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完善能源
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
综合运用行政处罚、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加强碳排放登记、交易、
结算、核查等环节信用监管,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机制,有效引导企业环
境守法,实现绿色发展。探索区域能评、碳评工作机制,推动区域能效和碳排放水平
综合提升。
10.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从政策规划、
技术标准、数据统计及考核机制等层面探索构建协同控制框架体系。加快推广应用减
污降碳技术,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排放。
11.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开展城市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
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
碳工程,推动园区制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相关措施,鼓励和引导有需求、有条
件的园区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引导打造
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严格落实行业能耗限值,推动高耗能高
排放行业和数据中心等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重大节能降
碳技术示范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应用。
12.推进重点用能设备和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
汰落后低效设备。提升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水平。加强重点用能设备
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
法违规行为,全面落实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分布
式储能、“光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
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推动现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四)工业领域降碳行动
13.调整优化工业用能结构。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
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重点控
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纺织、石油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煤改气”“煤改电”
等清洁能源替代。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
14.实施工业节能改造工程。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和低碳工艺革
新,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园区循环
化改造,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
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水废液资源化利用。
15.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清洁生
产,推动技术创新,加强节能降碳技术推广应用和创新发展,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
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
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
(五)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
16.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构建城区、
县城多中心空间格局,提升县城绿色低碳水平,持续开展县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建
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打造尺度适宜、配套齐全、环境良好的绿色街区。合理规划
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统筹推进海绵城市、节水型城
市等“韧性城市”建设,大力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和美丽乡村,增强城乡应对气
候变化能力。建立完善以绿色低碳为突出导向的城乡建设管理机制,杜绝大拆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