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葛兴安王思黄志敏王苡憬曾惠子骆潇濛卢轲高杨李懿张日纳葛愈丹杨云轲陈鑫悦杨黔荣誉顾问研究顾问研究负责人研究项目助理研究团队版权所有©2022本研究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以下简称“社投盟”)资助,并提供技术支持,旨在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生态建设、促进国际交流。报告描绘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布局,并基于案例研究和行业访谈探索了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期待本报告可以促进中国市场“影响力投资”的发展,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义利并举,投向美好未来!报告著作权由研究团队与社投盟共同所有。报告中的观点和结论谨代表研究团队观点,不属于社投盟及其附属机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主席、理事和会员等。图表和表格中的颜色、边界等信息并不反映对该地区法律地位的任何判断。本报告于2022年11月首次发布。报告的转载和引用请参照以下规则:1.任何机构或个人如需转载报告内容,需事先与社投盟联系获得授权,报告中所涉及的文字、图表和观点原则上“不允许修改转载”;2.报告内容的引用需注明来源,请引用为:卢轲等.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2022).深圳:社会价值投资联盟,2022.11.如有关于研究的任何问题,请咨询社投盟特约研究员卢轲:luke.lu@casvi.org101感谢以下机构和个人在报告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致谢个人(排名不分先后)刘钊张润涛张昕左林卢琦葛勇路培贤陶岚王逸霖徐钿钿庞宝欣王苡憬LisaGenasci浦晓文汤晓娜黄宇璠机构(排名不分先后)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影响力投资本报告旨在探索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影响力投资,是旨在产生积极且可度量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力,并同时带来财务回报的投资。该概念最早于200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并在全球推广,截至2022年全球不完全统计资产规模已达1.164万亿美元。双碳目标,则是2020年9月22日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宣布的目标: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影响力投资的核心投资领域之一,诸多的影响力投资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度量的成效。因此,影响力投资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理论上,影响力投资也有潜力帮助中国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但是,在中国双碳政策接连出台、投资活动井喷式发展的当下,对于影响力投资如何帮助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讨论却极其有限。本报告希望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探讨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潜在价值,吸引更多人在这一领域应用、创新,从而促进双碳相关投融资的高质量发展。本报告分为八个章节,前五章讨论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全球背景、政策布局、产业规划、投资需求以及关键挑战,第六章和第七章总结了海外通过影响力投资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以及国内相关方对影响力投资价值的初步认识和争议,最后第八章总结了影响力投资对双碳目标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第一章阐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深远且紧迫,改变刻不容缓,其应对关键在于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七种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全球53个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136个国家设定了碳中和目标。●第二章汇总并分析了中国与双碳目标相关的政策。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调整;2021年“1+N”政策体系提出,从减少碳排放、加强碳吸收和有组织地推进碳减排工作三方面制定了可追踪的执行路线图。●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产业发展要求。中国需要在电力、制造、交通以及建摘要001筑四大领域减碳,脱碳路径的主线可归结为“能源供给端脱煤化—能源转换端低碳化—能源消费端电气化”,配合工业活动能效提升、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碳捕捉技术落地和生态碳汇巩固。●第四章结合产业发展要求指出了中国的投资需求。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资金缺口达百万亿,并且九成需要调动社会资本;目前双碳领域绿贷和绿债占据主流,要实现双碳目标绿色股权投资占比需十倍增长;特别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参与绿色股权投资。●第五章总结了前四章中体现的中国实现双碳的三大挑战。第一,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生产力突破;第二,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平衡;第三,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支持。●第六章汇总了八家在碳中和领域有所建树的海外机构的影响力投资实践。在双重目标的指引下,这些机构通过影响力投资方法论的开发和实践案例的积累,努力让影响度量为投资带来增量价值;许多大型投资机构正通过注资小型影响力投资机构来切入这一领域,这一领域最大的挑战是促进技术创新,并需要继续开发影响度量手段。●第七章汇总了十家双碳投资相关的投资者、创业者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访谈。双碳领域影响力投资先行者认为影响力投资能够挖掘价值洼地,找到尚未被主流资本关注的蓝海赛道,并且通过影响力投资这一概念团结价值观相同的投资者、创业者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从而协力创新;然而,目前中国市场对影响力投资这一追求双重目标的概念存在争议,其产生价值的链条、相对优势的基础、需要衡量的重点以及核心的需求主体都尚不清晰。●第八章尝试定义影响力投资本质并勾勒其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影响力投资者被价值观驱动追求双重目标,影响度量等手段的完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双重目标。出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道德正义,在双碳领域既需要促进减碳技术的早期创新,也需要帮助各类人公平地适应气候变化。因此影响力投资将帮助解决“生产力发展”和“平衡适应和减缓”的挑战。此外,通过搭建追求“双重目标”的生态,影响力投资也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双碳领域,从而帮助解决“吸引社会资本”的挑战。总而言之,追求双重目标的影响力投资,可以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支持早期创新从而提高生产力、考虑减缓和适应平衡从而促进公平。002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是气候变化。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习主席于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中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做出了伟大承诺。2022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综合评估报告显示,虽然各国正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这些努力仍不足以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限制在关键的1.5摄氏度以内。面对这样的逆潮,在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主席再次强调了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展现了大国担当与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我很高兴看到这份报告尝试了以影响力投资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探索。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一场颠覆性的能源革命,又是一场重大的经济转型,本质上是一场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减排技术尚未成熟、碳排放核算和交易体系有待完善、需要调动大量社会融资等挑战。影响力投资是过去十余年在全球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创新投资理念和实践,它强调一笔投资既有良好的财务回报,又对社会和环境产生可测量的正面影响。影响力投资尝试融合,以公益的理念、商业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非常契合。这份报告清晰地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影响力投资的推广和发展,有助于我们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能更好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途径和方法。危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在历史上,我们已经有许多的先行者,在不断呼吁和推动我们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在气候变化的危机下,我们需要有更多实践者在决策中超越以往只考虑经济增长的单维模式,综合考虑每项活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帮助实践者实现这一转变,就是影响力投资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所共同期待的未来。2022年10月31日序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影响力投资003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1.1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71.2碳中和目标致力减少温室气体净排放...........................................................91.353个国家实现碳达峰,136个国家承诺碳中和..........................................1101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投资需求4.1实现碳达峰资金缺口达百万亿,社会资本需求占九成.................................514.2双碳领域绿贷和绿债占据主流,股权投资占比需十倍增长......................564.3政府和上市公司活跃,需引导金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参与股权投资.......5904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2.1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更加注重应对气候变化........................................172.22020年后中国由上至下推动双碳目标.......................................................182.3解读“1”:明确2025年和2030年“双碳”量化目标....................................232.4解读“N”:十大行动聚焦碳减排、碳吸收与工作开展...............................2602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3.1碳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333.2电力部门是未来绿色供能主体.....................................................................363.3工业部门推进电气化并提升能效与碳吸收.................................................413.4交通运输终端使用全面电气化.....................................................................453.5建筑物提升能效,减少电力消耗.................................................................4703目录图表目录..................................................................................................................................................................................115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可能面临的挑战5.1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生产力突破.......................................................625.2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平衡.......................................................655.3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支持.......................................................6905影响力投资如何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8.1定义:影响力投资被双重目标驱动,践行影响度量..............................1058.2创造价值:推动产业创新直接助力减碳,适应气候变化间接促进减碳..1108.3搭建生态:资产所有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投资解决公共问题..........1128.4总结:影响力投资作为工具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追求双重目标..............11408碳中和领域海外影响力投资实践与反思6.1实践特征:在双重目标指引下,多种影响力维度应用方案展现增量价值...736.2发展挑战:聚沙成塔,技术与评估手段是重大难题................................8206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7.1初步认识:影响力投资引导价值共创潜力高,但生态尚在发展早期.....867.2价值争议:有意愿推动影响力投资的主体模糊,核心动力不足............9407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1]01.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碳中和目标致力减少温室气体净排放53个国家实现碳达峰,136个国家承诺碳中和[1]本章作者:葛愈丹,卢轲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当今面临的最紧迫的危机,全球多地最高气温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极值。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全球2021年的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基线高出了1.1°C[2],预测全球年均温度有50%的几率[3],在2022-2026年间有一年或以上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5°C[4],且这一几率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能在大气中存留100年,且这其中高达80%的碳会在20-200年的时间里溶解到海洋中[5],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多重危害,造成包括空气污染、海水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生物多样性骤减在内的不可逆转的环境影响。而这些环境问题最终也会辐射到卫生健康与经济民生领域,带来水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大批人口面临流离失所、粮食和药品供应受影响、巨量的经济损失等一系列社会风险。1.1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2]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2022,2021:oneofthesevenwarmestyearsonrecord,WMOconsolidateddatashows.PressReleaseNumber:19012022[3]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2022,WMOupdate:50:50chanceofglobaltemperaturetemporarilyreaching1.5°C.PressReleaseNumber:0905202[4]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2022,2021:oneofthesevenwarmestyearsonrecord,WMOconsolidateddatashows.PressReleaseNumber:19012022.[5]IPCC.2022,SummaryforPolicymakers[H.-O.Pörtner,D.C.Roberts,E.S.Poloczanska,K.Mintenbeck,M.Tignor,A.Alegría,M.Craig,S.Langsdorf,S.Löschke,V.Möller,A.Okem(eds.)].In:ClimateChange2022: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ItotheSix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H.-O.Pörtner,D.C.Roberts,M.Tignor,E.S.Poloczanska,K.Mintenbeck,A.Alegría,M.Craig,S.Langsdorf,S.Löschke,V.Möller,A.Okem,B.Rama(ed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InPress.[6]世界卫生组织.2021,环境(室外)空气质量和健康:重要事实.[7]Kulp,S.,Sidhva,S.2021,Sealevelriseisanear-termdanger.Paris:UNESCO.javier-mars2021[27704][8]科技日报.2021,科学家呼吁重视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世卫组织数据表明温室气体浓度加剧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大环境风险之一,已导致420万人过早死亡,其中约91%的人居住在中低收入国家[6]。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所引发的海洋酸化导致了海洋温度上升、珊瑚白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且对沿海地区渔业和旅游业产生影响。温室气体效应加剧使海水受热升温、陆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在下个世纪可能淹没诸如马尔代夫、雅加达、上海、曼谷等沿海地区的大部分陆地面积,还会对数亿居民的民生福祉产生影响。气候模型预计2100年海平面将创下平均上升1.5米的高记录,约1.5亿人将失去家园[7]。全球变暖伴随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也将影响适合耕作的农业区域及其作物产量,蝗虫、毛虫等粮食害虫会因高温更加活跃,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粮食安全与长期供应。据悉,全球气温在35摄氏度基础上每上升1度,农作物产量将降低10%[8]。●●●●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第一部分007图表1气候变化对不同自然与人类系统的影响风险等级图表2全球温度变化观测数据及人为排放对气候路径影响的模拟数据资料来源:IPCC,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资料来源:IPCC,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与此同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2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9]中发出严正警告,人类对气候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的机会窗口正在逐渐关闭,若不立即针对所有部门进行深度减排,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内将毫无可能。因此,人类采取气候行动刻不容缓。IPCC研究肯定了人类对累积碳排放量的控制能很大程度地影响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C标准内的概率。如图2所示,在模拟的不同气候变化可能的范围中,更快速的碳减排行动(蓝色路径标注出的区域)相比无行动(紫色路径标注出的区域),能显著降低气候升温阈值超标的可能性。[9]IPCC.2022,ClimateChange2022: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ItotheSix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H.-O.Pörtner,D.C.Roberts,M.Tignor,E.S.Poloczanska,K.Mintenbeck,A.Alegría,M.Craig,S.Langsdorf,S.Löschke,V.Möller,A.Okem,B.Rama(ed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UKandNewYork,NY,USA,3056.暖水珊瑚红树林小型低纬度渔业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区河流农作物田旅游业热疾病患病与死亡率极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气候变化造成的额外影响/风险程度2006-201501.01.52.0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变化008图表31970-2020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构成资料来源:联合国,社会价值投资联盟1.2碳中和目标致力减少温室气体净排放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碳达峰”(CarbonPeakEmission)指某地区或行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时点,是先行于“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即人为源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汇的清除量相互抵消的必要条件。对比“碳达峰”着力碳消费总量与碳强度的“减法”,“碳中和”则以碳排放端与吸收端的总平衡为目标,在达峰基础上对碳汇与碳负排放的“加法”作出了额外要求。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规定管控的七种温室气体,囊括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且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共197个全球缔约方。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21排放差异报告》显示[10],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过去50年间断崖式地超过了其他六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图表3),且以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主(约66%)。据2018中国气候变化更新报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总体符合全球特征,以二氧化碳为主导,其占温室气体总排放比例超80%(图表4),其中因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比约97.8%,高于全球水平。[10]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21,EmissionsGapReport2021:TheHeatIsOn–AWorldofClimatePromisesNotYetDelivered.Nairobi.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第一部分009图表42005-2014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构成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11],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我国“碳中和”的“碳”也覆盖了除二氧化碳外的六种温室气体。我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已明确表态,2060年“碳中和”的范围将涵盖全经济领域内所有温室气体[12],并且国务院在同年3月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13]。针对“碳达峰”,中国在2021年10月先后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官方文件规定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单位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14][15]。根据中国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义[16],“碳达峰”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11]生态环境部.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12]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2021,解振华:碳达峰是二氧化碳,碳中和包括全部温室气体.经济形势报告网.[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社电.[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新华社电.[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之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规划司.79.682.683.512.510.79.16.25.250%10%20%30%40%50%60%70%80%90%100%2005201020141.61.52.4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其他氟化气体(F-gas)010图表52022年全球碳达峰进度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多个渠道,社会价值投资联盟1.353个国家实现碳达峰,136个国家承诺碳中和现有国际经验表明,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一国碳排量主要呈现四个阶段的变化:起步于增长期,自然达峰后碳排量进入平台期稳定波动,后步入脱碳期,碳排量由慢至快稳步下降直至净零,后期有望过渡到碳吸收量能抵消且超越碳排量的负碳期。纵观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已经发展为国际社会共识,催生着新一轮的气候行动,多国已完成达峰,处脱碳平台期或减碳期。据世界资源研究所[17]最新数据和社投盟自行统计(图表5),共有52个国家的碳排放在2020年前实现达峰,其碳排量占全球总量的36%。其中,有19个国家早在1990年以前就实现了碳排放达峰。在1990-200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国家有14个。在2000—2010年实现的国家有16个。2010-2022年达到峰值国家有4个,包括中国的另外4个国家预计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已达峰值或承诺在2030年前达峰值的国家总数为57个,成果斐然。[17]Levin,K.,andD.Rich.2017,TurningPoints:TrendsinCountries’ReachingPeakGreenhouseGasEmissionsoverTime.WorkingPaper.Washington,DC:WorldResourcesInstitute.时间国家1990年前达峰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德国、匈牙利、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摩尔多瓦、挪成、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塔吉克斯坦、乌克兰1991-2000年间达峰法国(1991)、立陶完(1991)、卢森堡(1991)、黑山共和国(1991)、英国(1991)、波兰(1992)、瑞典(1993)、芬兰(1994)、比利时(1996)、丹麦(1996)、荷兰(1996)、哥斯达黎加(1999)、摩纳哥(2000)、瑞士(2000)2001-2010年间达峰爱尔兰(2001)、密克罗尼西亚(2001)、奥地利(2003)、巴西(2004)、葡萄牙(2005)、澳大利亚(2006)、加拿大(2007)、希腊(2007)、意大利(2007)、西班牙(2007)美国(2007)、圣马力诺(2007)、塞浦路(2008)、冰岛(2008)、列支敦士登(2008)、斯洛文尼亚(2008)2011-2022年间达峰日本(2013)、马耳他(2012)、韩国(2018)、新西兰(官方预计2022)已政策宣示但尚未达峰中国、马绍尔群岛、墨西哥、新加坡的碳排放承诺在2030年前达峰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第一部分011截至2022年7月,全球已有136个国家针对碳中和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如图表6所示,不丹、苏里南共和国两国已率先实现碳中和,进入负碳阶段,但两者均享有人口少、经济体量小且高森林覆盖率的天然碳汇优势,碳排放压力及能源依赖程度低,参考价值有限。乌拉圭是预计下一阶段在2030年最早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是欧洲的芬兰、奥地利、冰岛、德国和瑞典,都将碳中和目标年定在2045年甚至更早,超90%的已宣誓国家还是选择将碳中和目标年锚定在2050年。从政治决心来看,包括英国、日本在内全球仅有1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选择立法或将立法提上议程来保障碳中和目标的落地,他们的碳排量占全球总量的12%。另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国家紧随其后,已发布辅助的配套政策,99个国家止步于宣示。统计表明,诸如丹麦、法国(图表6和图表7)等已经对碳中和进行立法的代表性国家,针对碳中和承诺发布完整脱碳时间线与路径图的仍属少数。从宣示走向实际落地,中国当前的“1+N”顶层设计在国际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围绕10方面31项重点,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多个重点碳排行业。“1+N”规划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的量化考核目标,围绕减少碳排放、增强碳移除、加强碳吸收等方面,做出分行业、分领域的具体行动部署,设定了可衡量、可追踪、可执行的路线图,实现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双碳”工作。2022年5月,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表示到2025年,丰富财政政策工具,在2030年前,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为开展双碳工作所需的绿色资金提供长效机制保障。另外,央行也正加快转型金融目录的开发,惠及碳密集、高环境影响行业的低碳转型。稳中有序的双碳工作部署彰显了中国将其气候雄心落到实处的决心和行动力。图表62022年全球碳中和承诺与进度不丹Bhutan已实现苏里南Suriname已实现瑞典Sweden2045丹麦Denmark2050法国France2050匈牙利Hungary2050新西兰NewZealand2050英国UnitedKingdom2050加拿大Canada2050智利Chile2050斐济Fiji2050韩国SouthKorea2050西班牙Spain2050芬兰Finland2035冰岛Iceland2040德国Germany2045安道尔Andorra2050澳大利亚Australia2050巴西Brazil2050哥斯达黎加CostaRica2050爱尔兰Ireland2050日本Japan2050马绍尔群岛MarshallIslands2050挪威Norway2050巴拿马Panama2050巴拉圭Paraguay2050葡萄牙Portugal2050斯洛伐尼亚Slovenia2050南非SouthAfrica2050瑞士Swizerland2050美国U.S.2050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2050梵蒂冈VaticanCity2050中国China2060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2060乌克兰Ukraine2060奥地利Austria进度碳中和年国家2050-2100已实现碳中和已立法提出立法已出台政策资料来源:社会价值投资联盟012乌拉圭Uruguay2030巴哈马Bahamas2040阿富汗Afghanistan2050安哥拉Angola2050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andBarbuda2050阿根廷Argentina2050亚美尼亚Armenia2050孟加拉Bangladesh2050巴巴多斯Barbados2050比利时Belgium2050伯利兹Belize2050贝宁Benin2050保加利亚Bulgaria2050布基纳法索BurkinaFaso2050布隆迪Burundi2050佛得角CapoVerde2050柬埔寨Cambodia2050中非CentralAfricanRepublic2050乍得Chad2050哥伦比亚Colombia2050科摩罗Comoros2050库克群岛CookIslands2050克罗地亚Croatia2050塞浦路斯Cyprus2050捷克Czechia2050刚果DemocraticRepublicofCongo2050吉布提Djibouti2050多米尼加Dominica2050多米尼加共和国DominicanRepublic2050厄瓜多尔Ecuador2050厄立特里亚Eritrea2050爱沙尼亚Estonia2050埃塞俄比亚Ethiopia2050冈比亚Gambia,The2050希腊Greece2050格林纳达Grenada2050几内亚Guinea2050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2050圭亚那Guyana2050海地Haiti2050意大利Italy2050牙买加Jamaica2050基里巴斯Kiribati2050老挝LaoPDR2050拉脱维亚Latvia2050黎巴嫩Lebanon2050莱索托Lesotho2050利比亚Liberia2050列支敦士登Lithuania2050卢森堡Luxembourg2050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2050马拉维Malawi2050马尔代夫Maldives2050马里Mali2050马耳他Malta2050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2050毛里求斯Mauritius2050墨西哥Mexico2050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Fed.Sts.2050摩纳哥Monaco2050莫桑比克Mozambique2050缅甸Myanmar2050纳米比亚Namibia2050瑙鲁Nauru2050尼泊尔Nepal2050荷兰Netherlands2050尼加拉瓜Nicaragua2050尼日尔Niger2050纽埃Niue2050巴基斯坦Pakistan2050帕劳Palau2050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NewGuinea2050秘鲁Peru2050罗马尼亚Romania2050卢旺达Rwanda2050圣基茨和尼维斯SaintKittsandNevis2050乌拉圭Uruguay2030巴哈马Bahamas2040阿富汗Afghanistan2050安哥拉Angola2050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andBarbuda2050阿根廷Argentina2050进度碳中和年国家圣卢西亚SaintLucia2050SaintVincentandtheGrenadines2050萨摩亚Samoa2050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TomeandPrincipe2050塞内加尔Senegal2050塞舌尔Seychelles2050塞拉利昂SierraLeone2050斯洛伐克Slovakia2050所罗门群岛SolomonIslands2050索马里Somalia2050南苏丹SouthSudan2050苏丹Sudan2050坦桑尼亚Tanzania2050东帝汶Timor-Leste2050多哥Togo2050汤加Tonga2050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andTobago2050图瓦卢Tuvalu2050乌干达Uganda2050瓦努阿图Vanuatu2050也门Yemen2050赞比亚Zambia2050新加坡Singapore2050-2100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待定讨论中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第一部分013从地理位置、经济特征、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碳排放量这四个维度将中国与英国、美国两大国家进行对比(见图表8),英美均是顺应国家经济特征、产业结构自然而然地发展过渡到碳达峰阶段,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将花费英国近60年,花费美国超40年,而我国在面临重型产业结构与高碳能源结构的国情下,要在30年时间内达成由碳达峰走向碳中和的目标,足以见时间之紧、任务之重。然而全球减碳行动也并非一帆风顺,当中也会存在一些逆潮。如美国在2020年11月正式退出《巴黎协定》又于2021年2月重新成为该协议缔约方。欧洲方面,在能源供应不足的重压下,德国、奥地利、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在2022年夏,纷纷宣布重启燃煤发电或推迟退煤进程。如荷兰6月表示,计划取消燃煤能源生产上限,允许燃煤发电厂满负荷运转到2024年;德国7月初放弃了到2035年电网中“接近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并表示能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要在燃煤发电淘汰后实现;英国国家电网则决定延长两座发电厂的4台燃煤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于2022年8月宣布放弃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虽有逆潮,但总体来说,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图表72022年各个国家和地区碳中和进度汇总待定讨论中提出立法已出台政策已立法已实现碳中和总计进度中和年总计1提出立法已出台政策已立法已实现碳中和120301提出立法1已立法已实现碳中和120351提出立法1已立法已实现碳中和220401提出立法11已实现碳中和22045965175已实现碳中和123205099524621361提出立法3已立法已实现碳中和320601提出立法1已立法已实现碳中和22050-21001提出立法1已立法已实现碳中和2已实现中和资料来源:社会价值投资联盟014图表8中国、英国、美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情况对比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UNEP等多个渠道,社会价值投资联盟(MtCO2e: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地理经济特征碳达峰年碳中和年达峰时碳排体量碳排放现状中国亚洲重型产业结构高碳能源结构预计2030年前2060预计100-110亿MtCO2e持续增长期受疫情政策影响,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和排放已逐步恢复增长,2021年中国排放二氧化碳111.02亿吨,较2020年同期上涨5.22%。英国美国欧洲北美低碳导向型能源集中型19912007205020506亿MtCO2e60.03亿MtCO2e深度脱碳期受疫情管控影响,2021年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量较2020年同比上升4.7%,但较2019年下降5.2%,总体碳排量较峰值水平下降约47.3%。快速脱碳期受疫情管控影响,2020年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量减少到45.74亿吨,比2019年下降11%,2021年后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走低。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第一部分015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18]02.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更加注重应对气候变化2020年后中国由上至下推动双碳目标解读“1”:明确2025年和2030年“双碳”量化目标解读“N”:十大行动聚焦碳减排、碳吸收与工作开展[18]本章作者:高杨,卢轲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重点关注减排增效以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趋势接轨。1992年,中国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开始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对应地,中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低碳发展相关法律。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会议开幕前两周,中国提出了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减缓行动目标,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是中国首次公开宣布温室气体减排量化目标,积极回应了国际社会期待[19]。2011年,由于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南非德班举行了相关会议接续2012年届期失效的《京都议定书》。与会方同意延长《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5年(原议定书于2012年失效),就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达成一致。同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20]。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根据大会达成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国家自主贡献(NCDs)”制度,2015年6月,中国以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NCDs)方式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碳强度+排放峰值年”的目标,承诺:二氧化碳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21]。基于此,相关目标被进一步细化和分解至各个地方、不同部门和行业。从地方角度来看,相比落后和能源结构高碳的省份,沿海发达省份的目标要求较高。从部门与行业角度来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明确提出,“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22];《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则首次提出了钢铁和水泥行业减排阶段性目标,即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基本稳定在“十二五”末的水平[23]。但总体来说,部门和行业的减排责任落实机制仍较为模糊。2.1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更加注重应对气候变化[19]外交部.2009,中国首次宣布温室气体减排清晰量化目标.[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1]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22]新华社.20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3]国务院.2014,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第二部分017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24]。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双碳目标”。随后,基于这个目标,国务院及各相关部门推出了多项政策,“双碳”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作为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政策文件,为从2021年1月1日开始的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平稳顺利运行提供保障[25]。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书面方式明确了2025、2030年目标,制定了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升级、绿色技术和法律法规六个部分的细分建设任务[26]。同年3月,国务院发布《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双碳”目标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7]。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其他相关部委是双碳领导小组成员。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的指导下[28],各部委都要确保政府最高层的愿景、战略、路线图和政策可以得到很好的设计、协调和实施。然而大力推进“双碳”改革的同时,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运动式”的减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工业品通胀,过度通胀制衡了经济增长,共同给宏观调控在把握“扩生产”和“控能耗”的平衡上带来挑战。2020年底开始,各地纷纷出台了限制用电措施,例如:事业单位温度高于规定度数不允许开热空调,写字楼停掉电梯全员爬楼梯。这些措施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拉闸限电、错峰生产等操作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产力,尤其年底是完成积压订单的重要时点。类似地,受风雨骤减导致风力发电显著减少、东北气温降低且制造业发展导致电量需求激增的供减需增的不平衡影响,2021年下半年,东北多地也出现了相似的“拉闸限电”的情况[29]。对此,中央于2021年开始调整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2021年9月22日,即中国做出“双碳”承诺一周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31],标志着“1+N”文件体系中的“1”正式发布。随后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32],作为“N”文件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份,对如何确保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做了具体部署。这两份顶层设计文件,为中国碳减排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宏观政策、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有深远影响。2.22020年后中国由上至下推动双碳目标[24]人民日报.2020,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碳,中国设定硬指标.[25]生态环境部.2020,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6]国务院.2021,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7]国务院.2021,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28]新华社.2021,韩正主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018[29]第一财经.2021,东北多地“拉闸限电”原因曝光,其实最大考验还在后面.[3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31]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32]国务院.2021,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图表9双碳相关中国政策梳理及解读时间政策发布者核心内容解读2020.9中国于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国家主席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双碳目标”。2020.12《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策部署,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政策文件,为从2021年1月1日开始的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平稳顺利运行提供保障。2021.2《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明确2025、2030年目标。•关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升级、绿色技术和法律法规的六大部分指导意见制定了各部分的细分建设任务。对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2021.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将“双碳”目标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主席再次强调了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部署工作方向如下:“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019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第二部分时间政策发布者核心内容解读2021.4《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能源结构•供应保障•质量效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部署。2021.7《“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抓手。2021.7“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发言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提出我国正在制定1+N政策体系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主要包括十方面具体内容,将很快发布。1.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和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2.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3.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设施4.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5.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7.发展绿色金融8.出台配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9.建立完善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10.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首次提出“1+N”政策体系。2021.4《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三大重点突破:•绿色项目界定标准更加科学准确。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债券发行管理模式更加优化。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有效降低了绿色债券发行、交易和管理成本,提升了绿色债券市场的定价效率。•为我国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和灵活空间。在分类逻辑上,《绿债目录(2021年版)》实现二级和三级目录与国际主流绿色资产分类标准基本一致,有助于境内外主体更好地识别、查询和投资绿色资产。使我国绿色债券更加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更好地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赋能,推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020时间政策发布者核心内容解读2021.10《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务院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作为“N”文件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份,对如何确保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做了具体部署。2022.1《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对空间布局和空间运输结构进行优化,建设绿色交通基本设施,提升综合运输效能。推广运用新能源,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健全推进机制,完善绿色交通监管体系。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环境友好、运输装备清洁低碳、运输组织集约高效,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阶段性要求。《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八个具体指标,提出了七项主要任务和四个专项行动。2021.10《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目标:2025、2030、2060年。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1.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深度调整产业结构;3.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4.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5.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6.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7.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8.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9.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标准计量体系,提升统计监测能力;标志着“1+N”文件体系中的“1”正式发布。文件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全面性,与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精神是衔接的。10.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021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第二部分时间政策发布者核心内容解读资料来源: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主要阐明我国能源发展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2022.1《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明确了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架构、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5年,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在我国推动能源转型、落实“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改革举措,将有力促进电力市场的规范建设和融合发展。2022.3《“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试点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加快完善天然气市场顶层设计。适时推动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交易。022相比前期较为粗犷的目标制定,《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于“双碳”目标做出了更细的规划,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的量化考核目标。《意见》强调先立后破,树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底线思维,提出“双碳”工作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整体上来说,目标设定分为三个阶段:2.3解读“1”:明确2025年和2030年“双碳”量化目标1.到2025年的“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和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基本一致。2.到2030年的“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和主席在气候峰会上的表态一致,届时将实现碳达峰。3.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1023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第二部分图表10《意见》量化目标与已有文件的对比量化考核指标2025年2030年2060年政策调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和十四五规划一致//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18%和十四五规划一致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即较2025年下降17.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较2020年增加4.1%)和十四五规划一致达到25%左右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较2020年提升1.1%)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较2020年增加4.4亿立方米)达到190亿立方米//太阳能和风电的装机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较2020年平均年增长8.4%)//和已有文件对比和已有文件对比和“3060”承诺一致和“3060”承诺一致和“3060”承诺一致和十四五规划一致新提出和《“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相比,2025年目标降低了10亿立方米高于“3060”承诺,但实现时间比“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晚5年资料来源: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024《意见》在2025年和2030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时的量化“中间目标”与中国十四五规划、林业草原“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2020年中国在气候峰会上做出的“3060”承诺基本一致,森林蓄积量考核相比于前期文件还有所放松。总体来说,这份文件为政策更好平衡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提供了空间。为了达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要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的目标,国家将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风光电能将成为未来整个新型电力能源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而生物质能被提至第三名的位置,证明国内目前生物质能的禀赋量也较大,是继风电、太阳能之后新的崛起力量。此前政策已经出台了光伏和风电发展的推进计划:从监管政策对用地、税收、补贴不同阶段的松紧来看,光伏门槛较低,只需有较为合适的屋面或空地,即可进行分布式或集中式发电;而风电存在噪音、高度等一系列技术、环保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落地仍需一定的过程。但由于风电光伏的间歇性限制,合理利用生物质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范发展利用将成为重要的补充和调节。025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第二部分明确碳达峰的量化考核目标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N”文件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份,进一步提出了“碳达峰十大行动”,在行业层面(“两高”行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制定详细规划,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而后续的“N”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行动方案中的具体措施可以归结为三类:2.4解读“N”:十大行动聚焦碳减排、碳吸收与工作开展“N关于减少碳排放行动一到六关于加强碳吸收行动七和八关于有组织地推进碳减排工作行动九和十图表11碳达峰十大行动01020304050607080910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2.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4.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行动名称具体部署026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完善能源计量体系。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在城市、园区、重点行业、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中开展应用。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2.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3.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期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行动名称具体部署027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第二部分行动名称具体部署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3.强化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积极研发先进核电技术。4.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开展技术创新,补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短板。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开展示范应用。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到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4.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重点领域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十、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1.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的书籍情况,有序实现碳达峰。2.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3.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4.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资料来源: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028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十分清晰——能源清洁化。在此前提下,推进工业制造、出行交通、物流等环节电气化和清洁化,并通过技术改进、优化和突破实现能效的提高。对应地,《行动方案》也以遵循此路径进行了细致到行业层面的部署:在能源领域,推进传统能源的替代和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在工业领域,优化产业结构,重点管控“两高”项目,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在交运领域,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公共交通为两大切入点。各部门积极落实顶层政策文件自顶层政策设计明确后,各部门积极响应,一方面各自出台了落实政策,一方面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制定双碳方案。2022年5月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7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目标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与《意见》保持一致)[33]。值得注意的是,发改委、能源局推动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风电项目审批有望提速:支出“在土地预审、规划选址、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协调指导,提高审批效率;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对比2013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文明确光伏发电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34],有力推动了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此次修改将有效提升审批效率,,有力支撑十四五风电装机新增目标的达成。同日,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财政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目标、六大重点方向和领域,并推出五大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在支持领域方面,该《意见》包括明确重点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等六大方面,基本覆盖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需进行改革的全部领域;在支持手段上,该《意见》包括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五方面[35]。[33]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2,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34]国家能源局.2013,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35]财政部.2022,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029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第二部分各地区发布双碳政策,多个省市开始探索碳普惠的新路径2022年以来,江苏、四川、山东、上海、浙江等20多个省市发布了双碳相关政策,每个省份都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例如:浙江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36];四川要求到203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37];湖南提出到2025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38]。此外,上海、广东等多个省市都在探索碳普惠的新路径、新模式,“个人碳配额制度”的建立已经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2022年1月28日,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提出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作为补充抵消机制进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省生态环境厅确定并公布当年度可用于抵消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范围、总量和抵消规则[39]。2月16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就《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公开征求意见。上海将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引导碳普惠减排量通过抵消机制进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与鼓励上海纳管企业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抵消机制完成碳排放权交易的清缴履约[40]。国有企业引领制定双碳工作路径及行动方案2022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加快中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到2025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41]。在国资委领导下,央企积极研究制定“双碳”工作路径及行动方案,不同央企分别提出不同程度的目标(碳达峰目标/碳中和目标/双碳方案)。作出碳达峰目标承诺的央企,以石化、电力、钢铁行业为主,均承诺力争在2025年或以前实现碳达峰。2022年9月,国资委要求所有央企在2022年底均需要制定并发布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民营企业也积极响应,做出双碳承诺,例如:百度公布了“碳中和全景图”,宣布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阿里巴巴发行绿债,并发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腾讯宣布“净零行动”,并发布《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030[36]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37]四川省人民政府.2022,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38]湖南省人民政府.2022,湖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39]广东省生态环境厅.2022,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40]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022,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41]国务院国资委.2022,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031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政策布局第二部分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39]03.碳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电力部门是未来绿色供能主体工业部门推进电气化并提升能效与碳吸收交通运输终端使用全面电气化建筑物提升能效,减少电力消耗[42]本章作者:张日纳,卢轲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见图表12),2019年我国碳排放总量(此数据不包括二氧化碳外的温室气体)约为9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电热生产排放52.3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逾52%;工业部门排放27.7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约28%;交运部门排放9.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约9%;上述三大部门碳排放之和约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0%[43]。结合多家机构的预测,我国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时的年碳排放量会上升至105—125亿吨区间内,但分部门碳排贡献维持在2019年左右比例[44]。因此,完成电力、工业和交运三大部门的脱碳,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而电力部门的顺利脱碳更是重中之重。在对我国的“碳”来自何处有初步认识后,需进一步分析脱碳路径与轨迹。以责任投资原则组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麦肯锡公司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成果为例,给定中国目前和未来预期的政策强度以及IEA提出的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后,通过气候变化整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简称IAMs)刻画出2020—2050年间中国各部门碳排放变化轨迹[45],如图表13所示。3.1碳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图表121990-2019中国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资料来源:IEA,社会价值投资联盟020004000600080001000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19(单位:百万吨)电热生产其他能源部门工业交通运输居民商业和公共服务农业渔业[43]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2022,IEAGreenhouseGasEmissionsfromEnergy.[44]中金公司.2021,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45]PrinciplesforResponsibleInvestment.2021TheInevitablePolicyResponsetoClimateChange.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33图表132020-2050中国分部门脱碳轨迹预测图表14部分机构针对中国脱碳路径的研究总结-2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电力建筑工业-钢铁工业-非金属矿产工业-化工其他工业交通-乘用车交通-卡车交通-航空交通-海运其他交通其他能源土地使用资料来源:PRI,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在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并符合2050净零目标的乐观情景下,我国电力部门在2045年左右全面脱碳,到2050年,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将转变为土地使用和工业,这些难以降低的碳排放需要由碳捕捉和生态碳汇进行抵消。不同研究对中国脱碳路径的分析有所差异,但思路基本一致,下表即总结了部分研究的成果与建议:研究机构脱碳路径核心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1.电力系统低碳转型,2050年非化石能源电力占比达到90%,基本淘汰燃煤发电;2.工业部门加速电气化,工业能源活动中化石能源使用比例不超过50%;3.交运部门大幅电气化,推广氢能、生物质能应用;4.支持CCUS商业化落地,2050年实现抵消4.9亿吨碳排放;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1.能源生产转向清洁主导,2060年实现90%能源需求由清洁能源满足;2.能源使用转向电为中心,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用能方式加快转向电能,全社会2/3的能源消费为电能;034综上所述,我国脱碳路径的主线可归结为“能源供给端脱煤化—能源转换端低碳化—能源消费端电气化”,配合工业活动能效提升、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碳捕捉技术落地和生态碳汇巩固。世界资源研究所1.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减少化石能源发电;2.提高电动交通工具占比,提升交通能效,优化交通需求管理;3.建筑电气化,提升建筑能效,既有建筑绿色改造;4.提升工业能效与产品利用率,工业热点联产和废热回收;5.造林和再造林,减少食用动物制品,减少农林渔业污染;申万宏源研究所1.电力行业深度脱碳,206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减至零;2.交通运输大力推广电动车、氢能、轨道交通,力争碳排放量减至零;3.能源工业活动的减排难度极高,允许在2060年维持5亿吨/年水平;4.非能源工业活动中,减少水泥、钢铁和有色金属使用量,真正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改进工业生产流程,提高能效;图表15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布局梳理电力部门低碳转型带来结构性巨变新能源发电的主流化成为确定性趋势低碳转型需要大量长期资本支持采用或借鉴影响力投资相关准则和实践经验使投资实践与“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一致注重对项目外部性的综合评价长期耐心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容忍度更高新能源发电的产业发展历史回顾影响力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技术、新产业萌芽期的健康发展对区域经济和产业链的溢出效应能源、电力与经济发展尚未脱钩全国煤电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发达省份-煤电资产搁浅风险-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上游的负面冲击煤炭行业收缩-失业与新增就业分布不均衡-高度依赖煤炭的地区面临财政危机工业部门具体分析钢铁脱碳路径-产能优化-电气化-循环经济-技术突破(能效提升、脱碳技术)概括分析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交通运输部门乘用车汽车电动化趋势确立以充电桩为代表的新基建将孕育出巨大投资机会商用车清洁氢能的潜在应用场景居民、商业和公共服务—建筑部门建造阶段绿色建筑引领建筑电气化和低碳化运行阶段能效提升电力使用脱碳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布局中国分部门碳排放现状与潜在脱碳路径分析脱碳如何搅动产业布局分部门碳排放现状电力、工业和交运部门占全国碳排放的九成以上电力部门的顺利脱碳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潜在脱碳路径分析主线能源供给端脱煤化→能源转换端低碳化→能源消费端电气化配合工业活动产能优化与能效提升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碳捕捉技术落地生态碳汇巩固投融资前景-资金需求量大-钢企融资难、资本结构不合理-影响力投资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优化资本结构,提供长期资金保障-发挥股东作用,促使传统企业积极转型本章未讨论的部门(农业和土地使用,其他居民、商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资料来源: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资料来源: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35电力部门在本质上是能源转换端[46],其脱碳的核心在于能源供给端结构的重大调整。以2018年为例,当年全球电力部门共排放141.82亿吨二氧化碳,而其中因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过了100亿吨[47]。由此可见,若一次能源供给端减少煤炭便可大幅降低电力部门的碳排放。而电力部门提供二次能源的重大使命也要求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尽可能多地产生积极外部性,并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就我国而言,电力部门2020年发电总量约为7.80万亿千瓦时,其中煤炭发电占比64.13%,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15.81%。尽管“十三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明显提升,但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发电占比依然接近65%,这对我国电力部门未来的脱碳进程带来了较大挑战。根据我国政府公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千瓦时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从长期来看,根据碳中和目标及相应脱碳路径,2060年时可再生能源(含水力)的发电占比需要接近90%,这无疑会带来产业格局更加剧烈的变革。3.2电力部门是未来绿色供能主体图表16中国2000-2020发电能源构成及2060预测资料来源:IEA,社会价值投资联盟0%20%40%60%80%100%200020052010201520202060E原煤原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其他[46]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司.2019,国际能源统计建议.[47]WorldNuclearAssociation.2021,CarbonDioxideEmissionsFromElectricity.036作为我国电力转型主要发力点的风光产业已经度过了“从0到1”的摸索期,风光发电渗透率从2005年的不足2.5%快速提升至2020年的超过10%。这一过程伴随着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凭借降本提效去替代化石能源:在光伏领域主要由电池转换效率提升、硅片大型化和组建封装优化驱动;在风电领域则由风机大型化摊薄成本。而不论是何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降本提效,其背后都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光伏电池为例,2018年时BSF电池(常规电池及多晶黑硅电池结构)占据着60%的市场份额;到了2021年,BSF电池的市场份额下滑至17%,取而代之的是光电转换效率更为优异的PERC电池;而预计到2025年,Topcorn电池和HJT电池也将大幅侵蚀PERC电池的市场份额,出现光伏电池技术多路线齐头并进之势。资料来源: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图表17我国电力部门各类型能源发展目标能源类型指标2020年2025年2030年煤电装机量10.8亿千瓦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变发电量5万亿千瓦时气电装机量1.0亿千瓦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向,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清洁取暖发电量0.2万亿千瓦时水电装机量3.7亿千瓦3.8亿千瓦/发电量1.3万亿千瓦时1.4万亿千瓦时/核电装机量0.5亿千瓦0.7亿千瓦/发电量0.4万亿千瓦时//风电装机量2.8亿千瓦/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发电量0.5万亿千瓦时1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装机量2.5亿千瓦/发电量0.3万亿千瓦时0.6亿千瓦时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37[48]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资料来源:IEA,社会价值投资联盟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行业快速迭代,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进程也很可能受政策环境、经济周期和竞争的影响。仍以光伏行业为例,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8年),国内企业主要生产电池组件出口到欧美市场,占据了当时全球光伏组件份额80%以上,这一阶段的主要玩家均是民企——无锡尚德、中电电气、江西赛维等;第二阶段(2009-2013年),由于欧美实施反倾销反出口的“双反”政策和金融危机导致其需求下滑,国内开始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建设光伏电站,国内光伏装机量迅速提升;第三阶段(2013-2018年),国内光伏电站高速发展产生“骗补”危机,2018年末补贴资金缺口累积达到600亿元,而同期配套的电网和储能设备建设不足导致弃光率过高,以民营企业为主力的光伏电站开始大规模破产清算,同时2018年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家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对国内需求造成了冲击,光伏产品价格下滑,普通地面式光伏电站的新增投资几近停滞,整体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增速大幅降低,光伏产业链诸多企业面临业绩压力,不具备技术、资金优势的中小企业被优化,行业龙头企业扩产;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央国企发电集团入场光伏电站,国家逐步取消补贴开展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倒逼降本提效,光伏产业收益趋于稳定状态。目前,单从发电成本来看中国的风光发电(除海上风电)相对煤电已具备优势(见图表18)。随着风光发电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未来的主要挑战或将集中在电网的消纳和输配环节。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初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有“更强的新能源消纳能力”[48]。一方面,这需要电力体制改革向着对新能源发电更为友图表18各国不同发电技术度电成本对比中位数LCOE[USD/MWh]印度美国中国欧洲日本050100150200250煤炭天然气核电陆上风电(≥1MW)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公用事业规模)038[49]生态环境部.2020,关于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做好发电行业配额预分配工作的通知.[50]Mo,J.,Lianbiao,C.,Hongbo,D.2021,Quantifyingtheimpliedriskfornewly-builtcoalplanttobecomestrandedassetbycarbonpricing.EnergyEconomy.99,105286.[51]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2020,加快中国燃煤电厂退出:通过逐厂评估探索可行的退役路径(决策者摘要).[52]中国新闻周刊.2021,煤电碳达峰:1000多座燃煤电厂要关停吗?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好、适应的方向发展,例如:电网调度实现多能互补,将新能源消纳额度纳入电网评价体系,打破电力市场(特别是绿电运输与交易)省际壁垒,减少电价机制对新能源发电企业带来的分摊压力;另一方面,这将推动储能产业的需求上升,相比受到自然条件限制严重的抽水储能,具备较高能量和功率密度、地理条件限制较低、初期投资成本较低、利于商业化推广的电化学储能未来可能改变储能产业格局。而政策也为储能产业的发展解除了约束。根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将获得“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即从风光电站配套的成本设施,转变为依靠卖电盈利的资产。按照国际平均水平,风光发电的装机量和配套储能的装机量的最佳比例约为15%,但2021年我国只达到了6.7%,随着风光电近乎确定性地大幅扩容,未来的储能产业可能会复制风光电的发展路径,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与机遇。值得关注的是,电力部门的低碳转型不仅会改变自身的产业格局,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链。2021年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首批纳入电力行业共计2162家火力发电企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和江苏两个制造业大省共拥有550逾家火电厂,占比约25%;而上海和北京的火电企业均不足30家[49]。有学术研究表明,仅通过全国碳市场的配额调节机制,当免费配额比例降至20%左右时,全国火电厂平均使用年限将减少20年,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火电厂的出清[50]。随着煤电的定位从主体电源转为基础保障电源,未来数量众多的火电厂将不得不面临提前退役关门的风险。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的研究也表明,火电厂数量较多的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将面临最高的电力资产搁浅风险[51]。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风电光伏的开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电力部门新增就业将受到地域限制而无法弥补结构性失业[52],这对拥有火电厂数量较多的省份会带来更大的失业冲击和能源结构调整压力,进而可能影响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图表192021首个履约周期各省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火电企业数量山东江苏内蒙古浙江河南山西黑龙江河北广东新疆安徽辽宁陕西四川吉林江西湖北广西福建宁夏湖南贵州重庆云南兵团天津上海甘肃北京青海海南050100150200250300350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39[53]80.Zhou,S.,Bin,C.,Wendong,W.,Zhaohui,L.,Song,S.,Kuishang,F.,Jiashuo,L.2022,China’spowertransformationmaydrasticallychangeemploymentpatternsinthepowersectoranditsupstreamsupplychains.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17,065005.资料来源:Wind,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此外,这种冲击不会局限在电力部门,也会影响其上游行业。有学术研究表明,2012年,与电力部门相关的上游部门间接就业岗位为317万个,其中燃煤电厂拉动的间接就业超过三分之一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12-2017年期间,我国与电力部门相关的上游供应链间接就业岗位减少140万个,这个数字是电力部门直接就业岗位增加量的10倍,仅关停小型燃煤机组就导致减少63万的就业机会[53]。2021年我国产煤41.3亿吨,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和陕西三省,三者产量之和占比超过全国总产量的70%,且上述三地财政、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度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将煤炭剔除出能源供给侧对上述三省的相关行业造成极大冲击,并对当地就业、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带来短期负面影响。这些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溢出影响需要被纳入考量,也形成了对影响力投资的迫切需求。图表202020-2021中国原煤产量地域占比资料来源:Wind,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图表212020原煤供给大省财政收入对采矿业依赖度0.00%10.00%20.00%30.00%40.00%山西内蒙古陕西全国28.09%25.40%17.17%29.34%山西内蒙古陕西其他省份36.84%30.29%19.13%2.96%040工业部门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三成,主要涉及钢铁、石化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脱碳路径主要是减少工业活动过程的碳排放量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其他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清洁氢能和CCUS领域的新解决方案。根据国务院在2021年10月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工业领域落实“双碳目标”的重点放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石化化工四大行业。3.3工业部门推进电气化并提升能效与碳吸收行业产能电气化循环经济技术突破钢铁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有色金属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用比重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建材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石化化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产能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推动富氢原料使用,加强副产气体高效利用资料来源: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图表22《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针对工业领域的政策指引表述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41[54]CarbonEmissionAccounts&DatasetsforEmergingEconomies.2021,中国碳核算数据库.[55]落基山研究所.2021,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钢铁零碳之路.资料来源:落基山研究所,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国际钢铁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32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50%以上。就碳排放而言,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数据,2019年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18.92%[54]。从《行动方案》可以看出,工业部门零碳转型的第一步是自身产能与需求的达峰。根据落基山研究院的测算,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到2030年我国总体钢铁需求量较2020年下降8.1%,到2050年将大幅下降至5.71亿吨,与2030年比进一步下降38%左右。当然,需求的逐步下降只是钢铁行业脱碳的一大有利条件,其追求零碳的核心在于提高电炉比例并大力发展废钢回收[55]。从技术角度分析,电炉炼钢就是以废钢为原料、电炉为主要设备生产的再生钢(与传统高炉炼钢相比吨钢碳排放量相差1.7吨)。2020年我国电炉钢占比1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和美国的70%。而我国电炉钢规模长期受限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废钢资源总量不足。2020年,我国废钢供应量约2.6亿吨,远低于10亿吨以上的粗钢产量规模。图表23中国2020-2050粗钢产量预测亿吨0.002.004.006.008.0010.0012.002020202220242026202820302032203420362038204020422044204620482050总需求出口042而造成废钢数量不足的原因除了现实的使用年限不足外,还涉及废钢供给和回收体系的缺失与低效。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废钢供应量已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见图表24),有研究预计2025年我国社会废钢产量将达到3.4亿吨,2030年达到4亿吨左右(见图表25),到那时废钢产量将接近我国粗钢需求的一半,而在废钢产量上升的过程中,加快建议循环经济体系,是实现废钢价值充分利用的必要手段。资料来源:落基山研究所,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图表242016-2020中国废钢资源供应量万吨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162017201820192020进口废钢社会废钢自产废钢资料来源:落基山研究所,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图表252020-2050中国废钢供应量与电炉钢产量占比预测0%10%20%30%40%50%60%70%0123456202020302050亿吨电炉钢产量废钢资源量电炉钢占比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43此外,循环经济不仅解决了废钢产量的问题,还会降低电炉钢成本,进而凸显其优势。从成本结构上看,高炉炼钢的原料成本占比为88%-92%,电炉炼钢的原料成本占比为83-88%,冶炼耗电成本均为3-6%。根据理想的脱碳路径,废钢供给的增加从中长期来看会抑制废钢价格的上升,而铁矿石等高炉炼钢原料由于环保政策收紧其价格会逐渐上升,导致高炉炼钢的经济性逐渐丧失。不过,由于废钢产量和粗钢产量会在一定时期达到均衡状态,钢铁仍会保留一定比例基于铁矿石的初级钢产能。此时便需要进一步提升能效并通过CCUS技术来抵消部分碳排放,以期实现初级钢完全脱碳。044交运部门的脱碳路径主要体现“能源使用端电气化”这一要求。该部门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十分之一,其占比虽不及工业部门,但全面电气化可能性较工业部门更高,是我国脱碳路径中的重要一环。以汽车行业为例,其产生碳排放的环节主要包括生产制造和运行使用两部分(回收利用环节产生负的碳排放),前者只占7%,后者则高达93%[56];而后者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直接碳排放,若能实现汽车全面电动化和氢能化,则这部分碳排放可以降为0,这将极大减少交运部门的碳排放水平。从现实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从2015年的1.34%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13.35%,若使用月度数据则已经超过20%。可以说,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趋势已经确立,可轻松实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制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的目标。与之相伴的,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将迎来重大机遇期。2019年前,充电桩产业受制于新能源车市场(特别是ToC端)产销规模较小,无法实现周转率提升进而盈利困难。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的大爆发,充电桩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期(见图表27)。根据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截至2022年4月,3.4交通运输终端使用全面电气化图表262015-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资料来源:Wind,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注:渗透率计算公式为“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当年汽车销量”。0.00%5.00%10.00%15.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56]申万宏源研究所.2021,碳中和白皮书.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45我国充电桩保有量突破133万个。而在2020年3月,新能源车充电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列为七大“新基建”之一,预计未来在政策和需求的共振下,其产能将持续扩张。尽管充电桩的预期市场份额足够大、政策扶持力度足够强,其发展前路上仍有诸多挑战。其一,从补能(服务)效率来说,对比燃油车配套的加油站,作为电动车配套的充电桩的服务效率仅为前者的1/60,因此,未来的充电桩产业需要持续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以提高充电桩利用率;其二,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来看,本质上属于租赁经济的充电桩产业还需要通过扩大网络效应来赚取更大收益。但这一过程的初期成本投入巨大,为初创企业找到期限匹配的耐心资本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压力——在这一点上,影响力投资或许也有用武之地。而与面向个人消费者、适合中短距离出行的汽车不同,卡车的低碳转型可能更适合采用清洁氢能。清洁氢能单位质量的能量含量高、加氢时间短,清洁氢能有望成为面向长途重载运输的主要技术。根据中国发改委2022年3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我国将在2025年拥有5万辆燃料车,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57]。与汽车和卡车相似,轨道交通实现净零排放也主要依赖电气化和氢能;而航空领域的脱碳难度较高,且需要考虑安全性和长距离飞行要求,使用生物燃料部分替代航空煤油或许是中长期产业变革的方向。简言之,交运部门的脱碳核心在于能源使用上的电气化和“脱碳加氢”以及清洁能源相关新技术的创新与落地。图表272015-2021中国充电桩保有量资料来源: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社会价值投资联盟030609012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单位︓万个[5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046由于IEA的数据统计中并不单独区分建筑部门碳排放,而是将其纳入居民、商业和公共服务中,结合波士顿咨询公司对中国碳排结构中建筑部门的测算估计,我国建筑部门2019年碳排放约为5亿吨/年,是电力、工业和交通三大部门之后的第四大碳排部门[58]。尽管建筑部门的直接碳排水平不高,但其全过程(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三个阶段)碳排放量约占我国全社会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59]——主要来自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3.5建筑物提升能效,减少电力消耗图表28建筑全过程能耗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社会价值投资联盟[58]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锚定碳中和:电力行业减排扬帆.[59]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1,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省级建筑碳达峰形势评估.建筑全过程能耗01.建筑全过程能耗建材生产阶段能耗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拆分方法建筑施工阶段能耗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建筑业能耗需要单独开展研究02.建筑施工03.建筑运行04.建筑拆除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47从图表29可知,建筑部门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费部门,其脱碳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的能源生产(电力)和建材生产(工业)的低碳转型。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关于中国建筑部门碳中和的情景分析,到2060年时建筑部门基准碳排放约为15亿吨,可减排量为10.8亿吨,其中约3.3亿吨减排量可由建筑运行阶段的能效提升来实现,约4.5亿吨减排量依靠建筑运行阶段使用电力的脱碳和建筑材料生产阶段的电气化来完成,约3亿吨减排量由建筑产能减少带来,剩余4.2亿吨较难减少的碳排放则只能寄托于未来的负碳技术。图表302060年基准情景与脱碳情景比较图表29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资料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建筑全过程碳排放49.3其他48.6%施工阶段1.00%铝材及其他2.95水泥11.17钢铁13.08建筑全过程51%建筑材料27(占比28%)运行阶段21(占比22%)农村建筑公共建筑城镇居建4.377.842.95单位:亿tCO2碳排放︵亿tCO2︶05101520253016141210864201990200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基准情景能效加速情景建筑产能情景电气化和电力脱碳情景基准情景能效加速建筑产能电气化和电力脱碳负碳技术直接碳排放1.1间接碳排放(电力)3.1脱碳情景减排潜力单位:亿tCO214.994.2-72%3.34.52.99048[60]申万宏源研究所.2021,碳中和白皮书.就建材生产阶段分析,钢铁和水泥的碳排放占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的近90%,对中和这一部分碳排放的思路有三:减少钢铁和水泥等传统建材的使用(产能收缩),使用绿色材料替代传统建材使用需求(原材料脱碳),或使用低碳的钢铁和水泥等传统建材(生产电气化);就建筑运行阶段分析,发力重点在能效提升和电力使用脱碳,前者可以采取楼宇能源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改造以及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等方式来尽可能地减少外购电力或热力使用,后者包括自建光伏等自用绿电,也包括外购指定绿电。从政策导向来看,绿色建筑将成为我国指引建筑业碳中和的有力抓手。根据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和央行等部委在2020年7月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我国在2022年要实现当年城镇新增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同时,《方案》提出了涉及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星级标识、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绿色建材应用、推广装配化建造等方面的重点任务。此外,《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基于此目标测算,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将在十四五期间带来235GW的自建光伏需求。伴随着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推动,建筑业碳中和将会引发全产业链变革。可以看到,产业全过程和生命周期较长的建筑部门,其脱碳路径不仅要求自身减排,实际上更与电力、工业部门的减排密切相关。在建材生产环节,建筑业碳中和会进一步加速传统建材的绿色化改造和绿色低碳建材的开发,这也将倒逼上游工业部门的电气化转型和对低碳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在建筑设计和施工环节,随着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的目标明确,具备绿色建筑设计能力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2020年,我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达到新建建筑面积的20%以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能耗方面较现场浇筑建筑节省20%-25%,而钢结构的装配式材料其回收再利用率可高达90%,能耗更低、可循环利用的装配式建筑将逐步成为施工环节的主要采用模式[60],这将有助于建筑施工环节实现脱碳。在建筑运行环节,商用、住宅用绿电(无论是外购还是自建)都将激发用能领域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将物联网与建筑节能减排相结合将成为建筑绿色化、智能化的着力点。●●●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前景第三部分049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投资需求[61]04.实现碳达峰资金缺口达百万亿,社会资本需求占九成双碳领域绿贷和绿债占据主流,股权投资占比需十倍增长政府和上市公司活跃,需引导金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参与股权投资[61]本章作者:李懿,卢轲图表311990-2019主要经济体达成碳中和任务的预期速率对比[62]红杉中国.2021,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63]能源基金会CEO邹骥.2021,中国碳达峰峰值约在103亿吨“十四五”绿色转型或带动45万亿投资.4.1实现碳达峰资金缺口达百万亿,社会资本需求占九成相较欧美等国,中国要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短,任务量大,减排任务的难度史无前例(见图表31)。美国、欧盟均表示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中美国于2007年碳达峰,碳排放量峰值60.03亿吨(见图表32);欧盟则更早,在1990年已经实现碳达峰,峰值44亿吨(见图表33)[62],这意味着其各自有60年和43年时间进行碳中和工作。然而,我国目前仍处于碳排放上升期,且碳排放的绝对规模远远高于欧美。据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预测,中国碳峰值水平约为103亿吨[63]。即使依照预期达峰后,我国只有30年时间进行净零排放工作,可见减排任务之艰巨。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200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碳达峰中国美国欧盟日本资料来源:资料来源:IEA,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投资需求第四部分051图表321949-2019美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图表331989-2019欧盟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与排放量70001200600010005000800400060030004002000200100000二氧化碳排放量1949年-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百万2012美元GDP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月度能源评论,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资料来源:立业产业研究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5000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公吨)0.040.020.00-0.02-0.04-0.06-0.08-0.1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052[64]柴麒敏.2021,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柴麒敏:碳中和推动绿色金融主流化.[65]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2020,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针对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两大目标的投资总需求,发改委、中金研究院、高盛等多方机构组织均进行了预测。尽管对资金缺口总量的预测差异较大,但各方观点综合来看形成了两大共识:1.资金缺口巨大,年均投资需求在2.6~4.2万亿元人民币之间,总量级可达百万亿以上;2.社会资本将占据资金的八成到九成,但政府也需要投入一定资金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从资金总量上看,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双碳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3.48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1.6万亿元以上[64]。红杉测算则2021-2060年我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3.84万亿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约2.7万亿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约4.1万亿元,碳达峰以后资金缺口呈现明显扩大趋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则认为2020~2050年年均绿色投资总需求在4.23万亿元[65]。图表34各机构绿色投资总需求预测概览资料来源:红杉中国,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机构针对目标原文表述规模发改委2030碳达峰实现碳达峰需要资金每年3.1万亿-3.6万亿中金研究院2030碳达峰绿色投资总需求2020-2030每年2.2万亿2060碳中和绿色投资总需求2030-2060每年3.9万亿中国绿色投资每年平均3.5万亿高盛2060碳中和绿色投资总需求每年2.6万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世纪末升温2℃绿色投资总需求2020-2050每年4.23万亿WenjiZhou,etal.升温2℃低碳投资每年2.8万亿升温1.5℃低碳投资每年3.6万亿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投资需求第四部分053高达百万亿元的资金总量缺口显然是有限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的。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绿色投资中,公共财政的比例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马骏则表示,社会资本在绿色投资中的占比可高达90%。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认为,巨量的资金来源路径主要有二:一是政府,通过补贴、税收等方式助推双碳目标产业发展,约占资金总量的15%;二是包括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内的社会资本,通过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等渠道进行融资,占到85%。政府资金: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管齐下,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碳中和相关产业针对碳中和相关产业在我国相对缓慢的发展现状与较高风险,政府资金为社会资本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如上文所述,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倒逼消费与生产升级,改变原本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可视作为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推进双碳目标的动力。然而在引导过程中,政府也面临着缺乏碳减排引导工具、资金流向不畅通的困境。要撬动市场资金,需要政府建立并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66]。2021年以来,多部门频繁发声密集部署政策,同时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双管齐下引导社会资本聚焦碳中和,加快双碳资金“保障网”成型。货币政策上,我国以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牵引带动社会资本,为实体经济提供低成本、精准直达的资金;财政政策上,政府以补贴、补贴退坡等形式,引导碳中和相关产业发展,提振社会资本投资信心。2021年11月8日,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推出,成为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67]。三大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范围“小而精”,重在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空间大、给予一定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2022年6月15日,广东台山海宴镇200MWp渔业光伏发电项目竣工,这是广发银行发放的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累计提供固定资产项目贷款6.39亿元。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00兆瓦,若全容量并网,每年可提供5.43亿度清洁能源,满足11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以节省标准煤约1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3.4万吨,相当于大湾区约7.5万亩森林的碳汇量,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单体连片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一体化项目[68]。这一项目证明了政府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带动重点领域进行碳减排的有效性。此外,同在2021年11月,我国再次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69]。[66]易纲.2021,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的讲话(全文).[67]人民银行.2021,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68]广州国企党建.2021,粤港澳大湾区单体连片规模最大“渔光互补”一体化项目首期并网.[69]国务院常务会议.2021,我国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054社会资本:市场资金投向绿色金融和碳交易2021年,多项绿色金融标准取得突破,带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70],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将“碳中和”贴标绿色债券并且成功发行碳中和债的国家;6月,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正式纳入业务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71]。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72]。此外,随着7月16日全国碳市场的上线启动,我国一跃成为全球配额规模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如前所述,截止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73]。但是,《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报告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换手率在3%左右[74],同欧盟碳市场相比市场活跃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扩大,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碳价信号是未来的一大看点。据生态环境部规划,十四五期间,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8大行业将被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图表352021年全国碳市场运行状况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社会价值投资联盟[70]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21,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71]人民银行.202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通知.[72]人民银行.2022,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73]生态环境部.2022,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74]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022,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CEEP-BIT-2022-006(总第62期).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投资需求第四部分055图表36绿色投资需求结构预测资料来源:中金研究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4.2双碳领域绿贷和绿债占据主流,股权投资占比需十倍增长据中金研究院对绿色投资需求结构的预测,2031-2060年,信贷将在绿色投资需求结构中占60%,股权投资(主要包含PE/VC股权投资,绿色IPO和绿色企业再融资)30%,债券投资10%[75]。但2018-2020年的同期数据显示,绿色投资资本结构中信贷占比达90%,债券投资结构占比差异不大。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12327起投资,同比上升63.1%;投资总金额达14228.70亿元,同比上升60.4%[76]。在如此大幅增长下,我国年均股权投资总额仍不及绿色投资年均需求的一半,可见未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仍待进一步活跃,投资总金额需要翻倍增长。2022年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截止2021年末,绿色信贷占整个绿色金融资金总额的90%以上[77]。然而相较之下,中金研究院经济学家周子彭称,2018年至2019年,我国绿色股权年均投资规模为424亿元,不到绿色信贷与债券年均新增量5500亿元的十分之一。股权投资目前占比仅3%,较未来预期占比30%相差十倍,可见股权投资在绿色投资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而绿色股权投资也将是影响力投资切入双碳领域的重要机会。90%7%3%30%10%60%信贷债券股权当前绿色投资结构(2018-2020平均)预计绿色投资需求结构(2031-2060年)[75]CICC.2021,碳中和之绿色金融:以引导促服务,化挑战为机遇.[76]清科研究中心.2022,重磅!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总量超过1.4万亿.[77]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2022,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056绿色信贷市场成熟,规模达万亿级别,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及占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是我国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人民银行披露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5.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规模的8.25%,同比增长33.05%,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从用途来看,46.54%(共计7.4万亿)的绿色贷款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26.48%和12.20%的绿色贷款分比用于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分行业来看,2021年中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为4.41万亿元,占绿色贷款余额的27.7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为4.13万亿元,占绿色贷款余额的25.97%。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规模继续大幅增长,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78]。绿债市场快速发展,规模达千亿级别,市场持续活跃贴标绿债与“投向绿”债券共同构成,规模巨大,市场广阔。2021年,国内债券市场贴标绿债规模达6463.49亿元,同比增长123%。贴标绿色债券指的是资金专用于气候或环境项目、并被发行人贴上“绿色”标签的债券。事实上,投向绿色领域的债券并不只有贴标绿债。据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显示,我国还存在有大量未贴标、实际也投向绿色项目的“投向绿”债券。2021年,我国发行“投向绿”债券805只,发行规模为13288.82亿元,同比增长6.32%[79]。可见我国“投向绿”债券实际规模已达到万亿级别,几乎是贴标绿债的两倍,但是在增速上相对缓慢,呈平稳发展趋势。绿债项目标准统一趋势明显,我国绿债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80],统一国内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和领域,进一步规范了国内绿色债券市场。2022年6月,中欧共同发布了新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81],列举了中欧共同认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经济活动清单,覆盖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体废物和林业六大领域的61项主要经济活动。[78]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2022.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有力促进“双碳”目标推进[79]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2022,2021年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报告.[80]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2021,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通知.[81]IPSF.2022,InternationalPlatformonSustainableFinanceCommonGroundTaxonomy–ClimateChangeMitigation.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投资需求第四部分057绿色股权投资仍在起步萌芽之中,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体系,吸引更多企业与金融LP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统计,从2011年7月到2021年6月十年间累计发生2823次绿色投资事件,涉及1868个绿色投资项目,合计募集2690亿元,平均单资融资规模2.77亿元[82]。同期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共发生募资事件370次,其中明确募集金额的114次,约为总募集事件的30%,合计募集2232.28亿元。然而这一数值已经相当接近十年来绿色投资项目的融资总额;横向对比来看,更是仅相当于2021年单年度贴标绿债总额的三分之一。这说明绿色股权投资募集资金规模少,投资热度低,实际资金落地、投入绿色项目的转化率更是不足三分之一。绿色股权投资占总股权投资市场比例小,发展空间广阔。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主要包含早期投资、VC和PE)人民币基金新募资规模超2.2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84.5%,其中投资金额1.42万亿,同比增长60.4%。此外投资金额占募资金额的64.25%[83],这一投/募比率是上述绿色股权投资转化率的两倍。而上述累计十年的绿色股权投资还不足2021年单年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规模的十分之一。万亿级别的募资规模、惊人的同比增速和投/募比率表明雄厚的市场资本对绿色股权投资仍然关注不够,大量潜在投资机构及投资者代表着绿色股权投资未来可以倍计的发展空间。绿色股权投资的投资回报平均水平相较全市场水平略低,但投资回报中位数较高。2823次绿色投资事件中,通过上市退出的绿色私募股权投资达1202笔,占比达42.6%[84]。其中表明了账面投资回报倍数的退出投资共235笔,平均账面投资回报倍数5.06倍,年化投资回报率在42.40%,略低于全市场平均年化回报率46.88%;按中位数计算,绿色股权投资的年化投资回报率则在37.34%,远高于全市场的26.20%(见图表37)。[82]董瑞华.2021,我国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研究报告(2021).[83]清科研究中心.2022,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84]董瑞华.2021,绿色私募股权投资的投向与退出收益分析.图表372011-2022绿色股权投资和全市场的投资回报对比资料来源:海南绿色金融研究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40%3.85%6.61%28.21%33.93%20.09%21.16%16.67%12.86%8.12%5.02%4.27%2.83%2.56%2.05%3.85%1.14%3.85%3.85%1.71%1.28%2.14%1.05%6.84%6.43%35%30%25%20%15%10%5%0%0倍以下0-1倍1-2倍2-3倍3-4倍4-5倍5-6倍6-7倍7-8倍8-9倍9-10倍10倍以上绿色投资全市场058[85]清科研究中心.2021,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基金LP市场趋势分析.图表38截至2020年中基协备案股权投资基金LP类型分布4.3政府和上市公司活跃,需引导金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参与股权投资据不完全汇总及核查统计,截至2022年7月,于中基协备案的“双碳”概念基金(关键词如“碳”、“绿色”、“清洁能源”、“清能”、“氢能”等)共计239只,剔除已注销、无投资、投资领域非相关或壳公司等,剩余共计150只,累计注册资本合计2521.51亿。剔除掉上百亿的大型绿色基金,如2021年成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后,2019年~2022年相关基金的平均注册规模约在8.26亿~11.28亿间。其双碳基金背后的投资主体可大致分为政府类LP、上市公司类LP和金融机构类LP三种。在绿色股权投资领域,政府与上市企业LP最为活跃,非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类LP有待激励参与绿色股权投资。其中政府类LP主要包括国资系产业资本及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看重的是特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上市公司类LP则以互联网企业为首,意图抢占双碳领域下未来的广阔市场。这一投资主体分布情况与近十年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的LP结构有所不同。清科研究中心《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基金LP市场趋势分析》指出,截止2020年中基协备案股权投资基金LP之中,出资金额前三类包括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出资平台和非上市公司,分别投入4.04万亿、3.60万亿和2.86万亿人民币[85]。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在股权投资基金市场十分活跃,但在绿色股权投资领域的表现仍较为谨慎。此外,虽然富有家族及个人的出资次数达23.98万次,但绝大多数为小额出资,总出资规模为1.43万亿人民币。中基协备案股权投资基金LP类型分布(按出资金额,亿元人民币)7,335.7780.993,609.9710,316.9311,102.5314,270.4614,559.8721,523.1228,602.5036,042.4440,379.19其他捐赠基金市场化母基金险资上市公司富有家族及个人政府引导基金私募基金管理人非上市公司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金融机构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投资需求第四部分059三大类主要LP逐渐形成了“政府类LP+上市公司类LP+金融机构类LP”、“政府类LP+上市公司类LP”、与“上市公司类LP+金融机构类LP”三种主要募资模式。在102只绿色股权投资基金中,采取“政府类LP+上市公司类LP+金融机构类LP”的基金的有23只,采取“上市公司类LP+金融机构类LP”的基金的有36只,采取“政府类LP+上市公司类LP”的基金的有9只。海南省研究院指出,政府具有政策与区域资源优势,上市公司具有资本市场上的优势,金融机构具有资金优势。目前在绿色投资领域最为理想的LP结构就是三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政策+资本市场+金融资本的合力,在募、投、管、退各个环节均具备优势。资料来源:清科研究中心,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其他捐赠基金险资金融机构市场化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上市公司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私募基金管理人非上市公司富有家族及个人10,7892421,3613,4693,8535,0556,12911,08318,57328,458239,849中基协备案股权投资基金LP类型分布(按出资笔数,次)060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可能面临的挑战[86]05.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生产力突破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平衡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支持[86]本章作者:陈鑫悦,杨黔,葛愈丹,卢轲5.1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生产力突破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面对三大主要问题。第一,双碳目标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潜在挑战。中国的经济结构目前以第二产业为主,而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第二,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压力较大。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尤其是煤炭较高,占比约为整体能源消耗的58%。第三,中国的双碳目标具有时间紧迫性。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之间的时间更短。要解决上述中国双碳目标面对的主要问题,根本在于生产力的提升,而生产力的提升在于技术升级。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在于“开源”与“节流”。其一,通过能源结构转型,在根本上“开源”,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量的产生。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3%,自2017年以来保持持续上升态势,较2020年上升1.2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87]。其二,通过技术升级,提高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也即用最少的能源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达到“节流”的效果。“开源”与“节流”对应的技术创新将促进生产力与生产效率的提升。不论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还是传统能源的技术升级,其本质都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提升可通过降低能耗的形式被量化。2021年我国GDP增速为8.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2.7%,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88]。自2012年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了30%。国家能源局测算,“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幅每扩大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能源消费0.5亿吨标准煤以上,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以上[89]。然而由于产业结构偏重、投资占比偏高,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90],这说明通过开源和节流,我国单位GDP能耗的提升仍然大有空间。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识。这既包括减缓气候变化——通过使用清洁能源、碳捕捉、植树造林等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也包括适应气候变化——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完善有气候韧性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等应对火灾、洪水、干旱、高温、严寒、海平面上升等新常态。双碳目标主要聚焦减缓气候变化,但适应气候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亿万人民的生活,也会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效果——如森林大火烧毁的林木和破坏的生态将会直接影响森林碳汇储存能力。因此,综合前面四章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生产力突破;二、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平衡;三、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支持。[87]国家统计局.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88]国家统计局.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89]人民日报.2021,“十四五”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13.5%——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90]国家统计局.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062以保证我国达成3060目标为时间基线,结合不同减排技术措施的成本效益(图表39),我们总结出了支撑双碳目标机制实现的关键技术图谱(图表40),并将中国脱碳路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图表39全球技术性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减排成本曲线资料来源:麦肯锡,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注:由左至右,按从成本最低的减排技术到成本最高的减排技术顺序排列,当成本为负指减排的节能收益比推行技术的成本要高尽早达峰期(2020-2030):主要目标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与碳排放强度。从消费端入手,以化石能源的总量控制为核心,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能源清洁化。“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于“十五五”期进入峰值平台期。深度脱碳期(2030-2050):由于行业达峰不同步,达峰后碳排放预计进入3~4年的峰值平台期,但过渡短暂。以电力部门达成净零排放为关键指标,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发电用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同时推进工业、交运、建筑等终端用能部门陆续实现电气化。深度脱碳期(2050-2060):能源与电力生产此时进入负碳阶段,以发展成本相对较高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增强碳汇能力为关键。据高盛团队估算,中国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15%左右可通过碳捕集实现减排。●●●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可能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063图表4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机制与重点技术图谱资料来源:麦肯锡,红杉中国,碳信托,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从“开源”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以下技术挑战。首先,现代能源体系构建任务艰巨。终端电气化、电网灵活性和智能性改造以及储能技术商业化的推进,都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撑,目前在技术成熟度和商业运用成本经济性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其次,我们发展的短板是关键的卡脖子技术。“十脱碳原理与机制重点技术需求(各部分依据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效益降序排序)降低碳排放增加碳移除与碳吸收增加负排放增加碳捕集降低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源碳强度●共享出行:区块链平台技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换电技术、运行大数据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清洁交通●住宅LED改造技术●智能替代家电●暖通系统(HVAC)改造技术住宅节能改造●设计:“光绪直柔”技术、智能化节能技术●生产:装配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建造●高效电热转化与传导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再生材料利用技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工业、制造业●生物降解处理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农业技术●可持续养殖技术:绿色饲料生产、生态养殖●人造肉生产技术农业、畜牧业减排●季节性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电力产能适配技术●空气制水技术●住沼气收集系统●沼气输送和净化技术●发电技术:燃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技术●地热蒸汽动力和热能利用技术●反应堆技术●核燃料循环技术●大型风电关键设备开发技术●发电技术:风电场集群电功率优化调度、运控并网系统●维护与回收技术●生产与储存技术:太阳能硅晶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发电系统制造技术●建造:分布式发电技术,微电网技术●升级:电网数字化技术●氢能制备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新技术制氢●氢能储存技术●氢能运输技术●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垃圾填埋沼气发电水力资源开发地热发电核能发电风电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氢能开发输配电基础设施的建造和升级生物质能发电●电源CCUS技术●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技术(DACCS)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土地利用与修复技术林业碳汇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矿物碳化技术064随着温室气体(GHGs)累积排放的不断增长,全球平均温度持续上升,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风险正在不断加剧。然而,由于气候系统惯性大(主要是海洋的响应比较缓慢)、能源结构转换需要时间,科学家普遍认为:当前的气候变暖趋势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转,但是能被减缓,使得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因此,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是应对气候挑战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手段。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警告到,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的行动刻不容缓,任何延迟都将关上机会之窗,让人们的未来不再具有可持续性[91]。根据IPCC的定义,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战略可以分为两种,即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气候减缓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的本质问题,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并阻止气候变化的发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大多数是从气候减缓的角度出发的。例如,各个国家设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通过减少各个国家内产生的温室气体,达到减缓气候变化幅度的目的。而气候适应则5.2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平衡四五”期间,我国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在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坚,聚焦能源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集成化等事关能源转型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使用全环节技术和装备创新,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最后,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仍是难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一是风光等新能源渗透率存在经济性和规模限制,且风光渗透率与弃电率正向相关;二是以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能否高效稳定运行还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具体而言,大量新能源机组替代常规机组,会降低电力系统抗扰动能力,使得电网调节能力不足,挑战电网的安全运行。随着新能源并网接入的大量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电力系统受电力电子化特征影响,易出现大规模脱网的连锁故障,带来宽频带(5~300Hz)振荡等新的系统稳定问题,挑战火电机组及主网安全。从“节流”的角度来看,节流的本质是提效,我国能源浪费、产能低效的现象亟待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长达200年,欧美、日韩等工业化国家经过了数次工业革命,不断升级迭代效率、产能相对低下的生产方式。而目前中国工业化只有60年左右,多数时间一直处在工业经济迈向高速度发展的阶段,这种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人效的提升,并非机器或产业本身,工业、产业发展并没有进行充分地迭代升级。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在仓库、设备、研发、生产等环节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以维持企业的生产效率,并造成资源、能源不必要的损耗和碳排放量的提升。[91]IPCC.2022,SixthAssessmentReport(AR6).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可能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065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各国需要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更好适应相应变化,从而降低气候变化对生命、财产以及健康带来的各种损失和影响,其核心是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和影响。例如,为了应对严重干旱,气候适应的措施可以有不同区域之间在旱季的水量分配、对于灌溉和城市供水系统的节约用水以及禁止在灌溉区种植如大米或棉花类作物等。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的互相协同。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气候减缓与气候适应无法单独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随着气候变化趋势愈加难以遏制,人类必须考虑如何应对来自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尽可能地去适应气候变化。气候适应可以有效弥补气候减缓过程中所依旧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例如更加频繁和剧烈的极端事件,已经对自然和人类造成广泛的不利影响。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导致了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但是在气候适应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可以有效降低人类面对多发剧烈的极端天气的影响的脆弱性。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单边控制碳排放的经济性。研究显示:在弱排放控制情景下,气候适应能使控排的经济性普遍提高1倍以上;中等适应情景下的累计气候损失减缓收益已接近累计宏观控排成本;而高适应情景时,中国的控排行动具有完全的经济性,即此时的累计气候损失减缓收益已显著大于对应的宏观控排成本。即使实施最严格的单边排放控制政策,相应的经济性比值也将从无适应情景的4.32最低降至1.55[92]。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的有效协同需围绕气候公正的概念展开。《巴黎协定》中提到,“注意到在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时关于气候公正概念对一些人的重要性”[93]。其中气候公正的实质,一方面是要分清谁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和主要受害者,引起气候变化的相应历史责任方必须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不可逆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更易遭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气候适应过程中的脆弱性更大。其一,不同主体的历史气候责任不同。在历史发展中,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需要以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作为支撑,推动经济迅猛发展。而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是对于部分碳排放权的妥协的过程。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经历了发展高峰期,也就是碳排放高峰期,其历史碳排放总量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基本实现了碳达峰,而他们设定的碳中和目标基本是在本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虽然发达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在世界范围内依旧领先,这也给这些发达国家留下了充裕的缓冲时间。反观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是在碳达峰的路上。以中国为例,中国设立的双碳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碳达峰晚了35年左右,但是碳中和目标却只晚了10年左右。其二,不同主体的气候脆弱程度不同。亚洲开发银行在《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50座城市的气候解决方案》中指出,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随着城市化趋势而增长,温室气体排放对健康、水资源、农业、渔业和旅游业有重大影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亚洲地区特别容易受到气候风险的影响;而收入低、基础设施薄弱、适应能力不足则进一步加剧了气候脆弱性问题。不断上升的风险和脆弱性危及近年来来之不易的社会经济成果和持续经济增长。如不采取行动,到2100年,气候变化将削减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0%以上[94]。[92]段宏波,汪寿阳.2018,减缓与适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收益分析.[93]TheUnitedNations.2016,TheParisAgreement.[94]亚洲开发银行.2018,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50座城市的气候解决方案: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实践.066图表41UNFCCC缔约方各指标情况资料来源:UNFCCC,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气候减缓与气候适应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第一个方面是政策倾斜上的不平衡。气候适应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时间表,这也成为导致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二者之间推进程度有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发展署发布的《2021适应差距报告》,79%的国家至少通过了一项国家级别的适应计划文书,例如计划、战略、政策或法律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筹备发布国家适应计划[95]。各国通过在适应规划中制定更为详细的投资制度、法规和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适应规划的可实施性,但整体上制定了相关制度的国家比例依旧不足50%。同样,在对于行业或地方适应规划的协调、以及监测和评价机制的建立方面,适应规划中存在相应内容的比例依旧不足三分之一。全球适应规划情况虽然在上一年度内有所改善,但规划的不充分、不完善可能为气候灾害的发生遗留更大的风险(见图表41)。[9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2021年适应差距报告.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可能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067另一方面是气候适应资金增长的相对滞后。随着气候变化风险的逐步上升,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适应成本将会逐步上涨。《2020适应差距报告》指出,针对适应的融资步伐的确在加速,但是仍赶不上适应成本的快速增长[96]。根据《2016年适应差距报告》的测算,仅发展中国家的年度适应成本估计就达700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字在2030年将上升至1400-3000亿美元,2050年将达到2800-5000亿美元[97]。气候适应成本的上涨,再加上气候适应资金流的增速没有赶上,气候适应的资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图表422019年和2020年全球气候资金流动的生命周期资料来源:ClimatePolicyInitiative,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图例:未估算公共资金私人资金公共金融中介机构私人金融中介机构NE数值为两年数据的平均值。(单位:十亿美元)$232国有企业$13商业基金$122基金$5家庭和个人$55公司$124国有基金$45发展融资机构政府预算$38双边发展金融机构$35赠款$36多边发展金融机构$65多边基金$4双重用途$15水$22信息产业$36其他和跨行业$50土地使用$14NENE其他$6来源和中介机构国家DFls$120哪种类型的组织是气候融资的资金来源或中介机构?工具使用的金融工具的组合是什么?用途哪些类型的活动得到了资助?分区资金用于哪些方面?低成本项目债务$47适应$46项目一级的市场利率债务$232资产负债表融资$260缓解$571运输$175能源系统$334项目层面的股权$51未知数$5债务$105股权$155[9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2020年适应差距报告.[9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6,2016年适应差距报告.068第四章提到,针对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两大目标的投资总需求,发改委、中金研究院、高盛等多方机构组织均进行了预测。尽管对资金缺口总量的预测差异较大,但各方观点综合来看形成了两大共识:1.资金缺口巨大,年均投资需求在2.6~4.2万亿元人民币之间,总量级可达百万亿以上;2.社会资本将占据资金的八成到九成,但政府也需要投入一定资金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弥补资金缺口的困难。融资方面,主要的问题是资金缺口大和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工具单一)。一方面,气候资金流量需求巨大,现有资金流量难以满足。根据气候政策倡议组织(CPI)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投融资报告》,在过去十年中,气候融资总额稳中求进,2019/2020年气候投融资规模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可能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资金流量在过去几年中有所放缓[98](见图表42)。另一方面,债务融资是气候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他融资手段有待发展。部分的气候融资是以债务形式(包括市场利率及低利率基于企业或项目的债务融资)筹集的,债务融资在2019/2020年约占气候融资总额的66%[99]。股权融资是仅次于债务融资的第二大工具类别,近年加速增长。2019/2020年,其占气候融资总额的33%,高于前一时期的29%。除此之外,赠款融资于同时期达到了360亿美元,占总资金流量的6%(2017/2018年为5%)。而混合型投融资工具、保险类、期货类等创新气候投融资工具较少使用。投资方面,主要的问题是对气候适应的关注度较低。发达国家千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暂时难以实现,而每十亿美元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用于气候适应工作。在2021年举办的COP26上,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正是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早在2009年的COP15上,发达国家集体承诺在2020年之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筹集1000亿美元以上的气候行动资金。然而,经合组织(OECD)的评估发现2020年由发达国家筹集的气候资金约为833亿美元,仅比上一年增长3.6%(见图表43)。发达国家筹集的气候资金在2018年之后就放缓了增长步伐,筹集1000亿美元气候行动资金的目标预计到2030年才能实现。发达国家每年提供的气候出资,不仅总额不“达标”,而且存在“掺水”、“凑数”等问题。一些国家甚至试图把私营领域绿色投资和与气候变化无关的传统基建项目也列入官方“气候出资”,实际提供的有效资金远低于官方通报数据。特别是美国,仅完成应尽份额的不足20%;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完成应尽份额不足一半。此外,在已提供的资金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用于气候适应工作。在2019/2020年,气候减缓资金占气候资金总规模的九成以上,而气候适应资金只占了7%,剩下2%的气候资金则流向了具有减缓与适应双重效益的气候领域[100]。5.3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支持[98]气候政策倡议组织.2022,2021年全球气候投融资报告.[99]气候政策倡议组织.2022,2021年全球气候投融资报告.[100]气候政策倡议组织.2022,2021年全球气候投融资报告.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可能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069图表43发达国家提供和调动的气候融资金额资料来源:OECD,社会价值投资联盟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01008060402052.461.844.658.571.679.980.483.3单位:十亿美元2015年私营部门融资金额缺失系因实施了新的衡量方法,因此2015-2018年的私营部门融资量不可同2013-2014年直接比较。双边公共部门多边公共部门出口信贷私营部门070碳中和领域海外影响力投资实践与反思[101]06.[101]本章由研究组共同完成实践特征:在双重目标指引下,多种影响力维度应用方案展现增量价值发展挑战:聚沙成塔,技术与评估手段是重大难题在本报告调研过程中,邀请了两家海外影响力投资机构(ADMCapital的LisaGenasci和ADBVentures的浦晓文)进行分享,并参考权威榜单(ImpactAssets50FundManager、Climate50Winners、GIIN发布的气候及影响力投资基金清单)筛选了六家碳中和影响力投资机构。基于这八家在碳中和领域有所建树的海外机构的影响力投资实践,我们总结了其投资特征和发展挑战。图表44海外双碳领域影响力投资优秀实践资料来源: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序号机构名在管资金规模成立时间影响力重点覆盖区域代表性基金1CapricornInvestmentGroup100亿美元2001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北美TechnologyImpactFund,TechnologyImpactGrowthFund,SustainableInvestorFund2responsAbility36亿美元2003可再生能源、绿色贷款、能源获取、气候适应食物系统新兴市场AccesstoCleanPowerFund,FinancingforHealthierLivesDAC3EnergyImpactPartners25亿美元2015可再生能源、碳捕捉、虚拟电厂、交通运输北美、欧洲DeepDecarbonizationFrontierFund,FlagshipFund,CreditFund4ADMCapital24亿美元1998可持续食物及农业北美、欧洲、亚太CibusFund5CamcoCleanEnergy2亿美元1989可再生能源、绿色贷款新兴市场RenewableEnergyPerformancePlatform6ADBVentures1.5亿美元2020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交通运输亚太新兴市场ADBVenturesDebtFund,ADVVenturesInvestmentFundI7CleanEnergyVentures1.1亿美元2017可再生能源、绿色材料、先进工业、CCUS北美CleanEnergyVentureFund8DeetkenImpact6000万美元2007可再生能源拉美及加勒比地区HondurasRenewableEnergyFinancingFacility,CaribbeanBasinSustainableEnergyFund0726.1实践特征:在双重目标指引下,多种影响力维度应用方案展现增量价值追求解决方案的主题投资影响力投资机构多在投资组合构建和投资策略选择上以“主题投资”为抓手,基于应对气候变化或促进能源转型的视角来筛选投资标的,确保每家企业能对应某个关键气候问题而提供某种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这种主题投资视角使投资活动及被投企业与特定的气候变化目标直接对应挂钩,既有助于跨行业、跨赛道筛选气候变化相关的投资机会,也便于影响力投资机构衡量自身及被投企业对某些气候问题的贡献程度。例如,投资机构可以采纳气候影响力变革理论进行基金或投资策略的设计,明确自己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投入什么资源,某个基金和项目所能产出的基本影响力和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影响力有多大,这些影响力价值对解决问题起到了何种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主题投资在策略制定和组合构建之初就将积极的外部性纳入考量范畴,即从投资方法论上拓展了传统投资者依据经风险调整后收益构建投资组合的思路,使之拓展为综合考虑收益、风险和影响力的三维框架。EIP以EnergyImpactPartners(EIP)为例,其投资的主题是“推动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以追求全球经济的脱碳发展”,对此,EIP提出了三大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将其划分为投资主题:能源供应脱碳(sup-plydecarbonization)、技术赋能基建(tech-enabledinfrastructure)和能源需求电气化(demandelectrification);对于每一投资主题,EIP会进一步给出赛道级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赛道上的投资标的进行搜集、分析、筛选并投资。2021年,EIP发起设立了5.5亿美元规模的深度脱碳前沿基金(FrontierDeepDecarbonizationFund),该基金致力于发掘实现2050年全球净零排放目标所需的尚未商业化的前沿技术,将10-20%的技术减排潜力作为项目筛选的主要依据,希望将资金投向碳捕捉与封存、核聚变、工业和农业脱碳技术等领域。碳中和领域海外影响力投资实践与反思第六部分073资料来源:EIP,社会价值投资联盟ADBVentures以亚洲发展银行联合韩国及北欧等国主权基金设立的、主要投向初创企业的ADBVentures为例,其将气候变化相关技术创新作为专门的单元进行投资,在其开展第一期基金投资时,就分析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几大行业,制定了针对这些行业的革新技术进行投资的目标;在对单项技术进行投资时,ADBVentures会设定一个气候变化影响力目标,也就是这项技术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后,可以达到的碳减排前景有多大;在投后阶段,ADBVentures亦设计了一个目标卡片来评测每个项目在气候变化上产生的影响力,当影响力不符合预期时,对项目进行指导与扶持,以期最终达成影响力目标。图表45EIP能源转型三大投资主题能源供应脱碳碳捕捉能源储存氢能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分布式能源输配电优化电网强化微型电网网络安全数字化虚拟电厂智能建筑农业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工业过程交通运输技术赋能基建智能、富有韧性清洁、间歇性电气化、波动明显能源需求电气化074responsAbility除关注能源转型外,responsAbility也将其89%的债权投资主要投向小额贷款机构(小额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小额保险和汇款产品保护低收入家庭免受收入损失、提供应急缓冲资金等),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通过间接关注SDG8、9和12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地区国家)的农民解决气候变化挑战带来的经济和民生问题。responsAbility曾为一家赞比亚家用太阳能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其采用现收现付的商业模式赊销产品,使2300多万人能够获得清洁能源,并创造了850个就业机会(30%雇佣人员为女性)。ADMCapitalADMCapital是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私人信贷基金。ADMCapital认识到,印度尼西亚的中小型企业和小农户存在着巨大的融资缺口。因此,他们认为通过其贷款平台可以同时获得商业回报和创造气候影响。为什么是印度尼西亚?该国拥有全球第四大森林,也是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并且60%的排放来自于森林向农业的转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DMCapital建立2亿美元的AsiaClimateSmartLand-scapeFund(简写为ACLF),向印度尼西亚活跃在可持续农业、林业和水产养殖业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中期高级担保贷款。该基金旨在填补小农户的融资缺口,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应对商品供应链中的气候风险。ACLF将通过自身丰富的专业经验及相关网络,努力为其支持的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改善目标人群生活水平和提高妇女参与度等方面的目标。ADMCapital及旗下ACLF基金开创了独有的一套系统,综合了各个领域在国际上最顶尖的执行标准以及ADMCapitalFoundation慈善基金会的研究,来为所有项目的ESG风险控制提供全面支持。关注气候适应领域的投资洼地传统投资机构对双碳领域的关注还集中在气候减缓领域,但气候适应同样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基础和最根本的手段之一,气候适应和气候减缓两者需要相互补充和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低碳转型。与参与双碳领域投资的传统投资者不同,影响力投资机构有时会借助“目标及贡献”为导向的影响力投资框架,平衡在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领域的资源适配,减轻、预防、弥补气候对利益相关方的负面影响,达成兼顾环境保护和气候公正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正如报告前文提及的,根据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GlobalCommissiononAdaptation)的研究,气候适应领域的投资可以在产生积极影响力的同时产生显著的财务回报,其总体回报率在2:1-10:1之间,最高可达25:1。碳中和领域海外影响力投资实践与反思第六部分075CIG以CapricornInvestmentGroup(CIG)为例,其由eBay第一任主席JeffreySkoll(Skoll基金会创始人,同时也是GIIN早期支持者之一)于2001年创立,是欧美较早专注于SRI的投资机构。自2006年,CIG开始为Tesla提供C轮、D轮和债务融资并在其上市后长期持有,CIG将Tesla定义为影响力企业,认为其对汽车和能源行业有颠覆性的创新,可以使人类社会的出行方式向低碳转型迈进。这笔成功的投资使CIG的高管团队相信“脱碳(影响力价值)和赚钱(财务价值)”是可以统一的,也为CIG全面转型为影响力投资机构树立了信心。目前,CIG的科技影响力基金将影响力投资作为投资策略核心,明确了电气化、新一代基础设施和气候信息与数据等三大创新方向,希望影响力资本能提前入场作为长期资本发掘投资标的长期价值。CamcoCleanEnergy分布式光伏电网因其单体项目装机容量低、电费收入依赖于屋下企业支付、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等因素,而不受到新能源投资者的青睐。但是,CamcoCleanEnergy(Camco)在非洲地区的家用太阳能和光伏发电项目以突出项目对就业、环境等公共目标的手段,吸引到当地政府与企业赞助商的流动性支持,拉低了项目成本,成功运行了布隆迪第一个并网的大型(装机容量867MW)社区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在为9万多居民提供100%的清洁电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稳定的财务回报。投资回报与影响力价值的双赢在此,我们将投资机构在发挥影响力价值的同时保证机构设立的投资回报目标定义为“影响力掘金”,其指在追求影响力价值的驱动下发掘尚未被市场认知或市场不愿进入的领域,优先获得了丰厚财务回报。,可以分为两类实践:对趋势性大机遇的提前把握和对市场盲点或痛点的主动入局。对趋势性大机遇的提前把握需要耐心和决心,但会在未来带来出人意料的丰厚回报,如CIG对Tesla的投资;同样,对市场盲点或痛点的主动入局,也是影响力投资者实现较优财务回报的方式,如CamcoCleanEnergy对家用光伏的投资。影响力评估的增量价值体现在投前、投中和投后各个环节,且可能在财务回报上得以体现。首先,投前与投中的影响力评估主要是发掘并尽量避免潜在消极影响带来的风险,并判断长期的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力投资机构可在投后通过影响力赋能,发掘和提升标的公司的综合价值。076responsAbility以ResponsAbility为例,其投资团队在投前会评估项目的ESG风险,结合ESG标准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核心维度筛选潜在项目和公司,赋予每项投资ESG评分,定义其潜在负面结果的规模和严重性;通过选择ESG得分最高的投资组合将这些领域的风险透明化、最大程度上减少负面外部性的发生;若在尽调阶段,responsAbility团队发现标的存在ESG风险,将通过各种对冲方式减少风险,否则将不推进进入后续阶段;在评估标的的ESG风险后,responsAbility积极瞄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相关的积极影响。为了量化该影响,其采用了“影响力五大维度”方法和IRIS+、等行业指标。ESG与影响力评估的协同关系如下图:CleanEnergyVenturesCleanEnergyVentures(CEV)基于创业者提供的信息,量化投资标的预期的减排潜力,将此作为投资筛选依据之一。同时,CEV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一个成熟的技术标准和问卷体系——SERC(SimpleEmissionsReductionCalculator),并将这个工具开放给所有气候技术初创公司和它们的潜在投资者;根据SERC,投资机构和初创企业可以计算出产品和服务的单位气候影响(每单位的产品/服务能减少多少吨温室气体)和市场潜力(预计随时间推移会卖出多少单位的产品/服务)这两大关键指标。图表46ESG与影响力评估的协同资料来源:responsAbility,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投资筛选评估与报告ESG议合避免负面影响影响力机遇提升积极效果碳中和领域海外影响力投资实践与反思第六部分077EIPEIP在开展影响力评估时也注重impact和ESG的区别,EIP对前者的理解更集中在商业模式本身产生的外部性上,对后者的理解是“所有会影响被投企业目前和未来财务回报、声誉和合规的议题”。在投中与投前,EIP会通过问卷调查、评分与审核、投委会参考ESG与影响力评估报告、数据分享等方式,对所有潜在投资标的进行全面的ESG与影响力评估,以期规避投资活动的负外部性,并追求正外部性。从涉及的议题来看,影响力评估的指标包括:碳减排量、燃料节省量、节水量、空气污染物减少量、植物量和汽车使用减少量等;ESG评估的指标包括:环境政策和实践、碳足迹、气候风险、供应链、ESG相关纠纷、网络安全、工作安全、职业发展、岗位创造、多元化和育儿假政策等。2021年,EIP正式搭建一套定量的ESG与影响力评估体系与报告框架,对所有潜在投资标的进行评估并将结果提交至投委会以便投资经理对项目进行评估与筛选。更为重要的是,EIP找到了一条让影响力评估带来的增量价值使各利益主体分享的模式,其最大亮点在于EIP的生态系统中纳入了战略伙伴,作为影响力投资价值的直接接收方,为EIP和被投企业开展影响力评估提供正反馈。具体而言,这些战略伙伴(有一部分是EIP的LP)中的绝大多数有对能源转型的现实需求(61%的公用事业和产业伙伴以及42%的金融机构伙伴已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超过68%的公用事业和产业伙伴有2030年低碳转型的中期目标,95%的公用事业和产业伙伴以及75%的金融机构伙伴发布了气候或能源相关承诺),EIP将这些战略伙伴的现实需求与被投企业的气候科技创新对接,在发挥平台作用时,搭建起可量化的评估体系自然是增强说服力与可信度的有力方法。这些评估在某种程度上为战略伙伴选择合作的初创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评价依据,因为对于这些大公司而言,脱碳效果是他们选择的核心之一。因此,EIP对被投企业开展影响力评估达到了多赢的效果:第一,战略伙伴可以了解某家企业的产品技术或服务能带来的实质减排量是多少,有利于帮助他们选择项目进行采购或其他类型的合作;第二,被投企业可以获得订单和其他形式的营收支持,帮助其项目落地或扩大规模,构建起商业模式,他们也乐于配合EIP进行影响力评估并积极改进;第三,EIP的被投企业营收获得了增长,估值水平水涨船高,EIP的投资收益亦所随之上升。图表47EIP生态圈内战略伙伴与被投企业交易情况$191753116177299$81$236$572$1,0642017201820192020202120172018201920202021被投企业与战略伙伴间累计签约交易额(百万美元)被投企业与战略伙伴间累计签约交易数(笔)078系统性评估方法助力双重目标落实影响力评估的系统性方法首先体现在评估框架:影响力评估框架既应包含多维度、多利益相关方视角,也需要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相结合,以实现动态调整;更体现在其对投资工作的指导上,这是确保双重目标实现的核心。资料来源:EIP,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被投企业与战略伙伴间合作数量(家)碳中和领域海外影响力投资实践与反思第六部分079CamcoCleanEnergy以Camco为例,其影响力评估体系参考了GRI、UNSDGs、IRIS+、IMP等八大第三方标准,指定了治理、人、财富、地球影响等四个维度共36项影响力指标;也因此,Camco与被投企业的合作不再局限于投资,还包括针对指标体系的员工内部培训、持续数据收集、定期举办被投企业评估等深度的投后管理措施。为有效实施、管理和报告基金影响力成果,被投企业还被要求加入Camco自建的环境和社会管理系统(ESMS)以便监测表现,ESMS由专设的“负责任投资”部门实施,由管理层、可持续商业委员会和董事会共同监督。图表48Camco影响力指标资料来源:Camco,社会价值投资联盟080CIG以CIG为例,其除了对标的开展截面式的影响力评估外,还会对被投企业开展动态的影响力评估,将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与影响力价值创造的四个阶段相对应,这为投资机构校准被投企业影响力价值的不同阶段提供了指导。(企业发展阶段包括:概念发展、概念验证、产品落地和规模化生产;影响力阶段包括:影响力愿景、影响力目标设定、影响力牵引和影响力加速。)DeetkenImpactDeetkenImpact(DI)为了更好地实现投资的双重目标,将影响力评估贯穿从筛选到退出的全流程:在前期筛选时,DI会使用ESG、影响力、位置、项目类型、预计发电量和碳排量等标准对项目进行筛选,未达到标准的项目将不再后推进;在尽职调查阶段,DI会对每个项目通过文件审查、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实地调研等进行全面的财务、环境和社会分析,并出具一份详细的环境和社会行动计划,包含项目在基金投资期之前和期间不同阶段需要达成的一系列目标,其中社会和环境因素将被充分考虑;在项目交割期间,DI将环境和社会行动计划的达成设定为付款的先决条件,并包含在交割条款中。在最终打款前,项目必须提交自己的社会、环境、劳动或健康和安全等影响力报告;投后,DI将对项目进行每月一次的社会和环境审查,由基金的环境技术顾问负责(具体而言,DI会为每个项目发放DISE问卷,用于监测和评估项目与其主要和次要SDG相一致的积极影响);在退出方面,DI在投资开始时便和各个项目确定了退出机制,并定义好了“责任退出”,后续,DI将监测项目遵守其承诺的社会和环境准则。在募投管退的全过程中,DI对于每项投资影响力评估都会尽可能准确和量化,其框架为:(1)预期的影响是什么;(2)预期谁将受影响;(3)预期影响有多大。同时,DI还会评估实现投资预期影响的可能性,会考虑可能导致与事前预期不同的重大风险因素、未来增加投资影响的机会、间接和系统性影响等。DI最终输出的指标会尽可能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并遵循最佳实践。图表49CIG影响力动态评估的阶段划分资料来源:CIG,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影响力愿景思考核心产品与服务可能产生的环境与社会效益的范围影响力目标设定将产品与服务与一个特定的、可衡量结果与受益对象的目标相联系影响力引力将早期客户与受益对象的反馈与投入整合到产品的更新与迭代中,以期实现影响力目标影响力加速将更多的影响力评估与管理实践纳入企业运营中1.概念发展企业发展阶段影响力阶段2.概念验证3.市场进入4.扩大市场碳中和领域海外影响力投资实践与反思第六部分0816.2发展挑战:聚沙成塔,技术与评估手段是重大难题传统投资机构通过兼并以期快速入场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在气候科技领域或气候影响力方面具有先锋或领导作用的影响力投资基金开始出现融合趋势,即这些基金开始被大型的传统基金(转型)或影响力基金(扩大版图,赛道或地域)并购或投资。例如,上文提及的responsAbilityInvestmentsAG的大多数股权(约90%)于2022年1月被拥有超过88年历史、位于伦敦专注于国际储蓄和投资业务M&G正式宣布收购;而DeetkenImpact也在2019和2020年收购了两只专注可再生能源与新兴市场的影响力基金。可以说,海外的碳中和领域影响力基金正受到越来越多传统投资者和大型投资机构的青睐。而这些传统玩家通过兼并以快速入场,一方面反映出市场需求或偏好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传统投资机构对此的积累与准备并不充分。但随着影响力投资机构被大型传统投资机构逐步兼并,我们有理由相信影响力投资策略和相应的评估方法将会进一步主流化,影响力投资在未来或许将以某些更具系统性和多元价值观的投资方法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式出现。技术成熟度曲线约束下耐心资本的尝试从上文关于影响力投资实践的总结中可以看到,影响力投资的问题意识与对解决方案的不断追求有助于发掘尚未被市场认知的投资机会。但正如ADMCapital的LisaGenasci指出的,碳中和领域的很多技术突破还处于理论或R&D阶段,由于技术发展存在较长的周期,碳中和领域投资需要关注有长期正向发展潜力的赛道,但也要谨慎对待还未真正跨越成本平衡曲线就已兑现市场预期的行业。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光伏、风电等技术从本世纪初开始逐渐在国内推广应用,也经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逐渐进入比较深度的技术迭代期。很多技术一开始依靠政府补贴来推动,呈现波动发展的趋势,直到该技术达到平价才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在充当耐心资本的意愿和技术不够成熟的现实间权衡取舍,是考验碳中和领域影响力投资机构的一大挑战。082目前,有一部分影响力投资基金(如EIP和CIG)已选择设立单独的“前沿基金”来发掘尚未商业化、甚至仍处在研发与设计阶段的项目来探索对未来减排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这种建立在调整投资周期和期望收益、与投资者充分沟通甚至投资者驱动的尝试,可能是选择作为耐心资本的影响力投资机构值得借鉴的经验。影响力评估困难但并非无解即使开展近二十年的责任投资或影响力投资实践,一些影响力投资的先行者也会坦率地承认针对初创企业开展影响力投资难度很大,因为这些企业的相关数据缺失严重且自身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也正因如此,部分机构的影响力评估会包含静态与动态两大部分。这种处理方式考虑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指导性。在实际操作上,针对初创企业的影响力评估会更倾向定性分析与判断;而对发展规模扩张期的企业,影响力投资机构会更注重量化其商业模式的影响力价值,以此对其进行动态监督与支持。ADBVentures的浦晓文指出,影响力投资者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是在影响衡量方面的专业知识。除了ESG之外,还需要在尽职调查中加入一个新的系统,在投资后的管理和退出方面做一些额外的工作。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投资者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系统的数据量化和管理可以在投资机构退出后增加公司的吸引力,减少后期投资者的工作量。但要做好影响衡量,影响力投资者需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尽最大努力用已有的数据进行量化和管理,做到透明和公开,建立长期的管理计划。我们或许要承认,很多时候影响力评估带来的增量价值很难被资本市场清晰地感知与辨别;又由于影响力评估的困难与成本,许多投资机构和企业并不愿意开始进行影响力评估的尝试。而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影响力评估的正反馈链条,在基于利益相关方真实需求与能力而建立的价值交换生态下,影响力评估的增量价值被正确传递和反映在市场中。正如上文提到的EIP,其将有减排需求的LP和大型企业纳入自己的生态圈,将自己定义为对接初创企业和需求方的平台,将对初创企业产品与技术的影响力评估成为对接需求和供给的过程中的一种通用语言,发挥出影响价值的沟通与桥梁作用,实现了企业、投资机构、出资人与大企业的多赢。一旦初创企业与出资人感受到影响力评估带来的真切回报,那么影响力投资实践的轮轴就可以被真正推动,这也会加速碳中和领域气候科技创新的商业化落地与影响价值的规模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影响力投资实践和方法论积累的投资机构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中和领域海外影响力投资实践与反思第六部分083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102]07.初步认识:影响力投资引导价值共创潜力高,但生态尚在发展早期价值争议:有意愿推动影响力投资的主体模糊,核心动力不足[102]本章由研究组共同完成中国双碳领域的影响力投资尚在早期发展阶段。为了探究当下各类投资者和参与方对双碳领域投资的认识和对影响力投资潜在价值的理解,我们采访了国内十家影响力投资相关的(潜在)投资者、创业者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基于对这十家机构代表的访谈,我们总结了对于影响力投资对实现双碳目标价值的初步认识和争议问题。图表50国内双碳领域影响力投资相关受访者名单资料来源: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序号受访人代表机构分类机构简介1葛勇绿叶投资影响力投资机构绿色环保领域的天使投资机构2卢琦青云创投影响力投资机构专注中国绿色产业股权投资领域的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机构3杜凯迪国投创益影响力投资机构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成立的、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的国家级产业基金4路培贤(时任)禹闳资本影响力投资机构中国最早专业从事影响力投资的管理公司之一5左林红杉远景碳中和基金传统投资机构全国首支由绿色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发起和落地的百亿规模碳中和专项基金6张昕同创伟业传统投资机构中国第一批专业私募股权投资公司7陶岚绿普惠创业公司专注数字化绿色低碳生活的碳普惠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8王逸霖Bluewind创业公司碳捕捉服务商9王苡憬2060Advisory第三方服务机构影响力投融资顾问公司10庞宝欣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第三方服务机构中国首家专注于促进可持续金融的国际化新公益平台接受采访时任职禹闳资本,报告发布时已离任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0857.1初步认识:影响力投资引导价值共创潜力高,但生态尚在发展早期影响力投资相较传统主题投资更能挖掘价值洼地。从行业和投资主题的方向考虑,我们一方面能关注到主流资本往往忽视的细分领域,另一方面更能从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中挖掘投资主题。例如在2018年禹闳基金关注了精神健康、自闭症儿童的主题;在2020年我们的基金还关注到循环经济、电动电池回收、稀土的回收利用等。在资本蜂拥而至入局电动汽车、电池储能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储能后面那一环节——回收。但同时影响力投资如何把握好进入某领域的时机也是一大挑战。很多企业会过早进入某个市场,因为时机不对而九死一生。所以影响力投资人的智慧是:既需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长期陪伴,同时要有眼界去发现某个在中短期内能有起色的领域。为了更好的把握进入时机,国外的方式是依靠公益创投的早期参与,让影响力投资接公益创投的盘,形成一个食物链式的生态体系。禹闳资本影响力投资更能挖掘价值洼地,从行业和投资主题的方向考虑,把握进入某领域的时机。影响力投资能够挖掘价值洼地,找到尚未被主流资本关注的蓝海赛道影响力投资以解决社会及环境问题为导向,综合影响力和商业可行性两大逻辑,发掘传统投资者可能忽略的电池回收、智慧农业等细分赛道。由此,投资者能够抓住市场先机,率先布局主流资本尚未关注的蓝海市场。在资本蜂拥而至入局电动汽车、电池储能的时候,影响力投资机构禹闳资本则关注了储能的后一环节——电池回收问题。影响力投资机构绿叶投资则指出,挖掘的项目机会应同时具备影响力特点和完善的商业逻辑,使其有可投性。第三方服务机构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指出,最前沿的影响力投资就应当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完善衡量企业产出的指标,投早投小,培育企业。086影响力投资机构在发现项目上和传统投资机构其中一个不同是保持着一种问题导向,希望能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现在主要投资农业,农业的上中下游都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判断项目时的核心观察点。我们会先研究农业生产有哪些主要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上中下游的哪些环节产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再去寻找对应不同解决方案的产品和技术有哪些。传统投资机构可能就会从智慧农业这一赛道入手,看赛道里有哪些企业,再去选择一些合适的标的进行投资。虽然切入的角度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殊途同归,最后可能都会看到同样一个企业。这是因为即便从影响力、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的项目还是要可落地的创新技术,这个技术一定要有商业价值,如果没有商业价值,就没有人会使用它,就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所以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好的项目还是要有完善商业逻辑,同时具备影响力特点。绿叶投资保持问题导向,追求具备影响力特点和完善商业逻辑的项目。图表51禹闳资本影响力投资实践原则资料来源:禹闳资本,社会价值投资联盟R原则EMF三原则相关影响力指标1.减量化2.再利用3.资源化1.从设计之初避免废弃和污染2.延长产品和材料的使用周期3.促进自然系统再生●避免的(有害)废弃物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吨)●避免原料开采和加工而产生的环培问题●再生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年)●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吨)●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立方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回收利用的能源(kWh)●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年)●避免原料开采和加工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避免原料开采和加工而产生的环境(尤其是土壤和水资源)问题●直接或间接产生可再生能源(kWh)●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吨)●再生材料的生产(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品)直接或(下游产品)间接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吨)087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某种程度上,我们会觉得影响力投资的前瞻性在于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这是最前沿的影响力投资。当影响力投资者看一些绝大多数主流投资都会认可的机会时,需要影响力投资者的影响力衡量标准去判断这个企业是否可以关注一些他原来没有关注的价值。比如原来一个企业可能只看三个指标,然后你进来之后告诉他你要看九个指标,剩下六个指标也很重要。比如在双碳领域,如果真的要产生影响力投资的增量价值,一定要测量一些碳排放之外的指标。影响力投资的阶段也很重要,越是投早投小,越能体现影响力投资的价值。因为影响力属性,陪伴一个双碳项目从种子轮或者是天使轮逐渐成长;还是到项目已经成熟了,在其他机构都会投资的情况下,影响力投资机构再做跟投。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影响力投资要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衡量企业原本没有纳入考量的影响力指标,投早投小。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图表52绿叶投资影响力投资路径资料来源:绿叶投资,社会价值投资联盟0102030405通过集中案例教学、小组学习、引导性企业交流考察等形式,帮助创业者厘清核心商业模式,摆脱成长桎梏。数十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组成导师团,在企业发展的各方面(管理、营销、人力、法律、财务等)给予专项指导。定量定性的影响力指标体系,引导企业为环境与社会做出双重贡献,逐渐成为解决当地就业与经济转型的主力军。紧密互动的绿色同学汇;聚集资源的清洁技术孵化网络。融资支持:超过50家国际国内投资机构网络,绿叶基金引导成立“合投平台”,为创业者投入“耐心资本”。厘清核心商业模式陪伴式成长植入绿色基因拓展发展网络融资支持088影响力投资能够链接有相似理念的LP、创业者、第三方机构等具备影响力投资理念的LP、创业者、第三方机构等能够由于这一理念聚集起来,互通有无,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利用各方资源。投资者可以更容易与理念一致的创业者共鸣,协同解决创业者在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需求、业务发展困难。绿叶投资、禹闳资本等在实践中证实了影响力思维在募资、投资方面为机构带来的优势。以绿普惠、Bluewind为代表的双碳领域创业者则指出,由于社会认知度低、没有可对标的企业、有别于传统成熟的商业模式,传统投资方对于投资碳中和,尤其是消费端碳中和的领域企业存在顾虑。创业者期待和影响力投资者沟通交流。在中国市场上塑造一个典型的关注绿色低碳、影响力投资的投资机构形象,在募资和寻找投资标的方面有一些价值,但并不是很明显。它给我们带来的优势更多是在业务层面,比如会有更多同行来找我们交流,这也和最近我们关注的赛道开始变得热门有关。但是在募资和投资上并没有直接的帮助。就被投企业而言,最近我们看到的初创企业数量有增加,更多是受到双碳目标的驱动,还没有到市场井喷的阶段。我们和传统投资机构不同的点在于我们会努力和被投企业建立紧密的关系,也因此更容易听到真实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做了大量孵化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们帮助初创企业去克服这一阶段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是有共性的,我们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分析框架,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分析初创企业的信息。但我们的孵化模式也和比较知名的传统孵化器不同,从内容上我们会融入影响力评估、环境价值等方面,从形式上我们也不会急于把参加孵化的企业推荐给下一轮的投资者,这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的孵化带有一定的公益属性。绿叶投资影响力投资在业务层面为投资机构带来优势,如吸引更多同行交流、和被投企业关系更紧密。089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在募资方面,影响力投资的作用分两种情况讨论,把LP分成有影响力倾向的和没有影响力倾向的两拨人。没有影响力倾向的LP第一印象会觉得影响力是需要牺牲财务回报的,而另外一批具备了影响力倾向的LP其实加速了我们的募资速度。以禹宏资本去年募集十个亿的基金举例,融资盘比较大时,如果有非常积极的LP,其实非常有利。我们需要找准、找对的就是这后一批人。但在我看来,虽然中国市场有这样LP的存在,但从LP数量和资产规模而言仍然是极少数,估计不到万分之一。此外,我还观察到项目竞争上的优势,当我们面临争取项目的情况时,发现创业者不管是基于和我们理念共识的一致、投资组合的协同,还是我们投后管理的服务,又或者是因为我们有更友好的投资条款,也都会优先考虑我们。资本当然需要财务回报,而判断追求的财务回报与影响力投资的使命是否有冲突,需要对风险的管控。因此创业者会更相信影响力投资人的决策和判断,而不是追赶主流资本。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经历这一种情况,有的创业者拒绝了更高的估值来选择我们。禹闳资本具备影响力倾向的LP加速了影响力投资机构的融资速度,理念一致的创业者也会优先考虑影响力投资机构。绿普惠以实现“科技带动全民减排”为己任,采用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作支撑,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的,是数字化低碳化条件下,新型社会企业。实现社会目标是方向是价值观,达成经济目标是手段是支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2020年推出双碳目标后,第一年主要聚焦在生产领域减碳,启动了全国碳市场,但2021年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顶层设计文件中都在提出推动生活绿色化,推动全民绿色低碳行动,推进数字碳中和和碳普惠,20大报告也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绿色消费放在重要位置。拥有20多年从事碳领域的工作经验,我很早就意识到消费端减碳这块巨大的作用和商机,所以在2019年底创立了绿普惠,目前,我们是碳普惠合作网络认可的第三方绿色生活减碳计量底层平台,我们的产品“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成功了服务了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泸州市、北京冬奥会、正在服务江苏省苏州市、福建省、安徽省等更多省市,已经为超过千万用户建立了个人碳账本,带动减排次数超过2亿次。可以说在目前碳中和风口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具有先发优势、绿普惠碳普惠概念新颖,我们自己摸索除了一套商业模式,并已经形成规模化增长和一定的影响力,但市场上没有可对标的机构,投资者需要一定的认知时间,希望和影响力投资者有所交流。090很多资本是做不到改变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现有生活习惯的。对于这样的事业,半公益的性质可能会更好。希望资本可以在收益方面多让一些利、多一点耐心。目前我觉得无论财务投资者多大,哪怕他们自己说很有耐心,可能也会在某一天突然变卦,难以去信任。而且对他们来讲,因为他们也有成本的压力,背后的股东可能也会有要求,我们也都理解。现在有个好的趋势是很多保险资金进场,这种险资一般周期会更长,至少它的耐心会更足。等更多险资和养老金等进场后,可能会有一些改变。Bluewind希望资本在收益方面多让一些利、多一点耐心。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等,在碳普惠综合服务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壁垒和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我们做的是自己开创的一片天地,没有谁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走,也没有类似的企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走,路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的认知都来自于我们复盘的能力——比如说在一次次活动上企业有什么需求,政府有什么需求,怎么样满足,哪块做得不好,下次应该怎么做。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有碳减排数字账本,5亿人参与实现30亿吨的碳减排目标,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双丰收。目前和投资方交流的时候,大家对这个领域怎么创造和体现影响力,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商业价值,都还在继续摸索。我们期待和更多的影响力投资者一起探讨。091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作为影响力投资者,除了从商业逻辑角度出发去评估企业的市场、瞄准的市场规模、潜在发展潜力,进行团队、法务、财务和商务尽调,我们还会有一个ESG尽调,很多时候会引入第三方来做专业尽调。ESG尽调的优势是你真正走到一个工厂里面,从ESG角度可以观察到这个企业管理的水平。如果管理得不好,ESG必然不好。如果一个企业引入了好的运营管理手段,管理颗粒度就提高了,它的ESG方面也会明显提升。青云创投ESG侧面反映企业管理水平,提升ESG有助提升运营管理颗粒度。在接触ESG理念之前,通过投资发现在环境、社会、企业治理层面做得越好的企业,在它的经济效益会有所体现。这方面相关数据有限,并不能绝对肯定这个结论。但就我们投资的企业中,这几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在经营方面始终表现较为稳定、在基金退出环节较为顺利,结果对基金投资来说是非常正向的。国投创益ESG管理好的企业,在其经济效益中会有部分正向体现,投资机构顺利退出,企业稳定经营。影响力投资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优化管理体系,有助后续上市、投融资影响力投资要求对影响力有完整的评估管理,对被投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产生的影响力进行详细的追踪记录,这将促进企业优化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当下,ESG理念大热,美国、香港等多地交易所提出ESG相关监管要求,影响力投资的进入可以帮助企业更早做好准备。青云创投指出,从确定指标、数据收集到构筑评估体系、公司治理理念,再到产出完整的影响力报告,这一流程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颗粒度,帮助企业平稳经营。国投创益的投资实践表明,这一影响体现在企业的正向财务表现当中。禹闳资本指出,提前构筑ESG管理体系,有助投资机构顺利退出,乃至帮助企业对接国际投资者,有利于后续投融资。092影响力投资引入ESG的概念对于企业上市、后续融资等方面也有好处。有的企业因为需要在港股上市,因此对ESG有较强的兴趣,更愿意配合我们在投后管理阶段的工作,听取我们在ESG方面的建议。因为相比较其他主流资金,作为影响力投资者我们对ESG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在做影响力评估管理的过程中,其实或多或少已经搭建起了有关二级市场,特别是针对上市公司ESG要求的评估框架,这也利于企业之后的上市。所以无论是从最早期的指标收集、数据收集工作,还是从公司治理的理念构筑,通过我们影响力投资的工作可以推动企业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雏形,这也是影响力投资有价值的地方。禹闳资本引入ESG概念有助企业构筑治理理念、上市、后续融资。图表53国投创益产业基金投资管理模式资料来源:国投创益,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构建了既充分体现国有资本市场化、产业化扶贫特色,又有理论高度和借鉴意义的产业基金投资管理模式。该模式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市场化运作,不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作用,还可复制延展到经济社会的相关领域,并总结出版了《产业基金扶贫实践与探索》一书。01.02.03.04.05.产业基金投资管理体系产业基金投资管理方式产业基金投资五式判定法产业基金投资流程七大产业投资平台06.07.08.09.10.全面风险管理二元绩效评价投后管理信息化建设党建引领影响力投资很早就客观存在,只是没有系统地去总结它的规律。资本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在这方面走到了前面。093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7.2价值争议:有意愿推动影响力投资的主体模糊,核心动力不足影响力是否应当成为投资的重要考量?作为一种在国内尚新兴的投资方式,影响力投资的根本驱动力、投资方式、投资价值还未形成共识。影响力是否应当成为投资的重要考量?这是大家目前争论的焦点,也是其他争论的起点。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认为影响力投资运用金融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环境有正向效益,但影响力投资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影响力投资行为认定和规范、绩效评定和收益评价体系建设、第三方监督和评估机制完善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认为,影响力投资相较传统投资的区别在于对影响力的考量是否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在这一点不够完善的时候,影响力投资很难获得广泛的认可。绿叶投资同样提到,影响力投资重点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对环境价值的评估和要求。国投创益分享了他们实践中的思考,他们会优先选择有潜力创造社会效益的企业,借助其自身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没有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通过定量数据去衡量投资企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传统投资者也表达了他们对影响力投资的看法。红杉认为最大化投资人的经济回报是传统投资者的首要目的,影响力可以纳入考量但不会成本基本逻辑。也有其他投资机构同样认为投资机构的第一目的是追求商业利益,社会利益则交由慈善来完成,尽管行为上两者可能交融,在目的上还是要做出明确区分。同创伟业则认为更应该关注行业自身特点与技术成熟程度带来的变化,创业者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对创业的成败产生影响有限。094如果一个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影响力进行了系统性考量,形成了一套方法论,并且把这套方法论清晰地呈现出来,他就是一个影响力投资者。如果只是在投后某些步骤引入这些影响力投资管理方法,并没有价值增量,我觉得这样就不太算影响力投资。我觉得更有实质性影响力投资一定是增加价值的,而这种对价值的考量应该贯穿始终。在投资前就应该对项目的潜在影响力有系统衡量,基于此在投后做赋能,形成贯穿的一条线。影响力投资相较传统投资的区别在于对影响力的考量是否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论。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认真投双碳领域的机构肯定会关注企业在碳减排这方面的环境价值,这一点上影响力投资机构和传统投资机构没有区别。因为双碳领域,包括绿色农业,都具有极强的环境和社会属性,这些领域的优秀投资机构自然会融合一些影响力评估的方法。我们认为未来的趋势就是传统投资逐渐采纳影响力投资的某些方法,所以可能就不会存在单独的影响力投资这一类别。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对环境价值的要求和评估,这就与“漂绿”问题相关。但对大机构来说也不会刻意进行一些漂绿行为,可能是方法论的严谨程度上会有差别。影响力投资者与传统投资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影响力投资对综合成本的评估是更全面的,就是我们影响力投资者会考虑某些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是否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其他负面影响。比如植物工厂这类项目,尽管它节省了大量土地、化肥使用,但它对人工光源的需求极大,这造成了额外的能源消耗,当其使用的电力还不是清洁能源发电时,我们就无法认为这是一个真正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的方案,我们就不会投资这类项目。这其实就是影响力投资者对全维度影响力衡量的价值。绿叶投资影响力投资对综合成本的评估更全面,重点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对环境价值的评估和要求。095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投资机构,我们会优先选择社会贡献较大的企业,通过撬动社会资本、鼓励龙头产业进入乡村地区,通过企业自身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多维度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公司基于多年服务脱贫攻坚战略的投资经验,总结出“借船出海”的投资模式。凭借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达成带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贡献税收等效果。例如公司通过投资上市公司,凭借上市公司稳定的商业模式以及其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带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与其商谈将资金用于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帮扶当地人口就业等条件。在当时投资时,我们向公司提出了明确的条件,我们的资金一定要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帮扶。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全面考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但仍会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判断,并与企业达成一致目标,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国投创益选择有潜力创造贡献的企业,推动其扩大影响力。红杉并非传统定义的影响力基金,作为国内创业投资的领导者,红杉的首要目标还是要带给投资人最大化的经济回报。但经济回报和影响力并不冲突,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把ESG和社会影响纳入投资考量,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提升投资效益,防范投资风险。红杉中国自设立以来一直践行ESG理念,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ESG已经成为我们投资的基本准则。红杉也非常重视影响力投资,当然这些投资并非以放低经济回报为代价的,我们认为好的投资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在两方面都获得丰厚回报。影响力会进入红杉的投资考量,但作为传统投资者,整体逻辑还是要带给投资人最大化的经济回报。红杉中国096创业者基于价值观选择环境领域切入、专注可持续目标客户这些都可以,但是我们很警惕那种把理想置于现实之上的创业者。为了保护环境,倾家荡产、亏本都可以,这样就会很危险,因为他选择客户的标准不是按照收益,而是按照能减排多少量,这样就会很容易陷入不可持续的理想主义的悲剧里面去。不是说一个好人或者圣人就能创业成功,(创业)还是要回归到企业家的才能上。创业者可以跟客户共情,但是他的核心点只有一个,就是给股东赚取回报。创业者可以理解可持续发展,但是不能够迷信可持续发展,比如为了地球奉献自己。我们选择创业者的核心就是他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商业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环保激进分子,不是社会活动家,也不是一个价值观的传播者。这几个身份有本质区别。同创伟业双碳领域创业者需回归创业行业本身,尊重自身行业特点。图表54红杉中国的十大碳中和未来行动愿景资料来源:红杉中国,社会价值投资联盟01.02.03.04.05.坚定拓展布局碳中和长坡赛道关注全面覆盖五大排放部门的终端节能培育提升碳中和各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挖掘更多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早期优秀企业继续坚定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和决策流程06.07.08.09.10.扩大绿色实践及相关信息披露强化零碳产业政策研究使投资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低碳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换2025年前完全放弃本地数据中心采用云端数据中心充分行使积极所有权与被投共建“公民碳普惠”社会097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影响力投资在双碳领域的潜在价值是什么?双碳领域聚焦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天然具有环境影响力的属性。在访谈中,我们也尝试了解传统投资者和影响力投资者对双碳领域的不同切入视角,从而探讨影响力投资是否能在双碳领域投资中创造价值。同创伟业认为,双碳本身是一个主题,需要与原有的行业、赛道结合去考量,需要在原有行业、赛道建立专业度和竞争优势。绿叶投资、禹闳资本均在自身实践或市场观察中指出,影响力投资在部分偏技术创新、市场化的双碳领域赛道更能够发挥作用,其原因在于影响力投资对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关注,以及影响力投资者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切入市场。我认为不存在双碳领域创业。比如碳足迹这种提供碳排放计量软件服务的公司,其实是软件公司。双碳领域是个主题,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业行业本身。比如新材料碳捕捉是节能环保行业,有节能环保行业的特点;碳排放统计是软件行业,有软件行业特点。它们都要尊重自己行业的特点,只是选择双碳切入。双碳投资更核心的是主题,不是一个行业。一种为实现企业减排的软件,与金融合规软件没区别,因为其核心还是企业内部某种外部义务的统计和应对。过于强调可持续发展,但是财务表现不佳,这其实很危险。一个资管合规软件供应商只要把绿色指标加进去,就可以在合规义务之外满足绿色义务,而单纯做减排软件的企业就会缺乏竞争优势。同创伟业双碳领域创业者需回归创业行业本身,尊重自身行业特点。098我认为新能源目前大体量的投资都集中在技术成熟的领域或者更偏下游,包括风光基地的建设,电动车和电池的投资。这些领域可能不太适合影响力投资。但一些相关的配套环节,例如分布式电站、电力交易系统或者能源管理、绿色工业等领域它们需要创新、小型的技术突破,这些赛道会更适合影响力投资。总体来说,越偏资源类、资金密集类的项目越不适合影响力投资;越偏技术创新、市场化的赛道越适合影响力投资。绿叶投资越偏技术创新、市场化的赛道越适合影响力投资,如需要创新、小型技术突破的新能源相关配套环节。其实很多主流资本关注了能源、钢铁、建材等领域,但其实影响力投资还关注环境和社会效应的双重促进、协同作用,以及环境公平问题。比如,即使在研究最先进的太阳能板项目时,(作为影响力投资者)我们除了关注技术的领先程度,还会关注其在落后地区的业务规模和用户体验,以及商业模式创新、销售渠道、定价策略等方面。因此,我们会关注双碳和乡村振兴的交集,双碳和普惠金融的交集,双碳和食品安全关联的农业领域等等,这些有重合领域的灰色地带往往容易被主流资本忽略。在现在双碳主题特别热门的背景下,例如像CCUS、林业等代表性领域其实有很多主流资本关注,影响力投资也会关注这一类领域。比如碳吸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现有技术还需要基础理念的提升。林业领域更是短期财务回报比较少,需要依赖诸如碳交易等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体系去运作。此外,循环经济也是我认为影响力投资比较适合的领域。禹闳资本影响力投资关注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促进、协同作用。099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据了解,双碳相关的指标目前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ESG管理需要披露的基础指标。比如前一段时间国资委发文要求所有央企上市公司都采取ESG管理的模式、披露ESG报告等,是一个标准化程度趋于统一的过程。国投创益双碳相关的指标要根据企业ESG管理的需求,并紧跟政策的要求。应该关注和衡量哪些影响力?从多家投资方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实践和观察中总结,我们认为国内缺乏一套系统、普适的双碳领域影响力衡量方法。这种缺陷一部分原因来自国内的影响力投资实践刚刚起步,国家对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此外,早期企业数据不完善,涉及行业众多,不同项目之间差异巨大,这使得建立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非常困难。国投创益认为在双碳领域的影响力与企业的ESG管理是挂钩的,他们也会将投资与其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相结合。在影响力投资实践中,青云创投每年会选取一些企业案例向投资人展示优势。绿叶投资也有一套自己的影响力评估体系,虽然在精确程度上仍待提高,但基本满足初创阶段的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需求。目前市面上没有一套非常可以行之有效、普适性高的方法。特别早期企业的数据非常不完善,而且由于投早期,我们的投资范围比较广,被投企业可能在不同的行业,因此很难拿出一套完全标准的方法应用于广泛的行业。现行方法:像一个ESG投资人,评估投前、投后每年ESG三方面指标的表现,更多地关注一些风险。青云创投每年可能选取一些企业案例展示优势,但目前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评估指标。100我们在双碳领域常用的影响力评估指标基本上与碳排放相关,很多是经过测算的,因为农业领域的减排往往是间接减排。这种计算过程的精确程度还有待提高,不过对于我们这个阶段的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来说已然足够。我有了解到像青云创投、绿动资本这类机构它们可能会有更完善的影响力评估体系,评估的指标也会更多样,但这需要管理的资金量较大和被投企业较为成熟后才能实现。我们认为初创阶段的企业其发展变化的路径不确定性极高,对其评估的过程需要不断动态调整,这个时候我们也会做量级层面的中长期预测,但有时也会更看重定性的评估。现阶段投资中的影响力评估主要是根据项目(包括产业链的特征)去选择对应的指标,不同项目间的差异性比较大,而且可能也没有十分精确。当然,我认为任何测算其实都包含了对长期趋势的预测,本身都是较为困难的。如果对初创企业制定一个五年甚至十年减排预测我认为也没有必要,毕竟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可能会有极大的变化。对我们而言,评估时定性判断重于定量判断。绿叶投资根据项目选择对应指标,不同项目间差异较大,精确程度也有待提高,但基本满足初创阶段的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影响力角度:我们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去给企业计算整体影响力,而是每年选取一些企业作为案例,展现它们所有的优势,目前还做不到在所有企业上都采用一套统一的指标并最后加总评估。企业影响力方面,在投前我们会做简单的评估并拿到投委会上讨论,向投资人汇报,在投后每年我们会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总结。101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国投创益战略定位就是立足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义利结合,打造一流的影响力投资机构。受托管理的基金中,国资出资比例较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掘出一套既关注经济效益,又要达到较好社会效益的投资模式。社会责任是镶嵌在国有企业DNA里的东西,我们希望从一个正向的角度去促进、去引导资本和投资企业去了解影响力、了解ESG,让他们具备一个正向牵引力,这是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国投创益的产业基金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现在各地也开始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和引导基金,根据我们和一些媒体、咨询机构的交流,会以创益、乡村产业基金投资作为投资案例去参考、对标。国投创益影响力投资实践所倡导的带动社会效益刻在国有企业的DNA里,但国资基金对双碳领域影响力投资有限,还是要通过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入。从一些从业者的反馈来看,目前在中国市场,资产所有者似乎比资产管理者更能推动影响力投资发展。资产管理者很少主动去做影响力投资,除非是资产所有者有要求;资管机构都是按照资产所有者的目的去进行投资管理。如果就推动影响力投资的关键点来说,除了资产所有者,政策端也会是重点。2060Advisory政策端是推动影响力投资的关键点,但目前影响力投资还太小太新,还没有受到政策端的关注。市场需要出现一批有能力做影响力投资的GP吸引LP投入。影响力投资是否应当由政府主导推动发展?影响力投资目前在中国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谁应当主导推动影响力投资的发展,受采访者各持所见。国资代表国投创益则指出,国资基金具有较为优秀的引导、带动能力,希望可以借助自身国资优势,通过义利结合的投资方式,探索更为灵活的运作机制。2060Advisory和绿叶投资呼吁政策力量,同时也希望市场能够出现一批有能力做影响力投资的GP带动LP做出改变。102从我们接触LP的经历来看,尽管近两年碳中和投资的风头很盛,但具体在影响力投资领域,特别是早期投资机构获取资金支持的难度还比较大。毕竟我们的知名度、业绩和体量还没有做起来,去年我们看到了不少碳中和领域的机会,但最后还是很难参与。目前的碳中和基金很多是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的产业基金,地方政府肯定会优先选择大机构,这可以理解。这些合作基金筛选的标准就很高,从排名要求或者管理资金要求上,都对我们这种小型影响力投资机构并不友好。我们认为目前成立的碳中和基金规模都较大,未来投的项目可能都集中在相对成熟的领域,但最需要获得支持的初创企业获得的关注并不高,我们所期待技术培育、产品初始化阶段的资金可能仍然不足。在这里我们也想呼吁一些大型的碳中和基金可以考虑再单独设立真正投早投小的种子基金,这些资金可以充当耐心资本去扶持双碳领域的初创企业。比如亚开行旗下的ADBVentures会设置专门的技术支持费用(5-10%)来进行创新技术的培育。其实很多影响力投资机构愿意且真正在做创新技术培育环节的工作,他们的风险承担更大,失败率更高,但获得的支持是不足的。如果碳中和基金还主要投后期、成熟项目的话,整个双碳领域的生态系统就无法培育完善,那么最后的结果其实也未必好。这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努力。绿叶投资呼吁政府碳中和基金设立真正投早投小的种子基金,助力小型影响力投资机构。目前影响力投资还太小太新,还没有受到政策端的关注。我认为目前的破局点在出现一批有能力做影响力投资的GP,有了这批GP,就可以吸引LP逐渐投入。因为我感觉已经有一部分LP是希望做一些影响力投资的,但是还找不到能力出色的GP来帮助他们实现双重目标。回到我之前的观点,我认为任何新的行业和事物都是需要相信的人义无反顾的入场去把事情做好,做一个跟随者可能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也不少见。我不太认同“不同的投融资方式和主体会有各自的回报周期和风险承受的预期,影响力投资现在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或许它不能预期做政府资本希望做的事,因为这些事情的周期会相当长”这个观点。从我之前的研究来看,欧洲市场更多是政策驱动,美国市场更多依靠私人资本的力量,那么中国市场如果私人资本的驱动力不强,应该多尝试研究从政策面推动影响力投资的可能性。我认为欧洲影响力投资市场的政策驱动同时与其福利制度等有关,一部分相当于是本来为社会公共服务的资金用一种更有效率、可能会带来更大效益的方式来实践。但在政府削减预算和财政支出的背景下,如何论证影响力投资在社会目标上能做得更好又是一个难点,所以还是需要第一批先行者的实际案例和真实的performance(财务和影响力双效)来真正证明自己。103双碳领域中国影响力投资探索与争鸣第七部分影响力投资如何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103][103]本章作者:卢轲定义:影响力投资被双重目标驱动,践行影响度量创造价值:推动产业创新直接助力减碳,适应气候变化间接促进减碳搭建生态:资产所有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投资解决公共问题总结:影响力投资作为工具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追求双重目标8.1定义:影响力投资被双重目标驱动,践行影响度量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意大利贝拉吉奥的一场会议上倡议了影响力投资。自那之后,影响力投资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不仅是在私人投资领域,也进入了政府投资、发展性金融机构投融资等。2009年,全球影响力投资者网络(GlobalImpactInvestorNetwork,后简称GIIN)成立,作为行业重要的第三方机构,在建立影响力投资者社群、探讨影响力投资方法、汇聚影响力投资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GIIN对影响力投资的定义,影响力投资是“旨在产生积极且可度量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力,并同时带来财务回报的投资。”[104]其具有四大要素:在GIIN的描述中,这四大要素分别代表什么得到了清晰的阐释。但是,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影响力投资的定义中的作用有待探讨。在GIIN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此作出分析:主观意图:影响力投资者具有通过其投资产生积极的社会或环境影响的主观意图,这也是影响力投资区别于其他投资方式的核心特征。这种主观意图的表现形式包括公开透明地设定影响力目标、明确达成该目标的途径与策略等。财务回报:不同于不求财务回报的慈善捐赠,影响力投资追求财务回报,其收益率可能低于经风险调整后的市场收益,也可能与之相当甚至更高。资产类别:影响力投资覆盖多种资产类别,包括但不限于固定收益债券、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影响度量:影响力投资者会基于自身或第三方的评估体系对影响力投资产生的社会及环境影响进行度量,通过一系列指标,例如新增就业人数、脱贫人数、减少的碳排放量等,来度量影响力投资的实际效果,提高投资透明度。●●●●[104]https://thegiin.org/impact-investing/105资产类别是一个说明型的要素,为了说明影响力投资可以投资于广泛的资本类别,这一要素可以划定影响力投资模糊而广阔的边界,将影响力投资和捐款、政府补助等资金配置方式区分开来,但无法将影响力投资和其他投资方式区分开来。主观意图和财务回报可以合并起来理解为影响力投资的“双重目标”,即希望通过影响力投资同时践行主观意图所倾向的影响目标(对社会和环境带来正面影响)并收获(对应不同风险等级)财务回报的财务目标。在中文的语境下,这与“义利并举”一词的意涵接近。孔子在《论语·里仁》即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并举”则强调影响目标和财务目标二者的平衡和兼容。这是影响力投资区别于其他投资方式和捐款、资助等资金分配方式的根本。图表55资本增值与社会目标的兼容资料来源: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私人资本●企业经营●金融市场投资私人资本/公共资本公共资本●政府机构●慈善基金●NGO金融市场资本增值资本增值中间路径社会目标社会目标106影响度量是配合主观意图的执行手段:确保主观意图有在投资过程中被遵守并且产生了实质的效果。这一点在与中国影响力投资者的访谈中也被反复提及。与之相对,其实影响力投资还有一个隐含的要素未被提及——财务度量:确保在投资过程中执行了追求财务回报的目标并且获得财务回报。财务度量这一点因为在传统投资方法中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并且被认为是投资的默认手段,因此没有专门被提出。综上,笔者认为主观意图和财务回报的“双重目标”是影响力投资的核心追求,影响度量和隐含的财务度量是监测这一追求的实现程度的手段,而影响力投资是可以应用于广泛的资产类别的。这一认识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认识相一致。洛克菲勒基金会是影响力投资的起源机构也是核心推动方,其发布的《影响力投资操作手册:投资者的操作指南》[105](后称《手册》)中,认为影响力投资这一概念带来的最重要的认识是——“所有投资均有影响力”,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这一认识强调通过投资这一行为与其他主体所产生的关联,被投资主体的行为的影响与投资者的支持是挂钩的,无论投资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而将影响力投资者和一般投资者区分开来的是,“影响力投资的初衷是在实现财务回报的情况下创造正面、可计量的社会与环境效应”,可总结为两大要素“初衷”和“度量”,即“双重目标”和“影响度量”。《手册》还提出,部分投资者还认为影响力投资有第三大要素“贡献”,但对这一点尚未达成共识。“贡献”强调投资者在影响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求投资接受“要是没有”检验法,即“要是没有你的投资,有关影响力目标是否还是可以实现。”图表56洛克菲勒基金会发布的《影响力投资操作手册》中对影响力投资和一般投资区别的认识资料来源:洛克菲勒基金会,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传统投资效用/福利可互换性配置方式影响力投资效用和福利来自消费,并非投资投资具有高度可互换性配置主要基于风险与回报的考虑基于投资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力会为投资者带来不同的效用和福利影响力投资不具备互换性资产配置时还会考虑到环境和社会福利[105]洛克菲勒基金会.2022.影响力投资手册:投资者的操作指南107影响力投资如何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第八部分影响力投资的本质特征以及根本目的是:双重目标(同时追求影响目标和财务目标)。无论是影响度量还是贡献,都是为了推动双重目标的达成,并检验双重目标(特别是其中的影响目标)的达成程度而需要使用的手段。但必须要强调的是,为了追求影响目标的实质性,影响度量对影响力投资者而言也是必须的,如同财务度量对传统投资是必须的一样。影响力投资最大的挑战也来自于“双重目标”的内在冲突。在投资中同时追求双重目标与现有经济学理论的认知不符,市场参与者无法轻易接受这一做法的可行性,也缺乏动力去尝试和检验。在现有经济学理论中,市场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对供给方为需求方带来的效用及实现效用的效率,影响目标所涉及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被归为“外部性”。除非受到了政府的规管、罚款等对运营和成本产生了实质影响,否则“外部性”不会被纳入交易考量中。笔者认为,对双重目标是否可以同时实现的认知是一种理性判断,是否追求双重目标是一种价值选择。当然,此处的理性判断是会受到经验世界的变化(例如对非法排污进行巨额罚款)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所影响的,而价值选择也会受到道德、潮流、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性判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应了传统投资者和影响力投资者不同的价值选择:影响力投资的第一要素是初衷。投资者必须希望同时获得财务回报和正面影响。初衷影响力投资的第二要素是度量。财务计量是衡量大多数投资的标准手段,但影响力投资者还必须衡量投资所产生的影响力。正如计量慈善的影响力,投资影响力的计量也非常讲究,各种方法差异巨大,从年度影响力报告、季度核心指标(KPI)报告、再到结构性定性评价报告,但当前影响力投资界并没有计量影响力的公认标准。度量有的影响力投资者还会考虑到第三个变量:贡献,也称为增益。这个变量要求投资必须接受“要是没有”检验法:即,要是没有你的投资,有关影响力目标是否还是可以实现。关于是否将贡献作为影响力投资的第三支柱目前仍未达成共识。贡献图表57影响力的核心组成要素资料来源:洛克菲勒基金会,社会价值投资联盟1081.影响目标可能会损害财务目标传统投资者的价值选择是避免追求双重目标;部分影响力投资者的价值选择是愿意让利以实现双重目标。3.影响目标会为财务目标带来额外的好处,并且这种好处大于追求影响目标所付出的额外成本不管是传统投资者还是影响力投资者都会在这种认知下选择双重目标。事实上,如果投资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影响力投资会大行其道。但是这种认知不一定符合当下的现实,在未来可能会随着政策及商业规则的改变而改变。即使与现实相符,目前也尚未被充分证明和被不同的群体广泛认可。因此我们不多做探讨,只作为一种理论可能性。2.影响目标不会损害财务目标,二者可以同时实现传统投资者的价值选择仍然是避免追求双重目标,因为追求影响目标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如更复杂的尽调、影响的追踪等),除非资产所有者(相对于资产管理者)倾向于这种投资方式并愿意支付额外的成本;大部分影响力投资者的价值选择是实现双重目标。●●●●●●由此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理性判断下,其实追求双重目标的影响力投资者也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对“义”与“利”如何平衡有不同的价值选择。而对仅仅追求财务目标的传统投资者而言,只有当形成财务收益大于成本的理性判断时(财务收益涉及到风险和回报的平衡),他们的价值选择才会倾向双重目标。因此,在探讨影响力投资的增量价值时,必须要明确价值是对于双重目标还是财务目标而言的,再探讨价值是如何被监测和感知的、价值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以及理论认识和经验资料是否足够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形成共识。影响力投资者追求双重目标。他们努力完善“影响度量”“贡献”“变革理论”等手段的动力是,确保、推进和验证双重目标的达成。但是,不同影响力投资者在平衡双重目标上也有不同的价值选择。被价值选择所驱动,影响力投资根据他们对影响目标和财务目标关系的理性判断,寻找不同的投资机会。其中,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投资是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109影响力投资如何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第八部分8.2创造价值:推动产业创新直接助力减碳,适应气候变化间接促进减碳投资追求双重目标还是财务目标这件事,与投资的实践方法论关系较小,主要与投资者个人价值观和投资机构的成立使命高度挂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只能随价值标准改变而改变。对于期望在双碳领域追求双重目标的投资者而言,追求影响目标的实质性是一种道德义务,是个人的倾向或是机构的合法性要求。目前市场上的此类主体主要包含政府部门、国有背景的资金和负责任的向善资金,这部分参与者也是当前双碳市场的主要引导者。对于这些参与者而言,影响力投资的双重目标性可以帮助此类主体兼顾财务、双碳及除双碳外的环境和社会等多重目标。对于此类主体,影响力投资的双重目标性,即追求影响力和收益的双底线思维,可以帮助相关投资与“双碳目标”及背后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可能保持一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独立的、关联的、实质的、量化的双碳领域的影响力目标,可以帮助更清晰地分析投资机会。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出于充分考虑到整个人类社会文明长期发展的道德正义。一方面,这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直接推进减碳目标。另一方面,这包含气候正义,尽量减少气候变化在公共卫生和全球经济(包含就业率、住房等)造成的不平等,即需要更好地实现被减碳影响的其他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目标的推进会让经济、社会、环境变得更有韧性,也可以反过来助力减碳目标的达成。以绿色技术为例,据国际能源署分析,全球要实现碳中和所依赖的技术中,约有一半已经商业化,另外50%仍需在未来数十年中逐步实现。[106]而根据科技部组织专家分析,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相关支撑技术中34%已得到商业营运,36%还处于中试和工程示范阶段,另外还有30%在概念和研发阶段。[107]这意味着,我国碳中和技术总体成熟度不高,我国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竞争、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对于该领域,传统投资理念往往会考虑到周期长、风险高等因素不愿意介入,而影响力投资往往为了实现较难实现的影响力目标,愿意长期投入,并且愿意在投后付出更多的努力培养企业,以换取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改善低碳行业资金不足、期限错配的困境。[106]国际能源署(IEA).2021,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的路线图[107]贺克斌.2022,“双碳行动”或影响我国未来40年110除了低碳行业,影响力投资对于转型金融也极具价值。正如前文提及,面对未来实现我国电力、建筑、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全面长期的低碳转型目标,各个领域均需要投资期限长、体量大的资本持续入场。此前,中国钢铁行业推迟了原定的碳达峰时间,凸显了行业低碳转型面临的不确定性。[108]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认为中国钢铁工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压力大、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需要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在对传统高碳产业的升级改造中,通过适当的影响力衡量与管理机制使投资在实现财务回报的同时,可以兼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人再就业等多重目标。例如,通过影响力投资的综合考量,部分投资可能会考虑将项目移至偏远地区,可能带来资源更丰富、成本更低、政府政策扶持等此前未曾设想到的好处,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面对不可逆的气候变化趋势带来的挑战,气候减缓与气候适应缺一不可。在2022年,不管是欧洲的高温干旱、重庆的连绵山火还是巴基斯坦的洪水,都向我们昭示了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困境。高温导致的用电量飙升、山火导致的森林锐减、洪水导致的大片土地的破坏,都将会极大地影响气候减缓的进程,而发展气候适应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灾难性过程带来的损失,不仅有助于转型过程中的公平正义,也有助于气候减缓目标自身的达成。然而,在国际层面,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各国自主贡献目标大多指向气候减缓而非气候适应。我国情况类似——尽管在战略意识层面,我国已经明确认识到了气候适应的重要性,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指出“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现实中,不论从政策、资本还是社会层面,我国气候适应的推进程度都远远落后于气候减缓。基于气候适应领域股权投资比例不断增长的现状,影响力投资可以通过社会影响力债券、私募股权投资和私募信贷等创新金融工具等方式撬动并引导私营部门优化投融资战略,推动市场加大关注与投资气候适应领域。[108]高白宇.2022,“转型金融”:高碳行业转型如何获得金融支持?111影响力投资如何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第八部分8.3搭建生态:资产所有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投资解决公共问题除了呼吁更多人和机构,出于道德正义追求双重目标之外,还有一条路径是更间接但也更强大的:投资生态中一些更有权力的资产所有者希望用更多的资金践行双重目标,他们这种资金的转向对于企业和资产管理者造成了影响,导致他们必须要采取双重目标和影响度量的实践以获取资金。这可以引导更多从经济利益出发的投资者践行影响力投资,从而扩大这一领域的规模。这种并非出于投资者主观追求而是迎合现状、追求合规带来的改变很容易走向“漂绿”,这也是为什么影响力投资者必须设定一系列明确的标准规范投资机构的行为,确保双重目标贯彻在机构的行为逻辑里。最终,我们希望促成的是有更多私有资本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公共问题的解决做出实质贡献,而非名义贡献。本质上,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但由于该部分参与主体庞杂且利益差别极大,我们将从最为在意双碳目标实现的主体出发分析,即以当前中国市场情况判断,我们认为主要是政府或注重公众价值的LP。根据Nguyen,C等人近期发布的研究表明[109],非意愿者由于对某一特定慈善机构或事业的认识和态度,往往会提供一种无意的捐赠。将此结论进一步延伸至双碳领域,我们认为当注重价值的LP甚至具有需要实现的价值观的资管机构引入影响力投资的概念进行价值观或双碳意识的标榜后,会一定程度上帮助非意愿者(即原本不在乎或不了解双碳相关目标的重要性的群体)提升认知,可能会使其愿意在双碳领域追求双重目标,从而促进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性贡献。正如研究提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价值观和特定的慈善机构之间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影响力投资将扮演类似信号或营销工具的方式引导一部分非意愿者的支持与加入。此研究更重要的结论是,尽管大量证据表明,意图和后续行动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当个体倾向于不采取行动时,意图似乎更准确。运用在影响力投资领域,即声称自己拥有双重目标的主体后续行动是否与意图一致极具不确定性,但明确表示自己不追求双重目标的主体大概率会将财务目标作为唯一考量。其余主体可以将此作为基准来调整意图估计,以进行更好地财务和资源规划。如机构将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作为重要使命,选择与追求或不反对双重目标的主体合作将有更大概率达成实质性效果,至少是更加可感知、可监测的效果。[109]Nguyen,C.,Faulkner,M.,Yang,S.,Williams,J.,&Tong,L.(2022).Mindthegap:Understandingthegapbetweenintentionsandbehaviourinthecharitycontext.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48,216-224.112部分资管机构本身具有需要实现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影响力投资的理念说服LP。他们会是实践双重目标更积极的行动者,并尝试说服其LP接受追求双重目标的投资理念。以中国的影响力投资者青云创投为例,在募资阶段,他们与认同“利成于益”的投资理念和财务、环境、社会“三重回报”的投资原则协同,在后续的投资和管理过程中,也同样重视甚至特别侧重影响力的成果得到量化、可视化。在投资阶段,青云创投会对倍投公司进行财务、法务、商业和ESG四方面的尽调,特别从是否具备绿色效益、社会效益和是否对环境、社会产生危害两方面评估企业的解决方案。在管理和退出阶段,青云创投在领头的大多数企业有董事会席位,在被投企业的合作伙伴选择、客户选择等决策上施加影响;同时执行年度ESG审计,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以提高其客观性、准确性。这份审计会指导青云创投在后续管理中给被投企业指出潜在风险、提出改进建议、并引导其树立行业影响,从而帮助企业提升其在潜在投资机构中的形象。此外,即便退出,青云创投也会为企业引荐国际上的影响力基金,而原先打下的合作基础和审计机制都有助于企业后续再获得融资。113影响力投资如何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第八部分8.4总结:影响力投资作为工具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追求双重目标本报告旨在探索影响力投资实践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总体而言,我们的发现是,影响力投资可以为中国双碳投资领域引入一批追求双重目标的投资者,并作为工具帮助这些投资者更好地实现双重目标。这将有助于技术创新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促进投资生态更积极投入解决公共问题。通过对全球双碳进程、中国双碳政策、产业结构、融资现况等的探索,我们总结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三大挑战:1.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的生产力突破;2.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的平衡带来效率与公平的挑战;3.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双碳领域投资机构和利益相关方的访谈和案例研究,尝试总结:影响力投资是什么?怎么做?如何对双碳领域面临的挑战产生价值?我们发现,影响力投资的本质特征是投资者同时追求影响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双重目标,并由此开发一系列方法论确保双重目标的平衡和达成(包括影响度量手段、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工具等)。在双碳领域,影响力投资主要通过创造价值和搭建生态两条路径发挥作用:创造价值:通过引入影响力的视角投资影响潜力巨大但较难被传统投资者认可的企业,并通过一系列的投后赋能手段,助力减碳产业的实质创新;通过关注减排过程中的气候适应,促进资源分配和责任承担的整体公平正义,减少因气候转型过程造成新的不平等和其他发展困境,并促进气候减缓、减碳的过程变得更有韧性。搭建生态:影响力投资理念的传播可以让更多资产所有者出于双重目标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投资生态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解决中。随着更多资产所有者认识到“所有投资均有影响力”这一事实,资产所有者将会更审慎地进行资产配置从而使其投资符合其使命。通过创造价值的路径,影响力投资可以对解决三大挑战中的前两大挑战产生直接的贡献:1.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的生产力突破;2.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的平衡带来效率与公平的挑战。通过搭建生态的路径,感化和识别更多的追求“双重目标”的投资者,影响力投资也可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双碳领域,从而帮助解决第三大挑战中最薄弱的环节:3.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的支持。114报告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115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影响力投资图表目录图表1气候变化对不同自然与人类系统的影响风险等级................................................................................8图表2全球温度变化观测数据及人为排放对气候路径影响的模拟数据.......................................................8图表3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构成................................................................................................................9图表42005-2014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构成........................................................................................10图表52022年全球碳达峰进度.........................................................................................................................11图表62022年全球碳中和承诺与进度............................................................................................................12图表72022年各个国家和地区碳中和进度汇总............................................................................................14图表8中国、英国、美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情况对比......................................................................................15图表9双碳相关中国政策梳理及解读..............................................................................................................19图表10《意见》量化目标与已有文件的对比................................................................................................24图表11碳达峰十大行动....................................................................................................................................26图表121990-2019中国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33图表132020-2050中国分部门脱碳轨迹预测..............................................................................................34图表14部分机构针对中国脱碳路径的研究总结............................................................................................34图表15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产业布局梳理........................................................................................................35图表16中国2000-2020发电能源构成及2060预测...................................................................................36图表17我国电力部门各类型能源发展目标....................................................................................................37图表18各国不同发电技术度电成本对比........................................................................................................38图表192021首个履约周期各省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火电企业数量.............................................................39图表202020-2021中国原煤产量地域占比.................................................................................................40图表212020原煤供给大省财政收入对采矿业依赖度..................................................................................40图表22《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针对工业领域的政策指引表述.....................................................41图表23中国2020-2050粗钢产量预测..........................................................................................................42图表242016-2020中国废钢资源供应量.....................................................................................................43图表252020-2050中国废钢供应量与电炉钢产量占比预测.....................................................................43图表26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5图表272015-2021中国充电桩保有量..........................................................................................................46图表28建筑全过程能耗示意图........................................................................................................................47图表29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示意图....................................................................................................................48图表302060年基准情景与脱碳情景比较......................................................................................................48116图表311990-2019主要经济体达成碳中和任务的预期速率对比.............................................................51图表321949-2019美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52图表331989-2019欧盟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与排放量.................................................................................52图表34各机构绿色投资总需求预测概览........................................................................................................53图表352021年全国碳市场运行状况..............................................................................................................55图表36绿色投资需求结构预测........................................................................................................................56图表372011-2022绿色股权投资和全市场的投资回报对比.....................................................................58图表38中基协备案股权投资基金LP类型分布...............................................................................................59图表39全球技术性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减排成本曲线...............................................................................63图表4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机制与重点技术图谱.......................................................................................64图表41UNFCCC缔约方各指标情况...............................................................................................................67图表422019年和2020年全球气候资金流动的生命周期...........................................................................68图表43发达国家提供和调动的气候融资金额................................................................................................70图表44海外双碳领域影响力投资优秀实践....................................................................................................72图表45EIP能源转型三大投资主题..................................................................................................................74图表46ESG与影响力评估的协同....................................................................................................................77图表47EIP生态圈内战略伙伴与被投企业交易情况.....................................................................................78图表48Camco影响力指标...............................................................................................................................80图表49CIG影响力动态评估的阶段划分.........................................................................................................81图表50国内双碳领域影响力投资相关受访者名单........................................................................................85图表51禹闳资本影响力投资实践原则............................................................................................................87图表52绿叶投资影响力投资路径....................................................................................................................88图表53国投创益产业基金投资管理模式........................................................................................................93图表54红杉中国的十大碳中和未来行动愿景................................................................................................97图表55资本增值与社会目标的兼容.............................................................................................................106图表56洛克菲勒基金会发布的《影响力投资操作手册》中对影响力投资和一般投资区别的认识...........107图表57影响力的核心组成要素.....................................................................................................................108关于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简称“社投盟”)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中国首家专注于促进可持续金融的国际化新公益平台。由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中国投资协会、吉富投资、清华大学明德公益研究院领衔发起,近50家机构联合创办。2020年,社投盟获得“5A级社会组织称号”和慈善组织认定。愿景践行义利并举,投向美好未来主席团标准研发开发可持续发展价值量化评估体系平台建设聚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和投资标的理念倡导提升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使命马蔚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董事长王平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名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刘吉人吉富投资控股集团创始人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集团(台湾)创办人秦朔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王梓木华泰保险创始人马骏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包凡华兴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光华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樊纲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按加入时间顺序排序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影响力投资117社投盟协同全球300多位专家,从目标驱动力(AIM)、方式创新力(APPROACH)和效益转化力(ACTION)三个方面考量组织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一、标准研发可持续发展价值量化评估体系二、平台建设聚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和投资标的三、理念倡导提升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社投盟在做什么核心理念理论模型指标库数据库上市公司评估模型政府组织评估模型公益组织评估模型企业家、投资人评估模型非上市公司评估模型多边组织评估模型其他非营利评估模型其他个人评估模型一级/二级市场投资产品政策调整奖惩机制机构认证贴标授牌项目筛选路演大赛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体系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部门协同,引导资本等要素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基础层工具层应用层1.排行榜“义利99”排行榜2.评级可持续发展价值评级(在Wind金融终端发布)1.政府委托课题承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深圳市金融局的课题研究。3.研究发表研究内容被《北大金融评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新浪财经、《财经》杂志等多平台刊发、转载。2.专题研究全球主要经济体ESG政策法规研究、全球可持续发展透视(从CSR到ESG)、沪深300上市公司践行SDGs报告、中国ESG政策汇编等。3.数据库可持续发展ESG2.0数据库(在Wind金融终端发布)5.基金博时中证可持续发展100ETF6.长青奖《财经》下设唯一奖项,社投盟为研究支持单位,进行专业评估赋能4.指数“义利99”指数(在Wind金融终端发布)中证可持续发展100指数(一)发现中国“义利99”——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二)基础研究及承研项目(一)社创加速营聚焦具有可持续发展基因、利用创新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早期创业项目(天使轮-A轮)。社创加速营通过“价值评估-价值发现-价值孵化”,聚集多方资源,提升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共建社会价值投资生态。自2018年起,社投盟已连续举办5期社创加速营。累计赋能438个可持续发展项目,深度孵化92个项目,召集278位公益导师,累计公益贡献2774小时,联动160家伙伴,传播量达7250万。201820192020202120225期连续举办438个赋能项目92个孵化项目278位召集导师160家联动伙伴7250万传播量达《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报告》连续5年发布,于2021年7月获“中国软科学奖”。SDG智享会SDG智享会是由社投盟发起并设立的公益分享活动,主题围绕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社投盟希望借此为可持续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自由思辨与深入共创的平台,推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的洞察分享与智慧对话。ESG投资前沿论坛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责任投资论坛、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获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支持,由新浪财经ESG频道、《财经》杂志、凤凰龙行天下和中国基金报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共同推出。立足于国内ESG投资实践与探索,放眼全球ESG投资趋势与思想,为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言献策。自2020年发起,每月一期。中英双语全媒体矩阵已建立以服务号、社创号、官网为中心,覆盖微博、社群、知乎、今日头条、雪球、LinkedIn、YouTube、Twitter、喜马拉雅、小宇宙等海内外渠道的传播矩阵。《国际ESG投资政策法规与实践》对包括我国在内的18个经济体的ESG投资政策法规进行系统梳理、深度研究,2022年获评南方周末“2022年度ESG研究”奖项。《可持续发展梦想照进现实:影响力投资共识、生态与中国道路》采访23位影响力投资业内资深人士,17家国际知名机构。《可持续金融前沿月报》为了系统可持续金融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社投盟联合编制了《可持续金融前沿》月报,持续跟踪可持续金融市场动态,汇聚全球可持续金融方面的产品、实践及研究洞察。(一)理论创新与应用(二)理念传播与推广118加入我们,请扫码了解入会详情咨询邮箱:member@casvi.org扫码关注服务号了解社投盟机构动态扫码关注订阅号了解社会创新