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VIP专享VIP免费

全国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
8省份20条)
20225
目录
全国............................................................................................................................................................................................. 3
"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 15
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7
北京........................................................................................................................................................................................... 31
2022 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项目申报说明................................. 32
关于加强腾退空间和低效楼宇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52
通州区绿色化改造提升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57
经开发 2021 年度绿色发展资金支持政策......................................................................................................................63
经开发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3.0 版)........................................................186
2022 年朝阳区节能减碳专项资金申报指南.................................................................................................................142
上海......................................................................................................................................................................................... 143
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43
浦东新区节能低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51
江苏......................................................................................................................................................................................... 161
关于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161
浙江......................................................................................................................................................................................... 165
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165
杭州市科创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168
金华市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173
广东......................................................................................................................................................................................... 179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180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支持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扶持计划操作规程.......................................................... 189
安徽......................................................................................................................................................................................... 201
芜湖繁昌区节能降碳若干支持措..............................................................................................................................201
云南........................................................................................................................................................................................... 78
关于印发 2022 年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5
福建......................................................................................................................................................................................... 215
关于推动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15
全国
全国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8省份20条)2022年5月目录全国.............................................................................................................................................................................................3"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15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7北京...........................................................................................................................................................................................31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项目申报说明.................................32关于加强腾退空间和低效楼宇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52通州区绿色化改造提升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57经开发2021年度绿色发展资金支持政策......................................................................................................................63经开发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3.0版)........................................................1862022年朝阳区节能减碳专项资金申报指南.................................................................................................................142上海.........................................................................................................................................................................................143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43浦东新区节能低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51江苏.........................................................................................................................................................................................161关于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161浙江.........................................................................................................................................................................................165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165杭州市科创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168金华市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173广东.........................................................................................................................................................................................179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180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支持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扶持计划操作规程..........................................................189安徽.........................................................................................................................................................................................201芜湖繁昌区节能降碳若干支持措施..............................................................................................................................201云南...........................................................................................................................................................................................78关于印发2022年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5福建.........................................................................................................................................................................................215关于推动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15全国—1—“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指引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十四五”时期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下统称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一、开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新局面(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能源资源降耗增效为目标,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2020年,全国公共机构约158.6万家,能源消费总量1.64亿吨标准煤,用水总量106.97亿立方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18.48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人均综合能耗329.56千克标准煤/人,人均用水量21.53立方米/人,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07%、11.11%和15.07%。同时,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电力、煤炭消费占比与2015年相比分别提升1.57%和下降5.17%。—2———绿色化改造进展明显。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超145亿元,实施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面积达约1.1亿平方米、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改造面积达约5050万平方米,完成北方采暖地区公共机构供热系统计量节能改造面积达约3600万平方米,淘汰燃煤锅炉约6.7万台,实施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约9800台。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更加广泛,累计开展太阳能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达约5.8吉瓦、太阳能热水项目集热面积达约1525万平方米;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约26.1万辆,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约18.7万套。——示范创建作用凸显。约6万家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3064家公共机构建成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376家公共机构遴选为能效领跑者,约6万家公共机构建成节水型单位。推动省级以上机关和46个重点城市公共机构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在12个省(区、市)29个县(区、市)开展集中统一组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带动全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约2570个,引入社会资金约71亿元。发布284个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推广217项节能节水技术,建成线上示范案例库和节能产品网上展厅。——基础能力不断强化。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推广、项目管理、计量统计、监督考核、宣传教育等管理制度体系。围绕节约型机关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化改造、能耗定额管理等重点工作,推动出台3项国家标准和138项地方标准。印发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全国24个地区完成公共机构能—3—耗定额标准编制。考核手段不断强化,12个地区将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纳入省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重点监管约8900家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进一步扩大面授、远程培训规模,培训人数达约334万人次。(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立足公共机构实际,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绿色转型,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三)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重点推进,统筹谋划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协调推进机关和教科文卫体系统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突出节能降碳。——坚持绿色转型、创新驱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公共机构事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升效能。——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注重分区分类分级指导,区分地区差异和系统实际,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和目标,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4———坚持市场导向、多方协同,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模式,形成政府引导、机构履责、企业支撑、全员参与的局面。(四)主要目标。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进有力,制度标准、目标管理、能力提升体系趋于完善,协同推进、资金保障、监督考核机制运行通畅,开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实施公共机构能源和水资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89亿吨标准煤以内,用水总量控制在124亿立方米以内,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排放)总量控制在4亿吨以内;以2020年能源、水资源消费以及碳排放为基数,2025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5%、人均综合能耗下降6%,人均用水量下降6%,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下降7%。专栏“十四五”时期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主要指标指标基期值(2020年)目标值(2025年)属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1.64≤1.89预期性用水总量(亿立方米)106.97≤124预期性碳排放总量(亿吨)-≤4预期性强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千克标准煤/平方米)18.4817.56约束性人均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人)329.56309.79约束性人均用水量(立方米/人)21.5320.24约束性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千克二氧化碳/平方米)5年下降率为7%约束性—5—二、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一)低碳引领行动。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编制公共机构碳排放核算指南,组织开展公共机构碳排放量统计。制定公共机构低碳引领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目标和实现路径。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试点,结合实际深化公共机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国际交流,宣传中国公共机构推进节能降碳的成效经验,与有关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吸收借鉴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二)绿色化改造行动。推广集中供热,拓展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城镇公共机构实施清洁取暖。开展绿色食堂建设,推广应用高效油烟净化等节能环保设备。推动实施中央空调改造,运用智能管控、多能互补等技术实现能效提升,建设绿色高效制冷系统。实施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加强在设备布局、制冷架构等方面优化升级,探索余热回收利用,大幅提升数据中心能效水平,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下降到1.3以下。持续开展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照明、电梯等综合型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增强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动公共机构既有建筑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加快推广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逐步提高新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比例。(三)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6—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公共机构严格实施煤炭消费替代。加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热泵、高效储能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光热项目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推动公共机构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更新用于机要通信和相对固定路线的执法执勤、通勤等车辆时,原则上配备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充电基础设施数量,鼓励单位内部充电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四)节水护水行动。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加强重点用水部位节水管理,开展用水设备日常维护和巡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开展供水管网、绿化灌溉系统等节水诊断,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新建建筑节水器具使用率实现100%。推动黄河流域、京津冀等缺水地区公共机构开展用水普查、用水效率提升行动,优先使用非常规水资源。倡导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雨水、再生水利用。推进节水型单位建设,推动中央国家机关直属在京公共机构、省直机关及60%以上的省属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五)生活垃圾分类行动。重点推动地级城市公共机构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推进县级城市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有关工作。加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广减量化措施,鼓励建设废旧物品回收设施,推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办公家具等废旧物品循环再利用。督导中央国家机关做好有害垃圾统—7—一清运处置。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引导干部职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带头在家庭、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落实国家塑料污染治理有关要求,推动公共机构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区域性、系统性工作提升,遴选建成900个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六)反食品浪费行动。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等反食品浪费活动。进一步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制止公共机构食堂餐饮浪费,加强食品在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减损管理,抓好用餐节约。实施公共机构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将反食品浪费纳入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考核和节约型机关创建等活动内容。完善餐饮浪费监管机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推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使用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设备。(七)绿色办公行动。规范集约使用办公用房和土地,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统筹调剂余缺,避免闲置浪费。加速推动无纸化办公,倡导使用再生纸、再生耗材等循环再生办公用品,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实现高效照明光源使用率100%。合理控制室内温度,严格执行“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的标准。探索建立电器电子产品、家具、车辆等资产共享机制,推广公物仓经验,鼓励建立资产调剂平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积极推进单位内部区域绿化工作,按照节水节地节材原则,采用节约型绿化技术,倡导栽植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抗旱、抗病虫害的乡土树木花草,采取见缝插—8—绿、身边添绿、屋顶铺绿等方式,提高单位庭院绿化率,营造绿色办公环境,促进实现碳中和。中央国家机关庭院绿化率达到45%以上。(八)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行动。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更多节能、低碳、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优先采购秸秆环保板材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将能源资源节约管理目标和服务要求嵌入物业、餐饮、能源托管等服务采购需求。持续开展绿色出行行动,积极倡导“135”绿色出行方式;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入特色公交、共享单车服务,保障公务绿色出行。鼓励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带动家庭成员节约用能用水、购买绿色产品、制止餐饮浪费、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九)示范创建行动。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建立健全节约型机关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动中央国家机关本级2021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力争80%以上的县级及以上机关2025年底前达到创建要求。创建200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重点推进教科文卫体系统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实现“县县有示范”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公共机构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遴选200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和200家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树立先进标杆。加大绿色低碳循环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力度,持续开展公共机构先进适用技术遴选和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推介。(十)数字赋能行动。加强公共机构名录库建设,夯实计量统计基础,加强计量器具配备,严格实行能源资源分户、分—9—类、分项计量,重点用能系统和部位分项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强化以标准化推动数字化,完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规范能源资源消费及碳排放数据统计,开展统计数据会审和质量抽查,持续提高数据质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数字资源,分析各地区、各类型、各层级公共机构用能、用水和碳排放特征及水平,测算各环节、各部位、各设备节能降碳潜力,强化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三、强化管理支撑体系建设(一)制度标准体系。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反食品浪费、重点用能单位管理等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有关国家标准,重点制定碳排放核算、绿色化改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等标准,加快推进各地区编制能耗定额标准,推动教科文卫体系统、各地区制定行业、地方标准,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制定区域标准,形成领域完整、层级清晰、类型丰富、协调一致、适用性强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应用,开展对标达标行动,加大标准实施评估力度,提高标准的规范和引领效能。促进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标准落地实施,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建设、运行等流程标准化,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二)目标管理体系。深化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10—强度双控制度,推行双控与定额相结合的节能目标管理方式,各地区各级行政区域实行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对所管理的公共机构实行能耗定额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探索推进基于能耗定额的公共机构用能预算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建立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指引公共机构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公共机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从严控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对黄河流域9省(区)公共机构用水总量和强度实施严格控制。(三)能力提升体系。加强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加速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探索“互联网+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模式,加大互联网技术在计量监测、统计分析、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加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鼓励“云”上宣传,大力宣传有关法规、标准、知识,突出节约价值导向,传递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培育绿色文化氛围。积极开展重点业务培训,扩大远程培训规模,持续开展面授培训,做到分级分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壮大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各级公共机构累计培训500万人次以上。四、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11—(一)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组织保障,构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高效推进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管理格局。夯实公共机构主体责任,发挥节能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作用,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接受社会监督,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共治共享。推进公共机构节能、节水、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与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以及低碳、节水型、无废城市建设等有机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间合作交流。(二)资金保障机制。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领域财政性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机制,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监督考核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考核,强化结果应用,落实奖惩措施。持续推动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纳入省级政府绩效考核和对下级人民政府考核,以及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指标体系。加大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力度,督促开展能源审计、落实整改措施,推动省级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进各类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强化检查执法力度。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3—附件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项目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根据《政府投资条例》(国务院令第712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6年第45号)、《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4年第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打捆切块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17〕189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方式及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20〕518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工作重点,按照科学、民主、公正、高效的原则,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紧紧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十一五”以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继—4—续统筹安排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资金,坚持“一钱多用”,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符合条件的项目。第三条本专项安排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第四条本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应当用于前期手续齐全、具备开工条件的计划新开工或在建项目,原则上不得用于已完工(含试运行)项目。第二章支持范围与标准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各类项目性质和特点、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原则、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统筹支持各地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项目建设,适度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能耗双控工作突出的地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倾斜。已有其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明确支持的项目不在本专项支持范围。第六条本专项重点支持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碳、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突出环境污染治理等四个方向(具体支持内容和安排标准详见附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大事项需安排资金支持、且不属于既有资金支持范围的项目建设,以及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交办重大事项需安排支持的项目建设。—5—第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报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工作任务需要,确定当年具体支持项目范围和要求。第三章投资计划申报与审查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相关中央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以下简称中央单位)是本专项的项目汇总申报单位。第九条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安排原则、支持范围和申报要求等,组织开展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申报。项目单位按有关规定向项目汇总申报单位报送资金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生成的项目代码、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建设条件落实情况、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三)项目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并通过在线平台完成审批(核准、备案)情况;(四)申请投资支持的主要理由和政策依据;—6—(五)项目建设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必要性、选址、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工艺方案、产品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等;(六)项目投资估算,包括主要工程量表、主要设备表、投资估算表等;(七)项目融资方案,包括项目的融资主体、资金来源渠道和方式等;(八)相关附件,包括项目城乡规划、用地审批、节能审查、环评等前期手续(如需办理)复印件,以及资金到位情况;(九)项目单位应当对其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并向项目汇总申报单位作出书面承诺。第十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采取行业部门联审、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核,并对审核结果和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审核重点包括项目是否符合本专项规定的资金投向,主要建设条件是否落实,建设内容是否经济可行,申报投资是否符合安排标准,是否存在重复安排投资,是否已纳入其他中央预算内投资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范围,是否已经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库、列入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并通过在线平台完成审批(核准、备案),项目单位是否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第十一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核通过的备选项目,汇总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步报送资金申请报告。第四章投资计划下达—7—第十二条本专项对支持地方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采取打捆下达方式,对支持中央单位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采取直接下达方式。第十三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对经济技术复杂、需要对项目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及方案等进行论证的项目,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资金申请报告进行经济技术性评估,主要评估项目是否经济可行、投资是否合理、配套资金和建设条件是否落实、项目单位是否被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是否可能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等。第十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各领域工作建设任务、各地资金需求评估情况、上年度专项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督导情况等,确定各省(区、市)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和拟支持项目清单,连同备选项目清单一并反馈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备选项目清单当年度有效,当年纳入备选项目清单但未予支持的项目,次年度如拟安排资金需重新申报。第十五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反馈资金额度,核实拟支持项目清单范围的项目建设条件后,以正式文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年度投资计划请示文件,并附预期分解投资计划到具体项目的绩效目标表,申请下达投资计划。确因项目情况变化,拟支持项目清单中的个别项目无法实施的,在备选—8—项目清单中选择具备条件的项目增补,从严控制增补项目数量。项目上报时,应明确“捆”中每个项目的项目单位及项目责任人、日常监管直接责任单位及监管责任人,并经日常监管直接责任单位及监管责任人认可后,随投资计划申报文件一并报送。第十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各地上报的投资计划请示,汇总形成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年度投资计划,履行相关程序后印发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第十七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在收到投资计划后20个工作日内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通过在线平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生成投资计划下达表并下达投资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并在在线平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中相应分解至具体项目。第十八条中央单位项目由中央单位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资金申请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审或评估的基础上,批复资金申请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后,下达投资计划。第五章项目管理第十九条获得本专项支持的项目,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严禁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本专项投资。—9—第二十条实行信用承诺制度。项目单位在上报资金申请报告时,要向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出具承诺意见,承诺所报材料真实有效。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逐级上报至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并共享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第二十一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按职责全面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并组织项目单位于每月10日前将项目的审批、开工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工程进度、竣工等信息通过在线平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及时、准确、完整填报。第二十二条实行项目调整制度。项目有以下情形的,应及时调整:(一)项目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后超过一年未开工建设的;(二)建设严重滞后导致资金长期闲置的;(三)建设规模、标准和内容发生较大变化,项目既定建设目标不能按期完成的;(四)其他原因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实施的。确需调整的项目,原则上仅限在本专项内调整,应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作出调整决定,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调出项目不再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调入项目原则上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反馈的备选项目清单范围内,增加安排后不应超过核定的支持金额和比例上限。直接下达投资的项目,由相关部门以正式文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调整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有—10—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审查后作出调整。调整结果应当及时在在线平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中更新报备。第二十三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强化项目日常监管。项目直接管理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作为项目日常监管直接责任单位,要落实好监管责任,采取组织自查、复核检查和实地查看等方式,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展等情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第二十四条项目单位应当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于本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要做到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挪用。第二十五条实行项目完工报告制度。项目建设完成后,项目单位要向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报送完工报告,及时更新在线平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信息并完成销项。补助资金由国家打捆下达到地方的,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项目完工报告汇总工作;直接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完工报告由相关部门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进度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建设方案落实情况、预期效果达成情况等。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二十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投资支—11—持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或评估督导,对发现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并将整改落实情况作为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对监督检查或评估督导中存在问题较多、整改不到位的地方和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视情况压缩下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规模。第二十七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项目单位应当自觉接受并配合做好审计、监察和财政等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进行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项目相关文件资料和情况,不得销毁、隐匿、转移、伪造或者无故拖延、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第二十八条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采取核减、收回或者停止拨付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措施,将相关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开,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提请或者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或者法律责任:(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投资资金的;(二)滞留、挤占、截留或者挪用投资资金的;(三)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降低建设标准的;(四)拒不接受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或评估督导的;(五)未按要求通过在线平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报告相关项目信息的;(六)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七章附则—12—第二十九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管理细则。第三十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本办法从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根据情况适时修订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生态文明建设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13—附件1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向支持内容与标准一、重点支持内容重点支持各地污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城镇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安排标准污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项目,按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45%、60%、60%控制,单个项目支持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000万元,重大创新示范项目除外。城镇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项目,按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20%、25%、25%控制。其中,县级地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按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40%、50%、50%控制,单个项目支持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000万元,重大创新示范项目除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政策地区的建设项目,安排标准根据相关规定执行。申请享受特殊政策的地区,项目汇总申报单—14—位在申报时应明确提出,并附政策依据及证明材料。其中,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南疆四地州、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等地区污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城镇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项目原则上全额补助。安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项目投资支持比例按西部地区标准执行。—15—附件2节能减碳方向支持内容与标准一、重点支持内容重点支持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煤炭、焦化、纺织、造纸、印染、机械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改造,重点用能单位和园区能源梯级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综合能效提升,城镇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与综合能效提升,公共机构节能减碳,重大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二、安排标准节能减碳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控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项目原则上全额补助。—16—附件3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方向支持内容与标准一、重点支持内容支持各地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节约项目建设。其中:循环经济发展项目重点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报废汽车、废旧电子产品、废旧电池、废旧轮胎、废塑料等城市典型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可降解塑料项目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支持尾矿(共伴生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及收储运体系建设项目,以及农林剩余物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水资源节约项目主要包括节约用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项目建设,支持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包括海水淡化工程,苦咸水浓盐水利用,海水淡化关键材料装备示范工程等。二、安排标准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控制。其中,秸秆(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项目、海水淡化工程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控制。—17—附件4突出环境污染治理方向支持内容与标准一、重点支持内容重点支持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及重大环保技术示范等。具体为支持臭氧未达标城市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接地区等重点区域城市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项目;支持通过第三方评估的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项目;支持电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电镀、造纸、印染、食品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设备提升改造示范项目。二、安排标准突出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控制。北京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项目申报说明-1-附件8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项目申报说明一、申报条件1.项目建设地在本市,符合本市产业政策要求,手续齐全,未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2.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万元(含);3.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万元(含),已纳入本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4.项目于2019年1月1日以后开工,竣工日期在2021年1月1日后,且截至申报之日已完工,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5.项目应为旨在实现申报单位生产过程节能、节水、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低碳效果而实施的项目,且须满足相应项目实施效果要求,环保和节水设施“三同时”项目、超标排放治理、污染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等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必须实施的项目不纳入支持范围。二、项目实施效果要求1.专项提升类项目对企业实施以下任一类别的项目给予支持:(1)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类项目;(2)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绩效级别提升项目,项目实施后绩效级别应提升至少一级;-2-(3)污水循环利用项目,包括企业内部污水资源化利用和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项目;(4)设备电气化等化石燃料替代项目;(5)使用纯电动或氢能的非道路移动机械;(6)使用通用型高效节能设备项目,包括安装使用符合新修订《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2020)中1级、2级能效标准的高效节能变压器,以及采用2级能效及以上的高效节能电机;(7)建设多能互补的绿色智能微网项目;(8)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项目,包括建设能源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系统、污染物排放智能管理系统等;(9)光伏、光热、风电、热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10)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项目。2.绩效提升类项目对在同等条件下,项目实施前后对比达到以下任一绩效指标要求的项目给予支持:(1)单项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产生或排放量削减比例达到5%(按项目实施涉及的生产线、生产环节或工序计),或年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产生或排放总量达到20吨;(2)单位产品能耗或水耗下降率达到5%,或单位产品能-3-耗或水耗达到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先进值;(3)年节能量达到200吨标准煤;(4)年节水或减少新鲜水使用量达到500立方米;(5)有毒有害物质(原料)使用或排放量削减比例达到5%(按项目实施涉及的生产线、生产环节或工序计);(6)各类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下同)产生或排放量削减比例达到5%(按项目实施涉及的生产线、生产环节或工序计),或年减少温室气体产生或排放量达到300吨二氧化碳当量。3.其中专项提升类项目中,第(5)-(10)类项目可以支持新建项目;其他类别和绩效提升类项目只支持技术改造项目。三、支持方式和标准1.项目属于以下情况之一,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的总投资的30%:项目实施主体达到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含下属企业)标准,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绩效评级B级及以上(含绩效引领);项目实施后单位产品能耗或水耗达到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先进值。2.其他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的总投资的25%。3.单个项目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附件:8-1.绿色低碳发展项目投资认定范围8-2.申报材料清单-4-8-3.常见问题Q&A-5-附件8-1绿色低碳发展项目投资认定范围包括项目实施单位为实施项目实际发生的技术设备与工器具、安装工程、建筑工程等固定产投资,以及与项目有关的配套软件和数字化集成费用。一、固定资产投资1.技术设备与工器具费用指项目实施单位为实施项目自制或购置用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检测,且达到固定资产统计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以及支持设备运行的配套软件或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2.安装工程费用指项目实施单位为安装项目各种生产设备、装置实际发生的建设费用(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及人工费、施工机具使用费、管理费等收益性支出)。主要包括维系设备运行的动力、传动设施的安装工程,附属于设备的管线敷设、工作台、梯子、护栏等装配工程,以及设备的绝缘、防腐、保温、油漆等维护工程的建设费用。3.建筑工程费用是指项目实施单位为满足生产设备运行需要而实施的有关生产环境的工程建设费用(不包括土地购置费用、物流费、备品备-6-件费、调试调机费等与在建工程相关的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主要包括与生产设备加工制造场所相对应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进行改造的建设费用,以及与生产环境改造密切相关的消防、环保、卫生、通风、照明、装饰油饰、各种管道管线(如蒸汽、压缩空气、天然气、给排水等管道、电力、电讯电缆导线)等的建设费用。4.其他费用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发生的,除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以外的应当分摊计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费用。用于项目建设的贷款的利息支出,在项目建设期应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项目建成投产后不应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二、数字化集成费用项目实施单位为保障设备运行配套购置的,且不可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操控、管理软件系统费用(不含日常运维费用)。上述费用均为已扣除可抵扣税款的实际发生的费用。其中,纳入奖励范围的固定资产投资占纳入奖励范围的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80%。-7-附件8-2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申报资料清单1.项目申报表(见附件8-2-1)。2.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及其证明材料(见附件8-2-2)。3.项目申报主体承诺书(见附件8-2-3)。4.所在区推荐函。5.项目建设地点的房产证或房产租赁合同。6.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出具的申报主体为该企业下属企业的证明材料(仅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下属企业提交)。7.与项目有关的其它补充资料。-8-附件8-2-1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绿色低碳发展)工业项目申报表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名称(系统带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系统带入)注册地址(系统带入)生产地址行业代码(系统带入)主要产品/工艺法定代表人(系统带入)项目申报联系人联系人手机联系人邮箱第二部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地点项目类型□新建类□技改类是否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是□否是否获得区级财政资金支持□是□否是否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是□否获得区级财政资金支持额度(万元)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额度(万元)项目主要内容项目建设内容(1000字以内简要描述,如项目包含多项建设内容,应逐项分行填写具体建设内容)项目建设期20XX年XX月—20XX年XX月是否为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必须实施的项目项目审批手续项目备案(核准)批复文号(无备案或核准的项目不得申报资金)环评批复文号(没有填“无”)建筑施工许可证批复文号(没有填“无”)其他(没有填“无”)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数字化集成费用(万元)项目绩效(1000字以内简要描述,对照项目实施效果要求分项填写实施效果。专项提升类项目写明实施的专项类别,其中技术改造项目填写项目实施后可量化的绿色低碳效果;绩效提升类项目需明确具体绩效指标达标情况,并提供绩效计算过程。如有其他可量化的绿色低碳效果,请一并填写。)区推荐意见-9-附件8-2-2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实施情况报告(模板)项目名称:企业名称(加盖公章):20年月日-10-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企业基本信息、发展现状、主要工艺产品和近3年生产经营情况,成立不满3年的企业提供成立以来的生产经营情况。)二、项目建设方案2.1项目主要内容(项目背景与意义、预期解决的问题、建设总体目标等。)2.2项目建设方案(项目详细建设内容、技术路线与建设方案。)2.3项目关键技术和创新(绿色化关键技术,相关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绿色化集成应用创新等。)2.4项目预期实现的绿色低碳效果三、项目建设情况3.1项目概况(项目立项、可研和实施方案编制情况,项目备案等必要的前期手续办理情况,项目建设起止时间、建设地点等。)3.2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对照项目建设方案,说明各建设内容完成情况。)3.3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项目总投资金额及构成,资金实际到位和使用情况等相关情况说明。)3.4项目绩效完成情况-11-(对照项目实施效果要求分项填写实施效果。其中专项提升类项目写明实施的专项类别,其中技术改造类项目要同时计算项目实施后可量化的绿色化效果,提供详细计算过程;绩效提升类项目需明确具体绩效指标情况,并提供详细计算过程。如有其他可量化的绿色化效果,请一并填写。)3.5其他项目实施实际效果四、相关证明材料4.1项目合规性证明材料(项目核准、备案、环评、施工许可等必要的审批文件,涉及土地和土建的还应提供相关土地和建筑工程手续。如无需进行环评,应提交相关情况说明。)4.2项目完工证明材料(区经信部门会同企业对项目竣工进行验收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取得住建部门施工许可手续的项目需同时提交项目竣工验收备案表。)4.3项目投资证明材料[项目(软硬件)设备明细清单(附件9-2-2-1)和项目投资(支出)明细表(附件9-2-2-2)。与上述已投入资金凭据汇总表顺序、内容对应一致的采购合同、已投入资金发票、付款凭证、记账凭证等复印件,并按设备明细清单和投资明细清单顺序整理成套。如企业提供付款凭证为支票存根,需提供对应的银行流水。企业报送统计局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情况”表-12-(206表)(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提供)。]4.4项目实施效果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自评估结果及其证明材料、有绿色诊断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报告及其证明材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其证明材料等。本报告“3.4项目绩效完成情况”部分需提供详细计算过程的,应提供相应计算依据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实施前后的相关生产经营记录、原辅材料使用台账、设备台账、统计报表、缴费单据、在线监测数据、有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的检测报告等。)五、其他需说明的事项-13-附件8-2-2-1项目设备(软硬件)明细清单企业名称:项目名称:数量单位:台(套);金额单位:万元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厂家单价数量金额总计用途(在工艺流程工序或技术方案中的用途)12345678910……合计填表说明:1.本表填写的设备(软硬件)需与“附件8-2-2-2:XX项目投资(支出)明细表”设备购置及安装费(含软硬件购置)顺序保持一致;2.如项目包含多个建设内容,设备用途应写明对应的具体建设内容;3.请严格按照模板进行填写。-14-附件8-2-2-2XX项目投资(支出)明细表序号投资内容货物或劳务名称(与发票一致)数量(与发票中数量一致)单价(元)合计(元)已付款金额(元)记账凭证号记账科目(入账或转账科目)记账凭证时间记账金额(元)发票中销售方发票中购买方发票开具内容发票金额(不含税)(元)发票日期(年月日)发票代码发票验证码(普通发票)合同号合同金额(含税)(元)合同签订时间合同开始时间合同结束时间合同内容银行回单中付款方银行回单中收款方付款金额(元)付款日期付款凭据类型备注一固定资产投资费用1技术设备与工器具费用1.1设备11.2设备2…小计2安装工程费用2.1工程12.2工程23建筑工程费用3.1工程13.2工程2…小计4其他费用-15-3.1费用13.2费用2…小计二数字化集成费用12……小计合计填表说明:1、投资内容——指与申报资料中投资明细中对应的投资项。2、货物或劳务名称——指具体的商品名或具体劳务名,所填内容必须是本项目建设内容。3、记账凭证号为项目单位入账凭证或转账凭证号。4、按建设内容归纳填写,其中设备按设备清单中设备名称先后顺序填写,所有凭据均须在项目建设期内。5、同一设备多张发票,每张发票占用一行。6、合计——填写数量合计和金额合计。7、技术设备与工器具费用:是指项目实施单位为实施项目自制或购置用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检测,且达到固定资产统计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以及支持设备运行的配套软件或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8、安装工程费用:是指项目实施单位为安装项目各种生产设备、装置实际发生的建设费用(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及人工费、施工机具使用费、管理费等收益性支出)。主要包括维系设备运行的动力、传动设施的安装工程,附属于设备的管线敷设、工作台、梯子、护栏等装配工程,以及设备的绝缘、防腐、保温、油漆等维护工程的建设费用。-16-9、建筑工程费用:是指项目实施单位为满足生产设备运行需要而实施的有关生产环境的工程建设费用(不包括土地购置费用、物流费、备品备件费、调试调机费等与在建工程相关的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主要包括与生产设备加工制造场所相对应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进行改造的建设费用,以及与生产环境改造密切相关的消防、环保、卫生、通风、照明、装饰油饰、各种管道管线(如蒸汽、压缩空气、天然气、给排水等管道、电力、电讯电缆导线)等的建设费用。10、其他费用:是指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发生的,除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以外的应当分摊计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费用。用于项目建设的贷款的利息支出,在项目建设期应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项目建成投产后不应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11、数字化集成费用:项目实施单位为保障设备运行配套购置的,且不可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操控、管理软件系统费用(不含日常运维费用)。12、所有内容均需填写。-17-附件8-2-3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承诺书(2022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本单位拟申请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项目,具体承诺如下:1.本单位严格遵守《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2.本单位提交的全部材料均真实、准确、有效,申请资格和条件符合指南规定;3.本单位近三年内在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环保等部门无严重不良行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和结算在本市,无重大安全环保和质量事故;4.本次申请资金奖励的项目在京建设、各项手续齐备且未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5.本单位将长期立足北京稳定发展(5年内法人主体不迁出北京);6.本单位自愿接受并积极配合市区相关部门监管;7.本单位遵循诚实守信原则,若违反以上承诺事项,将在六个月内向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退还全部资金。8.本单位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使用高精尖资金,对高精尖资金申报和使用中存在虚报、骗取、挪用、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将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接受处理。涉嫌犯罪的,自愿接受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法定代表人(签字):单位(签章):时间:年月日-18-附件8-3常见问题Q&A1.项目支持范围如何认定?只支持旨在实现申报主体自身生产过程节能、节水、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低碳效果而实施的项目。主要目的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生产线设备正常更新改造的项目不纳入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支持范围。项目中同时包含绿色化建设内容和其他建设内容时,在复核投资额时将对其他建设内容投资予以核减。2.技术改造项目的绩效如何计算?技术改造项目绩效应为在同等条件下(除可纳入支持范围的技术改造内容外,其他生产条件不变,且生产规模不变),对比项目实施前后,企业自身在绿色低碳方面实现的提升效果。项目绩效计算应合理准确。3.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绩效升级类项目如何申报?原则上,本市每年9月底前完成当年重点行业空气重污染应急绩效评级工作。企业可根据当年资金申报指南的申报材料提交时限要求,于当年提交资金申报材料,我局将视企业当年绩效评级结果评定企业是否满足支持要求;企业也可以根据第二年资金申报指南要求,于第二年提交资金申报材料。-19-4.项目包括多项绿色低碳建设内容,是否每项建设内容均需满足一项项目实施效果要求?技术改造项目如包括多项绿色低碳建设内容,其中一项建设内容可满足某一项项目实施效果要求,其他建设内容均可纳入投资认定范围;新建项目只支持专项支持类项目中第(5)-(10)类明确的建设内容。纳入投资认定范围的项目均须符合本说明关于项目支持的其他要求。5.项目如已获得其他财政资金支持,是否可以申请?对已获得或确定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予支持;对已获得或确定获得中央和区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支持资金上限根据获得的中央和区级财政资金支持情况进行调整。6.同一法人主体的同一项目涉及多个建设地点,应如何申报?如项目涉及多个建设地点,建设地点均须位于北京市域范围内,且应在项目申报表中逐一填写项目建设地点,并在项目主要内容中逐一明确每项建设内容的建设地点。7.同一法人主体可以同时申报多个项目吗?原则上,每个法人主体每年只允许申报一个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关于加强腾退空间和低效楼宇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1-附件1关于支持腾退低效商务楼宇改造升级和楼宇配套设施改造提升的实施办法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减量集约发展要求,更好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推动腾退低效商务楼宇高效集约利用,进一步集聚高精尖产业资源,根据《关于加强腾退空间和低效楼宇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特制定本办法。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整栋空置或正在使用但单位面积年区级税收低于200元/平方米,入驻率偏低的老办公楼、老商业设施等老旧楼宇,或现状功能定位、经营业态不符合城市发展功能需求的存量办公楼和商业设施,通过内外部装修、智能化及节能化改造等实现营商引资环境整体提升的重大带动性项目。第二条申报项目应当手续齐备且已开工建设,改造后业态应当为文化、金融、科技、商务、创新创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高精尖产业。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产业资源集聚化发展,申报项目应当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1.建筑规模超过3000平方米,且位于金融街、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北京商务中心区、中关村西区和东区等重点区域;-2-2.建筑规模超过3万平方米,位于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并经项目建设所在区政府认定为重点改造项目。第三条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项目单位在申报时应当明确申请支持方式。1.投资补助。对于腾退低效商务楼宇改造升级项目,按照项目改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的比例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2.贷款贴息。对于腾退低效商务楼宇改造升级项目发生的银行贷款,可以按照基准利率给予不超过2年的贴息支持,总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第四条项目单位原则上应当在项目开工后、竣工前向所在区发展改革委提出资金支持申请,由区发展改革委对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基本建设条件、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等进行初审,征求区政府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后及时向市发展改革委申报。市发展改革委对项目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程序审核批复。申报材料应当包含以下文件:1.项目属地区发展改革委出具的申请资金支持的请示及初审意见;2.项目立项文件;3.资金申请报告。第五条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分两批拨付。第一批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复后,拨付补助资金总额的70%。第二批为项目交付后一年内,经评估符合以下条件中2条及以上-3-的(其中第1条为必选项),拨付剩余30%资金。1.项目改造后综合节能率达到15%及以上。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项目,应当有不少于全部屋面水平投影40%的面积安装太阳能光伏,供暖采用地源、再生水或空气源热泵等方式。2.入驻企业符合引导产业方向,且改造后入驻率不低于80%。3.落地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引入行业龙头企业或区政府认定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示范带动效应。第六条市发展改革委定期组织相关区发展改革委开展项目征集和申报工作,原则上每年2次,统一征集、集中办理。第七条各区应当研究制定本区低效楼宇认定管理办法,确定本区低效楼宇改造项目。各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本地区腾退低效商务楼宇改造升级项目的申报、初审和监督等工作,对申报项目的建设主体、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投资构成、发展业态等进行严格审核,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和审计等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将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资金、项目贷款的真实性等进行评估审核。第八条项目单位应当对绿色低碳改造、产业准入以及材料真实性、持续开放运营、严格遵守工程建设及招投标制度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未获得过其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等相关内容进行承诺。项目单位存在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等行为的,市发展改革委视情况停止拨付-4-或收回支持资金,情节严重的将移送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第九条本办法支持政策与市级其他优惠补贴政策原则上不重复享受。第十条各区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对未纳入本办法支持的区内其他腾退低效商务楼宇改造提升项目予以适当支持。第十一条本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第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实施。通州区绿色化改造提升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通州区绿色化改造提升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推进通州区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推动绿色化改造提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21】1号)和《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疏解整治促提升”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京财预【2019】1447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通州区绿色化改造提升项目补助资金(以下简称“绿色化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绿色化补助资金,是指通州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一般性产业疏解提质专项资金,用于加快推进通州区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推动企业绿色化改造提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专项资金。第三条绿色化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依法依规,公开透明,统筹安排,重点突出,加强监管,注重绩效的原则。第四条绿色化补助资金支持项目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区经信局”)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由区财政局负责预算安排。区经信局会同区财政局确定资金支持方向、范围和标准,并监督资金使用。第二章资金使用方式、支持范围及标准第五条绿色化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对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化改造项目、开展可再生能源替代项目、减碳发展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建立企业“绿色发展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开展梯队培育。组织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绿色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规划,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绿色化补助资金对入库的企业和项目优先予以支持。第六条绿色化补助资金重点支持范围(一)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项目鼓励制造业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企业”称号的制造业企业,最高一次性补助100万元。通过国家级“绿色产品”评定的,对每项产品最高补助10万元,每年度每家企业最多补助3项产品。(二)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支持制造业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鼓励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优化、绿色创新的理念实施绿色智能化改造。对已实施完工(需提供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总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的项目,按不超过核定项目总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200万元。(三)分布式光伏能源项目鼓励企业因地制宜使用分布式光伏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对已完成可再生能源改造项目的申报主体,按照项目总装机容量(实际安装的发电机组额定有效功率的总和):100KW(含)至300KW的,最高补助20万元;300KW(含)至600KW的,最高补助50万元;600KW(含)以上,最高补助100万元。(四)减碳发展项目1、鼓励企业实施减碳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碳核查”。鼓励企业试点通过权威机构开展“碳中和企业”认证。对获得“碳中和企业”认证的企业,最高一次性补助50万元。2、对上年度全年碳排放强度(年度企业碳排放值/当年企业产值)比之前一年度下降5%及以上,企业通过非交易行为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年度比之前一年度的减少量为500吨及以上的,经核定后按照不超过200元/tCO₂e(每吨二氧化碳)的标准,最高补助50万元。(一)到(四)项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同时申报。同一企业申报多个项目的,同一项目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进行申报,同一年度企业所获补助资金的总和不得超过该企业上一年度的税收,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本项资金纳入区级财政资金预算,补助资金规模根据年度财政资金预算情况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动态调整。第七条企业承诺同一项目仅申报一种区级政策,已获其他区级资金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再重复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支持方式和标准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可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予以支持,经区政府审议后决定。第八条属于最新版《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9号)设定的联合惩戒范畴的企业均不在本办法支持范围;获得补助资金的企业五年内不得外迁。第九条原属通州区管辖、现划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的企业,划归后所发生的项目不再享受绿色化补助资金支持。第三章资金申报条件及程序第十条企业申请绿色化补助资金支持,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在本区登记注册、纳税,从事生产经营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三)近三年无重大安全事故,成立不足三年的企业,成立以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四)项目具备立项备案审批文件或公司董事会决议、总经理办公会决议等同级别证明文件;(五)企业用地、建筑等手续合法合规;(六)申报项目应已完工,且已履行验收手续。第十一条绿色化补助资金申请程序:(一)区经信局组织意向企业申报“通州区绿色化改造提升项目”;(二)企业按照申报要求,向区经信局提交申报材料,区经信局进行初审;(三)区经信局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企业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四)通过评审的项目将对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五个工作日;(五)对公示期间“无异议”的项目,经区主管领导批准后,由区经信局安排资金拨付。第十二条项目单位收到绿色化补助资金后,应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与区经信局签订承诺书,承诺资金将用于绿色化再次改造提升、企业扩大再生产、人才引进等用途。第十三条区经信局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摸底调查,在掌握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储备库,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并组织项目评审、管理、绩效等工作;每年下半年,组织对下一年度项目申报企业进行摸排,建立计划台账。第四章监督检查与绩效管理第十四条区经信局建立项目跟踪和资金绩效评价机制,会同区财政局落实绩效跟踪督查、绩效评价工作,定期委托专业机构实施跟踪绩效评价;项目单位应积极配合区经信局、区财政局组织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审计等工作,按照要求报送有关数据资料。第五章责任与处罚第十五条申报单位对项目申报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对弄虚作假,冒领、截留、挪用资金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财经纪律的行为,追回已拨付的专项资金,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六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施行,执行过程中如遇国家及北京市重大政策变动,上述政策将相应调整。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区经信局负责解释。经开发2021年度绿色发展资金支持政策经开发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3.0版)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3.0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实施日期:2021/4/28发文字号:京技管〔2021〕42号发布日期:2021/4/28发文机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文日期:2021/4/21废止日期:2022/4/28有效性:有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吸引优质高精尖项目落地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亦庄新城建设和协同发展,勇当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为国际科技中心建设做好战略支撑,制定以下工作措施。一、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1.强化常态化下的精准防控,鼓励企业开展常态化环境检测,企业于2021年4月起委托开发区检测机构定期进行常态化环境检测的,给予检测机构检测费用50%的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0元/管。对于企业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并在全年未发生疫情的前提下,给予企业剩余50%的资金奖励。(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二、提升创新能力2.鼓励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于2021年研发投入(企业自筹资金)同比增长超过20%的大中型重点企业,给予超出部分20%的奖励。(责任单位:科技创新局)3.支持关键技术创新,聚焦国家战略,集中攻关“硬技术”,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三城”科技成果转化,施行揭榜挂帅制度,发布开发区“白菜心”工程项目清单,对引领产业发展或取得颠覆性突破的项目,给予研发投入(企业自筹资金)50%的资金支持,最高奖励5000万元,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责任单位:科技创新局)4.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场景示范,紧跟行业技术代际创新,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构建“车路网云图”高度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场景,鼓励开展环卫清扫、城市管理、便民服务、公共交通、出行服务、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应用,按单个示范项目实际投资额(企业自筹资金)的30%给予资金奖励,最高奖励300万元。(责任单位:科技创新局)5.鼓励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后劲,遵循创新型企业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支持采购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相关制度,对于经开发区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按照其前三台(套)销售额的30%给予资金奖励。(责任单位:科技创新局)三、支持企业扩大市场,巩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6.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经济运行调度,抓好企业服务,保障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保持连续稳定生产,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1年产值同比增长高于10%的企业(新注册、迁入或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基数为2000万),给予超出部分1%的资金奖励,最高不超过企业2021年区域经济贡献的30%。(责任单位:营商合作局)7.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鼓励企业间协同联动和协作配套,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核心供应链,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购买区内新注册无关联关系企业的产品,采购单户企业订单本年度累计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或采购区内供应链企业产品,采购单户企业订单同比去年增长2000万元及以上,对于采购企业产值同比增长9%以上且净增长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采购企业订单(同比增长部分)总额3%的资金奖励,最高奖励300万元(享受前款政策的不可重复享受本款政策)。(责任单位:营商合作局)四、提升亦庄新城建设管理水平8.优化管理体系,推动一体发展,落实亦庄新城规划,将行政管理职能逐步覆盖至亦庄新城新扩区域。用好协调联席会议统筹调度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反馈的困难与问题。(责任单位:地区协同事务局)9.深化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对新扩区域“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落实情况进行排名,对2021年排名前三的镇政府分别给予200万元资金奖励,改善工作条件,激发工作热情。(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10.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构建宜业宜居的高精尖产业新城,对在近三年开工的产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且在2021年实施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按固定资产投资额(土地购置费用除外)的1%给予资金奖励,最高奖励3000万元。(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五、降低企业综合成本11.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依托“亦就业”小程序,免费提供对接服务,精准高效匹配岗位。设立亦城工匠学院、亦城工程师学院,对本政策期间通过亦城工匠学院、亦城工程师学院培训员工超过50人且每人不少于40课时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责任单位:社会事业局)12.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用好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督促区内银行落实“六稳”“六保”相关政策,对本政策期间通过平台对接成功贷款的,给予50%的贴息支持,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责任单位:商务金融局)13.激励企业发展,全力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于2021年经济贡献同比增长在8%以上的企业,给予超出部分盈利所产生的区域经济贡献50%的资金奖励。(责任单位:财政审计局)六、加大节能减碳力度14.鼓励企业、园区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坚持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2021年实现零碳排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园区给予50万元奖励。鼓励协会、联盟、咨询机构等开展减碳节能、清洁生产等技术咨询策划业务,对2021年服务区内(市级)重点用能及碳排放单位5家以上的,给予10万元资金奖励。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应用,给予实施企业市级补贴1:1配套的资金奖励。(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七、附则本措施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一年,申报指南由各政策责任单位编制,统一在开发区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发布。国家、北京市、开发区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已执行开发区入区协议相关政策的,从优不重复享受。单家企业享受政策奖励总额不超过该企业2021年区域经济贡献的50%,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创新能力类条款除外,申报主体为行业协会、联盟等非营利组织的除外。企业自筹资金指资金来源为企业自有资金、企业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非政府资金。八、适用范围申报企业在开发区(亦庄新城)进行注册、纳税并进行统计登记,积极配合开发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工作,签署入区协议的积极履行协议条款。企业近3年在财政、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部门无严重不良记录。列入《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禁止类和限制类范围的企业不予享受。2022年朝阳区节能减碳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上海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华泾镇,各有关单位:《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已经2022年2月18日第十七届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单位,请认真按照执行。上海市徐汇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徐汇区财政局2022年2月22日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上海市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发改规范〔2021〕5号)等文件精神,加大对本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力度,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建筑节能、低碳发展等各项节能减排降碳工作,结合本区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第一条(扶持对象)纳入本区节能减排降碳考核的用能单位,属地化管理和纳入本区节能减排降碳考核范围的建筑,属地化或为本区提供节能减排降碳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评估机构和相关节能单位。第二条(扶持内容)(一)鼓励产业节能减排降碳1.企业实施节能技改及产品应用项目,并实现明显的节能减排降碳效果的,按项目实现的年节能量给予每吨标准煤1200元的扶持,或按项目投资额中用于实现节能减排降碳功能部分给予20%的扶持。以上扶持最高不超过300万元。2.企业获市级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项目扶持的,根据企业对本区节能减排降碳的贡献,最高按1:1比例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区级资金匹配。(二)鼓励建筑节能减排降碳1.企业在本区范围内实施建筑节能项目,且被列入上海市绿色建筑、整体装配式住宅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等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根据项目对本区节能减排降碳的贡献,最高按1:0.5比例给予区级资金匹配。单个示范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2.企业在本区范围内实施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不低于10%(按标准煤折算),经认定的,按受益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或实现年节能量30吨标准煤以上,经认定的,按实现的年节能量给予最高每吨标准煤1200元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按项目投资总额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扶持。3.采用调适、用能托管等建筑节能创新模式的楼宇节能低碳项目,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不低于10%(按标准煤折算),经认定的,按受益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7.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4.申请以上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降碳补贴的大型公共建筑,原则上应实施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并与本区(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信息平台数据联网且数据交互情况良好。5.单个建筑项目同一年度只能享受其中一项补贴。(三)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1.企业在本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投资实施节能技改、节能产品应用项目,并实现明显的节能减排降碳效果的,按项目实现的年节能量给予每吨标准煤1200元的扶持,或按项目投资额中用于实现节能减排降碳功能部分给予20%的扶持。以上扶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两家及以上企业共同出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额在申报企业实际投入范围内认定,同一项目限一家企业申报本项补贴。2.对符合上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补贴扶持条件的企业,根据项目规模,对项目前期诊断费用投入给予一次性补贴,按节能量给予节能服务公司每吨标准煤200元的补贴,单个项目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6万元。(四)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1.对本区范围内新建并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按项目并网验收规模给予1000元/千瓦的扶持,或按项目实际投资额给予20%的扶持。以上扶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于新建载体可在项目正式开工后和完成并网验收两阶段,按照3:7比例给予扶持。如项目停止建设,根据具体情况,由主管部门负责收回已拨付的资金。2.对获得市级一次性补贴、并制定小区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管理制度的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给予不超过1:0.5的一次性区级资金匹配,用于补充小区公共收益。(五)鼓励试点示范项目创建1.对成功创建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国家绿色商场、国家或市级低碳社区、国家或市级低碳发展实践区、国家或市级绿色生态城区等节能降碳试点示范项目的单位,经认定,按创建费用的实际支出金额,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2.旅游饭店业企业成功创建金叶级、银叶级绿色饭店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3.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创建能效“领跑者”,对获得市级能效“领跑者”称号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4.对成功创建国家级或市级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设计的企业,按项目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六)加强节能管理能力建设1.对企业首次获得节能产品、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奖励;对实施能源计量器具配置项目并通过能源计量审查的重点用能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2.对重点用能单位、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经市经济信息化委组织验收通过的,经认定,按市级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补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3.重点用能企业接入市级重点用能企业监测平台并获市级资金补贴,给予最高1:1的区级资金匹配,单个项目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4.继续开展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信息平台系统软件升级、深度开发及运维项目。对达到建筑综合能耗指标先进值的,且其建筑分项计量与本区能耗监测平台数据联网的本区公共建筑,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5.大型节能公益宣传活动类项目、节能先进产品推广惠民类项目,经认定,可对实际投入给予适当补贴,按实际支出金额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6.为完成本区年度降耗指标作出特殊贡献的重点用能企业,经认定,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年度节能工作先进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七)其他按规定完成VOCs治理项目并符合补贴条件的企业,按照治理实际费用,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补贴。对开展锅炉能效测试的使用单位,以7000元/台的标准,按测试锅炉台数给予一次性补贴。对本区分项计量和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及运维等基础能力提升等项目,按实际发生费用予以支持。用于国家和上海市明确要求财政给予政策支持的节能减排降碳事项,以及区政府确定的其他用途。第三条(使用管理)(一)区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专项资金年度预算,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本管理办法制定申报流程,落实项目审核、跟踪、评估等工作。本办法条款若与上海市、徐汇区制定的其他政策有重复交叉的,按照“从高不重复”原则予以支持。(二)区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三)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领域申报的节能减排降碳项目进行形式审查、提出预审意见、开展后期跟踪管理;向区发展改革委报送年度节能减排降碳支持项目和资金使用计划,落实相应日常监管措施。(四)本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评估管理。第四条(资金来源)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是根据市政府要求和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工作推进需要,由区财政出资而设立的区级专项资金。第五条(扶持流程)(一)申报通知。区发展改革委会同节能减排降碳各领域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申报企业按照当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进行申报。(二)申报受理。对区域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可以在项目申报指南规定的申请期内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扶持。(三)材料准备。申请扶持政策的企业根据申报指南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四)审核审定。各领域主管部门负责扶持项目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提出预审意见。区发展改革委对项目和扶持金额进行审核,其中申报扶持金额较大或项目内容较为复杂的,由区发展改革委安排第三方专业机构委托评审。(五)结果反馈。项目审定结果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向申报企业答复。(六)资金拨付。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按程序落实资金具体拨付工作。第六条(资金管理与监督)(一)信用管理。申请本办法扶持的企业,将接受信用审查,过去三年内存在严重失信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取消申请资格。企业或机构在享受扶持过程中存在失信行为,经查实的,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二)资金管理。扶持对象应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监督检查。扶持对象应接受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及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各领域主管部门应配合区发展改革委做好项目管理服务工作。扶持对象如存在弄虚作假、骗取扶持资金,经查实的,立即取消一切扶持资格并由各领域主管部门负责追缴资金,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并根据市有关规定纳入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平台。第七条(附则)·本管理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2月28日。《徐汇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徐府办发〔2017〕38号)及实施细则同时作废。附图: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申请流程图浦东新区节能低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苏关于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省政府关于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22〕31号)各市、县(市)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省人民政府决定,“十四五”期间在全省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实施对象政策实施对象为全省各市、县(市)人民政府。二、挂钩标的和调节因子2021年度起,将各市、县(市)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7项污染物总量作为考核挂钩标的。将碳排放强度作为调节因子。省财政将依据挂钩标的和调节因子收取污染物排放统筹资金。纳入标的的污染物种类可结合环境变化和政策执行情况作适当调整。三、统筹标准(一)根据年度排放源统计年报中各市、县(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按每吨(总磷按每百公斤)5000元、4250元、3750元确定基础统筹金额。(二)将各市、县(市)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全省平均强度的比值作为基础统筹金额的调节系数。(三)基础统筹金额与调节系数的乘积即为省财政收取的统筹资金金额。四、返还、奖励(一)达标返还机制。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均浓度、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五项指标达到目标任务的市、县(市),各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0%进行返还。(二)提升奖励机制。1.空气环境质量。(1)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年度目标任务且较上一年度有提升的市、县(市),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0%进行奖励。(2)对PM2.5年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且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市、县(市),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5%进行奖励;对PM2.5年均浓度未达到二级标准但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市、县(市),PM2.5年均浓度每比上一年度下降1%,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进行奖励,奖励上限为5%。2.水环境质量。对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的,或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未达到100%但达到年度目标任务且较上一年度有提升的市、县(市),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0%进行奖励。3.碳减排指标。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年度目标任务且有进一步改善的市、县(市)进行奖励。下降率每比目标任务改善0.1个百分点的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进行奖励,奖励上限为10%。五、资金使用返还和奖励资金由各市、县(市)全部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省级净统筹资金原则上用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及跨流域跨区域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等支出,按照跨年度统筹原则安排预算,以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分配下达。六、组织实施本政策由省财政厅和省生态环境厅共同组织实施,省生态环境厅负责提供指标考核结果,省财政厅负责统筹资金的收取、返还及奖励。各市、县(市)要加大减污降碳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全面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按规定统筹使用返还和奖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政策实施期限为2021年度至2025年度,2023年度以后根据实施情况再适当调整。《省政府关于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16〕158号)、《省政府关于调整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19〕2号)同时废止。江苏省人民政府2022年2月25日浙江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浙江出台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近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浙江银保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十个方面25项举措。《指导意见》提出,力争2021年全省绿色贷款新增4000亿元以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50%以上;2021-2025年,全省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2025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较2020年翻两番。《指导意见》明确,建立信贷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正面清单,支持省级“零碳”试点单位和低碳工业园区的低碳项目,支持高碳企业低碳化转型;拓宽绿色低碳企业直接融渠资道,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建立省级绿色低碳项目库,培育区域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推进碳市场建设,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机制。《指导意见》强调,推进全省碳账户体系建设,力争到2021年末,建立碳排放重点企事业单位碳账户;到2025年末,实现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企业全覆盖。建立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绿色低碳信息共享,定期归集、更新企业碳账户、绿色低碳项目库、环境信用信息等绿色信息,建立面向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的信息推送机制。发挥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引领作用,有序开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导意见》要求,强化考核评估和正向激励。金融管理部门将评估结果作为央行政策工具运用、央行评级、监管评价、服务实体经济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发改部门将加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考核应用,协同相关部门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融资对接力度;财政部门将金融管理部门的评估结果作为财政存款竞争性存放的参考指标,加大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财政奖励力度,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金融机构发放绿色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激励。下一步,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将联合相关部门,督促指导全省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25项工作举措;同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完善全省绿色低碳金融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加速向绿色低碳领域积聚,助推全省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杭州市科创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各区、县(市)科技局,临平区、钱塘区经科局,淳安县生态产业和商务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质量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经杭州市碳达峰领导小组审议,现将《杭州市科创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杭州市科学技术局2021年9月24日杭州市科创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重大宣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为统筹推进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我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特编制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布局、前瞻引领、重点突破、融合转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先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碳排放、百姓生活“四个维度”和碳总量、碳强度、能源总量、能源强度“四个指标”,聚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引领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基本原则前瞻引领,创新驱动。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强化顶层设计,围绕重点要点揭榜挂帅,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全面推进。充分发挥试点先行作用,点面结合,统筹部署。(三)主要目标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和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是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行动方案围绕“四个创新”,面向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构建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实施碳达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题。瞄准世界前沿,强化零碳、低碳、负碳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5-10项。——高端平台体系创新,把布局建设碳达峰技术创新平台列为市技术创新平台主要领域。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支持西湖大学牵头建设能源与碳中和省实验室,建设20家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级研发机构5家以上。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省创新联合体,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创新人才团队竞相汇聚,实施领军人才引育专项。力争引进10名以上低碳技术相关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育和引进5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生态良性发展,实施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建设1家以上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培育25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推广1000项绿色技术和产品。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市实现碳中和。二、主要任务(一)强化科技创新攻关围绕六大领域,瞄准世界前沿,强化零碳、低碳、负碳技术攻关,实施一批以“碳中和”为专题的市科技创新项目,按照《杭州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杭科资〔2020〕70号)给予支持,对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5-10项。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六大领域的企业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围绕六大领域,鼓励企业实施上下游协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有较大市场前景的攻关项目,以企业为主承担的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按照《杭州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杭科资〔2020〕70号)给予支持,市科技专项资金按不超过该项目实际研发投入、并经验收意见核定研发经费投入额的20%给予后补助,单项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二)优化创新激励机制为激励六大领域低碳创新,鼓励我市单位申报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项目,按照《杭州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杭科资〔2020〕70号),市科技经费予以资助配套,按我市承担项目单位实际获得国家、省补助经费情况给予配套(分担)补助。其中,单个项目要求市配套(或分担)补助资金超过500万元、或情况特殊的项目,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会商后,报告市政府确定配套(或分担)补助方案。(三)建设科创服务平台围绕六大领域,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支持西湖大学牵头建设能源与碳中和省实验室,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符合条件的,按《杭州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杭科合〔2018〕8号)给予支持,对平台建设期内的设备投入,给予3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其开展的服务,以创新券的形式鼓励平台服务相关企业。(四)培育低碳科技企业围绕六大领域,组织推荐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计划等,切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家,建设20家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级研发机构5家以上。(五)引育创新人才团队围绕六大领域,力争引进10名以上低碳技术相关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培育和引进5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六)实施低碳示范工程建设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1-2家。落实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鼓励和支持实施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绿色发展投入,支持发展绿色产业。三、保障措施(一)强化政策统筹制定碳中和发展专项政策,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优化财政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加大对低碳节能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在专项攻关、平台建设、揭榜挂帅、创新创业等重大战略决策中充分重视低碳节能产业发展。(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度,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将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相关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三)压实责任分工建立各项重点任务的进度反馈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围绕各项任务分工有序推进,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落实。加强省市区联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设立专班,分步分期制定行动计划,对低碳节能创新发展工作统一组织、协调和推进。各区(县、市)落实属地主体责任。金华市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中国人民银行金华市中心支行金华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金华监管分局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生态环境局金华市财政局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决策部署,落实我省《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杭银发〔2021〕67号)精神,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助力金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低碳城市试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绿色低碳发展资金保障(一)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各金融机构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对绿色低碳重点领域给予信贷资源倾斜,大力推广应用“贷款码”、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金华站)和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的支持力度,实现绿色贷款较快增长,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绿色贷款新增800亿元,实现“两个不低于”:绿色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每年提升不低于1个百分点。(二)推动绿色债券发行。各金融机构要按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做好绿色债券需求摸排和项目储备。支持能源、制造业等领域企业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将发行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等可持续发展绩效与债券利率调整、还款计划等条款挂钩,激励高碳行业节能降耗。支持碳减排项目发行“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发放绿色企业和项目贷款。(三)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支持绿色产业中优质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支持法人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对绿色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盘活存量信贷资源,为绿色信贷腾挪空间。鼓励非法人分支机构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利用总行绿色信贷资金支持我市绿色产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联合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四)强化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全市每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等央行政策性资金,定向支持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运用再贷款资金发放的绿色贷款利率应不高于最近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50个基点。积极争取碳减排专项货币政策工具落地,探索将金融机构的碳足迹与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挂钩,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低碳减碳领域。将绿色信贷资产优先作为再贷款的合格质押品,对具有绿色投向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对绿色低碳型小微企业优先给予延期还本付息和央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五)强化绿色金融考核激励。将金融机构绿色贷款发放、绿色债券承销等情况纳入地方对金融机构的年度考核。把绿色贷款纳入财政性资金竞争性存放的指标体系。支持各县(市)建立绿色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激励机制。人民银行金华市中心支行在合意贷款管理中单列绿色信贷额度,对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大的法人金融机构给予倾斜。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情况纳入金融机构综合评价、MPA评估、监管评级和风险评估范畴。(六)完善绿色金融担保增信机制。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引导融资担保机构优先向绿色领域配置担保资源,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加大对绿色信贷和发债的增信支持。三、建立绿色金融专营机制(七)建设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立与绿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分层次、多样化绿色金融体系,发挥已采纳赤道原则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优势,支持各金融机构在低碳工业园区、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色金融专营机构等专业机构和特色支行,专注服务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八)建立“绿色信贷清单”制度。人民银行、银保监、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等部门按照绿色企业和项目的标准,协同建立“绿色信贷清单”制度,梳理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名单并进行动态管理。各金融机构对入库企业和项目实行名单制管理,优先给予融资支持、债券发行等方面的服务。(九)实施差异化授信管理。各金融机构要扩大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业务权限、授信审批权限,对绿色信贷单列信贷计划、专项审批授信,满足绿色低碳领域融资需求。绿色贷款抵押率可较其他一般贷款适当提高。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尽职免责制度,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十)实行差异化利率定价机制。根据企业和项目的环境行为差异化确定贷款利率,对于绿色低碳企业和项目贷款,可比其他一般贷款利率优惠;对于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和项目贷款,可比其他一般贷款利率适当提高。通过FTP转移定价优惠、设置专项财务资源、合理分配经济资本等正向激励政策对绿色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给予每笔绿色贷款一定的经济资本奖励。四、强化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十一)构建绿色数据共享机制。推动金融部门与经信、环保、住建、法院、电力等部门信息共享,推进环境经济政策和减排进展、区域限批、行业准入等情况以及行政执法、挂牌督办、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环境失信、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等信息纳入金融机构决策体系,助力环境风险有效识别。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建立守信联合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十二)完善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在充分利用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认真落实金融支持“双碳”统计监测工作,建立绿色金融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各金融机构创建本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评估体系,积极开展自主测评。运用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法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十三)构建环境信息披露与监督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推动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披露经营活动的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环保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投融资活动环境影响指标等内容。做好信贷业务环境相关数据的跟踪和管理,披露不同情境下环境风险对金融机构业务战略的潜在影响。五、突出绿色金融支持重点(十四)支持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积极对接我市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工程,满足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融资需求,支持建设浙中花园城市。加大对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低(零)碳试点、海绵城市、城市有机更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垃圾革命”试点、“无废城市”建设等项目,助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低碳试点县建设。(十五)支持传统产业转型攻坚。制造业贷款要优先支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五金、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支持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低VOCs源头替代工作,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支持“5G+工业互联网”工程、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推进产业数字化。支持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点支持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集中式开发、新型储能建设等。(十六)支持农业绿色发展。鼓励各金融机构支持“三品一标”创建,引导传统农业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支持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建设、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支持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循环农业。支持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数字乡村”综合体建设。(十七)支持服务业绿色升级。重点满足生态服务业、休闲生态旅游、影视文化等绿色低碳领域的信贷需求。支持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等绿色交通业务,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支持绿色流通主体,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六、推动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创新与应用(十八)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各金融机构要立足辖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服务,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抵(质)押融资等新型业务。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碳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碳汇交易等生态补偿机制落地。(十九)推动碳账户与金融对接。借鉴先进地区建立工业、农业、个人碳账户体系的经验做法,发挥金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的数据信息支撑作用,加大能源数据汇集力度,整合企业碳排放、碳足迹数据,有序推动重点企业建立碳账户。建立健全碳账户与金融对接机制,稳步推进碳账户金融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开发基于碳账户数据的专项金融产品,对不同绿色等级的主体配套不同信贷政策,加大对低碳、减碳、脱碳等领域的差异化融资支持。(二十)推广绿色支付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将个人的绿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消费、助力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活动纳入个人信用档案,形成可兑换绿色积分,与信用卡额度挂钩。加强移动支付场景建设和升级应用,推广移动支付在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设施等绿色消费领域使用,倡导线上理财、线上支付、线上贷款等行为,提高绿色支付结算比例。(二十一)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深化ESG负责任投资理念,全面深入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建立环境和气候转型风险量化评估体系。严格绿色项目审核,建立绿色金融风险监测机制,密切监测绿色金融项目的杠杆率和偿付能力等关键指标变化。广东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区内各有关单位:《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业经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实施。执行过程中如遇问题,请径向相关主管部门反映。特此通知。广州市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广州市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埔区分局广州市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州市黄埔区水务局广州市黄埔区商务局2021年5月12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第一条【目的】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设国际化生态型创新城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登记注册地、税务征管关系及统计关系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及其受托管理和下辖园区(以下简称本区)范围内,有健全财务制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或机构(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一)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各项法定许可手续完善,一年内未受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且三年内未发生生态环境类犯罪;(二)一年内未因社会危害性较大的违法行为被处予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且三年内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三)符合国家、省、市、区信用管理规定;(四)通过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第三条【绿色低碳发展扶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以下规定给予实施单位扶持:(一)支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1.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按照项目实际投资总额(指项目不含税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主要为土建和设备购置)的20%给予项目投资方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200万元。2.项目投资方根据区发展改革部门的申报通知申报,区发展改革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将符合补助条件的项目纳入补助计划。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三个月后,向区发展改革部门提出项目验收申请,项目验收通过后拨付补助资金。项目评审论证及验收由区发展改革部门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二)支持节能降碳。列入国家、省、市、区监管的重点用能单位,在完成节能主管部门下达的能源“双控”目标的前提下,对2025年度较2020年度产值未下降而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下降200吨标准煤以上,或2025年度较2020年度产值增长25%以上、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0%以上的,按节能量给予500元/吨标准煤补贴,补贴最高1000万元。申请时间为完成节能主管部门下达的能源“双控”目标后。(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第四条【绿色品牌建设扶持】大力支持绿色品牌建设,按以下规定给予扶持:(一)按照从高不重复的原则,对纳入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给予一次性补贴100万元。对纳入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的绿色设计产品,每项产品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每家企业最高50万元。(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二)对获评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补贴30万元。(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三)相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审核办法》规定,首次实施清洁生产并通过审核,获评为“清洁生产优秀企业”的,给予15万元补贴;获评为“清洁生产企业”的,给予10万元补贴;通过简易流程清洁生产审核的,给予2.5万元补贴。对因“清洁生产(优秀)企业(含简易流程)”证书到期,企业主动按照规范流程(全流程)开展新一轮清洁生产审核验收重新认定,取得“清洁生产优秀企业”称号的,给予5万元补贴;取得“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给予2.5万元补贴。通过市级审核又通过省级审核的企业不重复补贴。(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四)企业自行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碳排放状况核查或温室气体核查并获得《碳排放核查报告》或《温室气体核查声明/证书》的,按实际委托费用的50%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5万元。(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五)企业自行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碳减排评估及达峰评估并获得评估报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5万元。(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六)对在碳普惠平台签发的项目予以补贴。依据签发的减碳量按10元/吨二氧化碳予以项目单位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10万元。(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七)获评为省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除外)、节水型居民小区,上年度年用水量在一万立方米以下的,给予创建单位1万元补贴;上年度年用水量在一万立方米以上的,给予创建单位2万元补贴,其中节水型居民小区创建单位为相应物业管理公司。(责任单位:区水务局)第五条【能源管理扶持】大力支持加强能源管理,按以下规定给予扶持:(一)对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等次为超额完成的重点用能单位给予一次性6万元补贴。(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二)列入监管的重点用能单位自行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能源审计,并通过相关主管部门评审的,按实际委托费用的50%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5万元。由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开展的强制能源审计除外。(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三)用能单位按照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委托第三方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首次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按实际委托费用的50%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10万元。(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四)支持用能单位建设用于采集电力、热力等能源数据,实现数据查询和监测,反映能源利用状况,合理调配能源,降低能耗水平,达到辅助决策效果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对接。由区发展改革部门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按照《广州市重点用能监管单位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等级认定标准》对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等级认定,对认定为甲、乙两级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分别给予补贴20万元、10万元。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已通过市发展改革委等级认定的,区发展改革部门不再另行认定,以市发展改革委首次认定的等级为准。(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第六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扶持】对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项目,按以下规定给予扶持:(一)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项目投资方按照发电量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0.15元/千瓦时[应用方(屋顶方)为非公共机构的]、0.3元/千瓦时[应用方(屋顶方)为公共机构的]。单个项目最高享受补贴时间为5年,补贴时间范围在本办法有效期内。由项目投资方于项目并网后在线持续运行6个月以上后提出申请。(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二)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应用方(屋顶方)按照项目装机容量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为0.2元/瓦。单个项目最高补贴200万元。由应用方(屋顶方)于项目并网后在线持续运行6个月以上后提出申请。(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三)对建设充电设施项目的,按照充电设施额定输出功率,对项目投资方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万元。1.具体扶持标准为:(1)充电桩项目。直流充电桩、交直流一体化充电桩、无线充电设施,按200元/千瓦的标准补贴;交流充电桩,按60元/千瓦的标准补贴。(2)换电设施项目:按2000元/千瓦的标准补贴。2.由项目投资方在项目接入广州市充电设施智能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后提出资金申请。享受补贴的项目投资方,应书面承诺当年获得补贴的基础设施项目至少运行满三年,运行总功率数三年内均达到获得补贴的总功率数,如实际运行总功率数未达获得补贴的总功率数则应退还补贴差额。运行初始时间从接入广州市充电设施智能管理平台起计算(含当月)。3.项目投资方在3年存续期间内退出正常运行的(停业或破产的除外),按以下标准退回补贴资金。未退回补贴资金的,不得再次申请财政补贴:(1)未满一年退出正常运行的,退还100%补贴资金;(2)已满一年、未满两年退出正常运行的,退还60%补贴资金;(3)已满两年、未满三年退出正常运行的,退还20%补贴资金。(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第七条【资金配套扶持】对有效期内获得国家、省、市发展改革部门扶持的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节能环保产业、非工企业综合节能改造示范等企业投资项目以及获上级扶持的区属公共机构节能改造等财政投资类项目,分别按照获得国家、省、市扶持金额的100%、70%、50%给予项目投资单位配套扶持,配套金额分别不超过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单个项目获得上级和本区财政扶持总额不超过项目投资单位自筹资金总额,超过部分不予配套。国家、省、市发展改革部门直接补助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完成且通过完工评价或验收等相应工作后一年内提出配套申请;国家、省、市发展改革部门后补助项目,投资方在获得扶持资金后一年内提出配套申请。(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第八条【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扶持】鼓励有效期内在区内开展绿色产业发展有关活动,按以下规定进行扶持:(一)对服务于本区新能源产业、50%以上会员为区内注册企业、依法注册成立并按章程开展活动的行业协会,由区发展和改革部门对提出申请的行业协会按照考核指标(另行制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对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合格的行业协会分别给予30万、20万、10万元活动经费补贴。被评为不合格档次的,不予发放补贴。(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二)鼓励企业或机构在我区举办国际级或国家级新能源绿色产业峰会、重大论坛、创新大赛等活动,经审核,按照活动实际支出经费的30%给予补贴,每个活动补贴最高100万元。1.申请单位在活动开始前30个工作日提交活动方案(活动或会议主题的说明、主办及协办单位介绍、邀请函)及经费预算进行留存。2.由多个符合条件的单位联合主办的活动,须确定一个申报主体。3.活动结束10个工作日内,申请单位须向区发展改革部门提供活动材料,由区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审核后方可申请活动补贴。(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第九条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节能降碳等贡献大或对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经区政府、管委会同意,另行予以重点扶持。在项目获得审批之后给予直接补助。支持额度按照区政府批复文件或会议纪要等予以确定,并按资金拨付程序进行拨付。直接补助资金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财政资金管理规定使用,达到招标额度的须进行公开招标。(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第十条本办法所需资金由黄埔区人民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安排,分别纳入区发展改革部门、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区生态环境部门、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区商务部门、区水务部门等各业务主管部门年度预算。各业务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门按职责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第十一条本办法涉及的政策兑现事项采用“一门受理、内部流程、集成服务、限时办结”政策兑现办理模式。申请本办法扶持资金的企业或机构,按区政务服务中心政策兑现窗口通知的时间或本办法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向政务服务中心政策兑现窗口提出申请,逾期不申请视同自动放弃。符合条件的企业或机构申报流程和所需提交的材料以相关部门在政策兑现系统公开的对应事项的办事指南为准。区政策研究室负责形式审核和跟踪督办,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实质审核。区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兑现第三条,第四条第(二)项(非工业企业),第五条第(一)至(四)项(按对应的分工),第六条第(一)及(二)项,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按对应的分工);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兑现第四条第(一)及(三)项、第四条第(二)项(工业企业),第五条第(一)至(三)项(按对应的分工),第六条第(三)项,第九条(按对应的分工);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兑现第四条第(四)至(六)项;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商务部门负责兑现第五条第(一)至(三)项(按对应的分工),第九条(按对应的分工);区水务部门负责兑现第四条第(七)项。第十二条符合本办法补助、补贴、配套条件的企业或机构,由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或机构提供的材料审核后,相关资金直接划拨至企业或机构基本账户。除注明为其他币种外,本办法提到的货币单位,均以人民币计算。涉及“以上”、“不超过”的数额均含本数。资金扶持金额精确到元(按四舍五入法)。办法第二条“一年内”指申请资金年度的上一个会计年度至资金申请日,“三年内”指申请资金年度的前三个会计年度至资金申请日。第十三条申请本办法第四条和第五条补贴的企业或机构,获得相关称号、证书、报告、通知或批复之日应在本办法有效期内,并在获得相关称号、证书、报告、通知或批复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补贴申请。第十四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同一项目、同一事项同时符合本区其他扶持政策规定(含上级部门要求本区配套或负担资金的政策规定)的,按照从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扶持,另有规定的除外。获得扶持资金的涉税支出由企业或机构自行承担。区内企业或机构变更名称、分拆业务等不属于本办法扶持范畴。原已纳入扶持计划的项目,按原扶持计划情况执行。第十五条严禁各类中介机构或者个人非法截留、挪用、套用、冒领补助资金。享受本办法扶持的对象,须如实填报相关信息,并签订相关承诺书,若扶持对象违反承诺的,应将所获扶持金予以退回,主动退回相关扶持资金的,不影响其信用等级评价;企业或机构不主动退回的,各资金发放部门有权追回已发放的资金。区各资金发放部门对企业或机构的失信行为依法予以公示,并纳入企业或机构信用档案,在三年内不予受理该企业或机构补助资金的申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申请扶持资金的企业或机构如被列为国家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在完成信用修复,退出国家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之前,各资金发放部门应当限制扶持资金的发放。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支持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扶持计划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中的支持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目标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扶持计划的组织实施,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依据《深圳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府规〔2018〕12号)、《深圳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深府规〔2021〕1号)、《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工信规〔2020〕9号),以及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事中监管及验收相关规定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支持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扶持计划。支持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工作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自愿性清洁生产等内容。第三条本规程扶持方式均为事后资助,包括直接资助、奖励两种形式:(一)直接资助是指对项目申报单位自主实施的工业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相关项目给予无偿资助;(二)奖励是指对项目申报单位获得国家、省、市各项落实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目标工作有关示范项目和荣誉称号的,给予奖励。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并发布资金申报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和材料初审,开展项目跟踪管理、监督检查,下达资金扶持计划,批准项目变更、撤销或中止,办理资助资金拨付、回收和清算,办理资金信息公开(涉密信息除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项目评审核查等工作;配合市财政部门开展专项资金项目重点绩效评价和再评价,配合审计部门和监察机关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以及职能范围内的其他工作事项。第五条第三方专业机构是指提供专业性、辅助性服务的机构,包括评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节能服务机构等第三方中介机构。主要职责如下:(一)组织项目评审,提交评审结果报告;(二)组织专项审计,审核贷款合同,对项目总投资、贷款利息等进行核算;(三)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算;(四)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委托开展项目初审、绩效评估、现场核查、项目后评价以及项目事后监督检查等工作;(五)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委托开展的其他事务性和辅助性工作。第六条项目申报单位按照申报指南要求进行项目申报,并提交项目资金申请书等资料;按照要求开展绩效自评工作,配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报送项目有关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根据项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整改。第三章申报条件和资助标准第七条申报项目须同时符合下列基本条件,并根据申报项目的不同类别,还需符合本规程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专项申报条件:(一)申报单位为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同)内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二)申报项目所在地位于深圳市,符合国家和我市能耗、环保、安全等要求,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按有关规定完成项目所需的用地、环评、规划、能评等备案或核准,取得有关批准文件。产品涉及安全等国家有特殊行业管理要求的,申报单位须取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颁发的合法有效的产品生产或销售许可等资格;(三)申报单位提交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等经营指标数据,与报送市统计部门的数据一致;(四)不存在就同一单位建设内容相同或部分相同的项目向市有关部门进行多头申报的情形;(五)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八条工业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项目的扶持方向、条件、标准和审核方式如下:(一)扶持方向: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实施围绕电机、变压器、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改造提升项目,智慧(综合)、智能、数字化能源管理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重要污染物源头替代产品项目,节水改造及再生水重复利用示范项目,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以及其他以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碳)、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且达到较为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的示范项目。(二)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具备实施申请项目所需的资金、人员、场地、设备等主要保障条件。申报单位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且有实际生产制造环节(至少包括最后组装环节,下同),项目实施地址和生产制造地址均在深圳市内(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项目不要求有生产制造环节,但要求相关数据中心在深圳市内)。同一申报单位每年度最多申报一个项目。根据年度预算总额,对同一类型项目择优支持。同等条件下,对于获得国家各项落实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目标工作试点示范荣誉(本规程第十条所列)的申报单位优先支持。(三)扶持标准:事后直接资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审计核定的项目总投资的30%,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四)审核方式:根据项目性质,酌定采用专家评审(重点围绕技术先进性、经济性、创新性、绿色化水平、产业链上下游影响、可推广复制性、智能化程度等)、现场考察、专项审计等程序。资金计划综合年度资金规模和评审结果确定。第九条第八条中项目总投资原则上由建设投资、研发费用构成,建设投资不少于项目总投资的50%,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其中:(一)建设投资主要包括设备及工器具的购置、改造与租赁费,安装工程费,生产运营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建筑工程费和形成固定资产的其他建设投资;(二)研发费用主要包括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其他相关费用。第十条支持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工作试点示范的各类别扶持方向、申报条件和扶持标准如下:(一)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深圳市)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二)智能光伏示范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深圳市)、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深圳市)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三)规范公告示范1.扶持方向:支持列入国家绿色低碳领域制造业规范公告名单。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列入国家绿色低碳领域制造业规范公告(光伏制造、锂离子电池、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等)企业(深圳市)名单。3.扶持标准:奖励,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四)能效、水效“领跑者”示范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省、市能效“领跑者”和水效“领跑者”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省、市能效“领跑者”和水效“领跑者”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市级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五)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示范1.扶持方向:支持申报单位产品列入国家、省、市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等目录。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有产品列入国家、省、市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等目录。3.扶持标准:奖励,单个国家级产品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省级不超过10万元,市级不超过5万元,单个企业单年度累计不超过100万元(含国家、省、市级产品奖励总和),同一型号产品累计只能获得一次奖励。(六)绿色工厂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省、市绿色工厂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省、市绿色工厂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市级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七)绿色产品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省、市绿色产品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省、市绿色产品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1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5万元,市级奖励金额不超过2万元,单个企业单年度累计不超过50万元(含国家、省、市级产品奖励总和)。(八)绿色工业园区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省、市绿色工业园区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省、市绿色工业园区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市级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九)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省、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省级、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市级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十)绿色企业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绿色企业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绿色企业(特指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绿色企业)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市级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十一)绿色数据中心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省、市绿色数据中心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产权所有的数据中心已获得国家、省、市绿色数据中心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市级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十二)工业绿色发展支撑机构1.扶持方向:支持获得国家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广东省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构称号。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获得国家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广东省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构称号。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10万元。(十三)自愿性清洁生产1.扶持方向:支持通过国家、省、市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业企业。2.申报条件:符合申报项目基本条件,申报单位已通过国家、省、市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业企业。3.扶持标准:奖励,国家级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省级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市级奖励金额不超过10万元。第十一条支持绿色发展促进工业“碳达峰”工作试点示范奖励申报时间距离获得试点示范等荣誉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年,且该荣誉处于有效状态,未被暂停、撤销、中止或终止。各项荣誉的奖励资金计划综合年度资金规模和评审结果确定。第四章项目申报和审核第十二条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产业规划确定年度重点支持领域,依据本规程编制年度资金申报指南,明确资金扶持计划类别、重点方向、申报条件、受理时间和申报材料要求等。第十三条项目申报方式为单独申报。第十四条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要求在专项资金管理系统在线填报相关信息,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预审,主要审查申报材料齐备性、内容合规性。预审通过后申报单位将相关纸质资料提交至行政服务大厅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综合受理窗口。申报单位符合申报条件且提交的申报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符合申报条件但材料不全的,一次性告知申报单位限期补足材料;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不予受理。第十五条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于申报日期截止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申报材料合规性初审。第十六条项目初审完成后需进行专家评审的项目,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评审,专家评审得分70分以上(含70分)方可通过。对需进行审计的项目,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对需现场考察或现场核查的项目,组织实施或委托实施现场考察或现场核查。第十七条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年度资金安排,结合项目综合评审结果、项目核查结果等情况,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根据资助标准编制资金资助计划,确定拟资助名单和资助金额。第十八条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对资助项目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单位名称、项目名称、拟资助金额等,公示期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向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下达项目资助计划。第十九条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下达的项目资助计划拨付资金前,发现下列情形,可以撤销资助项目并终止资金拨付:(一)受资助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在指定期限内提交拨付凭证;(二)发现受资助单位出现经营异常情况,且有可能危及财政资金安全、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绩效;(三)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认为受资助单位不再具备资助条件的情形。第五章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第二十条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规定对项目进行管理。第二十一条项目单位应按项目实施方案完成项目建设,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单位应按要求提交项目进展报告、配合进行项目检查及按要求提交项目资料。对需追回已拨付资金的,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规定追回已拨付资金,并与市财政国库系统对账;拒不配合退回的,按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规定依法处理。第二十二条项目单位应提交受资助项目的自评价报告,自评价报告应包括项目概况、实施过程总结、资源能源节约及减排效果、目标评价、评价结论、主要经验和相关建议等内容。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根据需要抽取一定比例的项目开展后评价工作。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二十三条第三方专业机构在项目审核过程中应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第三方专业机构在项目评审、评估、审计以及提供其他服务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与申报单位串通作弊、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的,取消其项目评审、评估、审计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资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造成专项资金损失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二十四条参与评审的专家以权谋私的,一经发现取消其在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专家资格,追究其相关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二十五条申报单位应如实申报,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建设,按照国家有关税务、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税收和账务处理,并自觉接受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数据报送和后评价等工作,切实履行各项职责。第二十六条在专项资金扶持计划项目申报、审批、管理、验收、后评价等过程中,任何机构和个人存在弄虚作假、非法骗取、恶意串通、提成牟利、侵占资助资金、恶意重复申报、阻挠或故意规避对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及其他不良行为的,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法将违规信息归集至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等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二十七条申报单位及申报项目存在以下情况的不予资助:(一)同一项目多头申报或与已获我市市级财政性资金资助的项目建设内容存在重复;(二)申报单位实际情况与项目申报承诺书不符或提供虚假材料;(三)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不予资助的其他情况。属于前款规定情形但已取得资金的,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规定追回全部或部分财政资金,并与财政国库系统对账。第七章附则第二十八条本规程由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本规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安徽芜湖繁昌区人民政府发布繁昌区节能降碳若干支持措施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繁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有关单位:现将《繁昌区节能降碳若干支持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2年3月9日(此件公开发布)繁昌区节能降碳若干支持措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结合本区实际,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特制定本政策规定。一、支持对象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依法经营、纳税且无重大违法违纪记录的企业和机构,实施的节能项目应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二、支持范围1.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项目。2.工业节能降碳项目。3.节能降碳管理能力建设。4.区政府确定的其他节能降碳用途项目。5.不予支持的情形。(1)以扩大产能为主的项目;(2)应与主体工程同步配套建设的节能项目;(3)利用外购或外供的余热、余能、余气项目;(4)能源台账不规范,节能量无法测算的项目。三、支持方式扶持资金采用补贴方式。申请单位按支持资金所明确的支持范围中的一种进行申请,实行公开、透明、同级财政资金不重复享受原则。四、支持标准1.对主动进行关闭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给予腾出能耗奖励(能耗值按关闭前三年统计库平均值测算或委托第三方按行业准入标准评估),按照2022年每吨标准煤900元标准给予补助,2023、2024年补助标准根据政策实施情况予以调整(不超过900元),补助总额不超过800万元。对停产转型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繁昌产业定位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除腾出能耗奖励外,再给予现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对企业利用自有厂房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500千瓦或8000平米以上)且自发自用的,按照自发自用电量给予0.05元/度的补贴,连续补贴2年。辖区内企业使用区内绿电的,按照使用量给予0.04元/度的补贴,连续补贴2年;辖区内企业使用区外绿电的,按照使用量给予0.03元/度的补贴,连续补贴2年。单个项目补贴总额不超过200万元。3.对改建项目中购置使用国家规定的高效节能型设备,按照购置费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4.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控中心项目,给予总投资额(不含土建部分)2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5.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根据《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第38令)的有关规定,完成清洁生产项目且通过审核评估验收并获得上级财政补贴后,按照中央、省级1:1的比例予以区级配套补贴。6.对按照规定完成能源在线监测平台建设的用能单位,在项目竣工验收后,给予总投资额3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7.对区政府确定的其他节能降碳项目,支持条件和标准另行报区政府批准后执行。五、资金使用、监督和项目绩效管理1.资金拨付。区发展改革委在收到企业报送的专项资金拨付申请和属地政府的初审意见后,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申报项目的资金等材料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区发展改革委会同区财政局、区经信局、区统计局联审,并进行现场核实,各部门出具联审意见汇总至区发展改革委。区发展改革委参照部门联审意见,形成最终报告,报区政府。经区政府批准同意后,由区发改委按照财政专项资金支付流程,直接拨付至企业。本政策所需资金由区财政安排,纳入区发改委年度项目预算。2.资金监管。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区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区发展改革委委托相关单位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节能降碳情况进行抽查和评估。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和区审计局根据各自职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稽查和审计。对采取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补贴资金的企业,项目属地政府牵头负责追回资金,并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对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六、附则1.本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市、区相关政策变化可适时予以调整,各责任单位节能降碳目标任务另行印发。2.本政策规定与其他政策内容相同的,按就高不就低原则执行,不重复享受。同一企业的同一项目补助只能享受其中一项奖补政策。3.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暂定三年。云南关于印发2022年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现将《关于2022年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1月28日(此件公开发布)关于2022年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完成好全年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紧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调控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制定以下政策措施:一、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一)落实严防严控措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外传”防控策略不动摇,全面压实“四方责任”,强化“堵、清、防、保、扛”措施。健全完善边境联防体制机制,持续压实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责任,加快建设技防设施和“智慧边境”,健全管护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底线、不向省外扩散的底线。(牵头单位: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二)精准做好常态化防控。加快提升防控能力,提高防控的精准性、及时性、有效性。从严落实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四早”措施,确保及时实现“动态清零”。持续改善边境县、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变异毒株防范。加大区域协查力度,严格把控输出关口,加强口岸城市、边境地区及人群管控,管住边境县、市出入通道,快速有力阻断疫情传播链条。各地开展重大促销等活动时,要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牵头单位: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三)做好应急处置预案。一体推进战疫情、保民生、保稳定,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优化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把突发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持续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应急处置等能力。落实支持瑞丽市及边境374个抵边行政村有关政策,切实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民生、就业、保供稳价等工作。(牵头单位: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四)加大中央资金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努力做好专项债券、一般债券申报和发行工作,统筹各类资金2000亿元左右,重点用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五)加大省预算内投资力度。安排50亿元省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重点用于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重点用于中老铁路沿线开发、赤水河等重点流域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兴水润滇”工程、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循环化改造、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及市政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等建设任务。(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六)全面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2022年初,切块下达16个州、市共5亿元省预算内资金专项用于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安排3亿元省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用于“骏马奖”,每月对固定资产投资综合评分前5名的州、市进行奖励。(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七)加快重点领域投资建设。筹集资金900亿元以上,支持交通强省建设。筹集资金400亿元以上用于“兴水润滇”重点工程建设,确保新开工100件以上重点水网工程。积极争取并筹集各方资金100亿元以上,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为重点,实施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统筹资金50亿元以上,依托大通道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统筹安排资金15亿元,重点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财政资金10亿元,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能源、绿色铝硅、生物医药、文旅健康和“专精特新”企业延链补链强链。统筹安排财政资金12亿元以上,用于工业项目的节能降碳、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八)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做好土地、林地、环境容量等要素指标的计划安排,积极向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倾斜,提升要素产出效率。加快提高用地等环节审批效率,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定年度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清单”,建立重大项目“1对1”服务机制,对重大项目各项审批手续实行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九)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信贷支持强度,促进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全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加大对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融资工具和配套政策制定,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牵头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十)鼓励以商招商。建立以商招商分级奖励制度,对引进制造业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省财政对招商实施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累进奖补,最高可达1000万元。对延伸、补齐、做强特色农业、绿色铝硅、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链的企业,视情况提高奖补标准。(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投资促进局)(十一)促进财政金融投资同向发力。建立财政资金、预算内投资、金融机构融资联动协同机制,更好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信贷投入,持续加大信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按月梳理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开展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定期沟通会商。(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十二)加快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大力推动城镇低效用地腾退出清,鼓励各地制定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盘活闲置厂房、设备等资源,释放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加快盘活低效、闲置、暂停开发的旅游、矿山等各类资源。(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十三)加快专项债券和预算内资金使用进度。各地各部门要加快已拨付到位各类资金支出进度,加快形成更多实物量。加强对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支付进度的督促检查,依法依规对长期资金趴账的项目作出调整、收回处理并通报。(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三、大力实施促消费行动(十四)积极扩大农村消费。支持建设电商直采直销基地、生鲜农产品产地仓,开设农特产品旗舰店、特产馆,开展直播带货。支持加快实现“快递进村”。持续开展汽车、家电下乡促销活动。(牵头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十五)积极扩大城镇消费。支持实体店、城市综合体、商品交易市场改造升级,支持连锁企业、老字号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支持商圈及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或被列入国家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的给予奖励。鼓励各州、市打造夜经济地标和网红打卡点。对全年销售额增量排名前列的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给予奖励。对全年新建连锁直营门店达到10家以上的品牌连锁店经营企业,根据新建直营门店数量给予奖励。开展“彩云购车补”、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活动,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简化各类市场主体举办户外促销活动的审批手续。(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四、着力提升外资外贸发展水平(十六)支持扩大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带来的机遇,鼓励申报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对国家已列入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贷款项目,给予省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重点支持。对利用外资的项目,按其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2%予以奖励,最高奖励金额可达5000万元。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省内企业境外项目中长期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对境外投资合作项目,给予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助。(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投资促进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云南分公司)(十七)支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依法依规对在中国(昆明)、中国(德宏)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安排财政资金和省预算内基建投资10亿元,支持中老铁路运营维护、沿线开发建设。力争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0亿元以上,支持中老铁路沿线物流体系和产业园区建设。对产值增速较快的加工贸易企业设备更新、智能化改造、技术创新等给予补助。对经认定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省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给予奖励。加大金融支持外贸发展力度,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安排50亿元外贸专项信贷额度,分类支持外贸重点企业、龙头生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昆明海关、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五、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十八)切实稳住农业“基本盘”。大力支持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农业投资增速30%以上。确保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定在6287万亩、1930万吨以上,增加杂交稻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各50万亩,保障生猪、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建设480万亩高标准农田。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推广,加大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牵头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十九)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百亿金融支农行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贷款不低于300亿元。统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省财政资金10亿元,用于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支持建设三七、天麻、滇重楼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基地,支持建设三七交易中心。支持咖啡、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开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竞争性创建,对创建成功的给予省级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州市级试点。(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乡村振兴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二十)支持重点园区优化提升。力争发行不低于2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标准化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对列入园区循环化改造清单的项目,优先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选取5个园区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先进技术应用示范,每个示范点给予200万元奖励。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对新增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超500亿元的园区,分别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500万元奖励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激励。对园区内符合条件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或股权投资支持。(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二十一)着力提升电力保障能力。制定有利于火电稳定发展的政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火电机组大方式运行、力争统调火电发电量达420亿千瓦时以上,加快推动480万千瓦火电装机建设。力争2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开发。(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能源局)(二十二)支持旅游业加快升级和市场恢复。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年度实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的重大文旅项目,由省财政按照完成投资额的3%给予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奖励;对评定为甲级旅游民宿的主体予以一次性最高15万元奖励;对新开发具有云南特色文化元素且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旅游商品的,给予一次性研发设计20万元补助;对创作歌舞艺术精品或高品质大型演艺节目的,视情况给予奖励。允许暂退80%保证金的旅行社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2年12月31日。通过线上旅游平台分期分批发放“文旅消费券”,以电子油票方式对入滇自驾游客给予补助。抓紧出台加大支持旅游业恢复助企纾困解难的政策措施。(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二十三)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各地要按照“一城一策”要求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超出合理去化周期的县、市、区,要采取有力措施稳价促销;低于合理去化周期的县、市、区,要增加土地投放和商品房供给。加大对长租房市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各地积极出台吸引外地人口落户和安居的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和企业运行监测,主动防范化解潜在风险。(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二十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安排省级新型基础设施专项资金10亿元和财政资金3亿元,重点支持国家级骨干直连点建设、区块链产业发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数字小镇建设。安排1亿元资金,开展数字城市和智慧县城建设试点。鼓励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子公司),对实际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视情况给予奖励。(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六、推动城乡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二十五)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整合中央和省级资金40亿元以上,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00亿元以上,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500个以上。(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十六)加快城镇老化管网改造提升。力争统筹预算内投资、财政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00亿元,支持供水、排水、燃气等城市(县城)市政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十七)支持民族地区提升农村住房功能。开展民族地区农村住房功能提升试点,安排省财政资金4亿元,对设计方案和改造提升建设投入给予适当奖补,支持在保留民族优秀传统建筑风格和满足安全稳固的基础上,合理分隔卧、厨、厅、卫功能,提升保暖、隔音、防火等性能,升级成为具有现代居住功能的传统民居。(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十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树立强烈鲜明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导向,分别对高质量发展前20强县、市和经济增长进位较快前20强县、市,给予每个县、市500万元奖励。统筹安排100亿元,实施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奖补,让利各地40亿元以上税收。(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七、努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活力(二十九)加快提升创新创业活力。落实好云南省加快提升创新创业活力若干政策措施。加大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力度,按照规定给予符合条件的省级创业园区升级计划每个500万元、社会投资机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每个200万元补助资金。用好中小企业发展和工业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三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培用和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安排省级人才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培养引进使用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安排省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3亿元以上,支持每名驻滇院士1000万元研发经费,其余资金用于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应用科技研究项目中试阶段经费支出和科研平台建设。(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八、加大助企纾困减负力度(三十一)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国家和我省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及取消、停征、免征、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重点用于帮扶生产经营暂时面临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劳动力密集、社会效益高的民生领域服务型中小微企业。拓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和分时段弹性收费政策实施范围,降低物流成本。(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税务局)(三十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融资支持力度。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全年再贷款、再贴现余额均超过200亿元。安排省财政资金2000万元,对借用支农再贷款加大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的农业合作金融机构,按照再贷款金额的1%给予财政贴息。对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贴息标准上浮10%。加快完善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立重点中小微企业清单,建立政府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中小微企业定期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积极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全力做好稳增长工作,细化实化各项稳增长措施,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调度,积极主动做好市场预期引导有关工作,加强政策评估和动态优化,做好政策储备研究,暂缓出台各种收缩性政策,每季度末向省政府督查室、省发展改革委报送推进落实情况。省政府办公厅每季度对各州、市和各重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省发展改革委每季度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贯彻落实情况。福建关于推动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直有关单位:《关于推动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财政厅2022年3月29日(此件主动公开)关于推动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特制定措施如下:一、支持企业加快节能改造推动重点行业存量项目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支持工业企业牵头实施低效设备更新改造、能效水平提升、能量系统优化、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改造项目、重大示范引领工程建设;推进能效未达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准入值的工业企业加快淘汰或更新设备、产线、技术、工艺,提质增效发展。组织实施年节能量达一定规模且产品能效水平达到行业先进值的省工业重点节能项目,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投用(投产)的重点项目,按项目年节能量最高给予每吨标准煤500元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800万元。(责任单位:省工信厅、财政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二、严格重点领域能效约束突出生态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推进行业加快提升能效水平。严格落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对高耗能行业新建、迁建或扩建项目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严格审查,其它建设性质项目按国内先进以上水平开展节能审查。各资源要素、政策措施支持有利于降低行业、区域能耗强度的项目落地。开展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落实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政策。(责任单位: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三、强化能效标杆示范带动持续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遴选重点行业能效、水效水平突出企业,发布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标杆,强化用水定额执行,推进工业节能节水,提升能效水平与用水重复利用率,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省级标杆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国家级标杆企业最高再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充分发挥能效、水效“领跑者”标杆示范作用,深入总结企业典型经验做法、先进适用技术等,组织召开行业现场交流推广会,带动行业企业对标提升能效、水效水平。征集国内领先的节能节水技术、产品、装备,依托节能节水技术产品推广平台、节能标杆现场交流活动等,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引导企业节能降耗、转型升级。(责任单位:省工信厅、水利厅、财政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四、提升节能服务管理水平遴选优质节能服务机构,组织节能服务进企业行动,为重点用能企业把脉问诊,深入挖掘节能空间,提供节能低碳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在节能诊断基础上,联合节能服务机构,采取合同能源管理、工程项目总包建设营运等多种方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符合条件的统筹纳入省工业重点节能项目库予以支持。强化工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在线分析、预警功能,支撑企业优化提升能源消费管理。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建设二级、三级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按系统建设级别分别给予不超过10万元、15万元一次性补助;对于未开展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或数据传输持续异常、断线的重点用能企业,不得申请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和绿色制造项目。(责任单位:省工信厅、财政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五、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对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清洁绿色转型发展。组织评选发布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进产品绿色化设计,健全我省绿色制造体系,择优推荐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最高给予每家企业3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厂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等绿色化改造,优化企业传统用能结构,企业消纳自发可再生能源的能耗量视同企业节能改造节能量,统筹计入企业申报的省工业重点节能项目予以支持。(责任单位: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财政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六、推进大宗工业固废利用鼓励企业加大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支持示范项目列为省重点技改项目,培育示范试点企业。开展工业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所得税和环境保护税等优惠政策。培育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骨干企业,做好再生资源行业加工规范准入,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通过规范条件的,最高给予每家企业20万元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生态环境厅、发改委、财政厅,省税务局,厦门市税务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七、加大节能设备开发应用支持企业创新研制节能降耗、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根据《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扶持实施细则》,经认定属于国内首台(套)的节能重大技术设备按不超过市场销售单价的60%予以补助,最高补助金额200万元;属于省内首台(套)的节能重大技术设备按不超过市场销售单价的30%予以补助,最高补助金额100万元。对首次应用省认定的国内或省内首台(套)节能重大技术装备的企业,给予不超过技术装备购买金额的15%补助,最高100万元。(责任单位:省工信厅、财政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推动企业节能改造项目精准对接各金融机构融资。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设立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金融产品,对接省工业重点节能项目,采取循环贷等方式,提供更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优先支持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绿色改造、绿色建材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应用、老旧船舶电动化改造、绿色产品推广等项目融资,合理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责任单位:省工信厅、金融监管局,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保监局,厦门银保监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实施至2024年12月31日。企业获得认定类、奖励类项目的资金补助,可同时享受其他省级资金补助。厦门市可参照执行相应财政奖补政策,经费从厦门市财政支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