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通过行业扫描了解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在气候
行动中的角色、价值和现状,探索行动有效路径同时也将基于报告开展行业活动,
以期望促进社会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发起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SEE 基金会)成立于 2008 年,由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发起成立,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打造企业
家、环保公益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共同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
报告执行方: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国内最早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咨询的专业机构之一2008 年于北京正式注
册成立,公司的战略定位是高效慈善公益的推动者,旨在帮助中国境内的优秀企
业、个人和家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社会公益资源的绩效和影响力,催生更
多建设性的变革。
本次报告由双方共同完成,版权归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所有,尚有不足之处
欢迎指正!未经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出于商业用途引用本文内容。
寄语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全球约 40% 的居民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过去三年,
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形势,造成 1.63 亿人重新陷入贫困,并引发持续不断的生活成
本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中国,“30·60”双碳目标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承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实
现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公益机构等正从减缓、适应等方向出发,开展多样化的气候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的实现和全球气候行动的推进。我们深知气候行动的急迫性和系统性,但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气候行动进展缓慢。
相比生态保护与修复、公众倡导等议题,环保公益领域对于气候行动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根据《2021 年环境资
助者(CEGA)网络报告》披露的数据2021 年 CEGA 成员向气候变化领域共提供 3030 万元资助,仅占资助总
额的 10%。
如何引入外部资源,让更多的企业、国际资助者投入到气候行动中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在气候行
动开展的必然趋势下,做什么、如何做也成为了吸引外部支持的关键。目前,很多本土的环保机构都在探索气候
行动的工作,甚至许多跨领域的社会组织,如社区组织、农村发展组织等也在试图回应气候议题。这也不禁让我
们思考,SEE 基金会作为资助型基金会,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去支持行业探索?同时立足环保领域,如何联合更
多行业的资源方共同开展行动?这是我们希望和专家、同行共同探索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SEE 基金会发起这样一项研究,一方面希望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方面的已有探索与发
展需求,另外一方面也希望根据需求明确未来的资助定位与方向。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传递 SEE 基金会联
合社会各方共同开展气候行动的决心。
SEE 基金会过往在气候变化下开展了一些行动,但我们依然觉得能做的还有很多。目前,SEE 基金会正在从战略
层面入手,将气候变化的视角融入基金会战略,开展更多行动同时也将联合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国际机构、
国内基金会、环保公益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气候行动在中国本土的实践。
我们相信,通过多元力量的努力,一定能够共创一个绿色低碳的未来。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会长
“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通过行业扫描了解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价值和现状,探索行动有效路径;同时也将基于报告开展行业活动,以期望促进社会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报告发起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SEE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成立,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打造企业家、环保公益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共同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执行方: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国内最早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咨询的专业机构之一,2008年于北京正式注册成立,公司的战略定位是高效慈善公益的推动者,旨在帮助中国境内的优秀企业、个人和家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社会公益资源的绩效和影响力,催生更多建设性的变革。本次报告由双方共同完成,版权归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所有,尚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未经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出于商业用途引用本文内容。寄语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全球约40%的居民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过去三年,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形势,造成1.63亿人重新陷入贫困,并引发持续不断的生活成本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中国,“30·60”双碳目标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承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公益机构等正从减缓、适应等方向出发,开展多样化的气候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全球气候行动的推进。我们深知气候行动的急迫性和系统性,但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气候行动进展缓慢。相比生态保护与修复、公众倡导等议题,环保公益领域对于气候行动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根据《2021年环境资助者(CEGA)网络报告》披露的数据,2021年CEGA成员向气候变化领域共提供3030万元资助,仅占资助总额的10%。如何引入外部资源,让更多的企业、国际资助者投入到气候行动中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在气候行动开展的必然趋势下,做什么、如何做也成为了吸引外部支持的关键。目前,很多本土的环保机构都在探索气候行动的工作,甚至许多跨领域的社会组织,如社区组织、农村发展组织等也在试图回应气候议题。这也不禁让我们思考,SEE基金会作为资助型基金会,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去支持行业探索?同时立足环保领域,如何联合更多行业的资源方共同开展行动?这是我们希望和专家、同行共同探索的。在这样的背景下,SEE基金会发起这样一项研究,一方面希望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方面的已有探索与发展需求,另外一方面也希望根据需求明确未来的资助定位与方向。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传递SEE基金会联合社会各方共同开展气候行动的决心。SEE基金会过往在气候变化下开展了一些行动,但我们依然觉得能做的还有很多。目前,SEE基金会正在从战略层面入手,将气候变化的视角融入基金会战略,开展更多行动;同时也将联合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国际机构、国内基金会、环保公益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气候行动在中国本土的实践。我们相信,通过多元力量的努力,一定能够共创一个绿色低碳的未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执行摘要调研设计2.1.背景2.2.方法2.3.局限性社会组织气候行动议题综述3.1.气候变化挑战日趋严峻3.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社会组织参与3.3.中国气候行动概况中国气候行动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挑战4.1.组织概况4.2.议题与工作手法4.3.能力现状与需求专题:国际组织的实践参考中国气候行动中的公益资助5.1.资助概况5.2.资助战略分析结论与建议6.1.社会组织在气候议题中的价值和可为空间6.2.支持方助力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建议附录01070809121314171923252732374142444748515501020305040607目录contents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101执行摘要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结合了问卷调研和关键方访谈两种形式。问卷调研基于项目调研需求,调研执行方和发起方共同商议决定采用定向邀请的形式招纳社会组织参与调研,并拟定了包含279家开展过、正在开展,或有意向开展气候项目的各类型社会组织邀请名单。调研执行方于2022年8月到9月向邀请名单中的所有组织发出问卷,最终收到100份有效回复。关键方访谈本次调研共开展了28个关键方访谈。社会组织方面,共访谈16家本土社会组织,以及3家在华国际组织,了解他们在气候行动中的工作方向和手法,以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资助方面,共访谈2家国内基金会、5家国际资助方,1家企业资助方,以及1家气候变化议题平台网络的发起方,深入了解其气候资助的策略和项目,以及对气候变化议题在国际和中国发展的观察。调研目标“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调研项目由SEE基金会发起,共设3个目标:123行业研究:对气候变化议题开展行业扫描,了解社会组织在议题中的角色、价值和现状,为促进该领域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资助战略分析:基于对现有国内外气候资助方的战略和实践分析,结合应对气候变化行业研究,对未来支持方向提出建议;行业研讨与赋能:基于议题扫描和社会组织调研,结合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组现有及潜在伙伴需求,开展议题和工作方法的能力建设和交流,并为学习和工作网络打下基础。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3主要结论:目前已开展气候项目的中国社会组织定位多元,广泛分布于全国。参与问卷调研的81家开展了气候变化项目的社会组织中,既有以气候变化应对为核心使命的机构,也有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议题切入的生态保护或污染防治类环保组织,还有从教育、传播、社区工作等视角出发助力气候行动的组织。他们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多以国内基金会资助和政府购买服务为首要收入来源,约一半2021年度收入在10万元-100万元(不含100万元),超过60%有1-5位专职人员。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中国的气候行动任务尤其艰巨,目前全社会已广泛参与进来。政府方面,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的提出,中国已在国家政策层面完成了气候行动的顶层设计,而如何推动政策细化、落地是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企业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做出了减排承诺,但在碳核算和披露、落实减排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在实践中面临碳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具体操作指引等问题。社会方面,“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公众普遍对于气候变化议题有所了解,但仍然存在对于气候变化“一知半解”,行动意愿不足等问题。中国社会组织虽然早在近二十年前就已开展气候工作,但整体上还未形成系统性参与气候行动的路径,广大社会组织亟待明确方向,加强自身能力,更好地发挥在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应有作用。中国气候行动任务艰巨:“双碳”目标为政府行动定下基调;企业碳披露和减排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公众支持“双碳”目标,但对气候变化、“双碳”一知半解;社会组织关注气候变化较早,但总体路径尚不明确。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实现1.5℃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代初期实现净零排放,这需要全部门迅速且深度的温室气体减排,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等。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广泛而普遍,各地区和部门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已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总体进展亟待加速。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以来,全球气候行动历经《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德班平台等进程,至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又宣告进入新阶段。2015年以来,各国气候行动呈现出决心不足的局面,社会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在推动“自下而上”气候行动中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愈发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气候变化挑战日趋严峻,目前的气候变化减缓措施距1.5℃目标仍有差距,气候变化适应规模小、亟待加速,需要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积极推动。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4社会组织正从“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等多个议题入手,推动中国气候行动。本次调研基于研究和政策文件识别出共计14个气候变化细分议题,而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提供的109个气候变化代表性项目涵盖了其中12个。在109个代表性气候项目中,20个为“低碳生活方式促进”项目,18个为传播、教育等未聚焦具体细分议题的项目,体现了低碳生活方式倡导、气候传播与教育是受访社会组织中目前较主流的项目议题。不同定位的受访组织主要基于原有业务参与气候议题,探索现有业务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交集。以气候变化应对为核心使命的受访组织业务广泛涉及了14个细分议题中的11个,其中以“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推动”及“能源转型和节约”为主;受访生态保护类机构主要从“生态系统碳汇”、“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海洋与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等议题参与气候行动;受访污染防治类机构的切入点主要包括“工业减排”、“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和“水安全”;受访自然教育机构等其他环保组织主流的切入点是“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以及气候教育、传播等工作;社区类组织中,多数受访城市社区类组织将“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和“循环经济推动”列为其涉及的气候议题,而多数农村社区类组织关注“农业与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碳汇、气候教育与传播是受访组织参与最早的气候议题,而能源、工业、交通领域的减缓项目在“双碳”后涌现。本次调研中最早的“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在2005年启动,最早的气候教育与传播项目在2003年启动,这2个气候议题是受访社会组织参与时间最长的。而在109个代表性项目中,超过60%是2020年我国“双碳”元年及之后发起的新项目,“能源转型和节约”、“工业减排”、“交通减排”等议题均以2020年后发起的新项目为主,“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和气候教育与传播项目在“双碳”后也有明显增长,但其他细分领域,包括适应的所有细分领域在2020年后没有出现代表性项目的明显增长。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5从资助战略来看,相对于社会组织的需求,支持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资助还不充足。国内基金会的气候资助在“双碳”目标提出后迅猛增长,并集中于灾害应对和生态系统碳汇2个领域,对于社会组织的资助领域、支持方式较为单一且滞后。国际资助方更早在中国布局气候资助,重点关注能源转型以及在中国营造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环境。企业的气候公益资助的最主要方式是直接投资或资助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项目,此外部分企业亦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或通过战略性公益捐赠协助实现企业的气候战略。虽然不直接提供资助,促进相关方交流和资源整合的气候议题平台网络亦是气候资助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中国本土的气候议题平台网络数量较少,行动纵深不足,凝聚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问卷调研来看,三者是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气候项目的主要资助方。资助规模上,受访社会组织提供的代表性气候项目中,76%在50万元以下;16个资金规模达1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中,“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占4个,整体上减缓方向尤其是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的资金规模较大。在中国气候行动公益资助的版图中,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企业等是重要的支持方。尚未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需要在梳理参与路径方面获得更多引导。本次调研中亦有19家尚未开展但有意开始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参与了问卷调查,这些机构中多数还未就如何开展气候工作有成熟的想法,他们进入气候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其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参与路径,且他们普遍认为其现有业务与气候变化应对相关,但无法清晰解释这一关联。这些均揭示了推动更多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主要挑战在于路径的梳理。在能力现状上,中国社会组织在气候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从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来看,中国社会组织尚未形成系统性开展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框架,多数社会组织的气候工作还是围绕资助方的要求在项目层面开展活动,仍处于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受访社会组织能力相对薄弱的方面包括对于气候项目成效的衡量,相关方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对于气候政策及国内外最新议题动向的了解掌握。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重要挑战,表现为意识层面的气候议题相关的知识储备及技术水平不足,行动层面的缺乏实用的方法、工具、技术等,以及组织层面的筹资困难。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6纵览本次调研了解到的中国社会组织开展气候工作的实践,结合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可以看到社会组织在中国气候行动中可扮演的四种角色——倡导者、监督者/行动者、赋能者,以及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四种角色在结构上呈金字塔状,数量依次递减。数量最多的“倡导者”凝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共识,是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基石”;“监督者/行动者”立足一线实践推动国家“双碳”和适应政策的落地执行,维护绿色低碳转型过程的平衡、公正与包容,是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中流砥柱”;“赋能者”承上启下,为政府、企业、社区、公众等气候变化的利益相关方提供沟通渠道和资源整合平台,提供所需工具、方法,推动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最后,社会组织也有可能成为“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总体而言,相对于气候变化的挑战和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议题的可为空间而言,目前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企业等各类支持综上所述:方对中国气候行动提供的公益资源还远远不足而且明显滞后。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首先我们建议支持方将气候变化纳入机构的战略规划。在支持策略的制定上,支持方应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对气候行动中不同角色的社会组织采用差异化的支持策略,合理分配资源:包括扩大倡导者队伍、打造监督者/行动者中坚力量、重点培育赋能者、助推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跨界等。支持方可以为不同角色的社会组织提供针对其需求的能力建设支持,亦可资助社会组织在各细分气候议题上更进一步的探索,此外,支持方应鼓励中国社会组织监督和赋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最后,气候领域的核心支持方应推动跨领域、跨议题的气候变化相关资助,带动更广大公益资助方在各个公益慈善领域(如教育、健康、乡村振兴、社区发展等)的资助中纳入气候内容,扩展气候资助的“大圈”。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702调研设计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82.1.背景在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气候变化已逐渐成为国内各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议题。与此同时,根据调研报告1,2016-2020年,中国的基金会、企业等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公益捐赠为3.5亿元左右,同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公益捐赠则达到17.57亿。公益领域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和投入还远远不够。SEE基金会作为行业引领型机构,在气候变化和商业可持续方面已搭建了资助、培育、合作的平台,通过商业可持续、人才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传播与倡导等策略,卫蓝侠、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垃圾管理等项目,覆盖了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积极推动议题发展。由于气候变化议题在国内的兴起时间不长,专注于该议题的组织数量、类型、能力等尚需摸底;同时气候变化议题涉及面较广,与传统环境议题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绿色供应链等有一定交叉,也需要摸清这些机构在气候变化议题方面的投入和能力情况。在此背景下,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议题组发起“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调研项目,设立3个目标:行业研究:对气候变化议题开展行业扫描,了解社会组织在议题中的角色、价值和现状,为促进该领域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资助战略分析:基于对现有国内外气候支持方的战略和实践分析,结合应对气候变化行业研究,对未来资助方向提出建议;行业研讨与赋能:基于议题扫描和社会组织调研,结合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组现有及潜在伙伴的需求,开展议题和工作方法的能力建设和交流,并为学习和工作网络打下基础。1SEE基金会、易善,《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益资助白皮书(2021)》,2021123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092.2.方法由于气候变化议题在中国还处在刚刚兴起的阶段,且气候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已不仅仅是环境议题,还和教育、社区、发展等议题相结合,因此本次调研的对象不仅面向本土的环保社会组织,还包括与气候议题相关的其他领域社会组织(如社区类组织),以及在中国开展气候项目的国际组织;同时,气候变化从提出时起就是一个国际性的议题,因此在支持方的研究中,本次调研也不仅覆盖了已开展气候资助的国内支持方,还纳入了目前直接或间接在华开展气候工作的国际支持方视角,力图了解在全球背景下中国气候公益资助的价值。在具体的调研方法上,本次调研结合了问卷调研和关键方访谈两种形式。本次问卷调研的对象是已开展或有意开展气候项目的中国社会组织。基于项目调研需求,调研执行方和发起方共同商议决定采用定向邀请的形式招纳社会组织参与调研,并拟定了一份包含279个社会组织在内的邀请名单。2问卷调研设定的对象范围较为宽泛,开展过、正在开展,或有意向开展气候项目的各类型社会组织均有纳入3。这是因为目前以气候变化应对为愿景、使命及主要业务的社会组织较为少见,同时很多社会组织基于自身业务专长,正在尝试气候项目或开始转型,需要在更大范围内了解处在气候变化转型不同阶段的社会组问卷调研2其中85家是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组的伙伴机构,194家是调研执行方汇总“福特汽车环保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奖参评机构及“2022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参与机构中涉及气候变化的组织。3在本次调研中,“社会组织”既包括民政注册的社会组织,也包括以其他形式注册,但也在开展公益事业的机构,例如工商注册的公益性组织。织的需求。此外,受邀的279家社会组织中既包括环保组织,也包括社区工作等其他领域的社会组织,这是由于在气候适应等领域活跃着一些不以环保为主要目标方向的组织;同时,面对气候变化这样综合性的议题,需要各类社会组织的参与合作。问卷调研共收到100份有效回复。在SEE基金会的协助下,调研执行方于2022年8月到9月向邀请名单中的279家组织发出问卷,最终回收到101份回复,回收率36.2%,其中100份为有效回复,有效率99.0%。关于受访社会组织的详细信息请见本报告第4章。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0在问卷分析之外,为了提供一线实践和资助视角,本次调研共开展了28个关键方访谈。社会组织方面,共访谈16家中国本土社会组织,以及3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中趋于成熟的在华国际组织,了解他们在气候行动中的工作方向和手法,以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资助方面,共访谈2家国内基金会、5家国际资助方,1家企业资助方,以及1家气候变化议题平台网络的发起方,深入了解其支持社会组织的策略和项目,以及对气候变化议题在国际和中国发展的观察。关键方的选择是基于项目调研需求,由发起方和调研执行方共同商议确定。关键方访谈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1智库类社会组织在气候变化领域持续跟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和多边谈判,并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战略咨询和工具,很多成果以发表报告和文章、开展线上线下研讨会、促进国内外交流为主要产出。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跟进全球气候治理,开展能源转型、气候友好型投融资国际合作等领域的政策研究,并推动跨界对话与议题传播;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为地方政府提供低碳发展规划工具;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通过标准、政策、技术和消费者参与等手段,持续推动交通向零排放和电动化转型;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作推出了中文版“全生命周期城市固体废弃物(MSW)管理温室气体排放估算工具”。综合性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组织多涉及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绿满江淮作为传统污染防治机构,从2016年起在安徽省开展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Team)通过分行业工具指南、案例集、企业双碳通识课程等方式推动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科莱美特(CYCAN)长期聚焦青年参与气候变化行动,以创意有效的方式促进青年对议题的关注和了解,并促进国际交流;自然之友长期运营低碳展览馆,向公众介绍低碳家庭的装修方法和本土案例,近几年的玲珑计划-公民气候行动计划通过赋能、社群和小额资助支持跨界的卓越公民气候行动者和领导者。关注适应的社会组织以提升社区韧性为主,但也兼顾减排。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长期关注气候变化,2016年曾孵化了碳汇技术团队,2017年战略调整后将气候变化融入三大业务板块,主要在社区层面气候适应和推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方面开展工作;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目前以海岸带和渔业社区气候适应为主,同时开展“海南气候伙伴”项目促进交流并链接多方资源;梦南舍开展了地区性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关注减缓的社会组织以推进能源、工业、交通等减排为主。其中上海青悦环保正在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双控与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信息公开与披露;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设计了“零碳长江”项目,重点关注长江流域典型生态系统下适应和减排的平衡、重点产业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增加绿电使用,以及生态系统碳汇;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多年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绿色潇湘开展了长沙郊区地铁站绿色换乘项目;诺路环保则关注大型活动及场域的废弃物管理。在中国本土社会组织的选择中,本次的访谈对象包含了多种类型的社会组织的机构负责人或气候业务负责人。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22.3.局限性因为发起方和调研执行方能够触达的社会组织有限,本次调研无法覆盖到中国所有开展或有意开展气候工作的社会组织,有待于行业基础数据库的完善及更为广泛的抽样调查来补足。调研内容基于项目需求,结果侧重于展示受邀的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中的现状与挑战。此外,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和关键方访谈等手段,归纳得出当前中国气候行动中社会组织和公益资助方的实践和发展状况,侧重于分析公益行业气候行动的共性特征和问题。我们深知社会组织在开展气候工作中,除了共性的问题,亦面临许多个性化的挑战,需要更多案例层面做更为细节的研究。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303社会组织气候行动议题综述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43.1.气候变化挑战日趋严峻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世界经济论坛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将“应对气候变化不力”列为未来10年世界面临的最大风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正在以过去2000年间前所未见的速度使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对海洋、冰川、海平面等造成的影响将在数百甚至数千年中都无法逆转,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全球的每一个地区造成许多极端天气与极端气候事件,包括热浪、强降雨、干旱等。报告警告,除非各国采取强力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否则2℃或1.5℃目标将势必无法达成。42022年4月,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发布报告《气候变化2022:气候变化减缓》,指出2010年以来全球所有主要部门的净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均在增加。在2019年,全球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中,约34%来自能源供给,24%来自工业,22%来自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15%来自交通,6%来自建筑。如果电力和热力生产部门的排放算作最终使用者的间接排放,那么90%的间接排放落在工业和建筑部门,将它们的排放占比分别提升至34%和16%。报告强调,实现1.5℃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代初期实现净零排放,这需要全部门迅速且深度的温室气体减排。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一项评估分析了全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和林业等六部门的21个气候行动指标,结果显示仅有2个的改善速度符合1.5℃目标的要求。5在全球层面,主要经济部门的减排行动重点如下:4IPCC,《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20215IPWRI,StateofClimateAction:AssessingProgresstoward2030and2050,2021目前的气候变化减缓措施距1.5℃目标仍有差距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5经济部门减缓行动重点能源能源部门的减排行动包括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大低排放能源的使用、改用更为低碳的能源载体、能源增效和节约等。《气候变化2022:气候变化减缓》指出,如要实现1.5℃目标,2050年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需相比2019年分别下降95%、60%和45%。在1.5℃和2℃情景中,2050年几乎全部的电力均需产自零碳或低碳来源,如可再生能源或加装CCUS的化石能源。此外,能源部门甲烷减排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9年,全球能源供给部门甲烷排放占能源供给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18%,以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是温室气体排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工业工业部门的净零排放需要全价值链的协同行动,以推广包括需求管理、能源和材料效能提升、循环经济、生产流程优化等减排措施。根据WRI的研究,水泥和钢铁行业分别产生了27%和25%的工业碳排放,是工业排放最大的贡献者,亦是工业减排的重点领域。6电气化是工业部门减排的重要手段。但在水泥和钢铁行业,电气化无法完全取代一次能源的使用,氢能燃料等替代燃料的研发和推广也是未来减排行动的重要一环。城乡建设建筑部门的减排潜力巨大,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多达61%的建筑碳排放可被减少,其中减少能源和材料需求的适足措施可减排10%,能效措施减排42%,可再生能源措施减排9%;在采取有力的适足、能效、可再生能源措施的条件下,改造后的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将可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7交通在陆地交通领域,低排放电力驱动的电动交通工具在全生命周期中拥有最大的减排潜力;而航空和航运领域的减缓还需要在未来开发更多的低碳技术。在技术创新以外,交通部门的减排还需要城市布局的改善和消费者行为的干预。此外,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和运营,将实现两个部门间的协同,同时减少两个部门的碳足迹。8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该部门有望带来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和移除。据《气候变化2022:气候变化减缓》,2020年到2050年期间,AFOLU部门的经济性减排措施(指成本低于100美元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潜力可达每年80-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修复;其次,农作物和牲畜管理优化,以及农业碳汇(如土壤碳管理),可每年贡献18-4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此外,需求侧和材料替代措施,比如采用均衡且可持续的健康饮食、减少食物浪费、使用生物基材料取代碳强度更高的产品等,可每年贡献约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这些行动往往具有多重效益,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还有助于生物多样性、食物和水安全、木材供应、本地社区的生活质量提升等。表格1主要经济部门的减缓行动重点值得注意的是,需求侧减缓的重要性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需求侧减缓措施包括1)基础设施的改善(废弃物回收基础设施、低排放产品标签、公共交通系统、紧凑的城市规划等)、2)终端技术的采用(电动汽车创新与推广、低碳家电等),以及3)社会文化及行为(可持续饮食、减少食物浪费和暴食、可持续消费倡导、线上会议和办公推广等),横跨AFOLU、工业、交通、建筑等多个部门。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需求侧措施可以到2050年减少全球40-70%的终端使用场景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96同上7IPCC,《气候变化2022:气候变化减缓》,20228同上9同上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6气候变化适应规模小、亟待加速气候适应已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广泛而普遍。IPCC第六次评估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指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为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大量伤害与损失,比如热浪和干旱、洪灾、粮食减产等,其中部分负面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气候适应的目标是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的影响,同时保持或提升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气候变化适应工作亟待加速。目前全球气候适应的工作进展呈现出碎片化、规模小、不彻底、限于某一个部门、对长期风险关注不足,侧重规划而非实施等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适应差距报告》也指出,适应工作的速度和规模仍然跟不上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预估的适应成本是当前公共气候适应资金流的5-10倍。为不使适应差距继续扩大,气候适应的长期规划和加速实施将在未来几十年中至关重要。气候适应的主要路径。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GCA)2019年旗舰报告《即刻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呼吁全球领导力》识别了八大气候适应行动路径,包括农业与食品安全、城市、金融、灾害预防、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地主导行动、基础设施、水等,并指出从2020年到2030年,在早期预警系统、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优化的旱地农业、红树林保护和水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是气候适应最具成本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201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将NbS列入应对气候变化的9个关键领域。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提出了NbS的8大准则及28项指标,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社会挑战,为NbS在气候适应领域的主流化和落地实施提供了指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湿地保护与修复等NbS措施具有良好的适应和碳汇效益,但加速的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这些措施提供气候服务的能力。因此,适应与减缓行动的协同至关重要。10乐施会,《农村“社区为本”的气候行动选单》源管理这五个领域进行投资,将为全球带来平均约1:4的成本收益比。在农村地区,气候适应工作包括社区防灾减灾、气候智慧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培养村民合作以增强社区气候韧性等多个方面。10关于城市地区的适应,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于2002年在全球提出“韧性城市”概念,推广相关规划方法学,倡导地方政府注意灾害风险管理;联合国减灾署于2010年发起“创建韧性城市”(MCR)运动,并在10年后启动新一期“MCR2030”,为合作城市提供韧性路线图等工具、指导和支持。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有约1500个城市加入MCR2030。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7在推进气候适应的同时,需注意避免不当适应。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证据表明第五次评估以来,“不当适应”(maladaptation)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各个部门,包括在依靠山火实现调节的生态系统中不当地扑灭山火,或者不当设置防波堤等预防洪水的设施。这些措施阻碍了自然过程,削弱了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采取更为灵活、跨部门、包容和长期的适应策略可避免不当适应。11因此,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在推进气候适应中至关重要。1992年,在IPCC《气候变化第一次评估报告》的影响下,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文简称《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被称为“气候宪法”,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自此,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行动。从《公约》生效到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主要经过了《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德班平台等阶段,总体来看气候进程进展不够有力。近十年气候行动的主要节点和推进如下: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气候变化应对。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指导2015-2030年间世界的发展工作。“气候行动”位列目标13,要求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巴黎协定》的新阶段和局限。2015年《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通过《巴黎协定》。这是《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体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显著低于2℃的水平,并努力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以内。《巴黎协定》的确立,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入了新一阶段。然而,《巴黎协定》通过后,各国气候行动呈现出决心不足的局面。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排放差距报告》,截至2019年底,各国的第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严重不足,预估充分实施无条件国家自主贡献和2030年2℃情景之间的排放差距为150亿吨,和1.5℃情景之间的排放差距为320亿吨。根据《2021排放差3.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社会组织参与11IPCC,《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2022距报告》,新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依然“总体影响有限”。如果所有更新后的无条件国家自主贡献完全实施,预计本世纪末全球温度升幅为2.7℃,即使所有附带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和净零排放承诺完全实施,温升也将达到2.2℃,远远不能达到《巴黎协定》“远低于2℃”的目标。最新推进:2021年11月,《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会议最终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明确将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1.5℃以内,以避免世界遭受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并要求缔约方在2022年再次评估国家自主贡献,使之与1.5℃目标保持一致。2022年11月,《公约》第27次缔约国大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达成《沙姆沙伊赫实施方案》,并同意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补偿那些最容易受到气候灾害影响、但对造成气候变化问题的责任最小的国家,这对弱势群体来说是一项突破。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8近十年来,面对各国政府气候行动雄心不足及进展有限的局面,社会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在推动“自下而上”气候行动中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愈发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关键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社会组织是“非国家行为主体”中与城市、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并列的重要一部分。2014年在利马召开的《公约》第20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了“利马巴黎行动议程”(Lima-ParisActionAgenda),这项行动征集了全球范围内非国家行为主体提出的超过1万个气候承诺,发出了民间支持气候行动的声音,被认为是促成缔约国最终通过《巴黎协定》的有利因素之一。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缔约国肯定了包括民间社会在内的“非缔约利益相关方”(Non-partystakeholders,NPS)对气候行动的贡献,并通过设立“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等方式,将民间社会在《公约》体系内的参与制度化。此后,非缔约利益相关方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参与不断强化,在2022年召开的《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上,共有超过3000家非政府组织取得了观察员身份,参与到大会议程中。12IPCC,《气候变化2022:气候变化减缓》,202213IPCC,《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2022社会组织是全球气候行动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参与国际公约,社会组织在社会低碳转型和有效适应方面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就指出,由于减排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于社会分配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利益相关方广泛和有意义的参与对于成功实现公平和深度的低碳转型至关重要。12在适应方面,民间社会的参与有助于构建包容性的治理结构,在适应的规划和实施中强调公平与正义的视角,可以使适应成果更加有效和可持续,并规避不当适应。13总体来看,民间社会组织协调多元利益相关方,关注气候变化转型的公平性,并能根据自身的灵活特点提供特定产品服务等,是全球气候行动中必要、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19从1992年加入《公约》到21世纪初,虽然未主要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中国仍在节能增效、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行动。2016年4月,我国正式批准《巴黎协定》,同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国家政策层面强化了中国的气候目标。2018年3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责由国家发改委转交给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应对气候变化在我国政策层面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化气候目标,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和18%,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4.1%,在部署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减缓的同时,提及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力度,以及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气候变化减缓方面,目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明确我国“双碳”路线图;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2030年中国“碳达峰”做出了具体的顶层设计,提出“碳达峰十大行动”,中国在2004年左右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19亿吨,占全球总量的33%。因此,中国的气候行动任务尤其艰巨,目前全社会均已广泛参与进来。3.3.中国气候行动概况全面覆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碳汇、公民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此后,各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密集出台,不断完善“1+N”政策体系。气候变化适应方面,我国作为联合国《灾害的代价2000-2019》报告中受灾次数最多的国家,已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气候适应的顶层设计。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要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从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等入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及从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等入手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将“科学适应,顺应自然”列入基本原则,强调运用NbS,有效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适应能力。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气候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2021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森林覆盖率和积蓄量连续30年“双增长”。2021年中国部署实施了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采取NbS等手段,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整体来看,在国家层面中国已经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建立了政策框架,完成了顶层设计,而如何推动政策细化、落地,是接下来全社会要面对的挑战。“双碳”目标为政府行动定下基调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0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主体,企业是气候行动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组织工作的重要对象。2022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超越净零排放:推动2030年紧急气候行动的商业路径》,指出企业可以在7个方向推动气候行动,即核算和披露、设定碳目标、减少排放、提供资金、参与政策、与相关方合作,以及赋能和激励客户。在国家“双碳”目标宣布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做出了减排承诺。截至2022年9月底,已有214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在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14的框架下做出了承诺,其中包括联想集团在内的70家企业设定了碳目标。在SBTi框架外,以大型民营企业(如蚂蚁集团、腾讯、阿里巴巴)和国有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为首,中国企业纷纷设定碳中和目标,但覆盖到范围3的还相对较少,其严谨性也普遍有提升空间。在碳核算和披露,以及落实减排等方面,整体上中国企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的《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2021》报告评价了662家企业,包括在华跨国品牌企业和央企上市公司,发现44%的企业披露了范围1和2的温室气体排放,22%经过第三方核证,24%的企业披露了范围3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与之相比,在2021年参与CDP评价的4000家亚太地区企业中,80%披露了范围1排放,66%披露了范围2排放,40%披露了范围3排放,23%企业的范围1和2排放经过了第三方核证,均高于中国企业的表现。15在具体减排措施方面,2021年CATI评价发现,在范围1和2中,35%的被评价企业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及投资等低碳类减排项目,36%的企业开展能效提升项目,16%的企业通过减少逸散排放、开发设计低碳产品等其他方式,降低自身运营产生的温室气体。IPE指出,已做出气候承诺的企业需拿出切实的数据和结果,回应气候“漂绿”的质疑。而即便企业有减排的意愿,在实践中也依然面临碳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具体操作指引等问题。14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是由CDP、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自然及基金会(WWF)共同发起的,旨在驱动和赋能企业设定符合1.5°C温升情景碳目标的全球行动。15CDP,RisingtotheChallenge:HowCompaniesinAsiaPacificarePreparingfortheNet-zeroEconomy,2022企业碳披露和减排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1一部分领先企业已经开始行动,基于产业链开展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016年,阿拉善SEE、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朗诗控股集团等5家机构共同发起“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通过推动房地产企业落实绿色采购,促进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的环境整改和绿色低碳发展。2017年起,平台企业美团通过“青山计划”在外卖行业全产业链推动一次性包装废弃物问题的解决,包括在包装供给端提供绿色解决方案,在商户端推出“青山商家档案”倡导绿色服务,在用户端推出“无需餐具”功能激励消费者源头减量等。2017年,京东物流联合宝洁、联合利华等九家品牌共同发起“青流计划”,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探索在包装(如循环及绿色包装)、仓储(如光伏发电)、运输(如新能源车使用)等多个环节实现低碳环保、节能降耗。循环经济领域中,具备规模化潜力的技术解决方案(如“飞蚂蚁”平台)也正在不断涌现。此外,一些企业采用个人碳账户、“零碳产品”等创新形式,赋能和激励消费者减少自身碳足迹。2016年推出的蚂蚁森林可以让支付宝用户通过乘坐公共交通等低碳行为积攒“绿色能量”,用于申请种下“真树”或认领保护地,截至2021年已有超过6亿用户参与。2022年3月,伊利推出“零碳牛奶”,由必维认证出具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核查证明。这些举措降低了公众参与气候行动门槛,其实际成效如何值得保持关注。在公众层面,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公众普遍对于气候变化议题有所了解,但仍然存在对于气候变化“一知半解”,行动意愿不足等问题。能源基金会和南方周末发起的一项调研在2021年底调查了3500名中国城市公众,发现85%的调研对象对中国“双碳”目标有基本的了解,90%非常支持或一般支持“双碳”目标,85%非常了解或一般了解“双碳”目标背景的意义;然而,更为细致的定性调查则发现,尽管大多数调研对象表示听说过“双碳”,但多数对其具体政策内容并不了解。在“双碳”对生活的影响上,41%的调研对象认为“由于政策的实施,心态可能从自觉环保需要调整到强制低碳”,39%认为“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生活成本上涨”,显示受访公众对于气候行动仍以被动接受为主。16澎湃新闻在2022年11月至12月调查了1611位中国公众,显示96.3%的受访者相信气候变化的发生,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气候变化,但是从客观测试的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实际了解程度低于自认为的认知程度;同时,受访者对气候变化的实际了解程度,与其参与环保行为的频率并不相关,且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应对主要是政府或企业的责任,而非公民个人层面的责任。17这些均体现中国公众在气候行动中,无论是在意识层面还是行动层面,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在传播、教育、倡导等领域加大投入。16能源基金会、南方周末、益普索,《面向零碳出行:城市公众意识、行为及驱动因素研究》,202217澎湃新闻,《气候变化:从“认知”到“行动”还有多远?》,2023公众支持“双碳”目标,但对气候变化、“双碳”一知半解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2在民间社会组织层面,早在21世纪初在气候议题在中国还未凸显时,本土社会组织以节能为主题,2004年起连续两年发起26度空调节能行动,2007年发起“节能20%公民行动”等。此外,由于极端天气频繁,多家社会组织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进行救助,并开展减灾防灾工作,并在受灾社区持续开展可持续生计,起到了一定的提升当地气候适应能力的作用。2007年,自然之友、IPE等8家社会组织启动“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与策略”项目,并在《2008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中》首次设立气候变化的专题。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始,中国社会组织开始活跃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一舞台。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民促会”)自2007年开始支持中国社会组织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10年在波恩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中,民促会首次举办中欧民间组织对话会;在天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中,民促会首次举办“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来自民间的声音”边会和中日民间组织对话会;2011年,与近40家环保民间组织共同发起“C+气候公民超越行动”。此后,科莱美特(CYCAN)等机构每年组织国内青年参加《公约》缔约国大会。自2013年起,万科公益基金会共计9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和中国企业馆上组织边会活动,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民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果。这包括了在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上,CTeam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开设的“中国企业馆”。十余年中,中国社会组织监督和激励企业减排,宣传和倡导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参与气候立法和政策讨论,促进国际交流并参与气候谈判,初步参与到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工作中。但在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之前,气候议题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不高,社会组织也还未形成系统性参与气候行动的路径。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到社会组织“要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亦将广泛参与,即“提高全民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完善适应行动的社会参与机制”作为原则之一。广大社会组织亟待明确气候行动的路径,加强自身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应有作用。下一章将对中国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具体情况及挑战做进一步探讨。中国社会组织关注气候变化较早,但总体路径尚不明确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304中国气候行动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挑战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4气候变化应对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组织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例如,最新的《2022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发现,有25%的受访环保社会组织认为其业务与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活跃在气候行动中的社会组织,既有以气候变化应对为核心使命的机构,也有从NbS、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议题切入的生态保护或污染防治类环保组织,还有从教育、传播、社区工作等视角出发助力气候行动的组织。基于调研目的,调研执行方和发起方共同商议决定采用定向邀请的形式招纳社会组织参与问卷调研,并拟定了包含279家开展过、正在开展,有意向开展气候项目的各类型社会组织邀请名单。最终收到100份有效问卷。由于气候变化的成因较为复杂,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跨部门的合力,意味着有不限于环保组织的多领域社会组织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对此,本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中,也包含一些已开展过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其他领域社会组织,最终在有效问卷中包含17%的非环保社会组织。本章节以本次调研的社会组织问卷及访谈中的发现为基础,从气候行动中的社会组织的1)机构概况、2)其工作涉及的气候议题和采用的工作手法、3)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现状与需求等3个层面,分析其发展现状与挑战。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5在100份有效问卷中,81家机构已开展了气候变化项目。本章的分析以这些受访的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为主。未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分析详见4.3的最后部分。从机构的自我定位来看,23家受访组织定位为“污染防治类组织”,占比最多,可能与调研邀请以SEE“卫蓝侠”伙伴为基础有关。其次是“生态保护类组织”,以及自然教育机构为主的其他环保组织;有11家为定位为“气候变化类组织”,即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业务;另有10余家开展了气候项目的城市、农村社区类组织参与了本次调研。从地域分布来看,本次受访的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驻地集中于“北上广”等一线省市(广东10家、上海10家、北京8家),此外湖南(8家)和云南(6家)也有较多分布。4.1.组织概况气候变化类组织生态保护类组织污染防治类组织自然教育机构等其他环保组织城市社区类组织农村社区类组织1119231486图表1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的定位图表2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驻地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6从收入来源来看,受访组织多以国内基金会资助和政府购买服务为首要收入来源,超过40%的组织以国内基金会资助为首要收入来源,21%以政府购买服务为首要来源,与环保社会组织的收入来源分布基本一致18。从收入规模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组织2021年度收入不到100万元。图表3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2021年收入分布图表4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首要收入来源分布18环保组织整体情况请见SEE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明善道,《2022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报告》,2022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7从人力资源状况来看,超过60%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组织有1-5位专职人员,15%拥有10位以上的专职人员,与环保社会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状况基本一致19。图表5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专职人员人数为了系统性地了解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本报告参考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以及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政策文件,识别出共计14个气候变化细分议题,其中减缓方向8个,适应方向6个(见下表),体现较为整全的气候变化干预方向。此外,还存在一些组织(如自然/环境教育机构)并不聚焦某一具体议题,而是主要从传播、教育等工作手法出发涉及气候变化议题,需另作分析。应特别注意的是,气候变化是高度综合性的议题,其减缓与适应在实际行动中休戚相关,本次调查从细分议题方向切入分析气候行动中的社会组织及其项目,是研究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一种可参考的角度。气候变化类组织:此类组织以气候变化为主要使命和工作内容,业务广泛涉及了14个细分议题中的11个,并以“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推动”及“能源转型和节约”为主(获选率分别为73%、55%、45%)。生态保护类机构:主要从“生态系统碳汇”、“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海洋与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细分议题参与到气候行动中(获选率均超过30%)。个别组织也关注了能源转型、工业减排、城乡建设减排、循环经济议题。污染防治类机构:主要从“工业减排”(61%)、“低碳生活方式促进”(35%)和“水安全”(35%)等角度参与气候行动,也有超过五分之一选择了能源转型及交通减排。不同定位的受访组织主要基于原有业务参与气候议题,探索现有业务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交集:4.2.议题与工作手法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从工作手法(如传播、教育)出发的组织能源转型和节约工业减排城乡建设减排海洋与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交通减排循环经济推动CCUS科技创新水安全农业与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碳汇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表格2气候变化细分议题识别(详细释义见附录2)19同上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8自然教育机构等其他环保组织:切入点主要为“低碳生活方式促进”(50%)以及气候教育、传播(43%)等;此外,公众参与程度较高的“循环经济推动”、“海洋与海岸带”、“水安全”、“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等议题也吸引了一部分此类组织。城市/农村社区类组织:较多受访的城市社区类组织将“低碳生活方式促进”(75%)和“循环经济推动”(50%)列为其所涉及气候议题;较多受访农村社区类组织将“农业与粮食安全”(50%)列为其所涉及的气候议题。从气候变化项目来看,81家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在问卷调查中提供了其109个代表性项目的信息,超过60%的项目是2020年我国“双碳”元年及之后发起的新项目。109各项目涉及了14个气候变化细分议题中的12个,另有18个项目未聚焦某一细分议题,为传播、教育类项目。其中细分领域中获选最多的是减缓方向下的“低碳生活方式促进”项目(20个),和传播、教育等未聚焦具体细分议题的项目(18个)。从项目起始时间来看,早在10多年前,中国社会组织就已在“生态系统碳汇”、“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海洋与海岸带”、“水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气候教育与传播等多个方向有所涉猎。本次调研中的最早的“生态系统碳汇”项目于2005年启动,最早的气候教育与传播项目于2003年启动,为北京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东亚应对气候变化市民会议”,后者也是本次调研中历史最久的项目。而“能源转型和节约”、“工业减排”、“交通减排”等领域则以2020年后的新项目为主。除了这几个受到“双碳”目标影响的新兴细分领域,2020年后“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和气候教育与传播项目也有明显增长,而其他细分领域,包括气候变化适应的所有细分领域在2020年后没有出现代表性项目的明显增长。从项目的实施地分布来看,减缓项目的所在地分布更为广泛,与受访社会组织的驻地分布较为一致;而适应项目相对集中在沿海的上海、广东、福建等地以及西部的云南、青海两地。这些地区相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是我国气候适应工作的重点地区。从项目规模来看,参与本次调研的“生态系统碳汇”项目资金规模相对较大,10个项目中有4个超过百万。而“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的项目相对规模较小。图表6减缓项目地域分布图表7适应项目地域分布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29减缓议题中涉及碳排放重点部门的细分议题,即“能源转型和节约”、“工业减排”、“交通减排”,受访组织以“法治工具的运用”21为主开展项目,主要为面向政府开展政策建议、推动信息公开等工作。但面向减排主体的企业开展工作相对较少。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相关的“生态系统碳汇”、“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等议题,以及与社会经济系统相关的“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水安全”、“农业与粮食安全”、“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和“健康与公共卫生”等议题下的项目,以及泛议题的传播、教育类项目中,受访组织则主要采用“面向公众的宣传倡导”和“面向农村或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工作”的手法。总体而言,本次收集的项目涉及“国际合作”最少,其次行业建设的项目较少。20本次调研采用的工作手法的分类以“CEGA环境公益项目工作领域分类”(2022版)为基础。21“法治工具的运用”包括政策、法规研究,政策建议与立法推动,以及生态环境法治的公众参与(包括但不限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企业环境及碳信息披露,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意见征求,向有关部门举报,单独或联合发起公益诉讼,协助和支持公益诉讼、行政诉讼等)。从受访组织代表性气候项目的细分气候议题及其工作及手法来看20: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30在本次调研中,“城乡建设减排”和“CCUS科技创新”议题的项目缺失,但这2个领域亦有社会组织参与的空间:关于“城乡建设减排”议题,社会组织可发挥资源整合者的作用,引导相关方关注城乡低碳建筑建设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例如互满爱人与人中国在“云南低碳学校试点”项目中,与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合作,推动西南林业大学开展碳排放基础数据收集,并在太阳能光伏发电、节能灯具使用等方面,推动学校低碳改造。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利用或注入地层的技术,被认为是实现能源、工业部门碳中和的必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多个大型油气、电力企业正试点CCUS项目,腾讯SSV碳中和实验室等机构也在开展CCUS的技术创新孵化。CCUS在中国已初具规模化能力,但CCUS项目的环境影响仍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亦是社会组织参与的空白。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可重点关注CCUS项目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等造成的潜在风险,与投资方、使用方等相关方交流合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细分气候议题工作手法项目数面向公众的宣传倡导法治工具的运用面向企业的绿色低碳推动国际合作面向社会组织的行业建设与发展面向农村或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工作其他减缓能源转型和节约714%71%0%14%0%0%0%工业减排911%67%22%0%0%0%0%城乡建设减排00%0%0%0%0%0%0%交通减排825%75%0%0%0%0%0%循环经济推动1030%40%30%0%0%0%0%CCUS科技创新00%0%0%0%0%0%0%生态系统碳汇1040%0%10%0%0%40%10%低碳生活方式促进2060%5%10%0%5%10%10%适应海洋与海岸带956%22%0%0%0%0%22%陆地生态系统50%0%0%0%20%60%20%水安全450%0%0%0%0%50%0%农业与粮食安全425%0%0%0%0%75%0%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20%0%0%0%0%100%0%健康与公共卫生333%0%0%0%0%33%33%未聚焦某一细分议题,主要从工作手法(如传播、教育)出发1856%22%6%0%11%6%0%合计10939%26%8%1%4%17%6%表格3各气候变化细分议题的项目(行)采用的工作手法(列)分布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31本次调研中,各细分领域的社会组织代表性项目示例如下:细分议题问卷收集的项目数受访社会组织参与示例减缓能源转型和节约7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能源转型与碳定价项目”,旨在通过建立一个泛亚的区域合作网络来促进政策倡导组织之间更加合理有效的能源和气候政策交流,并提高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工业减排9上海青悦环保“能耗双控落实调研”项目关注地方发改委发布的高碳行业企业的能耗双控考核结果,从信息公开和数据分析的角度,推动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城乡建设减排0(未有受访组织提供该类项目信息)交通减排8绿领环保、绿行太行“减碳目标下北方港口‘公转铁’政策执行情况调研项目”通过走访调研,分析北方港口“公转铁”转型现状和挑战。循环经济推动10芜湖生态协会“促进长江安徽段五市固废资源化利用,贡献双碳目标”项目开展专项调研,提出政策建议,聚焦安徽省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旨在提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CCUS科技创新0(未有受访组织提供该类项目信息)生态系统碳汇10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腾冲县CDM小型再造林景观恢复项目”于2005年启动,是获得CCB(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金牌认证的多重效益林业碳汇项目。低碳生活方式促进20爱芬环保“生态社区”项目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垃圾减量和就地化处置,推动建设城市碳中和社区。适应海洋与海岸带9智渔与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在渔业保险产品加入气候内容,帮助养殖户规避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陆地生态系统5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国西部农村气候变化影响与恢复力研究和传播项目”在青藏高原牧区开展调查,评估牧民的恢复力和适应行动,分析极端气候的影响和适应案例。水安全4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引水思源”项目,在云南多地建设引水工程,将保护区水源引入周边农村社区,并推动村民协议保护水源林,提升社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农业与粮食安全4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与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一线社区工作,推动农业生态化转型,改良和保护土壤,从而提升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2陕西妈妈环保“柳沟村生态家园实践探索项目”通过参与式社区工作手法,推动基础设施及预警机制建设,提升秦巴山区气候脆弱性高的农村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健康与公共卫生3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可持续医疗卫生”项目致力于促进健康医疗部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减少其碳排放,提升其气候韧性,并加强其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未聚焦某一细分议题,主要从工作手法(如传播、教育)出发18绿满江淮“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在安徽开展以中小学课内气候教育为主题的教师培训,并组织教师编写案例集,推动气候教育融入课标。表格4各细分议题下受访社会组织参与情况及示例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32气候行动能力自评方面,本次问卷调研将气候行动能力分为六个维度,由受访组织开展自评。已开展气候项目的81家受访组织在各维度能力自评在3.5分到4分之间。气候变化类组织各能力维度自评分数相对较高,城市社区类机构各维度自评均偏低。在自评中,社会组织能力薄弱的方面主要为“成效衡量”、“相关方合作”、“议题了解”。能力维度注释评分量表1议题了解我们对气候议题有深入的掌握,了解相关政策,以及国内外气候行动的现状和挑战非常不同意为1分、不同意为2分、一般为3分、同意为4分、非常同意为5分2知识/技术储备我们有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知识或技术,有能力实际开展气候变化应对项目3项目设计在项目设计中,我们能够清晰地解释项目致力于解决哪些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如何贡献于气候变化的减缓或适应4成效衡量我们知道如何衡量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成效,且有能力开展评估5相关方合作围绕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执行,我们已经和关键相关方(如社区、政府、企业等)形成可持续的合作关系6组织战略我们已经将气候变化应对纳入到机构整体层面的战略或规划中表格5问卷调研采用的社会组织气候行动能力自评维度中国社会组织在气候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参与问卷调研组织提供的代表性气候项目来看,超过60%的代表性项目是在2020年及以后发起——2020年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当年有13个项目发起,2021年达到34个,2022年截止调研时间有22个。在访谈中,业内资深人士普遍表示,中国社会组织尚未形成系统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多数社会组织的气候工作还是围绕资助方的要求在项目层面开展活动;社会组织掌握气候变化议题是一个过程,很多组织的工作与气候变化相关,但需要更多积累才能够梳理和表述这种关联性。4.3.能力现状与需求图表8受访组织代表性气候项目起始年分布5120411367133422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33维度自评议题了解3.64知识/技术储备3.72项目设计3.91成效衡量3.52相关方合作3.62组织战略3.94图表9已开展气候项目的受访组织能力自评成效衡量。在农村及城市社区组织、生态保护类组织中,“成效衡量”的自评是六个维度中最低的,在污染防治类组织中为次低。当前,气候项目(尤其是适应项目)成效衡量的工具尚不成熟且未普及。从问卷调研收集到的代表性气候项目来看,取得成效但尚未开展量化评估项目的比重最大(见图表10)。因此本次调研中“成效衡量”是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关方合作。污染防治类组织对其自评最低,此类组织的气候项目主要采用“法制工具的运用”工作手法,需要与政府部门建立及维护关系。在访谈中,有污染防治类组织表示其以往在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部门有政府资源及合作经验,但气候项目开展需要与发改委、交通运输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打交道,他们与此类部门开展合作较少,需要指导协助。因此本次调研中“相关方合作”是污染防治类组织参与气候行动面临的一大问题。议题了解。农村社区类组织、自然教育等其他环保组织、污染纺织类组织均对此项自评较低。参与气候行动需要气候科学和政策、国际政治、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而这些往往是社会组织当前所欠缺的。在访谈中,多家组织提及希望对国际组织的气候工作动态有更多了解,也有机构表示国内同行间的交流也不够充分。可见,不同定位组织了解具体议题的需求还有待满足。此外,不同定位的组织还有其他自认为薄弱的环节,例如污染防治类组织认为其“知识/技术储备”也较为薄弱,自然教育等其他环保组织认为其“组织战略”中纳入气候变化方面也较为薄弱,城市社区类组织多方面均需提升等,需要在未来的能力建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34图表10受访机构代表性气候项目成效衡量状况表格6已开展气候项目的受访组织能力自评结果机构定位议题了解知识/技术储备项目设计成效衡量相关方合作组织战略气候变化类组织3.733.914.003.733.734.18生态保护类组织3.853.673.893.413.483.67污染防治类组织3.373.373.673.373.133.77自然教育机构等其他环保组织3.403.603.803.533.673.47城市社区类组织3.553.273.453.273.273.36农村社区类组织3.333.673.673.173.503.83受访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主要挑战,表现为意识层面的“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不足”、行动层面的“缺乏实用的方法、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层面的“筹资困难”。本次问卷调研将挑战分为意识、行动、组织三个层面的9个选项,由受访组织选出最主要的3项。受访组织对于重要挑战的识别,体现了其在气候行动中最急迫需要支持的方面。关于“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不足”,在访谈中社会组织主要提及目前对气候变化谈判的跟踪不足、对议题在国外的发展了解不足,视野有局限性,需要更多信息和交流机会。关于“缺乏实用的方法、工具、技术”,在81家已开展气候项目的受访组织中,有33家在气候项目中使用过“较为成熟的方法/工具/技术”22,包括碳排放因子库及核算模型、碳排放计算器、社区参与工具包、碳汇方法学、绿色低碳设计标准等等,并认为工具的使用对于气候项目开展有所帮助。与此同时,仍有60%的受访组织尚未在气候项目中使用过工具。可见该领域有一些方法工具,但普及程度有限。22“较为成熟”在本调研中指的是该方法/工具/技术已取得一定的机构或政府认证,或有学术研究背书。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35关于“筹资困难”,社会组织在访谈中普遍提到本土的气候资助较少,因此希望更多国内资助方关注气候议题;同时有组织提及国际资方一般聚焦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因而更需要本土资金的支持。此外,筹资困难正影响社会组织招纳和培养气候人才。受访社会组织提到,由于非限定性资金少,机构较难培养人才、开拓业务;同时在“双碳”政策下,企业也亟需气候人才,而社会组织与企业相比,在薪酬上竞争力略显不足,更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图表11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面临的前三位挑战图表12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社会组织在气候项目中使用“较为成熟的工具/方法/技术”的情况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36图表13受访尚未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面临的前3位挑战为了更好地面对挑战,提升气候行动能力,受访社会组织在资助方式、资助方向、平台搭建等方面,对资助方提出了一系列期待:资助方式:希望资助方提供非限定性的机构资助,提供灵活的资金,帮助机构培养人才,开拓业务。资助方向:期待资助方拓宽对气候议题各个方面的支持,包括政策研究、政策倡导、在地行动、公众意识、能力建设等。除了期待资方在资金、知识培训、工具开发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其他具体期待还有:1)希望增加气候传播的支持力度,以营造社会氛围,促进公众理解气候变化,并可通过倡导可持续消费推动企业做出改变;2)搭建平台,一方面帮助社会组织链接相关方资源,包括政府部门、专家、智库等,另一方面促进不同的业务领域的社会组织间工作方法、资源的交流共享。本次调研中有19家尚未开展但有意开始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进入气候领域的最大挑战是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参与路径,虽然他们普遍认为其现有业务与气候变化应对相关,但无法清晰解释这一关联。关于开展气候项目的计划,19家受访机构中6家计划在现有业务中加入气候变化应对的维度,13家还未就如何开展工作有成熟的想法。19家机构中有12家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参与气候变化应对的路径”列为其参与气候行动面临的3个最重要挑战之一,其中6家将其选为第一重要的挑战。此外,人力资源不足也是此类社会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受访的19家组织中,绝大多数(17家)认为其现有业务与气候变化应对相关,但无法清晰解释这一关联。帮助社会组织梳理其业务与气候议题的关联是推动更多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优先事项。46531251101320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图表14受访尚未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对其业务与气候议题关联性的评价专题:国际组织的实践参考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访谈了绿色和平、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了解他们参与气候议题的思路和战略。与国内组织相比,国际组织参与气候议题较早,积累较多,对于机构在行业中的角色和战略也较为明晰,希望他们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也可以带来启发。111737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在访谈中,绿色和平表示其机构定位包含四个角色,分别是议程设置者、门槛制定者、守门人,以及公众参与推动者。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之后,绿色和平迅速对机构内的项目做了整合。之前的气候能源组、污染防治组、森林与海洋组、农业与食品组,整合为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两大议题。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包括多种类型,主要为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智库类专业研究机构、有国际交流职能的社会组织。每年绿色和平在中国开展大约15个项目,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受众和利益相关方访谈中,绿色和平对本土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有以下建议:政策线:在能源方面关注电力部门脱碳、灵活调网机制等;在地方政府气候行动力方向,则聚焦在低碳转型中表现突出的省市,以它们的案例推动落后省份落地“双碳”目标;企业线:关注企业绿电采购、电动车厂商环境表现、电商的议题设定、防止金融机构漂绿等;公众线:与垂直群体合作推动气候故事讲述。社会组织需要找到自身细分的定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第三方监督和解决方案,填补空白,体现自身价值;要保证独立性,发出独立且多元的声音,有别于政府和企业;要做好能力建设。绿色和平:议程设置者、门槛制定者、守门人、公众参与推动者11223338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造林活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可以提供保持水土、改善水质、净化大气环境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中国TNC参与的造林项目,在设计之初即遵循“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标准),按照“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具备减缓/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重效益。改变种植方式以应对气候变化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集约种植模式影响该地区土壤健康和地下水资源。中国TNC和合作伙伴一起在该地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推广少(免)耕播种技术,将农机对土壤扰动和压实降到最低,减少农田和农机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存;同时推广秸秆管理和水分管理技术,在保证作物丰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促进土壤健康和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放牧管理,实现草地可持续利用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生态屏障的作用逐渐减弱。中国TNC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自然恢复为主,实施“暖牧冷饲”的模式,应用遥感和气象数据,结合手持终端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实时地完成放牧管理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对草地进行精细化的智慧管理,从而恢复草原生产力及生态服务功能,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利用。2017年,TNC联合15家研究机构的专家,从全球层面识别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重要的20个路径,定量评估了这些路径在实现《巴黎协定》的潜力和成本。这些路径涵盖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农田草原湿地等),分析显示了中国减缓潜力最大的10个路径。TNC和林科院、农科院专家团队合作已经完成了农业养分管理、造林再造林、森林经营管理这三条途径的全国减排潜力分析。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列试点工作:TNC由生态学家创建,奠定了机构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关注及对科学方向的投入。在气候领域,TNC基于机构优势,选择了NbS作为切入点。TNC在访谈中表示,NbS的概念和原则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NBS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主流化,还需要更多科学基础和示范案例,这就是TNC正在做的工作。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基于科学研究打造示范案例科学造林,发挥森林多重效益39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中国民间组织有热情,有本土资源的调动能力,需要把控好气候工作中的科学性,注意要有足够的科学支撑;建议重视新理论的接纳,注重国际视角以及优秀经验总结和分享;民间NGO要夯实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建设,增强相互信任,和政府等多方一起促进气候变化应对方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本土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建议:12340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105中国气候行动中的公益资助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2在摸底中国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现状和挑战之外,本次调研的另一个目标是扫描现有国内外气候公益支持方在中国的资助战略和实践,并结合社会组织调研的发现,对支持方未来的资助方向提出建议。本章节从国内基金会、国际资助方、企业、平台组织等4类公益行业支持方入手,介绍当前中国气候行动中公益资助的现状,并分析其资助策略,汇总分享受访支持方的思考和建议。5.1.资助概况根据本次问卷调研中的项目资助情况,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企业等是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气候项目的主要资助方。受访组织提供的109个代表性气候项目中,国内基金会资助39个,国际组织资助19个,两者占比之和超过一半。此外,9%的“混合”资助类气候项目多为企业和基金会联合资助,另有7%的代表性气候项目由企业直接资助,可见企业也是中国气候公益资助中重要的一环。从资金规模来看,本次调研中近30%的代表性气候项目规模在20万元至50万元(不含)区间,规模小于20万元的项目占47%;16个资金规模超过100万元的项目中,5个由国际组织资助,3个由国内基金会资助,3个由企业资助、3个由企业和国内基金会联合资助,也体现了这几类组织在目前国内气候公益资助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3从议题领域来看,16个资金规模达100万元及以上项目中,“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占4个,教育、传播等手法类气候项目和“循环经济推动”项目各占3个,其他项目涉及“低碳生活方式促进”、“能源转型与节约”、“水安全”、“海洋与海岸带”、“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整体上,减缓方向尤其是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的资金规模较大。图表15受访社会组织代表性气候项目资助方类型分布图表17受访社会组织代表性气候项目资助方类型分布(具体到项目细分议题层面)图表16受访社会组织代表性气候项目资金规模分布9226587769171214812102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45.2.资助战略分析支持方是行业资源的重要提供方,为行业提供资金、人力、知识、人脉、技术等。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领域,对于参与气候变化的社会组织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企业等已从不同视角出发,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本次调研结合其他报告和资料,综合分析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企业在气候变化领域目前的资助情况。国内基金会。“双碳”目标提出后,气候变化议题在国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根据《2021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报告》23,2021年CEGA成员中的国内基金会将年度环境资助总额的10%投入“气候变化”方向,在提供数据的10家国内基金会中有5家开展了气候资助(万科公益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自然之友基金会),为31个项目提供了3030万元的资助,是2020年CEGA成员“气候变化”资助额的12倍。在访谈中,国内基金会认为目前社会组织的参与策略和能力尚未能很好地匹配气候议题的机会,如何清晰地梳理出自身工作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十分重要,这一点是支持方和社会组织行动者共同认识到的问题。目前,已开展气候资助的国内基金会已着手搭建多省社区发展机构的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帮助提升社会组织的相关能力与知识积累;并在参与气候议题的社会组织亟需的成效衡量方面,研发影响评估的工具,但目前尚未能惠及更多社会组织。总体上,相对于社会组织的需求,国内基金会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资助、支持等供给还不充足,资助领域、支持方式较为单一且明显滞后。从细分领域来看,2021年CEGA成员的“气候变化”资助集中于灾害应对和生态系统碳汇2个领域,较为关注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效应。年度资助额在100万元及以上的主要气候类项目包括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河南灾区生态恢复及重建、“种草·喜马拉雅”、新疆凯领生态修复等项目,以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海南澄迈县碳汇、老牛内蒙古盛乐碳汇及生态修复等项目。23“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于2018年1月29日启动,是中国环境资助者交流合作的平台,宗旨是运用战略慈善理念,促进环境领域资助者的合作与发展,引领未来环境领域的资助方向,实现环境领域慈善资金社会效益最大化。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5国际资助方。根据国际组织气候工作基金会的报告,2020年的全球慈善捐赠大约7500亿美元,其中有60亿至100亿美元投入气候变化减缓。虽然这个领域发展很快,但气候变化资助在全球的基金会捐赠中只占不到2%。在2017-2020年,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的资助有近6%流向中国。2018年后以中国为目的地的减缓国际资助相对平稳,平均每年约7500万美元。其中,基于2017-2020年国际基金会年均资助额,能源部门(包括能源改革和煤炭等)收到其中大约40%,其次是“创造外部环境”(包括治理、融资、对跨部门工作的组织的核心支持);此外,可持续金融、清洁电力、化石能源转型各收到约10%的捐赠;收到最少资助的三个部门是建筑部门、二氧化碳移除、林业策略。25相比于国内基金会,国际资助方更早在中国布局气候资助,重点关注能源转型及营造有利于气候变化应对的国内环境(包括面向公众的教育与传播)。本次受访的国际资方多以气候变化减缓为主要资助方向,在“双碳”目标发布之前,以资助专业科研院所参与政策建议为主,在“双碳”目标确立后更侧重推动政策落地。他们认为目前中国气候行动需要重点关注地方减排工作的推动、舆论环境的建设,以及气候投融资的促进。适应方向的受访国际资助方一直以资助社区发展组织为主,在个别项目中与环保社会组织有一些合作。图表182018年-2021年CEGA成员各工作领域环境资助额(万元)2424CEGA,《2021CEGA报告》,202225ClimateWorks,FoundationFundingforClimateChangeMitigation:ChinaSpotlight,2022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6企业。在中国的双碳目标确立后,企业除了自身生产运营的减排和碳排放披露的履责之外,也在参与公益领域的资助,在目前可以大致分为3个层面或类型的实践。直接投资或资助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项目。资助碳汇是目前企业公益参与气候行动的最主要形式。一些企业寻求林业碳汇项目作为碳抵消或慈善捐赠的途径,并且延伸到草原碳汇、湿地碳汇,以及竹林碳汇;除了“绿碳”,“蓝碳”也获得一些关注,包括已有基础碳汇方法论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碳汇等。部分企业在碳汇项目中寻求多重效益,如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获得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CB)标准协会的金牌认证等。NbS。在国际上,亚马逊公司的RightNowClimateFund承诺投入1亿美元用于森林、湿地、泥炭地的保护和修复;苹果公司的零碳承诺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碳抵消将通过CarbonSolutionsFund投入NbS方向来实现;联合利华公司在零碳承诺之外将由ClimateandNatureFund投入10亿美元用于生态修复及水安全项目等等;国内的实践包括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实施的广汽丰田“云龙天池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以及“宝洁中国先锋计划”在近两年都以NbS作为大学生实践和传播的主题。通过战略性公益捐赠协助实现企业的气候战略。此类项目将气候目标与企业业务相结合,在商业方法无法触达的领域资助公益组织开展项目,实现企业的气候战略。例如最新的汇丰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HSBCClimateSolutionsPartnership),就是在企业自身碳中和以及帮助客户实现碳中和之外,通过公益力量寻找创新型气候解决方案。在访谈中,汇丰中国提到,该项目在中国主要支持2个方向——在能源转型方向,选择纺织、房地产、电子等环境影响大的重点行业进行绿色供应链提升,寻找高排放行业进行企业赋能,以及帮助低碳初创企业对接市场;在NbS方向关注内陆湿地,森林及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修复和气候适应性提升,以及可持续农林产品等。12气候议题平台网络。虽然不直接提供资助,促进相关方交流和资源整合的平台网络亦是气候资助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际上,此类平台网络中最重要的是《公约》及缔约国大会的平台,其中有很多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其他的平台网络包括政府间的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GCA,中国是17个发起国之一),工商业方面的全球商业气候联盟(WeMeanBusinessCoalition)、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NbS方向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联盟(NaturalClimateSolutionsAlliance)等。中国本土的气候议题平台网络主要有民间气候行动网络(CCAN)和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倡议(GCAI),总体而言数量较少,行动纵深不足,凝聚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民间气候行动网络项目(CCAN):2007年由民促会发起,旨在加强中国民间组织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能力建设、国际交流和协同合作,截至2022年底共有41家成员机构。历年来支持22家中国社会组织的107人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举办边会、新闻发布会、特色展览及提交立场书等形式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2022年CCAN选出新一届指导委员会,推进战略共创,举办多场工作坊助力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倡议(GCAI):2018年由时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的解振华倡议,中国的慈善机构等共同宣布发起的平台组织。使命是“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能力、促进发展中国家能源和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秘书处设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日常运营和活动组织)和GEI(技术支持工作)。123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706结论与建议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86.1.社会组织在气候议题中的价值和可为空间纵览本次调研了解到的中国社会组织开展气候工作的实践,结合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可以看到社会组织在中国气候行动中可扮演的四种角色——倡导者、监督者/行动者、赋能者,以及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四种角色在结构上呈金字塔状,数量依次递减。气候行动所需要的倡导者最多,以实现凝聚气候变化社会共识的作用;监督者/行动者在一线开展促进气候变化减缓或适应的工作;而赋能者起到承上启下的功能,为倡导者和监督者/行动者赋能,也为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供给可能的方案(具体角色功能详见表格7)。本框架旨在通过概念的提炼,帮助相关方通过梳理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中的定位,看到其可为空间,四种角色并非互斥的关系,同一家社会组织可以既是倡导者,也是赋能者,同时是创新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图表19社会组织在中国气候行动中的角色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49社会组织角色相对各对象开展的工作示例对应机构定位政府企业公众与社区其他1倡导者:凝聚有利于气候变化应对的社会共识。开展宣传教育,倡导前沿的低碳理念、模式,并重点关注脆弱人群的气候影响。污染防治类、生态保护类、社区类、自然教育组织等2监督者/行动者:监督或以一线行动促进“双碳”及适应政策落实落地。推动碳信息披露体制建设;监督地方政府适应政策落实等。(间接:通过政府信息披露跟踪企业减排进展。)开展公众行为倡导,推动社区减排及适应的落地等。从气候视角出发开展NbS,并重增汇和气候适应。3赋能者:提供相关方沟通和资源整合的平台;或提供工具,推动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搭建利益相关方平台协助政策研讨;引入气候决策工具等。指出可行的低碳转型路径;链接相关方,促进循环经济、气候投融资等。引入个人行为转变、社区循环经济、气候智慧型农业等相关的工具与标准。组织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组织行业建设与发展等。气候变化类组织(如智库或平台枢纽型机构),以及公益与商业跨界联合的组织4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与商业跨界,提供具备规模化潜力的创新气候解决方案。跨界合作,推广创新气候解决方案(如个人碳账户)。表格7不同角色的社会组织在中国气候行动中的可为空间“倡导者”凝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共识,是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基石”。当前,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气候变化的目标,未来政策的落地需要全社会的共识,而调研显示中国公众目前对气候行动仍主动意愿不强,同时气候变化对弱势人群的影响还没有被广泛地认知。另一方面,“公众宣传倡导”是中国环保社会组织的主要工作手法26;本次调研中,“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也是受访组织代表性气候项目中占比最多的类型。因此,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优势,组成气候行动中的“倡导者”大军,为中国气候行动筑起牢固的社会基础。此外,拥有相应知识储备的倡导者还可以政府、企业为工作对象,倡导前沿的低碳理念与模式。“监督者/行动者”立足一线实践推动国家“双碳”和适应政策的落地执行,维护绿色低碳转型过程的平衡、公正与包容,是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中流砥柱”。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城乡社区等不同定位的社会组织可从以下角度切入气候行动:监督“双碳”落地:在我国“双碳”目标“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可关注地方政府“双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跟踪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企业减污降碳工作的进展,立足一线,运用信息公开申请、公益诉讼等法治工具,促进政策的平稳、持续和有效,推动企业切实履行减排责任。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应对气候变化:从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社会组织基于自身优势,可实践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提供增汇与适应等多方面的价值。此外,近两年河南、山西因极端天气带来了重大社会经济损失,也体现出地方政府层面的气候适应准备并不充分,社会组织的NbS实践亦可促进气候变化适应的示范与推广。推动公众与社区行动:扎根社区、具有公众动员能力的社会组织可在社区促进行为层面的改变,并以一线行动推进减缓及适应政策在城乡社区中落实。12326SEE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明善道,《2022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2022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0最后,社会组织也有可能成为“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气候变化应对需要大量创新的解决方案,跨界创新也需要公益力量参与试点示范。例如在新型的“个人碳账户”领域,就有组织采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社会组织推动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议、中华环保联合会专委会提供标准的模式,以商业与公益跨界的方式推动这一技术创新。“赋能者”为政府、企业、社区、公众等气候变化的利益相关方提供沟通渠道和资源整合平台,提供所需工具、方法,推动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具体而言,赋能者在中国气候行动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成为政策沟通反馈渠道:社会组织可以成为政策制定者与受影响的相关方之间的反馈渠道,促进政策平稳落地;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关注低碳转型对地区、行业的冲击,尤其是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人群,并开展研究和政策参与等工作。提供工具,推动规则、标准制定:对于碳减排的重要主体企业,社会组织可以与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合作,整合多方资源,为企业提供气候行动指南或技术路线指引,也可参与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企业碳减排披露标准;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可引进或开发低碳发展的规划工具,助力地方政府决策;在公众及社区层面,社会组织可以与平台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在碳普惠、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中,推动相应工具及标准的研发与普及。促进资源整合,助力气候投融资: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能源转型、农业适应等多个领域解决方案的孵化成长至关重要。社会组织可以基于对本地环境项目的了解,提供气候投融资的实践运作经验,拓展气候投融资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渠道,参与到地方气候投融资的落地,尤其是近3-5年全国30个气候投融资地方实践试点工作中,协助减少气候项目融资问题和资金错配问题。推动国际交流和行业发展:社会组织可参与国际会议并发声,在国际形势渐趋复杂的背景下,促成更多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角度推动气候变化应对领域的能力建设与发展。1234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1在支持策略的制定上,支持方应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对气候行动中不同角色的社会组织采用差异化的支持策略,合理分配资源:扩大倡导者队伍:支持方可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宣传倡导及志愿服务型组织成为气候变化应对的倡导者,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气候行动的社会基础。打造监督者/行动者中坚力量:对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领域的专业化组织,支持方可助力其掌握气候相关的知识、技术与工具,使其更好地担任气候转型的监督者/行动者,把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中坚力量做大做强。重点培育赋能者:在气候领域更具战略雄心的支持方可考虑重点培育少数但关键的智库、平台及枢纽型的气候变化类社会组织,使其更好发挥赋能者的作用,成为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桥梁。助推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跨界:对于极少数有潜力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组织,支持方可助力其向商业跨界,协助融资以开展试点,推动规模化的社会创新。12346.2.支持方助力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建议总体而言,相对于气候变化的挑战和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议题的可为空间而言,目前各类支持方对中国气候行动提供的公益资源还远远不足而且明显滞后。一方面包括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企业等主要支持方的公益资助尚未广泛地支持到各类中国社会组织多样纷呈的气候实践,另一方面,也未能充分回应社会组织在自身能力建设上遇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首先我们建议支持方将气候变化纳入机构的战略规划,在核心业务或重点资助项目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的视角,以气候变化的逻辑重新梳理和阐释自身的工作逻辑和项目故事,并提升支持方团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视野和能力等。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2在工作对象层面,支持方应鼓励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是气候行动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落实减排上,当前中国企业普遍在碳核算和披露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即便企业有减排的意愿,在实践中也依然面临碳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具体操作指引等问题。支持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推动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从本次调研来看,中国气候行动中的社会组织亟需能力建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支持方可在以下方面提供支持:对于主要监督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监督者”,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国内外相关政策、指引的了解不足,以及与发改委等该领域关键相关方的合作经验欠缺,支持方可以在议题了解、相关方沟通指导协助等方面提供支持。目前国内为企业气候行动提供指南或技术路线指引、指导企业低碳转型的“赋能者”较少,对此支持方可以培育重点组织,使其发挥社会组织“第三方”的作用,成为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智库及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桥梁,促进企业低碳解决方案的广泛、高效应用。12社会组织角色能力建设建议社会组织的主要挑战支持方可提供的能力建设1倡导者对气候议题了解不足。提供气候政策与议题动向信息简报、工作坊。尚未建立自身业务与气候变化的连接。帮助梳理组织业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建立变革理论。2监督者/行动者对相关知识、技术储备不足。建立本土机构和青年学者的知识社群及网络;提供气候细分议题(如NbS、减污降碳)的专项培训。缺乏实用的方法、工具。引入、普及成效衡量的工具;推动气候项目的影响评估。与相关方(如政府部门)沟通有挑战。提供政府沟通培训等,提升组织的相关方合作能力。3赋能者缺乏非限定性资金;气候人才不足。提供非限定性资助,支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机构建设。国际、行业交流的平台及机会不足。搭建平台,引领社会组织开展行业、国际交流。表格8支持方对气候行动中不同角色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建议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3在具体行动层面,支持方可资助社会组织在各细分气候议题上更进一步的探索:细分议题本次调研受访社会组织参与示例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减缓能源转型和节约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能源转型与碳定价项目”,旨在通过建立一个泛亚的区域合作网络来促进政策倡导组织之间更加合理有效的能源和气候政策交流,并提高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关注能源部门的甲烷减排。工业减排上海青悦环保“能耗双控落实调研”项目关注地方发改委发布的高碳行业企业的能耗双控考核结果,从信息公开和数据分析的角度,推动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帮助重点行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并找到切实可行的碳中和路径。城乡建设减排(未有受访组织提供该类项目信息)从气候视角切入关注城乡规划(如布局的集约性);倡导建筑节能改造,协助提供解决方案。交通减排绿领环保、绿行太行“减碳目标下北方港口‘公转铁’政策执行情况调研项目”通过走访调研,分析北方港口“公转铁”转型现状和挑战。进一步关注货运减排,包括柴油货车的减少使用和减排、航运和航空领域低碳转型的倡导与研究。循环经济推动芜湖生态中心“促进长江安徽段五市固废资源化利用,贡献双碳目标”项目开展专项调研,提出政策建议,聚焦安徽省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旨在提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在生活垃圾以外,进一步关注农业、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建设,如产业园区循环发展、大宗固废利用等。CCUS科技创新(未有受访组织提供该类项目信息)关注大型CCUS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碳汇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腾冲县CDM小型再造林景观恢复项目”于2005年启动,是获得CCB(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金牌认证的多重效益林业碳汇项目。推动草原、湿地、农田等新型碳汇的健康发展,并增加对碳汇项目多重效益(适应、生物多样性、社区发展)的关注。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爱芬环保“生态社区”项目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垃圾减量和就地化处置,推动建设城市碳中和社区。从行为科学的角度介入低碳生活与消费的倡导,增加对家庭、社区、办公、学校等多个场域的覆盖及场域间的联动。适应海洋与海岸带智渔与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在渔业保险产品加入气候内容,帮助养殖户规避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推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跟踪及促进NbS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陆地生态系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国西部农村气候变化影响与恢复力研究和传播项目”在青藏高原牧区开展调查,评估牧民的恢复力和适应行动,分析极端气候的影响和适应案例。通过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梳理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气候适应的关联,在既有生态保护工作中加强气候视角。水安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引水思源”项目,在云南多地建设引水工程,将保护区水源引入周边农村社区,并推动村民协议保护水源林,提升社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关注水资源在社区中的分配和合理使用。农业与粮食安全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与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一线社区工作,推动农业生态化转型,改良和保护土壤,从而提升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社区为本,系统性推进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探索,包括农作物及牲畜管理优化、土壤碳管理、气候友好型农产品认证等。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陕西妈妈环保“柳沟村生态家园实践探索项目”通过参与式社区工作手法,推动基础设施及预警机制建设,提升秦巴山区气候脆弱性高的农村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关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基础设施建设(如防波堤)造成的不当适应。健康与公共卫生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可持续医疗卫生”项目致力于促进健康医疗部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减少其碳排放,提升其气候韧性,并加强其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在气候工作中增加健康视角;推动气候与健康相关的研究和公众宣传,通过健康议题带动公众气候议题认知和行动参与。未聚焦某一细分议题,主要从工作手法(如传播、教育)出发绿满江淮“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在安徽开展以中小学课内气候教育为主题的教师培训,并组织教师编写案例集,推动气候教育融入课标。注重讲述体现气候变化影响的故事,探索和垂直群体合作(如游戏、户外、艺术等)。表格9各议题领域中已有的社会组织参与和尚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4最后,气候领域的核心支持方应推动跨领域、跨议题的气候变化相关资助,扩展气候资助的“大圈”。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需要所有经济部门迅速且有效的行动,以及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各个相关方深度的参与和推动。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乃至全球最关键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之一,并已成为经济转型、社会公正、公共健康等其他议题的关键背景问题。因此,气候领域的核心支持方应带动更广大公益资助方在各个公益慈善领域(如教育、健康、乡村振兴、社区发展等)的资助中纳入气候内容,推动更多跨领域、跨议题的气候资助。图表20气候领域核心支持方应推动广大公益资助方参与行动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507附录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6附录1:本次调研访谈的关键方名单国内社会组织(16家):北京市朝阳区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北京诺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顺义区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长沙绿色潇湘环保科普中心、广州市越秀区科莱美特环境保护交流中心、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合肥市庐阳区深蓝环境保护行动中心(绿满江淮)、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昆明市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深圳市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国际组织(3家):绿色和平、大自然保护协会、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国内基金会(2家):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国际资助方(5家):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香港社区伙伴,及3家不具名国际资助方。企业资助方(1家):汇丰中国。气候变化议题平台网络发起方(1家):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民间气候行动网络项目发起方)。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7细分议题释义减缓能源转型和节约推动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包括但不限于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开发水电,发展核电,控制油气消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等。工业减排推动工业领域,尤其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推进工业领域优化产业机构,加快推出落后产能,实施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等。城乡建设减排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包括但不限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含清洁取暖),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等。交通减排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推进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促进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推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包括但不限于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等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等。CCUS科技创新推动碳捕捉、碳固存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建成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的低成本碳捕捉、碳固存项目,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生态系统碳汇推动各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调查检测、生态补偿等手段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农业减排固碳等。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推动公众增强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适应海洋与海岸带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式,提升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沿海地区的气候韧性。陆地生态系统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式,提升陆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尤其增强生态脆弱地区的气候韧性。水安全运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等方式,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应对水资源脆弱性和安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提升水资源智能监测感知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防控洪水风险,开展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等。农业与粮食安全通过防灾减灾、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培养村民合作等方式,推动农村社区适应气候变化;或通过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应变减灾,加强农业生态系统气候韧性等方式,防范农业和粮食安全领域的气候风险,推广气候智慧农业。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通过推动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布局和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施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方式,防范城乡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中的气候风险。健康与公共卫生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开展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健康适应行动等方式,防范健康领域的气候风险。表格10本次调研气候变化细分领域释义附件2:本次调研采用的细分气候议题释义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8附件3:本次调研收集的社会组织代表性气候项目的支持方一览附件4:社会组织问卷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北京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北京金风公益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博世中国慈善中心、德国粮惠世界、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皇明太阳能、汇丰中国、健乐士GEOX、蚂蚁金服、能源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沃启公益基金会、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香港社区伙伴、云南省国际民间组织促进会、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注:排名不分先后)第一部分组织基本信息1.组织名称(请填写全称)2.问卷填写人信息填写人:填写人在组织的职务:联系电话:联系邮箱:3.组织成立时间○2011年及以前○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4.组织主要驻地5.关于贵组织定位,以下描述中最符合的为○环保公益组织,主要关注气候变化议题○环保公益组织,主要关注生态保护与修复议题(如物种/栖息地保护、森林/湿地/草原/海洋保护与修复等)○环保公益组织,主要关注污染防治议题(如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其他环保公益组织(如自然教育组织)○城市社区发展/社会工作类组织,工作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区发展/乡村振兴类组织,工作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6.贵组织2021年度总收入所在区间为○0-5万元(不含5万元)○5万-10万元(不含10万元)○10万-50万元(不含50万元)○50万-100万元(不含100万元)○100万-200万元(不含200万元)○200万-500万元(不含500万元)○500万-1000万元(不含1000万元)○1000万元及以上7.贵组织2021年度的三大收入来源为(排序,限选3个)[]国内基金会资助[]国际组织资助[]企业捐赠[]个人捐赠[]国内基金会购买服务[]国际组织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购买服务[]个人购买服务[]政府补贴[]投资收益[]其他8.贵组织专职员工总数所在区间为○0人○1-5人○6-10人○11-20人○21-50人○51-100人○101人及以上第二部分组织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9.贵组织是否开展过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环保项目?○开展过或正在开展○尚未开展如第9题选择○开展过或正在开展,请回答第10-12问如第9题选择○尚未开展,请跳转至第13问10.贵组织已开展或正在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涉及了以下议题方向中的(多选)□气候变化减缓——能源转型和节约□气候变化减缓——工业减排□气候变化减缓——城乡建设减排□气候变化减缓——交通减排□气候变化减缓——循环经济推动□气候变化减缓——CCUS科技创新□气候变化减缓——生态系统碳汇□气候变化减缓——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气候变化适应——海洋与海岸带□气候变化适应——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适应——水安全□气候变化适应——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适应——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气候变化适应——健康与公共卫生□未聚焦某一细分议题,而主要从工作手法(如传播、教育)出发□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5911.请填写贵组织已开展或正在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代表项目信息(最多填写3个)代表项目1项目名称:起止时间:项目地: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工作议题方向:○气候变化减缓——能源转型和节约○气候变化减缓——工业减排○气候变化减缓——城乡建设减排○气候变化减缓——交通减排○气候变化减缓——循环经济推动○气候变化减缓——CCUS科技创新○气候变化减缓——生态系统碳汇○气候变化减缓——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气候变化适应——海洋与海岸带○气候变化适应——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适应——水安全○气候变化适应——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适应——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气候变化适应——健康与公共卫生○未聚焦某一细分议题,而主要从工作手法(如传播、教育)出发○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工作手法:○面向公众的宣传倡导(含环境教育、科普、行动倡导、媒体传播等)○法治工具的运用(含政策或法规的研究、建议和推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向有关部门举报、参与发起环境诉讼等)○面向企业的绿色低碳推动(含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ESG等)○国际合作○面向环保公益组织的行业建设与发展(含人才培养、平台网络建设等)○面向农村或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工作(含社区调查、社区动员、社区组织、社区管理和计划、社区保护行动等)○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关于项目所取得的成效,以下描述中最符合的为:○项目尚未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取得了成效,但尚未对成效展开量化评估,请填写具体成效信息:_________________○项目取得了成效,且对成效开展了量化评估,请填写具体成效信息:_________________项目的最主要资助方为:项目的资金总规模为:○0-1万元(不含1万元)○1万-5万元(不含5万元)○5万-10万元(不含10万元)○10万-20万元(不含20万元)○20万-50万元(不含50万元)○50万-100万元(不含100万元)○100万元及以上代表项目2(略)代表项目3(略)12.关于贵组织在气候变化应对项目中较为成熟的方法/工具/技术的使用,以下描述中最符合的为○未使用过工具,不了解工具○未使用过工具,但工具有所了解○使用过工具,对项目开展帮助不大,请注明使用的工具:_________________○使用过工具,对项目开展有所帮助,请注明使用的工具:_________________(“较为成熟”指的是该方法/工具/技术已取得一定的机构或政府认证,或有学术研究背书)如第9题选择○尚未开展,请回答第13-17问13.关于贵组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意向,以下描述中最符合的为○对气候变化应对感兴趣,但对如何开展此方面工作尚未有成熟想法○计划在已开展的项目中加入气候变化应对的维度,从气候变化的视角重新阐释或包装○计划围绕气候变化应对,开展新的项目○对气候变化应对无兴趣,未计划在此方面开展任何项目14.关于贵组织已开展的工作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关联,以下描述中最符合的为○我不清楚组织已开展的工作与气候变化应对是否相关○我认为组织已开展的工作与气候变化应对不相关○我认为组织已开展的工作与气候变化应对相关,但我还不能清晰解释这一关联15.贵组织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多选)□气候变化减缓——能源转型和节约□气候变化减缓——工业减排□气候变化减缓——城乡建设减排□气候变化减缓——交通减排□气候变化减缓——循环经济推动□气候变化减缓——CCUS科技创新□气候变化减缓——生态系统碳汇□气候变化减缓——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气候变化适应——海洋与海岸带□气候变化适应——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适应——水安全□气候变化适应——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适应——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气候变化适应——健康与公共卫生□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尚未有工作方向上的倾向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6019.在贵组织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开展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有哪些,请选择1-3项并排序(排序,限选3项)[](意识层面)对议题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不足[](意识层面)对公益行业气候行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不足[](意识层面)相关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不足[](行动层面)在项目设计中难以理顺项目要解决哪些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如何解决[](行动层面)缺乏实用的方法/工具/技术(如碳减排量计算器等)[](行动层面)不清楚项目的成效要如何衡量[](组织层面)与关键相关方(如社区、政府、企业)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存在困难或尚未建立[](组织层面)缺乏内外部相关行业或专家资源[](组织层面)筹资困难[]其他,请注明20.关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在项目资金资助以外,贵组织最希望资助方提供的支持是什么?请选择1-3项并排序(排序,限选3项)如第9题选择○开展过或正在开展,请在以下选项中选择[](意识层面)提供议题解读(包含知识科普、政策解读等)[](意识层面)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意识层面)搭建公益组织网络,提供同业交流机会[](意识层面)提供专业知识、技术相关的课程[](行动层面)提供项目设计的协助、支持(如问题识别、解决方案梳理等)[](行动层面)引入相关方法/工具/技术,助力项目实施[](行动层面)协助对既有项目的成效做评估,促进迭代优化[](组织层面)链接相关方资源(如政府部门、企业等)[](组织层面)链接行业及专家资源,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组织层面)提供筹资方面的指导[](组织层面)提供更为灵活的非限定性小额资助,以支持机构发展[](组织层面)提供传播方面的支持[]其他,请注明如第9题选择○尚未开展,请在以下选项中选择[]议题解读(包含知识科普、政策解读等)[]公益行业内交流机会[]专业知识、技术学习[]项目设计协助(如问题识别、解决方案梳理等)[]相关方资源(如政府部门、企业等)链接[]筹资指导[]灵活的非限定性小额资助[]其他,请注明21.关于贵组织在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方面的需求,您还有什么想提出的,可以在此展开(选填)16.贵组织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工作手法为○面向公众的宣传倡导(含环境教育、科普、行动倡导、媒体传播等)○法治工具的运用(含政策或法规的研究、建议和推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向有关部门举报、参与发起环境诉讼等)○面向企业的绿色低碳推动(含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ESG等)○国际合作○面向环保公益组织的行业建设与发展(含人才培养、平台网络建设等)○面向农村或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工作(含社区调查、社区动员、社区组织、社区管理和计划、社区保护行动等)○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尚未有工作手法上的倾向17.贵组织尚未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最主要原因为(排序)[]组织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理解不够[]组织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参与气候变化的路径(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方式等)[]组织人力资源不足以开展新项目[]组织难以筹集到开展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资金[]其他,请注明第三部分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需求如第9题选择○开展过或正在开展,请回答第三部分的所有问题如第9题选择○尚未开展,请跳转至第20问18.请根据贵机构开展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实际情况,评判下列表述(1)我们对气候议题有深入的掌握,了解相关政策,以及国内外气候行动的现状和挑战○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2)我们有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知识或技术,有能力实际开展气候变化应对项目○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3)在项目设计中,我们能够清晰地解释项目致力于解决哪些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如何贡献于气候变化的减缓或适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4)我们知道如何衡量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成效,且有能力开展评估○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5)围绕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执行,我们已经和关键相关方(如社区、政府、企业等)形成可持续的合作关系○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6)我们已经将气候变化应对纳入到机构整体层面的战略或规划中○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注:为特别注明的问题均为必答。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61附件5:关键方访谈提纲贵机构从何时起开始参与气候议题?参与的主要方向有哪些?如何看待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和价值?气候行动在贵机构业务中目前处于怎样的地位?未来贵机构参与气候行动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在气候行动中,贵机构面临了哪些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内部(如资金、人员)还是外部(如资方、市场或技术成熟度、政策)?对于进一步开展气候项目,贵机构希望资助方提供哪些支持?贵机构在气候变化议题方面的角色是什么?如何表述机构在气候变化议题中的定位和目标?通过哪些主要策略实现目标?贵机构在气候变化议题中的实践有哪些?直接开展的项目有哪些,与哪类机构开展合作,实现哪些目标?如有公益性的资助,则资助对象、资助金额是怎样的?如何挑选资助对象以实现机构在气候议题中的短中长期的议题目标?贵机构对气候变化议题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现状有何评价?认为国内目前有哪些研究、工具、技术、制度、组织能力的短板,以及是否在某些短板方面会开展工作?贵机构对目前国内气候变化议题的社会组织参与有何评价?对未来社会组织的参与空间和趋势有何预测和判断?社会组织参与气候变化议题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国际上有哪些经验和最佳实践,是否有参考的经验建议?气候议题目前在贵机构整体的资助战略中处于什么位置?贵机构每年在气候议题上的资助额为多少?占比如何?贵机构在气候领域的资助策略为何?将从哪些切入点切入,推动哪些(短、中、长期)议题目标的实现?在气候变化相关的资助实践中,贵机构是如何选择或决定资助对象和项目的?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额是多少?资金都用于哪些用途(如项目实施、能力建设、组织发展)?贵机构如何评价资助过的气候变化应对项目的成效?(请举例说明)贵机构是如何看待社会组织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角色的?从贵机构的观察来看,中国社会组织有望在哪些方向推动气候议题?中国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议题正遇到哪些挑战?作为资助方,贵机构对他们有哪些建议?国内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支持方1234112233445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202262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郭虹宇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杨培丹大自然保护协会葛乐滴滴公益基金会鲍沙沙、罗真真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云虹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王利民、李响汇丰中国王颖、袁圆绿满江淮谭丽雅绿色和平袁瑛绿色潇湘皮凯灵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申顶芳能源基金会荆卉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王雯雯诺路环保吴骁、宫悦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李颖千禾社区基金会何昕科莱美特张思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史湘莹上海青悦环保刘春蕾深德公益侯燕秋腾讯SSV碳中和实验室王伟康、戴青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胡玮香港社区伙伴陈宇辉、姚玲玲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付璐、陆文琦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贾远万科公益基金会刘源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季琳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王香奕自然之友陈铭、王玉阳、李华本次研究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发起并统筹协调,明善道团队开展调研及数据分析。感谢参与研究设计、数据支持与报告撰写研讨的各位公益同仁、专家和公益伙伴的大力支持!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参与团队卢之遥、郑晓雯明善道研究团队赵坤宁、胡衡、丁思铭项目团队与致谢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