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白皮书系列: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第一太平戴维斯VIP专享VIP免费

第一太平戴维斯6PART2碳达峰“双限”要求下的技术实践“双限”要求解读设计实践既有建筑新建建筑运营实践既有建筑低碳运营实践探索新建低碳建筑运营实践探索碳达峰“双限”要求下的实现路径与标准的探索3437404737394045PART1“双碳”战略下的经济机遇国家“双碳”战略与政策解读“双碳”经济体系如何构建-国际案例借鉴英国案例-《净碳战略》日本案例-2050《绿色增长战略》“双碳”战略下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研究10142016目录14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7PART4总结与建议“双碳”战略下设计实践趋势展望及路径建议“双碳”战略下运营实践趋势展望及路径建议中国碳金融未来趋势展望及路径建议586059PART3“双碳”战略下碳金融解决方案探索碳金融概述碳交易市场体系及发展趋势全球碳金融市场现状国内碳金融市场现状碳金融产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5051525455第一太平戴维斯8“双碳”战略下的经济机遇PART1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savills.com.cn9中国减排行动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尽管任务极其艰巨,我们将驰而不息,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贡献。中国减排行动也将带动规模庞大的投资,创造巨大市场机遇和合作空间。——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第一太平戴维斯国家“双碳”战略与政策解读自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制定”以来,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指导和统筹做好“双碳”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N”是重点领域和行业实施方案,包括能源绿色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等。“1+N”政策体系梳理10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顶层设计文件,《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意见》明确了高耗能产业是降碳工作关注的重点。在能耗双控的条件下,高耗能产业将被进一步限制,从而推动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绿色低碳产业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意见》还明确了能源是“双碳”行动重点关注的领域。节约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首要方式,应该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根据《意见》提出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应当加快煤炭减量步伐,推行替代能源,提升风光发电规模,以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伴随的各类风险。11第一太平戴维斯此外,《意见》提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依托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深度脱碳要求发电、储能、电网、CCUS等领域的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应当强化CCUS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重点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友好并网、氢能、储能、CCUS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也是实现“双碳”的重要途径,《意见》提出将通过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等方式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等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意见》还明确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政府层面主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市场机制层面,将主要通过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助力减碳工作。应当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并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通过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强化市场在降碳工作中的作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解读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推进碳达峰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方案》提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同时《行动》还指出应加强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建立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等,从政策和组织实施等多方面保障方案的落地实施。《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解读城乡建设领域是实施保障“双碳”工作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住房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建设环境持续改善,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保障“双碳”工作实施有序,10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对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列出主要任务。除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之外,文件还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等方面,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当中存在的“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系统解决思路。为了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文件还提出了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统筹机制,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政策法规,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等措施。12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savills.com.cn13“双碳”经济体系如何构建——国际案例借鉴《净零战略》四大原则第一太平戴维斯英国早在1972年就已经实现本土碳达峰,自1990年以来,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几乎减少了一半。2008年英国正式颁布《气候变化法》,确定了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的长期减排目标,成为世界上首个以法律形式明确中长期减排目标的国家。2019年6月,英国提出了《2050年目标修正案》,正式确立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完成这项工作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11月英国宣布一项涵盖10个方面的“绿色工业革命”计划,包括大力发展海上风能、推进新一代核能研发和加速推广电动车等,承诺到203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至少降低68%。2021年10月,英国在“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的基础上,发布了《净零战略》,该战略不仅是英国对以往低碳发展战略的总结与深化,更是英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明确政策和建议,阐述2050年脱碳经济远景的重要文件。workwiththegrainofconsumerchoice尊重消费者的选择通过技术更新逐步实现生产及生活减碳、零碳,而非立刻强制报废ensurethatthemostvulnerableareprotectedthroughGovernmentsupport保护弱势群体通过能源账单折扣、能效升级等形式的政府支持,保护弱势群体ensurethebiggestpolluterspaythemostforthetransition公平的碳定价确保最大的污染者支付最多的费用workwithbusinessestocontinuedeliveringdeepcostreductions政企合作降低减碳成本与企业合作,通过支持最新最先进的减碳技术,大幅降低减碳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为企业带来效益《净零战略》英国案例14˖投入至少15亿英镑支持净零创新项目˖通过英国基础设施银行(UKIB)吸引私人融资,支持超过400亿英镑的投资,并推动低碳技术和行业走向成熟和规模化˖引入新的可持续性披露制度,包括强制性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和英国绿色分类法˖改革技能培训体系,在净零转型中发挥更好作用˖发布关键指标的年度进展聚焦3大行业、7个重点领域撬动900亿英镑私人投资创造44万个绿色产业岗位技术创新绿色金融技能培训地方政府合作公众意识国际合作2030年: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降低68%2050年:实现零碳到2030年公共财政干预逐渐减少,财务独立性上升能源行业制造行业民生行业˖清洁电力˖燃料供应及氢能˖工业˖供热及建筑˖交通˖自然资源、废物和含氟气体˖温室气体去除跨领域支持零碳转型研发商业原型规模化部署成熟商业主张独立商用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英国通过制定“五年碳预算”为实现净零排放,制定了交付路径。《净零战略》中提出的政策和支出意味着自“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提出以来,政府为绿色工业革命已经动员了260亿英镑的政府资本投资。根据该战略,英国主要聚焦三大行业的七个重点领域,通过跨领域支持零碳转型,到2030年将撬动900亿英镑私人投资,创造44万个绿色产业岗位。英国《净零战略》实施计划示意图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savills.com.cn152020年12月25日,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发布了《绿色增长战略》,提出日本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机遇期,创造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产业政策。日本从国家层面提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构建“零碳社会”,并预计随着该战略的实施,在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创造年均90万亿日元和190万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发展低碳经济一直是日本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举措。作为亚洲最早实施绿色经济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了工业绿色转型,围绕绿色发展先后颁布了10多部法律规章并出台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政策与措施。早在1998年日本就颁布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促进法》。2004年,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项目,其目标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对策。近年来针对低碳化发展又陆续提出了《能源基本计划》(2018年),《碳循环利用技术路线图》(2019年)等政策。2050《绿色增长战略》第一太平戴维斯日本案例16日本在2013年已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峰值为14.08亿吨,此后连续多年下降,在碳排放总量上减排压力较小。2021年,日本人均碳排放为8.4吨,高于中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人均排放仍有改善空间。因此,2050《绿色增长战略》是日本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投资加速向低碳社会转型的重要工程表。《绿色增长战略》不仅确认了“2050年日本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还聚焦3大行业,14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任务,主要包括海上风电,氨燃料,氢能,核能,汽车和蓄电池,半导体和通信,船舶,交通物流和建筑,食品、农林和水产,航空,碳循环,下一代住宅、商业建筑和太阳能,资源循环,生活方式等。日本2050《绿色增长战略》实施计划示意图˖成立2万亿日元的绿色创新基金˖建立碳中和投资促进税制˖加强制定环境监管法规与碳交易市场、碳税等制度˖合理制定适用于新技术的法规˖建立合适的金融体系支持碳中和投资˖在创新政策,重点领域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与欧美各国合作˖同广大新兴国家与国际组织(如IEA、ERIA)进行合作,推进双边与多边合作˖致力在全世界内对技术进行标准化,以此拉动内需聚焦3大行业、14个重点领域2030年:90万亿日元2050年:190万亿元预算税制风险资金支持碳交易系统监管技术标准化双边、多边合作绿色经济效益增长减碳时间线部署阶段能源行业制造行业民生行业˖海上风电产业˖氨燃料产业˖氢能产业˖核电˖汽车和蓄电池产业˖半导体和信息通信产业˖船舶产业˖交通物流和建筑产业˖食品、农林和渔业˖航空产业˖碳回收产业˖下一代住宅、商业建筑及太阳能˖资源循环产业˖生活方式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开发示范规模化部署和成本降低独立商用国际合作2018年10.6亿吨碳排2030年9.3亿吨碳排(↓25%)2050年排放+吸收等于0吨(↓100%)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savills.com.cn17日本及英国在产业低碳化发展新思维和新模式上的探索,均表明“双碳”经济体系的构建需要“制度+技术+运营”的多领域配合,这对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全球碳排放量大国。在“双碳”目标下,如何同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是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康的市场环境、是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前提,中国应推动完善“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N”,即实施保障政策,指导“双碳”行动有序进行的同时,建立健康的市场环境。中国要在推动低碳发展中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在战略、规划、法规、标准、激励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构建全社会有效参与低碳化发展的长效治理机制。减碳净碳需要利用政策进行逐步引导,循序渐进改善产业能源消耗,秉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低碳技术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家庭消费升级的基础,中国应在技术突破中鼓励市场参与,实现减碳技术商用,降低减碳成本。英国及日本均在低碳技术部署的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政府财政退出线路。从净碳技术研发阶段的政府公共财政及政策支持,到规模化部署阶段的公共财政逐步退出,有效降低了减碳成本,减少财政压力,鼓励企业参与,实现减碳技术的独立商用,助力绿色市场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绿色金融和低碳运营模式是“双碳”行动的激励及保障,中国应鼓励创新绿色金融,出台金融财税监管及跨领域政策支持低碳发展,构建全社会有效参与的治理机制。日本及英国均从绿色金融、技能培训、公众意识提升以及国际合作等跨领域方面支持零碳转型。尤其是金融财税监管等政策支持,有利推动了企业参与净碳减排。中国要借鉴日本绿色创新基金、碳中和投资促进税,英国通过绿色投资银行私有化提高社会资本撬动比例等做法,资助涉及节能减排的产业领域。加快制定和实施与环境监管相关的立法,规范碳交易机制。在低碳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案例小结第一太平戴维斯18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savills.com.cn19采矿与能源供应业第一太平戴维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82%建筑业0.47%双碳战略下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研究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9年数据,我国社会经济各行业中,碳排放最多的是采矿与能源供应业,占比达50.90%,其次是制造业,占37.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位列第三,占比7.82%,剩余其他行业中碳排放较多的为农业(0.98%)、商贸服务业(0.72%)、建筑业(0.47%)。基于以上数据,本文选择采矿与能源供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商贸服务业、建筑业重点分析,同时基于行业对于“双碳”宏观发展的影响,加入金融业作为分析对象。数据来源: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9年数据采矿与能源供应业50.9%制造业37.48%对于采矿行业,低碳转型的趋势和需求大幅增长。采矿业污染较高、起步较晚,仍处于减排初阶段。一方面,“双碳”背景下对于清洁能源的技术需求将助推相关金属开采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低碳技术的创新也使得采矿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有了相关的技术保障。在能源供应行业,脱碳之路分为传统能源低碳化、新能源产业低碳化两大方向。在传统能源领域,2021年下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因急功近利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供能比例,导致大范围限电限产,严重影响产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这为节能减排工作敲响了警钟,要求能源结构调整应审慎稳步推进。因此,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能源供应主要形式。《意见》针对煤炭及煤气能源、石油及油气能源,提出要求:煤炭消费需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峰值平台期,严控煤电装机规模;石油消费需在“十五五”期间达到峰值平台期,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将是未来传统能源产业发展重点。燃煤发电向高参数、大容量、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重点发展煤液化、煤气化技术,探索富油煤作为煤炭低碳利用的新方向。在新能源方向,以风电、光伏、氢能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碳排放产业结构农业0.98%其他行业1.64%商贸服务业0.72%20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发展燃煤清洁利用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相对丰富,具有经济安全、储运便利等特征。即便到2030年碳达峰前后,煤炭的主体地位仍难以改变。近10年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每年大约下降0.8-1个百分点。即便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情况下,2020年煤炭占比仍达到56.8%,到2030年再下降9个百分点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仍接近50%。此外,2021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限电限产也为传统能源在低碳背景下的管控发展提出了审慎稳步推进的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立足于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确保能源供应。因此,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即使在低碳发展背景下,未来也将是能源供应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将是未来传统能源产业发展重点。▶燃煤发电:高参数、大容量、智能化将是主要发展方向,超高参数燃煤发电、新型动力循环系统、高灵活智能燃煤发电、燃煤高效低成本多污染物联合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产业化是燃煤发电产业重点提升领域。▶煤液化、煤气化:包括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高效低成本煤气化技术等成套关键技术现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未来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富油煤:煤炭低碳利用的新方向,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产业规模化发展具备资源基础。热解一体化技术是富油煤开发可行的发展方向,以西部富油煤储量5.2亿吨计算,如果全部按照热解发电一体化方式进行利用,可生产近5000万吨油品,相当于再建一个大庆油田。相比燃烧发电,后者可提高能效6%、减少碳排放2.8亿吨。重点发展风、光、氢三大新能源在各类新能源中,水电由于受环保限制、资源开发难度影响,未来发展空间有限。核电面临安全问题及技术瓶颈,难以成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电力系统的主力能源。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与氢能因新技术的普及,发电成本将保持下降趋势,因此将成为未来新能源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式。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资源集中在西北地区,电力需求则集中在东南地区,这一资源错配问题将由特高压等电力传输技术和设备解决,从而降低综合发电成本。氢能相比电能有易于储存的优点,电解水制氢和海上风电制氢可降低氢能发展成本,使得氢能作为与电能同样重要的二次能源在供给侧脱碳环节扮演重要作用。▶风电发展趋势:˙因风电机组发电成本随机组功率和叶轮直径增大而降低,故风电机组大型化将成为风电技术重要趋势;˙同时对比已日趋饱和的陆上风电场,海上风电兼具发电利用小时数高、靠近电力负荷中心、不占用土21第一太平戴维斯地等多重优势,在政策加持下迎来快速发展期;˙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产业发展主流之后,风力发电的智能化、信息化也成为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已经深入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的各方面,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应用于风电设备制造和风电场运维,并进行基于数据的资产性能管理,进一步提高发电量和运维质量,降低载荷,节约成本。▶光伏发电发展趋势:˙在应用场景方面,大型地面智能光伏构成的能源基地,产业园区与智慧城市楼宇构成的工商业分布式智能光伏,以及零能家庭居所构成的户用智能光伏,三大场景将构成光伏发电主要应用场景;在应对光伏发电因天气、气候等因素导致的能源波动性问题方面,光伏+储能是被广泛看好的能源解决方案,抽水蓄能、电动车储能、光伏能源制氢是应用性较好的储能技术方向。▶氢能发展趋势:(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制备技术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制氢、太阳光解水制氢;˙储存与运输方式目前以高压气态储氢为主,而多孔材料及金属合金等物理类固态储氢因其使用便利、成本低廉,有望成为未来主要的储氢方式;˙应用领域除传统的作为工业原料用于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等生产领域外,交通领域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将迎来大幅发展。2021年,国家批复同意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进一步明确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加快发展。22制造业制造业碳排放量规模巨大,根据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9年数据,我国制造业碳排放量占全行业比重达37.48%,是仅次于采矿与能源供应的第二大碳排放行业。要想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绿色制造业”,制造业低碳发展是必由之路。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展要求下,工业部门要加快创新低能耗、低排放、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路径,尽早实现增加值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制造业想要实现低碳减排发展,绿色制造,即制造流程的绿色低碳是关键,即通过工艺、材料、技术等要素,降低制造业生产流程中的碳排放,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绿色制造▶设计环节:在符合原有产品功能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将每一个可行的“绿色理念”加入到机械制造的各个方面,不论是一个零部件的外观设计还是更为深入的结构设计等,而后再通过细致的分析计算将方案转换为可行的生产过程。▶选材环节:遵循三个重要原则:第一,在选取上,要坚持多样性和低成本;第二,尽量保证选取的材料和能源的可利用性强;第三,避免有毒害材料的选取。▶加工环节:满足节约资源能源、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的要求,包括干切削措施、低温切削措施、高精准度的冷碾措施、金属粉末的注射成型工艺、采用可编程的控制器技术、数显技术、数据技术来改造旧车床净化废液等。▶污染处理环节:对整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利用相应的设备实现污染物质的无污染性转换,同时将可以再利用的物质进行回收,以达到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同时,要实现制造业低碳发展,仅仅依靠制造业行业自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因为目前中国制造业相比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产业迭代升级还不充分,制造业如要降本增效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对节能减排认知落后的现象,发展现状仍是以提升产能、效率为主,往往会忽视碳排放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跨行业协同发展,为制造业低碳转型提供更多上游能源供给动能和下游业务增长动力,是制造业契合“双碳”发展主题的关键路径:˙在产业链上游的能源供给方面,制造业可与能源供应业联动,发展能源装备,提高电力设备可靠性,大力推动“储能+新能源”。˙在产业链下游的业务增长方面,制造业可与交通运输业联动,发展新能源海陆运输设备,包括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航运装备等。发展新能源海陆运输设备▶新能源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方向,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途径,同时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做强的必由之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下行业发展趋势与相关机遇值得重视:˙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助推动力,其中电池技术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行列,磷酸铁锂路线、CTP/CTC电池包技术(CTP-CellToPack,无模组技术;CTC-CelltoChassis,电池底盘集成技术)、固态电池技术是重点方向;电机技术尚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中部,多电机驱动比例提升,扁线电机技术逐渐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23普及;电控技术尚处于世界第二梯队尾部,电控功率密度持续提升,800V高压平台将成为行业趋势。˙电池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未来供应保障将变得更为重要;可持续原材料供应是面向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方向。˙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温和情景发展目标下中国2035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应达到66%,其中出租租赁应基本实现全面电动化,私家车及公司用车电动化比例应达到61%;2035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占比应达到28%。激进情景发展目标下,2035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应达到78%,其中私家车及公司用车电动化比例应达到74%;2035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占比应达到33%。▶海洋装备航运物流是全球贸易的大动脉,如同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绿色是全球航运业发展的方向。传统船舶采用化石燃料,碳排放较高。新型氨燃料船舶发动机技术将是未来海洋装备和航运物流的发展方向,氨燃烧只产生氮氧化物和水,不产生碳排放,从而可以大幅降低航运物流行业的碳排放。同时,二氧化碳运输船也是海工装备在碳中和背景下,市场需求和环保需求共同驱动的一大发展方向,可将陆地上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到海上进行海底封存,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提升电力设备可靠性与发电效率能源供应领域减少碳排放就意味着必须减少非化石能源,包括水能、核能等,同时利用储能和智能电网解决新能源的间歇性和季节差问题,这对各类发电、电力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提升电力设备可靠性与发电效率,就成为制造业助力能源供应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水电:根据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我国在大力推动水电设备朝着大型化、清洁高效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未来水电设备行业与信息技术将进一步融合,水电工程设计、建造和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深化,智能水电站与智能水电设备进一步融合发展。行业前沿应用:四川凉山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的水力发电机机组全球首创,转化效率超96%。▶核电:以第三代核电技术为主流成熟技术,代表为“华龙一号”和CAP系列压水堆系列机型,近中期发展方向是优化第三代核电技术,远期目标是研发第四代核电技术并实现工程应用。行业前沿应用:福建福清核电五号机组于2021年1月底投产)。▶化学储能:中国现有储能规模有3560万千瓦,比去年增长了9.8%,但总量仍不够。在储能中,抽水储能占了89.3%,电化学储能只占了9.2%,今后电化学储能发展空间巨大,用户侧储能业务需求将快速增长,电池、逆变器作为储能产业链两大核心环节,未来成长前景较好,同时储能也将接入智能电网,成为智慧能源管理体系的其中一环。行业前沿应用:鲁能集团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100兆瓦时储能项目,是国内最大电源侧集中式电化学储能电站。第一太平戴维斯24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25在全社会、全行业、全领域的节能减排、降碳增效发展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全面建设现代化和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所带来的交通发展刚性需求,与我国对全球承诺的“双碳”目标这一硬约束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推动交通运输的低碳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目前碳排放结构是,公路占85%以上;铁路占0.68%;海运和航空大约为6%左右。基于目前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结构,有必要进行结构的整体优化:▶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结构优化方案,优化运输结构,统筹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运“公转铁”、“公转水”,推进港口或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同时发展大吨位车辆、大型化船舶,促进运输车辆大型化和拖挂化,优化陆路、水路运输装备和运力结构。▶调整客运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及相关基础设施,提升地铁、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慢行交通出行比例。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提升在交通运输结构等客观要素之外,交通运输相关管理、机制、政策等主观要素也是行业节能降碳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合理调整体制机制,能够有效挖掘交通运输行业减排潜力,助力行业“双碳”目标实现:▶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多层次、多角度调研分析,设计交通运输碳中和碳达峰发展宏观战略、法律法规、实施细则、财税政策、创新机制,建立能耗和排放标识制度。▶推广应用ITS技术和ETC技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交叉口和收费站的怠速等候,同时精准掌控道路各类场景碳排放,利用智能技术实现用能优化。▶实施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排放标准,通过购置税、牌照、补贴等政策工具,推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车辆普及应用,推进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出行分担率。鼓励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绿色技术的发展可以加速助力传统交通基建和交通运输的低碳转型:▶大力推广应用推广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厂拌热再生、ECA极薄磨耗层、SMA超薄磨耗层等节能低碳养护新技术,提高公路设施的耐久性和减排效能,有效降低交通基建养护的能耗排放。▶推动电动化和氢能源等清洁驱动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加快推进运载工具的能源动力清洁化,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高运输工具自身排放技术水平,持续控制、减少碳排放源能耗。▶强化“碳足迹”跟踪和分析技术,才能更高效地跟进低碳转型管理工作,掌握交通发展重点碳排放源的动向,及时获取碳减排的工作成效,从而实现对不同减排措施的择优与改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第一太平戴维斯26长期以来,有许多证据都在指向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国际贸易被公认为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下全球经济不断呈现出由高碳向低碳甚至零碳的转型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国际贸易各个相关领域有必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推进低碳贸易、绿色贸易,为早日实现“碳中和”贡献贸易之力量。创新发展绿色贸易相关体制机制▶健全绿色贸易促进体制,降低环保产品进口关税,取消高排放产品出口退税,大力发展绿色会展经济。补贴政策绿色化,将现行出口支持逐步调整为绿色贸易支持政策。▶形成国内外市场绿色经营机制,实行企业绿色激励约束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全环节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提供企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摆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困境。▶优化碳交易市场机制,推进国内外碳市场一体化,完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碳市场链接及交易互认机制。▶加强绿色产权制度,保证企业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标准发展。商贸服务业▶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在企业考核绩效中涵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两项标准。将绿色理念贯穿产品技术、设计、生产全流程▶设计生产环节提高重视,以绿色、生态的工艺和先进、低碳的技术赋能商品。▶包装物流环节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减少流通过程中的碳排放。▶在整体产业链发展中加强部署,通过上下游的协同带动,推动企业更快实现低碳运营,并为助力全行业早日实现“碳中和”、营造良好行业氛围贡献力量。▶通过发展绿色基金、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融资租赁等多渠道融资方式,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使绿色产品成为国内国际市场的新热点,提高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竞争力。引导传统贸易绿色转型▶将环境保护或绿色生态的原则渗透到传统贸易活动之中,将环境要素禀赋纳入国际贸易的全过程。▶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清洁生产,将高新科技与环境保护、绿色可再生产业相结合。▶从能源与原材料选用、产品研发、生产、运输、储藏、流通、销售到回收处理、再利用的各阶段,进行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将环境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开展绿色贸易试点,选择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先行先试。▶鼓励行业组织研究制定行业绿色产品进出口标识,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鼓励企业争取国际碳足迹认证。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27第一太平戴维斯建筑业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主要产生于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施工(包括建筑新建、建筑改造)、建筑运营4个环节,其中建筑运营占比最大,约为60-80%,建材生产其次,为20-40%,建筑施工占比约为5-10%。建材生产:通过工艺与产品创新降低建材生产碳排放绿色建材,或称节能环保建材,将是未来低碳背景下的主要建材发展类型。节能环保绿色材料是指较少使用或者不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生产技术较为清洁,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无放射性、无毒害、无污染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多是使用工业和城市居民废弃物,或者是木质纤维、秸秆和稻草等一些农业废物筑模固化而成。节能环保绿色材料以其稳固耐用的性能,节约资源、可循环利用的特点,安全环保的品质,在低碳建筑、绿色建筑领域发挥优势。▶生产工艺创新:水泥流化床悬浮煅烧与流程再造技术、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有色金属行业高电流效率低能耗铝电解、钛合金等离子冷床炉半连续铸造。▶终端产品创新:低碳胶凝、节能门窗、环保涂料、全铝家具。▶固废利用再生产:提取固废中有价元素生产绿色建材。建材运输:通过新能源车与铝制车厢降本增效在汽车保有量一直在不断上升,而石油等资源却捉襟见肘,与吞下大量汽油的车辆不断排放着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质,能源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了未来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物流行业,因为在运输、配送货物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运输车,所以采用新能源车也成为了快递和物流行业加速绿色转型的一大关键。采用各类型新能源车辆,逐步替换已投入行驶的传统燃油厢式货车,既满足了高效运输,又实现了绿色减排,绿色运输。同时投入使用铝制车厢的货车,铝制车厢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相比传统钢板车厢使用寿命提升十倍左右,报废回收利用价值远超其他材料高达80%,减少了资源消耗。建筑新建:促进建筑新建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现有建筑新建施工环节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足,如劳动密集缺少机械化协助,信息化程度低缺少智能技术协助,各自为政缺少行业统一标准。如欲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产业能级、降低碳排放,则需要建筑工业化、智慧建造和绿色建造的助力。28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建筑工业化:˖一是包括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装配式建筑生产体系,以及建筑结构件智能生产线;˖二是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与技术创新实力,以智能控制、传感感知、建筑机器人、数据平台、无人工厂等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与建筑流程集成发展;˖三是以建筑产业互联网为平台,以数字化为依托,打通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同时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打造开放型产业体系。▶智慧建造:以5G+AI为核心技术,通过5G技术实现工地远程巡查、远程解决技术难题,通过AI技术自主辨识工地烟火、未戴安全帽等安全隐患,并自动实施预警,工地塔吊数据可通过AI眼镜读取并通过5G实施传输,一旦出现异常会自动限制塔吊作业,从而实现全方位智慧工地。▶绿色建造:在建造供应链全流程开展绿色管理:˖采购环节选用低能耗建材和低污染施工器械;˖施工环节通过改进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垃圾处理环节尽可能重新回收利用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改造:推动建筑改造各环节技术绿色革新建筑改造是对不节能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使其满足低碳减排要求,进而降低存量建筑运行时碳排放量大的问题。目前我国超6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有超六成建筑因建成年代标准低、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碳排放量巨大。对此类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主要是基于建筑所处气候区域,对其围护结构(含墙体、屋顶、门窗等)、供热采暖或空调制冷(热)系统进行改造,使其热工性能和供能系统的效率符合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其中涉及节能、节水、节地、室内外环境、运营管理,以及结构安全。根据现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2015),既有建筑的绿色低碳改造主要包括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施工管理以及运营管理七个方面内容。建筑运营:能源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建筑运营实现碳中和的低碳目标,主要路径包括在能源消费端减少自身能耗需求,深入推进以控制能耗总量和用能强度为主的传统建筑节能工作,在能源供给端加大建筑自身产能力度,发挥建筑自身产能潜力。▶减少能耗˖墙体保温:通过窗户、外门、墙面和屋顶的保温,提升建筑气密性,避免热桥效应,使得建筑热量损失极少,例如通过结合尽可能小的外表面积和高保温水平的结构形式来实现。˖智慧节能:传统空调只能够调节恒定温度恒定风向,在加入智能化技术后,空调可以根据建筑内实时人员变动情况来随时调节温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建筑智慧化的同时也降低了能源消耗。29第一太平戴维斯类别编号常用技术类别编号常用技术规划与建筑A1外墙增加保温层暖通空调C3采用带热回收的空调设备A2增设垂直绿化C4设置温湿度调控装置或空气质量监测系统A3屋面增加保温层或增设吊顶C5设置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A4设置屋顶绿化C6利用天然冷热源A5外门窗采用节能门窗C7余热回收A6增加外遮阳给排水D1更换高性能阀门A7玻璃贴隔热膜D2更换节水器具A8增设采光天窗/采光井/导光管D3设置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回用系统A9合理增大外窗、幕墙可开启面积D4按功能设置分级水表、进行分项计量结构与材料B1改造、加固采用高强度钢电气E1合理设置用能计量装置B2改造采用可循环、可再利用材料或采用灵活隔断E2照明设备采用节能灯具B3安装隔声、消声装置、选用隔声门窗、吸声饰面材料E3照明控制采用智能控制暖通空调C1更换高效冷热源设备E4电梯采用节能控制或能量回馈装置C2更换高效变频风机水泵E5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定期进行能耗统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概要▶自身产能˖光伏幕墙、光伏电力热力一体化系统:采用建筑与光伏一体化的集成技术,如光伏幕墙、光伏窗玻璃,与储能系统配合,即可通过光伏能源为建筑自身产能。˖小型生物质锅炉或者冷热电联产系统:生物质能源也是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后起之秀,通过气化、高温分解、细菌分解等技术,可有效利用生物质原料,将传统化石能源替换成生物质能源,同时与热电联产设备配合使用,可有效降低碳排放,生产电力与热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系统:同时供冷、供热和供应生活热水,单独设置通风系统,匹配高效换热器,与夏季自然通风、夜间通风降温、高效吊顶式风扇联合使用。▶灵活调度˖建筑端灵活性资源很多,包括利用建筑重质墙体的热惰性和室内家具家电的“储热”效应,以及利用社区储能设备等。如何动态调整周边资源来满足建筑室内环境需求是一个值得试点研究的方向。此外,电网侧和一些能源服务商也在探索建立智能微电网,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电力需求侧响应等。但是,建筑内冷热需求多样,设备庞杂,系统复杂,由电网端带动建筑参与电网负荷调节,往往只抓住空调等几个大的耗能设备,既不能充分挖掘可用的全部资源,也不能充分协同建筑自身需求。因此,可以从建筑自身需求出发,开展以建筑为中心的灵活性资源整合与负荷控制,相比电网侧发起的需求响应项目更具有推广价值。30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金融业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多元化金融工具支持“双碳”发展《意见》重点关注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社会资本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要求市场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融资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建设与运营低碳项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双碳”货币政策工具可能的发展路径包括创设支持绿色转型项目的再贷款机制,研究降低银行绿色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依据银行绿色信贷规模设定差别化准备金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在合格抵押品折算率上给予碳减排相关贷款政策支持、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里增强支持“双碳”相关指标考核力度等方式加强政策支持。▶绿色信贷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绿色再贷款、再贴现,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TMLF),以及碳资产质押授信、碳减排技术改造贷款等。▶绿色债券方面,可以将投资和承销绿色债券纳入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范围,提升绿色债权承销权重。▶低碳转型基金/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领域包括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绿色产业门类、低碳城市建设、矿产减排降碳。▶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资金和融资支持方面,可供探索与开发的产品包括节能减排收益权质押融资、CCER/CER质押项目融资、减排设备订单融资等。建立健全“双碳”相关市场交易机制《意见》提出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目前我国仅天津、上海、北京三地设有碳交易平台,交易市场地域分散导致交易价格波动,市场服务内容类型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因缺乏全国性大型碳交易平台统一交易活动,导致现有碳交易成本高、范围不足,影响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发展。因此,健全和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必要之举:▶建立统一的国家级交易平台,对现有规范、标准、规则加以整合,优化配置优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稳定交易活动。▶完善碳交易体系,通过交易细则、行业标准、政府监管等手段,提升市场交易规范性,强化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规则控制。▶成立市场中介机构和组织,提供碳交易专业咨询、中介、评估、检测等配套服务。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savills.com.cn31第一太平戴维斯32PART2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33碳达峰“双限”要求下的技术实践国家政策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2021年9月22日,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建筑行业“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对城乡建设发展提出具体的绿色低碳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从建筑设计层面: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从建筑运行层面: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志,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再次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对城乡建设碳达峰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方案解读:近期到2025年我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基本建立,转变传统的城乡建设发展方式,要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推动发展零碳建筑的探索;远期到2035年,我国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国家行业标准及解读建筑行业为贯彻国家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建筑节能核定、建筑可再生能源使用以及新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评价等几个方面编制了若干行业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由中国建科院主编,该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标准中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按全寿命期考虑,可以分别计算建筑物运行阶段碳排放、建造及拆除阶段碳排放、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通过《标准》的相关计算方法和计算因子规范建筑碳排放计算,引导建筑物在设计阶段考虑其全生命期节能减碳,增强建筑及建材企业对碳排放核算、报告、监测、核查的意识,为未来建筑物参与碳排放交易、碳税、碳配额、碳足迹,开展国际比对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由中国建科院主编,该标准要求建筑方案设计应根据建筑功能和环境资源条件,以气候环境适应性为原则,以降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目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围栏结构保温隔热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第一太平戴维斯“双限”要求解读国家政策与标准34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委员会相关政策文件为上位指导,陆续发布了本市“双碳”工作的行动方案以及相关规划,并根据上海市建筑行业的具体情况,推出了一系列建筑行业的“双限”实施要求并相继发布了相关行业标准,对行业进行科学引导。地方规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建筑行业“双限”控制的路径研究上在全国范围内是相对领先的,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2020年10月30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该标准是国际上首次通过国家标准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在零能耗建筑领域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出中国解决方案。《标准》的实施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T55015-2021)该本标准是最近于2021年10月13日,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由中国建研院主编,定位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将于2022年4月1日正式生效。该本规范涉及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统、施工调试验收与运行管理等内容,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必须执行该本规范。同时,《通用规范》强制要求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并且要求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都需要进行碳排放计算分析,并且严格执行。《通用规范》提高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热工性能限值要求,与大部分地区现行节能标准不同,平均设计能耗水平在现行节能设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分别降低30%和2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75%;其他气候区居住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65%;公共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72%。面对建筑用能限额、碳排放指标限额(“双限”)的要求之下,顶层城乡发展规划设计到建筑建材行业的产能优化,建筑行业全链条都在主动调整产业布局,主动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减少直接、间接碳排放。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上海地方规定与标准35意见》,《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底,上海市将累计落实超低能耗建筑不低于50万平方米,形成系统的超低能耗建筑政策和技术体系,打造一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的行动目标。同时,《意见》提出需要结合本市的气候区域特点,编制相关的技术标准、导则及图集,形成完善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标准体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上海市2021年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对于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提出强化建筑节能,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的要求: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逐步实施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推进建筑限额设计,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建设,鼓励近零能耗建筑发展。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则对相关的超低能耗建筑、建筑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提出了具体目标和鼓励措施,将超低能耗建筑纳入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范围。地方行业标准及解读▶《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ECADI)主编,《导则》发布之前我国现行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主要集中在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而上海固有的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和用能习惯与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该《导则》的发布,适应上海本地特色以及行业需求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缺口得到了补足。《导则》适用于上海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住宅建筑,以及办公、酒店类公共建筑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以及评价阶段。▶《上海市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核算标准》DG/TJ08-2329-2020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编,《标准》适用于设计阶段新建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量的核算。(改建建筑、扩建建筑技术条件相同时也可执行)针对上海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可再生能源行业应用情况,提出民用建筑应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实际资源条件,合理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等具备成熟技术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在“双限”要求之下,上海市制定的民用建筑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对建筑领域近期(至2025年)碳排放总量限额在4500万吨/年。上海市将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建立建筑运行能耗的限额管理机制,推动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标准编制,建立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对标与公示管理制度持续,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能源审计,逐步推动发布各类型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排行榜,探索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超限额差别电价机制。至“十四五”末期,上海市新建建筑将全面实施建筑用能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从设计端将建筑运行的能耗与碳排进行科学控制,推动建筑节能设计从“相对节能”走向“用能限额”形式的实效节能。第一太平戴维斯36设计实践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指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级,创造高品质生活,传承历史文脉;本市城市更新,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遵循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对我们既改项目路线提出明确的指引。《条例》对上海市既有建筑改造提出了“绿色低碳”的新要求,而既有建筑改造是十分复杂的,需要统筹考虑既有建筑外形、改造形式、能耗需求、建筑使用目的以及是否为历史保护建筑等客观限制因素。通过对既有建筑的各要素分析并结合《细则》,得出“一幢一策”的节能设计策略。既有建筑实践案例▶案例一: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新旧建筑联动、为城市生活赋能被老上海亲切称为“市百一店”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始建于1934年,原名大新公司,为地下1层、地上9层建筑,位于市中心最为繁华、最为重要的南京东路步行街核心板块内,同时也在上海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内。大楼的设计者是留学美国的华人建筑家关颁声先生等人,曾获得亚洲最佳建筑设计奖。市百一店老楼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零售行业整体更新换代、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竞争、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影响,市百一店也面临着转型的需求。因此,2017年由市百一店老楼、一百商城、东方商厦南东店三栋单体建筑及六合路区域整体组合成为第一百货商业中心迎来了新一轮的更新与改造。该项目对市百一店的外墙修旧如旧,保留其经典的历史风貌;同时全面改造更新内部的商业布局、室内装饰、结构机电等性能品质;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提升防火、防水、节能、绿色、环保等各项性能。通过与绿色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历史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重现独特魅力。市百一店的更新改造不仅在于让传统百货焕发新鲜活力,更是让历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升级,使其历史意义和使用功能并存。市百一店老楼外立面保存完好,对外立面的修缮仅作残损部位的修复和清洗;对曾经改建、破坏较严重的部分,如六合路中部连廊六、七层处,采用借鉴历史立面原貌修复的改建方式,延续建筑的历史性,保证立面风貌的协调性。为延续南京东路既有城市界面,强化历史建筑、既有建筑、新建筑之间的关系,明确室内空间与半室外空间的界面,增设六合路连廊。通过联系空间的引入避免单一连廊对于整体既有界面的影响,通过多维度多路径的介入空间赋予功能强化新老楼之间的紧密关联。同时将市政道路单一的交通功能通过路径叠加,植入商业、艺术、休闲、文化等多元化功能,丰富城市功能。该项目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铂金奖。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既有建筑37▶案例三:内江路191号1#楼近零建筑改造——本体可再生能源应用内江路191号1#楼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内江路西北、长阳路东南路口,原为上海建材下属上海玻璃机械厂的厂房,前身是上海钢窗厂,创建于1930年。1#楼为独立排架厂房,层高超过10米,是典型的高大空间工业遗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洗礼,以前热火朝天的上海玻璃机械厂,变得破旧不堪,整个建筑呈现出沧桑的景象,也逐渐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改造中在外立面提升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改扩建,并运用绿色技术,实现了新的使用功能与历史建筑的完美融合。采用装配式施工替换沿街老旧外墙,修复不临街外墙的破损劣化,全方位增加外保温措施;对基础进行加固,修复替换破损行车梁构件,提升建筑整体安全度和耐久度;新建错层式钢结构加层满足不同新功能分区的需求;增加必要的高性能设备设施,提升建筑舒适度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利用BIM信息模型技术辅助施工及指导后期运维管理。由于老厂房结构安全性决定保留原大型屋面板屋面,但原有的屋面无法满足新的使用功能下的节能保温的需求,需要新增保温层,还有安装光伏板的承重需求。在此基础上,项目组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复合保温屋面顶,采用混凝土梁、钢结构檩条、玻璃棉保温层、彩钢屋面板的形式,达到了保温及整体防水性能大幅提升的效果,同时也为光伏板的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该建筑有较大的的屋面面积,且地理位置周围基本无遮挡,1#楼坡屋面上铺设了约2000㎡太阳能光伏面板,最大化有效利用屋面资源。系统运行模式为自发自用,所发电能主要用于本楼照明和办公设备供电,多余电量直接上网。该项目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银奖。▶案例二:宝庆路3号花园住宅——建筑功能大跨度转变、历史建筑有机更新花园住宅自19世纪中期起在上海开始流行,是历史的作品,是西洋文明和生活方式与中国文化交织的产物。宝庆路3号位于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始建于1925年,原为上海近代“颜料大王”周宗良及其家人的旧居,被誉为“上海第一私人花园”,是上海近代花园住宅中颇具文艺地位的建筑代表。院内共5幢历史建筑,占地面积4750㎡,总建筑面积1550㎡。在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因为年代久远且空置多年,砖木结构的建筑已严重侵蚀损坏,因项目改造中涉及到使用功能的改变,遵循“修旧如旧”的指导思想,该项目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扩建,并运用绿色技术,实现了现代使用功能与历史建筑的完美融合。拆除违章建筑,清除外墙后期涂料,修复破损劣化,还原建筑历史风貌和特色;对基础进行加固,对结构无法满足承重及使用的部分内部进行局部结构置换,提升建筑安全度和耐久度;修复替换破损木构件,保留原木结构形式屋架;新建连廊和附属设备用房,完善功能和流线;增加必要的设备设施,提升建筑安全度和舒适度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设置立体绿化,整治庭院绿化环境,恢复原德式花园风貌;引入BCAP系统管理平台,利用BIM信息模型技术辅助施工及指导后期运维管理。从曾经的住宅转变为展览建筑,该项目中新建陈列连廊将建筑群串联起来,形成完整连续的参观流线,同时增加了陈展空间。连廊采用大面积玻璃形式,可充分获得自然采光,减少室内能源消耗,同时弱化新建部分,使其更和谐的融入历史建筑,实现既有建筑的有机更新。院内小径均采用石材植草形式的透水铺装,雨水通过缝隙渗入下部草地土壤,有利于道路及土壤的透气透水,有效地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该项目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金奖。第一太平戴维斯38将街区能源结构优化、建筑能源智慧平台、建筑运行阶段等主动式能耗管理等低碳理念融入到新建建筑项目设计中,同时兼顾城市、街区的人居环境整体感受,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需要用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深化各方需求,多专业地同步协作,从单体建筑的可持续化设计扩展到跨单元的大型街区整体规划。新建建筑实践案例——▶国内某大型综合体开发项目从区域规划特点来看该项目所属区域的平均容积率相比城市内其他同类型商务区较高,项目区块内的建筑密度偏高,带来一个最直接的问题便是极高的能源负荷密度。为解决高密度能源负荷的问题,项目团队提出了街区功能战略分析——细化建筑功能分区——街区能源结构优化——全过程能源智慧管理的全流程能源解决办法。项目方案与土地功能联动,细化街区功能划分结合项目的土地实际规划情况,设计团队提出将该项目的建筑功能分区、区域能源结构与地块内的产业、行业进行统筹考虑,将建筑功能设计与地区招商战略相结合。项目团队通过宏观、现状、案例等维度进行片区基础调研及产业资源梳理,寻找明确的产业战略目标和专业的产业发展策略。结合最前沿的商业资讯信息,充分发挥创新,提出符合区域发展的商业组合策略,调整街区功能划分,突出区域特色。需求供给有机结合,优化街区能源结构项目计划建设多幢超高层建筑,传统建筑能源供给以分散式、点状为主,能源配套设备上屋顶的实操性较低,建成后的日常维护难度较大。分散的屋顶设备会影响项目整体的第五立面美观,也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保持街区整体美观并满足功能需求,基于优化后的街区功能结构,设计团队提出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的解决办法,由分布式能源站、数字能源管理服务平台组成。将项目内商业及办公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供应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从传统分布式能源站到第三代智慧能源系统的转变。设计团队同提出的能源智慧能源系统以用户侧需求为导向,结合数字化转型,采用先进能源互联网数字技术,实现从传统的“供需欠协调、欠匹配”,转向“以需定供、供需融合”,最大限度节约一次能源消耗。同时结合开发区域内地铁、隧道和不可移动建筑等建成区的实际情况,突破传统模式、采用规划新思路,定制化设计多个不同规模的能源站,站与站之间互联互通,相互备用,为区域提供安全、可靠、弹性的能源供应。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可以减少用户自建常规能源设施所占用的大量分散设备空间,节省的屋顶、建筑面积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开发屋顶花园、增加商住办公面积等;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景观、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提升区域电网安全性等。智慧能源调度平台,建筑碳排放长效管理项目团队提出将各建筑及街区内的能耗使用情况进行监控,搭建智慧化数字能源服务平台。通过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实现能源服务的效率提升;通过用户侧与供给侧的高效协同统一管理,精准匹配用户需求,确定能源站供应量;实现碳数据的自动核算,从设计端将区域内的能耗限制在一定额度之内,直接控制住了建筑运行产生的碳排放。新建建筑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39运营实践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调适、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机电设备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行为管理等。上海滨江国际广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1062号。项目高度79.7米,共20层,其中地上18层,地下2层,项目总面积约39,900㎡。其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能源计量系统、冷水机组等机电设备每年度产生维保费及设备维护费高达150万元左右。每年用电量约350万千瓦时,用电费用高达300万元左右。本项目通过运用SavillsEnergy的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传统节能政策下既有建筑的节能运营分析及案例剖析根据数据国际能源署(IEA)2018年的数据,在全球层面,建筑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占全行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为36%。其中,建筑运营阶段能源消费比重为30%,建筑建造阶段能源消费比重为6%;全球建筑碳排放占全行业碳排放比重为39%。其中,运营阶段排放比重为28%,建造阶段排放比重为11%。根据IEA预测,作为能源需求侧的建筑部门对终端能源消费的需求在2060年前仍将缓慢增加。面对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强力政策要求,建筑部门的承担作用和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其发展机遇也是并存的。目前,全球建筑部门对能源能效的投资支出仍仅占建筑总支出的极小一部分。在中国,为促进建筑能效提高而投入资金的必要性正在逐渐被开发商、运营商所认知,越来越多的建筑业主意识到提高建筑能效、节能降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正是来源于建筑行业可预见的将在短期内直面“双碳”限额政策的压力。然而,建筑业主能够采取的节能措施、政策工具、标准体系选择通常是有限的,容易形成“为了节能而节能”、“为了节能牺牲舒适度”、“必须比上一年更节能”的无章法节能思路,往往也很难匹配国家“3060双碳”大方针政策。传统建筑节能的主要传统技术路径有:数字化部署、能耗分项监测计量、深度数据分析、建筑能源审计、机电系数据来源:DerivedfromIEA(2018d),EnergyEfficiencyInvestmentDatabase既有建筑低碳运营实践探索围护结构空调暖通系统照明系统电气设备全球新建建筑和建筑翻新总支出达5万亿美元4230亿美元2017年全球建筑能效支出40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能等技术、控制逻辑优化、等先进的AIoT技术结合项目特点及痛点,不断的算法模型优化,跟传统控制方法比较,在不做重大设备和围护结构改造的情况下,实现了6%的节能率、提高了该项目建筑科学运营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预期节能效果。上海朗诗绿色中心是国内首个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评价标识的改造类办公建筑项目,充分结合建筑设计、高效能设备以及绿色科技优势,实现绿色全周期。项目建筑以被动式设计为原则,采用围护结构保温体系、高气密性外门窗体系、冷热桥规避等建筑技术,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高达20%。通过热湿分控和冷凝水回收式的高效新风机技术的应用,室内温度保持人体舒适范围内的情况下,降级空调能耗、减少冷凝水产生及室内除湿要求,从而降低办公室霉菌发生机率,优化室内环境健康度。为减少照明耗能,建筑屋顶安装了成排的光伏板,利用太阳能为地下车库供电照明。同时,办公空间等室内亮度通过自然采光系统,根据情况自动调节遮阳板和照明系统,优化照明能源使用效率。节水方面,项目安装一级用水效率等级的节水器具,并利用雨水回收、新风机冷凝水回收等技术达到24.62%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进一步缓解市政供水压力。总体而言,该项目整体能耗低于上海办公室写字楼均值的30%以上,相较普通建筑具备70%以上的节能减排潜力。41第一太平戴维斯2021年,住建部发布了强制规范: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新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分别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平均降低40%,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7kgCO₂/(m2a)以上。目前在实践领域,既有建筑低碳运营的政策引导不确定性,使得开发商及运营商面对“双碳”领域的商机时无从发力,也容易忽略对未来建筑运营碳排放责任压力的预判。碳排放的本质是化石能源的消费,现代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巨头,将来难以避免承担其自身运营碳排放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压力。2021年1月29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上海市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2020版)》及《上海市2020年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将314家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确定本市2020年度碳排放交易体系配额总量为1.05亿吨(含直接发放配额和储备配额)。文件对上海14栋既有建筑的碳排放配额指标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并采用历史排放法进行计算。根据IEA的报告预测,中国建筑部门大约将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届时,建筑终端能源消费的结构将被大大改变,可再生能源电力和清洁能源电力将基本取代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成为建筑能源消费的主流。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清洁能源应用、建筑电气化将成为建筑部门下一步碳排放量消减的技术方向。此外,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将对建筑减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华为提出“绿色高效、全域融合、智慧敏捷”的零碳智慧园区理念,以园区为缩影,为更多零碳智慧场景提供参考。华为零碳智慧园区以“管理精益智慧化、能源互补高效化、运营低碳绿色化和碳能交易在线化”为目标,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边缘智能网关采集园区内能源、交通、碳排放及其他全要“双碳”背景下既有建筑的低碳运营分析及案例剖析建筑领域对碳排放进行计算要求的第一部标准,可以追溯到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国标绿建标准中明确规定:建筑“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评价分值为1分。”开创了建筑碳排放强度计算的标准先河。2019年最新版本的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直接提高碳排放计算分值:“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评价分值为12分。”2019年,住建部发布了GB/T51366-2019《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给出了建筑在运营阶段、建造及拆除阶段、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量的可参考计算方法。为建筑部门在进行碳清册工作时指出了一个方向。十亿吨CO₂非住宅(间接)住宅(间接)传统生物质电力石油非住宅(直接)住宅(直接)可再生能源区域能源天然气煤炭氢艾焦碳排放终端能源消费2.52.01.51.00.52.52.01.51.00.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55206020202060APS情景下中国建筑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单位:十亿吨CO₂)及建筑能源消费(单位:艾焦)42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上海14栋既有建筑上海浦东新区香格里拉酒店有限公司上海东锦江大酒店有限公司上海静安昆仑大酒店有限公司上海明天广场有限公司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上实南洋大酒店有限公司上海四季酒店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虹桥国际机场)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浦东国际机场)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第一八佰伴)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新世界城)上海久光百货有限公司(久百城市广场)上海龙之梦购物中心管理有限公司(龙之梦购物中心(中山公园))上海港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港汇恒隆广场)上海恒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恒隆广场)素数据,基于园区统一数字平台,以及能源管理、零碳管理、碳能交易和综合管理应用模块,实现园区的碳排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互动互融、协同优化,推动园区零碳转型、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建筑、交通和能源系统组成华为零碳智慧园区的主要基础设施,覆盖能源、楼宇自动化、弱电、办公和循环5个主要子系统。园区范围1排放主要来自建筑供暖、交通等直接化石能源使用;范围2排放主要来自建筑、交通、公共设施使用的外购非可再生能源电力。因此,建筑绿色化、交通电气化、能源清洁化和能源设施智慧化是实现园区净零排放的主要方向。利用节能低碳建筑材料、分布式绿色能源与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相结合,推动建筑绿色化;利用安全经济高效的配电网、以智能电表为代表的智能感知设备与43第一太平戴维斯放为371.0万吨,这些外购电力主要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零售门店和办公场所的电力需求。在价值链上下游间接(即范围3)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上,2020年能够准确计量的排放量约为529.4万吨,主要由外购的运输和配送服务中的燃油消耗、租赁的数据中心的外购电力、包材和耗材的使用、基础设施运营(如租赁的仓库和出租的园区)以及员工差旅组成。三者相加(包含范围1、范围2和范围3),2020年阿里巴巴总温室气体排放为951.4万吨。旗下盒马鲜生、高鑫零售、银泰百货这三个拥有线下实体建筑和仓库的业务,其建筑取暖、照明和冷冻需求是主要排放源,阿里采取高效的技术以及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是推动零售低碳运营的主要手段。其高鑫零售门店开展照明LED光源改造、高效中央空调自动化改造和排油烟机自动化控制改造等多项工程,大大降低了能耗,仅排油烟机改造每年节电超过2,000万千瓦时。阿里在符合条件的业务场所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自2017年起,菜鸟网络开始在上海、广州、杭州、武汉和东莞的智慧物流园内配备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用清洁能源替代电力,以减少碳排放。2020年,6个屋顶光伏物流园区年发电量超过1,8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12,000吨碳。阿里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有铺设条件的菜鸟物流园区全面完成光伏铺设。在高鑫零售,阿里也在具备条件的16家卖场门店屋顶和停车场布置光伏发电设备,2020年已发电超过1,100万千瓦时。电动汽车充电站等用能终端相结合,推动能源设施智慧化和交通电气化;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为园区提供主要能源供应,推动能源清洁化;最终实现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系统的绿色、智慧运营,最大化减少范围1和范围2排放,并借助减碳、负碳技术和碳交易助力园区达到净零排放。阿里巴巴集团2020年总温室气体排放为951.4万吨。其中,实体控制范围之内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1)为51.0万吨,包括固定源燃烧(使用燃油锅炉等)、逸散性排放(使用门店制冷设备中产生逸散等)、移动源排放(使用自有燃油车辆等)。因为运营用电所产生的(即范围2)温室气体排44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新建建筑在规划层面的低碳路径及案例剖析新建建筑的低碳路径在前期规划层面需充分考虑建筑(群)周边环境并进行低碳规划制订,以新建城区建设为例,其低碳路径主要体现在碳排放量的测算上:项目碳排放计算中包含了GHGPROTOCAL中定义的范围1和范围2的温室气体排放,并阐述城市内所有下列部门的排放:▶建筑:城区所有类型的建筑,如住宅、商业、公共和私人部门的机构和工业建筑▶交通:公共和私人交通▶照明:街道照明和公共区域照明▶水:水资源获取和废水排放▶废弃物:废弃物排放▶在项目范围内的任何其他部门:如发电、矿业。计算过程需要利用国际能源署《2017年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报告》中的国家电网混合系数,按能源来源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每个建筑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按照ISO标准52000-1:1717确定,并针对项目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发布。上海“张家浜楔形绿地”项目在其早期规划层面,开发商即开始注重城市区域开发低碳规划。一、注重单位常驻人口公共绿地的规划布局“张家浜楔形绿地”项目为常驻终端用户提供了至少11.25平米/人的公共绿地并使用本地原生植被,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二、注重景观设计规划▶1.种植耐旱植物:该项目绿化绿地采用了上海本地适应植物,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项目绿化植物仅需极少量的灌溉,大大降低水耗;▶2.节水灌溉:采用滴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灌溉水源采用回用雨水、市政中水等非传统水源,有效减少了水耗;▶3.降低热岛效应:项目车位及道路选用高反射铺装材料,并为至少75%的停车位设置了遮阳设施,有效减少热岛效应;▶4.雨水收集调蓄:项目进行了海绵城市设计规划,采取最能重现场址自然水文机理的方法,使用绿色基础设施来管理区域内因降雨而形成的雨洪径流,如下凹式绿地、地面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和回用设施等。三、土建规划上选用节能材料▶1.外墙节能:采用夹心保温层阻止外墙散热;▶2.门窗节能: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智能玻璃;▶3.新能源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屋面板、光伏遮阳板、光伏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新建低碳建筑运营实践探索45第一太平戴维斯新建建筑在运营设计层面的低碳路径及案例剖析曾荣获2015年世界银行“上海建筑节能和低碳城区建设示范项目”的“虹桥迎宾馆”9#楼项目在前期运营设计过程中的低碳路径上采用世界前沿的建筑节能和绿色技术。一、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根据上海地区气候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项目所采用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包括:▶1.围护结构隔热保温:(采用三玻夹两腔外窗,传热系数仅为1.5W/(m2.K)),且建筑形体的部分立面考虑了挑檐及自遮阳设计;▶2.项目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满足三分之二的主要功能空间的自然采光;▶3.项目利用自然通风:过渡季节满足了主要功能空间中91.23%的空间的舒适度需求,减少在过渡季节空调系统工况的使用约30天。二、采取多项智能化系统包括:空调监控、灯光监控、风机变频调节、新风热交换系统控制、电动窗磁自动控制、能源计量系统、可再生能源监测、PM2.5监测等。三、以绿色运维为导向的全过程管控▶1.设计阶段:优化建筑本体被动式设计,基于性能模拟优化保温隔热设计,并合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2.施工阶段:根据能耗指标体系中控制采购设备的参数,保证设备满足节能目标要求;▶3.运行阶段:实时监控建筑的用能情况,动态调适和优化运行策略以使得运行实际能耗达到节能运行的目标。四、低碳路径的实际运行效果从建筑设计、施工到运行所有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由不同的指标来指导和评价每个阶段的工作具体内容,在低碳运行上取得了可观的效果。不含插座能耗的前提下,最终实现建筑全年实际运行的碳排放指标为24.89kgCO₂/(m2.a),单位面积能耗为34.56kwh/(m2.a)。为夏热冬冷地区开展低能耗建筑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且可操作、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技术体系。46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上海城市发展趋势从上海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调整城中心行政区划获得土地增长空间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存在以往的发展动力。世界范围内与上海发展规模以及发展历程相似的城市,均曾通过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扩大中心城区功能辐射,进一步增强区域的人口分流、产业发展以及功能疏解。例如伦敦、巴黎、首尔、东京等超级城市,都曾在20世纪大力推动核心城区周围新城的建设,因此上海城市的发展格局正由城中心逐步向外围拓展。五大新城建设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提出了五大新城的建设规划,目标五大新城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称纲要中提出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一城一策”推进新城建设:南汇新城要全面建设与临港新片区功能相契合的高能级、智慧型、现代化未来之城;嘉定新城要成为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综合实力的科技教化之城和沪苏合作桥头堡;青浦新城要成为承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进博会战略功能,引领绿色创新发展和江南文化传承的生态宜居之城;松江新城要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高铁时代产城融合的科创人文生态之城;奉贤新城要成为上海南部滨江沿海发展走廊上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独特生态禀赋的节点城市。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五大新城至2025年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至2035年5个新城各聚集100万左右常住人口,打造具有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安全韧性特点的城市环境,各新城的中央活动区及中央商务区平均规模将达到200-300万平方米。增量建筑碳排放控制五大新城建设的顶层规划意味着需要同等体量的新建建筑同步进行,而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是全国碳排放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编写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指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6.5%,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51.3%。因此,开展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峰行动,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快推进建筑能效提升、绿色建造试点、建筑电能替代、绿色建材与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以及“负碳技术”推广,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是地方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必须落实的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既有建筑碳源挖掘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建设从以新建社区为主,迈入“旧区改造、环境整治”,再到如今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工作。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已达500亿平方米左右,其中,既有建筑和老旧小区节能改造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三五”期间,上海持续推进旧区和旧住房改造工作,推进实施5000万平方米的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双碳”目标及行业“双限”背景之下,中心城大量的既有建筑改造存在十分可观的碳源未被释放。若将低碳化、节能化技术融入既有建筑改造之中,同步将建筑实时能耗数字化智慧管理,运行期间的减碳量将有潜力对冲由于新城建设而新增的碳排量。如上述“十三五”期间修房改造中每平方米建筑减碳7kg,则存量至少预计可减碳35万吨碳量,相当于北外滩开发的碳排放的总量。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既有建筑的碳排放量低于新建建筑。但城市更新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涉及建筑建造年代不一,有耄耋之年历经沧桑的高龄老建筑,还有正值青壮年,设备系统不足以支撑新需求的老建筑;有废弃机场油罐、钢笔厂,上海音乐厅,难民营、四行仓库、春阳里,还有广东楼169的欧式建筑。这些建筑改造前后业态差异非常明显,建筑功能状况和改造需求也是千差万别。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下一步需要对既有建筑改造措施进行研究和归纳总结,引导既有建筑的有效节能改造,释放潜在碳汇。碳达峰“双限”要求下的实现路径与标准的探索47第一太平戴维斯48PART3“双碳”战略下碳金融解决方案探索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49CO₂第一太平戴维斯基本概念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制定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全社会将进行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其中大部分需要通过绿色体系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来实现,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碳金融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广义碳金融广义碳金融作为环境金融的组成部分,是泛指所有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环境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碳金融也是绿色金融的一种创新形式。绿色金融是近年来国内各家金融机构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但更多的是侧重于一种理念,是不少机构提出的一种口号,作为一种品牌来显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选择性主动作为,外部没有强制力,在此理念指导下金融行为往往没有形成系统而具体的金融行为。其目的性相对广泛,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和明确、具体的时间点要求。狭义碳金融狭义碳金融指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它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项国际协议。其中,《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市场机制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资产的碳金融市场。该碳金融的表述更具体、系统、全面、直接,更具可操作性,其表明一切金融活动与行为必须围绕“双碳”目标来开展,对于金融行业必须承担的一项工作,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环境外部性,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所减损。发展碳金融是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将这种环境外部性内部化,使得排放主体承担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来承担其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在运用行政、财税、市场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实践中,以碳交易市场为代表的碳金融手段已显现出社会成本低、效率较高、机会公平、鼓励创新、减排效果好等优势。发展碳金融有助于促进碳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提高市场活跃度,起到发现碳价的作用,是碳中和目标下重要且必要的方法之一。碳金融概述50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碳交易市场基本概念上文已经提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题,而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这两大因素则至关重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文称碳交易市场)是指以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或温室气体减排信用为标的物所进行交易的市场,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两个方面合理配置、良性循环,是全球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关键环节。目前,欧、美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早,并且日趋成熟,亚太碳交易市场正逐步形成,未来将形成世界碳交易市场三足鼎立之势。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及现状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文件指出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在北京、天津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随后2013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八个试点省市正式启动了试点交易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广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和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各售出一万吨碳排放配额,达成了我国首笔碳排放权交易。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据Wind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8个碳市场试点配额累计成交约3.83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额约90.68亿元(见图)。从历年成交量碳交易市场体系及发展趋势中国碳交易市场历年累计成交量和累计成交额亿元0255075100亿吨01234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碳排放权累计成交额碳排放权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来看,相较于2015年而言,近几年来每年碳排放权配额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均翻了一倍,维持较高且较为稳定的增长。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据统计,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有2225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意味着,全国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在实践过程中,北京、上海、武汉等试点地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市场培育、区域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积累了大量经验。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形成,采用“双城模式”,即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设置在上海,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工作,碳配额登记结算中心设置在武汉,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担注册登记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工作。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三份碳排放权管理规则文件,即《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确定了我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规则。上海环交所2021年7月15日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沪环境交[2021]34号)》,规定了碳交易的交易场所、交易方式、交易时段、交易账户等重要信息。发电行业由于碳排放权量在全行业占比最高,以及行业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较好,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首批交易主体是2225家火电控排企业,碳排放总量超过40亿吨/年,就容量而言,是欧盟碳市场的三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51第一太平戴维斯欧盟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自《京都协议书》签订后,欧盟为实现其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于2005年正式实施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该体系是世界上首个且目前全球最大的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欧盟碳金融市场的核心,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限额交易的基础上,将碳排放量与成本直接挂钩,以此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可以分为2005~2007年、2008~2012年、2012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07年的初步试验阶段,建立初期有28个成员国加入,实行“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分配方式上则根据各国历史排放水平来确定对应的碳排放额度。这一阶段的限排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钢铁、水泥、造纸等,这些行业的排放量总额占欧盟总和的近50%。第二阶段为2008~2012年的全面发展阶段,新增3个成员国家加入,覆盖了欧盟约45%的碳排放量。在行业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减排的气体范围中也增加了其他的温室气体。在这一阶段中,欧盟完善了分配制度,在原有依照历史水平确定分配额的基础上增加了核实和监督环节;改革市场交易制度,设立市场稳定基金将碳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保护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了碳金融市场的有力发展。第三阶段,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经涵盖了超过11,000个实体单位,超12,000座工业基础设施。而为了达到2050年减排60%~80%的长期目标,欧盟碳金融市场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分配制度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市场化机制取代计划式机制,灵活有效地减轻了配额供给超标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减排效率的提高。全球碳金融市场现状52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美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于1998年加入《京都协议书》,后以减排影响社会就业及自身经济发展等为由,于2001年宣布退出。但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碳交易市场,其国内各州、市也在积极推进减排的跨区域合作,形成了区域性的交易市场,如西部气候倡议(WCI)、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等,在不断的尝试中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交易模式。美国西部气候倡议于2007年提出,其目标在于利用区域间的合作,共同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合理的市场机制,通过严格执行使该区域202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低15%。WCI强调配额无产权,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交易。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于2000年成立,2003年开始正式以会员制运行。芝加哥交易体系与其他碳排放交易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减排责任的实现依靠各会员的自愿承诺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全球唯一的自愿碳交易平台。各会员根据CCX制定的配额和交易制度,自愿作出法律效力下的减排承诺。若未能达到承诺,则需在碳金融市场上购买碳金融工具合约(CFI)。在自愿为前提的体制下,其碳交易量和交易额与其他强制性的市场体系存在一定差距,但碳金融市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芝加哥碳交易体系的交易品种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等,其创新发展也促进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区域温室气体倡议与西部气候倡议类似,都是基于各州间的合作,共同签约来约束区域间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同的是,RGGI主要针对电力行业,依靠对传统能源的限制,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53第一太平戴维斯政策密集出台,碳金融发展环境逐步形成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当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做好“双碳”工作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以来国家发布的关于“双碳”的要求与政策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具体。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尽快制定出2030年前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具体行动方案,不断优化我国的产业和能源的结构;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有序地推进“双碳”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而对应的有关碳金融的政策更加具体,更加系统。国家有关部门早在2016年就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全国金融系统支持绿色产业提出了具体目标与措施。2020年10月,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机构及资本积极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明确、大力度的金融政策极力推动并引导社会各类资本积极支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项目。碳金融已拥有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与良好的经验近年来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快速发展,金融部门综合应用各种金融手段与工具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金融债券市场每年发行规模逾2000亿元人民币。据统计,2018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气候相关债券最大的市场,当年的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已达到8132亿元人民币。而作为金融机构主体的商业银行,2020年本外币绿色贷款规模达11.95万亿元人民币,有力地支持了低碳企业的发展。兴业银行在2006年5月就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首创推出“绿色信贷”品种——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021年,浦发银行为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开办了全国首单碳排放权(SHEA)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组合的质押融资。国内碳金融市场现状54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碳金融产品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的产品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品种是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与全球较为成熟的碳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碳金融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金融化程度总体偏低。从实践来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和金融机构开发了碳债券、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基金、碳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开展了初步探索与尝试。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碳金融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碳基金碳基金是指由政府、企业、组织或个人等主体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致力于在全球范围投资于碳市场或温室气体减排、新能源项目,给予投资者市场收益回报,以帮助改善全球气候变暖。2014年,华能集团与诺安基金共同发布了全国首支监管部门备案的“碳排放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基金。2021年7月16日,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代表湖北两山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武昌区、各大金融机构、产业资本签约了规模为100亿的“武汉碳达峰基金”。同时,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正邦集团签约了规模为100亿的“碳中和基金”,其中碳达峰基金是国内首只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的百亿级碳基金。碳债券碳债券指政府、企业为筹集低碳经济项目资金而向投资者发行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2014年浦发银行主承销的10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是我国首单企业碳债券。2021年3月1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为碳中和债券的注册评议开辟绿色通道,加强碳中和债券的注册服务工作。2021年7月1日,实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评价体系,统一了国内绿色项目标准,确定了绿色债券的定义,对绿色债券支持领域和范围进行科学统一的界定,形成更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政策和认定标准。新世纪评级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5月我国债券市场中绿色债券累计发行数量150只,累计发行金额192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25%和82.72%。其中,2021年一季度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总额已超2020年发行总额的50%以上。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质押融资是指将碳资产(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核证减排量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融资方式。2014年9月9日,湖北宜化集团和兴业银行签订“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利用自有的碳排放配额获得了4000万元的质押贷款,成为我国首单碳资产质押贷款项目。2021年7月16日,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指导和推动下,为浙江某环保能源公司办理了全国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业务,质押物为碳排放配额30万吨当量,贷款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除了兴业银行之外,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有碳排放权相关的抵押贷款产品。碳资产支持证券与碳债券类似,碳资产支持证券(碳ABS)是以碳减排项目收益作为基础资产进行结构化融资的资金运作方式。我国首单碳中和ABS是2021年4月龙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发行的“龙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2期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用于碳中和)”,发行总金额为10.3亿元,基础资产为应收补贴款。上交所首单碳中和ABS则是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东方欲晓12号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用于碳中和)”,发行规模高达52.526亿元,相关募集资金将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产业项目。碳金融产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55第一太平戴维斯56PART4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savills.com.cn57总结与建议第一太平戴维斯“双碳”战略下设计实践趋势展望及路径建议随着上海五大新城的大力推进,各个新城行动方案文件的逐步落实,中心城外区域正在大刀阔斧地向更外延伸。大量的新建建筑必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部分增量可以通过对城市既有建筑、区域的低碳、节能、生态改造中获得,从而将新建建筑碳排增量部分对冲,降低上海市单位面积建筑的平均碳排放量。新建建筑坚持新标准、新要求,从建筑设计、街区规划上整体考虑,主动控制由增量建筑带来的直接碳排放;从建筑运行阶段,将能源结构、智慧能耗管理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的能源使用。既有建筑通过节能改造等低碳技术手段,挖掘潜在碳源,对城市中心大量碳源进行长效追踪形成可观碳汇,最后由碳源汇聚成碳库,与新建建筑的碳排放形成对冲。上海市新建/既有建筑的能耗使用以及碳排放管理要坚持“开源节流”的理念,助力上海市达到“双碳”目标。趋势一:城中心内外同步发展,逐步形成碳排放对冲新建建筑坚持地方及国家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逐步开展节能改造,根据既有建筑的使用情况、改造急迫性以及潜在碳汇总量需要建立高效的建筑数据库,充分摸排城市更新地图,了解并建立碳存量账单。趋势二:差异化定制既有建筑改造策略,科学测算潜在碳源针对既有建筑前后性能和业态需求差异,制定多元化、差异化适合既有建筑特点的低碳节能专项改造标准,锁定既有建筑低碳更新目标群体;用合适的、差异化的技术策略来引导既有建筑改造;引导既有建筑改造兼顾节能减排、生态友好、营造健康的城市气候环境,打造低碳城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需要既有建筑改造的低碳任务目标和碳排放测算方法,使既有建筑低碳更新改造,落实低碳策略有更为精准的方法指引,助推低碳城市发展。趋势三:优质低碳建筑资产与绿色金融相互助力既有建筑改造可以结合绿色金融、长期能源管理以及ESG投资等理念,通过有效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案,挖掘既有建筑的潜在碳汇,结合碳排放交易相关支持的金融工具,使得项目建设方获得相匹配的绿色资金。相反,金融机构则可以通过建筑低碳节能改造的相关标识及碳排放核算数据,判定绿色建筑资产的优质与否,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有力背书。路径建议▶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师需要充分了解现行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节能标准、减排要求及限能指标提前一步融入项目方案设计。与以往节能设计作为后端配合部门不同,需要将绿色节能要求结合建筑各专业功能设计,最大程度地提高各专业与绿色低碳技术的结合性。▶建筑能源设计:结合区域的能源结构,充分考虑建筑用能上网对区域供电网络的负荷影响;结合当地情况优先考虑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减少因新建建筑造成的区域能源供给压力。▶建筑数字化设计:应当在前期考虑建筑数字化管理,有助于建成后的日常运行,对建筑内的采暖、采冷、用水、用电等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智慧化管理,结合当地气候情况,主动调节能源供给和分配。58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双碳”战略下运营实践趋势展望及路径建议趋势三:建筑部门电气化是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的有效手段从建筑系统的用途来看,供热、制冷、烹饪是中国建筑部门的主要能源消费来源。建筑部门的电气化率仍较低,2017年仅为28%。目前,制冷、照明、家电已经实现了100%电气化,供暖和烹饪的电气化推进较为缓慢。我国北方城镇普遍实行集中供暖,主要热源为燃煤热电联产和燃煤锅炉。自2017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对建筑部门的电气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炊事方面,根据清华大学建筑电气化接受程度调研,一方面,住宅炊事用能逐渐向公建转移,应关注公建餐厅电气化;另一方面,住宅炊事电气化最大难点还在于改变用户烹饪习惯。总之,建筑部门电气化需综合考虑公共建筑与居民住宅,需要考虑南北方气候差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用电器的数量和使用强度呈上升趋势。未来采暖电气化应逐步替代燃煤燃气锅炉,炊事电气化应重点关注餐厅电气化和住宅炊事习惯引导。趋势一:建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对碳排放计量监控的强有力工具“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对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建筑业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建筑产业的转型,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二:被动式技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是建筑部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先进技术方向《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中指出零碳建筑是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碳减排量大于等于建筑全年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目前国内零能耗建筑正在初步发展阶段,加快零能耗建筑发展可助力建筑领域快速实现碳中和。从建筑系统具体的减排手段来看,分为被动式降排和主动式减排。被动式降排是通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过低热桥门窗、隔热玻璃、建筑朝向采光模拟设计、通风设计等围护结构相关的设计上进行改良改进从而促进建筑运营节能降排的技术;主动式减排则是通过先进的建筑能源技术比如分布式清洁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风力发电产品、地源热泵产品、空气源热泵产品等主动减少建筑层面因化石能源消费而产生的碳排放。Savills认为:数字化社会的建设,大数据的广泛的应用,为建筑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土壤,也为技术解决方案措施提供了可能性。建筑行业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Savills认为:通过包括被动式技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降低能源需求侧碳排放,实现建筑主动“减排”是建筑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主要路径。Savills认为:建筑深度电气化是建筑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有效辅助手段。59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碳金融未来趋势展望及路径建议趋势一:我国碳市场在全球中占比将逐步提升,并有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交易市场目前世界正常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有21个,全球碳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中国虽然拥有7个碳交易市场试点,但截至2020年末,7省市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金额仅为70亿元人民币,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在世界碳市场中所占比例过低,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交易中尚未掌握定价权。而中国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名前列的国家,本身碳市场潜力巨大,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一旦正常运行,有望将成为全球规模第一的碳市场。所以,接下来必须加快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上线交易的步伐,提升中国碳交易市场在全球碳市场中的规模和影响,扩大国际竞争力。趋势二:碳市场作用将进一步完全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将得到加强在目前所有的试点碳市场中,碳价存在一定差异,如北京碳市场碳价最高,而其他试点市场碳价过低,均未能真实地反映控排单位减排的成本与收益;各试点对碳减排硬约束效力也明显不足,部分地方政府担心限制碳排放会抑制经济增长、引发失业问题,从而致使相关部门和企业等主体进入碳市场的源动力严重不足。未来,碳市场将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让减排成效明显的企业获益,让未完成配额标准或违约的企业支付违约金,避免出现个别试点碳市场的碳配额较多,市场上存在碳配额的超额供给而造成碳价过低或失衡,影响了碳配额投资价值,不利于碳市场投融资活动开展,进而引发碳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趋势三:相关法律制度将逐步完善,碳金融市场监管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我国近年来虽陆续颁布一些政策性文件,但多是地方性政策引导而没有上位法,内容也仅停留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存在立法层次较低、权威性不够等问题。我国不仅缺乏对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减排的奖励制度,同时惩罚机制的实行也未能有全国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文件作为执法保障。推进碳金融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将会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需在法律层面明晰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的核查、管理等环节,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以建立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才能对碳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趋势四: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创新工具将不断推出,碳金融市场可获得足够的资金并有效规避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少碳金融产品,但整体规模较小。与传统的生产、贸易领域相比,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缺乏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仍局限于一级市场等是国内碳金融产品的主要劣势。因此,我国将积极大力推动碳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保险、商业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在二级市场的碳金融合约工具也将不断出现,为市场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路径建议:构建多元化的碳金融体系助力“双碳”目标金融是当前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主要抓手,必须按市场规律驱动所有金融机构主动作为,在支持“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推进形成多层次碳市场,扩大控排企业主体数,通过引入金融机构,加大金融资源配置总量、优化金融资源结构、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方式、提升碳金融的服务专业化水平、有效控制好碳金融风险,保持碳金融与低碳转型同步、协调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发展与管理体制和机制。最终,一个良好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参与国际碳市场定价,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领域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升我们推动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响力。60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61第一太平戴维斯6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沈欣然ShaneShen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董事策略顾问部shane.shen@savills.com.cn+862163916688王相宜XiangyiWang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助理经理策略顾问部xiangyi.wang@savills.com.cn+862163916688陈彦汝StellaChen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助理董事物业及资产管理部stella.chen@savills.com.cn+862163916688张萍AppleZhang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高级助理董事估值及专业顾问服务部applez.zhang@savills.com.cn+862163916688窦晨曦ChenxiDou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高级经理策略顾问部chenxi.dou@savills.com.cn+862163916688谢唐寅HansXie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物业顾问策略顾问部hans.xie@savills.com.cn+862163916688孙泱泱JamesSun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可持续发展高级经理物业及资产管理部james.sun@savills.com.cn+862163916688洪健RichardHong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助理董事估值及专业顾问服务部richardj.hong@savills.com.cn+862163916688朱锋NickyZhu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主管、高级董事策略顾问部nicky.zhu@savills.com.cn+862163916688汪圣宁GeorgeWang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助理经理策略顾问部georgesn.wang@savills.com.cn+862163916688陈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设计与研发中心设计一部jue_chen@ecadi.com+862163217420孟喆MarcoMeng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主管、高级董事物业及资产管理部marco.meng@savills.com.cn+862163916688黄国钧JimWong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主管、高级董事估值及专业顾问服务部jim.wong@savills.com.cn+862163916688方思涵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设计与研发中心设计一部sihan_fang@ecadi.com+862163217420边秋娟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设计与研发中心设计二部qiujuan_bian@ecadi.com+862163217420吉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设计与研发中心设计一部jia_ji@ecadi.com+862163217420罗念超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设计与研发中心设计二部nianchao_luo@ecadi.com+862163217420王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设计与研发中心设计二部feng_wang@ecadi.com+862163217420/编写成员/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vills.com.cn63[1]新华社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4/content_5624831.htm,2021-7-14[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4/content_5644613.htm,2021-10-24[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2021-10-24[4]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4083.htm,2021-10-21[5]2050年カーボンニュートラルに伴うグリーン成長戦略[R].https://www.meti.go.jp/press/2020/12/20201225012/20201225012-2.pdf[6]gov.ukTheTenPointPlanforaGreenIndustrialRevolution[R].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936567/10_POINT_PLAN_BOOKLET.pdf[7]gov.ukNetZeroStrategy:BuildBackGreener[EB/OL].NetZeroStrategy:BuildBackGreener-GOV.UK(www.gov.uk),2021-10-19[8]中国能源报“煤炭兜底”与“绿色低碳”并行不悖[EB/OL].http://news.hexun.com/2021-07-12/203951719.html,2021-7-12[9]人民网-人民日报让煤炭利用清洁高效起来[EB/OL].http://env.people.com.cn/n1/2020/0922/c1010-31870590.html,2020-9-22[10]中商情报网2021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市场规模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445725672491131&wfr=spider&for=pc[11]中国工业新闻《202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解析十大观点[EB/OL].http://www.cinn.cn/gongjing/202112/t20211215_251034.shtml,2021-12-15[12]澎湃新闻李毅中:能源装备制造要为“双碳”目标提供保障[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74620,2021-8-23[13]中国建设新闻网“双碳”目标下的中国建造[EB/OL].http://www.chinajsb.cn/html/202108/02/22016.html,2021-8-2[14]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3/content_5655701.htm,2021-11-15[15]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28/content_5530762.htm,2020-7-3[16]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建筑领域如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EB/OL].http://www.nrdc.cn/news/newsinfo?id=772&cook=2,2020-7-21[17]能谱网“双碳”各行业发展趋势(二)建筑行业[EB/OL].https://mp.weixin.qq.com/s/nDDzEIgt828emDekPEEgoA,2021-11-2[18]中国交通报“双碳”目标下的这些机遇,你看到了吗?[EB/OL].https://mp.weixin.qq.com/s/b-L58YYBffubQwbCuKvKEA,2021-9-23[19]sohu陈楚宣等:“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领者说[EB/OL].https://www.sohu.com/a/499158145_120929319,2021-11-4[20]光明网发展“绿色贸易”,促进“双循环”[EB/OL].https://m.gmw.cn/baijia/2020-08/31/34137501.html,2020-8-31[21]人民政协网加快建设我国绿色贸易体系[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341620232878820&wfr=spider&for=pc,2021-6-23[22]国际能源署IEA、联合国环境署UNDP,《全球现状报告—面向零排放、高效和弹性的建筑部门》,2018[23]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朗诗绿色地产2019年度环境、社会与管治报告》,2019[24]国际能源署IEA,《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2021[25]华为集团、德勤,《零碳发展白皮书》,2021[26]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2021[27]Guidebook:LEEDv4.1CitiesandCommunities:PlanandDesign[28]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2020年碳中和深度研究报告》,2020[29]中国碳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动态演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8):62-82.[30]欧盟碳市场经验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01)./参考文献//免责声明/《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白皮书为第一太平戴维斯及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写,仅作行业研究交流使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复制、分发、传播或另作他用。白皮书具有时效性,我们保留随时更新白皮书的权利。白皮书中的部分内容引用自以上参考资料中涉及的论文、期刊、报告、线上媒体报道等资料,但该等引用仅为说明某一问题,并不构成白皮书对其观点的赞同或对其内容真实性的确认。白皮书载明的内容、资料、图片、图表及相关的意见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责任保证,您在采取任何与白皮书所述内容相关的行动之前,请详细咨询您的法律、财务、税务或其他专业领域的顾问。如白皮书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配合处理。欢迎业内及社会各界人士交流指正。第一太平戴维斯64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