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乡村设计未来发展研究_邹其昌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05 20220811 中国南京
第一章
“双碳”战略下乡村设计未来发展研究
邹其昌
孙文鑫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要:在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本文探讨的是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设计
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聚焦“双碳”战略下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容,通过
绿色技术理念、路线、工具、制度的创新实现低碳乡村设计的愿景。最后,以适宜技术与新
兴技术并存、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学图景、低碳乡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表达对于低
碳乡村设计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双碳”战略;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2015 12 月,全球 178 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是继《京
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明确了在 21 世纪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
控制在 2℃以内乃至 1.5℃以内。会议结束后,各国相继提出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其中,我
国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确定在 2060 年。[1] 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家发展与生态治理的需
要,该庄严承诺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自觉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并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自工业化时代之后,工业生产与人类生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发了一系列气候问题,全球变暖最为典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六种需要控
制的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CO2占比最大,大约 60%因此,一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
碳排放控制、减少与吸收的碳中和目标诞生。就目前我国各行业对能源的使用来看煤炭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ZDA105)阶
段性成果之一。
邹其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与设计学研究。
孙文鑫,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设计学研究。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06 20220811 中国南京
能仍是主要方式,从当下低碳的发展要求走向未来零碳与负碳的过程需要在技术的助力下
各行业共同努力
2017 10 月,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
大发展战略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应通过乡村振兴推进低碳零碳与负碳乡村建设,“碳
中和+乡村振兴”的复合发展战略。中国的低碳乡村建设不仅需要低碳乡村设计赋能与创新,
更需要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的建设。本文是在邹其昌于 2004 年所提倡构建中国设计理体系
下进行的拓展研究。提出低碳乡村设计理论指导乡村设计未来发展。作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
体系的组成部分旨在绿色发展观下将设计介入乡村发展问题的思考,旨在通过低碳乡村设
计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换,建设低碳、零碳甚至负碳乡村。
一、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
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长远规划的顶层设计旨在根据本国国情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下解
决中国发展的问题。设计强国、设计兴国是国家发展的世界性经验设计的发展与国家发
战略息息相关虽然设计产业中有各个部门与之相对应但总体呈现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与整合性。在第五届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议集中,前言部分指出中国科
学发展与高质量发展需要设计,在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下,不仅需要中国设计学学者和
工作者,更需要中国工匠的智慧[2]因此,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具有一致
性和互动性,并且国家发展战略从宏观层面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世界观与
法论。
(一)国家发展战略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价值与内涵
乡村设计是连接乡村社会与自然的重要媒介,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不同,乡村设计是以
乡村生态为中心的设计活动。面对乡村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经济发展等问题,乡村设计的
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赋能促进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全球
展相比,中国当代的乡村设计往往是具有先验性的这离不开伟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
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
面对国家、社会、学术、学科等层面的发展需要持续研究中国设计理论是当代学者
重要使命。自 2004 年提出并积极倡导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以来,先后对中国传统设计理
论体系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索提出了中国传统设计理论体系是以《易》《礼》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07 20220811 中国南京
体系为思想源头的中华考工学体系,并申报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
承创新研究”2016 年获得立项。2017 年“工匠文化”问题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
将设计理论研究与国家发展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社会价值。为有效延续
中国传统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精神,深入探索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对当下中国发
更 具 意 义 。 中 国 当 代 设 计 理 论 体 系 内 涵 三 大 板 块 : 基 础 设 计 学 [ 元 本 设 计 学
meta-designology),设计的设计学]、实践设计学[应用设计学(prax-designology)]
和产业设计学[社会设计学Social-designology本次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
讨会围绕乡村设计学体系而展开乡村设计学既当代设计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
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更是也只能是跨学科、多维度、交叉性的政产学研等多元互动与
开研究、实施的重大工程。[3]随着乡村振兴与设计实践运动的兴起,许多设计组织投入美丽
乡村的建设之中新时代伟大的乡村设计实践需要系统的乡村设计理论的概括与深化。中国
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作为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设计学研究领域。所建
构的内容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下乡村设计与乡村发展问题的互动,例如下文根据乡村振兴
“双碳”战略下的生态问题所提出的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立足于
从设计的本位出发服务社会与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如何促进乡村设计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
下赋能乡村,改善乡村中的环境、生活与产业,实现乡村人民的美好生活。
目前,国内设计学学者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已经开始系统研究中国
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设计的智慧。祝帅
和张萌秋在《国家战略与中国设计产业发展》一文中通过对国外国家发展战略与设计界的互
动研究,指出中国设计学术界与产业界应联手呼唤一种整合意义上的设计观念进入国家战
略,设计产业与国家战略有机整合,使得设计本身成为国家战略的一分。
[4]柳冠中在《设
计与国家战略》一文中通过分析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指出“国家发展需求”将主导工业
计产业发展,呼吁尽快制定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随着近年来社会设计与服务设计的出现,
应当尽快建立中国工业设计的“社会系统机制”。[5] 虽然我国仍然缺乏系统的中国工业设
计发展战略与社会系统机制,但是设计学术界与产业界已经在积极响应并以国家发展战略
风向标进行研究活动,就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
绕乡村设计如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展开。
国外学者杜威·索尔贝克在《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一书中以全球性问题
为背景,通过乡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来分析历史中乡村遗产利用、未来发展方式等问题,
于人类、动物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构建跨学科的方法,定义乡村问题,管理乡村变化,寻求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0520220811中国南京第一章“双碳”战略下乡村设计未来发展研究①邹其昌②孙文鑫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本文探讨的是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聚焦“双碳”战略下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容,通过绿色技术理念、路线、工具、制度的创新实现低碳乡村设计的愿景。最后,以适宜技术与新兴技术并存、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学图景、低碳乡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表达对于低碳乡村设计的未来展望。关键词:“双碳”战略;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2015年12月,全球178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明确了在21世纪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乃至1.5℃以内。会议结束后,各国相继提出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其中,我国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确定在2060年。[1]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家发展与生态治理的需要,该庄严承诺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自觉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自工业化时代之后,工业生产与人类生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发了一系列气候问题,全球变暖最为典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六种需要控制的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CO2)占比最大,大约60%。因此,一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控制、减少与吸收的碳中和目标诞生。就目前我国各行业对能源的使用来看,煤炭供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ZDA105)阶段性成果之一。②邹其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与设计学研究。③孙文鑫,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设计学研究。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0620220811中国南京能仍是主要方式,从当下低碳的发展要求走向未来零碳与负碳的过程需要在技术的助力下,各行业共同努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发展战略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应通过乡村振兴推进低碳、零碳与负碳乡村建设,构建“碳中和+乡村振兴”的复合发展战略。中国的低碳乡村建设不仅需要低碳乡村设计赋能与创新,更需要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的建设。本文是在邹其昌于2004年所提倡构建中国设计理论体系下进行的拓展研究。提出低碳乡村设计理论指导乡村设计未来发展。作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旨在绿色发展观下将设计介入乡村发展问题的思考,旨在通过低碳乡村设计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换,建设低碳、零碳甚至负碳乡村。一、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长远规划的顶层设计,旨在根据本国国情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下解决中国发展的问题。设计强国、设计兴国是国家发展的世界性经验。设计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息息相关,虽然设计产业中有各个部门与之相对应,但总体呈现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在第五届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议集中,前言部分指出中国科学发展与高质量发展需要设计,在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下,不仅需要中国设计学学者和工作者,更需要中国工匠的智慧。[2]因此,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并且国家发展战略从宏观层面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一)国家发展战略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价值与内涵乡村设计是连接乡村社会与自然的重要媒介,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不同,乡村设计是以乡村生态为中心的设计活动。面对乡村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经济发展等问题,乡村设计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赋能促进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全球发展相比,中国当代的乡村设计往往是具有先验性的,这离不开伟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面对国家、社会、学术、学科等层面的发展需要,持续研究中国设计理论是当代学者的重要使命。自2004年提出并积极倡导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以来,先后对中国传统设计理论体系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索,提出了中国传统设计理论体系是以《易》《礼》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0720220811中国南京体系为思想源头的中华考工学体系,并申报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于2016年获得立项。2017年“工匠文化”问题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将设计理论研究与国家发展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社会价值。为有效延续中国传统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精神,深入探索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对当下中国发展更具意义。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内涵三大板块:基础设计学[元本设计学(meta-designology),设计的设计学]、实践设计学[应用设计学(prax-designology)]和产业设计学[社会设计学(Social-designology)]。本次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围绕乡村设计学体系而展开,乡村设计学既当代设计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更是也只能是跨学科、多维度、交叉性的政产学研等多元互动与展开研究、实施的重大工程。[3]随着乡村振兴与设计实践运动的兴起,许多设计组织投入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新时代伟大的乡村设计实践需要系统的乡村设计理论的概括与深化。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作为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设计学研究领域。所建构的内容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下乡村设计与乡村发展问题的互动,例如下文根据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下的生态问题所提出的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立足于从设计的本位出发服务社会与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如何促进乡村设计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赋能乡村,改善乡村中的环境、生活与产业,实现乡村人民的美好生活。目前,国内设计学学者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已经开始系统研究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设计的智慧。祝帅和张萌秋在《国家战略与中国设计产业发展》一文中通过对国外国家发展战略与设计界的互动研究,指出中国设计学术界与产业界应联手呼唤一种整合意义上的设计观念进入国家战略,将设计产业与国家战略有机整合,使得设计本身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4]柳冠中在《设计与国家战略》一文中通过分析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指出“国家发展需求”将主导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呼吁尽快制定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随着近年来社会设计与服务设计的出现,应当尽快建立中国工业设计的“社会系统机制”。[5]虽然我国仍然缺乏系统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与社会系统机制,但是设计学术界与产业界已经在积极响应并以国家发展战略为风向标进行研究活动,就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围绕乡村设计如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展开。国外学者杜威·索尔贝克在《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一书中,以全球性问题为背景,通过乡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来分析历史中乡村遗产利用、未来发展方式等问题,基于人类、动物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构建跨学科的方法,定义乡村问题,管理乡村变化,寻求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0820220811中国南京解决办法,提出“形式追随功能、气候和场所;乡村的可持续性等观点”。[6]为中国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思路。中国当代的乡村设计理论体系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内涵旨在运用跨学科的设计方式解决乡村振兴发展的系列问题,以在乡村所处生态环境中的农业农村农民为重要对象,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城乡融合、创新赋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构建乡村设计未来发展模式,通过乡村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远景规划(图1)。图1: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0920220811中国南京(二)国家发展战略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建构中国乡村一个是生命体,整体乡村中的水系、道路、农田、建筑就好比生命体的血管、经络、肌肉、器官。自原始社会时期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早期人类实现了定居生活,并将其生命与情感与土地牢牢结合,形成了围绕水系、农田的乡村聚落空间。因此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必然要以生命体思维进行体系化的探索与创新。费孝通一生从“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的学术抱负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梦想,立足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研究,形成了“乡村学”的思想体系。其中,志在富民是“灵魂”,土地问题是“根骨”,发展问题是“筋络”,日常生活是“血肉”,构成了费孝通“乡村学”思想体系的整体。[7]其理论创新精神对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如前所述,“碳中和+乡村振兴”复合发展战略下的乡村设计,不仅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更是以乡村以及地球为中心的设计。在费孝通的“乡村学”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乡村设计的基本结构与基本领域。1乡村设计的基本结构乡村设计的基本结构是指乡村设计的主体、对象与流程等要素。在社会创新设计的背景下,乡村的多利益主体(政府主体、本地主体、外来主体)共同构成了当代乡村设计共同体,通过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形成中国当代的乡村设计中心。基于多利益主体博弈的乡村振兴原则下,促进责权平衡、推进多方认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8]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与管控下,外来主体中的企业、设计师、学校组织等从设计蓝图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与维护者,与本地工匠与村民共同挖掘创新本土文化延续地方特色(图2)。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020220811中国南京图2:乡村设计的主体乡村设计的对象以三农为核心而展开的品牌、产业、服务、环境、生活等相关内容。其形式是以新兴技术与适宜技术为手段、乡土材料为载体的有形设计品和无形设计品。利用数字设计赋能乡村,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建设乡村。从设计实践的角度来看,乡村设计的流程是在延续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想下,将商业设计转换为生态设计,以过去线性设计思维转换为循环设计思维,即“低碳、可降解、循环再生”的思维范式。倡导创建一个闭环的生产、生态、物流系统,例如把废弃物收集、回收后用作新产品原料、建立可持续的供应链网络等。[9]同时,促进乡村设计共同体共同参与新乡村建设,形成多利益主体共同构成的乡村设计中心。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当代乡村建设与西方其肌体内自生的现代化不同,其本质是肌体异质下的产物,自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努力构建有根的理论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过程必然要扎根过去,面向未来。2乡村设计的基本领域与类型关于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的基本领域主要有:乡村建筑设计、乡村环境设计、乡村交通设计、乡村服务设计、乡村文化设计、乡村生态设计、乡村产业设计、乡村数字设计等。乡村建筑设计,主要解决乡村建筑营造的相关问题,如建筑文化传承创新、生态建筑、宜居空间等问题。乡村环境设计,主要解决乡村景观设计的相关问题,如农业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问题。乡村交通设计,主要解决乡村道路系统与交通工具使用的相关问题,如适宜乡村环境的智能交通工具设计问题。乡村服务设计,主要解决乡村社区内部关系、外来人员与乡村社区关系等相关问题,如乡村养老服务、旅游服务等问题。乡村文化设计,主要解决乡村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创新问题,如文创设计问题。乡村生态设计,主要解决乡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问题,如低碳乡村设计问题。乡村产业设计,主要解决乡村中产业、市场、产品等问题,如品牌设计问题。乡村数字设计,主要解决乡村设计过程中数字技术的结合与应用问题,如乡村遗产数字化传承、虚拟体验等问题。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120220811中国南京关于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乡村有形设计与乡村无形设计;乡村设计治理与乡村设计统治;乡村物质设计与乡村非物质设计;乡村智能设计与乡村传统设计等。上述通过阐释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内涵,肯定了乡村设计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描绘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的基本结构、基本领域与基本类型,明确乡村设计的主体、对象与过程要素。面对当下复杂的环境、社会、经济等问题,乡村设计的生态仍有待完善,建构有根的理论体系才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保障。二、“双碳”战略与低碳乡村设计理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政策宣示,开启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10]在经历新冠疫情之后,中国要实现“双碳”战略既存在挑战,也面临新的绿色复苏机遇,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低碳产业转型以及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需要把握机遇,“双碳”目标的实现,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提供系统性的方案。[11]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文称《意见》)发布,明确了“双碳”战略的体系,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对工业、能源、经济、交通以及城乡建设等领域的工作内容立好了“四梁八柱”,全面落实《意见》的部署,是社会全体的职责,需得各行各业协同工作。乡村与城镇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空间,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功能。中国乡村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地方性、民族性以及文化性的特点。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下,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在不断被重塑,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与新理念也应运而生。“双碳”战略选择乡村作为先锋战场,有其独特优势。其一,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是《意见》的重要内容。其二,乡村人居密度与人居环境适宜绿色低碳循环的改造项目。其三,乡村是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紧密结合的场所,资源丰富,有利于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其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最后,绿色低碳的新技术介入有利于快速实现乡村现代化,改善民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双碳”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也是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220220811中国南京面对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所提出的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伟大战略目标,对于中国未来四十年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双碳”战略作为是乡村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旨在运用碳中和的理念,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对乡村设计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的要求,以低碳、零碳、负碳为导向,利用绿色技术建设低碳乡村甚至零碳乡村,通过绿色低碳设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态。20世纪70年代,当设计界面向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等话题,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以设计伦理的角度,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消费主义设计,反对“有计划的废止制”等一系列的设计行为。提出了资源有限论,并鼓励为第三世界、残疾人、医学领域以及实验设备等进行设计的思想。[12]并在二十五年之后又撰写了《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一书,进一步对设计的伦理、教育、精神、生态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根据环境问题尤其是塑料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产品设计的生命周期中至少有六个阶段(原材料选择、制造过程、产品包装、成品、产品运输、浪费)会对生态产生威胁,呼吁应当建立“生命周期评价”的机制来解决设计问题与环境问题。指出可拆解的技术、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对绿色设计的重要影响。[13]郑曙旸在《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一文中指出,绿色象征着生命,源于绿色植物的物质表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自然界中碳与氧的平衡。以绿色作为定语的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从环保材料的概念到设计过程中选材、构造更新等角度,提倡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与可回收的产品体系等来实现设计的绿色发展。[14]绿色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是设计界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之一,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借鉴生态学的世界观来进行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的建设。“双碳”战略下的中国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不仅需要绿色设计,更需要完善绿色设计机制与制度创新,例如绿色设计组织、绿色技术与工具、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绿色设计监管系统、绿色材料循环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等。建筑作为体量最大的人造物,具有复杂的设计系统,建筑工程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建筑行业占比30%到40%,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比也超过30%。因此,相关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应用值得借鉴。绿色建筑首先保证室内环境是健康环保的,从“全生命周期”即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的建造与使用来降低建筑能耗,采用适用技术和降低能源的构造,还必须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这四个方面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由众多建筑构成的城市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英国作为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也是最早面临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田园城市”的国家,无论是政策还是法规都值得我们学习。[15]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权威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320220811中国南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以及加拿大和瑞典等国合作研制的GBTool等。但是这些发达国家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自身情况设计的,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来说不能直接照搬,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地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16]当下,上海、深圳、厦门、江苏等已经建立绿色建筑委员会,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也在不断前进。碳中和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绿色建筑,更需要低碳城市与低碳乡村。对于低碳乡村设计,我们需要在乡村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农产品绿色包装、乡村绿色建筑、绿色生活等方面作出设计赋能与创新。三、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与绿色技术创新技术与设计的共同目标在于服务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技术与设计作为硬币的正反面,是辩证统一的。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设计手段、内容与方式。设计创新体系的核心便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便没有真正的设计创新。[17]绿色技术是一种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体系。[18]设计的价值在于将技术转换到生产生活与社会服务之中,满足人类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从传统技术创新走向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观主导下的技术创新,而“双碳”战略下的低碳乡村设计理论,其核心内容便是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聚集性、流动性与多样性的特征,能将不同主体(政府、高校、企业等)聚集在一起相互影响,并组织成创新网络将人力、资本以及数据信息等进行流动从而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19]绿色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其中绿色技术的理念、路线、工具、制度等要素的创新至关重要。(一)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技术理念创新在低碳乡村设计的过程中,绿色技术理念的创新融合不仅有利于推动低碳乡村经济发展,更强调一种绿色的价值观与生态观,主要作用于低碳乡村设计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以及服务对象。首先,企业是绿色技术理念创新的核心,对于设计主体而言,低碳乡村设计的绿色技术理念体现在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材料的可回收性、产品使用的节能性等。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主导下,企业应当建立学习型组织,理解绿色技术理念是设计产品的重要原则,对于相关理论(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双碳”战略)进行学习,针对乡村产品构造的设计应当在符合人机工学的架构下,做到合理且美观,在消费者使用的过程中更符合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420220811中国南京绿色发展理念。例如近年来各大餐饮企业在堂食饮料的杯型设计过程中,对于人们使用塑料吸管的行为进行的改善,设计出能不用吸管的杯盖,若消费者有吸管需求,也尽量提供可降解材料的吸管。乡村农产品本身具备自然有机绿色健康的特征,因此设计主体更要在为其设计的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绿色技术理念创新融合。其次,乡村环境作为低碳乡村设计的重要客体,在绿色技术理念的引导下,应当思考如何与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尤其当下光伏技术在屋顶与窗户等建筑要素下的研究与应用,一方面光伏供电是绿色技术理念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也提高农村建筑的电气化与现代化。[20]2021年6月2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拟在全国组织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其中乡村建筑的光伏屋顶建设不低于20%。光伏产业也正在由集中式转向分布式的过程,改变了过去以地面为主要光伏建设的局面,体现了不占土地的建设优势。用混凝土或钢结构作为支撑结构或连接构件是目前光伏屋顶空间的主流结构方式,所设计的光伏屋顶空间的功能在当下也是有着丰富应用。根据“中国零碳乡村白皮书”报告数据显示,以浙江某一百余万人口的县城为例,通过光伏产业的建设,全年可以发电13亿度,节约标准煤炭约39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9万吨,为经济与社会带来了长期的效益,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是实现低碳乡村甚至是零碳、负碳乡村的重要途径,需要各方主体协同配合与整体推进,使得绿色技术理念创新转换为可见的人工物。此外,2022年普利兹克奖的颁发也为低碳建筑的设计提供理念,获奖者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是一位非洲建筑师,2001年在布基纳法索甘多从设计规划、就地取材到协同社区力量建造的甘多小学(图3-7),体现了其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践行建筑开拓与创新的理念。因为就地取材,所以建造的建筑更适宜当地的气候。通过双层屋顶的设计,利用适宜技术来使得室内与室外可以通过自然通风来降低室温。在经济落后的地方,通过建筑来提升当地的教育与生存环境。笔者认为应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借鉴其设计理念并运用于中国低碳乡村的设计,就其就地取材的理念,回收旧建筑材料、改造本土材料来适应当地气候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应考虑北方乡村建筑的保温性与南方建筑的隔热性,通过绿色技术理念的创新将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设计有机统一。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520220811中国南京图3-7:甘多小学①最后,消费者作为绿色技术理念中的服务对象,社会应当引导消费者辨别绿色产品的真伪、转变消费模式、建立绿色健康的消费习惯。(二)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技术路线创新低碳乡村设计理论是以循环设计思维取代线性设计思维,以绿色技术为手段的技术路线。绿色技术与传统技术在低碳乡村设计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路线,相比传统技术对自然高歌猛进式地改造,绿色技术发展路线更注重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低碳乡村设计视角下,对乡村建筑、产品、交通等进行的设计应以绿色发展观为导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光伏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低碳乡村设计下的绿色技术路线创新是指从设计主体开始,根据设计的客体(有形设计品与无形设计品),在碳中和目标下开展设计的流程。需在遵循生态文明制度下的低碳、零碳以及负碳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有形设计品的设计应当考虑绿色技术替换传统技术、能效提升、可回收性、全生命周期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另一方面无形设计品应当考虑以数字化服务替换物质形式,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建设中的服务与体验等进行设计(图8)。从两方面推动设计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跨越式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激活乡村吸纳人口的能力。①图片来源:http://www.artdesign.org.cn/article/view/id/63883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620220811中国南京笔者认为应当学习阿迪达斯公司回收海洋废弃物与渔网材料来进行造鞋的路线,构建乡村独特的绿色人文景观促进乡村发展,创造出中国新乡村的设计未来。图8:低碳乡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路线图(三)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技术工具创新绿色技术工具是服务于绿色发展观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系统,低碳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作为建设中国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指出了在2025年培育出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并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成数字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产业是实现农民致富脱贫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作为乡村的支撑性产业,尤其需要数字技术赋能来实现产业转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引领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21]因此,数字技术工具是低碳乡村设计发展的重要手段。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必然对生活、生产等方面带来改变,低碳乡村设计中技术工具的使用是规避了其生态问题的选择。数字乡村即绿色智慧乡村,是在乡村产业、交通、住宅、就业、教育、医疗、服务、基础设施等不同方面利用绿色技术工具进行的低碳设计。在现有基础上,笔者认为我们仍然应该大力开发可回收能源系统、废弃材料回收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工具,来辅助低碳乡村的设计实践。(四)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技术制度创新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720220811中国南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过各种制度,但粗犷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们与青山绿水渐行渐远。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解决当下生态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我们重新站在当下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绿色技术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建构性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需要认识不断深化与理论逐渐成熟。面对能源、技术、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英国的“绿色房屋”、法国的“绿色法兰西”、德国的“绿色产业”等计划,为中国低碳乡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制度创新提供思路。[22]制度安排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层面是绿色技术制度创新的重要领域,紧跟时代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引导、激励、约束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低碳乡村设计的美好生活。第一,政策激励制度是“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乡村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第二,现代市场制度是“看不见的手”,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激励低碳乡村设计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第三,社会参与制度是“手牵着手”,构建社会利益共同体推动社会力量为低碳乡村设计的绿色技术发展提供动支持。第四,文化提升制度是“推动之手”,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与绿色观念,对历史中绿色文化的吸收推动低碳乡村设计的绿色技术创新。第五,法律保障制度是“公平之手”,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绿色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为低碳乡村设计的绿色技术创新之路保驾护航。[23]低碳乡村设计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形成共同体,制定一切有利于引导、激励与约束低碳乡村设计的制度,形成低碳乡村绿色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四、低碳乡村设计的未来展望在全球性问题的影响下,我们面对人口、食物、气候、能源、环境、健康等各种问题,中国现存乡村历史悠久,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生态性的特点。低碳乡村设计是“双碳”战略下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低碳循环的设计理念是指导乡村设计的重要原则,作为新型设计学科的乡村设计学是面向乡村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面对乡村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跨学科的设计思维整合知识解决乡村生态、经济、技术等问题,实现科学研究与社会应用的互动。(一)适宜技术与新兴技术并存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820220811中国南京适宜技术是一种传承各地乡村简易有效的生态技术与方法,不盲目追求高科技实现生态设计,例如适宜技术在乡村建筑中通过就地取材、循环利用等方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等创造舒适的空间,以达到节能、环保、经济的目的。[24]新兴技术是一种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例如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智慧乡村的设计愿景能从住宅、交通、就业、政务、农业、教育、医疗等不同领域开启乡村的未来生活模式。通过新兴技术加速乡村现代化转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适宜技术与新兴技术在低碳乡村设计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需要设计者全盘考虑区域资源、使用者需求、经济性等问题作出选择。(二)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学图景当代的生态学研究已经从生物与非生物生态系统扩展到了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生态系统。生态景观设计是在设计学与生态学跨学科的方法下,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遵循绿色发展观创造出独特的生态景观,例如利用乡村中农业与畜牧业等生产过程创造出人、动物与自然的生态景观。乡村的生态景观是包括自然景观、聚落景观与生产性景观在内的景观综合体。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学图景是利用绿色节能的技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创造出自然与生活协调美、生态关系和谐美、艺术与环境融合美的生态景观。[25]做好低碳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将有利于当代乡村的转型,从而实现利用自身优势来达到发展的目的。(三)低碳乡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5年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在经济、生态、社会等各领域不断推动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下中国的发展必然要面对可持续的问题,中国当下乡村的发展必然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杜威·索尔贝克在《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一书中指出:“乡村可持续发展就是塑造乡村环境来提供一个人类社区和动植物产品之间的综合系统,在满足当前人类的自身需求、经济和环境方面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子孙后代的需求。”[26]这是一种立足乡村发展的背景下当下需求与未来需求的有机统一。杜江等在《关于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文化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27]从乡村旅游业的供需关系以及发展阐明了可持续性的重要性。方晓风在《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一文中强调了中国的悠久传统锻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审美文化体系,构成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1920220811中国南京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人文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8]我们只有尊重乡村的文化,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低碳乡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乡村的生态、乡村的产业、绿色技术、使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价值,为了长期美好的生活而设计。五、结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下我国提出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29]从根本性长远性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的问题。设计是一个探索可选项,创建新选项,实验新方案的过程,设计界不应该只关注在城市生活的人,更应当关注乡村的生态,从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角度,系统全面的对待它才是良方。低碳乡村设计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来思考绿色技术、生态系统、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该理论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而创建,本文只是低碳乡村设计理论问题思考的开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内容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以及广泛的实践应用与创新。在二十大召开之际,祝福中国乡村早日实现中国气派的发展。参考文献[1]袁志刚.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第21页.[2]邹其昌,陈征洋.前言[A].同济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五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C].同济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21:第7-14页.[3]邹其昌.国家发展战略与新型设计学科建构(笔谈)[J].文化艺术研究,2022,15(01):第2页.[4]祝帅,张萌秋.国家战略与中国设计产业发展[J].工业工程设计,2019,1(01):第16-27页.[5]柳冠中.设计与国家战略[J].科技导报,2017,35(22):第15-18页.[6]杜威·索尔贝克.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第1-12页.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2020220811中国南京[7]罗明军.费孝通“乡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3):27-36.[8]郑昌辉,云翃,王志芳,魏丹.基于多利益主体协同博弈的乡村振兴模式——以河北宽城柏木塘村旅游共建为例[J].装饰,2022,(04):第19-25页.[9]郝凝辉.从线性思维到循环思维:生态设计助力碳中和[J].美术观察,2022,(01):第14页.[10]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第2页.[11]刘燕华,李宇航,王文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机遇与行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09):第1-5页.[12](美)巴巴纳克.为真实世界的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第242-255页.[13](美)巴巴纳克.绿色律令[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第17-42页.[14]郑曙旸.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J].建筑创作,2002,(10):第34-40页.[15]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07):第1-11页.[16]刘秋雁.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价研究——基于碳排放量的角度[J].建筑经济,2014,(01):第97-100页.[17]邹其昌.论中国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技术设计学体系基本问题研究论纲[J].工业工程设计,2022,4(01):第21-27页.[18]甘德建,王莉莉.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J].河南社会科学,2003,(02):第22-25页.[19]杨发庭.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第104-130页.[20]叶红,程露,何嘉琪,党政,曹江,谭春鸿.“碳中和-新乡村”视角下广东乡村分布式光伏构建模式探索[J].南方建筑,2021,(04):第74-81页.[21]夏显力,陈哲,张慧利,赵敏娟.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第2-15页.[22]赵建军,杨发庭.推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J].城市,2011,(11):第24-27页.[23]杨发庭.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第130-135页.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当代乡村设计学》32120220811中国南京[24]鲍家声.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J].建筑学报,2010,(07):第1-6页.[25]陈曦,王鹏程.基于旅游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原则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规划师,2010,26(S2):第247-252页.[26]杜威·索尔贝克.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第208-209页.[2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01):第15-18页.[28]方晓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J].装饰,2018,(04):第12-15页.[2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第2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