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平凉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VIP专享VIP免费

平凉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中共甘
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甘肃省工业
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共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
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平
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
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
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
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
场的关系,以“控总量、压存量、提质量、防风险”为主线,以重点
行业、重点企业达峰为突破,将工业领域碳达峰贯穿于产业链供应链
发展全过程,有力有序有效全面做好碳达峰工作,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和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加快全市工业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推进,整体谋划。加强对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的统一领导,
强化总体设计和各方统筹,立足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满
足总体碳达峰要求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
拓展增量,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基础上,整体谋划全面推进全市
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有效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2.双轮驱动,数字赋能。加快构建全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制度
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充分发挥市场激励约
束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动力和创新活力,推进绿色
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赋能产业
绿色低碳化发展。
3.节约优先,分类施策。把节能降碳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放在首位,
加快清洁能源利用和对标达标能效提升行动,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
强度,加强对二氧化碳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坚持分行业精准施策分类
施策,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导向,有序推进落实各
政策施,进行业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实现工业依次达峰。
4.稳妥有序,安全降碳。以保障工业领域能源安全,进工业
高质量发展为线,推进产业整,能源构优化,准确把
业发展合理用能节能降碳强度的关系,立足全市工业发展用能供
实保障工业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有序、科学安全、进推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
二、总体目标
2025年,产业整和用能构优化新进展,能源资源
利用效率和绿色低碳减排能力明提升,
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2020 年13.5%
工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度大于全社会度,重点行业二
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2030 年,产业局和用能构进一优化,工业能耗强度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降,达和省上碳排放强度目标要求。
强化碳中和能力,绿色低碳产业为重要,基本建立以高效
绿色、、低碳为重要特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市工业领域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达峰。
、重点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结构降碳。深化供给侧结性改革
优化产业局,推动产业、产业链循环耦依法依规
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目发展。
1.严控产业政策。坚决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目发展。
控制产能过、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建设。
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目实行清理、动
控。对新建目,按照产业政策、产业局、资源
环境影响评价等严格执家钢铁
板玻璃等行业产能政策,严禁违规新增产能。科学评估拟
对产能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
和的行业按照国局和审批备案要求对标国领先、国际先进
水平提高准入标准,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消费比
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局、市生态环境依职责分工负责)
平凉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甘肃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共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平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精神,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控总量、压存量、提质量、防风险”为主线,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达峰为突破,将工业领域碳达峰贯穿于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全过程,有力有序有效全面做好碳达峰工作,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加快全市工业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1.统筹推进,整体谋划。加强对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的统一领导,强化总体设计和各方统筹,立足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满足总体碳达峰要求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基础上,整体谋划全面推进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有效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2.双轮驱动,数字赋能。加快构建全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制度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充分发挥市场激励约束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动力和创新活力,推进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3.节约优先,分类施策。把节能降碳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放在首位,加快清洁能源利用和对标达标能效提升行动,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加强对二氧化碳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坚持分行业精准施策分类施策,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科学有序推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实现工业依次达峰。4.稳妥有序,安全降碳。以保障工业领域能源安全,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底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准确把握工业发展合理用能与节能降碳强度的关系,立足全市工业发展用能供给着力化解各种风险隐患,切实保障工业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妥有序、科学安全、循序渐进推动我市工业领域碳达峰。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产业结构调整和用能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低碳减排能力明显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力争达到2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到2030年,产业结构布局和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达到国家和省上碳排放强度目标要求。不断强化碳中和能力,绿色低碳产业成为重要支柱,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市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达峰。三、重点任务(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结构降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协同、产业链循环耦合,依法依规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1.严控产业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能耗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投资项目建设。对水泥、石灰、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动态监控。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按照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布局、资源禀赋、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要求审核,严格执行国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禁违规新增产能。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替换”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鼓励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依职责分工负责)2.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碳减排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优先支持提前实现碳达峰的地区和行业建设布局产业项目。按照《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引进适合地区资源禀赋的低碳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华亭、灵台等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布局。支持平凉工业园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一批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企业。(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依职责分工负责)3.推动产业协同。抓住风光电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贴上绿电标签。强化能源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纺织、食品等行业间技术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支持煤化电热一体化“以化固碳”示范项目。鼓励龙头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相互配套、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体系。(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国资委依职责分工负责)(二)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技术降碳。聚焦重点行业,加快重大低碳技术工艺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行业碳达峰。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立足我市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节能降碳需求,建立健全工业碳达峰创新机制,加大对产业低碳基础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争取产业低碳发展项目,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瓶颈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设施、数据资源开发共享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依职责分工负责)2.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开展产业低碳工艺技术开发研究,鼓励工业领域和重点行业低碳工艺技术创新和改造,推进“减碳去碳”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技术研究应用。推进煤炭清洁减碳技术突破氢冶炼、湿法流程新工艺、碳捕集利用等重点行业关键技术。引进适合我市实际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展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高性能产品材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技术研发应用,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加快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依职责分工负责)3.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推广国家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促进先进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以煤化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降碳示范工程。鼓励市内大中型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优化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技术改造,减少工业过程碳排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方案和技术推广模式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替代、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迭代,以及零碳低碳工艺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应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国资委依职责分工负责)(三)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推动节能降耗。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1.化石能源节约利用。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减少工业领域煤炭消费,“十四五”时期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推进以天然气代煤、以风光电代煤,推广电锅炉、电窑炉,推动实施燃煤工业锅炉低碳高效改造。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大力支持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2.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强化石能源消费控制,有序推进建材、煤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增长。鼓励水泥、化工等行业实施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能源部分替代煤炭,促进工业用能多样化。鼓励工业园区、企业建设厂区(房)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积极支持引导可再生能源低成本制氢产业化应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依职责分工负责)3.推动行业节能降耗改造。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要求,推动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开展节能诊断,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综合管理系统,推进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实施重点节能降碳工程,推进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聚焦建材、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对标能效标杆水平,推动技术工艺升级,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实施终端用能电气化、余热余压尾气利用等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新产品、新设备,鼓励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参与能效“领跑者”行动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4.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进工业领域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强化工业节能监察,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落实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督促整改落实完善市、县(市、区)两级节能监察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降碳。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通过强化企业管理、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领域碳排放量大幅削减。1.优化行业原料结构。建材行业推动非碳酸盐原料替代,增加含钙工业固废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减少水泥熟料、砖瓦墙材等对碳酸盐依赖。开发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提高化工行业低碳、富氧原料比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引入可再生能源制氢,优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落实再生原料标准体系,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资源。(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依职责分工负责)2.加强再生资源利用。促进钢铁、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玻璃瓶片等材料的高效再生循环利用。鼓励废旧轮胎、废塑料、造纸等企业与回收加工企业合作,加强废旧资源供给产业链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提高锂钴镍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探索建立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建立公告企业动态监管长效机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开展再生资源利用产品绿色设计认证,丰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应用场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在生态修复、井下填充、建材生产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强电池溯源管理、合作共建共享回收利用网点、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推进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建设,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耦合发展,推进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跟踪。(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五)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推动模式降碳。围绕平凉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全领域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发展,通过典型示范模式带动,提升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1.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严格落实以低碳为导向的评价指标和绿色工厂标准体系,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对绿色工厂、园区动态化管理,鼓励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优化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与政府评价相结合的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强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集成应用(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依职责分工负责)2.推进绿色产业链建设。推动交通运输、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中影响力较大、技术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在供应链融合、低碳创新能力共享、智慧化绿色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绿色低碳循环能力强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构建上下游联动低碳产业供应链,鼓励制定地区“一业一策”“一链一策”低碳方案,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支持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工业领域绿色低碳产品设计、制造和供给,推进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国资委依职责分工负责)3.加快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开展示范性强、特色鲜明的绿色低碳企业培育,提升产业碳减排能力。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创新低碳服务模式,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绿色制造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依职责分工负责)4.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通过产业链“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提升园区内企业能源交互梯级利用能力。推进落实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发展,合理规划布局,推进园区余热余压、固废材料、废气废水废液资源化利用,推动工业领域采用多种储能方式和微电网建设,加快产业绿色低碳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5.推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实施。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严格按照国家双碳基础类、核算核查类、评价类、技术类、监测监控类、管理服务类标准,推动行业、企业对标国际、国内标杆先进标准。积极实施先进团体标准,鼓励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市内行业机构、企事业单位、技术监督部门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制定完善行业先进标准。(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六)加快数字智能绿色制造,推动数字降碳。深化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1.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服役、回收利用的数字化应用,开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以高效信息智能化控制带动生产过程低碳排放。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推进绿色低碳信息产业化、技术智能化应用。(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通信管理局依职责分工负责)2.实施“互联网+”绿色低碳。推进信息技术在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等方面的应用,加大产业对碳排放的在线监控力度,完善碳排放核算管理体系,发挥政府监督调控职能。重点推进互联网在工业能耗与碳排放方面,为生产流程再造、信息共享、行业耦合、能耗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信息支撑。统筹产业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通过优化产业数据提升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依职责分工负责)3.推动数字设施低碳升级。加快建立完善企业绿色数据管控中心,推进建设全模块化、预制化智能信息处理管控系统,加快推广应用液冷系统、高密度集成IT设备,提升间接式蒸发冷却系统、列间空调等高效制冷系统应用水平。强化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与环境调控,通过智能化实现机械与自然制冷协同,推进数据中心低能耗运行。构建基站设备、站点和网络三级节能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深度休眠、功率优化、错峰峰谷用电等技术措施,实现基站节能。(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依职责分工负责)(七)构建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提升碳达峰能力。增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优质产品供给,发挥绿色低碳产品在产业碳达峰中“开源”作用,助力全社会碳达峰。1.开发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全过程开发绿色低碳产品,探索行业绿色低碳产品设计路径,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夯实绿色低碳产业设计,聚集绿色低碳属性突出、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工业产品,探索开展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落实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产品评价标准,加快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依职责分工负责)2.提升新能源产品供给质量。推进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及有关信息技术等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强智能光伏关键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基础材料升级。加快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大功率高空风电机组、大功率熔盐储能机组研发制造,增强市内风光电地区电力安装维护能力,建立完善的风光电产品供给链。(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3.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坚持电动化、绿色低碳化发展方向,支持汽车领域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应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加大天然气、氢能、清洁电能、混合动力在交通运输中动力能源消费,促进替代燃料汽车发展,实现汽车材料源头减碳提高工业生产物流、原料物流等交通运输车辆新能源化率,提高新能源动力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依职责分工负责)4.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开展从原材料、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实施能耗、环保标准对标挖潜改造,实现能耗最低化,实现绿色低碳产品普惠性。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协作,推行绿色低碳伙伴式供应商管理战略,将绿色低碳工厂纳入合格供应商和绿色低碳供给产品序列,强化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依职责分工负责)(八)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研究制定建材、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路径,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1.建材行业。加快低效产能退出,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进水泥、机制砂、陶瓷和墙体材料等传统建材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建材和绿色建材,大力发展精品建筑陶瓷、高品质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功能陶瓷产品。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建筑垃圾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优化燃料结构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加大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2.煤化工行业。严格项目准入,坚持“四水四定”原则,推进传统煤化工提质增效,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依托现有煤制甲醇、甲醇制聚丙烯等煤化工产业基础,以煤气化、煤液化、煤干馏为主线,推动煤炭向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可降解材料等方向延伸,加速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精细煤化工转变煤炭消费向多元低碳转型,实现煤炭资源分级分质梯级利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煤化工、化工与煤炭开采、建材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煤化工副产气体等高效利用。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依职责分工负责)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碳排放统计。积极参与国家和省上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制定,严格遵循国家碳排放核算方法要求,完善我市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和计量统计、核算、报告、核查标准体系。加强统筹协调,畅通部门和地方统计核算渠道,开展碳排放管理员培训,提高工业领域碳排放统计核算水平。(市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二)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地方绿色低碳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国家能耗限额标准、能耗标杆指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设备能效强制性标准,提高产业绿色低碳节能发展水平。推进节能低碳与清洁能源降碳标准化管理,加快构建产业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储运、销售、回收、服务为一体的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三)落实低碳政策支持。根据产业政策,持续完善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实施分时电价政策。依法推进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按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加大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政策执行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工业碳达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统筹利用国家、省级制造业发展专项、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资金渠道,强化对工业领域重点产业绿色低碳项目政策支持。(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四)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指导有关行业企业参与交易,做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核查、统计、报告等工作。有序推动重点工业行业碳排放基准研究核算工作,配合国家、省上做好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核定、清缴和交易等工作。以市场化机制激发工业领域企业低碳内生动力,构建金融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依托《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产业绿色转型金融支持项目标准,推进产融合作,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五)强化宣传引导。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宣传引导,利用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契机,宣传相关政策和成效,提高节能降碳意识,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各类媒体等机构的作用,推广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先进经验、典型模式、优秀案例等,组织重点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交流,提高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意识,引导工业企业积极参与碳达峰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依职责分工负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