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及燃料电池人才研究报告-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VIP专享VIP免费

版权声明
本研究版权属于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研究文字或者观点的,应
注明“来源: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否则将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
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及燃料电池
汽车人才研究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
2022 12
版权声明本研究版权属于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研究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1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人才研究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2022年12月2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人才研究摘要在“碳中和”背景下,氢能作为低碳的二次能源,被各国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其重要应用端燃料电池汽车得到政策大力支持。本报告通过挖掘整理2541(上市151)家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公司数据,绘制产业上、中、下游及全产业链从业人员数量分布地图,分析2017年至2021年的从业人员专业结构与学历结构变化情况,描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从业人员现状。面对产业现存人才专业不直接对口、海外留学少问题,整合国内院校本科与研究生相关学科布点,研究所与高等院校研究平台的地理位置分布现状,以及相关高校与职校做出了哪些转型。以期让读者了解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存量人才分布与院校储备现状。关键词:人才布局、人才结构、人才储备、院校转型3目录一、背景...........................................................................................................51.1全球氢能产业政策分析.....................................................................51.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7二、中国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从业人员现状...........................................102.1氢能上游(上市)从业人员概况.....................................................112.1.1上游从业人员布局情况..........................................................112.1.2上游从业人员结构分析.........................................................122.2氢能中游(上市)从业人员概况....................................................142.2.1中游从业人员布局情况.........................................................142.2.2中游从业人员结构分析.........................................................162.3燃料电池汽车从业人员概况...........................................................172.3.1下游从业人员布局情况.........................................................172.3.2下游从业人员结构分析.........................................................192.4全产业链从业人员现状...................................................................202.4.1氢能从业人员分布特征.........................................................202.4.2氢能人才紧缺岗位................................................................22三、氢能人才储备与转型现状......................................................................243.1氢能人才培养现状...........................................................................253.1.1氢能专业及院校数量............................................................253.1.2氢能研究所与高校研究平台分布现状.................................2843.2院校氢能专业转型...........................................................................293.2.1本科院校转型........................................................................293.2.2高职院校转型........................................................................31四、总结.........................................................................................................33附录................................................................................................................35附录1:各省“十四五”氢能规划及2025年目标...................................35附录2:氢燃料电池车型推荐车所属公司汇总....................................44附录3:氢能及燃料电池院校研究中心与研究方向介绍.....................49附录4:氢能及燃料电池研究院...........................................................51附录5:“储能科学工程”专业开设院校名单.........................................535一、背景受“碳中和”影响,氢能被提到能源战略地位,燃料电池汽车作为其应用的主要场景,其保有量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下参考国际各国/区域的政策经验,中国国家层面和省级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1.1全球氢能产业政策分析在低碳发展背景下,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能源转型中,氢能作为低碳的二次能源,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之一。其中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的氢能产业较为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根据政策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政策(提及氢)、氢能政策和氢能具体路线/规划三种类型,具体政策变迁如图1-1所示。图1-1主要国家氢能政策演变整体来看,受巴黎协定影响,各国基本从2019年开始发布具体的氢能路线/规划,美国虽然2002年就发布氢能具体发展路线,但所有政策发布部门均为能源部,缺乏政府层面指导。6欧盟已明确氢能阶段性发展目标,重视“绿氢”发展。2016年,欧盟发布《可再生能源指令》,将氢能作为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2月,欧洲燃料电池和氢能联合组织发布《欧洲氢能路线图》,提出2030年370万燃料电池乘用车和50万商用车目标;2020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氢能战略》,提出三阶段性目标,到2030年建成近40GW的电解绿氢产能,并将年度绿氢产量提高至一千万吨。美国是全球最早提出氢能发展路线的国家,虽已形成较成熟的保障制度和战略规划,但尚未出台国家政府层面政策。2002年,美国能源部发布《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提出开发商用氢燃料,降低石油依赖度,但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兴起,氢能发展被政府搁置;2005年出台《能源政策法》对氢能产业提供财政支持;2014年《全面能源战略》确定氢能在交通工具转型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11月,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源协会在《美国氢经济路线图执行概要报告》中提出:2030年燃料电池车530万辆、5600个加氢站的目标;2021年美国能源部发布《氢能计划发展规划》,聚焦在氢能发展技术和经济指标。日本政府将氢能放在重要层面考量,推动“氢社会”发展。2013年6月,日本政府推出的“日本再复兴战略”将氢能发展提升为国策,开启氢能元年;2017年日本政府发布“氢能基本战略”将氢定位为第一能源,2019年3月的“氢能利用进度表”,提出2025年全面普及氢能交通,2030年900座加氢站,1200台公共汽车;同年9月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开发战略”,指出推进燃料电池技术领域优先研发事项,具体到项目技术层面及各领域目标。韩国拥有系统的战略布局,推动“氢经济”发展。2018年韩国政府发布“创新发展战略投资计划”将氢能产业作为三大投资战略方向之一;2019年1月韩国政府在“氢能经济发展路线图”给出氢能全产业链,如600万辆车、1200座加氢站等明确的量化目标,将氢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2021年10月,韩国公布“氢能领先国家愿景”,提出2030年可再生氢100万吨,2050年500万吨的计划,创造5万个工作岗位,争取成为氢能经济主导国。以上国家/区域的氢能发展模式各有侧重点,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带来以下7几点借鉴:一是出台具体发展规划,确定氢能源地位,明确在绿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二是根据各地区实际产业现状,发展产业集群;三是加强氢能国际合作,重视氢能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提高国际竞争力。1.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被我国纳入国家层面规划布局。“十四五”以来,各省也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氢能发展规划。“十三五”之前,中国氢能处于推广阶段,尚未发布直接的氢能政策。“十三五”期间,相继发布了多个顶层规划,2016年明确提出把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发展对象;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将氢能列为能源范畴,并鼓励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十四五”时期,受“双碳政策”影响,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涉及氢能发展路线、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车发展等方面,具体政策如图1-2所示。图1-2中国氢能政策演变目前氢能产业处于从无到有的突破期,“十四五”以来,各省积极探索,根据本省产业发展现状,出台相关氢能政策,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车是重点关注对象,具体见附录1。2020年中国氢气需求3342万吨,产氢量居世界首位,到202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增加至3800万吨,2050年可达到1亿吨,2060年则增加至1.35亿吨,8需求量预计40年增长约4倍,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0%1。目前氢能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中,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60年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分别占比60%和31%,电力和建筑领域均占比较小,具体如图1-3所示。图1-3中国氢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交通是氢能应用相对较为成熟的领域,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主要应用场景。2015年至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从无到有,稳步增长,2021年底达到8389辆;《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1-2035)》指出,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为5万辆,受政策利好影响,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快速增长期,2022年至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22%,具体数据如图1-4所示。21数据来源:《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2)》,《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2)》2数据来源:2015-2021年数据为中汽人研究整理;2021-2024年预测数据来自毕马威;2025年数据来自《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要求。9图1-42015-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单位:辆)10639191134386175735289381370021000325005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e2023e2024e2025e10二、中国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从业人员现状中国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分别为上游氢制备3、氢储运4、氢加注5企业,中游原材料与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企业,以及下游应用环节,具体产业链如图2-1所示6。图2-1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根据天眼查数据整理发现,截止2021年底,氢能与燃料汽车相关企业约有2541家,其中2028家企业人员规模小于100人,上市企业虽公司数量仅占不到6%,但规模较大,从业人员数量占比约82%,因此在分析从业人员概况时,认为上市企业可以代表行业,具体如图2-2所示。3制氢包括:化石能源制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石油类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焦炉煤气、氨碱复产气、丙烷脱氧副产气、乙烷裂解副产气),电解水制氢(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变压吸附PSA装置,我国目前主要以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为主,未来电解水制氢有望成为主要技术路线。4氢的储存方式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等,我国目前主要会高压气态储氢(长管拖车和管道运输)和低温业态储氢(槽罐车液态氢运输)。5我国加氢站大部分为高压气态储氢加氢站6资料来源:《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19)》11图2-2(a)企业数量(单位:家)与占比(b)从业人员数量(单位:万人)与占比2.1氢能上游(上市)人才概况2.1.1上游从业人员布局情况上游产业链涉及制氢(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变压吸附PSA)、储氢、运氢(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氢、固态储氢、有机液氨储运)和加氢站建设等业务。2021年氢能上市企业从业人员分布如图2-2所示,该图只列举了重点地区的上市企业。12数据来源:A股上市年报,中汽人研究整理7图2-2氢能上游(上市)从业人员概况从人数总量来看,上游的氢能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与沿海一带。华北地区的北京市在氢能上游的制氢(航天工程、三峡股份、节能风电、京能电力、华电重工、中国电建)、储运氢(京城股份、安泰科技)、加氢(中国石化、中国深化、中国石油)各环节均有布局,从业人数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8;山西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聚集了璐安环能、阳煤化工等煤制氢相关从业人员。陕西的光伏龙头隆基股份,通过布局电解水制绿氢,聚集大量电解水制氢从业人员。沿海一带的山东作为传统化工大省,聚集了滨化股份、金能科技、万华科学等工业副产氢相关从业人员;江苏省和浙江省在制氢、氢储运、加氢站建设运营等环节有所布局,其中江苏省作为每年工业副产氢可达90万吨的氢能资源大省,在氢储运环节(鸿达兴业、华昌化工、富瑞特装、中材科技、天沃科技)较为突出,涉及从业员工较多;上海市在上游上市公司主要布局在氢制备环节,上海电气的电解水制氢、宝钢股份的化石能源制氢均聚集了相关从业员工;广东省氢制备与氢储运环节集聚大量从业人员。除此以外,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电解水制氢(宝丰能源、英力特)、福建省的固态储氢(厦门钨业)也形成一定人员聚集效应,两省涉及从业人数均超过1万人。其余省份,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均有相关龙头企业员工,但人数总量低于1万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从“一煤独大”向绿色低碳转型,氢能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聚集了亿利洁能等绿氢企业,未来可能会聚集大量相关从业人员。2.1.2上游从业人员结构分析7上游企业除氢能业务还有其他版块业务,地图色块层级根据未拆分总人数绘制。8数据来源是上市公司的员工总数,因此将全国分公司的人数都列入其中,但北京聚集11家氢能上游上市企业,总人数仍然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13从专业结构来看,生产人员是上游企业员工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人员占比增速较快。截至2021年,上游生产人员占53.13%,超过总员工人数一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7%;技术人员占比18.13%,比重的年均复合增长率1.95%,受“碳中和”的战略影响,PSA提氢技术打开全新增长空间,相关技术人员规模扩张较快,带动了整体技术人员占比增长;研发人员占10.85%,比重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66%,有所下滑,具体如图2-3所示。数据来源:A股上市年报,中汽人研究整理图2-32017-2021年中国氢能源上游企业人员结构从学历结构来看,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整体学历结构有所优化。截至2021年,氢能上游产业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达到38.75%,要低于上文所述的生产员工占比(53.13%),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和-3.49%;本科和大专学历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47%和2.28%;硕士人数增长幅度小于所有学历人数增长幅度,造成硕士学历占比有所下滑,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8%;博士学历本身占比较低(2021年仅占0.5%),虽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18%,对整体结构影响微末,具体如图2-4所示。11.14%9.55%10.70%10.02%10.85%16.78%17.12%17.02%17.02%18.13%49.92%52.54%50.58%50.50%53.13%22.16%20.78%21.70%22.46%17.89%20172018201920202021其他生产技术研发14数据来源:A股上市年报,中汽人研究整理图2-42017与2021年氢能上游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变化2.2氢能中游(上市)从业人员概况2.2.1中游从业人员布局情况氢能中游涉及原材料(双极板、膜电极、密封层、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和系统集成(电堆、供气系统:储氢罐、加湿器、空压机、循环泵)等企业。具体从业人员分布如图2-5所示,图2-5列举了部分重点地区的上市企业。15数据来源:中汽人研究整理图2-5氢能中游(上市)从业人员概况中游和燃料电池相关的原材料和系统集成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河北省在中游人员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系统(新奥股份、中国动力);依托丰富的副产氢资源,山东省在催化剂(齐翔腾达)、空压机(康跃科技)、氢气循环泵(冰轮环境)和系统集成(潍柴动力、精准信息)均有布局,聚集大量从业人员;江苏省代表性企业较多,以电堆、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企业从业人员为中心,带动催化剂(龙蟠科技)、双极板(威孚高科)、膜电极(先导智能)、空压机(蠡湖股份)、供氢系统(亚普股份)等关键原材料从业人员聚集;上海市在质子交换膜(上海电气、同济科技)和空压机(汉钟精机)上有典型上市企业,相关从业人数约6665人;浙江省已形成初步产业链,涉足质子交换膜(民丰特纸)、空压机(鲍斯股份、浙富控股)、双极板(东睦股份)、水热管理系统(银轮股份、三花智控)、阀门管路(春晖智控)等环节,从业人数9561人;广东省基本已涵盖所有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原材料,从业人数1.73万人,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四川省有东材科技、中自科技、东方电气、纵横股份4家上市企业,涉及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电堆系统等环节,从业人数约6615人。16其余省市,如安徽省、内蒙古、重庆市、湖南省、福建省、辽宁省、山西省、北京市、云南省、甘肃省、湖北省、天津市、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相关龙头企业员工,但人数总量相对较少,总量低于2000人。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相对成熟的行业龙头上市企业亿华通布局在北京,涉及员工约812人。2.2.2中游从业人员结构分析从专业结构来看,技术和研发人员占比超过上下游企业,生产人员占比增速较快。截至2021年,中游技术和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21.3%和17.98%,均高于上游的18.13%、10.85%,以及下游的18.19%、14.58%,人员结构相对较为平衡;生产人员占比51.81%,同上游企业一样,也超过了总员工人数一半,同为劳动密集型企业;2017-2021年中游整体处于快速扩张期,技术、生产、研发从业人员占比均有所上涨,其中生产从业人员占比增长最快,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13%,高于研发人员的4.08%和技术人员的2.73%,分析数据发现催化剂、双极板等关键原材料国产化率的提升,带动了相关生产人员的占比增长。具体如图2-6所示。数据来源:A股上市年报,中汽人研究整理图2-62017-2021年中国氢能源中游企业人员结构从学历结构来看,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中专以上学历占比均实现正增15.32%16.27%17.71%17.36%17.98%19.12%20.92%21.94%21.58%21.30%42.41%41.77%44.12%46.20%51.81%23.15%21.04%16.23%14.85%8.91%20172018201920202021其他生产技术研发17长。截至2021年,氢能中游产业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达到41.83%,同上游企业一样低于生产人员占比,但占比差小于上游人员;除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3%外,大专、本科、硕士及博士学历人数占比相比于2017年均有所上涨,整体学历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柱状收敛,学历结构有所优化,具体如图2-7所示。图2-72017与2021年氢能中游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变化2.3燃料电池汽车从业人员概况2.3.1下游从业人员布局情况由于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也是氢能源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本报告中的氢能产业链下游特指燃料电池汽车,不涉及工业及能源领域(氢能冶金、固定式电源/电站)、建筑领域(天然气掺氢、微型热电联供)以及其他交通领域(船舶、飞机、有轨电车)等应用。具体从业人员分布如图2-8所示9,全部企业和车型数量见附录2。9燃料电池车企名单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8年第6批至2022年第6批,2018年第6批之前批次已废止),中汽人研究整理18数据来源:A股上市年报,天眼查,中汽人研究整理图2-8燃料电池汽车从业人员概况除了西北地区(除陕西)和内蒙古,其余各省均有燃料电池汽车企业从业人员分布,燃料电池汽车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对示范城市群推广政策依赖较大。山东省聊城市的中通客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推荐车型60辆,排名第一,济南市、青岛市和烟台市等市均有燃料电池汽车从业人员分布;江苏省聚集了金龙客车、亚星客车等企业,相关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扬州、徐州、南通等市;第一批示范城市群上海凭借政策和产业优势已形成明显从业人员聚集效应;福建省龙岩市的福龙马的环卫车和厦门市的金龙的城市客车等均在全国前列;广东省以佛山市(飞驰汽车、福迪汽车)为中心,联合广州市、中山市、东莞市、珠海市相关企业,聚集大量燃料电池汽车和从业人群。河南省燃料汽车从业人员主要聚集在以郑州市的宇通集团,安阳市、濮阳市、商丘市也有所涉及,其中宇通组建了以“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首的研发团队,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四川省成都市产业基础较好,同时借助成渝经济圈政策优势,南充市(吉利四川商用车)、雅安市(四川新筑通工汽车有限公司)也有布局;北京市以服务冬奥会为依托,陆续交付多辆燃料电池汽车,借助次示范应用,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得到快速发展,吸引部分从业人群;湖北省以武汉的东风集19团为主,推出多款燃料电池车,其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武汉和黄冈;湖南省依托化工产业集群优势,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整车产业发展,相关从业人员则主要聚集在长沙市和株洲市。其他省份,如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浙江省、云南省、吉林省、贵州省、陕西省、陕西省、河北省、辽宁省、江西省均有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分布,整体少于500人。2.3.2下游从业人员结构分析从专业结构来看,研发类职能占比增长领先,技术类、生产类占比相对上游和中游来说均较少。截至2021年,借助行业变革,下游车企研发类职能占比增长最快,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57%;技术类人员占比在2020年之前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虽有所下滑,但对比2017年仍是上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3%;生产类员工在2020年之前占比处于下降趋势,2021年汽车行业复苏,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8.61%10,同时也受基期较低影响,2021年生产类员工占比呈现快速增长。具体如图2-9所示。10根据车企营业收入数据计算所得,数据来源于上市车企年报10.84%11.27%11.84%11.27%14.51%17.22%19.19%19.94%19.19%18.28%48.15%42.23%43.16%42.23%50.32%23.80%27.32%25.06%27.32%16.89%20172018201920202021其他生产技术研发20数据来源:A股上市年报,中汽人研究整理图2-92017-2021年中国氢能源中游企业人员结构从学历结构来看,下游学历结构同上游较为相似,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学历结构有所优化。截至2021年,氢能下游产业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达到40.51%;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处于减少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2.72%,本科和大专学历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6%和2.16%;硕士整体人数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小于所有学历人数增长幅度,造成硕士学历占比有所下滑,博士占比相对增长幅度较大,硕士及以上所占比例变化较小,具体如图2-10所示。图2-102017与2021年氢能下游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变化2.4全产业链从业人员现状2.4.1氢能从业人员分布特征根据天眼查企业注册信息,整理出约2541家和氢能燃料电池相关的企业与从业人数,根据人数总量与公司所在地绘制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从人数分布图,具体见图2-11。21数据来源:A股上市年报,天眼查,中汽人研究整理图2-11全产业链从业人员概况从从业人员分布地域来看,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整体产业链从业人员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人数相对较少。一是这些省市经济发展基础较好,2021年GDP总值均超过了两万亿人民币11;二是人口基础较高,2021年末常住人口均大于两千万人12;三是这些省份多数出台了直接的氢能产业规划,例如河北省、江苏省、上海市均出台了直接的氢能“十四五”规划,或是中长期规划。从产业链现有从业人员分布模式来看,可以概括为均衡型和比较优势型。11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整理12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统计年报整理22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和上海市在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各产业链环节上从业人数均靠前,属于氢能产业链从业人员均衡型省市。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氢能相关企业476家,居全国首位,涉及从业人数52.5万人,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之一。江苏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加快起步,截至2021年底,全省相关企业317家,涉及从业人数10.3万人,初步形成涵盖上中下游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山东省产氢资源来源较广,产量居全国首位,氢燃料电池企业实力雄厚,燃料电池车企应用推广车型全国第一,全省涉氢企业约170家,相关从业人数约7.9万人。上海市加氢网络居全国首位,燃料电池关键原材料具备产业化能力,燃料电池系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推广已见成效,氢能整体产值较高,全市涉氢企业128家,涉及人数27.5万人。部分省市在产业链某一环节上,从业人员相对其他省市有优势,属于从业人员比较优势型。北京市、陕西省和山西省在上游制氢从业人员上有明显优势,其中北京中游燃料电池技术和关键材料产业从业总人数上虽然较少,但拥有行业龙头企业亿华通;四川和河北相对来说原材料和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相关企业及从业人员总量较多;福建省则是下游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从业人员较多。浙江省氢能产业呈现上游制、储运、加氢和中游燃料电池技术、关键材料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优势明显、下游整车制造从业人员亟待补强的特点。2.4.2氢能人才紧缺岗位氢能上游和中游相关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较为可观,地理位置分布较广,但下游相关从业人数较少,且近年来随着产业扩张,全产业部分岗位人才有所欠缺,具体如表2-1所示:23表2-1氢能紧缺岗位上游13中游下游储氢系统开发、材料应用工程师燃料电池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系统应用工程师、双极板开发/膜电极开发/电堆开发工程师(如电化学工程师、材料工种师)、燃料电池系统标定工程师、电控系统功能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燃料电池设计工程师等新能源产品设计、燃料电池客车工程师、动力系统集成工程师除此以外,具有全产业链知识的领军人才、具备系统实操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工程化人才也较为缺乏。13未来电解水制氢可作为长期发展方向,氢储运、氢安全作为氢能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将会产业部分岗位人才需求24三、氢能人才储备与转型现状根据中汽人PCI评测系统数据整理发现,氢能燃料电池汽车行业领军人才主要来自国内院校的博士,专业则主要来源于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工科专业。70%的领军人才来自国内院校无留学背景,有留学背景的占比仅达30%,低于其他领域的留学率46.32%,求学院校主要是加拿大、美国、丹麦和日本等氢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国家;同时,博士学历占比80%,远高于其余领域的49.12%14,具体人才学历和专业分布如图3-1所示。数据来源:中汽人PCI评价系统图3-1氢能领军人才学历及专业分布关于领军人才集中在国内院校博士这一点,一是薪酬上对有留学背景的海外高技术华人缺乏吸引力,由于我国氢燃料电池技术起步较晚,国内在2019年之前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资本更多流向智能网联等领域,企业自身在人力薪酬投入上较为谨慎,同时中国燃料电池应用终端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商用车对研发人才的需求数量及待遇要低于乘用车;二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态势较好,中国材料科学、化学、物理等12门基础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两位,PCI里无留学背景的专家人均科技论文数量120,高于有留学背景的人均83篇,同时电堆和膜电极等领域中国居于世界一级梯队,出现国外相关企业到中国来挖人现象;三是氢能燃料电池相关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由于国内应用端主要集中14另外5个领域为:安全技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智能网联、汽车营销、汽车造型。25在商用车,美国的燃料电池轿车和日本的家用分布式燃料电池在国内较少,产业错位也导致了企业国际化难,从而导致留学人才回流率低。现有氢能从业人员大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而行业需要的是知识复合型人才,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既要熟悉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电子信息等知识,也要了解材料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反应工程等知识,表3-1为部分岗位知识需求示例;同时产业快速扩张与海外人才回流率低,使得人才储备不足问题突显。面对这种情形,各大院校及研究机构也及时做出调整,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表3-1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人才岗位知识单元需求示例岗位知识单元1知识单元2知识单元3知识单元4燃料电池系统工程师(含集成、架构、设计等)机械工程(车辆相关知识)电气类自动化类化工类(电化学相关知识)燃料电池电堆仿真/测试工程师机械类(车辆工程相关知识)自动化类化工类(电化学相关知识)材料类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3.1氢能人才培养现状3.1.1氢能专业及院校数量目前多数院校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本科专业,其中“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9年开设,与氢能直接对口的专业“氢能科学与工程”仅有华北电力大学一家于2022年新开设,其余专业布点数截止时间为2020年底,专业具体数量如表3-2所示。表3-2氢能领域本科生相关专业及数量专业类专业专业代码专业布点数/所26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539车辆工程080207279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275机械电子工程080204337机械工程080201138工业设计08020529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80206125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08070167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268通信工程080703561电子科学与技术080702200电气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591自动化类自动化080801493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953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080501211储能科学与工程080504T40氢能科学与工程080506TK1仪器类测控技术与仪器080301280化工与制药类能源化学工程081304T58化学工程与工艺081301361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080407188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80414T12227材料科学与工程080401235化学类应用化学070302446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15研究生主要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等专业,涉及的双一流学科及国家重点学科数量较多,暂无与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直接相关的硕士学科,双一流学科数量总计7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4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42个,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8个。具体数量如表3-3所示。表3-3氢能领域双一流硕士学科及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一级学科名称开设院校(不完全统计)双一流学科数量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名称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学科)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4603016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31080502材料学74080503材料加工工程31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17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35796081701化学工程3081702化学工艺21081704应用化学(三级学科:应用电化学)20703化学228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1070300化学15特设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280808电气工程75080800电气工程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00+46080702热能工程3080701工程热物理1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中国研招网,中汽人研究整理16随着互联网、智能网联等公司的蓬勃发展,电子、机械等专业的毕业生会优选这些企业,原本数量不足的高水平人才面临的流失风险较大,如何吸引和守住高水平人才也是值得关注的课题。3.1.2氢能研究所与高校研究平台分布现状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仅仅靠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是远远不足的,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着很多内在问题。其融合了电子信息、化学能源材料、机械等多种学科领域,应届毕业生往往需要进入企业培训至少1年才能成为合格工程师,现有氢能研究所以及高校的研究平台也承担着氢能人才的培养。氢能研究院与高校研究中心分布具体如图3-2所示,高校研究平台的详细信息见附录3和附录4。16注: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统一算清华大学29图3-2氢能研究院与高校研究中心分布中汽人整理相关37所研究院和高校的26个研究平台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与产业重点分布区域相符合,方便高校、研究所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其余地域分布中较为均匀。华北地区氢能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聚集10个氢能产业研究院,其中有5家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是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制氢,北京市依托北大和中科院优秀的教育基础,孕育了3家校内研究室和研究中心。华东地区研究院主要是分布在江苏省(5)和山东省(3),上海市和北京市相似,依托校内研究室培养人才,氢能研究院只有1家。华南地区的10家研究院则是全部设立在广东省,广东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有472家位列全国首位,对外开放水平高,对于留学生吸引程度较强,而高校研究院为华南理工大学和省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华中的湖北省集中高校优质资源,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具备极强的氢能产业科研能力;东北和西南地区分布则较为均匀,分别有两个高校研究平台和一个研究院;西北地区仅在陕西有一家研究院。3.2院校氢能专业转型面对氢能人才储备不足,且企业需要二次培养问题,各大院校也在积极转型,本科院校开设了“储能科学工程”和“氢能科学与工程”两个新专业,职业院校开设了“氢能技术应用”新专业,优化氢能专业布局,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3.2.1本科院校转型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增加了储能科学工程(080504T),截止目前已有40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该专业中涉及“氢燃料电池储能与器件”模块学习内容。从学校构成上来看,开设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电力行业强校,30如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沈阳工程学院等;二是能源行业强校如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是各省的理工类大学,在物理化学等学科上有较好师资基础;四是综合型双一流大学,具体名单见附录4。从地理位置来看,院校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主要聚集在华东和华北地区,与产业重点区域相符,有利于产学结合,学生校外实践等。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属于氢能及燃料电池重点地区,相关产业发达,开设“储能科学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多;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的高校分布比较均匀;相对于其他重点发展区域,产业发展靠前的华南地区,储能科学与工程的培养院校仅有1家,与区域高速发展的产业难以匹配,具体如图3-3所示。图3-3储能科学工程开设院校区域分布华北地区院校在氢能专业转型上反应较快。2022年2月22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将华北电力大学的“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首个氢能对口专业,该校在北京和河北保定各设一个班,每班招生30人,专业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与多家产业链内龙头企业共建的“1+1+N”模式,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平台,设置22门课程,形成氢能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硕博培养体系;同时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氢能工学课程。在2022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提出:重点建设电化学储能材料4714163502468101214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31与器件、大容量飞轮储能、多元储能系统、先进制氢、氢储运与氢安全、燃料电池、氢动力循环及装备等方向。2022年5月20日,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学工程学院组织了氢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氢能本科专业申请研讨会,提出申请氢能本科专业与交叉学科博士点的建议。2022年8月,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开设“氢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该专业要求先修完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限专业)开设,毕业前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5学分,并达到发证资格要求,即可发微专业证书,具体课程设置如表3-4所示。表3-4氢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课程设置序号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授课)建议修读学期1制氢工艺与技术34552氢气的运输、储存与加注23253氢燃料电池技术34564氢安全工程23265氢能源智能化集成技术23273.2.2高职院校转型2019年10月18日,“氢能技术应用”专业入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该专业属于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的新能源发电工程类。截止目前,共12家职业院校在教育部备案了该专业,广东省职校在氢能技术应用专业申报上较为重视,涉及院校有4家,居全国首位;吉林省对氢能人才培养也较为重视,3家职校开始了该专业;甘肃省、河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也均有一所职业院校设置氢能技术应用专业。具体如表3-5所示。32表3-5职业院校氢能技术应用分布序号省份学校名称数量1广东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42佛山职业技术学院3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4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5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36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7白城职业技术学院8甘肃省武威职业学院19河北省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110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111内蒙古自治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112重庆市重庆能源职业学院1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制氢加氢企业的氢能装备生产与维修、氢储运装备检验检测、加氢站运行与维护等岗位,氢燃料电池企业的电池装配与维护岗位,以及氢能汽车动力系统装配与维护等岗位,为氢能行业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基础。33四、总结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提出双碳目标,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国际上各国的关于氢能发展的重点与氢能战略地位都不尽相同,中国自2019年将氢能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定下一系列发展目标,各省也据此分别制定省内氢能发展目标。从人员总数来看,上游的制、储、运、加氢人才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与沿海一带;中游原材料和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从业人员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下游的燃料电池汽车从业人员,除了西北地区(除陕西)和内蒙古,其余各省均有分布;全产业链人数则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从从业人员专业结构来看,2021年生产人员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占比均为最高,均超过50%,其中占比为上游>中游>下游,相比于2017年呈现增长趋势,中游增长最快;技术人员占比次于生产环节,其中占比为中游>下游>上游,相比2017年也呈现增长趋势,中游增长最快;研发人员2021年占比为中游>下游>上游,占比除上游占比有所下滑,其余均为增长趋势,下游增长最快。从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来看,全产业链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但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全产业链大专、本科及博士学历占比均呈现上涨趋势;除中游原材料及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的硕士占比有所上涨,上游和下游硕士人数增长幅度小于整体人数扩张速度,占比有所下滑;相对于2017年,学历结构由金字塔向“柱状”收敛,学历结构有所优化。从从业人员分布地区模式来看,各个省份可分为均衡型和比较优势型,其中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山东省是均衡型省/市。尽管行业从业人数总量较为可观,仍有部分岗位人才有所欠缺,且行业内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较少。分析国内的人才培养现状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关于氢能及燃料电池的本科专业约24个,主要分布在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能源动力类、仪器类、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和化学类,开设院校较多;硕士专业中,双一流学科数量总计7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4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42个,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8个;相关研究所与高校研究平台分别为37个和3426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面对培养人才与需求能力错配的问题,部分院校也在积极转型。本科院校中,40所院校开设“储能科学工程”专业,华东地区占14所;“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开设院校仅有1所(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也在组织了该专业申请研讨会,江苏大学开设“氢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职业院校中,12家职业院校备案了“氢能技术应用”专业,广东省和吉林省备案院校较多。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问题凸显,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多方合力,构造良好的行业人才生态,缓解氢能人才短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35附录附录1:各省“十四五”氢能规划及2025年目标省份时间政策2025年目标车加氢站产值其他全国2022年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北京市2022年4月1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替换约4400辆燃油车天津市2022年2月19日天津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辆900辆以上建成5座加氢站36河北省2021年7月17日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建成100座加氢站氢能产业链年产值500亿元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36个陕西省2022年8月15日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建成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投运,绿氢装备、氢气储运装备、燃料电池整车等环节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氢能在冶金、化工领域实现拓展应用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3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以上建成加氢站100座氢能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绿氢制取50万吨/年黑龙江省2021年3月10日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开展绿色氢能利用37吉林省2021年4月24日《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积极开展氢能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两基地,一走廊”,即长春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装备制造、商业应用基地,白城国家级“绿氢”规模化供应基地,“长春—白城”氢能走廊。辽宁省2022年8月1日《辽宁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省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3000辆,燃料电池船舶保有量达到50艘以上加氢站30座以上全省氢能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集聚100家以上氢能产业相关企业,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山东省2021年8月19日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实现产值规模1000亿元江苏省2019年9月1日《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规划》争取整车产量突破1万辆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基本建成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加氢网络。38上海市2022年6月20日《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安徽省2021年7月30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合肥、六安、铜陵、芜湖等市为重点的燃料电池产业集聚区。布局合理的加氢设施。统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化技术攻关,主要包含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大功率DC/DC变换器、供氢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系统集成及控制技术成为重点攻克技术浙江省2022年5月19日《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以上强化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优势,培育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加大整机产品、核心部件及制造设备的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氢燃料电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39福建省2022年6月1日《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开展氢燃料电池推广应用试点示范江西省2022年5月17日江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鼓励氢能、发电侧储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探索“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广东省2022年4月13日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2021年7月30日《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建成加氢站约300座制氢规模约8万吨,氢燃料电池约500万千瓦,储能规模约200万千瓦深圳市2021年12月17日深圳市氢能发展规划(2021-2015)燃料电池车不少于1000辆加氢站不少于10座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及备用电源应用不少于100套、氢能船舶1-3艘、氢能无人机不少于100架40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年7月17日《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利用。海南省2022年1月28日海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以炼化和化工企业工业副产氢净化提纯制氢为初期启动资源,一体化发展氢能源“制、储、运、加、用”产业,推动氢燃料电池应用,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四川省2020年9月30日《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达6000辆加氢站60座2025年;建设氢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备用电源项目5座,氢储能电站2座;国内领先企业25家,覆盖制氢、储运氢、加氢、氢能利用等领域。其中核心原材料企业2家,制氢企业7家,储运和加氢企业6家,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企业10家。重庆市2022年6月15日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1500辆,建设多种类型加氢站30座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企业超过80家41贵州省2022年7月6日《贵州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示范运营燃料电池重卡、物流车、环卫车、大巴车、公交车及特种车辆超1000辆建成加氢站15座(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可再生能源制氢为辅的多种氢源供氢总产能超过1万吨/年,在氢储能、燃料电池多能联供、备用电源、绿氢化工、绿氢冶金、天然气掺氢等领域布局示范;建设氢气输送管道20km,固定式多能联供装机超10MW。云南省2021年2月8日云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省绿色能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200亿元有序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培育和发展氢能产业,推进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和昭通页岩气勘探开发河南省2022年9月2日《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推广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以上氢能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车用氢气供应能力达到3万吨/年,氢气终端售价降至30元/公斤以下,绿色低碳比例不断提高,建成3—5个绿氢示范项目。湖北省2022年5月19日《湖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探索氢能开发利用。42湖南省2022年6月23日《湖南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探索氢能试点示范山西省2022年7月19日《山西省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万辆以上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在不新增碳排放的前提下,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宁夏回族自治区2022年5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氢燃料电池重卡保有量500辆以上建成加氢站10座以上,初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8万吨以上,可再生氢替代煤制氢比例显著提升,天然气掺氢推广应用成效明显,甘肃省2022年1月5日《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年左右.43青海省2022年2月28日《青海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探索示范氢能绿色开发技术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年6月1日新疆十四五规划纲要推进风能、光伏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发电示范工程,开展智能光伏、风电制氢试点。44附录2:氢燃料电池车型推荐车所属公司汇总序号公司名称进入新能源推荐目录的车型数所属省份所属城市所属区县1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山东省聊城市-2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50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3佛山市飞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47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4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39上海市-闵行区5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38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6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7北京市-昌平区7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36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8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32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9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30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10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18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11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17湖南省长沙市-12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17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13青岛德智汽车科技有限公司16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14上海万象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5上海市-松江区15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5安徽省合肥市-4516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15上海市-杨浦区17福龙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4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18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13河南省郑州市-19广西申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20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2湖南省长沙市-21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1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22云南五龙汽车有限公司11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3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11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4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10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5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6广州市环境卫生机械设备厂有限公司9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7中植一客成都汽车有限公司9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8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8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29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8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30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7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31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7重庆市-九龙坡区32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6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33广州广日专用汽车有限公司6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34南通皋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6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4635山西德志时代新能源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5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36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5山东省济南市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7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5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38中植汽车(淳安)有限公司5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39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5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40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5河南省郑州市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1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5上海市-闵行区42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4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43中山市顺达客车有限公司4广东省中山市-44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4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45黄冈普赫氢能商用车有限公司4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46东莞中汽宏远汽车有限公司4广东省东莞市-47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4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48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3贵州省贵阳市-49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3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50潍柴(扬州)亚星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3江苏省扬州市-51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3山东省青岛市-4752武汉客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53河南德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3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54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55上汽红岩汽车有限公司3重庆市-渝北区56广州穗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2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57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2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58北京天路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北京市-丰台区59北京环卫集团环卫装备有限公司2北京市-顺义区60重庆凯瑞特种车有限公司2重庆市-大足区61武汉开沃汽车有限公司2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62江铃重型汽车有限公司2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63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2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64陕西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65启航汽车有限公司2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66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2重庆市-璧山区67延边国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2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68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2江苏省盐城市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69江苏九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4870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1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71河北微风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1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72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重庆市-江北区73一汽客车(大连)有限公司1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74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1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75河北长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76华晨客车(大连)有限公司1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77徐州徐工环境技术有限公司1江苏省徐州市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78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79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1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80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上海市-浦东新区81山西皇城相府宇航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82中原总机石油设备有限公司1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83北京和田汽车改装有限公司1北京市-大兴区84河南松川专用汽车有限公司1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85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1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86北京华林特装车有限公司1北京市-顺义区87江西博能上饶客车有限公司1江西省上饶市-4988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1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89四川新筑通工汽车有限公司1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90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91烟台海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1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92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1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总计786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8年第6批至2022年第6批,2018年第6批之前批次已废止)。附录3:氢能及燃料电池院校研究中心与研究方向介绍编号地理位置开设院校研究方向介绍1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中心2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3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科学中心(学科交叉)4化学化工学院电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5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新能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6湖北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氢能与燃料电池课题组7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8武汉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所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509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燃料电池研究中心10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动力与储能电池实验室11江苏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氢燃料电池12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燃料电池13东南大学太阳能研究技术中心先进燃料电池和固体电池14福建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化学能源研究所-燃料电池技术15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催化化学、电化学16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动力锂电池、BMS系统等17北京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工程化学研究所18新型能源及材料化学研究室(202室)19中科院-创新单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辽宁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NL03:燃料电池研究部B类组群:DNL0301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21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22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2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院24四川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燃料电池客车性能测试评价技术研究课题组5125四川大学材料学院燃料电池课题组26天津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附录4:氢能及燃料电池研究院序号公司名称所属省份所属城市所属区县1北京亿通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研究院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2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3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新材料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4广州市中德氢能源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5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6深圳市凯豪达氢能研究院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7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8云浮(佛山)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化检测中心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9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10深圳市国创新能源研究院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11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2佛山市南海区鑫锦伟华洁净能源研究院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5213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14国创河北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15河南省氢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16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17武汉中极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18武汉高科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19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亚氢能经济与技术研究院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20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21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22中科氢能新能源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23常州市氢能源产业协会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24无锡市惠山区同惠新能源汽车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5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26通辽市氢驱动力科技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27内蒙古正和氢能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5328内蒙古宜和氢能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29内蒙古金科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30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31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32潍坊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33烟台开发区氢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烟台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34渭南市宇动车用动力与储能新能源研究院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35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上海市上海市-36攀枝花氢阳能源研究院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37天津市氢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滨海新区附录5:“储能科学工程”专业开设院校名单序号学校省份开设年份序号学校省份开设年份1西安交通大学陕西201921福州大学福建20202北京科技大学北京20202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20203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023长沙理工大学湖南2020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202024西南石油大学四川20205天津大学天津202025大理大学云南2020546中国矿业大学江苏202026青海大学青海20207厦门大学福建20202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20218山东大学山东202028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21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202029武汉大学湖北202110华中科技大学湖北202030湖南大学湖南20211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20203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202112重庆大学重庆202032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2113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202033南京工业大学江苏202114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202034徐州工程学院江苏202115辽宁科技大学辽宁202035山东科技大学山东202116沈阳工程学院辽宁202036河南理工大学河南202117东北电力大学吉林202037华南师范大学广东202118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2038重庆科技学院重庆202119南京工程学院江苏202039昆明理工大学云南202120江苏理工学院江苏202040榆林学院陕西2021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