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02/Z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3502/Z5053-2019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StandardforBuildingCarbonEmissionAccounting2019-12-18发布2019-12-18实施厦门市建设局发布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StandardforBuildingCarbonEmissionAccountingDB3502/Z5053-2019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市节能中心批准单位:厦门市建设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日期:2019年12月18日345前言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关于发布厦门市2018年度科学技术项目(工程建设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厦建总〔2018〕71号)的要求,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总结厦门市建筑碳排放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厦门市气候和地域特点,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核算流程;5.核算边界与数据采集;6.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7.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8.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核算;9.数据发布。本标准由厦门市建设局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者建议,请寄送厦门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办公室(地址:厦门市厦禾路362号建设大厦十五楼,邮编:361003)。主编单位承诺:本标准符合国家、福建省、厦门市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并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相一致,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若出现因违反上述要求所导致的法律后果,则由主编单位全部承担。本标准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局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市节能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6厦门市循环经济协会福建鑫叶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厦门联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胡达明单平平黄海波林栋炫陈定艺郑瑞发王宏凯罗梁生林斌忠林家泉林跃东王云新李煌荣陈鹏霞叶德良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崔胜辉冉茂宇石峰施建臣傅海燕7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3基本规定·································································84核算边界与数据采集················································104.1核算边界界定························································104.2数据采集·····························································115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125.1一般规定·····························································125.2建材生产·····························································135.3建材运输·····························································135.4施工建造·····························································146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166.1一般规定·····························································166.2设备运行碳排放·····················································166.3暖通空调系统能耗··················································196.4生活热水系统能耗··················································196.5照明和配电系统能耗················································206.6动力系统能耗························································216.7可再生能源系统供能················································216.8绿化碳汇·····························································236.9建筑维护·····························································2387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核算··········································267.1一般规定·····························································267.2建筑拆解碳排放·····················································267.3废弃物运输碳排放··················································277.4废弃物处置碳排放··················································278碳排放指标计算······················································28附录A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29附录B建材碳排放因子···············································30附录C各类运输方式碳排放因子··································35附录D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36附录E常见制冷剂全球变暖潜值···································38附录F不同栽植方式绿化固碳量···································40附录G常用建筑部件使用年限·····································41本标准用词说明··························································42引用标准名录·····························································43附:条文说明·························································459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2TerminologiesandSymbols···········································22.1Terminologies··························································22.2Symbols································································33BasicRequirements·····················································84AccountingBoundaryandDataAcquisition······················104.1AccoountingBoundaryDefinition···································104.2DataAcquisition·····················································115CarbonEmissionAccountingforBuildingMaterialization·····125.1GeneralRequirements················································125.2BuildingMaterialProduction·········································135.3BuildingMaterialTransportation····································135.4Construction·························································146CarbonEmissionAccountingforOperationPeriod··············166.1GeneralRequirements···············································166.2CarbonEmissionofEquipment······································166.3EnergyConsumptionofHVAC······································196.4EnergyConsumptionofDomesticHotWaterSystem················196.5EnergyConsumptionofLightingandDistributionSystem··········206.6EnerygyConsmptionofPowerSystem······························216.7EnergySupplyofRenewableEnergySystem························216.8CarbonSequestrationofGreeningSystem···························236.9CarbonEmissionofBuildingMaintenance··························23107CarbonEmissionAccountingforDemolitionPeriod············267.1GeneralRequirements···············································267.2CarbonEmissionofBuilidingDemolition···························267.3CarbonEmissionofWasteTransportaion····························277.4CarbonEmissionofWasteDisposal·································278CalculationofCarbonEmissionIndex·····························28AppendixAWorkflowforBuildingCarbonEmissionAccounting··········29AppendixBCarbonEmissionFactorforBuildingMaterial················30AppendixCCarbonEmissionFactorforTransportModes·················35AppendixDMainEnergyCarbonEmissionFactor·························36AppendixEGlobalWarmingPotentialofCommonRefrigerants··········38AppendixFCarbonSequestrationbyDifferentPlantingMethods··········40AppendixGServiceLifeofConstructionEquipment·······················4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42ListofQuotedStandards·················································43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4511总则1.0.1为规范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推进厦门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厦门市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既有的建筑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碳排放核算。1.0.3建筑物碳排放核算应根据不同目的按阶段进行,可将分段核算结果累计为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1.0.4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福建省和厦门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建筑全生命周期lifecycleofbuildings建筑生命周期是指从建材原料开采到建筑拆除处置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原材料开采、建材生产、建材运输、施工建造、运行维护、拆除和废弃物处置等环节。2.1.2建筑物化阶段buildingmaterializationperiod建筑物化阶段是指建筑从无到有经历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和施工建造三个环节。2.1.3建筑碳排放buildingcarbonemission建筑在与其相关的生命期各阶段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2.1.4二氧化碳当量(CO2e)carbondioxideequivalent与一定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具有相同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用于比较不同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影响的度量单位。2.1.5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单位质量的温室气体辐射强度影响与等量的二氧化碳辐射强度影响相关联的系数。2.1.6建筑碳排放核算buildingcarbonemissionaccounting对建筑碳排放数据进行采集、计算与发布的过程。2.1.7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unitprocessofcarbonemittedfrombuildings为量化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消耗的能源、资源和材料而确定的基本活动过程,是构成建筑碳排放的基本单位。32.1.8活动水平数据activitydata反映人为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定量数据,针对建筑碳排放,主要包括材料、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量。2.1.9核算边界accountingboundary与建筑物建材生产与运输、建造与拆除、建筑物使用等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范围。2.1.10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将相关活动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对应的系数,用于量化建筑物不同阶段相关活动的碳排放量。2.1.11建筑碳汇carbonsinkofbuildings在划定的建筑物范围内,绿化、植被从空气中吸收并存储的二氧化碳量。2.2符号2.2.1几何尺寸𝐴——建筑面积(m2);𝐴𝐶——太阳集热器面积(m2);𝐴𝑖——第i个功能区域的照明面积(m2);𝐴𝑝——光伏系统光伏面板的净面积(m2);𝐴𝑤——风机叶片迎风面积(m2);𝐷——风机叶片直径(m);𝐷𝑖,𝑗——第i类建材采用第j种运输方式的平均运输距离(km);𝐷𝐷−𝑇𝑖,𝑗——第i类废弃物采用第j种运输方式的平均运输距离(km);𝐴𝑙,𝑖——i类植栽方式绿地面积(m2)。2.2.2碳排放量4𝐶𝑀𝑎——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𝑠𝑐——建材生产过程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𝑦𝑠——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𝑠𝑔——施工建造过程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𝑅——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𝑅−𝐸——建筑设备运行年碳排放量(kgCO2e/a);𝐶𝑅−𝑀——建筑维护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𝑃——建筑绿地碳汇系统年减碳量(kgCO2e/a);𝐶𝑟——建筑使用制冷剂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a);𝐶𝑅−𝐸−𝑊——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kgCO2e/a);𝐶𝑝𝑙,𝑖——i类植栽方式单位绿地面积的CO2e固定量(kg/m2);𝐶𝑅−𝑀−𝑀——建筑维护阶段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𝑅−𝑀−𝐸——建筑维护阶段更替活动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𝐶𝐶——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量(kgCO2e);𝐶𝐷−𝐸——建筑拆解环节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𝐷−𝑇——建筑废弃物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𝐷−𝐷——建筑废弃物处置环节的碳排放(kgCO2e);𝐶𝑖——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kgCO2e);𝐶𝐿𝐶——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kgCO2e);𝐶𝐿𝐶−𝐴𝑉𝐸——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m2·a)];𝜑𝑖——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比率(%)。2.2.3能源、资源用量𝑀𝑖——第i类主要建材的消耗量;𝑀𝐷𝑖——第i类建筑废弃物的重量(t);𝑀𝑅−𝑀−𝑀𝑖——第i类主要材料构件更替消耗量;𝐸𝑀−𝐶𝑖——建筑施工环节第i类能源消耗量;5𝐸𝑀−𝐶−𝐸——施工机具的总耗电量(kW·h);𝑁𝐸𝑖——第i种耗电施工机具的数量(台);𝐸𝑀−𝐶−𝑂——施工机具的总耗油量(t);𝑇𝑂𝑖——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油量(t/台班);𝐸𝑀−𝐶−𝑊——施工机具的总耗水量(t);𝑁𝑊𝑖——第i种耗水施工机具的数量(台);𝐸𝑀−𝐶−𝑂𝐸——施工现场办公的总耗电量(kW·h);𝑁𝑂𝐸𝑖——第i种办公电器设备的的数量(台);𝐸𝑅−𝐸𝑖——设备运行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a);𝑊𝑅−𝐸——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量(t/a);WR——建筑运行阶段,中水、雨水回用量(t/a);𝐸𝑅−𝐸𝑖,𝑗——建筑j类系统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a);𝐸𝑅𝑖,𝑗——j类系统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第i类能源量(单位/a);𝑄𝑟——生活热水年耗热量(kWh/a);𝑞𝑟——热水用水定额,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确定(L/人);𝐸𝑅−𝐸−𝐻𝑊——生活热水系统年能源消耗(kWh/年);𝑄𝑠——太阳能系统提供的生活热水热量(kWh/a);𝐸𝑙——照明系统年能耗(kWh/a);𝑃𝑖——第i个功能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W/m2);𝐸𝑅−𝐸−𝑒——电梯年耗电量(kWh/a);𝑃——特定能量消耗(mWh/kgm);𝐸𝑠𝑡𝑎𝑛𝑑𝑏𝑦——电梯待机时能耗(W);𝐽𝑇——太阳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平均太阳辐照量(MJ/m2);𝐸𝑝𝑣——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kWh);𝐼——光伏电池表面的年太阳辐射照度(kWh/m2);𝐸𝑤𝑡——风力发电机组的年发电量(kWh);6𝐸𝑅−𝑀−𝐸𝑖——建筑维护环节更替活动第i类能源消耗量;𝐸𝐷−𝐸𝑖——建筑拆除阶段第i类能源消耗量;𝑃𝐸𝑖——第i种施工机具的电功率(kW);𝑃𝑂𝑖——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油量(t/台班);𝑃𝑂𝑖——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油量(t/台班);𝑃𝑊𝑖——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水量(t/台班);𝑃𝑂𝐸𝑖——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电功率(kW)。2.2.4计算系数𝐴𝑃𝐷——年平均能量密度(W/m2);𝐺𝑊𝑃𝑟——制冷剂全球变暖潜值;𝐹𝑖——第i类主要建筑材料、设备的碳排放因子(kgCO2e/主要建筑材料数量);𝐸𝑇𝑗——第j类建材运输方式下,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子kgCO2e/(t·kg);𝐸𝐹𝑖——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𝐸𝐹𝑤——自来水的碳排放因子;𝜂𝑟——生活热水输配效率,包括水系统的输配能耗、管道热损失、生活热水二次循环及存储的热损失(%);𝜂𝑤——生活热水系统热源年平均效率(%);𝜂𝑐𝑑——基于总面积的集热器平均集热效率(%);𝜂𝐿——管路和储热装置的热损失率(%);𝑚——用水计算单位数(人数或床位数,取其一);𝑚𝑟——设备制冷剂充注量(kg/台);𝐶——水的比热容,取4.187kJ/(kg·℃);𝐾𝐸——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𝐾𝑆——光伏系统的损失效率(%);𝐶𝑅(𝑧)——依据高度计算的粗糙系数;𝐸𝑃𝐹——根据典型气象年数据中逐时风速计算出的因子(m);7𝐾𝑊𝑇——风力发电机组转化效率;𝐾𝑖——第i类主要材料、设备的更替次数;𝐷𝐹𝑖——第i类建筑废弃物处理过程的碳排放因子(kgCO2e/t);𝑉——电梯速度(m/s);𝑉𝑖——逐时风速(m/s);𝑉0——年可利用平均风速(m/s);𝑊——电梯额定载重量(kg);𝜌𝑟——热水密度(kg/L);𝜌——空气密度,取1.225kg/m³。2.2.5风速、温度、比重、次数和时间𝑇𝐸𝑖——第i种耗电施工机具的运行小时数(h);𝑁𝑂𝑖——第i种耗油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𝑇𝑊𝑖——第i种耗水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𝑇𝑂𝐸𝑖——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运行小时数(h);𝑦——建筑运行时间长度(a);𝑦𝑒——设备使用寿命(a);𝑦𝑙——建筑运行使用年限(a);𝐷𝑎——年生活热水使用天数(d/a);𝑡𝑎——电梯年平均运行小时数(h/a);𝑡𝑠——电梯年平均待机小时数(h);𝑡𝑖——第i个功能区域的年照明时间(h/a);𝑡𝑟——设计热水温度(℃);𝑡𝑙——设计冷水温度(℃)。2.2.6其他𝐾𝑅——场地因子;𝑧0——地表粗糙系数;r——制冷剂类型。83基本规定3.0.1建筑物碳排放核算应以单栋建筑、建筑群为计算对象,以碳排放单元过程为基本单位进行数据采集与核算。3.0.2建筑碳排放核算可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亦可针对建筑在建筑物化阶段、建筑运行阶段、建筑拆解阶段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3.0.3碳排放核算应包含以下六类主要温室气体:(1)二氧化碳(CO2);(2)甲烷(CH4);(3)氧化亚氮(N2O);(4)氢氟烃(HFCs),如CHF3;(5)全氟化碳(PFCs),如CF4、CnF2n+2;(6)六氟化硫(SF6)、氮氟化物(NF3)、卤化醚等。3.0.4厦门地区建筑施工、使用、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因电力消耗造成的碳排放计算,应采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和更新的华东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3.0.5建筑碳排放核算应遵守满足下列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透明性的基本原则。3.0.6建筑碳排放核算应通过确定核算边界、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等程序,经核算得出碳排放结果,建筑碳排放核算应按附录A规定的流程进行。3.0.7建筑碳排放核算应确定碳排放核算边界,核算边界的确定应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建筑碳排放核算所处的阶段;2判断核算阶段所涉及的环节;3界定各核算环节的碳排放单元过程。3.0.8建筑碳排放核算应采用过程分析法进行,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来源应根据核算目的确定,碳排放因子宜采用经官方认证的实9测值。3.0.9碳排放核算可分为预算和决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建筑规划、设计或施工前期,尚未实际产生碳排放时,碳排放核算宜采用预算;2建筑生产与使用活动完成后,碳排放核算宜采用决算。3.0.10建筑碳排放核算结果应至少包含下列一项或多项指标:1所核算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2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3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率;4建筑运行阶段逐年运行碳排放量。104核算边界与数据采集4.1核算边界界定4.1.1在建筑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内界定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界定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择对建筑碳排放量有明显影响的单元过程进行计量;2每个单元过程应保持独立,避免重复计量;3对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重小、技术上无法量化或量化成本过高的单元过程可不计量,但应说明其对计量结果的影响。4.1.2建筑物化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含下列内容:1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生产;2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运输;3施工建造环节中,施工机具运行及施工现场办公。4.1.3建筑运行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2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维护和更替;3更替的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运输;4建筑绿化系统的固碳。4.1.4拆除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1拆解机具的运行;2废弃物的运输;3废弃物的处置。114.2数据采集4.2.1数据采集应针对具体碳排放单元过程,采集内容为单元过程反映能源、资源和材料消耗特征的活动水平数据以及相应的碳排放因子。4.2.2活动水平数据的采集方式包括仪表监测、资料查询和分析测算,应根据核算目的、活动水平数据的类型、重要性、采集条件等因素,按下列规定合理选用:1当活动水平数据具备自动监测条件时,宜采用仪表监测方式进行采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2当活动水平数据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应通过查询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资料、备档文件、缴费清单、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行采集;3当活动水平数据无法通过仪表监测和资料查询的方式采集获取时,可按相关公式分析测算得到。4.2.3碳排放核算所需的碳排放因子应来自公认的可靠来源,采用经权威机构认证的最新发布的数据,在未能获得有效碳排放因子数据前,碳排放因子可按本标准附录B、附录C、附录D选用。125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5.1一般规定5.1.1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应包括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建材运输的碳排放以及施工建造的碳排放。5.1.2建材生产、运输过程碳排放计算应包括主要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和设备,重量比小于0.1%的建筑材料可不计算,但所选建材的总重量不应低于建筑中所耗建材总重量的95%。5.1.3施工建造过程碳排放的核算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建造的碳排放核算的时间边界应从项目开工起至项目竣工验收止;2建筑施工场地区域内的机械设备、小型机具、临时设施等使用过程中消耗的燃料动力产生的碳排放应计入;施工人员劳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可不计入;3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和砂浆、现场制作的构件和部品,其产生的碳排放应计入;建造阶段使用的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和部品在施工场区以外的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不应计入;4建造阶段使用的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和材料库房等临时设施的施工和拆除可不计入。5.1.4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𝑀𝑎=𝐶𝑠𝑐+𝐶𝑦𝑠+𝐶𝑠𝑔(5.1.4)式中:𝐶𝑀𝑎——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𝑠𝑐——建材生产过程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𝑦𝑠——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量(kgCO2e);13𝐶𝑠𝑔——施工建造过程碳排放量(kgCO2e)。5.2建材生产5.2.1建材生产阶段建筑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𝑠𝑐=∑(𝑀𝑖×𝐹𝑖)𝑛𝑖=1(5.2.1)式中:𝐶𝑠𝑐——建材生产碳排放量(kgCO2e);𝑀𝑖——第i类主要建材的消耗量,根据项目相关技术资料确定;𝐹𝑖——第i类主要建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建材数量),可按本标准B选取。5.2.2建筑主要建材的消耗量应通过查询材料决算清单、施工图纸、采购清单等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资料确定。5.2.3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应优先选用由建材生产商提供的且经第三方审核的建材碳排放数据。当建材生产商不能提供时,缺省值应按本标准附录B执行,且应在报告中说明数据来源。5.2.4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筑材料生产涉及原材料的开采、生产过程的碳排放;2建筑材料生产涉及能源的开采、生产过程的碳排放;3建筑材料生产涉及原材料、能源运输过程的碳排放;4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直接碳排放;5当其中某一过程碳排放缺失或被忽略时,应予以说明。5.2.5若建材使用中包含再生材料时,再生材料生产的碳排放应全部计入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5.3建材运输5.3.1建材运输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𝑦𝑠=∑∑𝑀𝑖×𝐷𝑖,𝑗×𝐸𝑇𝑖𝑛𝑖=1𝑚𝑗=1(5.3.1)14式中:𝐶𝑦𝑠——建材运输碳排放量(kgCO2e);𝑀𝑖——第i类主要建材的消耗量(t),根据项目相关技术资料确定;𝐷𝑖,𝑗——第i类建材采用第j种运输方式的平均运输距离(km),根据供应商与施工现场的位置确定;𝐸𝑇𝑖——第j类运输方式下,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子kgCO2e/(t·kg),可根据本标准附录C选取。5.3.2进行决算时,主要建材的运输距离宜采用实际的建材运输距离。当决算中建材实际运输距离未知或进行预算时,可根据供应商与施工现场的位置进行估算。5.3.3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因子(𝐸𝑇𝑖)应包含建材从生产地到施工现场的运输过程的直接碳排放和该运输过程所耗能源的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因子(𝐸𝑇𝑖)可按本标准附录C给出的缺省值执行。5.4施工建造5.4.1施工建造阶段建造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𝑠𝑔=∑𝐸𝑠𝑔𝑖×𝐸𝐹𝑖𝑛𝑖=1(5.4.1)式中:𝐶𝑠𝑔——施工建造的碳排放量(kgCO2e);𝐸𝑠𝑔𝑖——建筑施工第i类能源消耗量;𝐸𝐹𝑖——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本标准附录D取值;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油、市政热力等。5.4.2进行决算时,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水量和施工现场办公的活动水平数据宜根据施工现场的监测仪表自动记录确定;当施工现场没有安装监测仪表时,可通过查询缴费账单、财务报表进行采集。若进行预算,或者决算中各活动水平数据记录无法通过仪表监测,且相关资料数据难以获取或不完整时,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151施工机具运行的耗电量按下式计算:𝐸𝑀−𝐶−𝐸=∑𝑃𝐸𝑖×𝑇𝐸𝑖×𝑁𝐸𝑖𝑛𝑖=1(5.4.2-1)式中:𝐸𝑀−𝐶−𝐸——施工机具的总耗电量(kW·h);𝑃𝐸𝑖——第i种施工机具的电功率(kW);𝑇𝐸𝑖——第i种耗电施工机具的运行小时数(h);𝑁𝐸𝑖——第i种耗电施工机具的数量(台)。2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油量按下式计算:𝐸𝑀−𝐶−𝑂=∑𝑃𝑂𝑖×𝑇𝑂𝑖×𝑁𝑂𝑖𝑛𝑖=1(5.4.2-2)式中:𝐸𝑀−𝐶−𝑂——施工机具的总耗油量(t);𝑃𝑂𝑖——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油量(t/台班);𝑇𝑂𝑖——第i种耗油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𝑁𝑂𝑖——第i种耗油施工机具的数量(台)。3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水量按下式计算:𝐸𝑀−𝐶−𝑊=∑𝑃𝑊𝑖×𝑇𝑊𝑖×𝑁𝑊𝑖𝑛𝑖=1(5.4.2-3)式中:𝐸𝑀−𝐶−𝑊——施工机具的总耗水量(t);𝑃𝑊𝑖——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水量(t/台班);𝑇𝑊𝑖——第i种耗水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𝑁𝑊𝑖——第i种耗水施工机具的数量(台)。4施工现场办公的耗电量按下式计算:𝐸𝑀−𝐶−𝑂𝐸=∑𝑃𝑂𝐸𝑖×𝑇𝑂𝐸𝑖×𝑁𝑂𝐸𝑖𝑛𝑖=1(5.4.2-4)式中:𝐸𝑀−𝐶−𝑂𝐸——现场办公的总耗电量(kW·h);𝑃𝑂𝐸𝑖——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电功率(kW);𝑇𝑂𝐸𝑖——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运行小时数(h);𝑁𝑂𝐸𝑖——第i种办公电器设备的的数量(台)。166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6.1一般规定6.1.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范围应包括设备运行和建筑维护的碳排放量,并考虑绿地碳汇的影响,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𝑅=(𝐶𝑅−𝐸−𝐶𝑅−𝑃)×𝑦𝑙+𝐶𝑅−𝑀(6.1.1)式中:𝐶𝑅——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𝑅−𝐸——建筑设备运行年碳排放量(kgCO2e/a);𝐶𝑅−𝑀——建筑维护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𝑅−𝑃——建筑绿化系统年固碳量(kgCO2e);𝑦𝑙——建筑运行时间长度(a)。6.1.2进行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预算时,建筑运行时间长度应取建筑使用寿命并与设计文件一致,当设计文件未提供时,宜按表6.1.2计算;进行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决算时,建筑运行时间长度应取建筑实际运行时间一致。表6.1.2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分类类别设计使用年限示例15临时性建筑225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350普通建筑和构筑物4100纪念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6.2设备运行碳排放6.2.1设备运行碳排放应考虑建筑设备运行过程中耗能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制冷剂泄露的碳排放,同时应考虑水资源消耗的间接能耗的碳排放。设备运行年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17𝐶𝑅−𝐸=∑(𝐸𝑅−𝐸𝑖×𝐸𝐹𝑖)𝑛𝑖+𝐶𝑅−𝐸−𝑟+𝐶𝑅−𝐸−𝑊(6.2.1)式中:𝐶𝑅−𝐸——设备运行一年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a);𝐸𝑅−𝐸𝑖——设备运行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a);𝐸𝐹𝑖——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本标准附录D取值;𝐶𝑅−𝐸−𝑟——建筑运行阶段暖通空调系统制冷剂泄露产生的碳排放(kgCO2e/a);𝐶𝑅−𝐸−𝑊——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kgCO2e/a);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油、市政热力等。6.2.2暖通空调系统中由于制冷剂使用而产生的碳排放,应按下式计算:𝐶𝑟=𝑚𝑟𝑦𝑒×𝐺𝑊𝑃𝑟(6.2.2)式中:𝐶𝑟——建筑使用制冷剂产生的碳排放(kgCO2e/a);𝑚𝑟——设备制冷剂充注量(kg/台),根据设备技术资料确定;𝑦𝑒——设备使用寿命(a),宜采用设备实际寿命,可根据本标准附录G确定;𝐺𝑊𝑃𝑟——制冷剂r全球变暖潜值,可根据本标准附录E确定;r——制冷剂类型。6.2.3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应按下式计算:𝐶𝑅−𝐸−𝑊=(𝑊𝑅−𝐸−𝑊−𝜀×𝑊𝑅)×𝐸𝐹𝑊(6.2.3)式中:𝐶𝑅−𝐸−𝑊——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kgCO2e/a);𝐸𝑅−𝐸−𝑊——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量(t/a);𝑊𝑅——建筑运行阶段,中水、雨水回用量(t/a);18𝜀——计算修正系数,当采用仪表监测数据进行计算时,𝜀=0;当根据设计文件进行计算时,𝜀=1;𝐸𝐹𝑤——自来水的碳排放因子,可根据本标准附录B确定;6.2.4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的消耗量应包括生活用水、生活热水、浇洒草坪、绿化用水以及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等用水量。进行碳排放决算时,用水量应采用监测数据计算;进行碳排放预算时,用水量应根据设计文件,参照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进行理论测算。6.2.5建筑设备运行的耗能量应以年为单位,按不同系统、不同耗能工质进行统计,并按下式进行计算:𝐸𝑅−𝐸𝑖=∑(𝐸𝑅−𝐸𝑖,𝑗−𝜀×𝐸𝑅𝑖,𝑗)𝑛𝑗=1(6.2.5)式中:𝐸𝑅−𝐸𝑖——设备运行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a);𝐸𝑅−𝐸𝑖,𝑗——建筑第j类系统第i类能源年消耗(单位/a);𝐸𝑅𝑖,𝑗——j类系统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第i类能源量(单位/a);𝜀——计算修正系数,当采用仪表监测数据进行计算时,𝜀=0;当根据设计文件进行计算时,𝜀=1;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油、市政热力等;j——建筑用能系统类型,包括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等。6.2.6进行建筑碳排放决算时,应根据仪表监测数据获得建筑用能系统的能耗。若进行预算,对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生活用水系统、照明和供配电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的耗能量,应根据设计文件,按本标准6.3~6.6的规定分别进行计算。196.3暖通空调系统能耗6.3.1厦门地区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应根据设计要求,考虑热源能耗、冷源能耗、输配系统及末端空气处理设备能耗。6.3.2计算建筑暖通空调全年能耗时,应对逐时动态能耗进行计算,宜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24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采用逐时动态能耗模拟方法计算。6.4生活热水系统能耗6.4.1建筑物生活热水年耗热量的计算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运行情况,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𝑄𝑟=𝑚𝑞𝑟𝐶(𝑡𝑟−𝑡𝑙)𝜌𝑟3.6×103×𝐷𝑎(6.4.1)式中:𝑄𝑟——生活热水年耗热量(kWh/a);𝐷𝑎——年生活热水年使用天数(d/a);𝑚——用水计算单位数(人数或床位数);𝑞𝑟——热水用水定额,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确定(L/人·d);𝐶——水的比热容,取4.187kJ/(kg·℃);𝜌𝑟——热水密度(kg/L);𝑡𝑟——设计热水温度(℃);𝑡𝑙——设计冷水温度(℃)。6.4.2建筑生活热水系统能耗应按下式计算,且计算采用的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效率应与设计文件一致。𝐸𝑅−𝐸−𝐻𝑊=(𝑄𝑟𝜂ℎ−𝑄𝑠)𝜂𝑤(6.4.2)20式中:𝐸𝑅−𝐸−𝐻𝑊——生活热水系统年能源消耗(kWh/a);𝑄𝑟——生活热水年耗热量(kWh/a);𝑄𝑠——太阳能系统年提供的生活热水热量(kWh/a);𝜂𝑟——生活热水输配效率,应考虑水系统的输配能耗、贮水箱及管道热损失、生活热水二次循环、固有能耗的热损失(%);𝜂𝑤——生活热水系统热源年平均效率(%)。6.5照明和配电系统能耗6.5.1建筑碳排放计算采用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同设计文件一致。6.5.2照明系统无光电自动控制系统时,其能耗计算可根据设计文件按下式计算:𝐸𝑅−𝐸−𝐿=∑𝑃𝑖×𝐴𝑖×𝑡𝑖𝑚𝑖=1(6.5.2)式中:𝐸𝑙——照明系统年耗电量(kWh/a);𝑃𝑖——第i个功能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W/m2);𝐴𝑖——第i个功能区域的照明面积(m2);𝑡𝑖——第i个功能区域的年照明时间(h/a)。6.5.3供配电系统的能耗可根据设计文件按下式计算:𝐸𝑅−𝐸−𝐺=∑(𝑃𝑂𝑖+𝑃𝐾𝑖×𝛽𝑖)×𝑡𝑖𝑚𝑖=1(6.5.3)式中:𝐸𝑅−𝐸−𝐺——供配电系统设备年耗电量(kWh/a);𝑃𝑂𝑖——空载损耗功率(kW);𝑃𝐾𝑖——负载损耗功率(kW);𝛽𝑖——负载率,一般取0.5~0.6;𝑡𝑖——设备的年运行时间(h/a)。216.6动力系统能耗6.6.1动力系统的能耗应包括电梯的能耗和水泵的能耗。6.6.2电梯系统能耗应按下式计算,且计算中采用的电梯速度、额定载重量、特定能量消耗等参数应与设计文件或产品铭牌一致:𝐸𝑅−𝐸−𝑒=3.6×𝑃×𝑡𝑎×𝑉×𝑊+𝐸𝑠𝑡𝑎𝑛𝑑𝑏𝑦×𝑡𝑠1000(6.6.2)式中:𝐸𝑅−𝐸−𝑒——电梯年耗电量(kWh/a);𝑃——电梯特定能量消耗(mWh/kgm);𝑡𝑎——电梯年平均运行小时数(h/a);𝑉——电梯速度(m/s);𝑊——电梯额定载重量(kg);𝐸𝑠𝑡𝑎𝑛𝑑𝑏𝑦——电梯待机时能耗(W);𝑡𝑠——电梯年平均待机小时数(h/a)。6.6.3水泵的能耗应按下式进行算:𝐸𝑅−𝐸−𝑝=𝑊𝑝𝜂𝑝×𝑡𝑖(6.6.3)式中:𝐸𝑅−𝐸−𝑝——水泵年耗电量(kWh/a);𝑊𝑝——水泵电机功率(kW);𝜂𝑝——水泵电机的效率;𝑡𝑖——设备的年运行时间(h/a)。6.7可再生能源系统供能6.7.1可再生能源系统应包括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6.7.2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能量可按下式计算:𝑄𝑠=𝐴𝐶×𝐽𝑇×(1−𝜂𝐿)×𝜂𝑐𝑑3.6(6.7.2)式中:𝑄𝑠——太阳能系统年提供的生活热水热量(kWh/a);22𝐴𝐶——太阳集热器面积(m2);𝐽𝑇——太阳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平均太阳辐照量[MJ/(a·m2)];𝜂𝑐𝑑——基于总面积的集热器平均集热效率(%);𝜂𝐿——管路和储热装置的热损失率(%)。6.7.3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的能量不应计入生活热水的耗能量。6.7.4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量应计算在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内。6.7.5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可按下式计算:𝐸𝑝𝑣=𝐼×𝐾𝐸×(1−𝐾𝑆)×𝐴𝑝(6.7.5)式中:𝐸𝑝𝑣——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kWh);𝐼——光伏电池表面的年太阳辐射照度(kWh/m2);𝐾𝐸——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𝐾𝑆——光伏系统的损失效率(%);𝐴𝑝——光伏系统光伏面板的净面积(m2)。6.7.6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按下式计算:𝐸𝑤𝑡=0.5×𝜌𝑎×𝐶𝑅(𝑧)×𝑉03×𝐴𝑤×𝜌×𝐾𝑊𝑇1000(6.7.6-1)𝐶𝑅(𝑧)=𝐾𝑅×𝑙𝑛(𝑧𝑧0⁄)(6.7.6-2)𝐴𝑤=5𝐷24⁄(6.7.6-3)𝐸𝑃𝐹=𝐴𝑃𝐷0.5×𝜌×𝑉03(6.7.6-4)𝐴𝑃𝐷=∑0.5𝜌𝑎𝑉𝑖38760𝑖=18760(6.7.6-5)式中:𝐸𝑤𝑡——风力发电机组的年发电量(kWh);𝜌——空气密度,取1.225kg/m³;𝐶𝑅(𝑧)——依据高度计算的粗糙系数;𝐾𝑅——场地因子;𝑧0——地表粗糙系数;23𝑉0——年可利用平均风速(m/s);𝐴𝑤——风机叶片迎风面积(m2);𝐷——风机叶片直径(m);𝐸𝑃𝐹——根据典型气象年数据中逐时风速计算出的因子(m);𝐴𝑃𝐷——年平均能量密度(W/m2);𝑉𝑖——逐时风速(m/s);𝐾𝑊𝑇——风力发电机组转化效率。6.8绿化碳汇6.8.1核算的单体建筑进行建筑物绿化,或核算对象为园区时,应考虑绿化固碳的碳汇。6.8.2建筑绿化碳汇可按下式计算:𝐶𝑝=∑𝐶𝑝,𝑖×𝐴𝑙,𝑖𝑛𝑖=1(6.8.2)式中:𝐶𝑝——建筑绿地碳汇系统年减碳量(kgCO2e);𝐶𝑝,𝑖——i类植栽方式单位绿地面积的CO2e固定量(kg/m2),可根据附录F查取;𝐴𝑙,𝑖——i类植栽方式绿地面积(m2)。6.9建筑维护6.9.1建筑维护的碳排放包括维护更替活动的耗能和维护更替的材料构件消耗产生的碳排放:𝐶𝑅−𝑀=𝐶𝑅−𝑀−𝑀+𝐶𝑅−𝑀−𝐸(6.9.1)式中:𝐶𝑅−𝑀——建筑维护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𝑅−𝑀−𝑀——建筑维护环节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𝑅−𝑀−𝐸——建筑维护阶段更替活动耗能产生的碳排放量24(kgCO2e)。6.9.2建筑维护阶段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𝑅−𝑀−𝑀=∑(𝐹𝑖×𝑀𝑅−𝑀−𝑀𝑖×𝐾𝑖)𝑛𝑖=1(6.9.2-1)𝐾𝑖=𝑦𝑙𝑦𝑒(6.9.2-2)式中:𝐶𝑅−𝑀−𝑀——建筑维护阶段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𝑀𝑅−𝑀−𝑀𝑖——第i类主要材料构件更替消耗量;𝐹𝑖——第i类主要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建材数量),按本标准附录B选取;𝐾𝑖——第i类主要材料构件更替次数,宜根据建筑运行阶段主要材料、构件、设备的更替记录确定;当无法获得实际更替记录时,可将建筑运行时间长度同建筑材料、构件、设备使用寿命之比向下取整确定;建筑材料、构件、设备使用寿命可根据附录G的参考值计算;𝑦𝑙——建筑运行时间长度(a);𝑦𝑒——建筑材料、构件、设备使用寿命(a)。6.9.3建筑维护阶段更替活动中,机具运行耗能产生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𝑅−𝑀−𝐸=∑𝐸𝑅−𝑀−𝐸𝑖×𝐸𝐹𝑖𝑛𝑖=1(6.9.3)式中:𝐶𝑅−𝑀−𝐸——建筑维护阶段更替活动的碳排放量(kgCO2e);𝐸𝑅−𝑀−𝐸𝑖——建筑维护阶段更替活动第i类能源消耗量;𝐸𝐹𝑖——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本标准附录D取值;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25油、市政热力等。6.9.4建筑维护过程的能源消耗量应根据能源缴费清单确定,当无法获得数据或记录不全时,可根据建筑维护方案,按式(5.4.2-1)~式(5.4.2-4)进行计算。267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核算7.1一般规定7.1.1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应包括建筑拆解的碳排放、废弃物运输的碳排放以及废弃物处置的碳排放。7.1.2废弃物处置的碳核减数据采集对象应为建筑在拆解后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填充体中相关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数量,宜根据建筑设计的材料设备清单或实际拆解的记录文件确定。7.1.3建筑拆除阶段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𝐷=𝐶𝐷−𝐸+𝐶𝐷−𝑇+𝐶𝐷−𝐷(7.1.3)式中:𝐶𝐷——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kgCO2e);𝐶𝐷−𝐸——建筑拆解环节的碳排放(kgCO2e);𝐶𝐷−𝑇——建筑废弃物运输环节的碳排放(kgCO2e);𝐶𝐷−𝐷——建筑废弃物处置环节的碳排放(kgCO2e)。7.2建筑拆解碳排放7.2.1建筑拆解过程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𝐷−𝐸=∑𝐸𝐷−𝐸𝑖×𝐸𝐹𝑖𝑛𝑖=1(7.2.1)式中:𝐶𝐷−𝐸——建筑拆解环节的碳排放量(kgCO2e);𝐸𝐷−𝐸𝑖——建筑拆解阶段第i类能源消耗量;𝐸𝐹𝑖——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可按本标准附录D取值。7.2.2建筑拆解过程的能源消耗量应根据能源缴费清单确定,当无法获得或记录不全时,可根据建筑拆除方案,按式(5.4.2-1)~式27(5.4.2-4)进行计算。7.3废弃物运输碳排放7.3.1建筑废弃物运输过程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𝐷−𝑇=∑∑𝑀𝐷𝑖×𝐷𝐷−𝑇𝑖,𝑗×𝐸𝑇𝑗𝑛𝑖=1𝑚𝑗=1(7.3.1)式中:𝐶𝐷−𝑇——废弃物运输过程碳排放量(kgCO2e);𝑀𝐷𝑖——第i类建筑废弃物的重量(t);𝐷𝐷−𝑇𝑖,𝑗——第i类废弃物采用第j种运输方式的平均运输距离(km);𝐸𝑇𝑗——第j类运输方式下,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子kgCO2e/(t·kg),可按本标准附录C选取。7.3.2建筑废弃物的运输距离宜采用实际的建材运输距离。当实际运输距离未知时,可根据当前废弃物处理现场与拆除现场的位置进行估算。7.3.3建筑废弃物运输的碳排放因子(𝐸𝑇𝑗)应包含建材从拆解现场到废弃物处理现场的运输过程的直接碳排放和该运输过程所耗能源的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运输的碳排放因子(𝐸𝑇𝑗)可按本标准附录C给出的缺省值执行。7.4废弃物处置碳排放7.4.1废弃物处置的碳排放应包含废弃物中各类不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的碳排放。废弃物处置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𝐷−𝐷=∑(𝑀𝐷𝑖×𝐷𝐹𝑖×𝜂𝐻𝑆)𝑛𝑖=1(7.4.1)式中:𝐶𝐷−𝐷——建筑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碳排放(kgCO2e);𝑀𝐷𝑖——第i类建筑废弃物的重量(t);𝐷𝐹𝑖——第i类建筑废弃物处理过程碳排放因子(kgCO2e/t)。288碳排放指标计算8.0.1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应为建筑物化阶段、建筑运行阶段、建筑拆除阶段中各单元过程碳排放量的总和,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𝐿𝐶=𝐶𝑀+𝐶𝑅+𝐶𝐷(8.0.1)式中:𝐶𝐿𝐶——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𝑀——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kgCO2e);𝐶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kgCO2e);𝐶𝐷——建筑拆解阶段碳排放量(kgCO2e)。8.0.2全生命周期年均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𝐶𝐿𝐶−𝐴𝑉𝐸=𝐶𝐿𝐶𝐴⋅𝑙(8.0.2)式中:𝐶𝐿𝐶−𝐴𝑉𝐸——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m2·年));𝐴——建筑面积(m2);𝑦——建筑设计寿命(a)。8.0.3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比率应按下式进行计算:𝜑𝑖=𝐶𝑖𝐶𝐿𝐶(8.0.3)式中:𝜑𝑖——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比率(%);𝐶𝑖——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kgCO2e);𝐶𝐿𝐶——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kgCO2e)。29附录A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附录A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图A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30附录B建材碳排放因子表B建筑材料碳排放因子序号类别材料名称材料单位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数量)01建材原料自来水t0.16802粘土t0.503砂子t6.604碎石t4.405再生骨料t13.006石灰石t43007白云石t47408粉煤灰t8.009炉渣t10910膨胀珍珠岩t288011大白粉t17512滑石粉t17513腻子粉t44014木材通用木材m317815胶合板m348716刨花板m333617石灰与石膏生石灰t119018石膏t125.519水泥水泥熟料52.5MPat90520水泥熟料62.5MPat92021硅酸盐水泥P∙I(通用)t939~95822硅酸盐水泥P∙I42.5MPat93923硅酸盐水泥P∙I52.5MPat94124硅酸盐水泥P∙I62.5MPat95825硅酸盐水泥P∙II(通用)t861~91826硅酸盐水泥P∙II42.5MPat87427硅酸盐水泥P∙II52.5MPat88928硅酸盐水泥P∙II62.5MPat91829普通硅酸盐水泥P∙O(通用)t722~86230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MPat79531续表B序号类别材料名称材料单位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数量)31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P∙O52.5MPat86332矿渣硅酸盐水泥P∙S∙A(通用)t503~74433矿渣硅酸盐水泥P∙S∙A32.5MPat62134矿渣硅酸盐水泥P∙S∙A42.5MPat74235矿渣硅酸盐水泥P∙S∙B(通用)t345~50336矿渣硅酸盐水泥P∙S∙B32.5MPat50337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P∙P(通用)t541~72438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P∙P32.5MPat63139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P∙P42.5MPat72240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F(通用)t541~72441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F32.5MPat63142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F42.5MPat72243复合硅酸盐水泥P∙C(通用)t452~74444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MPat60445复合硅酸盐水泥P∙C42.5MPat74246砂浆砌筑混合砂浆M2.5m3224.147砌筑混合砂浆M5m3236.048砌筑混合砂浆M7.5m3239.149砌筑混合砂浆M10m3233.650砌筑水泥砂浆M2.5m3154.951砌筑水泥砂浆M5m3164.552砌筑水泥砂浆M7.5m3181.353砌筑水泥砂浆M10m3199.954砌筑水泥砂浆M15m3232.055抹灰水泥砂浆1:2m3405.056抹灰水泥砂浆1:3m3277.057抹灰混合砂浆1:1:6m3285.258抹灰石灰砂浆1:2.5m3341.659抹灰石灰砂浆1:3m3293.160抹灰石膏砂浆1:3m3509.561混凝土泵送混凝土C10m3172.062泵送混凝土C15m3177.863泵送混凝土C20m3264.764泵送混凝土C25m3292.765泵送混凝土C30m3316.466泵送混凝土C35m3362.632续表B序号类别材料名称材料单位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数量)67混凝土泵送混凝土C40m3410.468泵送混凝土C45m3441.369泵送混凝土C50m3464.370泵送超流态混凝土C25m3320.371泵送超流态混凝土C30m3332.572砖与砌块烧结普通砖m329573烧结多孔(空心)砖m321574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m318075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m335076加气混凝土砌块m327077蒸压粉煤灰砖m341078蒸压灰砂砖m337579铁生铁t160080铁制品t192081镀锌铁t235082钢材粗钢t195083大型型钢t270184中小型型钢t213785钢线材t214086热轧带钢t224687镀锌大型型钢t305088镀锌中小型型钢t248789镀锌钢线材t249090镀锌热轧带钢t259691不锈钢t613092再生钢t48093陶瓷卫生陶瓷t174094通用陶瓷砖t60095陶瓷砖(E≤0.5%)m212.896陶瓷砖(0.5%<E≤10%)m213.397陶瓷砖(E>10%)m219.298玻璃(通用)t119099玻璃Low-E玻璃t2010100钢化玻璃t1790101铝原铝t18790102再生铝t730103铝综合t15450104铜矿产铜t552033续表B序号类别材料名称材料单位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数量)105铜再生铜t3440106铜综合t4850107其他金属矿产锌t4560108矿产锡t11590109保温材料聚苯乙烯(PS)t3100110泡沫聚苯乙烯(EPS)t7860111挤塑聚苯乙烯(XPS)t6120112聚氨酯(PU)t4330113岩棉t1200114矿物棉t1200115玻璃棉t2360116泡沫玻璃t1950117苯酚甲醛(PF)t2710118真空绝热板t2160119防水材料石油沥青油毡m20.51120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m20.54121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m20.32122塑料聚乙烯管(PEX)t6850123聚丙烯管(PPR)t6020124聚氯乙烯(PVC)t7300125其他石膏板m24.4126瓦t610127陶土管t490128油漆涂料(通用)t3500129乳胶漆t4120130装饰石材t220131壁纸t1800132地毯t5090133木地板m22.9134硅酸钙吊顶m21.8135合成板吊顶m27.6136轻钢龙骨吊顶m23.8137橡胶t3360138环氧树脂t5910139棉布t3280140电焊条t20500141安全网m23.7142太阳能光伏电板kW400034续表B序号类别材料名称材料单位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数量)143其他太阳能光伏电板m2240144太阳能集热器m211235附录C各类运输方式碳排放因子表C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kgCO2e/(t·km)]运输方式碳排放因子轻型汽油货车运输(载重2t)0.334中型汽油货车运输(载重8t)0.115重型汽油货车运输(载重10t)0.104重型汽油货车运输(载重18t)0.104轻型柴油货车运输(载重2t)0.286中型柴油货车运输(载重8t)0.179重型柴油货车运输(载重10t)0.162重型柴油货车运输(载重18t)0.129重型柴油货车运输(载重30t)0.078重型柴油货车运输(载重46t)0.057电力机车运输0.010内燃机车运输0.011铁路运输(中国市场平均)0.010液货船运输(载重2000t)0.019干散货船运输(载重2500t)0.015集装箱运输(载重200TEU)0.01236附录D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表D.0.1化石燃料碳排放因子能源分类能源名称单位热值含碳量(tC/TJ)碳氧化率单位热值CO2e排放因子(tCO2e/TJ)固体燃料无烟煤27.40.9494.44固体燃料液体燃料烟煤26.10.9389.00褐煤28.00.9698.56炼焦煤25.40.9891.27型煤33.60.90110.88焦炭29.50.93100.60其他焦化产品29.50.93100.60原油20.10.9872.23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燃料油21.10.9875.82汽油18.90.9867.91柴油20.20.9872.59喷气煤油19.50.9870.07一般煤油19.60.9870.43NGL17.20.9861.81LPG17.20.9861.81炼厂干气18.20.9865.40石脑油20.00.9871.87沥青22.00.9879.05润滑油20.00.9871.87石油焦27.50.9898.82石化原料油20.00.9871.87其他油品20.00.9871.87天然气15.30.9955.5437表D.0.2其他能源碳排放因子能源类型缺省碳含量(tC/TJ)缺省氧化因子有效CO2e排放因子(tCO2e/TJ)缺省值95%置信区间较低较高城市废弃物(非生物量比例)25.0191.773.3121工业废弃物39.01143.0110.0183.0废油20.0173.372.274.4泥炭28.91106.0100.0108.0固体生物燃料木材/木材废弃物30.51112.095.0132.0亚硫酸盐废液(黑液)26.0195.380.7110.0木炭30.51112.095.0132.0其他主要固体生物量27.31100.084.7117.0液体生物燃料生物汽油19.3170.859.884.3生物柴油19.3170.859.884.3其他液体生物燃料21.7179.667.195.3气体生物量填埋气体14.9154.646.266.0污泥气体14.9154.646.266.0其他生物气体14.9154.646.266.0其他非化石燃料城市废弃物(生物量比例)27.31100.084.7117.038附录E常见制冷剂全球变暖潜值表E制冷剂全球变暖潜值名称分子式GWP(100年)HFC-23CHF312400HFC-32CH2F2677HFC-41CH3F116HFC-125CHF2CF33170HFC-134CHF2CHF21120HFC-134aCH2FCF31300HFC-143CH2FCHF2328HFC-143aCH3CF34800HFC-152CH2FCH2F16HFC-152aCH3CHF2138HFC-161CH3CH2F4HFC-227caCF3CF2CHF22640HFC-227eaCF3CHFCF33350HFC-236cbCH2FCF2CF31210HFC-236eaCHF2CHFCF31330HFC-236faCF3CH2CF38060HFC-245caCH2FCF2CHF2716HFC-245cbCF3CF2CH34620HFC-245eaCHF2CHFCHF2235HFC-245ebCH2FCHFCF329039续表E名称分子式GWP(100年)HFC-245faCHF2CH2CF3585HFC-263fbCH3CH2CF376HFC-272caCH3CF3CH3144HFC-329pCHF2CF2CF3CF32360HFC-365mfcCH3CF2CH2CF3804HFC-43-100meeCF3CHFCHFCF2CF3165040附录F不同栽植方式绿化固碳量表F不同栽植方式绿化固碳量栽植方式CO2e固定量kg/(m2·a)大小乔木、灌木、花草密集混种区(乔木平均种植间距<3.0m,土壤深度>1.0m)27.50大小乔木密植混种区(平均种植距离<3.0m,土壤深度>0.9m)22.50落叶大乔木(土壤深度>1.0m)20.20落叶小乔木,针叶木或疏叶性乔木(土壤深度>1.0m)13.43大棕榈类(土壤深度>1.0m)10.25密植灌木丛(高约1.3m,土壤深度>0.5m)10.95密植灌木丛(高约0.9m,土壤深度>0.5m)8.15密植灌木丛(高约0.45m,土壤深度>0.5m)5.13多年生蔓藤(以立体攀附面积计量,土壤深度>0.5m)2.58高草花花圃或高茎野草地(高约1.0m,土壤深度0.3m)1.15一年生蔓藤、低草花花圃或低茎野草地(高约0.25m,土壤深度>0.3m)0.35人工修剪草坪0.0041附录G常用建筑部件使用年限表G常用建筑材料与设备使用年限序号项目使用年限(a)1主体结构与保温层502屋面253门窗25-304外墙饰面205地面装饰156其他装饰25~307沥青防水材料258涂料10~209塑料橡胶制品1510玻璃与金属制品5011排水管道系统20~3012输水与通风管道25~5013散热器1514集中空调与热泵15~2015分体式空调器8~1516能源收集系统2017供电系统设备15-2018空调系统设备10-2019通讯设备8-1020电梯1042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43引用标准名录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3《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2454《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6《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CECS374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DB3502/Z5053-2019条文说明46制订说明《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DB3502/Z5053-2019,经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厦门市建设局2019年12月18日以厦市监通告〔2019〕6号批准发布。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建筑、建材相关谈排放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先进技术规范、计算标准。为便于厦门市设计、咨询、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47目次1总则·····································································492术语和符号····························································502.1术语··································································503基本规定·······························································524核算边界与数据采集················································554.1核算边界界定························································554.2数据采集·····························································565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575.1一般规定·····························································575.2建材生产·····························································585.3建材运输·····························································595.4施工建造·····························································596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606.1一般规定·····························································606.2设备运行碳排放·····················································606.3暖通空调系统能耗···················································626.4生活热水系统能耗···················································626.5照明和配电系统能耗················································636.6动力系统能耗························································646.7可再生能源系统供能················································656.8绿化碳汇·····························································676.9建筑维护·····························································687建筑拆解阶段碳排放核算··········································69487.1一般规定·····························································697.2建筑拆除碳排放·····················································697.3废弃物运输碳排放···················································697.4废弃物处置碳排放···················································698碳排放指标计算······················································71附录A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72附录B建材碳排放因子··············································73附录C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74附录D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75附录E常见制冷剂全球变暖潜值··································76附录F不同栽植方式绿化固碳量··································77附录G常用建筑部件使用年限·····································78491总则1.0.1根据《厦门市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厦门市2018年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厦生态办〔2018〕1号):公共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一项重点工作任务,及《厦门市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第二十四条按照建筑物的类别、使用功能和规模,制定各类建筑碳排放指标。在公共建筑领域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公共建筑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承担强制性减排任务”该标准的编制有利于为各建筑碳排放指标核算提供技术参考。1.0.2对于新建建筑,可对不同建筑方案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分析比较,为选择和优化建筑设计、材料选用、施工运行维护、拆解及回收方案提供依据;对于改、扩建和既有建筑,可用于报告已经历的生命周期阶段碳排放情况,明确碳排放控制的关键环节,比较不同的建筑运行和改造方案碳排放情况,实现对未来生命周期阶段碳排放的预测及管理,减少建筑碳排放。1.0.3本标准对建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碳排放分别给出了独立的核算方法。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需求按阶段进行核算,分段核算结果可累计为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502术语和符号2.1术语本标准所列出的术语尽可能考虑了与其他标准及技术文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每个术语均给出了英文翻译,但该翻译不一定与国际上的标准术语一致,仅供参考。2.1.1建筑全生命周期是指从建材原料开采到建筑拆除处置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原材料开采、建材生产、建材运输、施工建造、运行维护、拆除和废弃物处置等环节。为了便于计算,需要对建筑生命周期进行划分。根据研究现状,不同研究者对建筑生命周期的具体划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工程应用中,有必要对建筑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进行统一。在建筑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中,若阶段划分过细,则碳排放核算结果必然过于繁琐,不利于数据分析与呈现;若将阶段划分过粗,一方面难以找出建筑碳排放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个别环节重复计算或者漏算而无法识别的现象。表1建筑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一级分类建筑物化建筑运行建筑拆除二级分类建材生产建材运输施工建造设备运行建筑维护绿化碳汇建筑拆解废弃物运输废弃物处置基于以上考虑,本标准采用二级分类的方式对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一级分类将建筑生命周期初步分为建筑物化、建筑运行和建筑拆解三个阶段。二级分类将物化阶段细分为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和施工建造三个环节,将建筑运行阶段细分为设备运行和建筑维护两个环节,将建筑拆解阶段分为建筑物拆除、51废弃物运输和废弃物处置三个环节。2.1.3~2.1.4所谓“碳排放”是所有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GHG)排放的统称,而非仅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温室气体主要分为以下六类:(1)二氧化碳(CO2);(2)甲烷(CH4);(3)氧化亚氮(N2O);(4)氢氟烃(HFCs),如CHF3;(5)全氟化碳(PFCs),如CF4、CnF2n+2;(6)六氟化硫(SF6)、氮氟化物(NF3)、卤化醚等。2.1.6对建筑碳排放数据进行采集、计算与发布的过程。进行建筑碳排放的核算,应先对建筑碳排放数据进行采集,然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汇编与量化,最终通过碳排放核算报告的形式进行发布以完成碳排放核算的全过程。2.1.9核算边界划定了研究对象在生命周期评价中所涉及的所有过程以及资源、能源流动。为了保证建筑碳排放各环节不出现重复计算,本标准对建筑物化、建筑运行、建筑拆解三个阶段进行了明确的边界划分。2.1.10能源与材料的碳排放因子是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计算的数据基础,在量化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相关机构及研究者针对碳排放因子核算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标准在以国内外现有研究资料为基础,整理和分析适合于我国能源利用及材料生产情况的数据资料,并给出碳排放因子的推荐取值,为计算方法的构建和工程案例的分析提供参考。523基本规定3.0.1本条规定了建筑碳排放核算的对象和基本单位。标准适用于单体建筑、同类相似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住区的碳排放核算,不包括住区内管道核算;对建筑群,可通过对各单体建筑碳排放量进行合计。碳排放单元过程是构成碳排放的最基本单位,为避免漏算重算,应将核算对象细分为基本碳排放过程单元过程进行核算。3.0.3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温室气体主要分为以下六类:(1)二氧化碳(CO2);(2)甲烷(CH4);(3)氧化亚氮(N2O);(4)氢氟烃(HFCs),如CHF3;(5)全氟化碳(PFCs),如CF4、CnF2n+2;(6)六氟化硫(SF6)、氮氟化物(NF3)、卤化醚等。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建筑碳排放主要考虑的温室气体为CO2、CH4、N2O和制冷剂。其中,CO2的排放贯穿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CH4和N2O的排放主要出现在建材的生产、运输阶段,在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和建材碳排放因子中考虑;制冷剂的排放主要是建筑运行过程中的泄露。各类温室气体碳排放强度通常使用二氧化碳当量(kgCO2e)表示。鉴于排放来源的特殊性、数据统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累计作用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其他温室气体在核算中通常被忽略。3.0.4计算建筑因电力消耗造成碳排放时,应采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厦门地区应按华东区域电网的平均CO2排放因子取为0.7035kgCO2/kWh。该数据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11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电网平均CO2排放因子》,由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组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53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确定,可供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等核算电力调入、调出及电力消费CO2排放量时使用,与发改委制定的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中的企业核算要求一致。未来当数据有更新时,应选用国家主管部门最近年份公布的数据。3.0.5“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透明性”是国际上开展碳排放量化和报告的核心要求。针对建筑碳排放核算,“相关性”是指应确保在量化建筑碳排放时所采用的边界、资料、数据以及方法,能适应当地反映有关建筑碳排放状况,并满足相关需要;“完整性”是指在选定的核算对象和核算边界内,应量化和报告所有的碳排放信息,任何例外情况均应说明;“一致性”是指对量化和报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有关计算范围、边界和方法的变化均应采用相同的方法,并记录清楚;“准确性”是指应保证建筑碳排放信息来源和计算过程的可靠和正确;“透明性”是指应充足、充分、透明地发布建筑排放信息的支撑材料。3.0.6本条文规定了建筑碳排放的核算流程。3.0.8目前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过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两类。投入产出分析法从宏观角度入手,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相对较为粗糙;过程分析法由建筑生命周期的实际过程入手,特别适合于单体建筑的碳排放核算。故本标准规定采用过程分析法进行建筑碳排放核算。采用过程分析法进行核算的关键在于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和碳排放因子的确定。3.0.9在建筑碳排放的核算中,应明确核算目标以区分“预算”与“决算”。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基础数据的来源方面。所谓建筑碳排放预算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或施工前期,尚未实际产生碳排放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等手段预测得出的碳排放量。该量化结果是未来碳排放的预期值,对于方案设计优化与节能减排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碳排放决算是指在某项建筑生产与使用54活动完成后,根据真实记录的资料分析得出的碳排放。这一量化结果理论上即为建筑生产或使用活动的真实碳排放数据,主要用于了解地区内同类建筑的碳排放水准,为日后建筑碳排放的优化分析与碳权分配提供参考。554核算边界与数据采集4.1核算边界界定4.1.1建筑生命周期内与碳排放相关的单元过程复杂多样,难以将所有单元过程都纳入核算。应优先对建筑碳排放量贡献率大、比重高的单元过程进行计量,将部分无法量化、碳排放量较少或量化成本过高的单元过程排除在外,减轻工作量,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但是需要对简化单元过程对核算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4.1.2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从原料开采、加工制造直至最终形成成品,各个过程都会消耗能源,因此可以认为每一个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都是碳排放固化产物,都有其固化的碳排放量。对于建筑,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就在于使用了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因而导致碳排放的产生。在进行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以及配套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过程中,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运输以及施工机具的运行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单元过程,此外施工现场办公活动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碳排放,也应予以计量。4.1.3建筑在竣工投入使用后,为了维持建筑正常运转,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系统的运行,都会产生能耗并产生碳排放,而在运行期内,部分材料或构件达到自然寿命需要对其维护或更换,替换材料的消耗以及安装、维护过程也会产生碳排放。此外,建筑绿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固碳作用,在核算中应予以计量,对建筑的碳排放进行核减。4.1.4拆解过程中机具的运行和废弃物的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活动,应对其进行计量。建筑废弃物处理环节的碳排放应计入建筑物拆解过程。564.2数据采集4.2.2采集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的活动水平数据是建筑碳排放核算的重要步骤,活动水平数据的质量与详尽程度对核算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4.2.3碳排放因子是碳排放核算的重要基础数据。碳排放因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碳排放因子,即单位数量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所固化的碳排放量;二是各种能源所对应的碳排放因子。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能够满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的因子数据库(尤其是各种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碳排放因子),为了满足碳排放核算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从条文中所规定的信息来源中引用相关因子,但需要对数据来源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对计量结果进行评估。另外,针对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碳排放因子的选用,应当注意因子边界的统一。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各类因子边界范围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钢材碳排放因子数值的高低,除了与生产全过程的能源、资源与材料消耗有关外,也与钢材的可回收率密切相关。在某些数据来源中,钢材碳排放因子就已经按照可回收比例进行了修正,而某些数据来源则没有考虑回收修正,因此同样是钢材,也因为边界差异,导致碳排放因子数值相差较大。575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5.1一般规定5.1.2本条款规定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应包括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和设备,如水泥、混凝土、钢材、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玻璃、铝型材、瓷砖、石材、暖通空调设备等。其他建材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建材,如果其重量比大于0.1%且采用冶金、煅烧等高能耗工艺生产的建材,也应包含在计算范围内。装配式建筑使用的建筑部品,只要是在建筑施工场地之外生产、未纳入建筑施工的能耗统计,均属于本章所指的建材范围。5.1.3在项目勘察阶段,地勘钻机也消耗能源,但考虑其工作时间较短,能耗较小,因此规定建造阶段碳排放计算时间边界从进场施工开始计算。在建筑建造阶段,施工机械设备和小型机具运行所需的能源动力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部分。人员正常呼吸释放二氧化碳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与施工人员现场劳动所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没有本质区别,故不计入施工过程人员劳动过程的碳排放。建筑施工采用的预拌混凝土、混凝土构件、预制桩、门窗等材料、构件和部品通常在施工场外生产,因此不计入建造阶段能耗。但在施工现场拌制、生产的材料、构件和部品的能耗应计入。施工阶段的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和库房因使用周期短,为便于周转使用,通常采用夹心彩钢板制作的活动板房、集装箱房屋。这类简易临时房屋安装和拆除简便,其施工和拆除能耗小,在计算建筑建造阶段碳排放时可不计入。585.2建材生产5.2.2通过查询设计图纸、采购清单等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资料,可获得建筑的工程量清单、材料清单等数据,即建筑建造所需要的各种建筑材料的消耗量。5.2.3~5.2.4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计算的生命周期边界可采取“从摇篮到大门”的模型,即从建筑材料的上游原材料、能源生产开始、到建筑材料出厂为止,包含建筑材料生产所涉及原材料的开采、生产过程、建筑材料生产所涉及能源的生产过程、建筑材料生产所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运输过程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当其中某一过程碳排放缺失或被忽略时,应予以说明。条目对碳排放因子应包含的内容进行规定,旨在帮助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人员识别有效的碳排放因子。由于生产技术条件、地域因素等条件的影响,不同制造商生产的建材产品碳排放系数具有显著差异。目前,我国并未强制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碳足迹评价。故建筑碳排放核算中,获取有效上游材料的碳排放因子是核算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国家正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就这一政策趋势,国内未来建筑材料碳排放因子的数据来源会有较大改善。因此,本标准鼓励核算工作人员优先使用材料生产企业提供的有效碳排放因子。同时,为了保证目前条件下碳排放核算工作的可操作性,本标准根据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以及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常用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的国内平均水平总结于附录B。当企业无法提供有效的碳排放因子时,核算工作人员可根据附录B的缺省值进行计算。5.2.5再生材料的碳排放在产品碳足迹中已经进行考虑并体现在材料的碳排放系数上,故建筑碳排放核算中不再考虑扣除再生材料的碳排放,以免重复计算,保证计算合理性。595.3建材运输5.3.1《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移动源燃烧的相关方法可用于计算材料运输的碳排放。虽然该方法的计算结果的精度较高,但需统计相应的运输能耗,能耗统计较为复杂,不适合工程前期的分析计算。根据平均耗能量与运输距离估算碳排放量,方法简便而应用较为广泛。5.3.2本条对建材运输距离的数据来源进行了规定,确定运输距离时,一般材料可仅考虑单向运输。5.3.3本条主要考虑建材运输过程和运输过程所耗能源的开采、加工。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计算理论上应包含:建材从生产地运到施工现场的运输过程、建材运输过程所耗能源的开采、加工,及运输工具的生产、运输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阶段。考虑到目前运输工具的生产、运输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的基础数据尚不完善,且此类过程分摊到建材运输上的环境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5.4施工建造5.4.1施工机械设备和小型机具的能源主要有电、汽油、和柴油等,用电量以千瓦时(kWh)为计量单位,汽油和柴油以公斤(kg)为计量单位。5.4.2本条规定建造阶段主要活动水平数据的分析测算公式,以实现在无法通过仪表监测和资料查询获取相关数据的情况下,对该阶段的主要活动水平数据的采集。对于施工机具的电功率、运行台班数、运行时常、每台班耗水量等主要运行工况参数,与承建商的施工方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可根据施工方案、工程量统计清单或当地建筑工程定额确定。606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6.1一般规定6.1.1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应按建筑设备运行的碳排放量、建筑维护的维护活动和材料更替的碳排放量、建筑绿地系统的固碳量三部分进行考虑。建筑设备运行的碳排放量、绿地系统的固碳量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并按时间进行累加。需要指出的是,本标准未规定建筑运行时间长度必须为建筑使用寿命。这主要考虑到,就目前厦门地区的建筑数据资料而言,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决算是不切实际的。为使本标准更具工程适用性,标准使用者可逐年对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决算,并将结果进行累加,作为一定时间跨度范围内的建筑碳排放量。6.1.2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25对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划分为四类,其中普通建筑设计寿命为50年。与此同时,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规定,普通房屋和构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实际计算时可参照建筑物的设计文件,但没有相关参数时,可按50年计算。受建筑规划、建筑功能的调整及经济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建筑的使用寿命存在较大的差异。6.2设备运行碳排放6.2.1建筑运行的碳排放主要考虑建筑运行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泄露产生的碳排放。其中,能源消耗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建筑设备运行耗能产生的碳排放。建筑设备包括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电气、电梯、通讯及楼宇智61能化等设施设备。资源消耗指建筑运行过程中对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温室气体泄露指暖通空调系统中制冷剂的泄露。从系统边界方面来说,能源资源统计的范围应根据核算目标合理选择。通常地,建筑运行必备的采暖、制冷、通风、照明等在建筑碳排放核算中应予以充分考虑。而与建筑功能用途、使用者习惯相关的办公设备、家用电器运行等,当进行决算,分析建筑碳排放总体水平与减排途径时应予以考虑;当进行预算,规划设计新建筑或进行方案对比优化时可予以忽略。这意味着,若进行决算,应根据仪表监测数据获得建筑用能系统的能耗;若进行预算,应根据设计文件,对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照明系统和电梯系统的耗能量分别进行计算。6.2.2假定制冷设备达到使用寿命后,制冷剂不回收,可根据制冷剂的充注量和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值计算制冷剂泄露的碳排放量。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值可按本标准附录E选取。6.2.3~6.2.4建筑运行阶段对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主要为自来水厂生产水过程的碳排放。本标准附录B根据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的统计结果给出了自来水的碳排放系数。进行决算时,水资源的消耗量应根据水表监测数据或水费缴费账单确定。进行预算时,水资源的消耗量应根据设计文件,参照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进行理论测算。6.2.5~6.2.6建筑在运行阶段用能系统消耗电能、燃油、燃煤、燃气等形式的终端能源,建筑总用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能源进行汇总,再根据不同能源的碳排放因子计算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碳排放量。进行决算时,能耗数据是基于仪表监测与采集的实测数据;进行预算时,能耗数据是基于设计文件的计算结果,本标准第6.3~6.6给出了建筑运行中主要耗能系统的计算方法。另外,在建筑运行阶段,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的使用,减少建筑物的碳排放量,该部分应在建筑对应用能系统的常规能源消62耗量中直接扣除。在进行预算时,由于能耗数据是基于设计文件的负荷计算结果,设备运行能耗应在负荷计算的基础上直接扣除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在进行决算时,由于能耗数据是基于仪表监测与采集的实测数据,数据本身已经体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不应再扣除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以免重复扣除。考虑到目前厦门地区的一般民用建筑中,未出现可再生能源富余而输送至外网的情形,故本条算法未考虑可再生能源外送的碳减。实际工程中若出现这类情形,核算人员可根据实际能源外送数据对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予以核减。6.3暖通空调系统能耗6.3.1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由冷热源的能耗、输配系统及末端空气处理设备能耗的能耗构成,输配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冷却水系统、热水系统和风系统。6.3.2建筑的空间体量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设备越来越密集,建筑能耗的计算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于计算精度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简化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能耗计算方法的结合,出现了动态建筑能耗模拟,该方法依据逐时变化的室外气象数据、室内人员活动状况、室内热源等信息,计算满足室内环境要求的逐时建筑能耗。动态能耗模拟的核心是能耗动态计算方法,它使得能耗模拟更准确、计算能力更强大。国内公共设计标准为大家所熟悉并使用,故推荐使用公共设计标准的方法进行计算。6.4生活热水系统能耗6.4.1生活热水的需求量同室内人员的数量、使用习惯和活动类型有关。生活热水的计算应按室内的人员和房间的类别来计算,而不是按房间面积来确定。这里的生活热水不包括饮用水和炊事用水,63仅包括日常洗浴的热水供应。生活热水消耗的能源是建筑物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活热水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找到准确的规律,因此,生活热水的能耗很难准确计算,使用模式对最终的计算结果有很重大的影响。实际使用中生活热水有多种供给方式,包括集中生活热水供应和分散式生活热水供应。使用的热源也种类繁多,包括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空气源热泵、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等。本计算方法中对生活热水的计算针对单栋建筑物,采用准静态计算方法计算建筑物的生活热水的能量消耗,最终计算出建筑物的生活热水产生的碳排放。6.4.2考虑到太阳能系统在生活热水中的广泛应用,需扣除太阳能系统对生活热水热量的贡献,再考虑不同生活热水热源效率,计算生活热水总能耗。准确计算生活热水在储存、输配过程中的各项热损失,包括水系统的输配能耗、贮水箱及管道热损失、生活热水二次循环、固有能耗的热损失,其中水系统的输配能耗及生活热水二次循环能耗的计算参照本标准6.6.3计算,贮水箱及管道热损失率可参照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计算,固有能耗的热损失按照设备给定参数计算。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包括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等类型,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的效率较为稳定,可直接按额定功率进行计算,但热泵型热水器的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应采用年系统平均效率进行计算。6.5照明和配电系统能耗6.5.1照明系统应按面积计算建筑物的能量消耗,进而计算建筑物的照明系统的碳排放。照明系统单位面积的小时照明功率的确定主要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执行。6.5.2建筑照明为满足建筑功能提供了必要条件,良好的建筑照明64条件有利于生产、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与此同时,为了为建筑物提供必要的照明条件,照明系统消耗一定的能源并产生碳排放。建筑物照明能耗是建筑物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预算时,照明的能耗可根据设计文件计算获得。6.6动力系统能耗6.6.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梯的使用量急剧增长,电梯的能耗强度大,其能耗受使用时间影响较大。随着电梯技术,尤其是驱动技术的发展,除了大吨位货梯,永磁同步曳引机驱动的曳引电梯已经成为新装电梯的标准配置。电梯的能耗情况不仅与电梯自身的配置情况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的结构、电梯的数量和布局、建筑内客流情况以及电梯的调度情况有关,因此电梯的能耗计算复杂,准确计算需要建立能耗仿真模型等方式计算电梯的耗电量。本标准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参照国际标准ISO25745-2:2015Energyperformanceoflifts,escalatorsandmovingwalks引入简易的估算方式。电梯在使用过程中,能量消耗主要体现在运行能耗和待机能耗两部分。VDI4707-1LiftsEnergyEfficiency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电梯能效标识系统,我国检测机构已经依据该标准开展相关测试和认证工作。标准中待机的能量需求等级和运行时的能量需求等级见表2和表3。表2待机时的能量需求输出(W)≤50(50,100](100,200](200,400](400,800](800,1600]>1600等级ABCDEFG表3运行时的能量需求特定能量消耗(mWh/kgm)≤0.56(0.56,0.84](0.84,1.26](1.26,1.89](1.89,2.80](2.80,4.20]>4.20等级ABCDEFG国内外学者对电梯的待机时间和运行时间进行了研究和总结,65表4列出了相关研究结果,可供计算时使用。表4常见电梯平均运行时间和平均待机时间使用种类12345使用强度/频率非常低非常少低少中等偶尔高经常非常高非常频繁平均运行时间(每天的小时数)h0.2(≤0.3)0.5(0.3~1)1.5(1~2)3(2~4.5)6(>4.5)平均待机时间(每天的小时数)h23.823.522.52118典型建筑类型和使用情况1.单元住户6人以下的住宅1)单元住户20人以下的住宅;1)单元住户50人以下的住宅1)单元住户50人以上的住宅1)超过100m高的办公楼或行政楼2)2-5层的小型办公楼或者行政楼2)10层以下的小型办公楼或行政楼2)10层以上的小型办公楼或行政楼2)大型医院2.很少运行的小型办公楼或行政楼3)小型旅馆3)中型酒店3)大型酒店3)多班次生产过程用货运电梯4)很少运转的货运电梯4)中等运转的货运电梯4)中小型医院5)只有一半的生产过程用货运电梯6.7可再生能源系统供能6.7.1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对可再生能源的三种形式进行了规定,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这三种形式分别对应的是太阳能光热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包括地埋管式及水源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从应用范围及技术成熟角度出发,规定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的可66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地源热泵系统及风力发电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碳减排量受资源和能源系统的实际用能量影响,计算建筑物碳排放时,应考虑可再生能源供应与建筑能源消耗的匹配性,计算建筑实际消耗的可再生能源产生的能源并在对应的建筑能源系统的能源消耗量中直接扣除。6.7.4地源热泵系统的供暖效率较高,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计算中已经考虑在内,不应再单独计算其节能量而产生的减碳量。6.7.5光伏系统的发电量是动态变化,太阳能资源逐时变化,且系统效率也受资源因素的影响。在设计阶段可以通过太阳能资源情况、系统形式等信息计算其发电量。当前的太阳能电池种类包括了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及其他材料电池。其中硅电池又分为单晶电池、多晶电池和无定形硅薄膜电池等。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在实验室所研发的硅基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电池效率为25.0%,多晶硅电池效率为20.4%,铜铟镓硒薄膜(CIGS)电池效率达19.6%,碲化镉(CdTe)薄膜电池效率达16.7%,非晶硅(无定形硅)薄膜电池的效率为10.1%,而在实际应用中效率略低这一水平。表5提供了一些常见的光伏电池的转换效(KE)。表5光伏电池转化效率组件类型效率单晶硅15%多晶硅12%无定形硅6%其他非晶硅薄膜8%光伏发电系统在光电转换和输配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损失,表6列出了常见环节的损失效率。计算时应注意,光伏系统光伏面板的净面积计算时不包括支撑结构。67表6光电系统损失组件类型损失效率转换器损失7.5%组件遮光2.5%组件温度3.5%遮光2.0%失配和直流损失3.5%最大功率点失配误差1.5%交流损失3.0%其他1.5%总损失25.0%6.7.6本条提供了风力发电系统年发电量的简化计算公式。地形类别和相关系数见表7,风力涡轮机的效率见表8。年可利用平均风速为风速大于0m/s时刻的风速的平均值。8760为一年中的小时数。表7地形类别和相关系数地形类别场地因子地表粗糙系数开阔平地0.170.01有护栏的农村,临时的农村建筑、房屋或数目0.190.05郊区,厂区0.220.30平均高度超过15m的建筑占15%面积以上的市区0.241.00表8风力涡轮机效率年可利用平均风速(m/s)小型涡轮机(<80kW)中型涡轮机(≥80kW)(0,3]0%0%(3,4]20%36%(4,5]20%35%(5,6]19%33%(6,7]16%29%(7,8]15%26%(8,9]14%23%>914%23%6.8绿化碳汇6.8.1当核算对象为单体建筑时,应考虑建筑物绿化固碳的影响。建筑物绿化是指通过在建筑物上直接或间接附着可供绿化植物生长的环境,如花盆,种植毯等,为建筑物的外立面(通常指建筑物68的顶部或建筑外墙面)和/或内部(通常指室内墙体)营造绿化环境,起到改善环境,节约能耗的效果。建筑物绿化不仅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而且增加了围护结构的热阻,改善围护结构的隔热效果。建筑物绿化影响围护结构隔热效果,影响暖通空调能耗,从而影响建筑碳排放应在暖通空调能耗计算中予以考虑。若核算对象为园区,尚应计入园区内建筑物间绿化植物的固碳量。6.8.2绿化植物的固碳量受植物种类、植栽方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出于工程应用的可操作性考虑,本标准采用绿地面积与单位绿地面积的固碳量对建筑绿化系统固碳量进行计算。单位绿地面积的固碳量与植物种类有关,宜采用厦门当地官方机构或权威研究院发布的数据。若无相关数据,可采用本标准附录F的数据进行计算。6.9建筑维护6.9.1建筑物在建筑运行期内,部分构件或材料达到自然寿命需要对其维护或更换,替换材料的活动以及材料的消耗也会产生碳排放。6.9.2与一次性的生产与建造过程不同,受建筑材料、构件、设备自身使用寿命的限制,在运行阶段可能需进行多次更替。建筑材料、构件、设备的更替次数与建筑材料的寿命及建筑运行时间有关。本标准规定,将建筑运行时间与建筑材料、构件、设备的比值向下取整为建筑材料、构件、设备的维护次数,并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主要建筑材料、构件、设备的寿命总结于附录G中,供计算参考。在核算中,宜优先根据建筑材料、构件、设备的实际更替情况或供货商提供的资料确定更替次数。6.9.3~6.9.4建筑维护更替活动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与施工建造阶段类似,当进行决算时,可根据维护过程缴费清单确定能耗数据,计算碳排放量。当进行预算,或决算中清单数据不全时,可参考施工阶段,根据维护更替活动的施工机具电功率、运行台班数、运行时常、每台班耗水量等主要运行工况参数进行计算。697建筑拆解阶段碳排放核算7.1一般规定7.1.1建筑拆解阶段中,建筑拆除和废弃物运输两个环节的碳排放量应计入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此外,对建筑废弃物的处置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也应计入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7.2建筑拆除碳排放7.2.1建筑物拆除的碳排放包括拆解机具运行消耗的电能、燃油、其他能源和水产生的碳排放量,本条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7.2.2当进行决算时,可根据建筑拆除过程的能耗监测数据或能源消耗统计清单确定能耗数据,计算碳排放量。当进行预算,或决算中清单数据不全时,可参考施工阶段,根据建筑拆除的施工机具电功率、运行台班数、运行时常、每台班耗水量等主要运行工况参数进行计算。7.3废弃物运输碳排放7.3.1本条规定了废弃物运输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与建材运输的计算方法相似,采用运输量与运输距离进行计算。7.3.3进行决算时,应根据废弃物的实际运输距离和运输方式进行计算。若进行预算,废弃物运输距离分析可根据建筑物拆除现场与废弃物处置场所的位置进行合理估算,仅考虑单向运输。7.4废弃物处置碳排放7.4.1废弃物处置主要包括废弃物的分拣与处理过程,由于分拣过70程的碳排放量小,且数据不易于统计,因此计算中予以忽略。废弃物的处理主要包括不可回收废弃物的填埋、焚烧过程的碳排放,以及可再生材料再加工过程的碳排放。由于经加工的可再生资源在其他建筑或生产活动中被二次利用,为避免重复计算,可再生资源的再加工过程的碳排放在所研究建筑的生命周期中不应考虑。废弃物处理过程的碳排放主要为填埋处理的CH4排放和焚烧处理的CO2排放。目前《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等通用性报告中给出了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碳排放计算方法。718碳排放指标计算8.0.2在碳排放核算时,如果只考虑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绝对数值,并无法比较不同规模建筑的碳排放情况。将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折合至单位建筑面积,并将建筑的运行年限纳入计算,从而满足对不同规模的建筑碳排放比较的需求。8.0.3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量比率是碳排放核算的重要指标。由于建筑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因此采取比率计算的方法能更快速、准确地对不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横向比较。72附录A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本附录提供了建筑碳排放核算的具体工作流程,核算流程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1)明确建筑碳排放核算所处的阶段;2)界定各核算阶段的碳排放单元过程。2选择核算方法对排放单元进行碳排放核算1)采用清单核查或理论分析的方法确定碳排放活动数据;2)选择排放因子;3)计算单元过程的碳排放。3数据发布根据核算边界与单元过程的计算结果,汇总发布下列一项或多项指标:1)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2)建筑生命周期年均单位面积碳排放;3)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占比;4)运行期逐年碳排放。73附录B建材碳排放因子本附录提供了常用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其数值主要来源于研究人员对建材行业统计和文献资料总结、《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以及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本附录收录了常用的144种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为了方便查询,本附录对建筑材料进行了分类,将144种建筑材料分为十八大类:建材原料、木材、石灰与石膏、水泥、砂浆、混凝土、砖与砌块、铁、钢材、陶瓷、玻璃、铝、铜、其他金属、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塑料、其他。建材的碳排放因子受建材规格型号影响较大,并且随时间也有变化。计算时宜优先选用由建材生产商提供的且经第三方审核的建材碳足迹数据。74附录C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表中铁路运输耗能量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公路和水路运输耗能量数据取自《中国交通年鉴2008》;航空运输油耗来源于《中国交通年鉴2013》。我国统计年鉴资料中给出了铁路、公路、水路以及航空运输的平均能耗数据。根据单位货物周转量(重量×运输距离)的能耗值,以及相应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即可计算各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系数。75附录D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表D.0.1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数据来源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年):CO2排放因子=碳含量×氧化因子×44/12,故,单位热值CO2排放因子=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44/12。表D.0.2数据来源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年)。热力的CO2排放因子可参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自愿减排方法学CM-038-V01“新建天然气热电联产电厂”中关于供热设施的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如:热力的CO2排放因子=热源的供热设施用燃料的CO2排放因子÷热源的供热设施的效率。76附录E常见制冷剂全球变暖潜值本附录提供了常见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值,其数值主要来源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77附录F不同栽植方式绿化固碳量表中的数据引自《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版本\2011)》。78附录G常用建筑部件使用年限建筑部件,如保温材料、门窗,建筑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小于建筑的使用寿命,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存在更换的可能。与一次性的生产与建造过程不同,受建筑构部件自身使用寿命的限制,在运行阶段可能需进行多次维修与维护活动。综合国内外目前关于建筑部件寿命与使用次数的研究成果,本表给出常用建筑部件的使用寿命的建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