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解读与实现路径黄锦鹏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国的双碳转型路径碳市场专题目录Contents020301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01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危害2.全球气候谈判进程3.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危害害海洋温度冰冻圈海平面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观测大气到的许多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时间里都是前所全未有球的。气候全变球平化均趋势及其降水危量大气和海洋已变暖,积雪和冰量已减少,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已增加(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1.1.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大气地表过去三个十年的地表连续偏暖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十年;北半球,1983-2012年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危害以计算区域趋势的最长时期内(1901-2012年),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地表增暖。1.1.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大气地表变暖速率全球平均陆地和海洋地表温度全球气候188变0-2化010年趋升高势0.8及5℃。其危害近50年变暖速率达每10年0.13℃,是近100年增温速率的2倍。1.1.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会引起全球温升3±1.5℃。最终引起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等灾害。1.1.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危害1.1.2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1)对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影响气候变化使国际安全局势更加复杂,国际争斗更加激烈,已经成为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通过影响粮食、水资源、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社会动荡、边界冲突,扰乱现有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危害1.1.2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2)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牧业:生产不稳定;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动;生产条件变化,成本和投资增加;荒漠化趋势增大;家畜疾病发病率提高。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冰川与冻土面积减少;森林类型向北、高海拔移动;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危害1.1.2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2)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水资源分布变化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江河的径流量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频发(中国)。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传染性疾病发生和传播可能性增大;对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影响加大;夏季制冷电力消费增长,保障电力供应压力增加。1.全球气候谈判进程1.2.1全球气候谈判进程目标:“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害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责任主体: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负有历史和现实责任,应承担更大义务;发展中国家只履行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义务。成果:明确了发达国家定量减排指标和时间表;确定了排放权交易制度(ETS)、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意义:形成了对发达国家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明确了碳排放权的资产属性,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迈出坚实的一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意义:各国政府巩固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成果,在各个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谈判进程提供了思路目标:到210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并且朝着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努力意义:首次使所有国家共同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气候努力绘制了一个新的路线。《马拉喀什协定》、《巴厘路线图》、《利马行动呼吁》1998-2014年《巴黎协定》2015年:1.2.1全球气候谈判进程1.2.2气候谈判特点发达国家工业化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减排则可能限制潜在的经济增长空间,因此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气候谈判形成了三股力量,即欧盟、欧盟以外发达国家(又称“伞形集团”)、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中国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发展中国家间发展差异加大及发达国家鼓动等原因,发展中国家中的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之间的立场出现了分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各阵营内又有所分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矛盾焦点部分发达国家不愿承担《公约》约定发达国家要为后者提供减排技术和资金,美国拒绝核准该协议,由此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进入了长期低潮。尽管巴厘路线图通过发达国家减缓承诺和发展中国家适当减缓行动的双轨安排把美国拉回谈判,但对这种安排的理解仍有重大分歧中国和欧盟最为积极1.2.3主要国家的态度日本较为美国最为消极消极韩国较为积极1.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1.3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欧盟2021年5月默克尔宣布提高德国减排目标,提前至2045年实现碳中和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盟2020战略”,提出了“20/20/20”目标2011年3月欧盟委员会出台了《欧盟2050低碳经济战略》,要求成员国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0%到95%2020年3月欧盟发布“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承诺地区2050年实现气候中性低碳发展目标与政策12341.3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日本2019年6月发布了“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提出到2050年较2013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80%,从“低碳化”迈向“脱碳化”1997年日本制定了《新能源利用促进特别措施法》,对使用新能源的单位予以金融支持2008年国会通过了《节能法》、《研发力强化法》和《温暖化对策法》修正案,计划修改《替代能源法》,决定实施碳交易制度2008年6月制定了“福田蓝图”,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60%—80%低碳发展目标与政策12342007年7月:参议院通过了《低碳经济法案》,制定了到2020年的碳排放控制目标,提出建立限额与交易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积极面2001年:美国参议院就拒不批准这一协议,小布什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消极面2017年6月: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停止履行奥巴马政府于2025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6%至28%的承诺,并停止向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提供捐助1.3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美国2009年2月: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宣布投资787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2009年6月: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了产品的碳披露程序,决定从2020年起实施“碳关税”2021年1月:乔·拜登宣布美国重返《巴黎协定》02中国的双碳转型路径010203双碳目标的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际比较中国的双碳转型路径2.双碳目标的提出全球温升目标与碳中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现,全球累计排放决定温升;因而稳定全球温升目标,意味着全球温室气体累计排放不能超过给定限额;全球年排放必须在一定年份实现净零排放;如果全球排放超限,则温升会超出目标,未来需要通过负排放实现温升目标的稳定;此时温升会在一段时间内超过温升目标,之后下降并稳定在温升目标上,称之为“超调”;由于地球系统的巨大惯性,超调的气候影响可能更加显著,部分气候系统(如海平面上升)是不可逆的;全球温升目标与碳中和全球温升1.5度目标要求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之后进入负排放,以抵消非二氧化碳温升气体的气候影响;“超调”可以允许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时点延后5年左右;2度温升目标对应的二氧化碳净零排全球碳排放格局Source:GlobalCarbon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碳中和及其相关概念的科学定义目标表述IPCC定义气候中和指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系统没有净影响的一种状态,需要在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主要是CO2)吸收量以及人类活动在特定区域导致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之间取得平衡碳中和指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与全球人为CO2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净零碳排放指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与全球人为CO2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净零排放指人类活动造成的全温室气体(GHGs)排放与人为排放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平衡碳中和及其相关概念的科学定义概念IPCC定义温室气体自然与人为产生的大气气体成分,可吸收与释放由地球表面、大气及云层所释放的红外线辐射光谱范围内特定波长之辐射。CO₂、CH₄、N₂O、F-Gases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排放源释放温室气体进入大气的实体单元或过程吸收源从大气中吸收温室气体的实体单元或过程2005-2014年我国的温室气体清单2.碳中和政策的国际比较碳中和目标的全球进展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称“2050”集团全数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欧盟、加拿大等在内的29个经济体以纳入国家法律、提交协定或政策宣示的方式较为具体的执行碳中和相关承诺。2016年二氧化碳排放共计16261Mt,全温室气体排放共计20451MtCO2eq,分别占全球44%和碳中和目标的全球进展数据截至2021年4月底,来源:Energy&CliamteIntelligenceUnit目标表述及对应国家/地区数目IPCC表述定义国家/地区包含气体范围是否包含国际抵消气候中和(4个)指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系统没有净影响的一种状态,挪威未明确是(2030)/否(2050)丹麦[4]GHGs未明确斯洛伐克[5]GHGs未明确匈牙利未明确碳中和(5个)指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与全球人为CO2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不丹GHGsCO2、CH4、N2O未明确冰岛未明确未明确智利GHGs未明确葡萄牙[6]GHGs未明确中国未明确未明确净零碳排放(3个)指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与全球人为CO2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斐济[7]未明确未明确瑞士GHGs未明确西班牙未明确未明确净零排放(9个)指人类活动造成的全温室气体(GHGs)排放与人为排放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平衡马绍尔群岛[8]GHGs未明确加拿大[9-10]GHGs是新西兰[11]GHGs(除生物甲烷)是英国[12-13]GHGs未明确哥斯达黎加[14]未明确未明确新加坡[15]GHGs未明确韩国未明确未明确爱尔兰未明确未明确南非[16]未明确未明确其他表述(3个)德国(温室气体中和GHGs未明确瑞典(净零温室气体排放)是乌拉圭(净负排放GHGsCO2、CH4、N2O否多表述混用(5个)指同时采用以上多种表述作为长期减排目标法国[20]GHGs未明确芬兰[21]欧盟[22]GHGsGHGs未明确未明确奥地利未明确未明确全球代表性国家的碳中和政策经济体碳达峰时间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欧盟1979年2050年前实现“气候中立”在各领域推行相应措施(发展清洁能源、电动车,减少工业排放等),立法确定“气候中立”目标,通过碳排放交易系统有效减少排放量美国2007年2050年实现“碳中和”重新加入《巴黎协定》,除联邦政策外,地方及民间亦通过签署协议、交易碳排放权等方式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日本2008年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海上风能、氢能源、电动汽车等14个重点领域,提出财政预算、税收、金融、法规和标准化、国际合作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投资的方式确保社会平稳实现脱碳转型各国碳中和政策进展的总结•目前已有85个国家提出了与“碳中和”目标,其中非欧盟国家58个,欧盟国家27个。这些国家的排放占全球排放超过40%。但目前仅有29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正式渠道明确了“碳中和”目标。•各国对于气候中和、碳中和、净零碳排放和净零排放这几类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多数国家的目标定义与IPCC定义不同。绝大多数国家虽然使用了不同的目标表述,但其实质均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各国提出的目标中对于温室气体涵盖范围的界定并不明晰,近半数国家或地区没有明确目标所覆盖的气体,但明确覆盖气体的国家绝大多数均包含了全部温室气体。也有个别国家(如新西兰)在覆盖气体中明确排除了部分难以实现净零排放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就目标约束力而言,目前在明确目标的29个国家中,只有30%的国家已经通过立法确立了有法律约束力的碳中和目标,这些国家也主要是具有较为完善气候立法的欧洲国家,其他70%的国家尚在向UNFCCC提交或政策宣示提交阶段。2.中国的双碳转型路径2.3.1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更迭2.3.2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进展时间会议名称主要内容2020.9.22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12.12全球气候雄心峰会重申2030年碳达峰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0.12.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八项重点工作,其中第八项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1.1.25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中国将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2.3.2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进展时间会议名称主要内容2021.3.11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21.4.22领导人气候峰会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2021.4.30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对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2.3.3碳中和目标下的排放构成净零碳排放:农林业碳汇可以提供约7-8亿吨,CCS及BECCS减排约9亿吨,能源及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控制在16-17亿吨;净零温室气体排放: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剩余约7-8亿吨,需要通过农林业碳汇抵消,因此能源及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排放仅能通过CCS及BECCS抵消;CoalOilNaturalgasNonfossilfuels100milliontce2.3.4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消费与电力供应构成净零能源系统的特点:有限的化石能源、零排放负排放电力系统、终端用能电气化、难减排部门燃料替代、进一步提高能效、能源系统深度整合、负排放技术2℃目标和1.5℃目标下,一次能源消费2050年分别下降到52亿tce和50亿tce左右,2050年煤炭比重分别下降到10%和5%以下,非化石能源占比达70%和85%以上。一次能源用于发电比重当前约45%,2030年超50%,2050年分别约达75%和85%。电力占终端能源总消费比重由目前约25%分别提升到约55%和68%。强化GDP的CO2强度下降力度,以GDP的CO2强度下降抵消经济增长带来的CO2排放增量。203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单位GDP的CO2排放年下降率要达到约5.0%的水平,超过届时GDP年增长率。到2050年,2℃目标下,CO2减排80%,全部温室气体减排70%;1.5℃目标下,CO2基本实现净零排放,全部温室气体减排90%。CCS+BECCS及农林业碳汇,抵消剩余排放;GDP、一次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数(2020=1)IndexforGDP,primaryenergyconsumptionandCO2emissions(2020=1)CO2Index(2℃)GDPIndexPrimaryEnergyIndex(2℃)CO2Index(1.5℃)PrimaryEnergyIndex(1.5℃)2.3.5碳中和目标下的长期低碳发展路径低碳投资:从2020~2050年,能源转型投资将达每年GDP的2.0~2.5%,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以长期碳中和目标为导向,避免近期高碳基础设施和产能扩张的技术锁定效应和投资风险。EnergysupplyIndustrialsectorTrafficsectorBuildingsectorInvestmentTrillion2.3.5碳中和目标下的长期低碳发展路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煤电、钢铁、化工、石化等高能耗强度产能扩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社会消费方式,以数字化和电气化推进脱碳化。能源结构: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零碳排放能源体系。低碳技术:推进支撑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例如:氢能、储能、智能电网、零碳炼钢、零碳化工、CCS和BECCS、CDR等。2.3.5碳中和目标下的长期低碳发展路径以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体系转型为主,以“负碳”手段为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2.3.5碳中和目标下的长期低碳发展路径03碳市场理论与实践3.13.23.3碳市场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全球碳市场发展现状全国碳市场建设路径3.碳市场的概念及原理3.1.1碳交易的概念碳排放权交易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施总量控制。纳入碳交易体系的公司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它们可以获取或购买这些配额,也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配额交易(ICAP)。3.1.2碳交易的目的:总量控制实现减排目标总量控制(CapandTrade)总量控制:200吨企业A发放配额100吨实际排放90吨剩余配额:10吨企业B发放配额100吨实际排放110吨缺少配额:10吨碳市场3.1.3碳交易的功能: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方式1:行政手段分配减排任务企业A:减排1吨,50元企业B:减排1吨,30元总成本:80元方式2:市场手段(碳价40元)企业A:购买1吨,40元企业B:减排2吨,302-40=20元总成本:60元目标:减排2吨价格/减排成本(元/吨)企业A企业B504030结果:总成本减少20元3.1.3碳交易的功能: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流动性价格激励市场风险3.1.4碳交易的主要模式强制减排模式国家层面为企业规定减排额度,企业在市场上购买或出售配额完成减排要求,否则接受处罚(EUETS)。自愿减排模式企业或团体,自愿加入减排体系,按照自愿市场确定的额度减排(芝加哥气候交易所)。3.1.4碳交易的主要模式全球碳交易市场强制减排自愿减排基于配额的交易市场基于项目的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日本自愿排放交易体系EUETSRGGICDMJI3.1.5碳交易的流程配额分配3.1.5碳交易的流程减排和交易环节实施减排项目购买配额购买抵消量获得足够的配额用于履约3.1.5碳交易的流程报告和核查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对自身碳排放权进行核算报告管理部门独立核查企业的碳排放权报告确保数字真实准确3.1.5碳交易的流程履约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所核查机构国家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1.发放省级配额8.统一注销2.设定本省配额总量,向本省企业发放配额7.收缴企业上缴的碳排放权“一站式”系统开户3.获取配额进行交易划转4.根据排放量准备履约6.缴还与排放量相当的碳排放权企业在交易系统卖出配额审核企业的排放报告核实企业排放量,提交省级5.企业在市场主管部门审定买卖配额和CCER企业注册配额发放配额交易排放量核查企业履约注销3.1.5碳交易的流程3.全球碳市场发展现状3.2.1全球碳市场数量与分布截至2020年,全球已建成21个碳市场,覆盖28个司法管辖区。五个司法管辖区,即墨西哥、乌克兰、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美国弗吉尼亚州和中国台湾计划实施碳市场。十个不同级别的政府正在考虑实施碳市场,作为其气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哥伦比亚、泰国和美国华盛顿州。3.2.1全球碳市场数量与分布3.2.2全球碳市场规模随着2017年底中国全国碳市场启动,全球碳市场覆盖的全球碳排放份额增至2005年的三倍,达到近15%。已设立碳市场的司法管辖区GDP占全球比重超过50%。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近三分之一。3.2.2全球碳市场规模全球主要碳市场配额占比情况(数据来源于2015年世行碳市场报告)欧盟碳市场:2084Mt中国七试点:1240Mt韩国:573Mt美国:254Mt全球:4785Mt未来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40-50亿吨3.2.3全球碳市场主要类型国家层面:EUETS:欧盟28个成员国、冰岛、列士敦士登、挪威瑞士新西兰哈萨克斯坦韩国3.2.3全球碳市场主要类型区域层面:美国:加州、RGGI、WCI加拿大:魁北克省日本:东京都中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湖北、广东等七个试点欧盟碳市场(EUETS)履约约束覆盖范围不履约企业处以100欧元/吨的“超额罚款”购买和缴纳等额的配额公布未履约企业的名称纳入行业包括发电、炼油、炼焦、钢铁、水泥、玻璃、航空业等纳入约5000家企业的约11000个排放设施覆盖地区约45%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发电行业全部拍卖,其他行业免费为主,并逐渐向拍卖过渡免费配额主要依据“基准线法”分配。2020年配额总量约18.16亿吨年度配额逐年递减初期由于配额供给过剩,价格一度持续走低2016年至2017年,在3.91-8.14欧元/吨间波动2018年,价格爬升,由年初的7.75涨到年末最高24.16欧元2020年初,因疫情下跌,之后反弹趋稳2005年1月正式启动,覆盖31个国家,目前全球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碳价格韩国碳市场履约约束对于没有缴纳配额的排放量,企业必须按配额价格的三倍但不超过100,000韩元(约85.8美元)/吨缴纳罚款。覆盖范围覆盖范围包括热力及电力、工业、建筑业、废物处理、交通运输(含境内航空业)和公共事业等6大领域门槛为年碳排放量超过12.5万吨或拥有单一设施年排放超过2.5万吨的企业,共约600家,覆盖地区约70%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有免费分配和拍卖,并逐渐向拍卖过渡。目前拍卖仅占3%,2021年将提升至10%以上。免费配额的90%均通过“历史法”分配。2018年韩国碳市场配额总量5.48亿吨,较上年减少0.19亿吨。碳价格运行初期配额价格处于低位,约10美元/吨,后逐步上涨,到2018年涨至20美元/吨左右2019年11月减排目标收紧、拍卖比例上升、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等政策措施,价格上涨2019年底已接近33美元/吨,同比涨幅高达65%2015年1月正式启动,成为亚洲首个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美国加州碳市场履约约束覆盖范围对于没有缴纳配额的排放量,每吨缺额需支付4吨配额作为惩罚纳入行业包括商用及民用天然气、交通、电力和工业等纳入企业门槛为年碳排放量超2.5万吨,约500家覆盖地区约80%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发电行业全部以拍卖方式,其他行业仍以免费分配为主,并逐渐向拍卖过渡免费配额主要依据“基准线法”分配。配额总量呈逐年收紧趋势,2015、2019、2020年分别为3.945、3.463、3.342亿吨碳价格2015至2016年,拍卖价格稳定在12美元/吨左右。2018年价格涨至14.91,2019年涨至16.8美元/吨,涨幅近13%,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启动,并与加拿大魁北克省碳市场链接3.2.5全球碳市场特点纳入行业为高排放、高耗能行业全球碳市场要素分配免费分配为主,有偿为辅,逐步从紧碳价格通常出现先跌后涨,需要调整机制对不履约企业均有处罚措施存在碳市场间链接的可能3.全国碳市场建设路径3.3.1中国减排路径中国低碳发展的几条主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强度控制及考核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愿全国统一低碳城市低碳城镇低碳工业减排交易碳市场建试点试点机制设(87个)(8个)园区试点试点(51个)(1000个)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产品试点3.3.1中国减排路径命令型财税型市场型碳减排政策工具选择强制减排行政命令碳税补贴排放权交易抵消机制3.3.2政策选择:减排方式选择政策优点缺点强制减排量化减排目标;行政约束力强难以掌握所有企业减排潜力、成本等信息难以进一步发掘减排动力;存在寻租风险;需要核定每家企业的减排量碳税政府管理成本低;政府可获取财政收入;多排多缴税,传递减排压力税率水平难以和具体减排目标匹配;企业要承担排放成本,实施难度较大;核查每家企业的排放量碳交易可量化减排目标;行政约束力强;企业有减排的经济激励需要给每家企业分配配额;核查每家企业的排放量3.3.3碳市场建设历程——国内政策201111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试点。2012十八大报告:要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4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5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3.3碳市场建设历程——国内政策20161月,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2017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20194月,生态环境部就《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02011月,生态环境部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3.3.3碳市场建设历程——分阶段建设地方碳市场试点国家市场国家碳市场国家市场融合阶段Ⅰ启动和试运行国家市场扩展阶段Ⅱ发展和改进201320182020202520303.3.3碳市场建设历程——正式启动上线交易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进入第一个履约期。制度名称类型进展《应对气候变化法》法律2012.3.18-征求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行政法规2019.4.3-征求意见2021.3.30-征求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令第19号)部门规章2020.10.28-征求意见2020.12.31-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部门规章2020.10.28-征求意见《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国环规气候〔2020〕3号)政策文件2020.11.20-征求意见2020.12.29-正式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环办气候函〔2021〕130号)政策文件2020.12.16-征求意见2021.3.26-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政策文件2021.3.28-正式发布3.3.4全国碳市场重要法律法规3.3.5市场制度——核心要素市场要素交易主体。初期为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逐步扩大至其他行业;适时增加机构和个人参与。交易产品。初期配额现货,条件成熟后增加CCER及其他产品。3.3.5市场制度——核心要素三大参与主体重点排放单位。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或二氧化碳排放2.6万吨及以上的企业。监管机构。分级监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支撑机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机构、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核查机构3.3.5市场制度——核心要素三大制度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管理制度市场交易相关制度3.3.5市场制度——核心要素三大系统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配额和CCER的法定确权及登记,配额清缴及履约管理。交易系统。提供交易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3.3.6管理机制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重本点行排政放区单域位内重本点行排政放区单域位内重本点行排政放区单域位内重本点行排政放区单域位内3.3.6管理机制管理原则属地管理、统一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管理层级:两级管理中央:国家生态环境部。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生态环境厅。1.赋予地方地方管理职能,调动地方积极性,符合简政放权方针。2.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分配方法等顶层设计,由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统负责。应对全国碳市场建议加快锻炼一支专业队伍,为参与碳市场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在减排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夯实数据基础,为配额分配和履约提供更加准确客观的数据注重基础研究,为低成本履约实施提供智力支撑加强能力建设培训,提高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的能力12345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