得关注 ................................. 30
(三)把握疫情变化规律 探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 32
(四)全球通力合作 平稳过渡实现碳中和目标 ......................................... 33
六、 刘桂平: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 36
(一)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必须全国一盘棋 .................................. 36
(二)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 ............................................................................................................... 36
(三)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清醒看到其艰巨性 .............. 37
(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必须科学施策,灵活应对 .. 37
七、 刘桂平:绿色金融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大有可为 .......................... 38
(一)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 38
(二)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前瞻性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金融稳
定问题 ............................................................................................................... 39
(三)不断强化碳市场功能,运用金融的力量推动碳定价机制建立完善并高
效运行 ............................................................................................................... 39
(四)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有效形成政策合力 ............. 39
八、 屠光绍:构建新发展格局应积极推动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良性互动 ....... 40
九、 朱隽: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夯实绿色分类标准等重要基础设施 .......... 41
(一)推动绿色分类标准国内统一,国际趋同.......................................... 41
(二)进一步加强气候信息的披露 ................................................................ 41
(三)继续探索压力测试 ................................................................................ 41
十、 李克平:能源短缺是低碳转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挑战 ...................... 41
十一、 特别声明 ..................................................................................................... 43
2
一、解振华致辞:金融机构在中外绿色低碳技术合作领域大
有可为
专家职务: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参加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今年峰会的主题是后疫情时
代:复苏、挑战与可持续发展新冠疫情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严峻
考验,气候变化正在从未来的长期挑战变成眼前的紧迫危机,威胁
全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子孙后代的福祉。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我们
必须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合作共赢,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
2015 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奠定了国际社会 2020 年之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制度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大会前分别与美国、法国等国家元首发表联合声
明,亲自出席巴黎大会,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作出
了历史性、基础性的突出贡献。
当前,《巴黎协定》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落实协定任重道远。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今年 8月发布的最新报告,进
一步强调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伴随着今年联合
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的临近,各方应坚持多边主义,按照《巴
黎协定》所确定的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 2℃
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 1.5℃以内付出努力的目标,根据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考虑各自能力和国情的原则,就尽快
完成协定实施细则谈判,以及如何在未来十年采取有力行动,抓紧
形成共识。
(二)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方落实承诺,切实采取行动。习近平主席
在去年 9月的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
第三届金融外滩峰会专家演讲实录(碳中和领域)1目录一、解振华致辞:金融机构在中外绿色低碳技术合作领域大有可为................2(一)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2(二)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责任...................................2(三)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3(四)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4二、陈文辉:“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5(一)“双碳”战略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5(二)“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6(三)“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本和金融的引导支持....................................6(四)“双碳”投资可关注的重点领域...............................................................7(五)把握“双碳”投资的几个规律...................................................................8三、达利欧:影响世界秩序与国家生命周期的五大力量....................................9四、朱云来: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19五、朱云来:变局下的全球资产管理.................................................................26(一)全球资产、债务和权益估算................................................................26(二)居民与企业差距渐大投资回报结构值得关注.................................30(三)把握疫情变化规律探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32(四)全球通力合作平稳过渡实现碳中和目标.........................................33六、刘桂平: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作用......................36(一)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必须全国一盘棋..................................36(二)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6(三)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清醒看到其艰巨性..............37(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必须科学施策,灵活应对..37七、刘桂平:绿色金融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大有可为..........................38(一)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38(二)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前瞻性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金融稳定问题...............................................................................................................39(三)不断强化碳市场功能,运用金融的力量推动碳定价机制建立完善并高效运行...............................................................................................................39(四)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有效形成政策合力.............39八、屠光绍:构建新发展格局应积极推动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良性互动.......40九、朱隽: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夯实绿色分类标准等重要基础设施..........41(一)推动绿色分类标准“国内统一,国际趋同”..........................................41(二)进一步加强气候信息的披露................................................................41(三)继续探索压力测试................................................................................41十、李克平:能源短缺是低碳转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挑战......................41十一、特别声明.....................................................................................................432一、解振华致辞:金融机构在中外绿色低碳技术合作领域大有可为(专家职务: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参加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今年峰会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复苏、挑战与可持续发展”。新冠疫情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严峻考验,气候变化正在从未来的长期挑战变成眼前的紧迫危机,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子孙后代的福祉。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合作共赢,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国际社会2020年之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制度基础。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大会前分别与美国、法国等国家元首发表联合声明,亲自出席巴黎大会,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作出了历史性、基础性的突出贡献。当前,《巴黎协定》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落实协定任重道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今年8月发布的最新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伴随着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的临近,各方应坚持多边主义,按照《巴黎协定》所确定的“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付出努力”的目标,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考虑各自能力和国情的原则,就尽快完成协定实施细则谈判,以及如何在未来十年采取有力行动,抓紧形成共识。(二)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责任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方落实承诺,切实采取行动。习近平主席在去年9月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3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中央已经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将陆续发布一个顶层设计文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政策措施。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有决心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争取做得更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仅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希望欧美等发达国家,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正视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减排,早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落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三)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技术创新是关键,各方亟需加强技术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我们愿意与包括美、欧等在内的各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务实合作。今年,中美双方按照两国元首通话精神,举行了两场面对面的会谈和20余场视频会谈。双方于4月在上海发表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提出中美将在接下来的10年里,具体在工业和电力领域脱碳的政策、措施与技术,包括通过循环经济、储能和电网可靠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绿色氢能;增加部署可再生能源;绿色和气候韧性农业;节能建筑;绿色低碳交通;关于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合作;关于国际航空和航海活动排放合作;减少煤、油、气排放等八大领域展开对话和交流。今年9月,中欧双方举行了气候与环境高层对话,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决定继续扩展双方在节能和提高能效、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金融、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及氢能等方面的合作。这些领域都是中外绿色低碳技术合作的重要关键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也是金融机构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4(四)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测算,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预计需要近100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首先,发达国家要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承诺,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建立鼓励绿色可持续投资的制度设计、政策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低碳领域。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建立国家、区域和全球的碳市场、碳定价机制,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碳市场收益分成机制,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和开展能力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要确保全球碳市场的环境完整性,防止减排量双重计算,避免碳泄漏,促进贸易公平。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今年9月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宣布,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我们将积极落实好习近平主席的宣誓和要求,与有关国家开展合作,扩大国际投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从高碳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和可再生能源转型,与有关各方一道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各位来宾,女士、先生们,本届论坛邀请海内外金融界有识之士参加,希望与会各方充分发挥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交流最佳实践,碰撞思想火花,为中国和全球发展绿色金融、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疫情后绿色、低碳、高质量复苏贡献智慧和方案。最后,预祝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5二、陈文辉:“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专家职务: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以下为演讲实录:谢谢主持人!今天受到议题的要求,谈谈“双碳”战略下的投资思考,纯属个人观点。(一)“双碳”战略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含义非常深刻。随着战略的实施,整个经济结构可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有的行业会萎缩,有的行业会扩张。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可能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说像电力里用煤发电的是什么情况,用油发电是什么情况,用气、非化石能源是什么情况,可以看得很清楚,带来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的是接下来衍生的变化,有的是现在完全不知道的,都会发生变化,要慢慢拭目以待。事实上,其实是从“工业文明”跨进到“生态文明”,全球几百年的变化都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确实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可能下一步到了生态文明阶段,带来的变化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我列了一些方面,比如说竞争逻辑,从“成本最优”到“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等等,这是新文明时代的到来。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双碳”可能带来生活方式都在变化,而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是会带来一种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说吃的东西,牛肉好吃,羊肉也很好吃,大家都觉得比猪肉好,但大家突然发现牛排碳、羊排碳,而且排碳很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就会带来其他的变化,比如说人造肉等等。前天我还专门看过一个这方面的公司,他给我尝了几种食品,包括用人造蛋白做的巧克力,如果不说完全感受不出来,说了以后也感受不出来。包括生产方式的颠覆,包括经济格局的布局,也许都会有大的变化。这里画了两张图,一个是现在电解铝的分布跟煤炭相连,今后可能高耗能的不是跟煤了,比如说跟光伏。有专家说今后产业会往新疆、陕北风能、光能比较充分的地区转移。6(二)“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为什么说是一条这样的赛道呢?现在“双碳”这件事情已经达成了政治上的共识,确定性非常高,特别是宣布“3060目标”以来,国际上跟进的非常踊跃。从我下面列的可以看到,2009年哥本哈根时候还是分歧非常大的,但是去年、今年一系列的动作在一步一步强化,可以说是确定性非常强的赛道。“长”,中国是碳排放大国,也是减碳任务最重的大国,“3060目标”实现,起码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2060年还是非常确定的赛道,这时候在这方向布局资本可以持续分享到低碳转型的红利。列了一些,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说了。“宽”,所谓赛道宽,大量相关的产业,有的是明确的,还有相当多的产业是我们看不到或者衍生出来的萌芽期产业,都会不断地涌现出来,所以赛道是很宽的赛道。“厚”,在这个赛道里,有“矛”和“盾”的关系,不断有新的“矛”出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又会出来新的“盾”,又需要新的“矛”来解决。比如说动力电池今后怎么回收,是不是有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就会有新产业的出现。比如说新能源车用的大量都是液态电池,液态电池有它的问题,比如说里程达到一定时候续航能力比较弱,如果再往上加风险就比较大了,所以有安全性的问题。我知道现在有一些技术上已经在做,而且有些已经开始在商业化落地量产了,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不断衍生,越来越厚。包括新能源发电(光伏和风电),确实带来了很多很便宜的电,但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又带来了问题。下面一个非常焦点的问题是储能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企业也在往储能方面投资,很多技术一直在加大储能方面的研究力度。所以双碳确实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赛道。(三)“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本和金融的引导支持不同权威机构对于全球、中国需要的资本及资本缺口的预测,可能没有那么精准,但是大的趋势不会变,需要大量的资本需求。7资本需求确实需要政策引导,有的政策是财政税收政策,有的政策是金融政策,而我理解碳排放本来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一般投入是不经济的,要把问题解决好一定要使得负外部效应通过政策手段变成成本内生化,把它考虑进去,使得它变成正外部效应。就需要一系列金融和投资政策的支持。刚刚刘桂平副行长也谈到了碳交易、碳排放权的事情,包括税收制定、政策制定相关部门都在研究,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加大对它的引导和支持。(四)“双碳”投资可关注的重点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绿色基础设施,现在很多大央企都在布局这方面,比如说光能光伏,需要大量土地等,这都是资源类的东西,也包括风能、大基础设施、特高压、输配电、储能产业链等设施。赛道还是很宽的,有些还是萌芽期的市场机会,现在有的是真空阶段,需要初创企业加大投入。包括数字经济,包括碳交易、碳资产,今后也会成为投资机构要投的资产。我刚刚去看过碳交易所,确实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包括参与交易的主体是否完善?现阶段很多投资机构并没有参与,可交易品种及交易形式,现阶段还没有期货品种。举一个例子,“双碳”会衍生出很多新产业,而且产业会爆发出非常强的竞争能力。比如说“双碳”和数字经济结合,新能源汽车就是完美的结合,开始可能是节能减排的绿色出行品种。但是现在新能源车/新势力车的智能化水平非常非常之高,所以有很多人说开了新能源车以后,回去开传统燃油车已经回不去。我确实听过两类人说,比如说年纪大一点开新能源车看重节能效果,真省钱,年轻一代开新能源车是看重车内体验感受。从下一步来说,智能方面会越来越强。这两天我刚刚看了一家企业,这家企业为汽车提供智能服务。可能今后除了壳以外,里面最灵魂的东西是智能化的东西。8回过头来,对于绿色出行会有大的变化,刚刚TonyBLAIR说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走的比较快,但还是少量。到了一定拐点以后开新能源车可能是时髦,再开燃油车可能会不好意思。“双碳”和数字经济的结合可能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一个又一个新的投资机会。(五)把握“双碳”投资的几个规律“双碳”投资确实有规律要把握,比如说确实有周期性的规律,能源确实有先立后破的问题,怎么样避免一刀切的极端政策?需要非常注意这一点。虽然说这是又长又宽又厚的赛道,但不能一哄而上形成大量的泡沫,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赛道上非但挣不到钱还得亏,要把握规律性,踩好点。像一些传统资产从长远来看可能需要逐渐退出,但如果退出太快对经济社会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跟风险。如果你在这里长期不退或死守也有一个问题,会带来金融风险的问题,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把握的。总而言之,“双碳”战略是非常明确的战略,在这个战略下确实投资能够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机遇也非常多,里面也会有很多风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把握。我就简单说这些,谢谢大家!9三、达利欧:影响世界秩序与国家生命周期的五大力量(专家职务:美国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外滩峰会并分享我的想法。在过去的37年里,我有幸来到中国并参与了中国的发展,我们现在进行的这种坦诚的思想交流是非常难得的。大约50年的全球宏观投资职业生涯中,我了解到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虽然在我的有生之年并未发生,但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所以,我知道需要研究历史才能了解现在和未来。在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三股巨大的力量,在我的有生之年,这三股力量之前并未出现过,但我了解到,在1930-1945年期间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我需要研究历史掌握这些案例,在我看来,它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第一股力量是利率达到0%时的各国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因资金缺乏,无法支持自身开支和债务偿还,从而导致债务规模急剧扩大,货币发行大量增加,以及税收迅速上升。从历史上看,类似的事情通常(虽然不是必然)是金融危机的前奏,并通常伴随着储备货币的贬值。这一对图表显示了美国自1900年以来的债务、利率和印钞情况,最上方的图表显示了债务与GDP的比率,而红色的圆圈显示了美国自1900年以来的经历过的大型债务危机,沿着垂直线往下看,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图表,蓝线显示的是利率,在利率为0%的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通过观察红线,我们得知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美联储发行了大量的货币,这发生在1933年,2008年,以及2020年的美国。在历史上,所有国家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并最终导致货币贬值。10第二股我之前未曾经历过的惊人力量是巨大且不断增长的财富鸿沟和价值观鸿沟,导致各国内部发生剧烈冲突,体现为政治立场的极端化以及左派和右派之间的斗争。从历史上看,这种现象常常,虽然不是一定会导致革命和内战的出现和国内秩序的改变,在下一张图表中我编制了一个指数,显示了自1900年以来美国的财富和收入差距,左边显示财富差距,右边显示收入差距。11我们发现,两张图表的模式是大体类似的,也就是说财富和收入差距扩大到了自1930-1945年以来未曾出现过的程度。下一张图表显示了1900年以来的政治立场差异指数,它可以显示每个政党在政治上偏右或偏左的程度,具体的衡量方式是,统计每个政党在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投票记录,红线代表共和党人,蓝线代表民主党人,图表上的线的位置越高表明其政治立场越是偏右,位置越低,其政治立场越是偏左。如图所示,两党的政治立场差异达到了1900年以来的最高峰。12第三种巨大力量没有发生在我的有生之年,但之前发生过很多次,也就是一个或多个大国的崛起,并在经济上、技术上和军事上挑战现有的大国,从而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在历史上,这样的事件通常,但并非一定会改变世界秩序。于是,我开始研究过去500年的世界历史以及中国自公元600年(自唐朝之前)至今的历史,以便了解货币和帝国的兴衰规律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我很难在15分钟内概述过去500年的历史教训,不过我会尽力而为,所以我会给大家讲很多东西。为了衡量这些力量我创建了几个数字指数,并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单一的指数,用于衡量每个国家的自身力量和相对其他国家的力量,并结合了八个子指数用来衡量每个国家的实力,其中包括教育、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经济产出、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金融实力(体现为其资本市场的规模和重要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其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实力,以及其军事力量。该图显示了自1500年以来世界上排名前10位的帝国的总体相对实力指标,红线表示中国。13我们可以看到,在16世纪的明朝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我们可以从表格中看出历代王朝实力的变化,看到百年国耻以及始于1949年的国内新秩序。我们看到中国的实力自此开始崛起,我们也可以从图中看到荷兰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衰落,美国的兴起和急剧衰落,以及其他国家的崛起和衰落历程。如图所示,中国和美国现在显然是世界上的主导力量,而且相对于美国,中国的力量正在迅速上升。接下来的图表显示了中国从公元600年至今的综合实力指数,图表显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要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要么是非常接近排名第一位置的国家,直到百年国耻时期。百年国耻时期从19世纪初开始一直持续到1949年。如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伟大崛起。对上述国家崛起和衰落的详细研究表明同样的力量在推动这些周期,但我现在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在做这个研究时,我更多地了解到前五大力量中的另外两个的相对重要性。14排名第四的力量是自然因素,最重要的是大流行病、干旱和洪水,这些因素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多于战争,是改变国内和世界秩序的巨大力量。左边的图表显示了自1500年以来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右边的图表显示的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死亡人数,包括大流行病、旱灾和水灾。我们发现,这些偶尔出现的自然因素,其影响甚至超过战争,它们的到来时机是不确定的。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没有遭遇任何类似这样的大事件。第五大力量就是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这种进步不断地提高着人类的生活水平,长期来看这种力量的效果是最为显著的。我认为以上五大力量正在互相影响,而历史的教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力量,通过研究这些力量的运作方式我们可以看到驱动它们的因果关系,刚才我提到并展示的权力指数反映了各大帝国相对权力的上升和下降,这个指数是由八个不同的权力衡量标准组成的,通过绘制每个国家的权力衡量标准的平均值我可以看到哪些国家领先,哪些国家落后,了解帝国和王朝及其相应货币的兴衰。下一张图表显示了不同类型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典型的国家兴衰过程背后的故事。15先来看上升通道,正如图中所示,教育的改善通常会导致竞争力提高,经济产出增强,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世界贸易份额增加,以及强大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中心的建立。随后,在经历过相当的滞后之后,我们还会见证世界普遍使用的货币的崛起,我们通常将其称为储备货币。在衰落过程中,基本上会发生同样的一系列事情,只不过方向相反。下面这张表格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大周期简化图,能够体现帝国及其货币的崛起和衰落以及这个周期的主要驱动因素,我所指的这个国家的大周期的概念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内部,这个大周期通常始于革命和内战,强有力的领导人和新体制产生出来。随后是权力的巩固期,新体制和新的做事方式被建立起来,如果管理得当,随后会产生教育领域的进步,并改善我之前提到过的八个权力衡量指数。随后在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为了建立伟大的帝国,领导人必须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体制和优秀的教育系统。教育不仅仅是对事实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对文明的学习,换句话说,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是,如何彼此相处来产生良好的结果,掌握这个就可16以提升竞争力,获得强劲的收入增长,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最终导致这些伟大的帝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最大份额。此外,对于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而言,在这个时期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也将迎来大发展。在荷兰帝国时期,世界金融中心是阿姆斯特丹,在大英帝国时期,世界金融中心是伦敦,在美帝国时期,世界金融中心是纽约。现在,金融中心正在中国上海等地方出现。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国际交易,军事力量和储备货币力量也开始发展,这些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帝国向上爬升的基调。随后,自然而然地国家变得更加富裕和昂贵,竞争力开始下降,生产力增长放缓,通常还会伴随更高的负债水平。这是因为拥有储备货币的帝国掌握着一项重大特权,即它可以用自己的货币去国际市场借贷,而其他国家都想用它的货币来充当本国的储备货币。17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会自然扩大,收入的增长极不平均,体制提供的平等机会越来越少,财富的掌握者们拥有更大的权力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不掌握财富的人无法做到的。最终,债务和经济问题出现,伴随着巨大的财富差距和机会差距。这通常会导致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巨大内部冲突,如果在发生这些巨大冲突的时候,国内的领导人不够强力的话,内部冲突可能会演变成内战,并导致该国货币丧失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随着国力的衰微,内战往往伴生外战,新的世界秩序开始酝酿,新的周期又要开始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用来总结典型状况的简化版本,但它的概括力很强。至于第四大力量,也就是自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当然不能忽视气候变化。接下来的两张图表显示了温度的变化,第一张是自公元元年以来,第二张是自1900年以来,这些因素肯定会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至于第五种力量,换句话说也就是由于发明创造和技术发展而带来的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18接下来的两张图表,显示了这个因素在人均GDP和预期寿命方面造成的影响。如图所示,我之前谈到过的所有重大因素,迄今为止对这里造成的影响都极为有限,这是因为那些重大因素都是暂时性的,与人类的创造力相比其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在今后我们将更加倚重人类的创新能力,我们正在学习如何使用机器来帮助我们思考。对我来说最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就是以上五大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情况,当前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是否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伟大的创新能力来驾驭这些力量,并产生良好的结果,而不是破坏性的结果。感谢大家耐心听我讲了15分钟。非常期待听到大家的精彩讨论。19四、朱云来: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专家职务:CF40常务理事、金融专业人士)刚才大家已经听到了很多非常系统、复杂的讨论,我想先花几分钟讲一点二氧化碳排放的自然科学基础,这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清楚一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世界碳排放规模(红线)以及行业分布结构,蓝线是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这是自然科学历史的观测,资料可追溯到1850年,差不多170年以前。1851年世界第一次工业博览会在伦敦召开,是现代工业化的标志。也就是说,这个记录是从工业化之前到现在,浓度从最开始的285PPM,即在大气里单位体积的含量是百万分之285,到现在的417PPM。下面的红线是从1850开始的所有碳排放总量,这也是系统历史积累下来的观测数据。顺便说明一下,碳浓度的数据包括几个不同的来源,如下图所示。20下面这张图中的红线就是第一张图中的世界总的碳排放规模变化曲线,如果你把它折算成为单位体积的排放,它的水平从1850年开始的几乎是零,到2018年全年排放364亿吨,相当于每年9PPM。而刚才图中蓝线代表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我们把它化成每一年的增长,也就是现在这张图中底下的蓝线,差不多平均每年增加2PPM,这都是非常客观的地球物理系统基础观测。如果把这两条线数据减一下,会发现虽然我们每年排放了9个单位的二氧化碳,但是真正大气里的含量只增加了大约2-3个单位,从趋势上看还是波动很明显的。这是因为地球系统存在自然的碳汇,也就是把排出的碳吸收掉,规模大约在每年6个PPM左右。有了这个概念,待会儿就可以谈什么叫碳中和。21下面这张图是,把1850年到现在的全球平均温度距平曲线和碳浓度增加量放在一起来看。蓝线显示了碳浓度在170年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比1850年增加了129PPM;桔色线是温度,同时间段相对增加了1.28度。我们观测发现,二氧化碳跟1850年比增加了约45%,温度增加了差不多1.34度,大概也是气候变暖3度的45%左右。这是自然科学的观测基础,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觉得碳排放问题越来越严重。22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一位气象学家,气象学家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做天气气候的数值物理模拟和实验。IPCC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说,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1倍,地球温度要增加3度。我们经常谈到的1.5度、2度或是3度也是基于科学观测和数值物理模拟而得。IPCC在首次报告的时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随着大家对环境的重视不断加强,科学家们不断深入地观测研究,慢慢地结论才逐渐一致。刚才提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研究工作是40、50年前就开始了,起步很早。再回到第二张图,碳汇年均是6个PPM,而我们年度总计碳排放量是9PPM。那么,什么叫碳中和?碳中和是净零。什么都不烧就没有排放,但这可能做不到,我们目前生产生活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就像前面其他嘉宾提到的,没有能源,现代社会经济很难进行。碳汇平均是6个PPM,碳排是9PPM,那么我们大胆地初步估算,至少需要减少3个PPM碳排放,这样能够保证净碳增长基本是零,也就是达到所谓的净零。6PPM是自然环境可以中和的碳排放。这样可以做线性比例的推测,全世界199亿吨标煤的能源使用,需要减少约30%。刚才几位嘉宾也提到大致的说法,我听了一下应该差不多也是符合这个计算的结论。那么我们如何达到这个减碳目标?有些国家的目标是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2050正好是我们图中所用资料起始年1850年的200年以后,也就是说整个工业时代将于2050年画上碳净排放的句号。当然从观测上看,随着碳排放水平的提升,碳汇也在提升。反之,如果减少碳排,碳汇也可能随之减少,有可能我们需要减少的碳排不止3个PPM,有可能要减6个PPM才能达到1971年以前碳浓度的水平。要解决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也是有可能的,原来我觉得电是真的不够用,后来看了一下中国的光伏潜力,也就是下面这张密度图。越深红色的地方是太阳能光能越强的地方。23简单来说,按照这样的光能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的潜在光能储量是140多万亿度/年。这是什么概念呢?这个规模是去年中国一年发电量7.2万亿度的20倍,而我们光能利用率目前相对还是较低,保守估算是10%,也就是14万亿度,但它仍然是中国总用电量的2倍。所以说光能,特别是光伏发电的路线是有可能的。24同时我们再比较一下风能,要比光能少很多,大概理论开发潜力是5000亿度,相对光伏偏少,但并不排除风能作为一些特定场景替代传统能源的补充。我们最后再来谈谈所谓的碳价是什么意思?回到前面第二张图,碳排放了这么多,且随之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所以要限制排放,就有了碳价的标准。必须把碳价提高。但现在并没说清楚碳价应该高到哪儿。我这里有一个参考角度,如果知道光伏现在的成本是什么,就至少要把碳的价格提得比光伏还要高,从市场角度来看,煤电价格高了,这样才能鼓励社会更多运用光伏电、清洁电。其实提价还有一个好处,对于原来这种化石型燃料的能源设备,提高了价格,相对也提高了收入,本来长期是要逐步淘汰,但是短期可能回收更高的价值,又可为清洁能源做备用电源。这对它的资产转型、资本回收有好处,也涉及到投资体系平稳性过渡的问题。正如前面嘉宾讲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对于气候相关的资产的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恐怕这是比较复杂的体系,还需要政府发挥主25动的引导作用,各国政府之间也需要更好地沟通,来设立世界的共同目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这一个环境,无论是谁排放,最后都是伤害人类自己。需要用沟通、交流、探讨、政治智慧来解决这一世界共同的问题。26五、朱云来:变局下的全球资产管理(专家职务:CF40常务理事、金融专业人士)今天探讨的话题是“变局下的全球资产管理”。“全球”看似抽象,但事实上却是各个市场主体在现实中进行投资及其他经济活动的最大范畴。我尝试从长期的角度对宏观经济进行基本的投入产出分析,凭借现有信息来一窥宏观经济的全貌。(一)全球资产、债务和权益估算图1是估算的全球资产、债务和权益总量变化时图(在这里资产、负债和权益都是存量概念)。其中柱状图中绿色的部分代表世界权益,即经济学意义上的累计投资,它是通过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这四大经济体的数据估算出来的,这四大经济体都有SNA体系,且占据了世界经济70%的比重,因此可以用这些经济体的数据反推出全世界的总权益。柱状图中的黄色部分表示的是依据国际金融协会数据得出的世界债务总额,相对实际值可能会偏少。此外,柱形内部的四个点代表了世界银行给出的关于实际资产净值的数据,这一数据在概念上最接近于权益,可以用来参照比对。27图1估算的权益总额和债务总额相加,就可以得出世界总资产规模,这一规模在如今约为600万亿美元。作为经济核算指标中衡量公司经营状况的一个基本参数,世界总盈利占世界总资产的比重是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相比于极高的资产规模,盈利所占比重最高时仅为4%,如今约为3.1%,虽然相比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有所恢复,但总体仍然偏低。与世界总资产的庞大规模相对应的,是其与GDP增长水平不相称的资产增长率。2000年以来,资产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8%,高于全球平均GDP增长率。在大多数金融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大家通常聚焦于产值的增加,而往往忽略了资产的增加,这是很令人担忧的。如图2,为了与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相互印证,我们还利用金融稳定理事会(简称FSB)的债务数据进行了一次估算。FSB是2008年之后世界各国政府之间建立的组织,它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尽最大可能来统计各国债务,因此它的数据更加全面,囊括了几乎所有可以统计到的债务。事实证明,FSB的数据虽然数值更大,但它与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在趋势上是相吻合的。同样,为了核对权益数据,我们还另外使用各国国家统计局(NSB)的数据、瑞士信贷的全球财富(CSW)数据以及世界银行的生产资本(WBC)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因此,综合来看,前文中关于权益和债务水平的测算是具有可靠性的。28图2而下面图3中的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从2000年至今,回报率(盈利/资产)呈现系统性下降的趋势。这也是为投资活动定了一个基调,即无论投资哪一个领域,其回报率都不会脱离全球平均回报率的变化趋势。至于这种趋势今后是否会发生改变,仍然是值得怀疑的。以曾经的互联网以及如今的AI为例,尽管相关领域的新型投资、新发明以及与之相应的新需求确实为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们的实际价值相对于几百万亿美元的总资产规模而言,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29图3那么我们再通过图4来看看经济实体的盈利状况。经济活动的计量很重要,有流量和存量两个维度概念,在这里是流量。实体经济领域的计量指标包括销售额、成本、利润率和薪酬等。从企业的角度看,全球平均利润率存在一定的下降,虽然波动明显,但尤其是近年来还是呈逐渐下降趋势。图430(二)居民与企业差距渐大投资回报结构值得关注我们来通过图5看看世界的薪酬、折旧、利息和盈利几个经济分配项目的规模变化。2000年至2019年间,世界固定资产的折旧规模增长了10万亿美元(折合年均增速6.6%),增速比图中其它几项更快,与同期世界资本形成的较高增速相一致。图5我们再来看看下图(图6)中企业及企业所有者分配的份额(蓝线),即盈利与折旧之和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也基本保持不变。企业受到08金融危机等影响相对略小。而从居民的角度看,一方面,薪酬占销售总额的比重(红线)从危机前的27%下降至如今的24%;另一方面利息在逐渐下降。也就是说,与居民部门的利益密切相关的薪酬和利息都在逐步下降。因此,在经历一场危机之后,企业部门的分配可能并没有变得更差,而居民部门有所下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美国等20年以来的一些社会分歧现象。31图6最后,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看(图7),初步测算全球股权回报率为5.5%,债权回报率为3.6%。从趋势上来看,总体上在下降。从结构上来看,股权回报率仅比债权回报率多出不到2%,总体来说水平偏低。从投资策略和长期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因为股权投资相比于债权投资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二者投资回报率上的差别相对风险比例而言,或许并不合理。图732(三)把握疫情变化规律探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当今世界面临两大基本问题,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二是低碳转型。我就此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是疫情。如图8,境外新增确诊病例在2021年初迅速增长至80万人的水平,此后基本在此基础上下波动。根据2020年的经验,病毒在冬季可能会扩散得更快,但从全球的确诊数据来看,不同季节似乎并不存在显著差别,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南北两个半球的季节相反,使得新增确诊病例在时间维度上趋于平衡。总而言之,全球新增确诊病例总体上是在100万人/天以下。图8如果疫情仍然保持当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将来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的增长将符合最上方粉色虚线的预测。而如果一年之后归零,或者半年之后归零,抑或是一个季度之后归零,则各有与之相对应的模拟曲线。如图9,我们曾在2020年10月(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2021年6月都分别对疫情发展态势做过相应的数值估测,最右边是这次会议前进行的第三次推测。如图中的空心点为不同时间的预测值,而实心点则为相应时间点的实际值,可见这些估测与后来实际的情况相当接近,因此可以说这种估测有助于我们理解疫情的发展变化规律。33图9随着疫情的时间变长,疫情相关的各类统计数据也渐趋于稳定。比如疫情发生以来,因疫情而死亡的累计人数和累计确诊人数之比为2%左右,这反映了这个疾病的死亡率。不过,要理解疫情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我们还需要借助其他数据。比如两年以来,累计两亿多人确诊为感染者,占全世界78亿人口的3%左右,也就是说,每100人中约有3人被感染。此外,2020年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口占当年全世界死亡人口约3%,而到了2021年10月18日,这一数字变成了5%,也就是说,每100个逝去的人里,约有5个人是因为新冠病毒而死亡。此外,我们还需要区分疫情的变化中,有哪些是因为疫苗的作用,哪些是传统的流行病隔离方法的作用,以及哪些是因为治疗技术的改进。总之,疫情与生活和经济息息相关,我们还可以尝试对疫情的影响范围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人口活动范围等进行一定的对比,进而探索疫情之中的经济如何破局。(四)全球通力合作平稳过渡实现碳中和目标碳排放问题同样比较重要。昨天我已经在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会上谈到过了(传送门:朱云来: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图10中蓝色的曲线指的是自1850年开始观测以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红色的曲线指的是1850年以来的碳排放量,这是关于碳排放问题的两个最重要的观测数据。34图10如图11,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办,工业化尚处于早期。直至今日,工业化持续推进,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二氧化碳浓度也在持续增加,与之相应地,世界平均气温也在不断上升。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在模型预测中指出,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每翻一倍,全球均温会上涨3摄氏度。如今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5%,气温也增加了3摄氏度的45%,即1.34摄氏度左右。图1135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类比来理解碳中和的概念(图12中的左上方小图)。碳排放就像是水龙头往水池里放水的过程,而这个水池有一个出水口,那么假设每年排放量为9ppm,而碳浓度增加了3ppm,那么就有6ppm的碳从“出水口”溜走了。这也就意味着,假设我们将碳排放量从9ppm降至6ppm,那么水池里的水可能就不会再增加,即碳浓度也不会增长,碳中和的目标就实现了。不过,这意味着现在全球的碳排放要削减30%。图12碳中和不只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要实现碳中和,就要逐步淘汰燃煤发电机组并用光伏等清洁发电机组来进行替代,但这个替代过程涉及到资产处置的问题。一方面是沉没资产,即原有的燃煤资产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些资产对应的贷款等金融资产也有压力;另一方面是建立新资产,即新能源电站如何投资兴建的问题。如果这一过渡能够平稳完成,那么我们就能够实现碳中和乃至彻底脱碳的目标。不过,因为当前的电力资产、燃煤资产以及冶金、建筑材料和石油化工等重要制造业都是极为耗能的产业,这些在今后是选择仍然耗费煤油气还是消耗可清洁生产的电力,这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另外,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是否足够,都是需要进行系统性地估算的,亦需要各方有关专家的参与、合作与更为系统科学地论证。总之,碳中和转型对金融系统影响巨大,要实现平稳的过渡,需要各国政府系统性地开展合作。36六、刘桂平: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外滩金融峰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结合今天的会议主题,我就如何发挥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几点认识“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持续、广泛、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因此,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厘清思路,行动上措施得当、强力推进。(一)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必须全国一盘棋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综合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重大战略,而不是地方、区域战略,更不是行业、部门战略,不应该也不允许各地、各部门随意“自由发挥”。正因为如此,中央为此专门成立了该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并将陆续发布“1+N”政策体系。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框架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引导各行业、各地区梯次有序开展碳达峰行动,既不允许搞运动式“减碳”,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还不能降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高消耗、二氧化碳高排放密切相关,形成了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较强的路径依赖,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种状况决定了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绝37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减排约束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变须紧密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实际。必须看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和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短期难以根本改变。国民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金融既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不能简单过快地退出传统能源领域,需要通过对更高标准、更高效率产能的支持,引导对传统落后产能的“减量替代”,从而逐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在这方面,相比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可应用于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行业、企业、项目和相关经济活动,服务对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好的适应性,可以更好地支持我国大规模的能源结构转型的投资需求。基于此,金融对达到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标准的领域和项目要继续给予支持,对达不到相关要求的“两高”领域和项目,要严格管理,有序退出,最终形成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三)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清醒看到其艰巨性据统计,欧美主要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花时间大约用了40-70年,累计产生的碳排放量远远大于我国,碳排放的高峰期已过去。相比而言,我国作为一个超大转型经济体,要用30年时间去做别人40年甚至70年所做的事情,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目前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对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毫无疑问,这一实现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因为我们已经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浙江湖州十六年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探索,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和谐统一的典型例证。(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必须科学施策,灵活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经济社会众多领域。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需要科学施策,灵活应对。技术是世界公认的实现碳中和的终极手段。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效解决方案。38据国际能源署报告,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尚未成熟。一方面,近年来,光伏、风电、电池储能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及其利用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部分领域成本已接近传统能源,但应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等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还有待突破。另一方面,钢铁等高碳行业尚未研发出成熟零碳技术,目前即便是国际一流技术,也无法实现碳中和。为此,我们既要发挥金融的作用,大力支持减碳、零碳、去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又要加快研究制订转型金融标准,支持市场主体沿着清晰的路径向低碳、零碳和去碳过渡。七、刘桂平:绿色金融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大有可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这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人民银行较早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从2016年开始,通过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作用,探索形成了以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框架、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为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最近又研究设立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效推动了绿色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强化绿色金融“三大功能”,做实做强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更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深知,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繁重。择要而言,当前的工作至少应考虑:(一)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行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政策”,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深化基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加速器”“放大器”“稳定器”作用,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39(二)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前瞻性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金融稳定问题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价值重估,放大金融体系风险。当高碳资产因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度等方面调整而成为“搁浅资产”时,可能影响相关企业的偿债能力及金融机构投资者的财务状况,甚至损害宏观经济。二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造成的物理损失,可能给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带来巨大风险。也就是说,气候变化产生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都会影响金融行业的资产质量和稳定发展。金融管理部门有责任确保气候风险不会危及金融稳定。为增强金融系统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人民银行正在组织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对一些重点领域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充分评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应对相关风险的能力。(三)不断强化碳市场功能,运用金融的力量推动碳定价机制建立完善并高效运行碳排放权交易是以市场化方式控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国际实践表明,成熟的碳市场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今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我国碳市场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全球碳排放权最大供应国,我国碳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离建设一个成熟的碳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减排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的作用,加强对全国碳市场的金融支持必要且紧迫。(四)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有效形成政策合力普遍认为,财政部门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财政部门持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及相关产业、节能环保、钢铁和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化解等多个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能够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传统高碳行业转型、气候风险防范等方面协同配合,携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最后,预祝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40八、屠光绍:构建新发展格局应积极推动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良性互动(专家职务: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在峰会致辞中表示,随着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该积极推动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的良性互动,完善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逐步形成与实力相匹配的开放格局,不断提升对各类危机和风险的防范及应对能力;对外加强与国际社会进行制度性互动,秉承多边主义与互利共赢的原则,与国际社会共同探寻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全球治理机制。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金融格局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新的环境。一方面,疫情对全球经贸格局和社会稳定的深远影响仍在持续,疫情的爆发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投资和供应链格局,并与近年来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相互交织。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将成为疫后更大的全球性挑战。据联合国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年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数目超过了前十年的平均水平。其中,90%的损失皆由气候原因导致。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将有可能拖累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全球发展和国际治理也面临巨大的资源和资金缺口。无论是疫后经济复苏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需要国际社会大幅提高金融市场的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确保全球金融次序的稳健。这对于全球金融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的参与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带来全球数字化转型契机。抗疫期间,远程办公、在线经济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疫情期间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看到数字化潮流以及数字化发展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各国也都面临着数据治理滞后的共性问题。无论是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还是社会数字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威胁全球经济的各类挑战,国际社会需要突破合作瓶颈,兼顾治理效率与公平。41九、朱隽: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夯实绿色分类标准等重要基础设施(专家职务: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表示,绿色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压力测试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夯实基础。(一)推动绿色分类标准“国内统一,国际趋同”目前国内有人民银行等三套绿色分类标准,在适用对象、项目范围、精细程度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于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核电是否属于绿色范畴,判断不同,未来需尽量统一标准。国际上,中国和欧盟正在研究推动绿色分类的标准趋同,计划于近期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将为形成全球一致的绿色分类标准提供基础。(二)进一步加强气候信息的披露近期,人民银行结合有关国际经验和共同标准,制定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我国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尝试依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标准开展披露。建议推动更多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实行气候相关信息的强制披露,并继续积极支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制定可持续信息报告全球标准的相关行动。(三)继续探索压力测试目前全球约有20家央行或监管机构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气候压力测试。荷兰央行是2018年首个开展此类压力测试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在挪威和菲律宾的金融稳定评估中开展了气候压力测试;欧央行在今年9月公布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结果。人民银行正在组织开展气候风险的压力测试,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重要工作。十、李克平:能源短缺是低碳转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挑战42(专家职务: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能源短缺是在低碳转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挑战。在全球低碳转型过程中,不能低估新旧能源结构替代过程中的风险,认为新旧能源结构在替代过程中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对传统能源占很大比例的经济体来说,能源短缺是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这个问题也很重要。这次能源短缺显示出,新能源的稳定性比想象中还要差一些,波动性比想象中还要大一些。在未来新能源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重大技术突破,能源供应的波动性会更大。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储能技术突破还需要时间,这之前必须依靠传统能源来解决新能源波动时出现的缺口。另外,传统能源最终是会被淘汰的。传统能源企业退出的方式,一是最理想的是通过新技术突破降低成本,通过新能源的技术成本优势完全挤出传统能源。二是通过政府补贴改变相应市场竞争关系,促进替代。三是通过行政法规、措施、标准,对传统能源形成压力、抬高其成本,让企业“知难而退”。四是通过资本市场让传统能源企业退出。目前已经看到企业和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改变了自己的预期,对高碳行业采取了减少和退出的方式。43十一、特别声明第三届金融外滩峰会专家演讲实录(碳中和领域)由微信公众号“碳中和资料库”(NO-CO2)运营人员根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所得。演讲中信息及分析仅供参考,文中观点仅用于学术交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如果您想和更多碳中和领域专业人士交流,如果您想获取更多资料,请加入我们的微信群或知识星球。【碳中和入群须知】1、本群面向碳中和领域,分享新闻、研报、方案、招标、政策等内容。2、本群已入驻碳能专家、领导和企业家,禁发广告及无关内容,全力塑造专业纯净的交流合作平台。3、获取碳中和资料,可在下图扫码加入星球,已收录资料近3000份,持续更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